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发展的现状

商业发展的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7 10:06: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发展的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发展的现状

篇1

房地产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值得关注。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希望借此有效的遏制房价的不断攀升,促进房地产行业回归理性化发展的道路。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的遏制了西安市场上投资性和投机性的购房需求。

商业地产由于不受限购令等政策的影响,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开辟新市场的香饽饽,本文从目前西安市商业地产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以及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些许促进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西安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建立起了红星美凯龙、大唐西市、骡马市步行街和万达广场等一大批商业地产项目,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添加了活力。“十二五”期间确立的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规划的进一步推进,将为西安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商业物业新开工面积创新高,成交量大增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住宅市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步步收紧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却迎来契机。特别是浐灞新区、曲江新区等新兴开发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更是加速了市场上对商业地产的需求。截至2011年底,西安商业物业的成交量达到87.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达到127.5亿元,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

(二)购房者投资商业地产热情高涨,推动商业用房贷款增速迅猛

由于“限购令”的实施,很多投资性和投机性的购房者没有资格购买商品住宅,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没有受到限购约束的商业地产。从“新国八条”出台前后的个人购房贷款来看,2010年全年新增个人商业用房贷款9.32亿元,政策出台后,个人商业用房贷款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年新增贷款19.44亿元,同比增长了108.62%。

(三)商业地产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着西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地产的建设越来越快,对商业用地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从2008年以来,商业地产用地需求量逐年增长,截至2011年12月末,商业用地成交均价为750万元/亩,楼面地价为168.34元/平方米,虽然,在2011年,全市土地成交面积受调控影响大幅下降,但是,商业用地成交面积在总成交面积中的占比处于不断上涨趋势。

二、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西安市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除了西安市在西北地区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龙头作用以外,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趋紧以及投资客的不断追涨也是造成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原因。

(一)西安区位优势明显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大发展必将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力的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大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主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这一举措,为大西安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拓展了空间。随着各种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关天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必然为西安地区商业地产的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趋紧,纷纷转战商业地产

国家不断颁布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力的遏制了市场上的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一些中小开发商逐渐感觉到住房市场项目开发难度加大,建设资金明显偏紧,特别是一些定位在高端楼盘、别墅区楼盘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出现资金回笼紧张,项目进展缓慢的情况。面对住房市场的不景气,房地产企业纷纷将发展项目转向商业地产,谋求在商业地产中的利润,以期安然度过难关。

(四)投资者、投机者不断追涨

西安颁布的“限购令”并没有对公寓楼、写字楼和商铺进行限购。这样一来,原先很多将拥有住房作为保值、增值手段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再没有资格购买二套,三套以上住房,而商业地产等由于不在“限购令”的限购范围内,在资本的逐利性影响下,投资者就将手中的资金转向商业地产,无形当中也推动了商业地产迅猛发展。

三、商业地产发展的隐忧分析

商业地产的快速建设和投入市场,并没有考虑到市场对其的接受能力和商业地产发展所需要的后期的运营能力,在经过近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

(一)商业地产的集中开建,增加了市场消化商业地产的负担

篇2

1、经营规模小效益低

连锁经营的实质是规模效益。一般认为,连锁分店发展到14个时,才能开始盈利,发挥规模优势。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店铺数15个,但不少连锁企业仅有3―4个分店。我国规模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和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至1997年仅有248个和230个分店,即便是今天,我国拥有分店最多的“上海联华”也只有1225家分店,而美国的“沃尔玛”连锁集团已经拥有3989个分店,法国的“家乐福”有9061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7-11”拥有连锁商店26442个,香港每家还锁企业拥有的店铺数平均也在200个以土。相比之下,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上与国际连锁公司差距很大,普遍得不到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利润。

2、管理方式不科学

我国连锁企业有的组织形式上虽然开始连锁,但是经营方式上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使顾客在统一商号连锁店里,得不到一样标准的服务。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是连锁经营规范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连锁店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成本没有明显降低,不能充分体现连锁优势。

3、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配送是连锁的纽带。国外成功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形成采购、库存、商品后加工、集配等一系列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成为化解产销差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适应规模化经营的最关键环节。而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在与其他方面的建设比较中显得相对滞后,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有限;有的店连集中进货也做不到,经营上相当分散;多数店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或现有的配送中心难以高效运作;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入世对我国连锁商业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我国的连锁商业来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将来与国外大型跨国连锁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连锁商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价格展开的,而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规模和管理,因此,面对的冲击也主要来自这两方面。

1、资金实力和规模经营的冲击

外国连锁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大,交易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往往通过扩大销售额,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同时,国外连锁集团在规模上也具有明显优势,对国内连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营销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冲击

国外连锁企业一般都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佼佼者,其经营理念不断发展、更新和成熟,不仅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而且还有先进的营销指导思想,完整的公司文化,长远的营销目标,完善的营销组织,高效的营销运作体系,科学而又严密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各环节紧密连接,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对策

1、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化

发展我国的连锁业必须实施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大型的、有实力的连锁公司和连锁集团。发展大型连锁集团必须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灵活运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拍卖、破产、资产重组与划转、股票上市等多种途径,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特许连锁等方式,尽快提高连锁业的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经营和效益。

2、实行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经营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只有坚持规范化原则,才能不断“输出”和重复利用连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无形资产,充分发挥出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竞争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在管理中,在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立足本土积极创新

篇3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篇5

乡镇商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当前乡镇商业的发展状态还不够理想与乐观,其经济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为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本文展开如下分析:

1、乡镇商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乡镇商业在形式上比较落后且布局不科学:我国经济发展体制特殊性决定了乡镇商业发展的特殊性,为了满足地区性基本消费需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批发与零售结合,零售与服务结合的特殊商业模式,主要形态包括批发部、杂货铺、专卖店、以及农贸市场等。同时,从布局上来说,乡镇商业的网点布局相当分散且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小规模的网点,多处于任意开设的状态下,相互之间交叉分布,布局混乱。

1.2、乡镇商业店铺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手段落后: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除农贸市场以及商场以外,绝大部分的乡镇商业店铺规模较小,经营面积不足30平米,且经营产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虽售价较低,但品质无法保障。

2、乡镇商业发展潜力

结合具体的研究资料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潜力可以概括为: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乡镇商业具有较大的商业盈利空间:结合有关研究人员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当前4/5比例以上的经营业主都保持在盈利状态下,且超市的盈利多在8~10万/年,即便是小卖部这一类经营业主,也有1~2万/年的盈利水平。

2.2、乡镇商业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从消费者收入的角度上来说,乡镇市场所面向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比较理想,同时一般家庭用于生活日常花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同样比较理想。

3、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矛盾的解决

3.1、发展连锁超市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

结合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来看,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托于乡镇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特别是农村规模养殖以及规模化种植的发展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然而,这些利用价值相当高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于乡镇市场,没有发挥提高乡镇商业收益水平的效果。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乡镇政府在引导商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仅从产品角度入手对生产行为进行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乡镇政府没有认识到商品流通环节在促进乡镇商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仅关注产品的生产,没有结合乡镇地区的实际情况,搭建一个适宜的流通平台。由于缺乏商业流通平台,导致这些产品以及自然资源无法转换为资金。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解决乡镇商业当前发展阻滞与潜力并存的这一矛盾,需要认识到:乡镇地区所依托的各种农产品、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都是连锁超市经营的主要商品,这也意味着乡镇商业可以尝试直接与周边的连锁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连锁超市对于粮油、蔬菜、水产品、肉类、禽蛋类、果蔬类等产品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乡镇商业市场加以满足。在构建连锁超市商品采购基地的基础之上,可以结合乡镇地区不同的优势资源,促进加工工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品,然后利用合作连锁超市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辐射至其他的区域性市场。在这一过程当中,连锁超市成为了乡镇市场相互之间产品连接的关系纽带,产品生产乃至加工能够与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双方互惠互利:即对于连锁超市方而言,由于直接联系产品产地,故而能够降低各类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率;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在农副产品收购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地区性商业市场能够被激活,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有相当显著的提升趋势。

3.2、发展连锁超市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

有关研究中指出:对于连锁超市而言,物美且价廉是其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对于乡镇市场上所谓的“连锁超市”而言,其并不具有这一优势,即便是新进入的连锁超市,由于缺乏品牌效益以及企业信誉,导致其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连锁超市在乡镇商业市场上展位脚跟,则其物美价廉方面的优势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效应:其一,由于连锁超市具有形象的保障,故而即便在所销售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商品假冒伪劣的问题;其二,通过连锁超市的销售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商品的适应性,从连锁超市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是相当关键的。故而认为,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还能够是乡镇商业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物美价廉的追求得到满足,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连锁超市决不能够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销售低质或劣质的产品,且经营的时候也需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结合乡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生活需求,引进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他们虽在乡镇消费,但同样能够得到高品质的享受。

4、结束语

本文围绕乡镇商业的发展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在于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但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即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潜力,促进乡镇商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同时达到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的目的。以上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篇6

商业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因其类金属性,具有灵活、便捷、决策快等特点,更加熟悉细分行业市场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从市场实践看,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相比商业保理被业内普遍誉为“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自2012年6月我国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国内商业保理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5年底仅仅深圳注册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就已经突破了1600家,虽然注册的数量呈井喷态势,但是开展业务的企业数量仅300家左右,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处于空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及经济环境的各种因素限制了商业保理的发展。

一、制约商业保理发展的因素

1、市场信用环境 保理公司对客户提供融资之前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然后根据信用调查情况决定是否向其提供保理业务。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通过法律法规建立起针对个人和公司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评级,保理公司无法准确给予授信额度,为其提供保理业务开展带来了风险隐患。目前,关于企业信用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未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这不利于商业保理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买卖双方联合起来欺骗融资的情况,商业保理公司为了避免风险通常不愿意提供保理业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理业务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商业保理公司常常将保理业务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以规避应收账款回收不了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保理公司很少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转嫁风险。

2、风险难控制及人才短缺 应收账款真实性的审核难度大,容易存在对买卖双方信用状况了解不清,交易合同审查不严的现象,有些保理商缺乏专业的确权流程,有些保理商忽视交易合同中有债权禁止转让的的约定或存在账款允许被抵扣的软条款等,导致接受的转让债权有瑕疵,同时还有存在一票多次融资形成的重复融资风险,致使卖方利用保理公司对人民银行应收账款公示查询系统漏查以及登记漏洞,将同一贸易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至不同保理商,套取多家保理商信用,进行过度融资。由于小企业保理客户的情况不尽相同,通常没有相当标准的保理产品,需要每个企业单独研究,这就导致多数专业保理人员进入商业保理行业。

3、缺乏配套的金融财税制度 融资是目前商业保理能够提供的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项目,在我国商业保理行业不属于金融机构,而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商业保理不能开展存贷款业务,所以只能依靠自身拥有的资金提供融资,但自有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由于跟银行存在竞争关系,很难从债券市场、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上获得融资。商业保理公司在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方面,大多试图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信托等较少受到监管的途径筹融资,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不在监管范围之内,所以其中潜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除了个别试点外,税务机关在征收商业保理公司的营业税时,未把商业保理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作为实际成本扣除。而且也无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规定提取的一半准备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保理公司的缴税负担。2014年,深圳市地税局针对商业保理出台了可以按照差额税率征税的扶持政策,但到了2015年又暂停执行。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商业保理公司实行税收优惠还需要更高层级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的支持。

二、促进商业保理发展的建议

1、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更全方位地掌握企业的资产信息情况,准确计算信用额度,规避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希望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办法及防控为一体的商业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定期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分类评级,并对信用级别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的资信情况输入企业信用数据库,以供保理公司参考。央行征信中心需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使商业保理公司能全方位地掌握客户的信息状况,尽快发现风险,降低坏账的发生概率。另外可以借鉴国外保理公司的做法,商业保理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分摊运营风险,把商业保理业务中的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样,既规避保理公司的一部分运营风险,也提高了保理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商业保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2、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 保理行业急需国家立法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应收账款的可转让及质押、应收账款“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以及应收账款多重转让的权利冲突等问题进行立法,使商业保理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是有法可依,减少纠纷。同时,随着保理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大批熟悉金融、会计、贸易流通及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是保理企业的重要需求,也可以加强与银行保理部门的合作,这是商业保理公司短期内解决缺乏专业人才问题最具效率的做法。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31-01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银行比拼综合竞争力的必争之地。但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上,具体操作仅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组合,或是只提供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而且,受政策和法律的限制,我国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分业状态,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客户资产不宜大幅增值,个人理财业务尚待完善。

2 限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原因

(1)理财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互相效仿,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其次,政策和监管层面的约束还比较多。另外,产品同质性问题突出。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不遗余力地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但事实上只不过是对货币市场产品的简单组合,真正创新的理财产品并无增加,与其他银行相比也并无太大不同。

(2)“全能――复合型”人才缺乏。

真正的理财师应该是全能――复合型人才,其缺乏必然制约市场发展。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和实践,专业的理财师应该是具备以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虽然各家银行都花了大力气培养理财师队伍,但大多数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抽调而来,即使经过了银行的专业培训,其技能仍只局限于银行类业务,更多的是充当产品促销员的角色,缺乏实践经验。

(3)风险揭示不足,客户评估不完善。

一些商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片面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不恰当的理财产品,带来人为性损失。

(4)品种单一,缺乏创新激励机制。

部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方式多为从外资银行引进一个结构,而不是自行设计,或是以模仿为主,创新的原创型很少,品种单一,电子化程度低,易于复制和模仿,缺乏竞争力,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如创新的设计、实施监控和考核机制等。

3 应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首先,作为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网点和员工,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和引导,应将宣传重点放在客户的实用价值上,以吸引目标客户去尝试使用。其次,通过为客户度身定制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或产品组合;提供符合客户潜在需求的理财信息,提出资金汇划、转账的最优途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等手段来达到客户资产的保值的目的。另外,理财中心可提供理财沙龙服务和专家理财顾问服务等,举办理财知识讲座,推介金融新产品。

(2)营造品牌效应。

商业银行在打造的个人理财品牌时应体现个性化、情感化和人文化,体现银行服务的定位,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心理满足。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后,其品牌效应就会使客户对银行认知程度大大提高,从而反过来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在营销策略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市场细分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支行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

(3)加快理财产品创新。

第一,对汽车消费贷款、住房消费贷款、个人质押贷款等热点业务简化手续,放宽条件,改善服务,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优势。第二,依托高科技电子网络,将现有产品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载体进行整合提升,不断扩展服务功能,提高技术含量。第三,银证通、基金买卖、外汇实盘买卖、债券买卖、记账式黄金买卖等业务,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4)培养和选拔专业理财人员。

一方面,银行管理层要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的学习和研究,统一认识,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客户经理,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同时制定理财顾问培训计划,选拔理财候选人才,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最后,对理财候选人员进行岗位交流。使其熟悉银行的各类业务,能够进行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

篇8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现实意义

中间业务的英文原名“Intermediary Business”,意为居间的、中介的或的业务(陆世敏、尚福林2002年)。我国中间业务的现代含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其业务经营却具有多重意义。(1)商业银行过去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收益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开辟了不同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这是银行改善盈利结构、提高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2)中间业务作为对资本无要求的盈利业务,其还具有服务性强、风险相对低等特征。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银行利润和优化资产质量,从而可以防范和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3)客户获得的中间业务服务越多,对该商业银行就更加依赖,因为许多大客户对资产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有更多需求,这促使银行和客户利益目标一致化,因此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忠诚度。(4)中间业务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证明其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转变并且强调了其并非以完全以盈利作为目标。塑造的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对银行存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中间业务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市场的发展需要全方位金融服务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银行所提供得、担保、信息咨询作为中间业务恰好弥补了这一矛盾,满足了现代化的市场需求。(2)银行的中间业务客观上限制了客户的资金保存在银行账户中,从而使得中间业务产生了集中资金的功能,可以进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中间业务打造的银行的良好形象又可为银行信用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3)中间业务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清算系统的建立,交易收付瞬间即可完成,加快了经济主体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4)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单个企业凭借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的决断可能出现资源的错误配置。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使得同市场上各个行业都保持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银行帮助其客户克服投资决策时所遇到的信息不充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均衡运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把中间业务仅仅看成主要业务的配套业务,但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现代化改革的市场需求,开始向以收入为导向的阶段转变增加银行收入成为主要目的。2009年以来,高收益中间业务如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成为利润的重点,项目增加至500多种。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建设银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务、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业务,具有市场竞争力。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1)内部制度建设存在不足。当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缺乏健全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业系统从上到下缺乏总体规划,各分支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开发手段和硬件设施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各个网点之间的技术水平的区域差别大,影响了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硬件设施和科技手段落后,使得对信息的采集、反馈变慢,影响到决策者利用信息及时处理问题的效率。(3)金融创新能力较差。银行的创新能力差使得其服务难以适应国际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速度。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4)相应的法律、规范不健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对中间业务的概念、业务的范围、收费的标准、监管的责任都应存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看法,明白增加银行收益才是银行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而认清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是满足客户日益增长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也应是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来源。

(二)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调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中间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混乱,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体系统一的规划,为银行业提供指导原则。要求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关系,管理和监督中间业务的操作,并且在考核体系中纳入中间业务,以绩效激励带动组织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市场调研,加大创新中间业务品种的力度

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快步伐,搭好平台,打好基础,形成机制,尽快实现中间业务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四)增强服务观念,搞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其根本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要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才能有“有米可炊”。中间业务营销的力度需要以人为本的加强,而不是面向所有客户群的炮轰。根据客户层次,发现企业的各项需求偏好,向客户推荐产品,还要宣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的功能,适当引导客户的消费方向。

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是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方向。外资银行的进入,深化了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因此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进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应该设计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稳健发展,使中间业务作为提升综合实力推动力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篇9

前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根据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活阶段确定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活动。根据居民手中所持有的现金流量情况,商业银行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投资偏好,满足客户达到预期收益,从而实现理财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理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商业银行纷纷开始研究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然而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产品同质,但是金融人才相当匮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面临着发展障碍,国外银行的创新先进理念,丰富的个人业务经验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专业知识,技术和资金信用等,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的理财要求,为客户做出财务规划,资产管理等专业的金融服务。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升值,因此进行理财投资,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理财产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历经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理财产品的市场得到了扩大。2007年到2009年,近两年时间,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就增加了60%,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理财产品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随着2009年国内理财市场的恢复,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商业银行共发行接近6000种理财产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0.5%,其中有关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就有接近5000种,比2008年增加了25.4%,有关外币的理财产品大约1000种,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30.6%,原因是经济危机外币的汇率的波动比较大。

理财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风险类别不同的理财产品,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与产品相关的对象越来越多,如股票、指数、汇率、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现在,有关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占据着主要地位。

理财产品从同质化产品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初期,各商业银行对品牌营销不重视,消费者也无法区分各商业银行的同种类的理财产品,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选择。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点,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和“圆梦宝”个人理财产品,只要在顾客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起到提高的作用。

从免费服务变为了收费服务。商业银行提供商业服务一定会消耗一定的资源,机会产生成本,银行根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来收取费用是必然的,国外的银行业在中国内推出一些收费理财项目,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业务,就是根据服务成本严格制定的产品价格。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银行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一些问题。

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揭示的风险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他关系到产品、交易各个方面。多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对存在的风险揭示的不够,过分的强调预期收益率。一些银行也没有对顾客进行投资偏好分析,对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不了解,从而给客户的投资带来了损失。

商业银行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目前国内的各家银行都设置了比较全面的理财中心,从职能上讲,理财中心是专门销售理财产品的营销机构,理财经理是专门面对面的为vip办理理财业务的,好的理财规划师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核心力量。但是有些理财规划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徒有虚名。理财中心的职位定位也不明确,没有发挥理财的真正功能,组织机构设置的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1.创新营销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应该在理财产品的营销理念上有创新突破,建立起系统的营销体系,主动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银行要加强员工的理财知识,向公民宣传理财观念、理财产品等,并树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个人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对银行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财规划师要主动为客户分析风险承担能力和理财目的等指标,为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理财人员还要定期向客户传送理财详情,让客户对产品的收益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为客户提供建议,更换理财产品。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在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销售理财产品和售后服务工作的时候,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顾客汇报相关信息,严格监管理财人员对客户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认真、全面的解释产品的风险结构,从而制定出完美的理财投资计划,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要求。

3.加大科技投资,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

各商业银行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力量,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加大计算机网络软件建设,提高职员的从业素质,培养出个更多的专业理财人员。

篇10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是传统私人银行业务的扩展,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富裕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它要求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客户量身订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简单地说,个人理财就是针对富裕客户的资产状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实现资产最大化增值,提升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现状

大多数境外商业银行已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稳定收入、降低经营风险的战略性业务主线,并在个人理财业务的资源配置、经营策略、产品和服务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商业银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认识到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虽然成立了财富中心和理财中心,以加大个人理财业务开拓、管理力度,但总的来说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1、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内涵不同

在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创新过程中,境外一些商业银行按照发展高利润产品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涵盖个人投融资、咨询、等种类繁多的个人理财产品。例如,花旗集团的个人金融业务遍及全球57个国家,为个人、家庭和个体企业提供的各种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达到几十个品种。差别化的策略还体现在定价上,比如汇丰银行通过差别定价形成的分层利率架构,最大限度地鼓励本、外币储蓄,最大限度地鼓励客户多使用汇丰的个人金融服务。

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还停留在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产品结构比较简单。比如在信用卡业务的设计创新和推广上,大多商业银行不能明确目标市场范围,缺乏对持卡人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准确性分析,再加上功能服务简单,导致大量目标客户手中的信用卡长期处于“睡眠”状态。

2、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结构不同

国外商业银行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他们把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与保险、证券买卖、基金、外汇交易、涉外、信托等业务相结合,进行捆绑式服务与复合型产品开发,形成了品种齐全、层次丰富的产品结构。以汇丰银行的教育储蓄计划服务为例,该产品中的储全保方案就是教育储蓄业务与保险投资业务的结合;而且还带有保单红利生息。而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品种单调,范围狭窄,满足不了社会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质量不同

国外商业银行注重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核心理财产品的发展。如美国运通银行通过对自己在信用卡、贷款和保险等三大传统业务领域的竞争地位分析,决定只进入能够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并能创造可观利润的市场。为此,该银行在1978年出售了亏损的下属保险公司,强化运通卡和旅行支票等核心业务。而国内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贷款等低端产品品种比较丰富,如代收代付占比例很大,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产品结构的差异导致银行收入结构也有差异,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我国高约10倍左右。

4、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牌战略不同

国外商业银行把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建设与管理作为自身诚信经营的基础,在追求客户品牌忠诚的同时也注重品牌对银行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花旗银行的“财智锦囊”理财产品几乎成为花旗银行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和顾客选择理财产品的参照对象。

国内商业银行的品牌意识近年来有所提升,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牌,但缺乏对品牌长期价值和全方位资产的维护,追求短期行为和广告轰炸效应,使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牌鱼目混杂,长期发展的根基不牢。

三、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改进对策上就应该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积极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建设

当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及证券、保险业务,不能给客户提供综合理财业务。在经营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应该较好地融入现行体制,推动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发展。银行在组织架构上和业务分工的重组中,要充分研究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特殊性要求,专门指定一个职权相对独立的、职责比较明晰的、专业结构比较综合的业务部门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划和发展。

2、做好个人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

要做好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内容的研究及客户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研究。一般而言,理财在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并在人生理财规划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提供个人理财业务的方案具有十分现实的可操作性。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适合其资产增值的愿望,这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空间十分关键的环节。要确保个人理财业务内容充实,提供科学的理财理念。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个人理财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首先,投资品种将真正多元化,家庭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选择;其次,信用消费将极大普及,生活将因个人信用的建立而发生巨大的改变,通过信用将长长一生的消费均衡安排;再次,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将得到推广和普及,人们将会逐渐普遍认同并接受个人理财服务。所以,丰富个人理财业务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3、坚持品牌营销和业务创新

个性化、高科技已成为当今银行个人业务的两大发展方向,只有在市场中确立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理财品牌形象,才能在各式理财服务中脱颖而出,并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的附加值。因此要完善银行的电子化系统,使客户真正感受到银行服务的全面性和便利性;要落实“让客户满意”的经营思想,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存度和忠诚度;销售推广要向面对面、家访式的社区营销方式转变,培养从业人员与客户的感情,建立相互信任、稳定持久的业务关系。在树立营销品牌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的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要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要以市场细分为出发点,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合适的创新方式有:改进型创新、组合型创新和摹仿型创新。

4、建设专门的高端客户服务渠道

篇11

一、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