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短期债券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7 10:0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短期债券投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短期债券投资

篇1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篇2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篇3

会计上对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况外,在实际收到时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不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均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特殊情况是指,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对于短期股票投资,税收上必须严格区分持有收益与处置收益,因为二者在所得税上的处理截然不同。处置收益是所得税税前所得,不需要还原,也不需要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直接并入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持有收益是所得税税后所得,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进行还原,且需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处理;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处理。

短期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企业2002年1月从银行买入按年付息的A企业债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5000元,3月将A企业债券以107000元卖出;2002年4月以银行存款164250元从证券市场购入的股票B作为短期投资,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现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卖出(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则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2002年1月,购买短期债券时:

借:短期投资———债券A95000

应收利息5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包括在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中,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5000

贷:应收利息5000

收到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只冲减已记录的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3月,处置短期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107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A95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12000

由于没有取得持有收益,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存在短期投资持有收益,必然会导致以后处置时,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购买短期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164250

贷:银行存款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4250

贷:短期投资———股票B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购买之后,会计制度要求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要求分回的股权投资持有收益,不论是否补税,都一律按被投资企业的适用所得税税率还原成税前所得,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该持有收益属于免税的投资收益,或者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5000元[4250÷(1-15%)]进行申报;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750元[4250÷(1-15%)×15%]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申报。

2002年5月,处置短期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17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160000

篇4

引言:

国债的期限结构,就是各种期限国债的搭配,即在一国所有的国家债券中各类国债各自所占的比例及对比关系。利率期限结构不仅是市场状态的重要标志,也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做出反应,成为宏观经济的“指示器”。[1]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单一的国债期限结构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难以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相对于成熟的国债市场,中国国债市场无论在债券发行数量、发行频率还是在发行品种结构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2]

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分析:

(2009年数据缺失)

通过对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中国国债的期限结构是以中期国债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国债发行机制的日趋规范和完善,期限结构不断丰富⑶,但短期国债的增加并不明显。反观发达国家的国债期限结构,美国的短期国债占总国债的70%以上,日本稳定在75%以上,而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所发行短期国债占比最低时为72%。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中短期国债占比过低。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国债期限结构中短期债券比例过低主要有如下四个原因:

一、我国国债发行实行的是规模控制,而不是美国等国的余额控制,客观上造成发行人为了减少审批的麻烦,喜好发行中长期债券。

二、发债人一味追求降低发债成本的结果,由于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8次降息,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特别是10上半年一、二级市场长期债券的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跌,10年期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最低下降到2.5%附近,更有甚者的是30年期国债招标利率仅为2.9%。因此,从降低发债成本的角度看,这两年无疑是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最佳时机。

三、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依赖度不强。西方国家,实施货币政策,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央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市场上对短期国债的买卖调节基础货币量。但在我国,央行除了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货币市场的调整外,还可以利用央票、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这些手段,在西方国家并不经常使用。同时因为中国大多数银行的国有背景,道义劝说在中国可以起着比欧美国家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直接达到货币市场调节的目的。这些都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依赖性,因此也降低了短期国债对作为调节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的重要性。

四、国债期限结构应与财政支出结构相对应。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长期国债通常用于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政府在正常的管理服务职能外还承担了很多的投资职能。由干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资金的筹集大多数又是通过债券,因此,中国需要发行大量的中长期债券为投资融资。同时,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远远超过GDP,财政盈余明显,因此,政府不需要通过短期国债为政府头寸融资。因此,中国国债中短期债券比例远远小于中长期债券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良影响分析:

一、极大地制约了债市的流动性。我国债券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差,原因之一是缺乏短期品种,短期债券的缺乏使得债市的流动性先天不足。

二、增加了金融机构,特别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我国国债发行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而目前银行间市场的成员主要是金融机构,且主体是商业银行,因此低利率长期国债绝大多数由商业银行持有。长期债券可能跨越数个经济周期,其利率风险较高,而目前我国尚无利率风险管理衍生工具,大量持有长期债券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同时,长期债券的流动性不如短期债券,大量持有长期债券也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三、不利于中央银行展开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最强的短期国债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体,短期国债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

四、较单一的期限结构无法满足众多投资者对国债品种多样化的需求。相比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国债更加偏好于短期国债。随着银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国债购买中份额的增加,投资者对短期国债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五、单一的国债期限结构会增加政府的融资成本。如果政府只发行一种期限类型的国债,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的市场分割理论,会造成单一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引起该品种的发行利率上升。其次,过少的短期国债会降低政府在市场利率波动时相机行事减少债务成本的能力。

六、过多的中长期债券的发行会造成还债压力的不均衡分布。由于无法通过短中长债券的合理搭配,短期、长期债券比例偏低,无法容许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安排还款,缓解政府的还款压力。

七、无法提供基准利率。我国法定利率期限结构并不是真实的利率期限结构,而是在法定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上,经过“就高不就低”或“保值贴补”的修正形成的隐式利率期限结构,在一些时期,法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隐式利率的期限结构产生了严重的背离,使法定利率期限结构面目全非,在实际操作中不具有参考意义⑷。同时由于发行数量和发行期数的不足,交易并不充分,没有形成充足的竞价。因此,短期国债利率没有充分反映市场最优资金的供求。同时,由于短期国债的发行量不足造成的交易量不足使得短期国债的利率中包含了流动性升水,并不单纯为资金的使用价格。最后,由于发行数量和发行期数的不足,短期国债无法形成完整的利率曲线,这一点是致命的。

改进与建议

虽然我国已经从国债年额度审批制度转变为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但对国债期限结构的约束依然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推动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增加短期国债供给,对国库限制资金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国库账户的季节性赤字应该采取有计划地发行短期国债予以弥补。其次,可以考虑通过短期国债轮动的方式为长期基础设施融资,改变对长期国债的依赖。再次,将更多的投资性任务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实施而不是依赖政府使用长期国债融资。最后,减少央票的使用,将公开市场操作回归到短期国债上,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形成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皓、石柱鲜,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篇5

1、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分类的差异性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在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应作非应计贷款核算,其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计利息予以冲销。但由于该制度未对计息期间做强制性规定,可能会导致同样的贷款由于计息期间的不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差异,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甲、乙两银行同时在1月1日向丙企业发放贷款,甲银行采用月度计息,乙银行采用季度计息,倘若丙企业在1月31日不能支付利息,那么,在4月末该笔贷款在甲银行业已归入非应计贷款核算,但该笔贷款在乙银行仍然处于正常的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虽然该笔贷款在两行状况并无差异:均不能支付利息且呈连续状态。从而导致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差异性,不能正常反映自身的经营状况。

2、措辞不严谨导致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同时该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计提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导致了会计处理的无所适从。例如银行在3月投资A债券30万元,4月A企业宣布支付利息3万元,并于5月收到,此时A债券的账面价值为27万元,倘若6月末A债券的市场公允价值为28万元,那么此时银行对A债券价值的核算则陷入两难局面:会计报表列示27万元则不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若列示28万元则不合谨慎性原则。其实我们只要将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改为“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账面价值和市价孰低计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短期债券的期末计价问题。

3、债券收入的归类问题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债券投资同发放贷款一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来看,不外是发放贷款和投资两种,因此,银行业债券投资收益采用同一般企业的列示方法(投资收益归属于营业外收入)则有不妥:一则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一般为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债券投资的收益占收入多为20%以上,将其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容易让人误解为我国银行业主业不突出;二则银行业的利息支出为最重要的营业成本,其间有相当部分为债券资金的占用成本,如果将债券收益列示为营业外收入则容易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不利于进行损益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会计报表的格式来解决债券收入的问题:在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上移至利息收入后面,同时将营业利润的公式修改为:营业利润=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其它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其它业务支出。

4、资产减值导致的利润调节问题

由于现行金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高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照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按其差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同时,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退市处理,由此导致了不少上市银行利用资产减值作为利润的调节杠杆,通过“计提”和“转回”的账面游戏,误导投资者的选择。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明确规定“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来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规定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则不符合资产自身的定义,其实我们通过严格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条件则可以使利用减值准备来调整利润的情况得以改观。

5、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入账时间问题

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由于短期投资一般金额较小,流动性较强,投资收益于实际收到时确认无可厚非。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其拥有的短期债券投资较多,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投资收益则不太符合实际:一来银行业持有的短期债券多为国债或金融债券,违约风险较小,且利率多为固定,适宜按期计提收益;二来短期债券投资所承担的存款利息支出多为按期计提,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明显收入成本不配比;三来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银行业利润的期间波动起伏太大,不符合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因此,我们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原则和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原则,可以对短期债券投资收益采用按期计提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

6、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条件不明确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按照制度的理解:短期投资的划转的条件在于“改变投资目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实标准,在实务操作中难以把握。而在现实中,由于短期投资在期末必须按照成本和市价孰低提取减值准备,相对来说长期投资计提准备的要件严格得多,因此,银行的财务部门会在短期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时完成短、长期投资的划转来规避短期跌价准备的计提,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7、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关注程度不够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同时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规避工具。但在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在第一百四十条提及“对于外汇交易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并未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价和披露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国内银行一般将其作为会计报表的附注作一般性披露,难以客观的确认银行业的风险。

8、与税收制度的衔接问题

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规范了银行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但现行的税收制度仍然按照“期末贷款的1%差额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在计算所得税中扣除,对实际计提超过1%的部分调增应纳所得税额”,由此导致不少金融企业出于利润考核的考虑对金融会计制度执行不严。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国家税务部门对税前的“呆账准备金”抵扣额进行调整。但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在金融会计制度中明确:对由于会计政策与税务规定不一致产生的所得税差异允许单列科目“递延所得税”处理,同时将该科目归属于利润分配项下做增项理,以此来激励银行采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2001年度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基本适应了当时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时关于银行业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便显示了出来:外资银行的加入带来的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问题;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在理论和制度上予以完善,做到与时俱进适合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1、减少金融企业的选择权,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在美国的会计理论界就展开过“会计艺术论”和“会计制度论”的争论,前者认为应当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会计判断权和选择权以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后者认为应当减少会计人员的判断权和选择权以维护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2001年的“安然会计造假”事件让这次争论划上了句号: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来强化了当局的监管。而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的不断调整和不断出现的会计差错也从侧面映射出会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权过多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会计学界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2、注重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情况

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金融企业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性,如果单纯地按照一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套用在银行上,则容易令人误解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尤其在涉及到主营业务上。例如对投资收益按照一般工商企业属于非主营业务,归属于营业外收入是正常的;但投资收益原本就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倘若套用一般企业的归属方式则会影响外界对银行的公允评价。同样,在对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上也有必要考虑银行的特殊情况。

3、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建设,适应银行业发展状况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外资银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后更加带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的关注程度不够,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可能尚未发生,从而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不符,因此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能够具体量化,企业多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提及,进而掩饰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因此,银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制度的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新准则的制定来予以补充。

篇6

二、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若干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

“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由财政部制定并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划分“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采用期限标准,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作为非应计贷款,其他为应计贷款。以时间作为贷款的划分标准,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存在会计披露方面的缺陷。因贷款的质量与贷款是否逾期、逾期天数没有必然联系。

与上述划分标准不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于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全面施行,贷款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根据《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金融企业要根据资产的损失程度,提取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其中专项准备金的提取比率要按照每笔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确定,并逐笔提取。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入的核算同时使用了两种划分标准,资产相关的支出与收入难以进行匹配,使得管理层和投资者难以对会计报表上相关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有效分析。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外部投资者也难以取得贷款风险管理相关信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与贷款相关的说明和数据有限,仅包括以下内容:贷款的种类和范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分别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的期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期末数。对于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未要求披露,投资者无法通过会计报告了解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贷款计息方法不同引致的资产质量信息不一致。

从非应计贷款的定义可以看出,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则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应予以冲销。而利息逾期时间的确定直接受利息的结计方式影响。利息的结计方式有到期一次性结息和定期(按月、按季、按年等)结息等方式,而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结息方式不作统一规定,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的贷款结息方式。其结果是同样的贷款企业在采取不同结息方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会计信息披露会发生差异,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甲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利随本清方式,贷款到期时才结计利息;乙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按月结息方式,在贷款发放第一个月后就结计利息,如果90天后未归还该笔利息,贷款转入非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而此时甲银行的贷款尚在应计贷款科目核算。

(三)短期债券投资相关损益确认上运用两种标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不必按权责发生制按期计算确认,而用于投资的资金利息支出按权责发生制计入营业支出,造成银行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此外,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按期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

(四)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以及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的不明晰留给企业过大的选择空间。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但由于规定上的漏洞,反而给企业更大的数据操纵空间。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不清。

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在采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在计提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通过不同计提方法间的转换,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利润进行一定的调节。

2.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不明晰

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这将给金融企业留下过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首先,按制度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定义,投资目的改变应当是指准备持有时间改变,即持有时间由准备不超过1年(含1年)改为超过1年,而“准备”这一主观意愿在实务中难以加以明确判定。

其次,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后,准备的计提由期末时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改为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制度规定,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可见,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条件是在期末时只要市价低于成本,就应当按低于部分计提准备,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则要严格得多,企业通过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原来需要定期计提的准备支出现在可以少提甚至不提。

(五)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未予明确。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在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外汇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制度未作统一规定,也未列举可选的计价方法,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一般都按照合同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如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以合同金额作表外核算,本行待交易合约到期交割时确认损益”。但衍生金融工具从交易到交割期间,其价值会直接受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持有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巨额亏损。民生银行200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根据国内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的损益在衍生金融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内计量,以确认未实现损益,调减了公司本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根据报告披露,如果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民生银行2004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应调减11,511万元。

(六)会计职业判断的适度运用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在会计准则、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范围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处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核算政策的选择权下放给了企业,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原则的选择、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方面,主要包括: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判断、对交易或事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用、所得税核算方法的选择、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的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及或有事项的处理等方面。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宽泛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很可能造成新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相背,甚至可能被不法企业所利用,成为新的“盈余操纵”手段。

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出现因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变数,使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面临挑战。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

解决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改变当前的“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按五级分类的要求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设置贷款科目,可以消除“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划分采用期限标准的弊端。但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目前按五级分类的要求设置贷款科目尚不现实,因为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定期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变动频繁,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难以实现及时联动。因此,建议采用另一种途径,即结合期限标准和五级分类标准确定非应计贷款,对于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以及贷款本金或利息虽未逾期90天但难以收回的贷款均作为非应计贷款,同时增加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的金额及对本期收入的影响数和本期非应计贷款收回的金额及对当期收入的影响数。从长远发展看,贷款会计核算上与五级分类管理相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

(二)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贷款计息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采取不同贷款结息方式,其会计信息披露会产生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各种计息方法下的贷款种类、贷款日平均余额和贷款期限等补充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报表相关数据。

(三)对短期债券投资按期计提投资收益,明确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口径,严格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的划转。

关于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应该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并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确定。我国债券市场较不发达,市场上的债券品种也较为有限,财政部长期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主要债券品种,银行因其流动性需要主要偏好短期债券投资,如果按制度规定于实际收到债券利息或转让时才确定收入,在收支不匹配的同时,必然造成收入的波动。因此,对于主要由持有时间的长短决定投资收益的短期债券投资应考虑按权责发生制计提投资收益。

关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应制定采用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具体情况,明确计提方法的运用前提。从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角度看,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短期投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最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短期投资的整体价值。而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所提准备金额将高于按投资总体或投资类别计提的金额,最符合稳健性原则。本人认为,跌价准备的计提目的在于揭示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是较优选择,同时,基于重要性原则,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仍可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关于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建议将有市价的长期债券投资的减值准备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相统一,即在期末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四)逐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及今年2月15日的拟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等39项会计准则克服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作出统一规定弊端,要求商业银行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上述规定和准则目前仍限于在已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实施,因此没有完全解决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的问题,为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建议创造条件,逐步在所有金融企业之间实施上述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

(五)会计职业判断运用问题的思考。

1.制定和完善金融企业具体准则。

近年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十几项,但这些改革主要针对工商企业,针对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的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应当尽快建立银行业会计准则体系,减少当前制度中过多的判断和选择。事实上,主张会计处理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的“会计艺术论”曾经在西方国家流行,但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美国会计学会2001年年会曾批评国际会计准则“因允许太多选择而信誉不好”。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2002年7月26日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加强监管,值得我们借鉴。

2.将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7

债券互换的方法有四种:

一是替代互换。替代互换是指在债券出现暂时的市场定价偏差时,将一种债券替换成另一种完全可替代的债券,以期获取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可能是由于市场上货币供求条件相对不平衡造成的。例如,债券投资者持有一种期限为30年的国债A,票息率为7.00%,年付息一次,到期收益率为7.00%。而市场上存在国债B,其到期收益率为7.10%,而其他方面如期限、票息率等与国债A完全相同。投资者预期债券定价的偏差是暂时的,国债B的到期收益率最终将会从7.10%降到7.00%的水平。这时投资者就可以进行替代互换操作,卖掉国债A而买入国债B。假设l年后国债B的到期收益率修正为7.00%,那么国债B所提供的年收益率是8.33%,而持有国债A的年收益率即为7.00%。通过替代互换就可以获得133个基点的超额收益。如下表:

当然,替代互换也存在风险,如纠正市场定价偏差的过渡期比预期的更长;价格走向与预期相反;全部利率反向变化。

二是市场内部价差互换。当市场上两种债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收益差幅,而且该差幅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资产管理者就会进行市场内部价差互换,在卖出一种债券的同时买进另外一种债券,以期获得较高的持有期收益率。

三是利率预期互换。利率预期互换是直接利用对整个市场利息率的预期变动来获取利润。比如说,在预期收益率整体上会提高的条件下,管理人员会用相应金额的短期债券来替换长期债券。这是因为长期债券在一定的收益率提高的幅度下,由于其存续期限较长,其价格下跌的幅度在总体上会较短期债券大。而在预期收益率整体上会降低的条件下,管理人员则会用长期债券来替换短期债券,因为长期债券在收益率降低的条件下,其价格上升幅度在总体上也较短期债券大。

利率互换是金融机构及有利率风险的机构规避风险、进行风险交易的工具,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套利功能。利率互换不仅在套利上有利可图,同时也可以解决一些债券市场投资者经常碰到的资金头寸和时间难以匹配的问题。利用利率互换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的组合,投资者就可以合成一个符合自己持有的资金头寸时间的债券头寸。

例如,投资者甲目前有6个月的资金头寸,但是市场上目前没有合适的剩余期限为6个月的债券可以进行投资,甲将此笔资金放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一笔基于shibor3M的拆借(3个月期满后继续融出三个月,可进行2轮),同时在IRS市场做一笔基于shibor3M的为期1年的IRS交易,IRS报价为3%。交易完成后,每三个月,甲将获得的一笔收益率为(Shibor3M+3%-Shibor3M)/3的稳定现金流,即甲可在6个月中持续获得年利3%的稳定利息收入。6个月期满后,拆借市场资金回流,甲可在IRS市场上做一笔对冲交易,了结6个月前建立的IRS头寸。这样,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投资者甲获得的利息收入为shibor+IRS-shibor=IRS,相当于6个月投资于固定利率为3%的固定利率债券。

四是纯收益率互换。纯收益率互换着眼于长期的收益率变动,而不愿意对短时间内的未来收益率或收益率差幅作任何预测,用那些长期收益率高的债券来替换掉那些长期收益率较低的债券。

篇8

通过基金一季报可以发现,协议存款首次超越债券,成为货币基金配置的第一大类资产。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老牌货币基金嘉实货币截至今年一季末持有的银行存款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高达69.76%。从业绩回报看,嘉实货币今年来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4.66%,远超降息后一年定存的3.25%,甚至跑赢两年定存的4.1%。

嘉实货币基金经理魏莉介绍,嘉实货币在积极配置收益率比较高的同业存款之余,流动性好的优质短融仓位也比较高,既保障了组合流动性,又可以享受债市上涨带来的估值收益。据一季报信息披露,其在债券品种配置上,短期融资券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24.87%。

篇9

紧缩政策难放松 短债收益却可期

居高不下的通胀、持续不断的紧缩调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实体经济。从刚刚公布的宏观数据看,虽然PMI、工业增加值、流动性等指标在经历几个月的下降后已经出现了企稳的情况,经济已经出现软着陆的迹象,但是企业盈利下滑的势头并未完全遏制,企业的存货调整周期确还在继续,下半年企业盈利可能出现温和下行的状态,这种背景下A股难以出现系统性上涨机会,下半年可能延续震荡的态势。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在紧缩政策难以放松的情况下,中长期债券受制于加息而且估值较高,很难继续有向上的机会,而短期债券和各种货币工具则由于市场资金面的持续紧张收益率非常高,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综合来看,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和通胀形势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当前投资仍应以防御为主,投资者在积极寻找股市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债券避风港的作用,通过配置一定比例的债券型基金降低组合风险和波动,而风险收益特征十分明显的短期债券基金是当前环境下较为合适配置的债券品种。

免费申购赎回 关注嘉实超短债

篇10

一、国债期限结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按偿还期限划分,中国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与长期国债三类。短期国债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品种,中期国债的偿还期限为1~10年,而长期国债的偿还期限均超过10年。从表上分析,目前我国债的期限结构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短期债券占当年发行量比重随着国债余额管理方法的调整变化较大。在国债余额管理方法调整前的2004年和2005年该比重较低,2004年为14.39%;2005年为21.75%;2006年国债余额管理方法调整提高到32.47%,由于2007年包含特别国债,比例过大。2009年至2011年中期国债基本保持稳定,增加了长期国债的发行。二是长期债券占当年发行量的比重有所提高,还发行了20年、30年和50年期限的债券。三是长期债券的期限也有了新的变化,结构处于多元化。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国债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应该讲,这是在过去的发行额管理方式下,为避免国债发行和还本数额的过快增加而采取的权宜之策。显然,这不利于国债金融功能的发挥和国债市场的深化。随着国债余额管理的实行,今后应注意结合财政收支状况,尽可能合理安排和调整国债结构。

表1 中国国债的期限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国债协会数据资料计算得出。

二、国债期限结构的国际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G-10国家大多数国家试图将发行期限结构分布在四个区域内:短期(1年或1年以内)、中期(1~5)、长期(5~10年)、超长期(10年以上),具体见下表。由于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赤字和债务水平呈下降趋势,相应减少了期限种类并提高了平均发行规模。如从1992年开始,加拿大将固定利率付息债券的发行集中在四个关键时期限上(2、5、10、30)并相应提高了基准债券的发行规模。美国也相应停止了3年期债券的发行,以适应融资需求的减少。大多数国家通过定期对已存在的债券进行增发,以建立更大规模的基准。这些国家在基准债券发行方面,将一种或多种关键期限的心法债券作为基准,这些基准债券作为宏观经济指标被追踪或作为相关债券的定价参考。此外,发行规模中相当大的部分是被活跃的交易人如一级交易商所持有,从而确保了基准债券的流动性。

表2 各国国债市场的期限分布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债券的期限结构里,短、中、长三者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其中中期债券比重稍高。在60年代,中短期债券比重提高,长期债券比重下降;短、中、长期债券比重拉开了距离,相应比重分别为38%、51%和11%。这一变化趋势增加了债券流动性,扩大了社会信用。70、80年代这种趋势继续增强,短期债券所占比重进一步升高到47%~49%,中长期债券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为42%和10%左右。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过度膨胀,经济进入滞胀状态。为了治理滞胀,联邦主管部门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大量收回短期债券,代之以中长期债券,如此逐渐消除了通货膨胀,滞胀现象得到控制。

三、国债期限结构的基本评价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债市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金融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宏观政策信号传导和微观资产经营的作用,特别是作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及利率市场的作用更是难以被取代,而这一切的发生是以国债市场的良好结构为基础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看,能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推出齐全的国债品种结构

发达国家的国债种类较多,而且发行期限、发售方式、付息形式和流通方式也多样化,这就给购券人选择国债种类以较大的自由,能充分调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并按照购债人的意愿确定投资行为。我国这种单一的期限结构,使国债严重缺乏选择性,很难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期限的多样化需要,而且使国债发行规模在较短时期内急剧膨胀,国家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过于集中,客观上为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设置了障碍,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因此,中国在今后应该丰富国债的品种结构并采取措施增加可流动的国债数量,以形成合理期限品种结构和适度的流通规模,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选择。

(二)采用市场化的发行方式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国债运作的市场化,从国债发行的公开方式看,并不是简单的将国债拿到市场上发售,而是对国债发行的条件,包括价格和利率采用招标、投标方式,最终决定在市场上发行国债的条件和额度。这实际上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国债发行,使政府在国债发行中处于相当主动的位置,由政府按照有益原则确定发行条件,降低国债成本。

(三)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发达国家居民个人持有的资产多委托金融机构管理,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多以机构为主,个人直接持有的国债份额一般都比较小。这种由机构持有的前提是场外交易,可以使交易双方就价格、金额进行谈判,尽快缩小差距,达成协议,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由于机构投资者众多,买卖活跃,从而使国债的流通性好。而在中国国债的大部分保留在个人投资者手中,真正参与流通的不足25%,这种不合理的持有者结构容易使二级市场出现价格扭曲,不利于国债发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功能的发挥。

(四)探索灵活的交易方式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债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等。国债回购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债市场的扩大,增强了金边债券市场的造市功能,也提高了国债市场套利活动的效率。而在中国国债交易虽有一定发展,由于监管不力,过去国债回购没有严格实行百分之百的现券抵押,曾一度出现全国范围的债务链,今后需加强监管,规范发展有百分之百现券抵押的回购交易,以活跃流通市场。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国债协会.《20011年中国国债市场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篇11

开放式基金业绩继续分化

201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避免了之前市场对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但是,过去两年为了拉动经济企稳并增长而投放的大量流动性的危害渐渐浮出水面,通货膨胀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风险,同时也是基民在布局今年投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宏观环境。可以预期的是,2011年物价依然存在不小的上涨压力,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将笼罩A股市场。

今年以来,1月份的开放式基金业绩透露了一部分市场投资端倪。首先,A股市场中小盘股票的高估值现象会得到纠正,一些估值较低、同时业绩增长稳定的大中盘股票受到市场更多青睐。其次,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内,纯粹概念炒作的股票将被市场抛弃,只有业绩增长符合预期的公司才可以继续享受估值溢价。因此,股价受盈利驱动更加明显。可预计,在预期紧缩的宏观环境以及个股分化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将备受考验,基金之间仍然会面临较大的业绩分化局面,并最终使基金投资者在年底呈现“几家欢乐几家愁”。

偏股基金可胜通胀

相比债券基金以及现金资产,目前来说,股票型基金仍是战胜通货膨胀的较好品种。以晨星数据为例,截至1月31日,晨星股票型基金最近五年的平均年化回报是27.72%。其中,表现最好的基金是华夏收入,年化回报率是40.62%;表现相对落后的宝盈泛沿海增长也有12.18%的回报率。晨星标准混合型基金最近五年的年化回报是25.86%;而债券型基金的表现则比较暗淡。其中,激进债券型基金为9.98%,普通债券型为7.44%。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近几年股票型以及混合型基金的良好表现大部分受益于2006、2007以及2009年的牛市,而面对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股票型基金也无法回避。因此,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期限越长较长,其短期的市场波动性才可以被熨平,并最终战胜通货膨胀水平,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中也同样存在。

今年投资者在关注主动管理型基金时,可以选择资历较深、选股型、偏中小盘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规模相对适中,介入的方式可选定期定额投资。笔者认为在短期流动性中性偏紧的局面下,中小盘股票可能仍然是较为具备吸引力的品种。特别是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领域内,一些业绩增长明确且较快的中小市值股票获取相对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混合型基金,若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应尽量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品种,如华夏回报、博时平衡配置等。基于的考虑是,国内的基金投资者缺乏对各类资产合理配置的能力,基金公司是投资领域较为专业的团队之一,如果有合适的基金品种,投资者可以将这一工作交由基金来完成。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仓位通常限制较少,非常灵活,基金经理的投资目标是为了获得正收益,努力控制下跌风险,投资过程中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进行判断,进而调整股票和债券资产的比重。

大盘指数基金发挥分散化作用

尽管1月份基金业绩整体并不给力,但指数基金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当月319只晨星股票型基金中月度实现正收益的基金仅有26只,跟踪大中盘的指数基金独树一帜。基本面50、上证央企、上证龙头、上证50、中证央企100、上证超级大盘等指数基金一改去年垂头丧气的表现,年初以来处于领涨势头。

随着国内指数基金标的指数的多样化,可根据其不同的经济代表性来选择,以实现组合的多样性。鉴于今年大盘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跟踪大盘指数的指数基金可以作为组合的卫星配置,其中以ETF基金为主,因为这一类品种交易透明度高、运作费率低廉,投资者可以关注如基本面50、上证超级大盘、上证50等ETF基金。债券基金可降组合风险

市场普遍预测年内仍有多次加息,这对债券基金的短期表现带来压力。目前,中债综合指数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4.27%,也就是说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债券投资者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4%多一点,当然受紧缩政策的影响,债市短期的表现可能会更弱一点。因此,相对于高企的CPI以及加息预期,债市的机会要小于股市。

尽管如此,债券能够提供一个比较低的固定收益,投资于债券的债券基金的防御性比较强,作用是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国内的债券型基金在强调稳健收益的基础上适度参与股市投资,分享股票上涨的收益。因此,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固定收益团队稳定且债券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重点突出其选券能力、不同券种的配置与久期配置能力。反映在业绩上则是关注回报稳健的债券基金。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投资者,选择类纯债或参与新股申购的基金较为合适,在保持低波动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增值,例如华夏债券、工银增强收益债券等,这些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展示他们有较好的选券和配置久期的能力。

货币市场基金做资金的蓄水池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债券,这是影响其回报率的主要因素。通常来说,在债券的收益率曲线较为平坦,也就是短期收益率与长期收益率接近,甚至短期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时,能够取得较高的回报。一般,如果宏观政策偏紧,收益率曲线会较为平坦,甚至出现短期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的情况,因此在宏观政策偏紧的时候,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取得较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