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新培训

科技创新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7 10:0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新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创新培训

篇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将《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国的学生了解技术系统与产品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和运用直觉选择最佳方案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木材、金属、塑料、食物、纺织品、纸张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维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评价自己决策结果的能力;引领他们形成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他们在使用教材中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推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

《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训教师使用这套全新的教材,则更具有挑战性。2012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专家团队和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据教材特点,举办了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班上,来自全国14个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根据教材的每个主题,把参训教师编成小组,小组成员间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训过程中,大家会经常处于“教师—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当中,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篇2

市少年宫以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方案为蓝本,常年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由我市具有多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经验的优秀科技辅导员主讲。

培训方式及目标:

1.根据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现行中、小学教材,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数、理、化等各科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从做中学,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小班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科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动手能力,塑造个性、发挥特长,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优秀。

3.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选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的殊荣,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此而被免试保送名牌大学深造!)。

招生对象:八岁以上中、小学生

开课时间:2004年10月,周日上课

学费:每人每学期480元

篇3

1.1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明白人、发家致富带头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1.2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程,提高了农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农民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层次,丰富了其知识,使农民学到了致富的本领,促进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4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民经过培训后,不仅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在农村治理“脏、乱、差”,“弘扬传统美德,倡树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公民”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谈。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必须抓好“三个对象”,突出“四个重点”,创建“五个机制”,做好“六项工作”。

2.1抓好“三个对象” 在深化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要抓好“三个对象”培训。一是抓好村、组干部的培训。村组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动员村组干部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及农函大专培训,全面提高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二是抓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对存量农民,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升他们在种植、养殖业方面的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增量农民的培训。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

篇4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5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时期教育培训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推广农业科技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非常重要。农民技术员是农村的技术骨干,也正能充当科技普及的领头雁,培养农民技术员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当前农业培训需要把握的新的方向。沈阳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几年来在辽宁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实践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培养了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种养殖大户775名,大部分学员回乡后都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和赞誉。笔者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尝析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

农民技术员培训不仅要把学员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回乡后发挥星火燎原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针对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培训单位必须创新培训方法,因人施教,开拓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课堂教学。农民技术员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过硬的生产技术。沈阳农业大学组织了校内校外兼顾、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生产情况熟的专家队伍,建立了符合培训需求的师资库,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进行高层次培训。针对各专业的培训对象,我校组织专家专门设计了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结合学员的生产实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随时与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2、情景教学。实践和实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鸡、病猪现场解剖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带领学员到花卉基地、植物园、苗圃市场、中药材实验园等基地进行实习,让学员辨识品种、动手栽种、实地参观;带领学员参观饲料生产企业,在成功的“案例”前寻觅创业良机。课外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学员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专题讲座。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农民学到了文化,获得了技术,要想达到新型农民的标准还要学会经营管理。我校安排了各类的专题讲座,通过对农民技术员讲授公共关系学,使学员明白借助于传播和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了解、理解和合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性;讲授如何运用商标战略,助推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业基本法、

合同法等专题,让学员真正能够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经营,在农业产业经营中做明白人,办明白事。

二、知识传播能力培训

作为科技的传播者和推广者,农民技术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本领,还需要具备知识传播的能力,因此需要注重学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农民技术员”上讲台活动,活动中学员需要登台讲课,或讲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或交流自己的实践生产经验和技能,激发了学员学科技、用科技、讲科技的热情,既通过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讲授能力,又通过交流经验的方式使学员之间进行了难得的实践技术交流,他们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之外的种养殖技巧,受益匪浅。

农民技术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稍富即安的小农思想,需要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围绕“为谁学,为何学,怎么学”,学院领导多次对学员进行教育讲座,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员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员从思想上转变,回乡后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带动一方经济贡献力量。

三、创业意识培养

学员接受系统的培育和培训后,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头脑,渐渐会产生回去大展拳脚的愿望,学校要借此契机加以引导,使他们的构想形成清晰的蓝图,以便更好地加以实施。我校组织召开了“学习科技、自主创业”主题班会,各专业班主任要求每位学员把自己回乡后的创业梦想和发展规划形成文字,在班会上互相交流。学员们充分挖掘了创业潜能,大家畅所欲言,很多学员表示要扩大产业规模,建立合作社,吸收更多的乡亲入社,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乡亲进行统筹安排,提高生产、养殖效率,开拓占有市场,让大家都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有的学员表示要定期义务为乡亲讲课,把所学所获传授下去,印发培训资料,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有的学员迫不及待地要宣传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的重要性,学到了自己家乡最适合生长的作物,要带领当地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打造自己家乡的品牌。

四、农村经济人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经纪人是沟通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在实现广大农民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提高对农民致富需要经纪人的思想认识,并产生自觉利用农村经纪人的行动,因此培训单位要按照农村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经纪人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村经纪人的基本素质:首先,要有视客户为“上帝”,以服务为宗旨,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要通晓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农产品营销知识、法规知识和网络传媒等知识,以及熟悉买卖双方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第三,要掌握搜集市场供求信息,开展传递信息、中介洽谈、成交签约等经纪业务技能。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要培训学员如何利用农村经纪人,而且要培训学员自己做农村经纪人。在培训农村经纪人的同时,可以增加经纪业与经纪人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实现服务者经纪人与服务对象农民的同步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农民培训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创新培训思路,培养出更多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许欣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养[J].黑河学刊,2007(1):22-23.

[2]万学英,郑良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7(1):15.

篇6

中图分类号:TU69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呈贡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界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多从补偿和保障入手。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据调查,40%全失地农民家有2个孩子,25%的家庭有1个孩子,50%的家庭有2个老人需要赡养,20%的家庭中有1个老人需要赡养,全失地农民家庭中有50%的有两人外出租地打工,45%的家庭中有一人外出租地打工。41%家庭人均每月开支500~800元,25%的家庭人均每月开支在300~500元,17%的家庭人均月支出800元以上,其中55%的月开支为解决生活基本问题,43.33%为教育支出,11.67%为休闲娱乐。失地农民子女中30%在上高中,15%的孩子在上大学,22%的在上初中,20%的在上小学,失地农民的教育年支出为500~1000元的比重为33.33%,4000元以上的为25%,1000~3000元的比重为20%,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婚恋嫁娶,他们发生重大疾病或意外事件,还有他们为了过更高层的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耗费等,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失地农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这些支出的数额是及其巨大的,失地农民被动的“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他们的出路是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稳定的收入。而为了解决这些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对这些失地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维护他们的发展权。

1 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现状分析

1.1 失地农民大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

对年轻的农村青年而言,他们已脱离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他们很多人已经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对于40多岁以上的农民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业能力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想让农民进城,必须完善政府培训机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再教育,让他们实现再就业能力。

失地农民大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但接受过培训的比例较低,反应出失地农民具有较强的培训意愿,其中无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以年长者居多。培训意愿与年龄有相关关系,年龄较大的培训意愿相对较弱,年龄在50岁以下的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所以,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既要做到规模化,又要在培训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充分照顾到有劳动能力的、各年龄段失地农民的不同需求。

较强的培训意愿反映出,将接受农业科技培训作为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突破口已经在失地农民中间达成共识。但是,实际接受过培训的失地农民人数并不多。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2方面: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规模还不够,有一部分人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模式等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需求,失地农民放弃接受培训。两者相比较而言,培训的内容、模式不能满足失地农民多种需求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1.2 培训内容设置没有体现失地农民特色

培训内容设置无法照顾到失地农民的特殊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开展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作为一项提高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直接照搬以前的模式和经验,忽略了失地农民自身的特点与特殊需求,培训的效果就不是特别理想。培训内容设置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方面需求。调查显示,培训内容侧重于传统农业技术,其他农业科技培训类型少、比重小。在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过程中,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占了绝对优势,呈贡是著名的鲜花蔬菜产区,失地农民选择接受频次最高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就是花卉与果蔬栽培技术。 然而从年龄与所选培训的内容关系来看,年龄在30~4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才倾向于选择花卉与蔬菜栽培技术,年龄在30岁以下的多选择了非农业生产领域的培训,多数年轻人并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他们更希望能融入城市寻找梦想,年龄在40~50岁不想外出租地,多不参加培训。

1.3 培训内容设置低层次化,忽视了失地农民的愿望

针对外出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失地农民,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一大重要任务。然而,如今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教师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比较陈旧,他们从学习到掌握,从理解到教授是一个较长过程。另外,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取得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试验示范才能到推广,才能减少农民使用的风险,造成现有培训内容设置的低层次性,先进的科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对园林管理、公园花草树木栽培培训内容少,使他们的培训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2 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创新

2.1优秀的农技人员是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靠近农村、贴近农民,是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直接为千家万户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的主体,是农民教育培训、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指导和示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使失地农民的培训愿望得到满足,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

2.2适宜的示范引导是失地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关键之举

农民接受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致富,只有深入调研,了解农民需求的知识和技术,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才能调动起农民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另外,由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农民竞争意识不强,从众心理强,因此,示范带动是农民培训的重要措施,呈贡各社区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要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推行示范带动作用,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农业科技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才能让农业科技培训收到好的效果。

2.3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需求”是“供给”的基本动力。如果失地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无甚需求,那么再好的供给也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失地农民“求技如渴”,但往往又只能“望梅止渴”。针对年龄在30岁以下失地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主要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进行培训,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先进的技术拥有者和优秀的管理者才能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年龄在40~50岁失地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要注重他们自身不想外出租地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在安排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呈贡新区城市化推进,有许多园林绿化管理、维护岗位的需要而确定培训内容。

3 小结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创新,要把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作为第1要务,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作为前提,把市场作为第1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1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新军革的日益深入,军队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大量的新装备要靠士官来操作,这对士官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官院校要充分发挥培训主渠道的作用,为了尽快提高士官的操作能力,本文对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发表了相关见解。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担负后勤士官教育任务的院校将成为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后勤士官院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请思路、明确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士官任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目标定位

士官任职教育是培养面向部队一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士官任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士官素质的任务。士官任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毕业学员适应部队发展与技术装备变革的能力,满足部队对士官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为毕业学员将来岗位任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二)任职定位

任职教育属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以培养学员部队任职能力为主。面对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不断更新的装备和技术的挑战,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任职有优势、管理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爱岗、敬业、能创新的士官人才。其综合任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学员应掌握相关岗位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规划,建立适应士官第一任职的课程设计

(一)合理划分课程类别

课程设计要讲求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将设置三类课程。(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应用写作等;(2)专业课,主要是满足士官任职需求的专业理论,包括专业理论衍生的二级课目;(3)技能课,主要是对部队列装的装备和任职所需技能的培养。把技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技能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独立规划技能教学

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必须制订出专门的技能教学实施计划。目前任职教育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合在一起的,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任职教育不同专业所需的技能,制订出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的技能教学计划,对技能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技能教学的比例。

三、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机制

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应该牢牢把握新型士官人才的特点,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综合利用军内外教育资源,合理构建新型士官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从以下几个环节抓好落实。

(一)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员,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员。他们既是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教师,又是具有精湛实践能力的专业技师。为建好“双师型”教员队伍,应重点培养教员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能分解、再现给学员,指导学员进行操作,对学员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新型装备并能从较高层面进行授课,让学员了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会独立使用、维修装备。

(二)培养“双证书”士官人才

任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技能的培养。要依照部队职业分类标准及任职岗位需要,满足学员对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岗位第一任职能力。

(三)建立“双基地”教学模式

实习是士官任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院校应与部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在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主要了解各种装备的操作、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在部队实习基地主要进行装备故障的维修和技术管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员实习任务的部队,要为学员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做到按专业对口实习,使士官学员尽快熟悉本专业的技能,为上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我军技术性岗位和部分基层岗位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士官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担任士官培训任务的院校,要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士官的任职需要,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双师型”队伍,搞好课程设置,建好实习“双基地”,为部队培养出更多懂指挥、善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合格的士官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茂,孟秀玲,孙海成.中国士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8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篇9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市农业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人学技能春季培训月”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开展活动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分工,落实了工作责任,并在甘谷县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对活动开展进行了深入动员和安排部署;各县农业局相应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细化、具体化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把任务落实到各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农业局全面抓、农广校具体抓、各站(中心、办)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培训格局。

二、抓主抓重、突出特色,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市农业局、市农广校紧紧围绕“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主题,结合县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以设施蔬菜栽培、早熟菜用马铃薯种植和复种大葱、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沼气综合利用五大技术为重点,着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分区域、分类型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清水县相关培训单位根据各乡镇产业设置,分层分类开设专业,在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的乡镇、村开设设施蔬菜栽培、马铃薯种植、冯山村高原夏菜种植、沼气建设使用等专业,对具有一定农业生产技能的种植户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和田间示范指导,面对面、零距离传授生产技术,培训了众多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强、示范引导作用明显的农民骨干。甘谷县农广校组织教学资源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项目重点乡镇,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大力开展了菜用地膜马铃薯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受训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和生产实践技能。

三、集聚要素,整合培训力量。农广校作为活动牵头单位,着力构建工作互动、平台互通、载体互融、资源共享的培训平台。农广校和各站(中心、办)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发挥人才、科技、信息和设施等方面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培训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武山县农广校联合县种子站、植保站,对从事种子经营、农药经销和农技专业人员举办了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班。通过专家对农产品安全知识、法规、农产品安全状况等全面系统地讲授,增强了参训人员的法治意识、品牌意识,提高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

四、拓展培训形式,深化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各县区坚持培训内容与农民科技需求相结合,培训形式与农民实际相结合,培训目的与提高农民素质、增收致富相结合。力求培训形式多样化,将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将集中培训、科技咨询、上门办班、实地指导与广播、电视、多媒体教学结合,将课堂平面交流与现场观摩、外出学习、成果展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麦积区农业局、区农广校弹“五步曲”,即一是课前作动员,由带队领导作动员讲话,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由专家现场讲解,增强农民接受新知识能力;三是实地操作示范,提高农民应用新知识水平;四是现场答疑解惑,深化农民认知能力;

五是参观标准化种植模式,借鉴经验。秦州区农广校在重点乡镇举办 “人人学技能春季培训月”活动果园管理培训班,邀请天水市著名林果专家,为100多名果农传经送宝。培训采取课堂讲授、现场解答和实地指导等方式,全面讲解了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果树整形修剪及幼树田间管理技术、山地核桃高效栽培等知识,回答了农民最关心的果树用药、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深入果园实地指导农户压条剪枝、整形修剪等技术,使果农较好地掌握了果园管理操作技能和关键技术要领,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市、县区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天水日报、天水电视台、天水在线、天水农业信息等新闻媒体网络广泛宣传“人人学技能春季培训月”活动的目的、意义、经验、成效;采取悬挂横幅、办板报、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活动宣传效果;大力宣传农村能人典型事迹,增强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1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科技创新训练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TITP)的顺利进行,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训练工作的开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1)组建STITP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下设科研、教学、学生工作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立项、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提高师生对科技创新训练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创新训练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成立STITP学术委员会。将具有良好科研背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组建成STITP学术委员会,负责STITP的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科技创新讲座与咨询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

(3)创建科技创新模式。学院成立了5个以专业学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大团队和相应的五个学术委员会分支,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评审和遴选推荐,形成“学院-优势学科-创新大团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4)将STITP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与素质拓展能力,学院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入学生总学分,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以规范其认定工作。这些举措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

2.强化宣传和动员力度

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的宣讲,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渗透等多渠道以及科技创新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做到人人皆知。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并从自身专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3.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

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4.确立导师负责制

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

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

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篇11

论文摘要:为改善电力企业职工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不足,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的活动,以促使电力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掘和利用,文章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创建出可持续发展型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各个环节的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出复合型、高精尖型电力企业人才。

纵观电力企业职工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不足,实用人才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整体质量不高,在电力技术高速更新情况下,电力企业员工的质量依旧不能同步。三是培养速度较慢,由于电力企业长时间注重企业实际利润的增长,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人才培养耗时长、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员工素质与能力水平、着力于培训职能长期强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的独特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模式。在此文章对可持续发展型员工培训模式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评价培训需求

电力企业培训实践中,评价培训需求由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需求分析二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训需求调查

在电力企业内部全面、客观、公正地收信培训需求信息。充分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主题三个方面因素。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训需求分析

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准备培训、何时培训、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一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尽早在员工上岗前就进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对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选择在项目进行前一、二个月进行。

2 培训计划设计

电力企业培训计划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按需求进确定培训项目,本着员工、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年度计划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来,月度培训计划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训规划

电力企业必须将职工培训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作为个经营目标进行实施。在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宏观指导长时间跨度的职工培训工作全方位地实施,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了培训目标。

2.2 计划制定

制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年度计划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没有年度计划的点滴落实,企业的长期培训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部分由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及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制定出现场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电力企业在实施一个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其资金成本来源可靠。使培训规模、水平及培训程度达到平衡,确保培训管理人员及学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培训心态。

2.3 月度计划制定

电力企业应将年度计划的目标详尽分解,具体落实到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及授课教师、注意事项等培训细节以供培训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监督考核。

3 设计培训方案与课程

在实践中电力企业依据培训目标进行选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训方案的设计原则及手段

根据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及培训实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职工文化素质存在差异,造成运行人员学习自主性较强,检修人员相对较弱,因而形成培训能力的差异。追求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尽可能使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运行检修人员常常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试的形式,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多采用网上授课、网络教学的形式,让管理人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

在采取强化培训方法时,多奖少罚,最重要的是学员单位的表扬;采取练习的方法时,倡导学员主动练习、扩大学习范围、有比较长的实践期。另外,在培训中充分考虑激励在培训中影响培训热情(强化因素)、保持对培训的注意力(指导因素),巩固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岗位后倒退回去的压力(维护因素)。

3.2 行为改造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要求学习过程本身有注意力、记忆力、重复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励。可以采用行为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下面学习步骤: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种公开会议向学员表扬奖励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给学员分配角色,让每个人在模拟的情况下练习这种正确方式处理问题,像反事故演习。(3)社会强化。电力企业根据学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用表扬和建议的方式给予行为强化。(4)培训转化。鼓励学员在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将培训中学习到的行为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中。

3.3 培训课程设计

(1)在培训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课程决策一课程设计一课程改进一课程评价四部分。(2)遵循课程设计准则。课程的选择与培训目标一致;设计固定与机动二种形式的课程,课程设计时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密切联系公司实际,慎重选择任课老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实施培训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是实施培训目标和计划,并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开展。

4.1 培训实施的重点

为确保培训实施顺利进行,在实施时注重强调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氛围、培训人员及培训工具的准备工作。

(2)重视分工配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工作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将培训实施过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类别进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该项目具备专长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培训管理人员随后及时跟进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

4.2 掌握培训进程

(1)掌握控制方法。电力企业采用具体控制方法有收信相关培训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纠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2)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过程,在实施中要给项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具体明确、清晰。即时检查教室、仪器、设备状况,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对学员的参与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和奖励,培训管理者特别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为培训工作的协调员和促进者。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内容客观真实的总结。

4.3 培训人员的准备

为确保成功培训,在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关注学员;使用各种培训技巧来吸引学员的兴趣,并适应他们不同学习风格;鼓励学员提问,并有效地回答问题;利用视听设备及有吸引力的视觉手段,提高学习和演讲效果等。

5 评估培训

这一过程中涉及培训效果问题,确定培训方案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估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数据无法量化,因此尽量将培训项目细分、量化,用数字来衡量培训效果。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一般采用建设性的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6 结语

文章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电力企业的职工培训模式。达到了系统性、经济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