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7 10:07: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与引导,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作为职业高中来说,必须认识到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限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方面,应全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确定出明确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效果。

2.消除不良影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医学化与德育化,并及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做好准确的定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控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调节自我,从而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联合有效的力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相关教育设施,及时总结经验,利用好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尝试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2

(1)在农村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跳出农门的影响下,不顾实际,对孩子期望过高,产生了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现象,一旦学生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焦虑情绪,并形成人格障碍。这一点在农村职高学生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总认为自己不如普高学生,自卑心太重,缺乏上进心,有的甚至抱着“我反正是学不上去的,就在职高混三年吧!”的想法,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没有前进的目标。

(2)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影响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如有的学生家长过分满足孩子欲望,要啥买啥,放纵、溺爱子女,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的职高学生家庭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孩子小小年纪就养成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有的家长在外打工,顾不上管教孩子。

(3)大众传播媒介中不健康的内容对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职高学生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导致全盘吸收,对一些书刊、音像制品和网上不健康内容缺乏防御抵抗能力,容易被腐蚀,从而误入歧途。

二、目前农村职高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生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焦虑与疲劳。无论成绩好坏,少数职高生中存在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的现象。成绩较差的学生自然有学习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期望、同学的竞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担心成绩不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样存在心理负担,由此产生学习焦虑。

(2)成就动机不强,厌学。一部分职高学生只想在校学习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也有一些职高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由于学习成绩差,所以导致厌学,缺乏进取心。

(3)自信心不足,自卑与散漫。由于自身成绩较差,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职业高中学习低人一等,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表现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整天无精打采,在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无论开展任何活动,他们都不感兴趣,没有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4)有自立愿望,但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初中时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逆反心理较严重。如果教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5)热衷于上网,早恋,容易冲动或偏激。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迷恋网络游戏,老想去网吧。有些职高生明知早恋对人、对自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冲动。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但事后往往又表现的十分后悔。在学习上缺乏“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喜欢在生活上不顾条件的攀比,比吃比穿。

三、解决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教处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开设“树立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审美观”、“人际交往面面观”、“理想与现实”、“勤劳与懒惰”、“青春期悄悄话”等讲座。对那些学生平时想但不敢讲也羞于讲的问题进行疏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进行“怎样对待不公正”、“社会与我”、“与父母、教师、同学换位思考”等专题的讲座。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庆“五·一”、“五·四”校园文艺汇演和秋季田径运动会活动。针对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和各专业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宣泄不良情绪,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篇3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中学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篇4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篇5

一、引言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起到预防和治疗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干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全面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制定系统的体育锻炼计划,积极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敏感症状。

高中学生的敏感症状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沟通,在与其他学生相处中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形成脾气秉性怪异的孤立性格,对其他学生和事物不予理睬和过问,喜欢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一旦学生具有这种敏感症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导致心理承受水平下降,进而产生更加严重和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焦虑症状。

高中学生的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恐惧,同时具有不自信、不安全的感觉,一旦遇到少许挫折就会立刻焦躁不安,束手无策,甚至思绪混乱,心跳加速,失去了应对问题的能力,进而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感。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不能紧跟教师节奏,不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表现出畏惧、害怕、胆小的性格特征,不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

(三)偏执症状。

高中学生的偏执症状表现为思维混乱,观念不清,以及深度妄想等。具有偏执症状的学生不能站在正常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直面和肯定自我,经常没有理由地妒忌其他学生,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指责与批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估值倔强,高估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不相信其他人的劝说,始终抱着深度怀疑的心理,在做人做事方面缺乏思考。

(四)抑郁症状。

高中学生的抑郁症状表现为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心理存在莫名的失落感,不能应对高中阶段巨大的课业压力。尤其是高中学生的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表现为对所有事物缺乏主动性,过度悲观和自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忧心忡忡,甚至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三、体育锻炼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

(一)对人际关系的有利影响。

首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使学生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更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友好环境,学生的体育锻炼通常是在学校操场上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交谈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促进学生友谊的发展。其次,当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时,需要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和谐共建的团队精神,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当几名学生在一起参加团队体育活动项目时,可以形成良好的默契,相互磨合,相互帮助,其他的学生可以为挑战的团队加油助威,使学生愿意更多地与其他人交流。例如,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团队项目,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对偏执症状的有利影响。

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将来步入大学生活还要面对社会压力,学生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都会使得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产生心神不宁、慌乱无措的偏执性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也不能向自己的父母倾诉压力,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在处理事务上面显得犹豫不决,过于自负。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要积极开拓一些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尽量提高体育锻炼项目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减少高中学生偏执症状的产生。

(三)对抑郁症状的有利影响。

当高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参加体育锻炼时,每名学生的脸上都洒满了阳光,洋溢着幸福,尤其是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的状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抑郁情绪。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竞赛活动中,降低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概率。据调查研究显示,系统的有氧体育锻炼和无氧体育锻炼都能够显著降低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长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善和治疗学生的抑郁症状。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时还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系统的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因此,高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锻炼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内心压力,消除身体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晨.浅析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4,20:52-53.

[2]王社平.谈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的缺失与解决思路[J].学周刊,2015,34:94-95.

篇6

初中升高中段,有些成绩较好或家庭富裕的学生选择进城区读书,而成绩较差和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只能留在农村念完高中,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当前我国虽然提出普遍素质教育,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过度重视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其他成长方面,比如品德、意志、情感的培养,有些农村学校一味关注升学率,导致一些学生在犯错之后,可以不受处罚,这无疑让教育变味,让其他学生效仿,从而造成校风扭曲、校纪丧失。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农村社会环境闭塞,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素质较低,都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学生损坏学校公物,学校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赔偿,请来家长,谁知家长一味偏袒,拒不偿还,造成恶劣影响。农村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长久以来,不求进取、目光短浅的意识,可能让学生造成消极的想法:其实不用辛苦考大学,只要过得下去,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不学习的不良风气,并且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到更多的人。

从自身情况分析,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情绪方面,容易出现焦虑、厌烦、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比如,有些学生害怕学习,表现在课堂上,精神涣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遇到考试,焦虑、茫然;有些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精神上处于萎靡状态;一些学生则情绪非常暴躁,与他人有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

行为方面,由于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扭曲,农村中学生经常会产生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学习上,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完成,有迟到、逃学、旷课现象;品行上,说谎、打架、偷窃、抽烟、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农村中学中这些现象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上课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学生拿出游戏机、手机在偷偷地玩;课间之间,也会不时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还有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现象;村口的网吧里也总能看到很多学生的身影。这些现象如果不能抑制,就是教育的失败。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重视其身心的发展,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场所,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吸引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按照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适当地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心,长此以往,持续作用,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常年不在家,出去打工,造成广大学生无人照顾和看管,这时候我们要付出耐心和爱心关心这部分学生,并且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在校情况,以便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篇7

一、通过生物生命现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把分数当成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指标,把分数当成检验学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中学生自杀或杀死亲生父母的报道,使人心中发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教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通过遗传与优生、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以及专题SARS、艾滋病与的教学,教育学生关爱生命;通过教材中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野生生物的保护的教学,教育学生欣赏生命。让每一个中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最宝贵的,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来之不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坚强的面对来自生活的风雨,不要放弃生命,否则给社会、学校造成很大影响,给家庭及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深深地触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出现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即心理问题躯体化。此外,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启齿倾诉,从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少数学生了解一些等不健康的性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学到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卵细胞、的产生过程,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整个孕育过程,向同学们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同学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三、生物课堂内外贯穿爱心及感恩教育

在高二生物教材中安排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历来考试的热点。12月1日又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就在高二年级策划了一个“爱心呵护生命 行动抵御艾滋”的手抄报比赛活动。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并且择出优秀作品在校园报栏内展出。这个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学美术的小科班学生,设计的手抄报图文并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起到以下的几个作用: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感受世间冷暖,体验艾滋病患者的痛楚,了解他们的难处;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号召更多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课余生活大大唤起了同学们的爱心及感恩之心。

四、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老师要精心呵护,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反弹。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我们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篇8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一般超过了心理发育的速度,此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急需父母、老师及时与之沟通交流,正确认识生理的正常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人生的关键时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在许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由于心理原因往往又不会直接找老师交流,这就需要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坚持科学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等,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2.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那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2.1用笑容面对学生

高中生物课堂应成为学生心理舒展的港湾。没有笑容的教师,可能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过于严肃、处理问题过于粗暴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心灵。笑容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是建立和谐关系的良方妙药。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接纳,才能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学生才会用真心去面对教师,同时学生对老师才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隔阂,这也是教师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2用爱心温暖学生

对学生要真心关爱,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2.3用成功激励学生

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有着失败的经历,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造成的。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应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的心理。我在生物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在生物课堂中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链,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实验有着强烈兴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不断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营造合作和谐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都是因为缺乏交流形成的,对老师、父母、同学往往会造成误解,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和谐的思想。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同学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同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营造合作氛围,设计多种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通过思维碰撞,不仅进行了知识构建,而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并会逐渐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合作,从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和失,化解压力的能力不强而引。所以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如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强调生命是一个统一体,需要不断利用神经―体液―免疫来共同调节。同样,我们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也应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

5.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要精心呵护,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疏导学生的心理。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有度、有效、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又催生了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由于智商差异,学习态度、教育环境的不良等缘故,导致成绩低下。而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本文试图针对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方面收集数据。并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此外,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1.“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具有如下特点:大多“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2.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留守“学困生”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导致其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2.教师的原因。教师职业的辛苦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法单调、乏味,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失去耐心,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家庭的原因。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面打工,形成农村学校特有的“留守一族”。这些学生由爷爷奶奶抚养或亲戚朋友照顾,缺乏家庭教育,在不当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服管教、不守规矩、遇事冲动、打架闹事。这些学生在校难以处理好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并产生厌学情绪。

三、探讨帮助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教育方案

1.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沟通。农村高中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针对这些情况,采用写“四封信”的方式。即老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指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矫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自己对学习、课堂、教师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建议,目的是让老师们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态度,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宽厚细腻、无私绵远的爱。

2.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兴趣。很多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并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升学,更在于掌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困生”如何学习。其次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讲得慢些或浅些,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请优秀生介绍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促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缺陷,并相应提出改正的措施。

5.教师要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树立全面成才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有所发展。

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存在的厌学和其他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改变“学困生”不可教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研究他们,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学困生”的成绩、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军森.农村初中生厌学英语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0,7(B).

[2]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10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33-02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城市年轻一代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得到的主要是负面结论。近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不存在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高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时期,对这一阶段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研究不多,高中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别,我们就此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佛山二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学生,共1 859人,男生873人,女生986人,独生子女820人,非独生子女1 039人,年龄15~18岁。

1.2 测量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较适合我国国情,是评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工具[2]。它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为,并为此烦恼)、偏执(多疑、不信任别人)、敌对(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中紧张、不自然)、抑郁(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焦虑(担心、着急)、学习压力感(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适应不良(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情绪波动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嫉妒)。每个项目6道题,共60道题。每道题目给出1、2、3、4、5五个等级评分,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主要评定指标有因子分、总均分和心理问题检出率,评分标准见表1(以2分作为判断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分数线)。

1.3 方法

我们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全体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数据管理及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总体情况比较

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 各因子分异常(≥3)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差不多,独生子女除强迫外,其余各项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表3)。

2.3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影响的比较

独生子女的父母至少一方受过良好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而父母双方都未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非独生子女高很多,由此可以认为父母的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4)。

3 讨论

国内外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是不利的,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为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与此相反,Falbo 1925~1984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除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我国独生子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特殊性,无论在数量、结构和成因还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和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的年龄、数量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尚不一致[1]。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又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也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互相矛盾所带来的烦恼。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情绪比较放松,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与张运生[3]等人报告相似,南北地域差别不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坐享家人的劳动成果,竞争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独生子女团结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强,不愿把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养成了独生子女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其适应能力较非独生子女强,较少的抑郁心境和求全责备的要求。

虽然独生子女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独生子女良好,但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超过了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也不均衡。有的表现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敌视周围的人。这与独生子女自幼就是家庭关爱的中心,缺乏同龄、同辈的沟通交往有关,如果引导不当,势必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等不良性格。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有较浓的文化氛围,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优于非独生子女,使得他们从小就更有优越感,其管教方式也较民主,所得到的温暖较多,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岳冬梅等[4,5]认为,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有问题的较非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子女个性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520-521.

[2]许滋宁,朱湘竹,周雪萍,等.心理测验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4):82-84.

[3]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等.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21(1):71-74.

[4]岳冬梅,李鸣,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