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8 15:44: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发展机遇

篇1

广东游艇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于1976年的东莞市玻璃钢船厂是国内较早生产FRP游艇的国有企业,建厂以来已生产了各种规格的摩托艇、高速客船和高级游艇,特别是1994-1995年为法国CATANA游艇公司建造了4艘11.6m的双体风帆机动游艇,这在当时广东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1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外资企业--深圳江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蛇口工业区建成投产,1982年4月生产出第一艘6.76m长的豪华型游艇“吉普赛岛人” 号销往美国。此后,以“吉普赛岛”(ISLANA GYPSY) 为商标的系列豪华游艇跻身于世界名牌游艇之列中。

1992年到大陆投资建厂的台商独资深圳大庆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它创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FRP游艇厂,约有80名工人,建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质量豪华游艇,其主要市场是美国,其次是北欧等国。

广州高华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游艇公司之一,并且拥有自已的设计能力,设计生产了从11m到15.2m多种型号的玻璃钢游艇。

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是由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香港财利船厂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造船企业。主要建造玻璃钢豪华游艇、铝合金质高速船、钢质拖轮、油台补给船、多用途工程船舶。 1997年4月,显利造船公司在珠海市斗门区注册成立,2000年9月,国内第一艘世界级私人豪华游艇在显利公司成功建成下水并出口美国后,2004年1月又建成52米高级豪华游艇(SEASHAWII),被美国权威游艇杂志评为世界级私人豪华游艇50强之内。 2006年9月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百家知名侨资企业” 。

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游艇制造企业之一,除了生产公务商用艇之外,2005年又在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园设立游艇制造基地,主要生产符合美国市场需求的动力艇产品系列16.2m、18.9m和22.9m,至今已有数艘进入美国市场。太阳鸟游艇采用美国Brain Holland的设计、美国专家的技术监督和新西兰High Modulus支持,是国内可以熟练掌握树脂灌注和真空导流技术的厂家之一。

佛山市宝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它是一家集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船艇生产企业。佛山宝达公司的前身重庆宝达公司在开发高性能船舶方面成绩卓越,目前除生产玻璃钢客船、高速船、船和公安海事巡逻艇之外,还大量涉足12.2-16.8m大型豪华游艇开发和生产。不仅承担OEM项目的制造,还推出了其自有品牌Polymarine。目前已在国内销售了若干艘Polymarine品牌15.2m游艇。

在我国新崛起的游艇企业中,有佛山宝达、珠海江龙、深圳海斯比等就是成功的案例。在中国内地十多个成功的台资企业中,有珠海显利、杰腾、先歌、深圳大庆等企业,海外市场成绩不菲,几乎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海外。中国游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三大区域,集中度最高是珠三角地,其中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区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游艇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游艇制造和配套企业24家,主要企业有宾士域游艇、杰腾游艇、铎洋游艇、三洋造船、先歌游艇、ZF宏昌船舶推进系统、南国游艇俱乐部(在建)等,2008年共生产游艇900多艘,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08年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杰腾造船有限公司、珠海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佛山市宝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市琛龙船厂有限公司在中国船艇制造企业销售前10位企业中,排在前6名,其销售额占前10位游艇企业销售总额的73.51%;《2010年我国船艇出口省(市) 排名》广东位居第一,出口金额占比为25.65%。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稳步发展,技术的积累、队伍的形成、市场的拓展,广东游艇产业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

二、中国游艇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中国游艇产业逐渐从纯出口型转向国内市场,并通过网罗国际游艇人才和技术,凭借船艇制造优势逐步跨入世界游艇产销大国行列。中国造船业在2010年成功突破了产量65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在中国船艇中,同样以玻璃钢为建造材料的全封闭抛落式救生艇赢得了超过全球60%的市场份额,为中国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游艇产业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游艇经济开始萌芽;超过5000美元,部分具备购买游艇能力的人开始买游艇。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2009年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根据《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达到9855美元,人均财富的增长为游艇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全球发达国家已达到平均每171人拥有1艘游艇,挪威、芬兰则高达6-7人拥有1艘。从中外人均消费水平来看,我国游艇产业可以说是还处在起跑线上,发展空间巨大。广东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占全国19%,居首位。从气候条件上看,南方基本没有寒冬,一年四季均可出海,这是山东、江浙无法比拟的。这些对开展游艇业都是极大利好。从消费结构来看,能够购买私人游艇的人士个人资产通常在1千万元以上,珠三角富豪排全国首位,再加上部分进入珠三角的港澳富豪,广东能够消费得起游艇的人群规模超过10万人,居全国之首。粤港澳一水相连,协力发展游艇经济底蕴深厚,未来定会领跑全国。

三、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位居首位

由我国游艇专家杨新发主编的《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合报告2011》认为,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五项指标排名全部位于前三位,其中游艇工业位居首位,经济条件、政府管理和自然环境排名第二,游艇服务相对较弱,排名第三(见表1)。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结果,广东游艇工业竞争力有明显优势,得益于在游艇制造和出口优势;游艇服务广东不及上海,是广东游艇俱乐部没有上海密集,游艇展数量虽然多,但展会规模不及上海;滨水景区和气候条件广东比浙江稍好,但广东的岛屿数量、分布不及浙江;经济条件广东稍逊于上海,但广东各地区经济条件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竞争力各省市的差距不大,说明了政府对游艇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分析,从中可以探求广东进一步提升游艇产业竞争力的创新之路。

四、创新驱动广东游艇产业发展对策

1.要以科学规划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游艇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提升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必须从游艇工业(游艇制造、游艇产业园区、游艇出口、游艇配套供应和科研创新能力)、游艇服务(游艇俱乐部、游艇展、游艇驾驶培训、游艇行业协会)、自然条件(水域岸线、海域面积、海岛、气候特征、滨水景区)、经济条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能力、旅游经济)、政府管理(政府产业定位、景观水系规划、相关政策。法规配套) 等5个方面着手。要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以政府积极推动为引擎,坚持区域间联动,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培育大产业。

2.要加强游艇业界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

随着中国游艇市场的发展,该产业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 广东游艇业界要加强与世界游艇业界的交流互动,技术交流、人员互访、乃至原料研发,工艺推陈出新都可能在我国境内上演,不排除超级游艇向中国大陆靠近的速度,特别是广东有可能成为继地中海区域以及北美区域以外的最大的游艇市场。

3.要成为我国游艇经济先导区

游艇是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在正常年份,其销售额已接近海运商船的销售总额。同时,游艇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游艇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游艇的生产将带动广东新型材料、涂料、电子仪器、仪表、动力、推进系统等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它的消费,也将带动游艇码头、游艇修、燃料加注、水上娱乐及宾馆餐饮等一大批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到2015年,广东省游艇产业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产业规模和出口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游艇娱乐和配套服务赶超国内先进省份,树立游艇产业全国领先的典范。将完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游艇制造基地建设和游艇休闲港的建设,以游艇制造和游艇娱乐为中心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国南方最具规模的游艇产业集群,打造最具魅力海上游艇观光休闲基地;游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艇用设备国产化水平明显提高,自主产品研制取得突破,游艇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广东省游艇产业整体实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游艇产值达到全国份额的3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游艇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更趋合理,广东真正成为我国游艇经济先导区。

4.要借鉴台湾成功走向国际游艇市场的创新经验

台湾游艇业发展,现已朝向大型化、精致化的高级游艇为主,在国际游艇市场上,直接与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际知名的大型游艇厂形成竞争态势,未来如何提升技术能力、生产效益与品牌价值,以提高整体台湾游艇的市场地位,强化品牌力量,并且发展高值化量产型游艇,在M型市场的两端提升市场占有率,是游艇业者们的未来努力的方向。据台湾中国造船暨轮机工程师学会邱逢琛理事长、黄正利顾问《台湾游艇产业技术发展现况》一文介绍,台湾游艇产业发展至今已超过40年,向国际游艇市场密切结合互动良好,近年在国际市场评价逐渐提高,广受国际买主好评。目前约有30家游艇厂持续经营,建立起台湾游艇产业聚落,也具备完整的上下游技术、人力及产业链的连结。台湾游艇业界、学界及船舶中心,近年持续投资游艇研发提升品质,强化节能与绿能,以技术特色的加值,带领台湾游艇建立更精进的优质产业,积极建立台湾游艇优良的品牌形象。台湾重视游艇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船型发展技术、内装施工技术、结构轻量化及低振噪技术和表面精质度技术等四个方面。台湾船型发展技术:主要是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之游艇船型,开发各种速度域的主要船型。从早期的基准型游艇开发,进而推展舒适型的豪华游艇,而后发展高价值的特殊船型。在船型开发中,藉重各种计算分析用之开发工具。近年来台湾的客制化、大型化及精致化巨型游艇,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不但整合专业设计及制造,也结合高科技产品之应用。内装施工技术:指游艇具模组化成舱间的整体完成图和厂家导入具模组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在设计概念上积层板叠序,调整加强材布置与寸法叠序;分析概念上,全船结构应力分析。低振噪技术:主要是主机螺桨选用,房间布置安排,吸隔音材运用。表面精质度技术,主要是改质树脂改善表面螺纹现象。进入21世纪,台湾游艇产业已成为高价值产品,2009年出口165艘游艇的平均单价达126万美元,其技术含量比以往更为精进。台湾游艇界非常重视技术提升和人才培育,把技术和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广东游艇产业竞争力研究》,2008

2.邱逢琛 黄正利,《台湾游艇产业技术发展现况》,2010

3.朱珉虎,游艇发展简史,中外船舶科技,2010(第1-2期)

篇2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3

第一,深港金融合作很可能步入深水区,深圳金融业将在更广阔和高端的平台实现跨越。 未来 5 年,深港跨境货币合作机制将更加成熟,两地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将承担更大功能,这将促进内地资金的跨境流动,促进深港货币一体化市场的形成。 深港两地银行支付、外币清算系统、债券回购等交易系统的对接进程有望加快。 因而,无论是从机构互设,还是从业务合作、体制创新及管理提升方面,深圳金融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望取得新突破,深圳金融业在“珠三角”及全国的影响力将继续强化。笔者认为,经过准确定位和共同努力,未来五年,深圳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基金与财富管理、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人才聚集、金融信息管理等重要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整体金融创新能力继续提升。 深圳金融业在促进珠三角、粤港澳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乃至全国金融资源流动聚集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深圳金融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圳经济金融开放度将继续增强,有利于深圳金融业“走出去”及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未来5 年将继续发挥体制优势, 进一步提高经济金融的开放度。尤其在金融领域,深圳除了在国内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同时借助深港合作的大平台,有望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深圳。 本土金融机构在积极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也将积极“走出去”,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更快提升。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深圳金融业也存在诸多挑战,深圳金融业原有的体制优势已经开始弱化,深圳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尤其是,深圳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其突出表现在深圳的人才环境和商业环境令人堪忧,尤其是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教育和医疗环境,深圳金融人才环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较后。 另外,深圳商务运营成本的上升过快。深圳的土地使用、场地租售、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等运营成本加速上升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深圳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任务更为紧迫。

二、“十二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及策略建议

第一,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不仅出口额连续17 年雄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而且毗邻正在打造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独特优势无人可及。下一步,深圳应利用现有的基础,大胆创新,与其它城市继续拉大距离,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 笔者建议:一是在深圳设立“金融保税区”式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该区域内非境内居民间的贸易资金往来采用境外管理模式,但严格控制境内与离岸金融中心间的资金流动,并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互补合作; 二是设立深港人民币 FDI 投资目录 , 为鼓励项目设立“绿色通道 ”,加快立项审批 ,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备案后直接汇入人民币投资深圳;三是促进两地银行在港合作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支持并参与港交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追踪深证成指的上市基金(ETF);合作推出可互换金融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四是加快实现境内支付系统与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与结算系统(RTGS)的跨境联网,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及投资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 深圳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财富不断增多。 目前深圳人均GDP 已接近 1.3 万美元,人均收入接近 3 万元人民币,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位居国内城市榜首;二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CTR 市场研究公司曾对中国城市居民金融理财需求进行追踪研究显示,相较京沪等其他七大城市 ,深圳居民理财意识更强、理财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三是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深圳目前拥有3 家商业银行总部、19 家证券公司总部、10 家保险公司总部、11 家期货公司总部和全国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总部,外资金融机构约有50 家, 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载体。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需要在市场建设、机构发展、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市场建设方面,深圳应致力于加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另类投资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深交所打造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借鉴香港经验,建立起横跨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信托计划、保险收益产品、银行理财的统一信息平台;加强两地交易所的互联互通,积极探 索深港两地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双重挂牌,促进两地公司相互上市,实现投资者的跨境交易、跨境互换和联网交易,并允许两地银行机构相互代销各种证券产品。 机构发展方面,深圳可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机构入驻,加快发展信用评级、保险精算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鼓励设立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标的可由目前较为常见的债券、股票、黄金等,扩展至红酒、艺术品、房地产信托,以及碳金融、水指数、气候基金等国际新型理财产品; 同时鼓励扶持大力拓展 QDII 业务,争取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展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多品种的金融投资。 市场培育方面,借鉴香港经验加强监管,增强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理财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举措,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机制, 把投资者理财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篇4

信息产业机遇空前

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信息产业可以做什么?IBM认为,在交通、石油、医疗、食品系统、水资源、供应链、电网、金融、城市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产业都大有可为,机遇空前。比如,由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采用了智慧交通的方案,大幅度改善了交通拥堵的状况,使得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到4吨,而临近的国家是6吨,美国则是22吨。即便是最传统的产业也可以更加现代化。比如IBM与全球著名的石油公司一同将油田效率从20%提升到40%;在钢铁企业可以利用智慧系统预估炼钢流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产值;又比如传统电网升级成为智慧电网,降低电力传输中电量的流失。

信息化可以协助中国传统企业转型提升,也协助新兴产业获得突破。今天在很多新的服务业中也可以应用智慧的方式大幅度提升服务能力。比如航空业,航空公司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联网提高服务水平?今天的信息技术甚至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模拟飞机货品装载流程,帮助飞机装载平稳,大幅节省油费。

彰显信息技术效益

今年6月,IBM举办了一个大型高峰论坛,聚集了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不同行业的400多位企业领导者。与会人员谈愿景谈未来时都非常认同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转型,并更为关注信息技术如何落地。我们认为在运营、社会、品牌、战略四大方面都可以全面彰显信息技术效益。

第一,运营效益。领导者非常关注项目的成本和产出。比如智慧交通,一个城市是否需要花费资金来改善交通状况,或者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后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新加坡政府在决定投入物联网、启动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项目的时候,需要看到相应的效果。在应用了智慧交通系统连接新加坡城市1000多个信号灯后,每个人在出行前根据实时路况合理选择最快路径不再只是一个愿望。

第二,社会效益。今天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比如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南京市会迎来更多从上海来的短途观光游客。以前他们需要在南京住宿一夜才能轻松游览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而现在可以做到当天游览,这对于南京的服务业是全新的改变。

如何用信息技术让服务业转型带来社会效益是一个重要挑战。又如以观光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水城威尼斯,平均每年迎来2000万游客,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得很多景点接近饱和,这加快了对历史古迹的破坏速度,但游客数量不足将会影响整个城市的财政收入。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威尼斯旅游局可以合理预估各个景点的游客量,疏导观光游客的游览路径,甚至可以预估第二天、第三天的游客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三,品牌效益。比如以软件外包业为主导的爱尔兰,关注如何将国家发展计划与信息科技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新的爱尔兰国家品牌形象。

第四,战略效益。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展望未来愿景的时候都需要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与感知的世界结合起来,发展未来战略。

创新的领导力

中国企业能否顺利转型是“十二五”规划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IBM希望用自身的转型经验帮助中国企业成功转型。其中,如何塑造和培养创新的领导力至关重要。IBM针对全球1000多家企业领导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产业协作需要展现创新的领导力。IBM认为这其中有三大要素需要强调:今天的领导力是协作创新的能力,而不是独善其身的领导力。因为所有的产业变革不可能只来源于某一家企业的创新,今天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网都需要信息技术与不同产业的转型调整结合起来。

篇5

1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带动了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对很多产业带来或大或小的难得机遇。就以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为例。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会计产业发展的很多方式,与会计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当前会计产业逐渐向着信息化方面靠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会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会计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一些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对企业会计部门带来的优势,并且从目前企业引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情况来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层面上来讲,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点。

1.1信息技术改善了会计产业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会计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优良的生存环境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会计产业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提供基础;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会影响会计产业的发展,有时候甚至对会计产业的正常生存都能产生巨大的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将信息技术认为是改善了会计产业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发展基础条件,如果会计产业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那么对于会计产业的发展则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迫使现有的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产业相关人才的模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就能够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过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会计行业“虚假人才”统统留住过去,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会计产业提供更多实用型的会计行业高端人才。

1.2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

当前,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单一化的学科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信息技术背景下,正在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整个会计学科中的内容不断扩大、向其他相近学科延伸。换句话说,会计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不断地缩小、消失。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相近学科的相互依赖性、相互渗透性、相互支持性正在不断加深。会计学科的种种改变不可避免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而这种情况所形成的结果就是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必然会使得会计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行业、产业,只有具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其才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辉煌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产业人才凋零,那么这个产业必然是人们常说的“夕阳产业”。所以,信息技术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也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1.3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合理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更倾向于开放性的系统性质,不同的会计信息应用者将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职务上的调阅。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更为严密、安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使得企业针对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更为安全、完整地保护,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会计产业发展提供的机遇的一个方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的重点是对于重要数据的存取控制模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的输入、存储、分类、输出以及快速调用过程。信息技术为整个过程提供了必要的防火墙、重要会计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相关基础。

2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然,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难得的机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意识到在这些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挑战。当然,接受挑战对于会计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更为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要能够明白在会计产业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2.1重要会计数据容易被盗取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时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滥用。就以会计产业为例,很多时候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得到,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打击,甚至于致命性的打击。所以,这就迫使企业在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储存、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安全设施的维护工作。信息技术在为会计数据提供更为便利的方式的同时,也给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为了会计产业的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处处防备其为会计产业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样才能将机遇扩大化,将挑战缩小化,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2.2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信息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很多会计产业的人才对一些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多少,这就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在会计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会计行业人才要想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用以对企业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合理、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记录、存储、整理以及输出等操作,有时候还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帮助策划人员进行管理、预测以及最终决策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需求下,迫使会计产业人才不得不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获得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

3结论

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及时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地应用其带来的优势将会计产业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会计产业能够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2).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5.25.150

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指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性逐渐增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由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如:影视文化品牌建设不强,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化产品发展出现低俗化等,而且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2.1 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这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如:我国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的开发研究,将会使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增强,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新速度也更加快,能及时满足人们的影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受到环境、气候、场地等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数字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限制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降低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这使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促进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国际市场开拓,沟通交流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全球化,开始超出国界,面向国际市场。传统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市场范围比较狭窄,而加入WTO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对外发展,开拓更大、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在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影视文化产品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所以加入WTO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2.3 国家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强调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电影产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逐渐增大,可见国家致力于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它的扶持力度也日渐增大,并逐渐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稳步发展,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很好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3.1 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文化品牌对一个文化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是文化产业的精神与灵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显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影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但许多影视文化产业在影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分地看中“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供,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重要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世界影视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强。这使得在与国际影视产品竞争中,我国的产品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2 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产业化经营观念,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影视企业呈现出分散、弱小的特征,导致多数影视企业只能依靠控制作品的制作成本,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小额的投资难以生产出吸引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无人问津,使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当今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世界中,这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而且伴随着国际影视文化产品的“走进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也将难以竞争得过它们,从而发展空间大大受到了限制,市场份额将大大减少,这将会阻碍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都推动了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创意化。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以致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扭曲,他们为了获利,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不良的影视作品,这不仅会导致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影视文化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影视制作人要逐渐转变创作观念,不能简单地过分看中“量”的提供,要重视“质”的创作,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影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影视文化品牌。

4.2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影视文化产业走向集聚,在产业园中,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加强同类影视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4.3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篇7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IC产业在全球形成了以美、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三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以强大的晶圆代工实力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其综合实力已与韩国不相上下。

全球IC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成本上看,不可逆的价格下降压力给IC产业带来严峻挑战。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集成电路单位功能成本平均每年降低25%左右,集成电路价格也逐年下降,其中存储器电路的价格下降最为明显。二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集成电路已经进入45纳米、32纳米制程技术和系统级芯片SoC时代,并逐步进入用碳替代硅的后CMOS时代。三是从产品市场看,推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动力已经从计算机产品向通信及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转移。四是从IC制造业全球转移趋势看,全球IC制造业有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全球芯片制造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与中国台湾成为芯片加工制造的主力;目前已有美、欧、日、韩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封装测试企业和生产线落户我国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五是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来看,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控制着标准制定、系统集成以及核心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日本处于次高端,是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霸主,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及计算机方面仅次于美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中端,是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我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

我国IC业发展现状及隐忧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IC产业一路下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冬天”,我国IC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IC设计业在内需市场的拉动下逆势增长。据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年产业销售额规模同比增幅为-11%;制造业因出口大幅下滑,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3.2%;封装测试业受外需萎缩及奇梦达(苏州)公司破产保护的影响,全年销售收入同比降幅19.5%;IC设计业,受家电下乡、3G网络建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刺激内需政策的拉动,销售额同比增长率达14.8%。

从应用领域来看,计算机领域依然是2009年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市场,市场份额高达45.9%,比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通信领域在3G建设的带动下,市场份额也较2008年有所提升。汽车电子领域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近几年来市场稳定,2009年市场增速达10%,实现逆势发展。消费类和工控类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市场增速下降20%左右。

从政策环境来看,自2000年,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IC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持续推动,都为IC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IC设计企业发展路径来看,一些有实力的IC设计企业已开始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策略。同类IC产品靠性能、质量、价格和服务等综合能力进行竞争,产品由原来的通用芯片向“芯片+软件+解决方案”转变,IC设计企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应用专利”。

总体上看,我国IC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部分更加边缘化。我国IC产业主要以制造环节“被动”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由于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家,将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部分外包,导致我国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从事低端加工制造,获取低额利润,也就难以积聚IC产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连续投资,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R&D过程“路径依赖”。目前我国芯片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IC领域的跨国公司,本土IC企业尚未形成核心价值和可持续性优势,产品创新仍有赖于引进国外高端技术。而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国家,为保持技术垄断和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出口,导致我国IC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明显的“路径依赖”,并在国际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

产业格局不够优化。从上下游产业格局来看,国际公认的黄金比例是设计、制造和封装3:4:3,目前在国内IC产业链中,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最高,制造业次之,设计业所占比重最小,且多处于初创期。

风险投资对我国IC产业的关注度减弱。2004-2006年,风险投资对“中国芯”的关注一度高涨,但近年来,由于众多投资案例的失败,使VC失去了信心,对IC产业的关注度减弱。目前我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不发达,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北京lC产业的新机遇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全球芯片设计企业巨头、代工厂纷纷进军北京市场,北京芯片市场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IC产业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R&D空间。在3G手机、平板电视、便携式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电子市场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北京IC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一是安全产品市场,近年来用于数字认证系统的安全产品市场巨大,包括增值税发票认证系统、金融数据密码机、智能IC卡及密钥、加密传真机等,二是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绿色集成电路市场,目前除了LED市场外,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领域,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尚未涉足。三是汽车电子市场,汽车电子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比亚迪曾提出“One Car One Wafer(芯片基材)”的口号。四是智能卡市场,虽然IC产业在城市的智能卡市场进入“红海”时代,但农村市场尚未涉足,农村市场对智能卡的功耗、安全和成本提出了新的需求。

低碳生活和物联网等新兴市场的发展为IC设计业提供有利契机。低碳技术和物联网为嵌入式芯片技

术及其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载体。嵌入式芯片是“物”的身份识别,是信息的采集、传输、监控以及“物与物”之间通信、整合、互联互通、集中管理的核心技术。要充分利用嵌入式芯片现实和潜在的市场,着重于新一代技术的推进和产品的研发,使北京IC设计业做大做强。此外3C融合的潮流与3G时代的到来也为IC设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创业板为中小IC设计企业开启上市融资大门。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降低了初创期IC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同时也增强了VC和PE等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前期投人中小集成电路企业的信心,拓宽了IC设计业的融资渠道。

北京IC产业发展路径

北京如何利用科技、人才、市场的优势,加快IC业高端化发展的进程,这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建议如下:

突出重点领域,把发展IC设计业作为IC产业升级的突破口。IC设计业作为整个IC产业链的龙头与核心,以其知识原创性凸显了创新的潜质及在迎合市场需求方面的巨大活力。以IC设计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是推动北京IC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一是发展IC设计业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相对产业链各环节来看,芯片设计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利润率较高,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有积极的影响。二是北京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优势。有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吸纳高素质人才的首都优势,有创新技术的政策环境,很适于IC设计业的发展。三是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芯片设计业涌现出了华大、大唐、中星微电子、中芯微系统、威盛等一批极具实力的设计公司,产品档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注重产业规划,把握“十二五”发展规划预研和制定的关键时期。把与低碳和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嵌入式芯片及其关键技术内容纳入北京市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篇8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篇9

1.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文化产业简单来讲其所指的就是从事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一项经济活动,开展这项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教育领域、娱乐行业、影视行业、新闻出版行业等,都可以说是文化领域范畴之内。我们知道,随着利一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网络书刊、影视作品等都得以批量生产和推广,并且在现今的传播技术支持下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为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的融合是经济社会快速的必然产物。

2.完善传媒经济运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利一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利一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篇10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促互进

第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增长的源泉。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持续创新,以此拓展发展空间。诸如广播凭借电磁辐射传播电波,并依托卫星的应用不断开拓受众领域;电影电视则依赖图像处理技术与光缆、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视听效果等。而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不断创造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此外,科技创新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如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实现了新闻传媒业的连续性;而手机与电视、电影以及音乐的结合产生了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成为娱乐节目互动的商业媒介和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文化产业对科技创新的内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张力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促使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从而加速了高科技文化产品的上市。如广播作为第一个带入千家万户的电子媒介给报纸带来巨大的冲击,促使报纸行业开始改版、扩版,从而推动印刷技术的提高;而面对电视技术竞争,广播业发展亟需技术上的革新,客观上又推动了无线电接收装置的变化和调频电台的兴起;电影业面对电视业的挑战而寻求高投入大制作,应用高新技术,直接刺激了电脑特技、数字技术在电影业的应用和电脑高科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的阔步向前。

三、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研究。从技术角度而言,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作为文化产业科技化的趋势,应成为我国重点研究领域。从产业角度出发,则需要研究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介入问题,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结合实际,加强自主创新,不能停留于模仿与跟随的层面。

第二,提高文化产业生产链条的科技含量。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生产链条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产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的现状,应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生产链条的科技含量,以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链条中各环节以及核心产业和延伸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快文化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

第三,增强文化生产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吸收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文化生产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其竞争力也越强。不仅能缩短创新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的周期,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也能使传统文化产业脱胎换骨,成长为基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促使文化产业增长与科技创新周期的融合。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和演化周期缩短的动因。科技创新周期缩短,产业新陈代谢能力增强,会导致文化产业的演化周期越来越短。所以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增长要积极适应技术创新周期的演进,通过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进展,使产业增长和技术创新二者之间步调和谐,相得益彰。

篇1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03

0 引言

创意产业能够给产业带来无限商机,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业产业的种类越来越多,产业的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复杂,且渗透于各行各业之中。一个好的创意既能创造出好的创意产品又能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第一块被放倒的牌子。在区域、城市发展中,创意产业能够处理商务成本高涨的问题,能够解决城市建设的矛盾,并调整、优化产业的结构。与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创意产业是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具有当地文化、经济的特点,所以,创意产业能够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机会。

1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它是将人们的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资源,将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意产业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是构成创意产业的关键内容。(2)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必然基础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3)从产业的模式来看,创意产业既不是传统的任一产业分类也不是单一的任一产业部门,而是一种产业的集群,它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够解决社会就业的问题。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创意产业还没有统一分类出具体的产业,但其涉及到各种各业,如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时装及产品设计,且是一种没有污染、附加值较高、消耗较低的产业。总之,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集约性、产业集群的特性、需求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国家或城市的支柱产业。

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特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居民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教育机会、公共或福利服务供给的标准等一系列社会指标和空气质量、水质量等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即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状况,提高人均收入。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也将再分配作为发展过程要素之一,并充分认可再分配的重要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改善人们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改善环境方面。

2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通过开发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资源、知识产权等资源以挖掘当地潜在的能力,改善区域环境和环保条件,为当地创造财富,并提供就业的机会。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意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创意产业的文化附加。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是附加值产业,其高度融合了文化、科技、信息并为产品或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从而提高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科技和信息在创意活动中不仅实现了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也实现了自身的附加值。由于创意产业具有高渗透和辐射的能力,使得创意产业在与任何一个产业结合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已有的产业。创意产业通过文化理念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思维包装新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的形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从发展思维边缘把创意产业引入核心层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创意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要素资源整合价值的附加。经济的发展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方向的因果性。创意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变以推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意产业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存在动态性,对于不同的区域,其社会基础和资源要素是不同,这就决定了单一的发展模式不适合所有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创意产业的开展,市场会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选择想要的发展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域内所有居民共同合作,这就将资源整合的附加值体现出来了。第三,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区域资源魅力的增加。区域资源具有实体和价值的特征,其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区域资源是创意产业实施的基本条件,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有许多经过了市场检验的创意产业案例,如青岛在原有的啤酒厂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形成了啤酒城,以带动啤酒制造、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在生产陶瓷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形成了陶瓷旅游,以带动陶瓷、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区域资源魅力的增加不仅表现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状况和区域面貌,还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

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为创意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第一,我国的国民经济从改革开放开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且随着社会企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就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及发展的空间,为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第二,我国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第三,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是人才的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够促进创意产业不断的发展,促进创意产业不断的壮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创意产业的发展。整体来说,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创意产业占据主导的作用,并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此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仅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规模,还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提升,同时对创业产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给创意产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3 结语

创意产业象征人类的智慧,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把人的智力、技能、创造力和知识产权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财力,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资源发展空间。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能够优化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成丽娜.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J].商,2015,(28):280.

[3]李兆青,李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1,(18):7980,84.

[4]董秋霞,高长春.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245.

[5]潘建明,邹幸,周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J].绿色科技,2015,(11):266268.

[6]郭少英,董坤景.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J].中国商论,2016,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