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0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导尿病人的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尿道的解剖生理
女性尿道很短,全长3~4 cm,直径8~10 mm。
2 护理
2.1 留置导尿的注意事项:(1)应向病人讲明导尿的目的、意义,并给予适当遮挡,以取得病人的配合。(2)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3)选择型号适合的导尿管,成人以16号为宜。(4)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导尿管在尿道内反复拔插,造成尿道黏膜损伤及引起尿管感染。(5)插入气囊、导尿管时,不能过重,以免引起尿道的损伤。(6)膀胱过度充盈且极度1000 ml时应分次,以防止液压突然降低而发生虚脱。
2.2 导尿管和尿管的处理:(1)尿管和储尿袋:避免接触地面,留置尿管保持通畅,防止扭曲或脱落;应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注意有无沉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防止尿液逆流,及时液,当病人下床、翻身或搬动时,尿袋不得高于耻骨联合处。(3)留置尿管病人超过1周时,为保证膀胱功能,采用间歇性夹闭引流管,2~3小时开放1次,以锻炼膀胱的充盈和功能。(4)引流不畅时,可用无菌导尿管,抽吸时用力不要过大,以防膀胱黏膜吸在导管上。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1)应保持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每日用消毒液擦洗。(2)留置尿管应经常更换,保持尿量在
200ml左右,如发现尿液混浊、沉淀,应行膀胱冲洗。(3)拔除尿管时,动作轻揉,为减少损伤尿道黏膜,拔除尿管时,可用20 ml空针抽取气囊内液体或气体,再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0.4~0.5 ml,然后再将尿管拔除。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后,拔管时与尿道黏膜不会产生强烈摩擦。(4)留置导尿期间应注意全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保护病人隐私。在临床上,病人的安全应摆在护理工作的首位,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损伤,会给病人带来暂时的不舒适症状。(5)导尿术更是一种损伤性操作,长期留置导尿易引起感染,有文献报道,1990~1996年,我国30余所医院的感染监测结果表明:在50%的医院中,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占医院感染的11.4%~18.6%,而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导尿或留置导尿引起。(6)近年国外文献报道,医院内感染中,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已有上升趋势,约占院内感染的36%~4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7-02
留置导尿是大多数病人手术前必要的护理措施。术中可通过尿量及时了解肾功能,决定输液量;术中排空膀胱可防止损伤邻近器官,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术后可防止尿潴留。持续导尿时采用橡胶导尿管不易固定、易滑脱而引起感染,目前多采用双腔气囊尿管。近年来,为了提高手术病人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减少留置导尿的并发症,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病例资料
患者,女,83岁,因“高血压5年以上,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院外行右颞顶枕叶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植物人状态”,于2010年10月转入我院。患者入院以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平稳,无自主排便、排尿,给予留置导尿管,期间发生二次菌尿。2010年12月经导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液浑浊,尿液顺导尿管遗漏,给予更换导尿管1次,鼻饲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0.9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冲洗膀胱,用药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于2011年2月进行小便检查,尿液再次出现WBC(+++)、尿液浑浊,静脉给予头孢唑林钠1-0g,每日2次;替硝唑0.4g,日2次,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该患者未再出现小便异常现象。
2讨论
2.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由于本例患者年龄较大,盆底肌肉组织松弛,且患者处于昏迷而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需要反复导入。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而且宜选择稍大的导尿管,这样可避免因导尿管过小而导致尿液顺着导尿管外壁溢漏。
2.2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首先,在导尿前,必须清洗会,再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然后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操作时,因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头部与气囊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6cm,在见尿液后可将导尿管插入尿道约6cm,再小心地将导尿管向尿道口方向慢慢回拉,这样可有助于使导尿管的气囊不会因为插入过浅而损伤尿道。在经过仔细检查后,确信气囊完全送入膀胱时,再根据患者的情况注入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一般为1O~15mL,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导尿管脱出,又能减少或避免尿道、膀胱损伤及尿液渗漏。留置导尿管后,每天还须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并且在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同时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这对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和无菌以防止逆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
2.3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
引流管和集尿袋位置的高低对于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是非常关键的,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必须低于息者的膀胱位置,这样可防止尿液返入导尿管和膀胱内,同时防止引流管受压或发生扭曲、堵塞,从而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减少反复插管导致的感染。同时,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定期更换集尿袋,集尿袋里的尿液及时倒掉,避免尿液返流,尿袋的位置应低于膀胱下10cm。要加强留置导尿管期间的管道护理,保持引流的通畅,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2.4定期或不定期冲洗膀胱
可采用静脉输液法,通过导尿管来冲洗膀胱,先用0.05的碘液和酒精消毒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后,再将注射针头插入消毒好的导尿管部位,而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弹性可以密闭针孔,保持导尿管系统的密闭性。
2.5更换留置导尿管
目前,在长期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过程中,通常是每月更换1次导尿管。文献报道,院内泌尿系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插尿管、留置尿管持续时间长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通常留置导尿管后的第7、l4、20、28天时发生菌尿的比例分别为20、50、65、80。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表明,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来说,如在14-20天之间更换1次导尿管较佳,但如果留置时间较短,就会导致插管的次数增加。对于患者来说,不仅增加插管时的痛苦,而且增加导致尿道的损伤的可能性,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机率,最终导致菌尿比例的增加。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14天更换1次导尿管能很好地减少菌尿的发生。
2.6适当增加饮水量
为了减少膀胱冲洗的次数,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泌尿系结石及感染,患者可适当增加一定的饮水量,使尿量适当增多,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冲洗作用,以减少患者菌尿的发生率。该患者自人院以来,尿量能维持在每天2000-2500ml很好的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预防尿管拔除后尿潴留
3.1膀胱再训练如果尿管持续开放,膀胱处于持续空虚状态,容易使膀胱肌张力消失,迷走神经兴奋性抑制,导致膀胱收缩力下降。所以临床中护理人员可根据病人的尿意来进行间断夹管。也可进行意念排尿,即每次前5分钟,让患者卧床全身放松,想像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护理人员缓缓。患者想象过程中要利用全部感觉。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去,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水平。
3.2拔管时机选择临床大多数先行夹管,等患者有尿意时,拔管。有学者认为拔管前将膀胱内的尿液放尽,无菌操作下将36―37℃的生理盐水4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时拔出,可减少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提高拔管后自行排尿的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昏迷病人的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展开留置导尿管护理工作,提高留置导尿管护理效果,将留置导尿管方法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病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喜桃.老年病人留置导尿及护理[J].甘肃医药,2010,05:5.
[2]覃梅梅.手术病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2011,17:15.
1 临床资料
17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平均年龄57±6岁。脑出血3例,呼吸衰竭4例,复合外伤4例,MODS 6例;第一次导尿4例,更换尿管13例;损伤出血5例,拔管困难3例,尿道口狭窄1例,血尿1例,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2.1 损伤出血5例
其中有2例是第一次导尿,3例是第二次导尿,插入导尿管时有阻力感,导尿后无尿液流出,4例沿尿管有出血,其中2例出血量较多,B超在膀胱内看不到导尿管,2例可疑尿管插入尿道夹层,给予抽出气囊内水后拔出导尿管重新导尿,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并用白眉蛇毒血凝酶1ku肌肉注射,1ku静脉推注后出血逐渐停止。1例是拔尿管后出血,是由于水囊壁硬化划伤尿道所致[1]。
2.2 拔管困难3例
均发生在更换尿管时[2],1例无法从气囊中抽出注入生理盐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水囊得水流出后拔管成功,2例抽水后无法拔出尿管,行持续牵拉并转动尿管后拔出。
2.3 尿道口狭窄1例
因尿管压迫局部引起缺血和炎症所致,给予0.05%的络合碘消毒,每日2次,待水肿减轻,沿尿管注入无菌石蜡油少许,拔出尿管。
2.4 血尿1例
病人第一次导尿800ml后出现血尿。给予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后,凝血酶1000u加入生理盐水200ml行膀胱灌注,保留1小时。每日2次。出血逐渐停止。
2.5 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
包皮水肿病人,做会阴擦洗后没有把包皮翻下来,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用0.05%的络合碘消毒冠状沟溃疡处,涂云南白药,每日两次,然后用无菌纱布将包皮翻下来,溃疡逐渐愈合。
2.6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6例
6例病人均为持续导尿1周以上病人,因发热,行尿培养证实为尿路感染,给予联合使用抗菌素的同时,更换导尿管,1∶5000呋喃西林500ml膀胱冲洗,每日2次。
3 讨论
男性病人尿道长,有3个狭窄、2个弯曲,加之个体差异较大[3]。因此男病人导尿较女病人导尿更易发生并发症,男性病人导尿并发症基本上都是由于导尿或护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导尿并发症的发生。
3.1 掌握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注水时机[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成年男性病人一般选择三腔气囊Foley14 ~16号导尿管,用无菌石蜡油至尿道口注入尿道,插入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损伤尿道粘膜引起出血,遇有阻力较大时切忌用力插入,尤其是使用尿道探子带管插入时,以避免损伤尿道或插入夹层,可用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的作用,减轻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轻阻力,减轻对尿道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的痛苦,利于插管成功。老年危重病人常患有前列腺肥大,导尿管常不能顺利插入,可协助病人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呈30°即可插入。个别不能插入的病人可将导尿管顶端自侧孔钻入5mm,取直径1.5mm比导尿管长约50mm的针丝,距前端15mm处弯成约145°,将导丝绷紧状固定于导管中,可克服金属导尿探子太硬易损伤尿道及普通导尿管太软不易插入的特点。男病人导尿一般插入20~ 22cm,但男病人尿道个体差异大,导尿管顶端到气囊有5 ~ 6cm,因此一定要见有尿液流出再插入6cm以上,然后向气囊内注水,避免将尿管插入后尿道或虽尿管开口在膀胱,但气囊还在后尿道,注水时造成后尿道损伤。注水时清醒病人无明显不适则说明气囊在膀胱内,如果注水时病人剧烈疼痛,要警惕气囊是否在后尿道,注水后将尿管向外抽一部分。
3.2 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的病人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天换尿袋,用0.05%的络合碘擦洗会阴[5],每天2次,在尿道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及血迹,擦洗时将包皮翻转擦洗冠状沟,擦洗后一定将包皮翻下来,以免包皮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留置尿管的病人要补充水分,维持尿量>1000ml/24h,pH在6.5 ~ 7.0。
保持引流袋的位置和引流管的通畅,不要让引流袋的位置高于膀胱,避免尿液倒流逆行感染。膀胱冲洗是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持尿管通畅的一种主要措施,用三腔气囊导尿管形成密闭式冲洗系统可避免冲洗时造成的逆行感染,注意冲洗时压力要小,避免膀胱表面粘膜受损,细胞脱落加大感染机会。冲洗液可用1∶5000的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也可用生理盐水250ml+5%碳酸氢钠250ml,每日1~2次。
留置尿管病人要间断,以免造成膀胱挛缩,一次性不要过快避免引起膀胱内压力聚减而引起膀胱出血。
3.3 拔出尿管的方法
对于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的病人,拔出尿管时可以只抽掉气囊内的水,让尿管自然滑出,这样能减少长期充盈的气囊松懈后不良回缩而留有棱角划伤尿道[2]。导尿管要尽早拔出或及时更换,可以防止尿管周围形成结石造成拔管困难,遇有气囊回缩不良造成的拔管困难时,可以在排空小便后,使用石蜡油或利宁(利多卡因凝胶)从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内尿道后,用拇指与食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插于气囊外口处,注入5ml气体后慢慢抽吸,反复数次即可拔出尿管。
一定要选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气体打气囊,避免杂质导致气囊导管阻塞,本组1例无法从气囊抽出注入的水,可能系导管质量不好,注水通道粘连阻塞所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气囊的水或气体自行流出,切忌向水囊注入大量气体或液体使气囊破裂。拔出尿管后要检查气囊是否完好,如拔除气囊破损,应行膀胱B超+尿道镜检查看有无残留碎片在膀胱内。尿道结石形成的拔管困难,可持续牵拉并转到尿管,如仍不能拔出,可行体外碎石。拔除尿管后尽早让病人自解小便,避免尿潴留。
3.4 避免意外拔管
清醒病人留置尿管可因角色适应不良而感觉不适,更多的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而躁动,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病人的意外拔管致尿道损伤,因此对清醒病人要做好宣教,让病人充分放松,避免因过分紧张而致尿道痉挛及导尿后不适强行拔管。对意识不清或极度烦躁的病人可适当约束上肢,必要时可用少量镇静剂。
参考文献
[1]李均.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病人后尿道损伤[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 李华,汪丽.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5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66-01
正常情况下,人的泌尿系统本身是闭合的,留置尿管使泌尿系统变为开放[1],病人容易发生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对留置尿管患者进行清洁与消毒护理可以减少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2]。为研究消毒与清洁二种护理方法的效果,本研究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86例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86例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消毒组43例患者使用0.5%洗必泰每日擦洗尿道二次;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42.5岁;清洁组用清洁水每日擦洗尿道二次。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1.5岁;所有患者会阴处均无感染,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骨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的住院留置尿管病人,所有病人导尿时间均在7天以上。同时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性感染患者、会阴处有伤口的患者。
1.3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密闭引流系统,导尿管为Foley氏硅胶尿管,均不行膀胱冲洗, 每7日换一次集尿袋。
1.3.1消毒组护理方法:首先将塑料布放入病人臀下,一只手戴手套,分开或回缩包皮, 另一只手用大棉签蘸取05%洗必泰,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擦洗女性:一大一小一尿道口一尿管近端;男性:一一阴囊一尿道口一尿管近端;2次/d。同时检查有无结痂或不正常引流物或分泌物。如果有要进行彻底清洁并记录。擦洗结束后移开塑料布, 用清洁毛巾遮盖尿道口,维持尿道口清洁和干燥。
1.3.2清洁组护理方法:本组43例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消毒组相同,仅将0.5%洗必泰换成清洁水(温开水)进行擦洗,每日2次。
1.4观察指标:分别于留置尿管当天、第3天、1周、2周留取中断尿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1.5判断标准:根据有菌尿;白细胞≥1.4×109/L(14 000/mm3);体温≥37.8C0三项指标进行观察。三项均具备为感染(+);具备二项为疑似感染(±);三者均无为无感染(-)。
1.6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从两组不同方法护理结果显示,使用消毒液与清洁方法护理后,消毒组在第3天、1周、2周发生感染的患者分别是1例、2例、3例;疑似感染的患者分别为2例、3例、4例;清洁组在第3天、1周、2周发生感染的患者分别是1例、2例、3例;疑似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例、3例、5例;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细菌菌落在肠道和尿道口撒播至尿道;尿液反流是细菌与尿道内的上皮细胞结合;细菌通过输尿管上行至肾脏引起损伤。并且在解剖上看来由于女性的尿道相对短,并且距离尿道口较近,因此患上尿路感染的几率更大。而导尿后的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导尿是一种侵入性操作,留置尿管容易破坏尿道原来的天然保护屏障[3],造成尿道黏膜损伤,降低尿道自身的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尿管是细菌进入泌尿系统深部的唯一途径,正常情况下,人的泌尿系统本身是闭合的,留置尿管使泌尿系统变为开放,因此,留置尿管病人容易发生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进行清洁与消毒护理可以减少菌尿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4]。传统的方法主要使用消毒剂,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的影响有一定的刺激,常使患者不舒适,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采用温开水替代消毒液对患者会阴进行清洁护理,并与使用消毒剂的消毒组就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第3天、1周、2周发生感染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用消毒液与清洁水擦洗均可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但选择清洁水护理可使病人感觉舒适,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作为首选。在留置尿管的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无菌操作(误道或脱出应立即更换)、控制尿潴留患者的速度和量、观察记录尿道的颜色量和性质、并且要预防泌尿道感染、妥善固定尿管,并注意对不同人群应用不同的插入技巧。
参考文献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共同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1.1 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亲血统和非近亲血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某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1型糖尿病是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D基因受损,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受损而引起。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基因受损所导致的遗传易感性,加之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导致发病。
1.2 精神因素
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证明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紧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及各种应激状态发生,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1.3 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发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远高于1型糖尿病。“节约基因”学说认为,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中,可节省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饮食过多而不节制,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又逐渐减少,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使原有潜在降低的胰岛素B细胞负担过重,致使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已知1型糖尿病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
2.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手段。病人所进行的其他治疗措施均应建立在科学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只重视药物治疗,不控制饮食,只能事倍功半。
2.1制定总热量控制标准,保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是由病人的年龄、身高来决定的,40岁以下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厘米);40岁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厘米)-100(厘米)。然后再根据理想体重计算出病人每天所需要摄取的总热量。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1kg体重所需热量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千卡,重度体力劳动者40~45千卡。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每天1kg体重可酌情增加5千卡总热量,肥胖者可酌情减少5千卡。
2.2 食物的组成和分配
(1)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最低每天不能少于100g,以多糖为主,少用单糖和双糖,因单糖和双糖在肠道吸收快,不利于控制血糖,且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2)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每天1kg理想体重为0.8~1.2g,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加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到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使用。(3)控制脂肪摄入量,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甚至更低。应限制食用饱和脂肪酸如牛油、猪油、羊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
2.3饮食注意事项:
(1)控制总热量: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当病人因饮食控制而出现饥饿感觉时,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可适当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凡增加一种食物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持饮食平衡。(2)定时定量: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对病情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按每日三餐1/5、2/5、2/5或各1/3分配,尽量在一定时间内进食,并尽量避免外出聚餐而使血糖波动,影响病情。(2)少食多餐:同等量的食物分几次食用比一次进食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并可减少对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对控制血糖有益。(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因含有大量单糖、双糖,进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不利于控制血糖,故应禁用。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少量水果,但进食水果也应适当减少主食量。(4)限用食盐:过多的食盐可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消化和游离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每日食用盐控制在6克以下,并慎用各种腌制品及咸菜。(5)禁烟酒:酒中的过量乙醇能直接损伤胰腺,使原本受损害的胰腺再受打击,难以恢复,病人在饮酒的同时进食碳水化合物,血糖即可迅速升高,失去控制。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肾上腺的分泌,可使血糖升高,使血小板黏着性增加,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6)少喝浓茶和咖啡:咖啡因可升高血糖和胆固醇,并可使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产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应注意。(7)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减少和延迟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又可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有饱食感,可减少食量,有利于控制体重;可溶性纤维素又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食物中的纤维尚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和冠心病。(8)供给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凡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和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较多,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
3.心理疏导:糖尿病为终生疾病,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及药物治疗,容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和烦躁情绪,不能有效地坚持饮食、治疗计划,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详细了解病人及家庭成员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以及病人所在社区或者单位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指导病人及家庭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如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向病人说明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并指导病人正确处理疾病导致的生活压力。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治性,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树立起与糖尿病长期斗争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结论
病人坚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愉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具体实施及调整的原则和方法,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糖尿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导尿;困难;护理
留置导尿术是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由于男性尿道细长、弯曲与狭窄的生理特点,特别是老年男性患者,如果合并前列腺增生、尿道炎、尿导损伤、精神紧张等原因,增加了导尿的难度,容易造成插管失败、尿道损伤、出血等。既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010年元月~12月对来我院外科就诊的50例老年男性病人采取局部麻醉导尿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年龄63~96岁,经B超检查提示:前列腺轻度增生5例、中度增生22例、重度增生23例。急性尿潴留就诊28例、住院麻醉手术后尿留21例、长期留置导尿自行将气囊导尿管拉脱致尿道损伤1例。
2导尿方法
按常规导尿准备用物,另备2%盐酸利多卡因5mL×1支和无菌液体石蜡油,选择合适型号的硅胶气囊导尿管。常规清洁消毒会及尿道口,用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油混合液,拔掉针头,把注射器轻轻插入尿道口,将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混合液注人尿道,等待3~5分钟,让利多卡因充分发挥麻醉作用后,将好的气囊尿管自尿道外口缓缓插入,见尿后再插入5~7cm,气囊内注水15~30mL,将尿管轻轻向外牵拉至有阻力即可,连接好引流袋。
3护理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老年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有反复导尿的病史,有的还长期留置尿管,多数病人都是烦躁、紧张、痛苦、不配合的表现。因此,为老年男性病人导尿时要做好以下护理。
3.1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紧张、怕疼痛的心理,护士在操作前要先向病人简明解释导尿的操作方法和必要性;告诉病人是在麻醉镇痛的情况下插管,无疼痛感觉,使病人精神放松;对有行动困难的病人要给与搀扶和安慰,使病人身心放松,全力配合。
3.2操作中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作要轻柔,随时与病人沟通,询问插管的感觉,必要时让家属在场陪伴,使其有安全感。
3.3尿管的护理
对留置尿管的病人,要选择封闭式导尿引流系统以减少细菌污染,集尿袋每日更换一次,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每日进行会阴护理保持会清洁,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鼓励病人多饮水,禁饮浓茶和咖啡,预防尿结石。要交待给病人和家属不能随便拉扯尿管,妥善固定引流袋,预防膨胀的气囊拉出损伤尿道。对带尿管出院的病人,要交待病人4周更换尿管一次,3天更换尿袋一次,要教会病人和家属进行会清洁及尿道口护理,妥善固定好集尿袋。
4结果
一例为自行拉脱尿管至尿道损伤改为手术治疗,其余49例病人均一次导尿成功,病人无疼痛感。
5讨论
5.1尿道损伤的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03-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一部分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往往需要留置气囊导尿管排尿,这种导尿管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固定、与尿道密合程度大等优点,它能够大大提高引流尿液的有效性,并能够保持外阴干燥[1]。然而人体尿道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器官,在使用导尿管的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使患者发生尿道损伤以及受到病菌的侵袭发生泌尿感染,尤其是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因此,对于该类型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分析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降低泌尿感染的发生率,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收治的30名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收治的30名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导尿和留置尿管的适应证。本组患者中有18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54.56±3.11)岁,留置导尿管最短时间为8天,最长为40天,平均病程21.2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密闭式引流袋,在插管之前进行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为阴性,从插管的当天开始,对所有患者实施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留置。在第三天的时候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对导尿管穿刺,将所取的尿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细菌数超过105CFU/mL,如果连续两次尿培养结果均为同一类型细菌,则判定患者为尿路感染[2]。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患者在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后取得良好的效果,仅有2例患者发生泌尿感染,感染率为6.67%,明显低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13%。
3 护 理
3.1 日常护理 首先是指导患者每天采用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对尿道口周围的分泌物进行清洗,防止细菌进入引起感染;其次是叮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饮水,这样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管堵塞,降低感染率,每天的饮水量应保持在两千毫升以上;最后是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护理部位接触的时候要戴消毒手套或者洗手,避免引起交叉感染,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松动、脱落、折叠、挤压等等,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性状等等,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责任医师[3]。
3.2 尿道口护理 据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进行常规尿道口护理,可以使用肥皂清水或者浸碘溶液进行清洗。在清洗之后要立即洗手,预防泌尿感染以及交叉感染。
3.3 尿管和尿袋护理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尿管是否固定好,要做好导管的固定和护理记录工作,应使用固定性好的胶带对导尿管进行固定,这样既能提高固定的稳固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尿管发生滑脱,同时也可以避免牵扯滑动导致细菌进入膀胱;同时还要注意导尿管的放置位置,如果患者是男性,在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会在与阴囊接触点形成皮下瘘管,因此固定在下腹股沟之上方最合适,如果患者为女性,则应固定放干上方,在留置导尿管后一定要明确记录囊内的注入量及成分。
3.4 尿管阻塞护理 导尿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挤压、弯折尤其是尿浓度高而发生阻塞,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尿管阻塞的护理。首先是要求患者多饮水,降低尿液的浓度,另外是采取浓度为百分之零点二五的稀释醋酸灌洗膀胱,以此避免导尿管阻塞;在选择导尿管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长度的导尿管,尿管过长就容易出现打折,这也是引起尿管阻塞、导致泌尿感染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及患者家属应注意观察导尿管是否发生挤压以及阻塞,配合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护理。
综上所述,长期留置导尿管很容易发生感染,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预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心理护理
1.1 入院时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入院,由于情绪低落,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其表现为恐惧、懊丧、焦虑、抑郁。有时病人甚至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时,护士应让病人进入角色,即让病人承认事实,从心理上给予耐心疏导,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意礼貌性语言。护士在进行各项处置操作过程中,更多关心病态,让糖尿病病人知道糖尿病虽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长寿。
1.2 治疗中病人的心理护理:治疗开始后,患者较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对其现的症状的改善,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不很理想时,就会担心疾病是否会好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痛苦、抑郁。此时,护士要用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客观实际给病人做好解释疏导工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因此它的治疗是长期的,既来之,则安之。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
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多方医治后,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或私自停用、加用药物。有的病人经常询问同种病的病人所用的药甚至偏信道听途说,到处寻找验方、秘方,只要涉及医治本病,就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忽略了对症下药。这时护士应向病人解释清楚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不同的药或同一种药,对不同的病人有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劝说病人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病人的思想问题。
2 健康指导
2.1 检查、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病人确诊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各种检查、治疗。这时,护士便可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别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 转贴于 2.2 出院指导: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趋于稳定,血糖、尿糖及并发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医生同意出院前,护士应帮助病人学会身心两方面的自我管理。
2.2.1 让病人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2.2.2 指导病人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2.3 保持皮肤清洁,适当的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
2.2.4 教会病人及家属以无菌技术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剂量准确,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34-02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该疾病的经典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同时还会伴随血尿、排尿困难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患者进行治疗十分重要[1]。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比较难以痊愈,因此只能通过服用降血糖药物、注射胰岛素以及控制饮食等措施来维持患者血糖的稳定。但一般患者出院后,由于家属缺乏护理知识,因此较多患者不积极出院后的后续治疗,不按时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甚至有一些自制力较差的患者使用高糖的食物,导致病情加重[2]。因为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不积极配合后续治疗[3]。因此,在患者出院之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护理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血糖保持平稳。双轨道互动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被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的护理中,并取得不错的成效。该文特以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8例糖尿并患者为例,分析双轨道互动护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并顺利出院的糖尿病患者88例,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槎哉兆楹褪笛樽椋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39~71岁,平均年龄为(55.36±2.69)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5.76±1.03)年。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6.58±2.44)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为(5.43±1.9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的护理方法,即建立患者档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在患者出院后给予患者电话以及短信问候,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给予实验组患者双轨道互动护理模式,主要分为纵向护理以及横向护理两大类,具体方式如下:(1)纵向护理:①在医院内组建一个专业的护理团队,致力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服务,为患者的就诊开辟更加简便的渠道;②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包括用药的指导、在家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以及在饮食上的指导等。同时还应做好患者在出院后的并发症护理工作等。(2)横向护理:①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基本个人信息以及病情进行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血糖水平以及患者所服用药物等;②督促患者在社区医院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比如血糖的变化情况、血常规、肾功能检查、尿蛋白检查等;③社区医院应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讲座,宣传服用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的重要性,并为患者介绍健康的饮食方式;④督促患者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等,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强身健体;⑤常常组织一些趣味活动,让患者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 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对于将血糖药物的服用情况,是否坚持注射胰岛素以及对血糖进行测量,并且注重饮食的控制等,同时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 患者依从性对比
在患者出院回家之后,对照组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测量,并注意饮食的控制的患者例数为11例,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饮食、测量血糖、但不注射胰岛素13例,不按时服用药物、测量血糖以及注射胰岛素,甚至不注意饮食患者20例,依从率54.55%。实验组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测量,并注意饮食的控制的患者例数为38例,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饮食、测量血糖、但不注射胰岛素5例,不按时服用药物、测量血糖以及注射胰岛素,甚至不注意饮食患者1例,依从率为97.7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的依从率明显较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血糖稳定性对比
在患者出院回家之后,通过对患者的回访了解到,对照组患者血糖维持稳定例数为24例,实验组患者血糖维持稳定例数为43例。两组患者在回家后血糖能够保持稳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通过统计,对照组在出院之后,发生眼部并发症5例,足部并发症3例,血管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实验组眼部并发症1例,足部并发症1例,血管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1%,详见表2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治疗过程较为漫长的疾病,因此患者在综合医院进行治疗并出院回家之后,还应有专门的护理来进行后续治疗,以保证患者的血糖能够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范围内,并对一些并发症进行防治[4]。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是至综合医院与患者所在的社区医院联合,对于患者的疾病进行干预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的主体为综合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个[5]。在患者结束在综合医院的治疗之后,综合医院应与患者所在医院进行对接,让患者在社区内仍然能够得到后续的护理,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该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6]。
对研究所得结果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较高,能够按时进行降血糖药物服用、胰岛素注射、测量血糖以及对饮食进行控制,同时,患者血糖的稳定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由此可得,双轨道互动护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中效果较好,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较高,并能提高患者血糖的稳定性,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金桂,董桂芬.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188.
[2] 张淑英. 浅析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68-69.
[3] 罗利清,陈旭嘉,唐平,等.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5,13(11):961-963.
[4] 何丽梅. 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57-1559.
在给截瘫病人实行间歇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以防止此类病员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我院泌尿外科与骨外科护理人员,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对合作45例截瘫病人作术后间歇性导尿护理,现将研究方法、结果报道于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急性胸12、腰1、椎体骨折、脱位,引起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截瘫病人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17~55岁,平均38.7岁,受伤至来院时间为1h~3d。都经ct证实,并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在全麻下作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1.2方法
1.2.1 分组 将45例,均数分成3组,每组15例。其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具有可比性。分别称7d组、14d组及21d组。
1.2.2 7d组病人术后继续留置导尿,按需。第8天上午8点,排空膀胱,并拔除留置尿管。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14d组病人术后第15d上午8点,排空膀胱,并拔除留置尿管,开始施行无菌间歇导尿。21d组病人术后第22天上午8点,排空膀胱,拔除留置尿管,始施行无菌间歇导尿。三组在留置导尿期间,不更换 尿管。
1.2.3 留置尿管按需。病人入院后留置foley尿管导尿。留置尿管施行夹闭,定时开放。日间每30min观察1次。夜间每小时观察1次。使用速尿、甘露醇或七叶皂甙等利尿剂时,每15min观察1次。每次前提醒病人有意识的参与排尿过程。使其产生空虚感和排尿感。排完后记录尿量、尿色。尿量维持在每次300~500ml,留置尿管期间,以0.5%碘状擦洗尿道口每天3次,每天更换1次储尿袋。
1.2.4 无菌间歇导尿术。跟病人以及家属宣讲神经源性膀胱的建立过程,和控制摄入量的方法以及重要性,以取得配合与理解。内置尿管为12号塑料尿管,方法(1)定量。每天入液控制在1500~1800ml间。一日三餐,每餐入液量大约400ml,10点、16点、20点各入液200ml,20点后到次晨6点不饮水。(2)定时。每6h导尿1次,导尿时间为8点、14点、20点及2点。若两次导尿期间内能自动排出≥200ml尿液而残留尿≤200ml,则改为每8h导尿1次。(3)定人。2w内由护士操作,自第3周开始,由经培训合格的家人操作,期间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采用留置导尿,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及膀胱冲洗治疗,炎症控制后,继续间歇导尿。
1.2.5观测指标。(1)每周作尿液沉渣分析和中段尿细菌培养,若尿内出现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或细菌计数连续2次≥105/ml,可确定为尿路感染,观察两组的感染率并比较,有不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方法。t检验。比较,若p<0.05则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比较,见表1。
表1 3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比较p<0.01,7d组与21d组比较p<0.01。
2.2 3组滴漏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3组滴漏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与21d组比较,p均>0.01。
2.3 间歇性导尿 15d3组感染率比较,见表3。
表3 间歇性导尿15d 3组感染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21d组比较 p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本组,在观察期内,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3.1 外伤性截瘫病人,由于全部脊髓膀胱反射中枢和大脑皮层连接中断,膀胱排尿反射消失,对充盈无反射性收缩,所以产生尿储留。此前,留置导尿的方法较为有效,但也为致病微生物进入,提供了通道和条件。细菌进入后,可附着在导管表面,分泌一种有机胶,让细菌大量繁殖。加上尿路上皮细胞分泌多糖蛋白,共同形成导管表面的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尿液冲刷,并阻抗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从而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1]。
3.2 本研究显示,留置导管时间7d、14d、21d比较,留置时间越短,尿路感染率发生率愈低。不过,间歇导尿措施的出现,其尿路感染发生率逐渐稳定,早期采用间歇导尿术,增加了膀胱的容量,保持膀胱适量充盈,为自主排尿创造了条件,并减少了残余尿量,使截瘫病人处于相对不带尿状态,不影响运动疗法、水疗法等康复训练,同时改善病人心理障碍。
3.3 此类病人排尿障碍是终身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要求病人及家属学会间歇导尿术[2]。这对病人是终生受益的训练。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外伤致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是外科常见的疾病。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疾病恢复期长,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休养,实施人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组56例,49例不需长期扩张尿道,占总的87.5%。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56例,男年龄16~58岁,均于伤后24 h内就诊。全部病例诊断为后尿道断裂。在规范处理其他严重损伤后,56例均在伤后36 h内接受一期尿道会师术治疗。全部病例应用的Foley导尿管均在4周后拔除。
1.2 治疗护理结果 56例随访4~36月。骨盆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全部病例中49例拔管后行短期尿道扩张后,均能自行排尿,且尿线较粗;另有7例尿线变细,需定期扩张,均无尿失禁,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主要问题及相关因素
人性化护理模式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视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并以此作为设计护理程序、制定护理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1]。本组护理是从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着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诚信、理解尊重、换位思考等人性化服务理念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分析评估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制定和实践护理计划。
2.1 焦虑、恐惧 突发事故致患者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患者角色强化,心理上在短时间内难以承受,加上病情重、需要较长时间平卧卧床治疗休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缺乏认识,担心预后功能是否能恢复;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更是忧心重重。本组患者大部分是一家之主,受伤后不仅不能为家庭创造价值,且需花钱治疗,还要家属照料,患者变得少语、易怒,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拒绝饮食。这些焦虑、恐惧的心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2 舒适改变 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的损伤和尿道会师术切口疼痛较剧烈,患者的舒适度大大降低;加上限制、外伤致多处软组织损伤、会师术耻骨联合上膀胱造瘘和气囊尿管的刺激,产生一系列膀胱刺激症状,使患者疼痛、不适感加重。
2.3 潜在并发症 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行会师术后,有发生尿道狭窄的危险。较长时间限制平卧卧位骶尾部等长期受压部位,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少,肺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长期卧床,易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致关节强直、足下垂等。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疏导 分析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主动、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采取个性化的疏导。积极了解患者心理、家庭、社会状况,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如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帮助选择既能保证疗效又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平时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用亲切的语言多与患者和其家属交谈,给其以亲近和信赖感。在治疗护理中向他们反复讲解、介绍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的发展、转归及其相关的知识,讲明检查、手术、治疗用药、饮食、锻炼、注意事项,讲明术中置膀胱造瘘管、放置导尿管和术后绝对平卧的目的和须注意的事项,讲明早期的康复训练方法、目的意义等,让患者及其家属消除疑虑,解除焦虑、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参与护理计划制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3.2 舒适的护理 患者舒适度的改变,主要是外伤致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软组织损伤和手术切口疼痛所致。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舍身处地、和颜悦色、诚恳地与患者沟通,说明损伤后1~3 d内比较疼痛,尤以夜间为重,并向患者讲明损伤疼痛的性质、部位和规律,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其次是设施人性化,病室光线柔和,走廊有防滑提示,地面刷防滑塑胶,洗手间放防滑垫等。三是做好基础护理,做到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保持病床单位平整、整洁、安全、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四是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3.3 管道护理
本组病例均施行了尿道会师术或尿道会师+尿道端部分吻合或周围组织缝合+术后牵引术,患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是治疗尿道损伤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必须做好管道护理。一要固定牢固。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脱落、阻塞。保留尿管须2~3周,期间禁止更换尿管。造瘘管留置1周,拔管前先夹管,观察其是否通畅。排尿困难或造瘘口有漏尿则延期拔管。拔管后排尿时,教会患者如何按压瘘口,以减少渗出。二要保持牵引的有效性。气囊导尿管呈45°角牵引,重量为500 g,牵引1周。三要预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持尿道口、会阴清洁,每天消毒2次。每天在无菌操作下行耻骨膀胱造瘘管冲洗、更换尿管引流袋,及时倾倒尿液,保持引流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护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每天更换敷料,外涂氧化锌软膏。四要观察记录尿液的颜色和量。
3.4 潜在并发症护理
3.4.1 尿道扩张的护理 尿道损伤的患者常并发尿道狭窄。指导患者及时、定期进行尿道扩张。患者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防止时间过长引起尿道扩张困难。本组 7例尿线变细,为预防其尿道狭窄,去除导尿管后每周尿道扩张1次,持续3次后改为1月1次,持续2次后视情况而定。首次尿道扩张时因尿道狭窄,疼痛剧烈,护士要先向患者说明尿道扩张的重要性和配合要领后,再进行尿道扩张。尿道扩张术后询问患者首次排尿困难与否、尿流变化及尿液的颜色和量,对出现血尿的情况向患者解释清楚,减轻患者恐惧心理2]。
3.4.2 便秘的预防 多数患者由于排便的习惯方式、排便环境的改变,不习惯卧床和旁边有人排便,以至于不排便引起便秘。此时,我们要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按时排便的重要性,营造排便环境,帮助患者排便。平时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和润肠通便的蜂蜜和坚果仁等,鼓励多饮水。指导示范避免便秘的按摩方法,20 min/次,3次/日,促进肠蠕动。发生便秘,积极处理。当患者便秘不能排出时,护士应戴手套用液体石蜡油后将食指轻轻插入掏出干结粪便,解除患者便秘痛苦。
3.4.3 的护理 本组患者治疗休养需平卧位,且时间达3月左右,不能侧卧。要每天给予1次床上擦浴,保持皮肤清洁;每2 h平托起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受压部位涂爽身粉。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上肢做扩胸运动,定时给予拍胸、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4.4 指导功能锻炼 长期平卧卧床患者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因此,长期卧床患者功能锻炼尤为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康复。锻炼应据患者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单关节到多关节,有床上到床下,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功能锻炼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及康复的重要措施。故应向患者讲解其重要性,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以早日康复3]。
4 出院指导
建立《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便于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一方面护士在《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的基础上,写明个体患者康复需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护士要教会患者或家属进行科学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如何正确使用拐杖,以期肢体、关节早日康复;如何保持饮食规律,预防便秘;如何观察排尿情况,当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预防尿道狭窄等。
5 小结
骨盆骨折并尿道损伤的病例中,膜部尿道穿过尿生殖膈,是后尿道最易损伤的部位。尿生殖膈含横纹肌,它附着在耻骨下枝,当挤压伤引起骨盆骨折时,尿生殖膈移位骨折端和血管丛损伤引起大出血,常合并休克和尿外渗4]。需及时观察抢救,需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贯穿于患者救治、护理及各项功能康复指导的始终。本组56例,在积极处理出血休克、固定骨折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疏导、细心护理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尿道扩张,取得满意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人性化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北京:卫生部护理中心教育委员会组,1995: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