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科护理综述

儿科护理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1 08:16: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科护理综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儿科护理综述

篇1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篇2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 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二 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篇3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1]。由于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适用于各类管理,被国内外各行业应用。这一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在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健康护理等诸多方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PDCA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先提出的。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和8个步骤[2]。4个阶段包括策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8个步骤是①分析和评价现状;②确定目标;③寻找改进办法;④评价改进办法;⑤实施改进办法;⑥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⑦实施改进;⑧对结果进行审阅[2]。

2PDCA理论的特点

2.1PDCA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一部分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2.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有机逻辑组合体。

2.3PDCA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3PDCA在护理教学的应用

3.1PDCA理论在社区护理学的应用李峰[4]等通过对《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的应用中分析得出,PDCA理论在五个方面有较好的特点:①突出教学目标,运用PDCA循环于课程教学,从计划、实施、检查到处理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②优化课堂教学;③强化参与意识;④规范教学管理;⑤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运用PDCA理论对教学方法、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及时总结、调整和修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多有好处,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3.2PDCA理论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戴红双[5]等通过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总成绩明显升高,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PDCA理论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肖新丽[6]将PDCA理论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平均成绩提高8分,护生满意度由82%提高到93%。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6]。护生实习阶段的临床适应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4周[6]。

3.4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曾华[7]在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对教学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有利于儿科护理专业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来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宿春礼,Fred H.全球顶级企业运用的9种生产与运作管理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31-232.

[3]田武,李亨.实战2000版ISO 9001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环在《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3-235.

篇4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疾病类型相对较多,患儿发病后由于年龄较小,不免出现哭闹等情绪。同时,部分患儿在用药时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案,使得患儿用药过程中安全性较差,如:误服、漏服等,造成患儿长期治疗效果欠佳,治疗预后也比较差。近年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用药安全性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和常规方法在儿科用药安全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用药过程中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3~10.9岁,平均年龄(6±0.8)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d,平均病程(3.2±1.1)d;对照组有患儿38例,男27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1.8~10.7岁,平均年龄(5±1.3)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d,平均病程(3.4±1.6)d。患儿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儿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等向患儿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告知患儿及其患儿家属日常用药情况,并叮嘱患儿每天多休息;同时,患儿用药过程中应该加强儿童用药监督,密切观察患儿用药过程中的并发症等。实验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如下:①设置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为了保证儿科用药安全,儿科门诊根据其实际情况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注重儿童用药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并对儿科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如:漏服、多服、错服等[1]。②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口服给药详细的流程图,每一位护士必须记住持续治疗方案中的内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保证儿科用药的绝对安全。在新的工作流程中如果存在新的问题,应该再次进行全科讨论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不断纠正和修改,评估持续质量效果[2]。③加强宣传教育。儿科用药过程中护士应该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宣传教育,构建安全用药的氛围,并做好医护沟通及正确用药指导;同时,患儿用药时还应该加强饮食指导等,提高药物疗效。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部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或安排帮班协助工作。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为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重新修订《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严格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体现文书书写的及时、客观、真实、准确,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

2 结果

本研究实验组92.5%服药依从,92.5%能够按时用药;97.5%患儿口服用药方法正确,95%患儿家属掌握药物相关知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科门诊在医院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该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且患儿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口服用药。但是,患儿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了解的内容相对较少,使得部分患儿口服用药过程中容易产生药物安全隐患,如:误服、多服等现象,从而影响患儿治疗预后。近年来,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用药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3-5]。本研究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相仿[6]。持续护理质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主要以完善质量控制关系网络体系为主、改进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并建立信息报告分析系等,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儿科用药的过程管理、缓解质量控制等,它护理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在科室内形成人人参与局势[7]。同时,持续护理质量的实施能够提高儿科用药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水平的全科护理。此外,通过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通过科室的调查、分析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做到持续的改进,使得儿科门诊用药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并且这种护理模式恩能够给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整改,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设备等要求相对较低,能够保证患儿能够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治疗治疗依从性,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综述,儿科用药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2]张成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3]董瑞华,王福茹,周德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6-97.

[4]贾勤,张晓英,朱红英,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5):366-367.

篇5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篇6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体。护士作为高应激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研究发现,当护理人员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较高。因此,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护理学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对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各个角度、层面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对此项相关研究做以综述,从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对策3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措施。现报道如下。

1 护士心理健康现状

1.1 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多数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某些心理问题在护士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运用SCL-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精神症状等[2]。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等;长期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表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护士职业压力最主要的表现,具体可描述为: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失落、缺乏自信、对工作不满等;消极行为增多,如冲动、迟到旷工、服务态度差、操作不当、改行离职等。护士人群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高,如焦虑占15.1%,压抑占22.6%,失眠占12.9%[3]。

1.2 特殊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科室护士:急诊科、ICU、和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总体水平低于普通科室护士,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急诊科护士 急诊科主要处理各种千变万化的急症患者,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和焦虑。(2)ICU护士 ICU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和强有力护理的场所,护理任务重,病情危重,护士承受很强的压力,有对其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结果认为ICU护士评分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3)儿科护士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护患沟通有难度,患儿不配合,病情变化快,部分家长挑剔、不理解护士的工作等因素,致使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 原因分析

2.1 职业压力大:职业压力也称为工作压力,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和工作者发生交互作用,因而改变工作者的身心状态,以致失去正常功能;是表示环境对个人的直接影响,与个人对压力源反应得现象;是由于工作环境的某些特点或工作中某些使人烦恼的事件,导致其从业人员的身心紧张状态[4]。护理工作繁重、琐碎,护士配备不足、护士超时工作现象时有发生,护士经常倒夜班、生物钟紊乱,经常面临急症抢救、生离死别的场面,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医院频繁的考核,这些都是造成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压力源。护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主要于应激程度有关。在危重患者多、抢救多、变化快、自身工作危险性大的科室工作,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2.2 工作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有涵盖医院环境、工作应激等。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人们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对护士的管理严格、考核频繁,工作环境差、工作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护士工作时间不固定,睡眠质量较差,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3 护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国内现任护士中系统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较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会科学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方式,良好的调节能促进心理健康。

2.4 社会支持度低:护士是关爱、照顾他人的职业,却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另外,职称晋升难、进修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不公平等因素,容易使护士产生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

3 对策

3.1 增加编制,科学配置护士 临床要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缓解护士因工作繁重、休息时间少而造成的压力。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护士配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检查医疗机构中床护比例及护理队伍结构状况,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机构合理,动态合理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逐步实现以实际护理需要为基础的配置方案。

3.2 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真心关爱护士。要及时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解决护士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护士保持心情舒畅。当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时,要倾听其宣泄,帮助分析,协助其恢复心理平衡。用生物节律安排工作时间,合理排班,尽量减轻长期上夜班对神经、心理方面的影响。

3.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倡导奉献精神,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进行心理健康专门训练,增强其对职业应激的心理承受力,使其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应用各种减压对策。尤其要关注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3.4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社会支持度:护士应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练就过硬的技术水平,提高个人修养,赢得社会的理解和肯定。强调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晋升职称、学习进修、福利待遇方面下功夫,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完善支持系统,将不属于护士工作范畴的工作,尽量安排相关人员去完成。针对目前聘用护士已成为医院护士有机组成部分的现实,制定政策保证聘用护士的福利待遇,做到同工同酬,稳定护理队伍。使护士这一特殊群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为我国护理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2] 刘志宇,刘瑞玲.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6(8):807

篇7

随着近年医患纠纷的增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常由于护理工作者不能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问题,甚至延误病情。分析常见的沟通障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技巧,是理顺儿科护理工作,强化护理沟通的有效途径[1-4]。现综述如下。

1常见的沟通障碍

1.1语言不适当面对不同教育背景的患儿家长,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5,6]。教育水平稍低的患儿家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等,该类患儿家长存在看不懂病历说明,质疑用药种类、用量和价格,怀疑护理患儿方法的正确性等问题。教育水平较高的患儿家长,通常能够理解医师的病情说明,较好地配合护理人员护理患儿,但通常会对病情细节进行质疑,如果不能细致地进行沟通缓解疑虑,可能会造成医患之间不信任,导致纠纷产生。语言的使用上,应该面对家长的不同沟通方式进行转变,面对急于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却不紧不慢的兜圈子、讲官话、套话;面对不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表现出过于着急,会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误判。

1.2行为沟通不及时由于季节交替,高传染型病毒暴发,都可能导致儿科病例在一段时间内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致使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患儿家长的疑问;给患儿喂药、注射时缺乏耐心、细心,会激化沟通的矛盾,增加护理工作的失误率。

1.3专业能力不强交叉科室的患儿交接,如果对交接流程不够熟练,导致患儿家长跑冤枉路,医师处方理解错误导致错误用药;患儿的诊疗费用计算错误,都会招致投诉,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更换医院。护理专业能力不强,错误的护理工作方式,将透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2常见的应对技巧

2.1适应性地运行语言艺术所谓适应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家长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场合和时间有合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艺术,不仅仅包括说话的内容,更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患儿患有急性腹泻,持续高烧,伴有哭闹,十几位患儿亲属焦急地询问护理人员患儿的体征[7,8]。应对技巧:要友善地平复患儿的情绪,随身带一块饼干、糖果,表现出对患儿的关切,让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关心。与一群焦急的患儿亲属沟通时,一定要重点与患儿最亲近的人一对一沟通,交流患儿体征发展趋势、用药计划,以及辅助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家长应该使用“软性语言”,不必过多地交代详细病情,语言以患儿为中心展开,如:“由于药物的特点,宝宝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着急”,“大家应该给宝宝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2,9]。切不可训斥患儿家长。在患儿面前交代护理情况时,可交替地抚慰患儿然后向家长交代护理过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指的是避免大声说话,避免急速说话,避免没经过思考说话。当患儿家长提出非医疗范围的要求时,如:“可以给我倒杯水么?”“有纸巾么?”“附近哪里有便宜的宾馆?”要注意,不应以不是护理专业工作范围内就拒绝回答,因为患儿家长的诉求得到积极、友善的回应将极大地帮助后期患儿的护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如:(1)面对病危的患儿,对家长不应隐瞒病情,但也不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乱下定论,对病情乱加分析,如:“宝宝要病危了”,可变换说法为:“宝宝虽然目前情况很严重,但是主治医师还在全力地进行抢救,接着还会进行专业会诊,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过于直白、简短的话,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会造成患儿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失控,反而不利于配合治疗[10,11]。(2)面对医患纠纷,如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严肃地告知:“你这是违法行为!”或者平稳地说:“请您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应该退缩或软弱,否则将导致场面失控。情况发展严重,应立即汇报上级[12]。

2.2注意行为方式不仅语言,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也会在与患儿家长沟通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个真诚的眼神都会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增进情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趋势行为。直接行为包括:与家长沟通时能够目光相对,同性家长沟通时能够给予抚摸和拥抱,对焦急的家长能够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卫生护理工作能够轻巧、熟练。趋势行为指不会对某一个患儿和家长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职业行为和风貌的改变来改变护理工作的沟通环境[13,14]。如面带微笑地开展各项工作,站立时不要依靠墙面,送药时要轻拿轻放,上下楼梯和电梯需给予患儿或者患儿家长必要的帮助,不在工作台面上休息,护士服、帽、鞋应该穿戴规范等。这些趋势性的细节行为,能够营造一个专业、和善的沟通氛围[15]。

2.3专业能力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极强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牢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沟通成本降低。专业素质的提高需注意以下几点[16]:(1)榜样性作用。一个护理团队的专业带头人也就是护士长,需结合自身团队工作需要,对团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的量化指标考核,加强出现护理事故的考核比重[6,17]。通过量化指标的评比,评出优秀之星。应该注意的是,在操作上,不应“评差”应该突出“选优”,突出榜样力量,提升团队护理工作水平。(2)建立困难项目学习小组。在面临常出错的困难工作时,如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该成立“工作改善小组”,引入“难点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改善流程”、“拓展学习”的步骤,将病区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转化为专业成果。(3)标准化工作流程。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群体的复杂性,应该制订风险应急预案,面对复杂问题提前考虑,并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护理工作中也还应该将“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关怀动作”、“一个微笑”融入到标准工作流程中,使得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4)及时准确地反馈。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突况也是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反馈不仅仅是对上级的反馈,也包括对患儿家长的反馈。还应该注意及时与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沟通和记录,避免家长对细节进行询问时,发生“不清楚”、“别找我”的情况,对每个患儿的病例卡应该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需注意不可以对病情乱加猜测,引起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矛盾[18]。

3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和医疗工作的集合。改善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能够使护理人员本身能够在高压力的医院环境下快乐工作,而且也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由于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更加需要护理工作者用一颗“恒心”去善待患儿,有一颗“热心”去帮助患儿家长,带着一颗“诚心”去打动患儿家长。如果能做到用心去工作,甚至感染自己身边的同事,就一定能把自身和团队的软实力大幅提升。与患儿及其家长良好的沟通技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狠抓工作细节,包括语言细节、肢体动作细节、行为细节、专业能力细节并充分注重榜样的带头作用。真正地把护理工作当成一份专业的服务性行业,而患儿及其家长就是护理工作者特殊的“上帝”。

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是中心,患儿家长则是重心,不能只顾及中心的工作,却忘了真正能改善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要与患儿家长友好沟通,总结技巧,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以人为本”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42-44.

[2]谭红媛.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339.

[3]牟亚.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51-1253.

[4]周晓君.探析儿科病房产生纠纷的原因与护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61,63.

[5]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2:151,153.

[6]谢小燕.美国儿童医院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介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9-71.

[7]吴新芳.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B):152-153.

[8]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91.

[9]范玲,郭宏,李蓬.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J].中国康复,2003,18(3):167-168.

[10]黄妍,胡玉霞,孙秀春,等.脑瘫患儿父母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康复,2013,28(1):42-43.

[11]刘淑珍.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50-151.

[12]王洁,郭庆玲,赵珍珍,等.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20-22.

[13]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99-101.

[14]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15]刘小英.ICU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36-137.

[16]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17]王洁,霍孝蓉.护理查房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83-1185.

[18]张学英.论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61-662.

作者单位:223600宿迁市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儿科2病区

篇8

手足口病为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皮疹或疱疹等,部分患儿会伴有肺水肿等症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已经严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预后比较差,病死率比较高,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抑制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促进患儿康复,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病死率。

1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0~5岁婴幼儿群体中,尤其易发于0~3岁儿童群体中,由于手足口病具备传染性,因此,该疾病的一项显著特点为聚集性暴发。0~5岁儿童尚不具备完全的个人卫生意识,玩耍时可以自己跑动,且喜爱与众多儿童一起玩耍,同时,儿童自身的肠道病毒保护性抗体缺乏,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生率[1]。男性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主要原因与男孩性格好动,多暴露机会相关。6月~8月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地区不同时,流行月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手足口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中,气象因素为一项重要因素,在气象因素的影响下,儿童免疫力会出现降低,增加了肠道病毒侵袭的几率,而且生物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在某些气象因素的促进下会加快,同样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除了气象因素外,个人的卫生保健意识、免疫力等也是手足口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2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方法

2.1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为了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儿科重症监护室中设置隔离区,患儿入院后经由隔离通道,进入到隔离区中诊治。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时,穿戴隔离装备,同时,手部利用含氯消毒液清洗,预防护理其他患儿时发生交叉感染。各种医疗器材使用完毕后,利用紫外线器械消毒。患儿的各种生活用品,比如奶瓶、玩具等,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法或者擦拭消毒法。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患儿的呕吐物及排泄物,3h后,在卫生间中倒掉。在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放置生活垃圾,并最好标记,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处理。定时消毒病房,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过道及医护办公室利用紫外灯每晚照射消毒。

2.2病情观察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变化非常快,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密切的观察,以便于患儿发现异常时及时抢救。早期阶段中,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为血压上升,病情加重的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心率加快,此时,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并检测患儿的血压、血糖及心率情况,对患儿面色、四肢温度、指甲和趾甲的颜色等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患儿抢救[2]。患儿的年龄比较小,陈述病情的能力比较差,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精神状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早发现患儿病情进展,给予患儿对症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2.3发热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症状之一普遍表现为发热,护理人员应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0℃左右,适当的减少患儿的衣被,避免过厚,采取适当的方法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对体温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如患儿体温低于38.5℃,可给予患儿物理降温,比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拭等,如患儿高于38.5℃,遵医嘱给予患儿退热药物,比如布洛芬混悬液等[3]。患儿比较容易出汗时,及时擦拭患儿汗水,并保证衣服干燥,避免受凉。

2.4口腔与饮食护理

患儿的口腔黏膜会伴有溃疡,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工作,当患儿口腔溃疡程度比较时,利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的口腔,当患儿口腔溃疡比较严重时,帮助患儿清洗口腔,清洗时采用4%碳酸氢钠、1.5%过氧化氢,每天2次,完成后,口腔溃疡部位喷开喉剑,降低口腔的疼痛程度,促进愈合。患儿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需清淡,多食用维生素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刺激性食物禁食,少食多餐。

2.5皮肤护理

避免患儿的皮肤受到刺激,衣服以宽大、舒服为主,并保证干燥、清洁。患儿皮肤利用温水擦拭,保证皮肤清洁,每天1次。将患儿的指甲剪短,避免指甲抓伤患处皮肤,引发感染,必要时,将连指手套戴在患儿手部。如皮疹或疱疹已经发生破裂,将碘伏涂抹在破裂处,进行消毒。

2.6心理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期间,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父母不能一直陪护在患儿的身边,再加上病房环境的陌生性,导致患儿心理发生不良变化,比如恐惧、紧张[4]。护理人员护理期间,对患儿病情观察的同时,可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面对患儿,赢得患儿的信任,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用语言交流时,可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肢体语言,通过抚摸患儿的头部或手部,给予患儿安慰,缓解患儿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

综上所述,重症手足口病由于具有传染性,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患儿关心、安慰和鼓励,促使患儿能够配合治疗,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钱美英.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v.4612:1179-1182.

[2]王岩,高玉梅.血糖升高再护理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3:175-176.

篇9

1.1一般资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早产低体重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入选标准:(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6小时内入院,(3)体重体质量1200~2000克,胎龄28~34周,(4)需间断经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Apgar评分1min 、 5min均≥8分,(6)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呼吸系统支持治疗。

1. 2 护理

1. 2. 1干预: 患儿置入暖箱中,床头抬高15-20度,采用仰卧位,侧位喂奶。喂奶30分钟后,采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四肢呈蛙状)。该保持至下次喂奶前5min。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氧分压[2]。而反复的呼吸暂停可以加重早产儿胃肠道缺血缺氧,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因此,头部抬高15-20度的俯卧位,即能改善早产儿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又能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1. 2. 2喂养方法: 采取微量间断喂养,并于生后3~6小时开始给予从口腔插入规格F6硅胶胃管,回抽无咖啡样物后,则予母乳或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奶量:出生体重1200~1500克早产儿,开始0.5~1ml次,体重大于1500克早产儿,开始1~2ml次,并严格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如耐受,之后每天增加2~4ml。遵医嘱将所需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按量及速度用微量均速入,持续30min~1h,停2h。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连上接管,排尽空气,连接胃管,用微量固定好注射器,调节速度,使奶量在30min~1h内均匀注入。

1.2.3抚触: 患儿俯卧至下一次喂养前给予抚触5min。每天两次,用婴儿润肤油手掌,用力均匀,力度适宜。先抚触头面部、背部、上下肢,再抚触腹部。活动四肢。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并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烦躁哭闹、肤色发绀应暂停。

1. 2. 4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不耐受参照董梅[3]等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样物;(5)超过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每次喂入量<10ml∕kg。

1.3小结: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而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加上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相对迟缓,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很常见[4]。特别是胎龄<34周早产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排空迟缓,易导致胆汁瘀积性肝炎、肾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甚至败血症的发生[5]。因此喂养后采取俯卧位,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质量,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及肠道外静脉营养的时间,尽快恢复经口喂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容易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志群、朱建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进展 [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92-596.

[2]牛世平. 张玉梅.王小虎 .对早产儿血气指标的影响[J]. 山东医学. 2008.48(7):90-91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2(b)-121-02

哮喘发病时,病情急、重,且容易演变成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1]。雾化吸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给药方法,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治疗不当最终发展成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本院儿科病房对哮喘患儿多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工作中为使患儿易于接受,笔者对其依从性差从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并针对哮喘患儿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使患儿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综述如下:

1 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

1.1 患儿方面

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认知的能力差,对机械类操作有着本能的反抗心理,加之对雾化器产生的烟雾的恐惧,常常不易配合。有些患儿不会深呼吸,吸气时费力,不但易疲劳,而且由于吸气时用力,可使吸入的雾气量大大增加,冷空气的刺激,易引起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哮喘急性发作,甚至导致憋气,呼吸困难等[1]。

1.2 医护人员方面

雾化吸入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如护理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不能正确指导和使用雾化吸入装置,也可导致雾化吸入的失败,如雾化面罩离患儿的面部太远或太近,雾化罐未竖起,平放或倾斜倒放导致药液洒漏,影响雾化效果等。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对护理措施的解释不到位等。

1.3 患儿家长方面

由于家长文化的差异,对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的认识不够,患儿家长普遍认为输液、口服药物等全身治疗疗效更好,省时省力,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对吸入激素误解,造成“恐激素心理”,担心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懂得儿童哮喘通过积极而规范的治疗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青春期后能完全缓解。家长工作压力大,时间少,患儿不配合,家长过于溺爱孩子,顺从其意,常常中断治疗,导致治疗不规范。

1.4 医院方面

医院设施简陋、环境差。孩子的哭闹声、医院特殊的气味、环境气氛的紧张等,均可使患儿及家长无法适应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医院对雾化吸入治疗及雾化耗材收费高, 患儿家庭经济情况差,家长担心费用问题,导致其不配合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雾化吸入前

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及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进行有效宣传并讲解有关哮喘知识及雾化吸入治疗的使用原理,药物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法包括口头宣传、示范指导、小组讨论、发宣传资料等。做好雾化吸入前病房环境及用物的准备,对于婴幼儿,先教会家长使用,做示范给他们看,然后让家长体验一下,随后让家长抱住患儿坐好,用雾化面罩在患儿面前晃动,诱发患儿好奇心及兴趣,给予夸奖,同时喜欢音乐的患儿,可播放一段音乐,或其他家长用玩具逗患儿,以分散其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2]。

2.2 雾化吸入中

为患儿取舒适的,侧卧位或坐位,观察雾化面罩的出雾情况,有无堵塞,必要时更换面罩。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雾化量要适中,如果患儿感觉雾化量太大,可以调节雾化面罩与患儿面颊的距离,不要离得太近,一般保持在10 cm左右即可,使患儿能逐渐适应,年龄大的孩子尽量鼓励他做深呼吸以便药物的充分吸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年龄小的患儿随自然呼吸进行治疗即可[3]。

2.3 雾化吸入后

雾化后给予拍背,婴幼儿必要时给予吸痰,稍大的患儿鼓励其自行咳痰,观察痰液的色、量、性质等及时告知主管医生。拍背时手应微微蜷起,形成中空状,然后从后背(两侧肩胛骨下缘)开始拍至两侧肩部。顺序为从上往下,从里往外,每次拍背时间为15~20 min为宜,拍背的力量应均匀,力度适中。应用抗炎平喘激素类药物雾化后嘱患儿用清水漱口,用毛巾擦拭口周围雾水,保持面部清洁,防止药液对皮肤的损伤[4-6]。

3 总结

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二三十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幼儿反复的咳嗽和喘息十分常见,积极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对防治成人支气管哮喘意义重大。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硬件设施、病房环境、以及对治疗护理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使得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在完善各项服务的前提下,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理论水平、熟练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笔者通过上述综合素质的提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提高了哮喘患儿对哮喘知识的认识水平和对雾化吸入的依从性,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23.

[2]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7.

[3] 李京红.三种雾化方式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10.

[4] 张超,李晶,孙阳,王淑清.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9,30(12):1078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66-03

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的主要用药途径,小儿好动、易哭闹,输入速度受到年龄及病情的限制,其输液过程中漏出血管外易多见。如不及时处理,皮下肿胀会引起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1 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因素

1.1 患儿――主要因素

对于患儿,年龄越小,顺应性越差,在输液过程中患儿难以保持长时间安静状态。婴幼儿因不能资助表达主诉,自制能力欠缺,加之血管细小、能见度低,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又因小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嫩、疏松,相同原因引发的渗透局部损伤程度高于成人。

1.2 护士――主要因素

护士对于穿刺部位的选择和固定、拔针按压方法、穿刺技术等直接影响着穿刺质量。穿刺部位的固定:输液穿刺部位固定不稳定或方法不正确,或患儿哭闹后出汗导致胶布松脱,是输液部位呈非有效固定状态,因活动或轻微碰撞、牵扯导致针尖刺破血管壁或拖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

拔针按压方法:在四肢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呈20°-3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快速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故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拔针后穿刺点按压不当即造成血管壁穿刺针眼处渗漏。

穿刺技术: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时进针手法和角度技术掌握不熟练,进针后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试探,不仅易造成静脉输液渗漏,更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

1.3 家长

因患儿异常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家长对输液过程中的患儿出现躁动、哭泣等异常情况缺乏应对经验,与护理人员配合不协调。

1.4 药物

与药物PH值、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生理盐水则无此改变[2];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min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痉挛,形成输液外渗及局部组织血缺氧[3]。

1.5 客观

如环境温度、光线强弱,血管情况。其中血管情况主要是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及充盈状态。如营养不良、消瘦或脱水患儿,血管不充盈且活动度大,穿刺时极易穿透血管引起输液外漏;又因皮肤松弛、弹性差,不易固定,易使刺入血管的枕头部分滑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选择静脉及穿刺点无计划、无静脉保护意识,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使血管壁连续受损,未保证血管自我修复的时间,针眼处出现外渗[4]。

2 对机体的损伤[5]

2.1 血管损伤 输液渗漏引起管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官腔缩小或堵塞,当渗透于皮下时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组织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如20%甘露醇容易导致血管损害[6]。

2.2 局部组织损伤 由于卧位的影响压迫输液肢体,长时间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造成输液肢体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化疗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理不当还可引起疤痕、挛缩及关节僵直、功能障碍[7]。

2.3 骨骺膜间隔综合征 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加,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和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新陈代谢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加,造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8]。

3 对策

3.1 患儿及家长

因患儿常由于惧怕注射穿刺,在注射过程中紧张哭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家长和护士应该注重患儿心理上的关注,缓解患儿紧张情绪,用某些少儿喜欢感兴趣的物品或事件来分散儿童注意力。在注射过程中,尽量使患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注射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安全宣教,教给遇到突发渗漏等情况的处理措施,对婴幼儿,指导其采取正确抱法[9],在注射过程中做到不急不燥,不因自身原因导致渗漏的发生。

3.2 护士

输液前:正确选择注射静脉:因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3岁以上的小儿多选择手、足背静脉,因较易穿刺和固定,其他部位血管难以穿刺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也有些研究证实,2岁以上儿童已不适合利用头皮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护士根据患儿情况,有效选择穿刺方法。

输液中: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小儿头部静脉有一定的弧度,因此进针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多。对手、足背穿刺者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深;给高热多汗或者腹泻患儿输液时,要考虑有血液浓缩,粘稠增高,血管内径小,进入血管后回血慢等特点,进针后只要有落空感或阻力消失,而没有回血的情况下,不忙于退出针头,可先轻捏针尾检查有无阻塞针头,或者调整角度稍等片刻再退回针头,或者反折针尾软管抽回血,如仍不回血又感觉针头是在血管内,可放开慢滴,观察有无肿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血管的损伤。另外小儿静脉较细,最好由血管上方直接进针,不宜从血管旁边进针。河池市人民医院[10]采取应用扎两根止血带、反复扎止血带、局部血管扩张法使静脉充盈,达到良好效果。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移位:小儿头皮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容易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所以固定的重要性和穿刺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于更加重要。一般患儿输液都有恐惧、哭闹、汗多等特点,可导致输液贴不易粘固,或输液途中稍不注意就出现输液贴移动脱落,所以固定要有技巧,总结如下:①在进行小儿头部血管穿刺时,因小儿头部表面有一定弧度,在穿刺回血后要用左拇指固定针柄尾端的软管,使针梗与血管形成一条直线,针柄与皮肤形成一个夹角,这样,任凭患儿头部如何摆动都不易使针头脱出,但不能将针柄压在头皮上,那样会使针尖高起,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而影响液体流速,或针头穿破血管上壁,造成穿刺失败。②右手迅速将准备好的无菌棉球垫在针柄下面。使针梗与头皮静脉形成一条直线,用干纱布将头上汗水擦干,用输液贴盖住针野及外露部分针梗并粘牢;此时左手仍不能放松,用第二条输液贴绕过针柄下面交叉固定,要求交叉的输液贴要粘紧针柄处,不能让针头后退。③松开左手,将针头软管顺势圈在头皮上,用第三条输液贴粘好,但要注意胶管不能压迫穿刺前方,一面影响液体流速。在用输液贴固定后再用一条稍微长一点的防水透气胶布压住输液贴,也可绕头加固一圈。这样可以减少途中脱落,提高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对于年龄在3岁以上行手背足背静脉穿刺患儿,除用胶布固定穿刺部位外,还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或腕关节。

正确选择注射穿刺针、选择静脉留置针:对于患儿应该选择最小的穿刺针,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面,有利于患儿血管的自我恢复。儿科患者尤其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以及化疗、静脉营养等需要长期输液的患儿,应尽早使用留置针或PICC。因内置导管柔软,在患儿肢体一般活动情况下较头皮针更不容易损伤血管;花芸[11]等研究表明使用留置针渗漏发生显著低于头皮针组。

加强巡查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张芳[12]通过对1000例儿童对照探讨,发现用胶布覆盖棉球加压方式比采用棉签加压方式效果好,可提高静脉穿刺使用率。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2-5min,静脉按压5分钟后已能有效预防皮下出血[13]。对于凝血机制异常者,则应视情况适当按压时间一般为10min左右,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3.3 环境及氛围

儿科护士服可选用红色,因为红色是一种柔和,象征温暖和谐的颜色,大部分儿童对医院的白色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把护士服设置为红色将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注射时对光线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宜选用2根30W日光灯效果最佳,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4 机体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4.1 热敷

热敷可促进液体的吸取,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的渗漏,如多巴胺、阿拉明、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侯裕桥p[14]研究后称654-2热敷治疗小儿头皮静脉渗漏效果良好。

4.2 冷敷

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抗肿瘤药物、安定、红霉素等外渗时宜选用冷敷。使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冯佩君、徐燕飞[15]认为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4.3 药物湿敷

临床上对普通的抗生素维生素渗漏,可用硫酸镁湿敷,注意无菌操作,只要没有感染即可。董叶丽[16]研究发现,硫酸镁水分蒸发后析出结晶使纱布干燥、变硬,脱离接触面,不利于药物吸收,天气寒冷时如硫酸镁未加温将影响其效果。另外,蒋萍等报道静脉补钙渗透后不宜用硫酸镁是冷敷,因为其可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张桂珍,李海[17]等在临床对60例发生输液渗漏的患者对照应用浓纳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效果显著。肖霞[18]654―2加硫酸镁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中效果明显。丁月华[19]称: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硫酸镁治疗组。贾晓慧、李锦燕[20]研究后称0.1%新洁尔灭酊可以治疗儿童静脉输液渗漏。生姜、芦荟汁、土豆片等湿敷方法也取得良好效果[21-23]。

4.4 封闭疗法

常用利多卡因、酚妥拉明局部或穴位封闭,二者都有扩血管作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和组织细胞相结合,两药无需做皮试,应用方便,主要应用于多巴胺、肾上腺素缩血管药的渗漏。

4.5 中西医制剂

王乐红[24]发现中药芒硝加生地榆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有一定效果。

4.6 其它

另有脂肪抽吸和盐水冲洗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不同程度的小儿静脉输液渗漏。

5 总结

综上,为临床儿科静脉输液渗漏导致机体损伤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最新进展,来自家长、患儿及临床问题的要求,护士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此篇综述能给临床儿科护理、护理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80.

[2]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3] 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等,多巴胺、多巴胺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05-807.

[4]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5] 罗四娥、彭材华.输液渗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止进展.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22.

[6] 辛燕飞,王丽萍,辛秀俊,等,山莨菪碱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9-731.

[7] 王爱民,李玲华,周围静脉输液药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0(11):1662.

[8]庄红,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7

[9] 陈小,朱秀英,探讨搂抱姿势干预对婴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影响,中国新医学论坛[J],2007,7(8);25-26.

[10]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各阶段的改良进展.河池市人民医院.2010-04.

[11]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12] 张芳.改进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加压方式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3月.

[13] 孟凡霞,李岩.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的研究.现代护理.2007年7月.

[14] 侯裕桥. 654-2热敷治疗头皮静脉输液渗漏.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9).

[15] 冯佩君、徐燕飞,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护理研究.2003,17(19).

[16] 董叶丽,甘油硫酸镁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17] 张桂珍、李海.浓钠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在静脉输液渗漏后反应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9年3月第16卷第3期.

[18] 肖霞.654-2加硫酸镁湿敷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19] 丁月华.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8,8.

[20] 贾晓慧,李锦燕,0.1%新洁尔灭酊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1):145.

[21] 徐凤霞,陈翠莉,罗清平,生姜外敷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4,17(13);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