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07: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监测。
三、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2012年1月,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了《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Why Rural Matters 2011-2012)报告,通过5个分类指标和25个独立指标,全面描述并分析了美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状况。这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对外正式公布的第6份评估报告,其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估方法、先进的评估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评估背景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改进运动是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尽管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如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金优先投入政策、农村教师援助项目等,但城乡教育不均衡至今仍是美国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自2000年以来,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连续了5份主题为《为何农村事关重大》的评估报告①,结果显示:一方面,随着美国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经济、环境与人口状况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的多元性,政策制定者难以对农村教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判断,现有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此背景下,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的第6份农村教育评估报告《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修改完善原有报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次加入了纵向指标,加大“结果指标”(政策绩效指标和学生学业成就指标)比重,目的是全面描述美国50个州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和效果,揭示各州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挑战,帮助决策者更加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1]。相对前5份报告,《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的评估体系更为成熟,研究方法也更为完善。该报告公布后立即引起了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我们了解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政策绩效和评估策略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分析蓝本。
二、评估策略
(一)指标的改进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共包括5个分类指标和25个独立指标。5个分类指标分别是:重要性指标(importance)、学生及家庭多元性指标(student and family diversity)、教育政策成效指标(policy outcomes)、学生学业成绩指标(educational outcomes)、纵向指标(longitudinal gauge)。相对于以往的评估报告,新报告的指标体系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分类指标方面,新加入了一组发展性指标,即“纵向指标”,并以此替代了先前指标体系中的“贫困度指标”。所谓纵向指标,就是强调相关核心指标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趋势,如农村学生人数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少数族裔的学生在农村学生人数中所占比例的年度变化趋势等。从促进改善和发展的角度看,对某个指标进行比较时,将以往的成就水平作为参照系,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做法。加入纵向指标有利于观察各项教育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可以从时间维度上评测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二,在独立指标方面,加大了结果性指标的比重,增强评估结果对现实问题的驱动力。比如说,在新报告的“教育政策成效指标”分类指标下的独立指标就有一个重要的调整改变,即用“州财政收入发放到地方学校的一美元的衡量指数”替代了之前的“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距”,减少了用性质单一的描述性指标来衡量政策的成效,而是用一美元的衡量指数将客观困难指标与主观政策成效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了教育经费政策的绩效。再比如,在“学生学业成绩指标”中,主要变化是,将之前采用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测评的数学、阅读的综合成绩,改为国家教育进步评价项目(NAEP)测评的四年级和八年级的数学、阅读分科成绩。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各州为迎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要求,降低各自的学业标准,从而造成全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采用NAEP的分科成绩就是为了达到全国统一的学业标准,实现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评估标准,以此衡量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此外,《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针对其他的指标也进行了诸多改进,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
(二)指标的计算与排名
1.独立指标的计算与排名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调查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权威数据”对所涉及的5个分类指标展开全景扫描。所谓“权威数据”,就是指各种渠道的官方统计数据,如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等机构的相关数据。第6份报告对5个分类指标所涉及的25个独立指标,以州为单位进行1~50范围内的全国排名,目的是为了显示在某一个点上各州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以“小型学校占农村公立学校比例”指标的评测排名为例,该指标是为了反映农村学校中学生数低于美国所有学校平均学生数(537人)的学校比例,比例越大,排名越高,说明该州在小型学校问题方面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越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
为了将不同类别的各个独立指标的评估结果综合起来,呈现某一类评估指标下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完成同一类指标的5个独立指标的计算排名后,接着算出此5个独立指标排名的平均数,然后把得到的平均数以升序方式排列,得出各州在同一类指标评估的全国排名,目的是为了将其呈现在某一条线上,如在“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多元性”这一条线上各州农村教育状况。排名越高,说明该州农村教育问题在相应方面面临的困难越大,政策成效就越小,或改善的状况就越差。以“教育重要性”指标为例,该指标的综合排名就是在计算了其涵盖的5个独立指标排名的平均数后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排名越高的州,表明在农村学生人数,小规模学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就越大,政策改善的情况就越差,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努力。[3]
3.教育优先度排名
优先度排名,即将5个分类指标的排名数继续平均,平均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出各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全国综合排名。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地呈现在整个面上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排名越高,说明该州的农村教育状况越糟糕,就越需要优先考虑。例如,教育重要性和教育政策绩效,纵向比较3类指标的优先排名,依照程度高低分为“引起注意”“严重”“非常严重”“及其严重”4个程度。《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把5个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分数平均后,得出最终的教育优先度排名情况,具体如表3所示。[4]
三、评估特点
(一)构建“条件—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评估报告的完成是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来看,报告重点描述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基于条件和过程指标的评估与基于结果的评估相脱离,削弱了评估结果对于问题改善和政策驱动的力度。《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反思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指标体系的构建,加大了“结果性指标”的比重,将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和教育政策绩效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构建了“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换言之,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构建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估范式,其结果性指标既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涉及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且影响成绩的结构性因素[5]。这种评估体系的优点是:一方面,改善了以往评估报告只停留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和“信息公开”的层面,促使《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系列评估成为信息反馈、政策调整的策略和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结果性指标的比重,促使教育质量提升问题成为教育评估的主要内容,并使政府对各州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问责成为可能。
(二)形成“点”“线”“面”三维空间的评估模式
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会的农村教育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农村教育自身的指标,还包括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表明了该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6]。与此相应,《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在评估策略上形成了一种“点”“线”“面”的模式,即独立性指标排名、分类指标排名、教育优先度排名三维立体的评估方法。具体的实践策略是:首先展示25个独立指标的排名情况,说明各州在不同点上的教育情况;其次呈现5个分类指标的综合排名,反映各州在某一条线上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最后将5个分类指标的排名数继续平均,在整个面上呈现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这样做一方面是能够全方位体现评估对象的趋势和特征,避免传统评估以偏概全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依照各州情况的不同展现问题的具体层面和差异性,帮助相关利益主体清晰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工作的改进及政策的调整都有所裨益。
(三)体现绩效问责和质量改善的评估理念
《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三维空间的指标来全面反映美国各州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对于《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报告的评估,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对信息的解释和后续的改进、运用,发挥信息对农村教育测评和改进的双重功能。《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2012)》不仅从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展现了美国各州农村教育的状况,而且还对相关的各种数据以及不同州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与挑战进行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与建议,体现了一种绩效问责的先进评估理念。因为如果评估的结果不能导致相关利益主体后续的改善行动,那么为之投入的时间、金钱和努力都是不值得的[7]。作为政府对农村教育质量问责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所体现出的先进的绩效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 即《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0)》《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3)》《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5)》《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7)》《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09)》。
参考文献:
摘 要: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香港有着较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了科
>> 经验与借鉴:香港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香港旅行团小费制度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内地基础教育对于我区基础教育的启示 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上市REITs比较分析及对国有存量物业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 荷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香港土地权利制度对我国内地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学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探讨 香港廉署调查“特首”对重构我国内地廉政机构的启示 终身教育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创新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包豪斯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论美国补偿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公平的启示 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经济分析 中美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5-05-20.
[7]香港教育局网.表现指标与自评工具[EB/OL]., 2016-02-19.
[8][9][10]香港教育局网站.香港学校表现指标[EB/OL]. http://edb.gov.hk/attachment/s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ance-indicators/PI-2015%20Chinese.pdf, 2016-03-11.
[11]邢利红.香港教育质素保证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启示[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201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这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在以往的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怎样建立区域教育监测评估机制,以体现区域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大渡口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校(园)33所,民办校(园)51所。近年来,大渡口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注重优质特色发展,形成了拥有市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国家级重点职高、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立体化优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提出,到2020年,大渡口将建成教育的“一品五区”。“一品”即西部都市教育精品;“五区”即普及教育领先区、特色名校汇聚区、教育人才成长区、素质教育创新区和职业教育示范区。
要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阶段转变。我们同样面临着提高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教育变化情况,掌握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在关注规模和普及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检测,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详细的信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这样,在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经探索,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与监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教育科――“推”、进修校――“引”、督导室――“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2012年,我区接连出台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大渡口区教育系统2012年评估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设立大渡口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区监测中心主要承担着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服务教育决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学校教育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与信息机制。
二、依托网络平台,努力创新教育监测评估机制
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因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而导致的评价失真现象,我们建立了区级教育督导监测网络平台。依托这一个开放平台,实现两大功能、体现三大特色、搭建四大系统、实现五大创新。
实现两大功能。网上督导评估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体现三大特色。“国家要求”和“重庆实际”有机结合、“分类规划”和“强化监管”有机结合、“顶层设计”和“规划落地”有机结合。
搭建四大系统。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系统、督导系统、学校特色展示系统、交流互动系统。
实现五大创新。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评估规划、教育督导评估手段、教育督导评估效能),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充分展示我区教育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为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大渡口区结合区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创新机制建设:
(一)着眼宏观,全面推进监测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力度,逐步实施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监测评估。逐步建立政府手段与监测信息机制相结合、区域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评估与学生教师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即监测调查制度、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督导专家团评价建议制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
(二)关注内涵,完善评价体系
为建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大渡口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探索:一是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区域督导监测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技术指导,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先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中小学实际,着力研究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财政投入与实效、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从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成立督导专家团,定期评价建议。建立专家团例会制度,定期借助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诊断把脉,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为区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导代管,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监测评估的信息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政府督导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内部刊发,印发全区中小学校,对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讯需求;二是建立监测评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回应来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要求,导致教育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这样复杂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一个能迅速反馈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我区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化解发展中突显的矛盾,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分结合,兼顾激励保障
一是优化队伍专业化结构,构建“三维督导”机制。结合区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工作,调整了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在职书记、副校长等 任兼职督学,从人数、结构、年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督学、责任督学“三级”结构,以点带面盘活了督导评估与监测建设工作。
二是盘活随机督导机制,健全督导评价制度。一方面大渡口区建章立制,实现随机督导制度化,为督学责任区督学开展随机督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行程序管理,实现随机督导规范化,通过“亮证督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程序合法”的办法来规范工作程序,要求督导监测记载详实,实现随机督导专业化,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现状,贴近教师的发展要求,促进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三是结合督导公示制度,保障督导监测地位。一方面实行责任区督学负责制,在行使责任区督学职责时,亮证代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为督学提供了工作便利;另一方面保障责任区督学开展活动必需的经费,年初区财政专项预算10万元经费,专职督学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统一安排督学下校车辆。
(五)强化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定期召开责任区督学、专家团联系会议制度。通报督导监测数据,听取责任区督学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责任区督学所反映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把督导监测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成效的督导学校,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于督导评估中存在问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委组织纪检室进行跟踪问责,由责任区督学具体执行整改、跟踪、复查。
三、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在三所学校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大渡口区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流程:与责任区督学、督导专家团工作相结合,由责任区督学对学校随机督导、综合督导、实施监测;区监测中心采集、整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报告;督导专家团对数据进行诊断、挖掘,梳理成果;区教委内部刊发评估与监测要报,学校印发评估与监测通报,建立反馈制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实施问责;区教委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决定,进行行政干预。概括讲,就是建立标准、监测、反馈、问责、干预五个步骤。
一是建标。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案(讨论稿)》等内容,通过借鉴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特色文化校园标准,研发我区的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区域数据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与监测工作机制。
二是监测。按好、中、差三类分别确定样本校,以五、八年级学生为监测样本,由责任区督学根据区监测中心学期规划,按要求实施监测。
三是反馈。区监测中心整理监测结果,责任区督学通过督导监测网络平台汇总相关考察材料,共同形成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报告,由督导室专家团分析、诊断,撰写分析报告,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报送区教委主要领导,通报全区各学校进行信息反馈。并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有选择性的公布监测结果。
四是问责。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结果,采取物质或非经济的激励措施。既要问责教师,也要问责学校、教委各科室等部门,建立定期通报、整改报告和大会反馈、个别反馈,以及回访督查、约谈机制相结合的问责机制。
五是干预。干预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根据督导监测反馈,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干预。“硬”主要是指六室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该投入资金的,一定要满足。“软”主要指与“中国教师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课改,由其提供改进建议,提供专业上的扶持;与教育评估院合作,提出“心动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农村教育在政策方面优先落实、经费方面大力倾斜、师资方面优先配备、待遇方面充分保障,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5-02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下,高校经费使用缺乏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出现效益差、利用率低的现象。随着竞争不断加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率成为广大高校的目标,因此应建立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是指个体或者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以某种方式实现的某种效果。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很多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绩效、科研绩效、科技创新能力等作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又太繁琐耗时,民间组织对高校进行排行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和质疑。总之,对于整个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完整简明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高校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意义
1.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各个高校的绩效的比较,高校可以利用评价结果进行自我诊断,找出存在的差距,使学校跃升到更高的水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教育资金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依然是短缺的。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及时合理地分配到重点专业学科,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做到最大化,以取得最大的收益。
3.具有分析和预警功能。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分配和管理中出现的情况做出分析,对教育投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判断与反应,作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在教育投入方面出现大的波折及其负面影响。
4.是国家及学校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高校利用评价结果自我诊断,找出差距,从国家层面上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参考,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实力。同时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二、高校教育投入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高校教育投入评价体系要符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e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此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高校教育投入评价体系是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从经费投入到使用过程,再到产出,以及成果转移、扩散与产业化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这就要求指标体系要具有系统性,注意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科学性。使指标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系统。
3.导向性。引导个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4.可比性。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反映各高校绩效内在共性特征,其中每一个指标既可以在高校间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在某高校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
5.简约性。为了提高考核效率,降低考核成本,指标要有侧重性,根据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估的特点,抓住考核的关键点。指标数量应尽可能少,要使可有可无的指标减少到零。
三、高校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按照以上原则,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等。对此建立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四、对评价指标设置的解释
1.基础设施使用绩效。教育投入有部分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下评价指标:生均新增土地面积,生均新增学习设备额,图书馆建设,校园网建设状况,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生均新增土地面积包括生均新增教室用房面积、生均新增宿舍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等指标。这里的“教室”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各类功能的教室齐备和相关校舍建设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有利于保证学生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生均新增学习设备额指一年中生均新增用于购买实验仪器、材料、教学用计算机等设备的资金。图书馆建设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新增图书量(包括电子图书),图书馆自动化与应用水平等{1}。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的达标,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3-0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高校新生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当前国内各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评价管理,对其评估应评估哪些方面?评估标准是什么?怎么评估?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试图构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二、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8年,一项对广东省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任务的调查和研究显示,一般应开展以下十五个方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入党基本知识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实守信教育; 健康知识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学习方法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研究还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目标分别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生活环境;使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搞素质人才。
三、当前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的不足
根据学者此前有关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现状调查,以及本研究进行的有关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评估观念落后,评估制度不完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是否对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绩效进行过有效评估问题上,57%的人回答没有。是否有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监管与评估制度问题上,73%的人回答没有。在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就此项工作进行评估指导问题上,59%的人回答没有。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度比较欠缺。
(二) 缺乏专业评估人员或机构,评价人员构成不合理
问卷调查显示,在是否有上级管理部门对高校新生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指导何题上,62.1%的调查对象回答没有。在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高校新生教育评估指导机构问题上,49.1%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9.5%的人认很有必要,只有8.9%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在上级、同事、学生、家长几个评估主体的选择,选择上级评估的频率为67%,选择学生和家长评估的仅为12%,这表明,目前很多学校还采取上级评下级的评估方式,评估者仅仅局限于上级领导,评估主体来自人事行政部门的多,对被评估者专业和学科背景了解的同行专家所占的比例不高,同时对学生的评估意见视不够,评价主体构成不合理。
(三)评估方法落后,评估程序需要规范
四、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基本结构
根据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特性,结合当前绩效评估中流行的360度绩效评估(全方位绩效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的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结构如下:
(二)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验证
岗位任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与中学教育、学历教育差异较大,教学质量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估办法。目前很多岗位任职院校都采用量化的办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量化办法,对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教师晋级、评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相反,如果制定的办法不科学合理,必将挫伤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失去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本来的意义。
一、现行教学质量评估量化办法常见的问题
笔者参考国内几所岗位任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量化办法,发现它们大多是先分层次(主要包括学生、专家)给教师打分,然后按照一定的统计与计算方法得出教师授课的最终得分,再进行全单位大排名,最后依照一定比例评出教师的优秀、良好、一般等级别。这种办法的总体思路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就会发现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现归纳如下:
(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估
学生给教师的评估分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量化分值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例,现行办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直接把各班级的教学评估分数计入总分。例如:甲班给任该班课的所有教师的平均分是96分;乙班给任该班课的所有教师的平均分是93分。大家知道,在对全单位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量化分数进行大排名时,前一名和后一名可能只有零点几分的差距。如果简单地把各班级对一名教师的评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分再进行排序,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强硬按这种办法执行,给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时就会产生挑班现象,给乙班上课的教师一般会很不情愿,上课时一般也会有一定的情绪。
2.把班级所有学生的评估分数计入总分。在实践中,各别学生很有可能因教学以外的原因,对一个教师打了极端高或者极端低的分数,如果把这样的分数纳入统计范围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专家对教师的评估
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是必要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专家一般教学经验丰富,能看出教师授课的症结所在,打出的分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践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1.专家分组不合理。
有的院校出现了几个专家听所有教师上课的现象。这就势必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专家工作量太大,成天为了听课疲于奔命,而且只听一两课,难免以偏概全;其次是专业不通,专家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都明白,也就无法给部分教师以有效的指导,打出的分数也不具有权威性。
2.专家组评分标准不同。
专家分组后也会出现如前所述评分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即使提前开会统一标准,因专家组成员不同,每个人的把握标准的尺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组标准的偏差。但就一个组而言,评出的分数应该是有可比性的。
(三)其它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执行量化办法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量化办法的科学合理性。
1.评估分值中只有“质”没有“量”
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不仅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因素所代表的“质”,还应该包括教学课时“量”的成分。这在岗位任职院校中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课时量较少的教师,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备课,可以让一节课精益求精,比较完美,容易获得较高的学生和专家评估分数。如果在教学评估量化分值中只涉及了学生和专家评估所体现的“质”的因素,没有“量”的因素,显然对课时量较多的教师是不公平的。
2.教学质量量化评估统计手段落后。有的单位仍然使用人工填表、人工统计方法,或者采用手动输入电子表格再进行的计算的方法,这些手段的效率显然是比较低的,而且由于工作量比较大,统计人员也难免出错。
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量化办法的建议
(一)采用校正系数减少不同班级或专家组评分的误差
就同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是比较公平的,具有可比性。在评价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各班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评分的平均数应近似相等,但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实际评分的结果是不相等的,因此,应进行校正。
校正公式如下:
校正系数r=X/xn,公式中x为所有教师得分的平均数(总体平均数),xn为某班级所有教师得分的平均数(个体平均数)。
校正后某教师得分=校正前的某教师得分x校正系数
校正后,打分偏高的班级根据偏高的比例得到合理的降低,打分偏低的班级评估分数也得到合理的提高。校正后的全单位教师的平均分还应该和校正前相同,这个结果很容易验证和证明,这里不再赘述。
专家组也应采用和上面类似的校正公式,这里不再重复。
(二)统计中去掉班级和专家中偏高和偏低的分数
和一些大赛统分规则一样,应该去掉一部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比较符合实际。一般班级人数较多,可以采用去掉10%的最高分和10%的最低分的办法进行,专家组人数较少,根据实际情况,应去掉到一个或两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三)专家合理分组,听课后当天进行评估和指导
专家分组后,一是减轻了专家听课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方便专家按专业听课,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听课后应当天就进行评估和指导,比较科学合理。
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是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财务信息为依托,以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科学性、前瞻性指导为目的,是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构建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监测和评价也是高校办学公开透明的重要举措。为此,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12月9日,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实行支出绩效评价,这为评价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新的发展契机。
二、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
(一)政府
政府在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是评价结果最重要的使用者,也是最主要的评价主体,其主要是通过立法、资助和主导评价活动等形式开展其评价工作的。
进行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对实施教育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评价工作已经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但是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仍旧滞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2012年底新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明确规定高校要实施支出绩效评价。这两个文件为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于评价工作有序深入开展是远远不够的,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如何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出台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保障。
除了政策引导之外,国家、政府还以各种资助基金形式支持专家学者进行评价研究。由教育部牵头主持的世界银行高等教育贷款项目资助并出版的《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2002)是国内比较早地系统研究高校财务综合评价的书籍,执笔人杨周复构建的财务评价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评价三方面,旨在构建一个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应该说这是国内第一次构建的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被许多研究者采纳,也有部分研究者对杨周复提出的指标提出了优化意见,比如去除冗余指标或者加入部分指标,但都是一家之言,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绩效评价及资源配置研究”出具的《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2013)整理了高校绩效评价的思路,选取72所直属高校并以清华大学为标杆进行绩效评价,得出各个高校的投入产出位差从而进行绩效水平排序,增加了实践意义。可以说这个报告是对近年来此领域研究的最全面的总结。这些研究对绩效评价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可用性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得出了高校绩效排名,但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高校教育支出绩效、如何改进绩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即评价结果的运用研究不足。
全国范围的本科教学评估就是政府对高校实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研究。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正确处理规模、效益、结构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历时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教育部在此次评估中起到了强化监督作用。本科教学评估的目标是建立5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建立普通高校数据采集和制度、促进建立评估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改革评估技术和方法。这是第一次从政府角度,大规模对高等教育办学绩效实施评价,但评估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最终的结果,仍需要进行自我评价与改进。不可否认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评估对学校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后续的实践要持续跟进,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
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和学校硬件建设的高峰期回落,高等教育已由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的转型期,高校内部责任相关者也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加入了绩效研究的行列。高校内部责任相关者包括高校管理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高校教师与学生。
作为高校管理层研究的代表,长江职业学院副院长马发生在《中国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2012)中将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三大维度:投入维度、产出维度、风险维度。站在战略成本的高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新的角度,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也在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上做了不少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财务处的张健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探析》(2013)中指出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已经成熟,并提出了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法。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来看,高校财务管理者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微观层面,高校管理层对于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更多地着眼于宏观。
高校教师以及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近年来仅优秀的硕博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就高达1 500多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评价体系构建多从财务指标入手,评价所需数据多是从高校财务决算报表中获得,对于非财务指标的研究不多,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即使有学者研究最后也没有深入挖掘。由于作者缺乏实际高校管理经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待完善。此外高校数据一般不对外公开,并且统计口径不一致,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部分基于实证分析的文章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查证,硕博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评价中有一定难度。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
在2010年7月改版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网是国内比较权威的综合评价网站,他与中国青年报合作开展的“中国大学评价”系列研究活动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高等院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探索。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价中心也多次承接政府、高校的委托业务,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评价服务,帮助加快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中国网大大学排行榜一直以第三方的视角挖掘大学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探索,2013年网大排行榜在搜狐网的支持下推出了“动态大学排行榜”,其与原始排行榜最大的不同是在保留原始的学术资源、学术成果、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多个传统一级榜单外,新推出了校友票选声誉榜,首次鼓励高校在校生、毕业生、老师们积极参与,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大学”,这个创意对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点拨,运用统一定量的指标去评价大学往往泯灭了大学本身的特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产出不能完全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像师生满意度这样的非财务指标也可以考虑作为衡量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评价,更好地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评价机构一直致力于评价研究与实践,公开其评价体系与程序才能更好地接受公众评判,才能得到大家认可,其评价才能有意义。
三、国外研究概况(见表1)
对比国外研究不难发现:在立法方面,美、英、澳的法律保障体系相对健全,立法保障是我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软肋。政府、高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共性的问题就是评价工作须有章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评价主体都应以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政府应出台详细的评价准则,高校内部应制定完整的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应有其评价准则和评价依据;在评价主体方面,美国的评价组织很多,并且各有分工和侧重,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力量都无法更好地完成评价工作,三个评价主体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指标构建方面,指标体系的变化也是一个横纵向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高校适用不同的指标,评价目的不同指标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指标会随国家政策和社会变化进行调整,但是相同的是评价指标要反映高校发展目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数据收集一直是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的难点,我国教育统计年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一部分非财务指标数据的统计还有待完善,需要借鉴美国和英国的经验,依靠权威机构搜集、整理和共享,评价主体才能集中精力进行评价和改进管理;在评价结果运用方面,需要更好地利用绩效评价这个工具,作为实施绩效预算的依据,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四、展望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我国亟需完善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体系保障。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体系的完善,以规章制度等形式把评价工作作为重要事项提上日程有利于评价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利于规范评价工作的程序、方法,指导和约束评价工作。
(二)政府、高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合力
政府、高校、第三方研究各有侧重,政府视角相对宏观,高校研究相对微观,第三方应该是站在社会公众角度,力求客观。三者应加强合作,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集中人才优势,第三方搜集公众需求,反映民意,三方注重分工,加强沟通,分享信息,形成合力,评价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力、物力、财力也能得到有效节约。同时我国第三方研究机构参与研究的还太少,透明度还不够高,应鼓励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价,但应注重评价的质量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用性,培养权威的评价机构,并成为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路径
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的高校类型运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这就要求评价指标的构建要反映时效性,并且要分类构建。指标中既要有财务指标,也应包含非财务指标,当然与此对应的评价路径也不能单单是分析高校财务报表数据,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表外因素。比如通过问卷调查、校友投票等方式加入师生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因素。
(四)建立高校数据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2?0053?04
由于军工电子产品具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目前正在朝网络化、虚拟化、异地协同化、多学科优化等趋势发展,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造就了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而在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品数据管理、资源计划管理等系统的不断建设,大数据量的产品信息保留在系统中,如何实现各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数据的无障碍交互和重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协同工作,是当前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数据交互平台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利用的问题,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
1 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武器装备研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美英等发达国家对研制手段的信息化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产品规划、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售后保障等领域方面的信息化整合日趋紧密,在业务数据共享方面充分利用了当今信息化的先进成果。 美国的洛?马、EDAS、ASE、GE、RR等公司,加拿大的MDS公司、加航,英国的R·R公司、Sigma Aerospace公司等,奥地利的AVL公司,德国的FEV等公司都有自主开发控制的数据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工具,形成了企业级整体的项目跟踪、风险分析、资源预算、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这些企业级数据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数据共享与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整合,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企业运行费用、提高企业事物处理能力,实现了高度的商业智能分析。
在信息技术领域,自从IBM、Oracle等著名公司提出SOA(基于架构的服务)、ESB(企业服务总线)等概念以来,信息技术领域无不将数据统一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近年来也陆续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数据交互的实现变得简单、可行[1]。在我国的军工装备研制企业,也通过历年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以业务需求为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配置总体技术仿真分析、机械设计仿真分析、电子设计仿真分析、微波设计仿真分析、芯片设计仿真分析、软件研发、软件工程化等各类先进技术和工具,基本实现了产品的数字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1.2 不足
我所已建设了众多的信息化系统,初步实现了对不同阶段业务数据的有效管理。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大多数是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各个应用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各个业务系统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合力,系统之间关联数据不能共享、复用、各自为政,数据维护难度大,管理困难;接口开发费用高、难度大。在数据应用方面无法进行综合的数据计算分析能力,对领导决策无法提供数据支持。
对于工程研制过程的可重复性、可追溯性不高,数据的重复性、不惟一现象严重。如:缺乏面向设计、仿真、试验、生产全过程的统一的基础数据信息,导致应用系统之间沟通困难,无法协同工作;缺乏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机制,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内容,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不能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缺乏不同应用系统、异地、异构数据之间有效的数据和资源共享,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扩展性较差,系统维护成本增加;缺乏数据共享和交换统一的规范标准,企业内部各自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导致相关应用系统无法有效集成、资源不能共享[2]。
1.3 需求
面对上述的不足和与世界先进企业的比较,构建统一的、唯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已经在众多企业形成了共识,通过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接口模式、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交互模式,整合企业数据资源,是企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数据交互方式
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做数据传递和转换接口。其局限性在于:
(1)随着点对点的接口建立,必然会随着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呈几何式增长;
(2)某系统升级造成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要重新开发;
(3)当数据库中心越来越复杂时,管理和维护越来越困难;
(4)系统之间的接口维护和管理困难。
因此,为了降低这种接口开发的难度和数据管理的复杂度,需在各类数据库之间增加数据交互平台,由数据交互平台提供数据交互的服务,满足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打通企业内部信息通路,消除“信息孤岛”。
3 数据交互平台的建设目标
数据交互平台的目标是在多个业务系统之间,建立一个轻量级、松耦合、高性能、集中式的数据交换中心[5],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对等的、透明的数据交换服务。
3.1 实现数据整合
实现不同系统使用同源数据的问题。建立企业标准化信息模型,对企业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建模,统一编码等,建立开放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企业应用的统一数据基础。
3.2 实现业务整合
建立系统共享模型,实现应用系统间的业务功能共享,变独立应用为协同应用。
3.3 为统一数据访问门户提供数据访问支持
整合各类应用系统资源,构建统一数据资源池,为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和集中访问提供数据支持。
3.4 建立一体化业务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从而为企业构建一体化业务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3.5 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能力
将企业所有的数据、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服务高度集中,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减轻运维成本、增加安全性、提升服务持续性。
4 数据交互平台的实现
4.1 总体思路
数据交互平台将多个独立的业务系统抽象成2种角色: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前者可以提供数据,后者可以接收数据,利用数据交互平台,将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隔离,并且用集中和统一的路由配置管理,来构建灵活的数据传输机制。使得这些系统相互之间不需要耦合,不会受到对方运行状态、物理位置等牵制和影响,也不会受到需要交换数据信息的系统个数的影响。可描述为:
(1)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资源池;
(2)定义符合交互标准的数据模型;
(3)建立统一的数据视图;
(4)提供共享、惟一、准确的数据访问通道;
4.2 技术要求
(1)建立统一资源数据库,利用Oracle数据库建立存放公用数据库的数据库。
(2)利用Oracle透明网关沟通在用异构数据库。
(3)基于成熟的中间件技术与SOA架构,构建统一的、规范的数据交互架构[6]。
(4)利用虚拟化技术提供高可靠、高可用的基础支持,利用vmWare ESX虚拟化解决方案,建立虚拟化的应用支持平台,减少硬件特性对应用平台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与可靠性[6]。
(5)采用稳定、可靠的机架服务器提供基础硬件平台。
(6)利用基于角色、对象的分级访问控制技术,实现对公有资源及专有资源的访问管理。
(7)建立消息推送机制,采用“自动抓取数据包?队列存储数据包?自动推送数据包”的机制运行。由于这种机制可以不需要应用系统主动发起“数据发送”和“数据接受”的操作,对系统的入侵度极小,应用系统甚至可以“不知道”交互平台和其他系统的存在[6]。
4.3 组成与功能
根据总体思路构建的数据交互平台由以下3部分内容组成,组成图如图1所示。
(1)数据结构管理层。包括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等内容,并满足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数据结构管理层具体包括:数据动态建模、映射关系管理、关联关系管理、基础数据库、模板库、流程库、工程数据库、试验数据库、材料数据库、元器件数据库、标准件数据库、工艺工装数据库、试验基础数据库、通用件库、模板、流程等。根据企业需要,数据库的种类是不断增加的。
(2)数据集成与展示层。数据集成与展示层面对用户,通过数据集成与展示层,用户可以查看/编辑数据库中心的数据,数据集成与展示层提供的功能包括:应用系统集成工具、数据库集成工具、信息检索工具、统一认证、数据门户基本功能、用户权限定义、系统功能调用、数据库展示应用、数据维护、数据导航、多视图、数据谱系图、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
(3)数据中间件运行环境。数据中间件运行环境是数据交互平台的核心部分。是应用系统与数据资源池之间数据访问/调用的实现层。包括数据访问层、数据转化引擎、数据服务总线、标准API,提供数据路由、数据订阅、数据交换策略、数据、数据推送、数据抓取、数据映射关系等数据服务[4]。
4.4 主要实现过程
(1)数据。在应用系统服务器上编写服务端脚本程序并将其URL注册到数据交互平台中即可实现数据,数据交互平台会自动访问该URL抓取数据包。
(2)数据订阅。数据订阅业务系统服务器上开发订阅程序模块,将其URL注册到数据交互平台,并在/订阅配置管理中添加相关设置。根据关联映射关系,数据业务系统的数据自动提交到数据订阅业务系统的URL供其处理订阅。
(3)/订阅配置。建立逻辑映射关系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订阅配置管理员完成/订阅关系维护,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4)数据抓取。负责从数据业务系统那里自动获取数据,并且将获得的数据放入数据库中心层。支持实时抓取和定时抓取及进行频率设定。
(5)数据推送。负责从数据中心层自动获取数据,并且根据/订阅配置中的映射关系将数据推送给到数据门户,供数据订阅业务系统使用。可设定推送策略,设定推送方式。
(6)数据路由。定义数据传递中的线路、传递规则、选择策略等,并将数据发送到数据服务总线上。
(7)系统监控和日志。实现对各个模块的实时监控和运行日志查看功能。实时查看数据包数量,以及参与数据交换系统的接口运行状态情况,可以随时跟踪数据交换的历史记录,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审计。
4.5 安全性设计
数据交互平台由于和众多业务系统要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其数据的输入/输出的安全保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访问控制安全。建立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用户身份鉴别和控制,设定角色,以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
(2)传输性安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数据加密处理,并在数据端和数据订阅端进行加密解密处理。
5 实现效果
(1)实现高效、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源,实现了组织机构信息、人员基本信息、物资基本信息等公用数据的统一存储,并使用数据库视图在系统间进行公用信息的共享,确保数据一致性、有效性、完整性、安全性,有效减少因基础数据不一致造成的变更。
(2)建立数据交互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与规范,降低对数据提供应用的影响,提高基础数据的标准化、规范程度。
(3)实现业务高效协同。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协同工作环境,实现跨单位、部门、专业交流,使数据信息能够有效、合理地共享,提升信息的利用率。
(4)打通不同系统、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阶段的数据孤岛,进而消除信息系统孤岛现象。
(5)为企业级的知识管理体系打下数据基础,形成面向各种格式形式的知识收集、分类、审核、推送的知识管理体系。
(6)提供对领导驾驶舱的支持。规范应用系统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挖掘和职能决策。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工作
数据交互平台能够将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数据存储在各个业务系统的本身的数据存储环境中,数据交互平台不改变原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式,而是搭建一个数据交互桥梁和数据关系谱系,通过数据交互平台建立起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及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的业务系统、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统一的数据服务,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源、交互和共享。实现数据交互平台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数据交互标准,其内容包括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模型标准,设计过程标准,设计工具标准,信息系统架构、平台、功能、服务标准,以及跨业务、跨系统的流程定义,多专业协同规范等。建立全面完善的数据交互标准,才能整合过去的信息孤岛,指导今后应用系统与现有系统的融合,才能将数据交互平台实施成功。因此,后续要重点开展对信息交互标准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梅立军.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3):7?9.
[2] 马俊.国内物流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3] Jorgen Thelin. A comparison service?oriented, resource?oriented and object?oriented architecture styles [R]. [S.l.]: Jorgen Thelin Cape ClearSoftware Inc, 2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07-02
外科基础教学,不仅需要掌握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对临床操作熟练掌握,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外科基础教学中的医疗器械设备及基础知识不断更新,原有的一些外科教学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技术。因此本文将通过神经外科学生应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一)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09级1班50名学生为观察组,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为(20.2±0.95)岁,另选取神经外科2009级2班50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学习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1. 对照组的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并让学员完成临床技能考核。
2. 观察组学员的教学
观察组学员在接受病种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措施,具体如下:(1)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及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结合不同学员自学和接受能力, 将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以及各病种基础医学的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将它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对于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等相关基础内容可以让学员自学或简单讲解。(2)教学的内容应有主次之分,而不是一味向学员灌输基础知识,而忽略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在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下,学生的基本功往往得不到教员的重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带教老师可以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学员临床基本知识技能。(3)由于医学知识更新的水平相当快,因此教员在做好自身的科研工作时,需不断查阅文献及资料,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的医疗知识讲授给学员,而不是仅仅沿用过往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且需要对学员负起全面的责任,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解答。
(三)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对PBL教学方式的认识,包括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整合能力。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实验能力水平提高分析
观察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87.6±4.8)分,对照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75.6±3.6)分,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学生实验能力水平提高分析(±s)
■
(二)问卷调查内容分析
自行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培训的50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n(%)]
■
三、讨论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87.6±4.8)分,对照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75.6±3.6)分,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8(7):136-13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70-02
一、引言
英语已成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技能之一,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关系到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实际使用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场景构建知识框架,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适用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现行的评估主要侧重两个部分,一是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二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类评估方式具有单一性,无法系统全面地对项目教学法所引导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评估。鉴于此,本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多元评估策略。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一词最早由Kilpatrick(1918)引入教学法之中,意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联结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纽带,学生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实施完整的项目来构建知识框架,其包含五大要素:内容、活动、情境、结果和评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源于真实的社会实践和典型的工作任务,而非书本知识构建的虚拟教学材料(徐涵,2007);教学活动是探究性的工作实践,学生需利用所获知识框架解决现实问题;教学环境以真实的合作性环境为基准;项目结果源于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分析,并能服务于社会实践。除以上四大要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不可小觑。与传统的评估方式相异,“项目教学法”强调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双向评估,涵盖学生、合作同伴和教师三大评价主体,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估方式与项目教学法前四大要素相应,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性,体现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紧密关注以及对传统考试内容的切实改革。
三、大学英语多元评估模式
Beckett和Slater(2005)提及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语言教学侧重三点:语言知识(Language)、课程内容(Content)和语言技能(Skills)。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估方式考察重点局限于语言知识,包括单词、语法、听力、写作、阅读等方面,将语言与形成语言的社会环境相分割,阻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课程内容指以英语为媒介所传递的英美文化、文学甚至跨学科知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项目难题时所需的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则为学生在实施项目时熟练使用语言的能力,例如解释数据、阐述观点、进行总结等。与项目教学法涉及的三大要点相对应,大学英语的评估方式应涵盖这三方面,涉及三大评价主体,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此,本文提出更为全面的多元评估模式,如下图所示。
多元评估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展开,涵盖过程和结果两大方面,其中大学英语项目结果的评估主要针对语言知识展开,而项目过程的评估包含对课程内容和语言技能的评估。教师、学生主体和同伴参与到评估体系之中,实现了动态与静态评估的有机结合。
(一)项目过程的评估
项目过程的评估是项目教学法评估模式区别于传统评估方法的根本要素。以往的评估模式以考试为媒介、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易以偏概全。尤其对于英语技能的评估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过程的评估涵盖两大点。首先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估,这是传统教学评估忽略的环节。课程内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词和语法,而是完成项目所需的跨文化、跨学科知识,高于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这也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中之重。项目的设定领域基于学生的专业展开,课程内容成为连接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纽带。其次是对语言技能的评估,这与英语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运用英语对项目产生的数据材料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语言技能的提升将会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项目过程的评估体现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提升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项目过程的评估主体为学生,即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评估结果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为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服务。为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教师起到间接的评估作用,主要负责评估流程的制定、指导以及过程的监督。必须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项目过程评估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项目结果的评估
项目结果的评估主要以考核方式进行,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有相似之处。就大学英语而言,项目结果的评估针对语言知识进行,即英语单词、语法、阅读等方面的评估。虽说“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是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基础。没有专业词汇的积累、正确语法的联结,学生无法流畅表述自我观点、理解项目所需的英语文献内容。语言知识的评估以教师为主导,设计测试试卷。试卷的设计不应局限于课本语知教学点,教师需基于项目过程产生的评估反馈了解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及习得水平,与学生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才能提升他们学习枯燥语言知识的兴趣,消除他们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焦虑。由此,项目结果的评估能相对准确地反馈学生语言知识掌握的不足,为教师制定下一阶段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借鉴。
四、多元评估模式的实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评估模式强调了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作用,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两者各有分工,相辅相成。
(一)学生的评估角色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颇受认可,却鲜有研究者提及学生在学习结果评估中的作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易使学生偏重学习结果而忽略过程,阻碍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大学英语多元评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评估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评估角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自我的评估,其次是对同伴的评估。学生的自我评估主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其在从事项目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掌握跨学科知识并能否熟练应用最为清楚。对合作同伴的评估体现在双方相互交流时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即为语言技能熟练应用的程度。在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根据教学目标就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做记录,填写教师设计的评估问卷,录制交流语音,为自己的评估结果提供依据,确保客观性。另外,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反馈材料能够为学生所用,帮助他们及时定位不足之处,寻找提升之道。
(二)教师的评估角色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评估作用。多元评估模式的有效实施依赖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措施,因材施教,将评估模式由理论变为现实。教师的直接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结果的评估上,语言知识的评估主要是对学生的单词、语法、阅读等方面的评价,一般需教师基于课程要求设计考试。与传统评估方式不同的是,所设定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学生英语使用实际,不能完全基于书本抽象的知识框架,否则会使语言知识架空,脱离学生的实践基础,不能得出准确有效的评估反馈。教师的间接作用表现为对项目过程评估的设计和监测。在学生自我评估课程内容掌握情况之时,教师需设计相应的问卷供学生填写。为增加自我评估的客观性,可要求学生录制评估音频或使用幻灯片来概述自己的评估过程,便于教师监测。在小组成员互评阶段,教师需关注每组成员的语言技能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小组互评时记录的评估材料和音频来确定评估结果是否具备客观性。教师的紧密观察可以促进学生客观评价,提升评估结果的效度。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进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估模式才能够提高该教学法的实际使用效果。评估过程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估内容涵盖应用型英语的各个方面,这样才符合项目教学法的运用目的。多元评估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评估系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细化每一环节的实施方案,使之高效地为高校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Adderley,K. et al. 1975. Project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Society for Research in to Higher Education;
[2]Beckett,G. H. & Slater,T. 2005. The Project Framework:a tool for language,content,and skills integration[J]. ELT Journal 59/2:1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