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0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药市场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回顾总结2010年,我国的农药经销年度已进入了尾声。今年春天,农资上市早,供需双方都看好。然而,经过调查,现实情况是市场低迷,产大于销,需求不振,库溢价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受大范围严重气象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用药量大幅下降;2.产销脱节,库存结构不合理趋势显现。主要表现在热点品种生产企业过多,产能过剩,农药出口企业大量产品转向内销;3.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基础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使用农药的份额;4.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规模集约化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点式植保方式逐次向科学合理的统一机动喷防方式发展,在提高了防治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药剂的使用量;5.基于上述原因,加之国际知名品牌进口药剂的冲击,各个经销商之间的无序激烈竞争,导致了国内农药市场各类产品价格混乱,持续低迷。
2011年,持续数年的产销脱节促使产销各方依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导向必然要加大调整力度,按照清洁农药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新一轮行业洗牌;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农业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次向产业基地化、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化,大型的粮食基地、棉花基地、蔬菜基地、林果基地、花卉园林基地、药材基地以及各类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建设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新的专业植保经营机构将会使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式以及经销模式出现新的变化。结合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展和谐植保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高新产品阳离子活性剂(如促花王系列、壮蒂灵系列、新高脂膜等)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植物内部生理生化代谢机能向繁育生殖机能转变,达到提高品质、增产增收的目的,经多方引进,使用效果很好,已引起了全国各地用户的良好反响,预计明年的用量将会大幅提升。
要促使2011年农药市场回暖复苏,须采取以下刺激措施:1.按照环保要求,农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压缩落后产能、淘汰陈旧工艺、采纳新颁标准、加大研发力度中重新洗牌,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推崇植物健康理念,针对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频发的状况寻求研发新突破,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格局。2.各级政府要积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各产业向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公司化经营模式转化,发展走市场运作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的专业化统一采供和统防统治的高效低耗的植保模式。3.要积极探索传统的经销模式的改革,尝试取消中间环节,实行产需直供降低流通成本的模式,由于产需两方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数量的逐次减少,直接订货已成可能,因此电子商务足以承担这一工作。同时,传统的经销方式也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做足功课,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形式灵活多样的经营渠道和方式。4.各级政府及其业务部门和植保组织、涉农媒体、网络要大力向农民和农业生产单位进行无公害生态农业、环保化农药使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和谐植保要求的广泛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活动,引导生产者科学用药、安全用药。要充分利用已成熟的科研成果,加大无毒副作用的农药助剂的推广使用力度。
2.1996年一2997年我区农药经营情况l~5月份,全区农资系统购进农药2648t,比上年同期2171t增长了21.9%;销售1864t,比上年同期2366t减少21%。月末库存3407t比上年同期2409t增长41%。其中区农资公司购进2599t,同比(2520t)增长3写,销售21olt,同比(2498t)减少一5.8%;月末库存590t(不含硫酸铜),比上年同期497t增加18.7%。除草剂使用日益普及,销售量逐年上升,全区除草剂以10%的速度上升,特别象75%巨星、6.9%镖马、10.8%盖草能、5%精禾草克、4%玉农乐、41%农达、10%喳禾灵、40%乙芳水悬浮剂等早地除草剂具有很大的潜力。杀菌剂市场稳中有升,新老品种更替速度加快,老品种用量相对稳定,新品种用量上升较快,特别是新型、高效、低毒、防治兼备的杀菌剂,如72%克露、40%福星、72.2%普力克等销量明显增加。
3我区农药使用情况
新蕊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棉花生产的良好条件。国家已把新疆列为全国特大商品棉花生产基地.从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到新疆棉花基地建设已开始全面启动。力争实现今年生产棉花115万t,本世纪末实现生产棉花150万t的目标。为确保生产棉花115万t,主要是在棉花“二虫一病”的治理。1996年我区棉花病虫害趋势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病虫草属发生面积4200万亩次(不含兵团)。其中棉花作物病虫害1510万亩次。农田杂草970万亩次。农田鼠害98万亩次。棉铃虫540万亩次。棉铃虫严重120万亩次。防治面积3970万亩次。1997年上半年棉铃虫发生面积400多万亩次。由于全区农药部门及植保部门的有力措施,直接挽回经济损失9850万元,保证了全区棉花增产丰收。总体看到1997年新疆农药市场供大于求,个别品种在不同地区也会呈现不同的供求形势。有机磷杀虫剂受棉花面积增加的影响,需求将上升,供求形式较好,但相对来讲,40%氧化乐果、50%乙基,1605、40写久效磷等名牌产品形势乐观。近年来,由于劳动价格一致上扬,农民对劳动力价值有了新的认识,除草剂使用日益普及,销售量逐年上升,全区除草剂以10%的速度上升,特别象75%巨星、6.9%镖马、10.8%盖草能、5%精禾草克、4%玉农乐、41%农达、10%喳禾灵、40%乙芳水悬浮剂等早地除草剂具有很大的潜力。杀菌剂市场稳中有升,新老品种更替速度加快,老品种用量相对稳定,新品种用量上升较快,特别是新型、高效、低毒、防治兼备的杀菌剂,如72%克露、40%福星、72.2%普力克等销量明显增加。
4我区农药市场特点、问题及建议
4.1货源充足,价格回落,从1996年下半年起出现产大于销,价格从1995年来、1996年初的顶峰的一路下滑,今年三月份后旺季出厂价甚至低于年初淡季出厂价,因此市场除个别品种外,大多数农药产品供过于求。
1.1 资料来源
为市区各相关医院及全区各镇卫生院每年上报本中心并经汇总所得的存档资料;病例数为实际上报数,不包括年终考核调查的漏报病例。
1.2 农药中毒病例的诊断
由常州市武进区各相关医院及镇卫生院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诊断后填写报告卡上报。
1.3 人口资料
为区统计局各年年报数,性别人口结构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武进区居民的性别人口结构为依据。
1.4 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
2.1 农药中毒概况
2001~2005年,武进区农药中毒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累计报告农药中毒1 035例,死亡110例,中毒病死率为10.62%。其中男性中毒427例,中毒发生率为17.04/10万,女性中毒608例,中毒发生率为24.34/10万。1 035例中,生产性农药中毒135例,占全部病例的13.04%, 无中毒死亡病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900,占全部病例的86.96%,中毒死亡110例,中毒病死率为12.22%。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无论是发生率还是病死率都明显高于生产性农药中毒(图1,图2)。在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中,0岁组中的6例儿童为误用误服,其余均为自杀服用(99.30%)。
2.2 农药中毒的年龄分布
生产性农药中毒从10~岁年龄组至70~岁年龄组均有发生,但发生病例较少,且显示男性多于女性的特征,而在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中,从0~岁起各年龄组均有发生,且表现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的特征(图3)。
2.3 农药中毒的时间分布
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全年各月均有发生,但病例以4~9月为多,6个月中的中毒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3.67%,其余6个月占26.33%。而生产性农药中毒则发生在1~10月,高峰在7~8月,2个月中所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57.04%,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图4)。
2.4 中毒农药的品种
2001~2005年中,引起武进区居民发生农药中毒的农药品种有9种,主要为甲胺磷农药,占93.14%,其次为乐果,占2.42%,其余7种农药中毒只占全部病例的4.44%(表1)。
本文结果显示, 武进区居民2001~2005年报告农药中毒发生率为0.02/10万,中毒病死率为10.62%,与全国急性农药中毒病死率为10%基本一致,但2001~2005年中,武进区农药中毒的年均漏报率为13.61%,因此如计入漏报病例,则无论是中毒发生率还是中毒病死率将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可见,农药中毒对武进区居民身体健康构成的威胁十分严重。在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表明女性是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高危人群,与武进区居民自杀死亡特征相一致[1];而生产性农药中毒则男性多于女性。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中口服农药自杀为主要类型[2],本文中自杀占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99.30%,与张迟等[3]的报道一致。这一结果为农药中毒的预防提出了新的任务。
青壮年人群是武进区居民农药中毒发生较多的人群,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以30~、40~和50~岁三个年龄组高发;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则以20~、30~和40~岁三个年龄组高发,其中尤其是女性,20~和30~岁年龄组更为明显。
武进区居民农药中毒的时间分布显示了夏秋季高发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集中于7、8月,提示在预防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结果显示,引起农药中毒的农药多达9种,但仍以甲胺磷为主要中毒农药,其次为乐果。如何妥善管理农药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农药中毒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预防农药中毒及加强农药中毒的报告、管理也成为职业卫生问题。随着科学安全施药知识的日益普及和落实,生产性农药中毒人数有望继续下降,但如果非生产性农药中毒问题不加以控制,则农药中毒的预防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在武进区,应针对农药中毒的特征,针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两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 参考文献
[1]谈忠良. 武进市居民自杀死亡特征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2001,5(3)∶199~200.
[2]詹永希. 农药中毒防治概况[J].职业医学,1995,22(4):48.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58-02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的观念越来越被全社会认同。禁止焚烧秸秆,科学高效地利用秸秆资源,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将秸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见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宜昌市夷陵区找准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
1 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
夷陵区是以柑橘、茶叶和粮食作物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业大区,传统粮食作物和其他类型经济作物占有相当比重,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秸秆资源丰富。2016年度,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79万hm2,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约37.91万t。其中,玉米秸秆量约16.15万t,占42.6%;水稻秸秆量约6.86万t,占18.1%;油菜秸秆量约3.06万t,占8.1%;蔬菜秸秆总量约6.67万t,占17.6%;薯类秸秆量约3.62万t,占9.5%;其他秸秆量约1.55万t,占4.1%(图1)。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运作机制,努力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34.24万t,占全区可收集秸秆总量的90.3%。秸秆全量还田25.31万t,利用率66.8%(其中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利用7.71万t,利用率22.5%;腐熟剂熟化还田4.42万t,利用率12.9%;其他自然还田量13.18万t,利用率34.8%);饲料化利用5.85万t,利用率15.4%;能源化利用1.06万t,利用率2.8%;基料化利用1.0万t,利用率2.6%;工业原料化利用0.5万t,利用率1.3%;肥料化利用(传统沤制农家肥)0.5万t,利用率1.3%;未利用的秸秆量约3.69万t,占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的9.7%(图2)。
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3.1 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推行全量还田
农作物秸秆由于收获季节性强、产生量大、分散,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是目前就地解决秸秆出路问题的最直接的手段[1]。研究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夷陵区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主要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收获技术和腐熟剂熟化还田技术,全区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面积4.70万hm2,还田量25.31万t,还田率达66.8%。
3.1.1 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以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为主要抓手,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农民购置还田机械实施补贴,由区财政挤出专门资金,对新报装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具实行叠加补贴,每台再增加补贴2 000元,补贴范围做到全区无缝隙全覆盖,全区现有的47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对外来收获机械加强出入口的监管,没有粉碎装置一律不准下田作业,全面提高秸秆粉碎还田水平。全区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示范面积达1.33万公顷次,消化农作物秸秆约7.71万t。
3.1.2 以项目实施为纽带,促进秸秆腐熟剂熟化还田利用。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新技术示范。2016年度实施“夷陵区农作物秸秆还田腐熟项目”,采购秸秆腐熟剂233.24 t,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面积达 6 666.67 hm2。通过项目的实施,消化农作物秸秆约 4.42万t,增收稻谷547.5 kg/hm2,平减少化肥投入225元/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引导力度,增加秸秆附加值
充分结合现代畜牧养殖,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秸秆养畜新技术,积极推行秸秆过腹还田,提高秸秆转化率,推进畜牧业向养殖生态化、资源循环化发展[2]。加大秸秆饲料化工作力度,协助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的奶牛场开展玉米秸秆青饲料收贮达2万t;协助“夷羊盛”和黄花镇“老高荒”等养羊专业合作社开展干枯玉米秸秆饲料的收贮等工作。全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量_5.84万t,有效提高了秸秆附加值。
3.3 促进秸秆工业化利用
积极探索水稻秸秆深加工利用,发展水稻秸秆生产草帘、草绳等转化深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水稻秸秆出路,同时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鸦鹊岭镇发展水稻秸秆加工企业9家,这些加工企业全年满负荷不间断生产草帘、草绳,用于蔬菜大棚生产、柑橘购销转运、花卉苗木生产等众多生产流通领域,产品畅销武汉、宜昌、荆州等周边大中城市,市场前景一片广阔。鸦鹊岭镇9家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消纳5 000 t水稻秸秆,解决666.67 hm2水稻秸秆的出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3.4 鼓励基料化利用
鼓励区内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推广应用玉米、大豆秸秆袋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产品,其投资少、见效快,受到农民欢迎。全区食用菌生产利用秸秆资源量约1万t,开辟了农作物秸秆增值利用的有效途径。
3.5 能源化利用
全区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层次较低,秸秆能源化利用总量约0.5万t,主要用途为传统农户炊事燃料,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
4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技术集成化程度低
近年来,夷陵区农业持续保持高产稳产,农作物秸秆总量在增加,而且秸秆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单一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问题。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受农艺、工艺措施不配套的制约,秸秆气化、秸秆肥料、秸秆建材等工业化利用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加工成本高、效益低,消化秸秆的数量有限。综合利用集成化技术相对滞后,没能完全解决秸秆转化难题,秸秆过剩现象犹存[3]。
4.2 季节矛盾突出
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时期,正处于农村抢收抢种大忙时节,换茬时间短,需要大量劳动力。加之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农民大多年龄偏大,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秸秆收集困难、还田成本高。秸秆分散在千家万户,通过人工收集,较难以运输和存放;而秸秆的售价较低,再加上运输等费用,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觉收集农作物秸秆的积极性不高,选择直接废弃或焚烧秸秆的现象依然存在。
4.3 资金投入不足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这几年国家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和盈利机制,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资金的投入,目前部分相对成熟的技术还停留在成果库里,不能很好地推广[4]。
5 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对策
5.1 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继续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创新,力争“十三五”期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重点抓好秸秆全量还田肥料化利用,进一步提高肥料化利用率,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和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积极拓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三贮一化”(青贮、半干青贮、微贮和氨化)技术和秸秆养殖技术;积极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拓展食用菌栽培、秸秆秧盘育苗、花木基质、草坪基料、温室大棚育苗等利用途径;稳步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探索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试验发展秸秆沼气(生物气化),开拓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
5.2 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向区政府建言献策,争取区政府统一领导和政策支持,以政府引导、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等有效形式,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打造秸秆C合利用产业链。拓宽财政资金引导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作业机具补贴、还田作业补贴、施用秸秆腐熟剂还田补贴、收储体系建设补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新建企业补贴等多层次补贴的对象、范围、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补贴资金效率。研究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积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主体,鼓励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5-6]。
5.3 加大宣传力度,群众自觉参与
通过电视、短信、报纸、宣传册、群众大会以及示范等形式在秋收和夏收季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好处,理解支持并自觉加入到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事业中,早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友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
6 参考文献
[1] 韦茂贵,王晓玉,谢光辉.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6):32-44.
[2] 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14-20.
[3] 陈明波,汪玉璋,杨晓东,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4(12):66-69.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伴随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趋势。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截止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8万亿元,是汽车工业的2.8倍,成为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的基础性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向规模企业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园区集聚蔚然成风,打造了一批优势园区和区域性品牌。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对10个省(区、市)调研分析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作用明显:
一是数量规模扩大。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约1600个,入园企业约3.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5万家,龙头企业约5000家。
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发挥资源、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形成了河北小麦加工、内蒙古乳制品、山东肉制品、安徽炒货、福建膨化品、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四川豆制品等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聚集效应显著。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了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分工效应。据对10省(区、市)的调查统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达43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营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四是带动能力增强。园区往往是本行业和当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本地优秀农产品加工业流通龙头企业的集聚地,是当地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并通过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各地实践和经验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发展园区有利于发挥协作配套效应,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依靠关联网络,促进区域优势与外力融合,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转移,打造产地优势主导产业;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集约投入要素、集中治理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节能减排和副产物综合利用。
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园区有利于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和服务;有利于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促进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推进原料基地、加工物流和营销流通紧密衔接、协调发展。
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园区有利于将种养业、加工业、信息业、物流业、流通业等同步链接,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承接城市和工业的辐射带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交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打开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布局不尽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园区与原料基地和物流营销衔接不够,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发展。
当前,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任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挑战,都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集约共享、要素规模集聚、企业分工协作、利益紧密连接的集群发展理念,着眼于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通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重大提升,构建一批竞争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明确、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加工体系和产业集群。
第一,科学编制规划。规划是龙头。要编制科学、合理、完整且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园区建设要安排在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特别是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并有充足发展空间的区域。
第二,争取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和制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资、科技、人才、用地、用电、营销、外经等政策措施,同时着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势差,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
第三,完善配套设施。切实遵循环保优先和集群、集聚、集约、配套的原则,有关规范规划建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电力、交通、通讯、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设施。坚持生产、物流、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要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窗口”,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为投资兴业者营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建立融资担保、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以及劳动用工、出口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建设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检测机构。
我国现有生产生物农药产品的企业260多家,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15%,生物农药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人民币,分别约占整个农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9%左右。与传统农药相比,整个生物农药市场目前由中小企业分割,高度分散,许多公司往往只有几种产品,甚至只有单一品种,发挥不出多种农药产品及组合的协同作用,极不利于生物农药行业的壮大和规模化发展。
我国取得登记的生物源农药仅90多种,产品总数约2500个。生物农药产品剂型已从不稳定向稳定、单一向多样化、短效向缓释高效性等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类型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天敌昆虫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6大类型,通过多年发展,已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赤霉素、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等。
生物农药因其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动植物安全、选择性强、不伤害害虫天敌、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呈现逐步替代化学农药趋势。国务院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由5%降至3%以下,生物农药比例进一步提高。
专家指出,从长久、可持续发展观点来说,生物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力小,必将顺应时代要求而成为主流农药。2012年,跨国公司掀起一轮对生物农药公司的收购潮,拜耳、巴斯夫、先正达等先后花巨资收购生物农药公司。从跨国公司的收购中不难看出,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农化巨头纷纷将生物农药纳入发展计划中,巴斯夫提出了要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组合产品来考虑所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传统生物农药在药效方面不及化学农药,但生物农药也有自己的优势,将生物农药配合化学农药使用必然可以发挥两者的合力,起到超乎寻常的效果。最近业内的新一轮企业并购证明生物农药作为防治有害生物的安全而有效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10年生物农药市场将维持高速增长。
据统计,化学农药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每年近70亿美元,农药残留超标是威胁我国当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毒豇豆、毒节瓜、毒韭菜、毒生姜……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恐慌性的影响。而低毒生物农药环境兼容性强、残留少、对水土等周边环境的破坏小。破除化学农药污染需要扩大生态农业的份额,关键在于科学制定并实施化学农药减量计划,加速低毒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
农业部今年将大力推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每年选择10个省试点实施。业内人士分析,政策的出台主要考虑到农药毒性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而生物农药、低毒高效农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多样性。政策给整个低毒生物农药行业带来期待已久的利好,但前景仍将取决于市场推广程度,农民是否广泛接受或将成为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
专家指出,尽管有政策利好,但低毒生物农药依然面临着市场推广难这个无法回避的老问题。假若生物农药不能化解使用方式、药效等难题,农民接受程度得不到提高,即使有国家补贴,生物农药行业可能仍然难以摆脱困境。政府想尽力支持,配套政策往往没有跟上;企业有技术,却没有能力去引导整个市场;农民嫌生物农药麻烦,在短期利益的吸引下,更倾向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害统统消灭干净,这一直是生物农药推广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生物农药发展的瓶颈。
实践证明生物农药的诱惑是巨大的,使用生物农药对农民的回报也是十分丰厚的。要打破生物农药发展难的瓶颈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各级政府坚持做这个事,让企业、农民都得到实惠。首先,国家对发展生物农药要在政策上给力,要补贴农民,更要补贴产品;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在行动上给力,特别是植保部门应该把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当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的分内事来抓,一方面要在普及生物农药的相关知识上下功夫,让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普知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简化生物农药使用方式,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使农民更容易上手;三是生物农药生产企业要在产品研发上给力,不断提高生物农药的性价比,降低农民的用药成本,依靠自身的优势占领市场。
在未来5~10年间,生物农药行业应继续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瞄准生物农药领域中世界发展前沿的科学技术,继续加强对生物农药新品种、新类型和新靶标的研发。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跳出产品同质化的陷阱。我国在人造赤眼蜂技术、虫生其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捕食螨生防技术、植物线虫的生防制剂等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应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将技术领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我国生物农药推广法律调整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关于生物农药推广的国家立法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启动,为推广生物农药提供了较好的立法环境。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在农业生产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机构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指导,使其依法科学种植养殖,合理施药用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严禁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有毒化学农药施入农田。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我国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中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和化学性进行权威的风险评估。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更加强调对农药残留的控制和监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考国际标准制定和修改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我国关于生物农药推广的部门规章农业部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严格农药使用标准,尤其对蔬果等鲜食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规定了严格的限量指标。新标准明文规定在284类日常消费食品中3650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包括了常用农药,可操作性强。2015年,政府加强导向和扶植,扩大了我国基层生物农药试点补贴力度和范围,约17个省40个县的果蔬及茶叶生产基地因此受益。
(三)我国关于农药管理权限的法律规定我国农药行业的主管政府部门是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所属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CCPIA)和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CAPDA)。他们的具体分工是: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律及产业政策进行监督管理与宏观调控,国家发改委负责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等。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农药生产核准工作。农业部主要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国家质检总局主要负责农药残留及毒性检测,各部门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形成我国特色的农药管理体系。
三、我国生物农药推广法律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部最近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了在预防稻瘟病、灭蝗等方面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扩大生物农药政府补贴项目的范围,这无疑是生物农药推广的利好政策。实践中我国生物农药的产值约30亿,不到化学农药的十分之一,这与国家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的要求不相适应。可见,我国虽然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市场推广空间也非常巨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环境,使政策的落实失去制度推动。目前我国生物农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生物农药推广中制度性激励措施薄弱,农民应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不高我国仅部分省市对生物农药推广给予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大部分地区没有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未在基层实现惠农,法律政策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作用薄弱,对农技人员、销售人员积极推广销售生物农药也缺乏相应激励。生物农药的生态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虽然明显,但见效慢、使用过程复杂。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农民对生物农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国内市场需求的匮乏导致生物农药生产商只能依靠出口支撑。农民不愿使用,经销商不愿经营,使用和供销市场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二)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强制推广体系效率不高,缺乏制度保障与支持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保障与支持方面也存在问题。我国在农技推广方面,依靠政府主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名无实,表现为职能定位不清效率较低。例如:县乡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般可以分为经济管理、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种植业、水产五类,每类技术推广活动只考虑完成任务,缺乏横向协调机制。生物农药的推广中,不能因地制宜的从基层农民的需求出发,缺乏对推广效果的考核。自上而下的强制推广容易因为监督及执行环节的懈怠无法落实,需要依靠法律制度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和使用进行全程管理。与强制推广机制相比,激励性推广体制尤其显的薄弱,非政府推广机构不规范。在推广制度空缺的环境下,只有通过法律机制的建立才能使我国生物农药推广中的强制型促进机制和激励型促进机制良好结合。法律促进机制的建立使生物农药推广的全过程有制度约束。参与推广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开发者、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等主体的决策和选择行为有法可依,必将大大提高技术的推广和政策的实施水平。
(三)我国农药使用和生产模式仍然落后,制度标准的建立不完善我国农药生产仍以蔬菜大棚为主,大棚种植中存在毒微环境,对有毒物质的使用贯穿于大棚种植全过程。为打破蔬菜种植季节,必须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这进一步对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水体形成污染。比起发达国家,我们的现代农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农业生产过程和控制的程序标准制度,农药生产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足,也就不能依靠制度对农药使用进行控制,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无法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环。
四、我国建立完善生物农药推广法律调整机制的路径
(一)健全我国现有农药管理法律制度体系,是快速推广生物农药的基础1.建立完善国家立法和相关配套规定。针对生物农药的推广与使用,应在国家层面形成网状的法制调整模式,使与生物农药相关的各方面立法相互关联,不留死角。为促进生物农药的技术进步,结合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有必要增加对“生态知识产权”的专门认定与保护,使生物农药的技术研发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从我国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出发,以农业部牵头的行业立法及以各省各地为主的地方性立法都应跟上,使配套立法和相关措施及时出台,将抽象的规则变为具体的措施,促使国家层面的立法落到实处。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法也势在必行,其中应当包括我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各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细则,生态农产品的检测及认定体系,这样才能与世界环境组织的制度及要求接轨。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加强对违犯者的打击力度。明确各执法部门的责权利,根据法律规定及程序加大对违法使用农药,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可依照侵权责任来界定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可以启动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让更多的主体介入进来。对那些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极大破坏的主体,可依刑法的条文直接追究其刑事责任。执法部门还应在基层推广人员和农民中普法,使其正确的理解生物农药的推广意义,以创造良好的执法监督环境。同时引入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第三方监督,加大法制宣传,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设“法律专柜”,提供各类关于农药使用的法律法规。聘请司法所、综治办工作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宣讲涉及生物农药及其使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二)建立生物农药生产经营的法律调整机制运用法律调整生物农药经营中的关键环节。首先,对农药经营主体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与管理。目前我国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和农药进出境监管制度对农药企业的准入门槛仍然偏低,尤其对高毒农药产品的限制使用制度也不完善。提高农药生产企业登记门槛,加大农药企业的环保责任,提高其违章成本,有利于生物农药的推广。其次,在法律框架下优化整合农药生产企业。小型农药生产企业的并购和转型势在必然,在农药生产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充分结合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有关主体制度的法律,对关系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定单行条例。统筹考虑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措施,通过合法有效的手段大力推进生物农药的生产和经营、引导农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再次,建立生物农药经营台账管理,有利于过程控制和监督。
(三)建立生物农药使用过程中的法律调整机制法律规范的调整势必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发生影响,法律对农户的个体行为起到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及教育作用。法律直接作用于主体使用生物农药的决策环节,在推广生物农药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应当通过法律措施与技术指标的综合运用,控制农产品生产中对有毒农药的使用,通过限制有毒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相关主体自觉的推广和使用生物农药,达到农产品无害控制的目的。这些法律制度主要表现在对农产品实行有效的标志管理,确定农产品标签制度,健全绿色食品标志规范,健全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标准,对农药的毒性、残留、污染、混合使用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与之相配套的市场准入、审批管理、
经调查研究,与一些专家同仁座谈,认为早采套袋果、使用习惯农药问题,孕育着潜在的危机,事关全国苹果生产大局。现将调查座谈的情况,简述如下,愿意与业内同行探讨,并提供有关部门参考。
1.瞻前反思,生产正宗红富士苹果
苹果套袋是在无化学农药的年代,为了防止卷叶虫、食心虫蛀果,防治烂果病。20世纪60年代,化学农药开始大量使用后,套袋果起到减少果实农药残留的作用,70-80年代,只有环渤海湾周边苹果主产区的部分苹果园套报纸袋。直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日本“小林”纸袋进入烟台,为生产出口苹果,才开始由点到面,有选择的给部分果套纸袋。
1988、1991年笔者赴日、美、朝、俄等国考察苹果生产,认识到,我国的农业(果业)最大问题是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就禁止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高残毒农药,比我国早了13年。20世纪末,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无公害水果(苹果)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当时红富士苹果价高,好销,人们对生产、食用无公害果品的理念淡薄,生产者、消费者根本不考虑残毒问题。生产上广泛使用1605、福美砷、有机磷类等高残毒农药。
1992年起,山东省烟台果科所承担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五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开发”课题。1994年烟台市科委立项,进行“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并与农业部质量标准司、中国农科院生防所、质检中心联手,在烟台市、高密市、日照市、辽宁金州区和河南省济源市设点,综合进行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在全国进行无公害农药筛选。1995-2000年,课题组每年都拟定《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在“烟台果树”杂志和报刊上刊发,让无公害农药生产厂家扩大印发。以上课题成果分获省、市科技成果奖。为“无害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5012-2001)和《苹果外观等级标准》(NY/T439/2001)制定,打下了基础。
1997年,笔者退职退休后,为生产无公害苹果,与4家果袋厂携手,在山西省运城、陕西省渭南、河南省济源、河南省三门峡、河北省唐山等地苹果新区,与当地市、县、乡有关部门密切协作,进行苹果套塑膜袋示范推广,进而塑膜袋和纸袋相结合,发展为全套袋栽培示范推广。历经5年,使全套袋技术成为必要的生产措施,成为新果区生产优质无公害苹果的有效途径,至今已广泛应用了10多年。总结的首部专著《苹果全套袋栽培》,于2002年出版。2010年,笔者针对全套袋栽培近10年的生产情况,写出《苹果套袋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一文,分别在《西北园艺》等10多家报刊发表和转载。可是,有的报刊不采纳、不发表“早采套袋果糖度低、风味差”的观点。至今全国出口的红富士苹果,大多数是早采的粉红色果。早采的红富士苹果,成了合乎市场规律的“绝活”。
1994年,笔者和杨聚德都在招远市工作,是农业部举办名优苹果大评比的参评者。总评结果,前20名特优果中,红富士占15个,其中招远占10个。而且招远的红星、乔纳金、皇家嘎啦等品种,都在全国和全省的评比中夺冠。正宗果的要求是:个大、形正、全红、好看、肉黄、脆甜、爽口和耐藏。真正优质红富士苹果很少有人看过、吃过。在胶东地区,栽培红富士苹果的果农,只有少数户留下几棵树的果,晚采1个月,自家人吃。所以今后生产的方向应该是真正合格的优质红富士苹果。
2.外观靓丽固然好,内在质量更重要,早采套袋果不科学
苹果套袋的目的是提高果实外观和内在两个品质,生产好看、好吃、高价值的苹果。三方面要求缺一不可。不应跟着局部消费地区的需求走。
座谈会上,烟台市原果品总公司市场部经理齐丽疆说:10多年来,从南方和东南亚市场看,红富士套袋果在新加坡、越南取代了美国的苹果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日本小林袋,每只0.20元以上,光想生产出口果,由于市场不好,3年时间赔了2000多万元。后来发现脱袋后1周的果实呈粉红的胭脂色,特别靓丽,外商试销一炮打响。价格与美国的新红星差不多,很快占领了东南亚市场。现在美元贬值了,我们仍然有钱赚。菲律宾经济水平差,需要三等便宜货;越南、新加坡喜欢个大的,对苹果的内在品质好坏根本不讲究,他们不知道正宗红富士苹果什么味道。相反,对晚采全红的红富士果,嫌色“老”,不靓、不嫩。所以10多年时间只喜欢皮嫩、靓丽、粉红色的,果农也就习惯于生产这种果。
红富士苹果连续3年下树收购价涨,出库销售价降,果农自储果赔。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先从果实的内在品质谈谈早采苹果贮藏期的生理变化。齐经理介绍了不同采收期果实糖度的变化:10月1-10日、10-20日、20-30日、11月5-10日,采收果不同入库时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0.0%-11.0%,12.5%-13.0%,14.0%,15.0%-17.0%。11月采收果的蜜心果占50.0%-80.0%。据调查,套袋苹果采收时间早晚,与贮藏期苦痘病发生轻重的程度不同有关。10月10日前,10月10-20日,10月20-30日采收入库果60d后,果实发病率分别为3.0%-7.0%,4.0%,1.0%-2.0%。而且早采果,病果上的病斑显著多。
关于最佳摘袋时间,大家一致认为10月10日好。摘袋过晚,因气温低,不上条纹红色,也不上片红色,而是花花红。采收时间应在10月底-11月初。果实可以在树上经过20多d时间,在阳光下完成淀粉一糖的再积累和转化,果皮长出蜡层,全果通红,光亮,这才叫成熟果。
招远市果树总站推广研究员杨聚德说:在烟台地区,富士苹果的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10月上旬采收的富士苹果,只能说是商品成熟果或者说是市场成熟果,不是生理成熟的富士苹果。在有机肥较为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果实除袋后5-7d,果实着色鲜艳,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拥有一定的市场,这是造成套袋果早采的主要原因。早采的套袋果由于果实生长期短,果实的营养成分、可溶性固形物、芳香物质等相应减少,缺乏原有品种的风味特性。目前,在招远晚采的红富士苹果已成为高级苹果的代名词,市场趋势初露端倪。
原蓬莱市果业总站高级农艺师黄安典说:“我和别人一起承包了250亩结果期苹果园,2011年划出11亩专门按生产有机精品果的要求管理,进行严格疏果后,全套好袋,精心管理。10月10日摘袋,11月15日采收。果实含糖量平均17.0%以上,最低15.0%,最高18.0%以上。进行精包装,单个计价,直径80mm每个8元,够90mm的每个10元。送大超市专卖。外地客户只讲漂亮好看,当地消费者也没吃过正宗红富士,果农又嫌成本高,赔钱不敢生产。我们还要继续干!生产正品红富士苹果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
具有近40年苹果栽培经验的农民技师刘康说:“现在苹果用的双层纸袋,从5年前的每只7分钱,降到不足5分钱,但套袋用工从每天套3000个,工资60.00元,涨到210.00元,中午还得管饭。摘袋用工和套袋用工差不多,再加上饭钱,每一个袋的费用在0.15元,工本费涨了3倍。以后用工肯定会越来越贵。若不套袋,用好药能行,是个大好事。我算过,若能用波尔多粉(硫酸铜钙)代替波尔多液,药水的成本差不多,还不污染果面,太好了。”
3.农药更新换代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水平、社会需求、劳动力价值、农资供应水平的提高,果树的生产体制模式等因素的改变,从全套袋一部分精品果套袋一因地制宜套不同类型的袋一基本不套袋。这是世界的大趋势。
加拿大龙灯集团化工公司中国区域总经理刘学军先生说:农药更新换代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今天,果业生产已进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个体管理模式,向生产基地化、管理企业化、技术标准化、市场多元化,真正的农业经济实体发展阶段。对农药市场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加速农药的更新换代。一是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农药少。在近30多年中,中国未推出几个被世界公认的、自己创制的化学药剂。这主要是因为研制一种新的化合物,研制历程长,科研投资大。一般需10多年时间,投资3亿多美元;二是广大农村、农民,对使用名牌农药认识不足;三是农药经营、推广、应用体制不全、脱节。主要表现为市场上供销渠道混乱,进口药、国产药鱼龙混杂,无序竞争;个体农户贪图便宜,购买廉价药;黑心的代销点蒙骗农民;个别的农业技术人员,做伪劣农药的推销人;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用药不泛人情网络关系;真正高科技的品牌农药,推广使用步履维艰,体现不出无公害产品离不开高科技农药的必要性。农药问题成了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的“拦路虎”。现在全国的良种苹果、名牌大梨、葡萄等,不套袋的果实很难迈出国门。大棚蔬菜,离开农药、激素难以为继。面对禁用农药屡禁不止,个别农户狭隘保守观念难以改变,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刚刚起步的实际情况,生产可靠的绿色农产品将是一句空话。
河北农业大学原植保系教授王江柱说:中国2800家农药厂太多、太乱,生产的90.0%以上农药是后专利产品;国外的专利高科技农药,在中国市场上无序竞争,各自为战,售价较高,个体农户很难接受;苹果、梨、葡萄普遍套袋栽培,成了保护落后农药的“保险袋”。生产优质果品的大道越走越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可靠的与世界接轨的高效、长效,并能使作物健康、增产的高科技农药。2005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倡导植物健康新概念。即把作物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改善作物的健康状态,使作物最大限度的发挥多种潜力,再通过用药把质量、产量提高上来。
谈到北方落叶果树已经换代的农药剂型,植保专家徐建波说:从波尔多液,到硫酸铜钙(多宁)-波尔・果双灵(ECHO)。由于新剂型的颗粒微细,成绒毛状态结构,直径3-5μm,仅是普通杀菌剂的1/13-1/15。喷施后能均匀分布,并紧密黏附在作物叶、果表面上,耐雨水冲刷。杀菌效果稳定,持效期长,对病害无抗药性。安全、环保,使用方便,又不会诱发螨类猖獗。而且叶、果上不留污渍。用于套袋后的苹果、梨,或葡萄全生长季使用,都非常好。
再说从代森锰锌-大生M、喷克-百泰,到福连(戊唑・多菌灵)。新型复合药的有效成分,在特殊中间剂的调节下,一药多治,杀菌谱广而彻底,病菌不易产生抗性。对苹果树的大多数病害都有防、治双重作用。可广泛用于防治苹果、梨、葡萄、日韩梨、中国梨、大枣、香蕉和柑橘类果树病害。对套袋苹果,套袋前、摘袋后使用;对不套袋苹果,生长季多次使用,都很理想,已成为取代代森锰锌类杀菌剂的良好选择。
对病菌不产生抗性的50.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美派安),可在果树、蔬菜及中药等经济作物上应用,对多种真菌性病害有良好防病作用,对苹果、梨、葡萄、草莓和果菜类蔬菜具有美容、祛斑、促进果面光洁的作用。对煤污病防效卓越。该药不含金属离子,对水果表面没有刺激,使用安全。欧美等国家已广泛使用30多年没有抗药性报道。若用于苹果无袋栽培,幼果期和成熟期使用非常理想。
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已经被氯虫苯甲酰胺(美杜邦产),氟虫双酰胺(垄歌)取代。用于防治果、菜、大田作物、公园树木、城市行道树的鳞翅目害虫,可谓最佳选择。
植物激素芸薹素内酯,原系20世纪80年代初,从油菜花中提炼精制出来的甾醇类植物激素。它与通常说的5大类植物源激素不同,对植物的生殖生理能起到特异作用。后来又生产出24表-芸薹内酯化学复制品,对作物有增产作用,但一直未大区域推广。现在的丙酰芸薹素内酯(龙灯爱增美),药效期延长到14d。可充分发挥各种激素在适当生育期的生理功能。提高坐果率、成果率,减少葡萄的弱小粒数,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改进品质。套袋苹果摘袋后使用,还可使果面靓丽增美。
以上几种代表性农药的新特点、新效能,是国内制药厂难以仿制生产的。经验早已证明,新的产品,总是给最先经营、使用者带来最大的利益。这是市场规律。
4.苹果无袋栽培可先在示范园区推行
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经济作物示范园区的要求条件是: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规模大、多功能,有辐射作用。是真正的农业经济实体。这是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科技发展没有载体,科技与生产“两层皮”,农资与生产矛盾大等问题的基础。
从当前消费者的认识,供销商的市场理念,生产上已形成的“不套袋不行”的信念,出口苹果必须套袋的事实。由于个体小生产体制束缚,技术主管部门必须依法推广、顺序渐进,无袋栽培尚需经过一个较长的阶段。但无袋栽培是果树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国的果农对套袋技术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世界发达国家无袋栽培已有了成熟经验。像加拿大国际龙灯集团龙灯化学公司(中国),已具有把世界的好农药,应用于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条件。而且出台了为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合作社团组织,提供优惠、直供全年所需农药的方案。即:农资生产企业与良种苹果示范园区千亩以上生产基地,签订长期协议,企业以优惠价格直供全年所需的农药,与基地、农业主管部门三方共同承诺,通过法律保证,落实药肥等生产资料纯正无假,优惠农药不得高价转卖,领导技术员责任到人,保证按技术规程实施。集生产、科技、生资、产品销售成一体,使无袋栽培示范园区成功示范推广。
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苹果园来说,应根据园区的技术条件,让果农自愿地进行全套袋栽培或无袋栽培。但一定要积极推广应用高科技含量的好农药,生产正宗的红富士苹果。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6.6%,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为27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2000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的就达23种,产值超亿元的有15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144条,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6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8家,总投资近2.1亿元,年产值达到3.4亿元,生产药品剂型11种,药品品种37个。全市已有25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3、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4、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1、总的目标
到2010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5.3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
(1)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2)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3)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以GAP、GMP、GSP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3个品种GAP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2.1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15户,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
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跨越式地提高*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5.3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11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
三、重点规划任务
1、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2010年,在横道镇建立5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2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镇建立2000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8000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镇和柴河镇建立2个500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2个1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镇建立2个300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北药协会发展到9个分会,覆盖面达到100%。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2、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GMP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FDO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GSP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50%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110,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4、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3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3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2、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4—6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