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与管理研究

科技与管理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2 09:56: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与管理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46-02

一、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我国现有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意义是对委托人所提供资料进行查证,提供结论表述该资料科学技术的新颖性及实用性。最终目的是通过检索,进行综合分析及对照、比较、分析等,为委托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建设公共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参考服务,其实际作用如下所述。

第一,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防止一题多报。多年以来,同一课题多次申报,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申报使我国的科研效率低下,远远低于国外同一行业的水平,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一个死循环的困境。因此,科研课题在正式申请、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情报,防止重复申报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只有做到少重复率才能高立项率,其中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技查新。

第二,科技查新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一份综合全面高质高水平的查新报告单与评审专家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就能对科技成果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科技查新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公正、公平,给科技成果提供双重保险。科技查新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查新机构、查新咨询专家从事的具体查新、查新咨询活动不受任何行政部门控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查新委托人等的非法干预;查新咨询专家提供查新咨询意见时不受查新机构的非法干预。查新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查找时,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查新报告中的任何分析、结论,都以客观存在的文献为依据,并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查新人员不作任何的主观评价,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有力地抑制了学术不端现象。

三、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状况

2012年我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纵向项目1072项,比2011年增加24项,增幅2.3%。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340项、省部级项目544项、厅局级项目52项。最终我校共获得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比2011年增加120项,增幅为71.4%;获得科研资助经费共计2883.89万元,比2011年增加270.79万元,增幅为10.36%。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493万元;省级项目立项7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671.2万元;厅级项目立项1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764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15.69万元。

四、科技查新与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关系

科技项目管理是我校科研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科研处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立项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收取成果鉴定、项目结题、成果申报、评奖、档案管理入卷的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要求,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进行管理,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科技查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我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业务的必要性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文献收藏及借书、还书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机构,逐渐向现代文献信息情报中心转变,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寻求自我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增强其优势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及各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情报,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的职能。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当时工作人员仅有6人,馆藏主要以原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为主,业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购和初步加工,仅有少量读者借阅工作。在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多年来图书馆经历了创建(1979-1982)、发展(1983-1993)、提高(1994-2010)的历程,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园地。

图书馆校本部总面积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1717.20平方米,各学院资料室的面积1743.73平方米,合计总面积14660.48平方米。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07年12月,图书馆纸本资源为96.3万册,各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0万册,全校藏书合计为116.3万册。数字资源主要有自建的汉文书目数据库和引进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六个子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万方博硕论文、外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InfoTrac)等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篇,电子图书6.5万种。全馆设办公室、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文光校区分馆六个部室。

图书馆于1995年实现汉文图书编目、流通借阅的自动化管理,2004年9月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成立,有200多台计算机供读者访问图书馆等数字资源。2005年6月电子文献检索室成立,参考咨询服务正式启动。2009年4月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ILasII系统升级成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并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读者使用校园卡就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借还、上机、打印复录等服务。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报纸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复录复制等服务。本部和分馆已实现两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服务。

(一)科技查新为教师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选题具有价值、新颖性和创新性才有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的可能性。然而,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如潮水般涌现,如何在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文献显得极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在科研选题、申报前提供查新服务,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选题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

(二)科技查新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我校正在拆分学院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专业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学校学科分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齐全、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以科学为依据来决定某些专业学科的去留,为学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还可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倾斜,提供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科技查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传播和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作为己任,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改变图书馆简单重复的“借借还还”的服务形象,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以开展科技查新作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馆员多走出去向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科技查新队伍,促进图书馆由传统文献收藏库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周静,金涛,张柏秋.发挥高校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40-41.

[2] 张薇,陈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 (8):85-87.

篇2

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管理;现状;对策

1开展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1.1政策要求:推行信用管理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2现实需求:增强警示性形成震慑

加强科技计划活动相关责任主体的科研信用管理,尽快出台针对性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对科技计划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实行科研信用记录和惩戒制度,能够增强对相关主体的警示作用并形成震慑,同时是做好全省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2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现状

2.1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2014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出台《关于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广东正式全面启动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初步建立了专家信用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广大专家、科研部门和单位的广泛认可。

2.2实施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实现涵盖科技业务全流程的“痕迹”管理

从2014年开始,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针对科技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实施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并相应调整优化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业务分工,全面推动广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并投入使用,阳光政务平台可完成科技项目全流程的审核审批,科技咨询专家的信息管理,科研信用体系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2.3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数据库,所有在库专家须接受信用管理才可参与科技咨询活动,对专家参与的科技计划活动名称、时间、次数、是否存在失信行为等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全程留痕管理,有助于科技咨询活动质量的提升。

3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各信用主体信用管理实施细则、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是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核心环节,科技计划中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尚未完全明确,一旦相关行为主体触发了信用行为后,信用信息的收集途径、举证方式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人工对佐证材料进行审核并将信用变动录入系统。

3.2信用行为等级的确认和信用值调整规定不够完善

基于项目管理过程的指南制定、项目申报受理、项目评审、实施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与信用有关的行为将给予记录,并以此为据对各信用主体的信用值进行调整。系统自动触发记录的信用行为,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人工录入的信用行为不是系统的标准化行为,因此需要制定人工录入信用行为的审批细则。

3.3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产生的失信记录信息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申报和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参考,范围仅限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缺乏信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暂时还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计划信用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4对策与建议

4.1抓紧完成严重失信等相关规定的制订,做好制度出台后落地工作

抓紧完成针对项目承担单位、承担人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技咨询专家、中介机构等科技计划活动参与主体严重失信与惩戒相关政策制度的拟定工作,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形成警示和震慑。

4.2针对各个信用主体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和不端行为处理制度,激励科研诚信行为,重点防范和惩戒科研活动中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骗取滥用科技资金、利益勾结、违约失信和其他违背公认准则、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工作。

篇3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篇4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

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

篇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业也正经历着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深度叠加的新变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适应金融科技新常态,育先机,开新局。

一、金融科技的本质和新常态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究其本质,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将数据作为新的、战略性的生产资料,推动实现金融生产力的一次全面升级。其中,5G技术,着重解决数据获取和传输问题,传输速度的提升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数据的获取和传输将不再是瓶颈;大数据技术,着重解决数据的全量管理问题,成熟的底层技术框架使得数据采集、存储、集成、计算、分析等不再是瓶颈;云计算,着重解决数据的运算能力问题,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使得实施数据传输和运算的网络、系统、硬件、软件等不再是瓶颈;人工智能,着重解决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问题,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技术、知识图谱等极大提升了基于数据的分析、操作、管理和决策能力;区块链,着重解决数据的信任问题,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传输和访问的一致性、真实性、准确性。现实生活中,金融科技带来的改变比比皆是:智慧网点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当客户步入一个基于5G和人工智能服务构建的智慧网点,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客户识别系统第一时间识别客户身份,客户可以在智能交互屏完成各类常用业务,如需客服支持,远程坐席通过视频接入,实现“一对一”服务。“技术应用+服务功能+场景链接+生态融合”四位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突破了银行服务在交易介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客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的金融服务体验。智能投顾提供专属客户服务。理财投资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客户通过网点的客户经理获取专业的财富咨询,受客户经理人数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客户无法享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智能投顾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个人特质和资产情况,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无需客户经理,就能为客户定制投资组合产品,客户无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设定预期收益率,实现一键投资。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模型,为客户提供在线组合配置建议及组合管理的理财顾问服务。金融科技始于金融、融于金融。各类金融创新将突破时空限制,潜移默化或急速改变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对银行而言,对物理网点和网点从业人员的需求会降低,对长尾客户的服务效能会提升。对客户来说,缩短了业务办理的等待时间,能获得更专属的金融服务,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和体验,更多的业务无需到网点就能办理。这些新服务、新产品,将银行打造成“空中银行”,将客户变成“空客”,客户的新习惯与银行经营管理新模式相互促进,成为金融科技新常态。由此产生新的风险管理数据、模式和需求,要求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建立三大思维应对金融科技新常态

金融科技,未来已来。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商业银行应加快适应金融科技带来的转变,以全量思维思考问题,以智能思维推进工作,以底线思维防范风险。

(一)建立全量思维,适应以大数据为驱动的风险管理新趋势

全量思维下的风险管理以大数据为驱动,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中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维度有限的困境,用全量、有效、合规的数据做好风险管理。一是加强数据获取。金融科技视角下的风险管理建立在多维、海量、动态的数据基础之上,需要整合自有数据、收集公开数据、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以及新渠道开发等方式,构建包含市场数据、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等维度全量数据,实现数据持续更新,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二是提升数据质量。多渠道、多维度、海量的数据会带来数据质量的挑战。一方面,不同数据来源会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需要在金融大数据平台汇总成统一数据格式;另一方面,各个数据来源的数据有效性不同,可能存在数据缺失、失真等问题,需要对数据有效性进行校验。三是保障数据合规。全量数据思维下,数据来源更广,除了公开的市场数据外,还需要利用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甚至是客户在行业内其他机构的数据和跨行业的数据,需要有效使用合规数据,避免掉入合规陷阱。

(二)建立智能思维,掌握以人工智能为手段的风险管理技术

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智能思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改进信息获取时效,前移风险防控手段,实现数据实时获取、模型自主学习、参数动态调整,创新风险控制、监测和预警。一是前瞻性的风险控制。传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使得风险的防控更多集中在事中和事后,对于事前控制手段较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维度的数据更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将风险管理的控制点向事前移动。二是高时效的风险监测。传统模式下,由于数据获取滞后和需要人为调整模型参数,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发现会有延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并处理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间断运行并动态调险模型,实现高效的风险识别。三是新形势的风险预警。前置的风险控制和高效的风险监测方式,使风险信息的发现和获取变得更加灵活、高效,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三)建立底线思维,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底线思维,应对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合规风险。无论是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获取和使用,依托人工智能的实时运算模型和高频的量化交易方式,还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符合法律和监管的要求,防范合规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一方面,大数据管理和使用不当,会造成海量数据泄漏,需要防范数据使用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模型运行中出现的模型准确度下降甚至误报情况,需要通过持续的模型监测、评估和优化防范模型风险。

三、金融科技新常态给风险管理带来新机遇

新常态下,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为金融业务领域带来丰富应用创新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机遇。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依赖专家经验判断,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于客户的集群风险、行业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较难识别。金融科技带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创新,使得风险管理能够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地完成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控制工作。

(一)构建智能反欺诈监控平台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与普及给金融业态带来了深刻变革。传统欺诈防控方法以专家经验规则为主,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人工依赖程度较高,效率低下。在银行业务线上化、网络黑产技术化的形势下,银行传统的反欺诈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的全流程、多维度欺诈风险防控体系,能够实时识别、监测、阻断欺诈风险。工行智能反欺诈基于工银智慧大脑训练智能AI反欺诈模型,嵌入每笔用户动账交易,实现交易过程中毫秒级智能反欺诈识别和处理,直接避免客户欺诈损失。当客户在进行大额交易或向可疑账户汇款时,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在客户进行信用卡申请时,无需再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核实,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法进行信息核对,风险控制更加高效、准确。

(二)创新交叉线风险智能监控

近年来,杠杆高、嵌套深、产品复杂、资金空转的市场和业务乱象不断,市场动荡极易带来交叉性金融风险传播。传统情况下,因为业务数据分散,每一次市场震动,都需要很多团队和人员分工协作,各自独立分析数据,再统一汇总分析,很长时间才能全面摸透客户存量业务和风险传染路径。金融科技整合全量大数据,一键看清客户业务关系和资金流向,使得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更加高效。工行集团投融资风险监控平台,应用于债券投资、风险排查、风险预警、专题分析,能够支持单客户和组合客户一键式风险排查,15 分钟内分析客户相关的债券、股票、贷款、租赁、票据、交易、存款、结算、资产、评级、财报、舆情等7 大类、25 小类信息,每日4 次获取客户股票债券价格异常波动、经营管理层变化、企业重大盈亏、经营管理重大变化等负面舆情,准实时地识别全市场的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债券,支持总分行加强交叉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管理而言,金融科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金融科技可以使金融业务有效提速和扩容,但也显著加大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和维度。工商银行愿意迎接各类挑战,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风险管理路径,强化专业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顺应时展趋势,加快金融科技的应用,持续推动风险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积极支持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篇6

一、科技型企业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概述

科技型企业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源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它是由企业总部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对企业本部及所属内部核算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管理;其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科技型企业是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而设立的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其单位性质是由原来财政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变而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其财务管理体制由原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换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在会计制度转换过程中,从某些意义上仍然保留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色彩,所以,其会计机构仍然沿用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模式。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科技型企业推行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成效显著:一是精简了企业会计机构、减少了会计人员配备,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二是成功解决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有效遏制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实现了企业资源互补和相互融资,减少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财务费用,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科技型企业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

1.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的建立

随着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完成,并纳入国资委系统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科技型企业。由于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和经营机制的创新,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不断增多,自不断扩大。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已成为必然。按照“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的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所出资兴办的企业实行集中管理,分账核算,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

科技型企业根据其组织机构设置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规定只在企业总部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并所属单位行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企业所属内部核算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全部委托企业总部财务部门办理。企业总部财务部门根据各内部核算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和出纳人员,具体办理内部核算单位的会计事务。通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为集中式会计核算和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3.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职责范围

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就是将内部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企业总部,由企业总部的会计机构行使管理和核算的职能,其主要职责是:

(1)集中统一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效行使职权。

(2)集中统一管理和调配企业固定资产和企业流动资金,在核算单位之间有效协调企业资产和资金运行,降本增效,保障企业对营运资金的需求。

(3)集中统一办理银行开户和企业信贷、担保业务,统一管理银行预留印鉴和各种有价证券,规范企业投、融资行为。

(4)集中统一制定企业折旧、职工薪酬和利润分配办法,兼顾股东、企业、职工三方利益不受侵害。

(5)集中统一设置会计账簿,实行分账核算,统一合并会计报表和编写会计报表附注,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4.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技型企业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取消了所属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将所属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到上级会计机构统一办理,实行一站式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服务,其主要内容是:

(1)集中统一办理各单位报账业务,按规定程序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避免了分散核算时,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全、发票使用不规范,记账凭证编制不统一、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现象发生,积极推进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开展。

(2)集中统一办理各单位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及时准确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日记账,掌握各单位现金、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加强对各单位流动资金的监控,杜绝企业资金体外循环,防止企业私设小金库,以预防和消除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3)集中统一办理企业财产、物资的增减、收发、转移、出租、出借等业务,核算各单位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定期进行盘点,确保账、卡、物三相符。掌握各单位财产、物资的采购、领用、库存和价值变动等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领导决策参考,避免了过去信息报告不及时、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4)集中统一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折旧政策、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标准等,避免过去由于执行会计政策不统一、成本计算方法不一致,而造成会计核算资料的可比性差,影响对所属单位的考核。

(5)集中统一科技专项资金的核算。科技专项资金是科技型企业取得的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项目资金,根据国家有关规章制度规定,科技专项资金拨付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行合同管理。实行集中核算与管理,杜绝了科技专项经费层层转拨现象发生。

三、科技型企业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1.企业管理层对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认识

(1)企业高管的认识:由于部份高管兼任所属核算单位的法人代表,他们认为会计集中核算与管理都在同一管理层的领导之下,只要是通过财务部门报账、记账、算账就达到了集中核算与管理的目的,对核算单位之间业务办理模糊不清,概念不明,致使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时张冠李戴,甚至把该属下属单位承担的成本费用,全部计入企业总部承担,违背了“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的原则。

(2)核算单位负责人的认识:会计集中核算与管理,核算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单位所有的会计业务均到上级会计机构办理;单位负责人认为没有了财权,失去了信任感。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责任心不强,调动不了积极性。

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局限性

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主体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由于会计人员的精简,核算单位的不断增加,一个会计兼任几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普遍存在,其日常工作仅局限于报账、算账、记账、申报纳税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对于预算、监督、预测和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却无法开展。再加上会计人员置于核算单位之外,不了解核算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核算单位的产、供、销等职能部门协调不好,对账工作不正常开展,账实不符、账表不符、账账不符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上弱化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职能,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资源共享的影响

科技型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水电设施等,在内部核算单位未分离之前,这些资源已存在于企业总部,归企业总部所有和使用,而在内部核算单位分离之后,企业总部为减少投入,而将这些公共资源统一调配给内部核算单位使用,形成了所有权保留于企业总部,使用权由总部及所属单位共享的局面,而这些资源是行政调配的,没有按市场规律进行计量、计价和分配,给会计核算带来新的难题,造成企业总部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等成本费用负担过重,而所属单位的却没有核算固定成本,只核算变动成本,造成生产成本虚减,影响了利润的计算。

4.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科技型企业的关联交易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转化的支出,技术咨询服务、内部租赁,内部融资,内部产品加工等业务。这些业务是在企业内部集中运行和统一办理的,在集中核算与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往往忽视了交易合同的签订、发票的开据、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等,给企业带来了税收和法律上的风险。

5.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对全面预算的影响

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会计核算和管理是集中的,所属单位认为预算也是由财务部门集中编制的,是财务部门的事,放松了对全面预算的精细化管理,预算的分解、考核和监控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6.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影响

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部门重核算轻管理现象时有发生,在债权债务核算方面只简单记录发生的时间、金额和单位,而对账龄管理和分析等工作均流于形式,清收措施没有落实到位,造成坏账、呆账损失的可能性加大。

四、完善科技型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做到集权与分权的真正的分离

集中式会计核算与管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因此企业管理层应提高认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总部高管不再兼职子公司法人代表,应还政于子公司,做到集中与分权的真正分离;子公司负责人要在总部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做到既不损害企业整体利益,又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2.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实行全面分账核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两大职能,企业财务部门应强化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不能只重视会计核算,而放松了会计监督。再次,会计人员应加强与核算单位的协调与联系,定期与有关部门对账,做到账、卡、物三相符。要严格按照企业独立核算原则,实行全面分账核算与管理,不能只重视分账,而放松管理。

3.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正确计算资源成本,

财务部门要与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资产使用台账,要摸拟市场规律,建立资产使用的计量、计价制度,按照“谁使用,谁承担费用”的原则,核算资源使用成本,确保成本计算的真实和完整。

4.强化合同管理,规范关联方交易行为

企业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规范关联方交易行为。建立建全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制度和台账,强化内部交易合同签订,履行内部交易手续;财务部门要根据内部交易合同和业务流程办理收入支出核算,依法确认收入和支出,降低企业财税风险。

5.强化子(分公司)的预算管理作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强调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消除核算单位认识上的偏差,改变预算单独由财务部门编制方式,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方式,调动核算单位编制和实行预算的积极性,推动全面预算工作的展开。

6.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强化债权债务管理

建立债权债务信息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债权债务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把内部各单位的债权债务的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便建立客户信息挡案,加强监管,同时,企业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落实债权债务的管理责任,及时清收,保证企业资产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徐慧勋: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几个问题及策略[J].广东科技,2009(8).

篇7

一、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一)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一个国家坚持一定的原则,通过实施相关策略,从而使国家在科技方面取得质的飞跃。科技进步既是指科技自身的发展壮大,也是指科技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加强。

(二)科技创新

创新,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飞速发展的力量源泉,还是企业站稳脚跟的支撑力。科技时代,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并且始终保有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就是企业腾飞的必经之路。

科技创新的过程并不简单。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到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且不断向其他优秀企业学习,取其精华。此过程可以概括为:(1)对产品进行创新,造就新的产品理念;(2)企业各高层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3)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适时的进行改革;(4)国家和政府要对企业的开发和创新工作给与相关的鼓励和支持。只有每一环节都得到完美实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质的提升。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含义

企业管理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分析为三层含义。第一层,企业管理是通过五项基本职能实现的。这五项基本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是每个管理者在工作中都需要实现的。计划,可以使企业更有目的性的去完成工作;组织,可以使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协调合作,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指挥,通过管理者的具体、直接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有序进行;协调,可以使管理者和每位员工都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企业目标可以更快的实现;控制,需要和计划只能结合在一起,就是要保证实际工作能够确实按照当初制定的计划来发展。第二层,只有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各位员工都处于和谐统一状态的时候,只有各个环节都保证没有疏漏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率才能切实提高。第三次,要把企业的各个因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协调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高效的去实现目标。

三、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传统企业管理面对的困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企业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管理需要顺应潮流,并作出相应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继续生存下去。但这些变革必定会对传统的企业管理造成不小的冲击。

1、落后的管理模式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断受到各种冲击,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面对新兴起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时也就渐渐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传统企业管理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单向思维,而现代企业管理则更强调全面的去思考、处理问题;传统企业管理,更喜欢突出个人能力,往往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现代企业管理则恰恰相反,会把每个环节都串联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2、腐朽的管理思想

传统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粗糙管理阶段、政治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这四个阶段,虽然是相互递进的,但是直到最后一个阶段,还是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可以说始终都是不完善的。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

1、领先的技术和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只有有了领先的科学技术,才会有更加完备的生产规模。所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科技的创新是一个典型特征。一个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就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如果现代企业管理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那么企业的生产潜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是毁灭式的警示。

2、创造品牌效应,转化管理思想

品牌是考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它能够保证该企业的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完好的生存下来。在传统企业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没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加上管理者自身的缺陷,一是只注重对物质成本的管理;二是在处理问题是不够全面;三是采用直观的决策手段;四是只关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决策。现代企业管理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比如,现代企业管理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开始着重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二是更注重系统之间的配合,不在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三是做决定的时候,也会考虑的更加全面,不会盲目的去采取行动;四是开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打算,不再只考虑眼前利益。

3、对管理对象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首先,现代企业会把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考虑,不会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会把公司各部门协调起来,从而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作业系统。

其次,在传统企业的管理基础上,现代企业管理提高了层次与高度。当然,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完全排斥传统管理的,它采用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如果离开了传统企业管理的相关指导,现代企业管理也是得不到完美的实施的。

最后,和传统企业的相比,现代企业管理在科技水平和规模程度两方面上都有了惊人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认识到了不能一味的只依靠于科技创新,还要懂得变通。做到了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就采取不同的管理方针。

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提升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科技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的核心要素

21世纪,经济日趋全球化,科技也取得了质的飞跃,这就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现代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突出重围,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和开发新的科学技术,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企业进步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不断创新,不断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了保证现代企业的优势地位,并获取更高的利润,就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的。举例来说,某矿产公司,为了提高冶炼回收率,降低成本,而对精矿的品味进行了提升,这个过程就是依靠科技的创新来实现的。

2、对现代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有促进作用

低成本优势竞争和差异化优势竞争是迈克尔归纳出的两类竞争类型。经过研究观察,可以知道,这两种竞争都离不开领先的科技和不断的创新意识。如果脱离了了这两点,一切计划和目标就都只是空想。而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达到什么高度,也完全是由这两点决定的。现代企业如果想稳步发展,其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必须协调统一起来,而这也是和这两点密切相关的。其实,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并不难,简单地说,只要对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做出简单的改变就可以了。一旦企业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科技也就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了。

3、现代企业管理依赖于进步的科技和创新意识

首先,现代企业要想生存下来或者发展起来,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这是需要时刻谨记的一点。对现代企业来说,对科技进行创新,能够使企业更好的掌握更多技术,并提升自身的自主能力,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去的腾飞,就一定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其次,要想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尽量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只能依靠先进的科技和不断的创新。

(二)企业的稳定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近几年,全球经济飞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记得追求更好的生活,似乎却忘记了环境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它的保护,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全球变暖、沙尘暴等等。全球人口的激增,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使得情况变得更加恶劣。幸运的是,人们已经及时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及人类发展造成的危害,并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应对。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所带来的优势远远超过了企业其他方面。所以,从长远考虑,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为了环境的改善,科技的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

1、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是每个企业追求的共同结果。但是,绝对不可以急功近利,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为之负责。例如,在自然灾害面前,在重大灾难面前,每个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外部形象,还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都有一定的帮助。

2、实现企业各因素的最优配置

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理论知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实现企业中各资源的最有配置,并充分利用起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不浪费任何资源,节约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实现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不可以只关注到外部因素,重视企业的内部规律同等重要。现代企业在对创新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能够完美的运用,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三)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

1、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一个企业,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有效的方法。当今社会,新的科技产品不断产生,新的创新理念也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这就使企业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新型科技理论,并把它们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它可以大幅度缩小劳动使用时间,进而使产品的产量也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1]。

2、加速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

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后,所有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选择,就是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是,这一切远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就必须要对自身的科技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和创新。在这个残酷的国际竞争中,某些企业已经不单单是对自身的科技进行创新了,同时已经着手把自己的生产场地扩展到各个国家,同时不断吸收国外优秀的企业经验,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借此来使自己的产品更完美,更具竞争力。这对于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打了一针兴奋剂。

五、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现状的改造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科技投入增加

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积极投身到这个科技创新中,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扶持企业。尤其是在开发资金方面,应给与最大的支持。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除了要削减人员、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加强,要进行科学化管理。生产过程,要尽量做到稳定、均衡。

2、开始关注中小企业,使其能够跟上发展节奏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所以,我国政府及个社会组织同样应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与支持和鼓励,同样鼓励它们进行科技创新,帮助它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3、学习国外的优秀科学技术

我们应该不断从国外吸收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的管理体系。当然,这必须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联系。真正理解国外企业的各项创新实践和管理机制,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管理机制,并不忘对高层人员定期的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正式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本质反应[2]。

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能力,对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学习,并把它们实际应用到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实力。各企业还应定期的派遣员工出国学习、深造,回国后把他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结合企业的现状,使之得到最好的运用。

4、和各高校合作,进行创新

对现在企业和高校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不足,而高校在这两点却还都比较完善,唯一欠缺的就是资金。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在当代社会和市场环境下,单纯的依靠劳动力来获取生产资料已经远远不够了,更有效的是依靠科技和创新来实现目标。所以,校企的合作将是大势所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好处有很多,例如高校都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学习高校的教育和研发成果等等[3]。

(二)面对的主要困难

不可否认,我国的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的确缺德了不小的成效,但仅仅局限在部分大型企业中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取得了进步,实现了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新观念不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够以及资金的投入不足。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都并不完善,需要做出改进。

1、企业缺乏主体意识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众企业经历了各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够,也就导致其没有创新自主权。企业一旦没有了自主权,它的管理者也就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创新了,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冒险。同时,如果缺乏主体意识,政府和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也就很难达到平衡,最终也就会限制企业的科技创新。

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

虽然,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在国家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整个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无法逃避的问题。其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是最最主要的问题和现象。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都很依赖政府,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而那些小一点的企业,存活下来都很难了,根本没有精力去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

虽然我国也始终坚持学习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但是和那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3、创新性人才不足

21世纪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也不乏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想巩固我国企业的国际地位,所有积极因素都应该被充分调动起来,人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并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4]。

4、制约和干扰因素多

篇8

科技保险可以极大地保障自主创新,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扩大就业、促进企业转型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多年来,科技保险行业逐步走低,具体表现为投资金额萎缩、投资机构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对风险资本的需要。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在考虑科技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为科技保险基金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进一进行科技保险投保,进而极大地缓解这一状况。

因此,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对于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引入再保险概念,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现有研究评述

国外并无科技保险这一概念,但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商业保险手段帮助企业规避和转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风险。总结起来,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提供单独险种规避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定风险,如通过知识产权保险(或专利保险)转移侵权风险,通过过失与疏忽保险转移责任风险,通过网络保险转移与电子信息安全有关的风险等;另一种方式是向某一类从事特殊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业提供组合式保险服务。例如,美国丘博保险公司针对生命科学公司提出解决方案,该方案运用财产和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产品组合方式,在公司面临金融风险或诉讼风险时为其提供损失保底。具体包括财产和营业收入保险、一般责任保险、失误与过错保险。

在国内,自1991年湖南省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以来,学者们先后开展了科技保险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任伟、胡安周等[1]探讨了在我国开展科技保险的模式和步骤。陈雨露指出,科技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吕文栋、赵杨、彭彬进一步将科技保险区别于一般人身财产保险,并将其定性为一种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以及严重信息不对称性的保险。同时,按照时序将科技风险划分为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风险。王香兰、李树利研究了我国科技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科技保险发展的若干对策。刘骅通过界定科技保险的创新行为目标,指出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流程和方向。此外,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制订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保险服务的相关规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12个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并将科技保险产品从最初的6个扩展为20多个险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科技保险的条件,科技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科技保险内涵界定、现有科技保险实施现状评价以及科技保险新险种开发而展开。在科技保险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科技保险的试点险种范围还比较窄,品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企业控制风险、全面保障的需求;财政对科技保险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保险公司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非常低,受惠企业范围较窄;科技保险的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较少,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

综上所述,国外将商业保险作为科技保险的替代品,国内研究则集中于政策、行业规定或保险实务层面,尚未形成一套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务的完善而健全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科技保险基金本质上是一类特有的风险基金,存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及确定投资策略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再保险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或期望损失最小化,同时使自身获得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保险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以及投入的保险资金额度将显著提高。因此,作为一种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工具,再保险策略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再保险又称为分保,是指保险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保险人承担的部分风险与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风险管理与分散策略,用于稳定保险者的收入以及规避潜在的巨额损失风险。对于保险者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确定最优风险控制和红利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优投资。

再保险与投资策略问题在国外学术界发展较早,相应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

(1)仅涉及保险企业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策略。例如,Browne使用带漂移的随机布朗运动描述了保险公司索赔过程,并指出在最大化终止财富指数效用和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下可以得到相同的最优投资策略。Hipp、Plum在索赔服从复合泊松过程的假定下,研究了破产风险最小准则下的投资策略问题。Gaier等在经典风险模型下研究了无限时间区间内保险公司破产概率和投资策略的关系。Hipp、Schmidli研究了小风险事件下受最优投资策略控制的破产概率渐进行为。Wang用跳跃过程描述了索赔,得出了对多种风险资产的最优配置策略等。

(2)仅涉及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配置策略。例如,Kaluszka在均值方差保费原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策略问题。Hipp、Vogt通过最小化无限时间破产概率得到了无界的最优动态超额损失再保险策略,并证明了相应HJB方程平滑解的存在性。Cerqueti等[提出了一个纯粹的再保险理论模型,可同时适用于超额损失再保险与比例再保险。Taksar、Zeng采用博弈论方法系统研究了最优非比例再保险问题。Tan等用CTE测度风险,研究了风险约束下的最优再保险设计。

(3)综合考虑再保险和投资策略。例如,Promislow和Young利用最优控制原理,在最小化破产概率原则下得出了比例再保险与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比例。Luo、Taksar和Tsoi使用线性扩散过程描述盈余,通过最小化破产概率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比例。Meng和Siu[18]分别探讨了带有固定和比例交易费用的最优再保险、分红和再投资策略。Weng提出了一种多元最优再保险策略,在以往单一随机变量再保险模型上有较大改进,同时指出了新方法的局限性。LazharBenkhelifa[20]确立了具有重尾损失分布的再保险保费的Kernel类型估计量,并考虑估计量的有偏性,构建了渐进正态分布。Hirbod Assa针对扭曲风险测度和保费设计的再保险策略进行了研究。

由于我国险资的投资范围受到严格监管且再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针对再保险与投资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吴锟和秦成林考虑了投资和具有跳跃-扩散过程的受限超额损失再保险模型,得到了投资、免赔额和限制额的最优控制及相应值函数表达式。梁志彬[研究了跳跃-扩散盈余过程的最优投资和最优再保险问题。罗琰和杨招军研究了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以及成比例再保险问题,运用随机控制理论,分别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准则及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得到了保险公司最优投资及再保险策略。顾孟迪等在假定股票价格服从CEV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收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梁志彬和郭军义在最大化调节系数的最优准则下,讨论了保险公司的最优组合再保险问题,得出了布朗运动模型和复合Poisson模型中最优值的显示表达式。王海燕和彭大衡在假设保险公司盈余过程服从扩散过程及不完备市场条件下,通过求解带约束的二次优化问题和二次优化对偶问题,分别得到了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保险价值模型下保险公司再保险-投资问题的最优常数再调整策略及其有效前沿。曾燕和李仲飞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是带漂移的布朗运动,进而在均值方差准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和投资问题,得到了最优策略的闭式解等。李仲飞将动态VaR约束作为风险测度方法,以最小破产概率作为目标函数,使用动态规划技术导出HJB方程,并用Lagrange乘子处理动态约束,开展了相关研究。蔡军基于VaR和CTE的不同置信水平和保费安全载荷,针对不同再保险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

三、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思路

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问题,本文提出引入再保险方法,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科技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与投资问题。下面本文将探讨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不妨采取理论模型研究、数值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途径,研究针对科技保险的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新方法,建立科技保险试运行/小范围运行平台,并以真实数据作为保费设计的重要依据,形成一套结合科技保险特征与市场真实状况的再保险最优投资方法体系。

本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方案,确定了一条可行技术路线。

首先,在模型研究方面,从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传统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做了以下4点创新:①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②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并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③在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等原则下建立模型,应用随机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④假设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 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研究风险测度方法对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加权后形成的新型风险模型引入科技保险,考虑科技风险特征及科技保险机制,研究科技保险机制设计问题。

其次,仿真研究可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的风险与投资过程,得到一些指导性研究成果。事实上,其与模型研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角度开展研究: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风险函数,拟合保险公司的动态盈余过程,建立效用最大化准则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利用随机动态规划原理对模型求解;②引入风险测度思想,借鉴线性规划方法处理约束条件与基本模型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风险测度约束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③考虑再保险方式,并结合线性规划和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一般模型;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模型中涉及到的连续区域问题离散化为一个代数问题,结合计算机仿真,给出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并依据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经验数据库。

最后,所有模型研究以及仿真分析均服务于保险公司中的科技保险实务。因此,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根据保险机制和风险特征设计的保费为测试对象,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平台,获取保费设计的经验数据。再积累经验数据,形成经验数据库,从经验数据库中获取费率厘定的经验概率,采用大量经验概率作为费率厘定的基础。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后,可以很好地模拟金融市场中的科技保险实际情况,通过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__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丰富经验数据库。利用实验试点的分析结果验证并优化理论研究与仿真研究内容,完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相关理论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采取合理、高效的实验手段,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考虑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考虑再保险双方承担的风险,运用不同类型的最优再保险策略进行保费设计,研究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关系,建立保费费率厘定的经验数据库;二是在国内现有科技保险试点开展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再保险策略实验,以验证科技保险险种创新及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实用性。

四、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内容

根据图1描述的研究方案以及上述对技术路线的阐述,不难发现,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展开:

(1)风险资产模型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风险模型分红策略,得到期望红利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求解对应的HJB方程,获取最优投资、比例再保险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明确表达式;通过相应数值计算和图形分析,研究最优策略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最优分红策略,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2)科技保险基金再保险方式研究。首先对进行停止损失再保险的风险模型作扩散逼近,使模型简单化,借助HJB方程得到最优自留额表达式,研究自留额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3)科技保险基金最优再保险投资效用函数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跳跃-扩散风险模型的再保险策略,得到期望效用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考虑效用函数的影响,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分别得到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化等原则下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不同效用函数对不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4)科技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的风险测度方法研究。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 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得到最优策略以及有效边界,并对比不同模型下的最优策略。利用实际数据模拟保险公司的风险过程,研究如何选择不同风险测度方法确定最优策略。

篇9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入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人口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样一来就为现代物流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三者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也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对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从合理、高效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的。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出现了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商务,这些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都有利于现代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促使他们创新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要想使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如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在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开展“管理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管理水平进行积极的创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内部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岗位,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其次,要想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更加合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优化物流的管理机制。如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物流发展趋势,还能够调整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要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如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信息处理器等来对一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方便了管理者收集客户意见和改进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为管理者在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强各企业物流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使管理者们通过学术交流,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现代物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度,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管理部门来说,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资金投入,如对于一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其次,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对一些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并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效的企业,可以免收一些税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对企业进行拨款,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一个企业的培训结果进行评比,获胜的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困境,也大大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制度的建设。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工作,实现了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除了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外,政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海外技术人员,优化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篇10

1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

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是指不可抗力之外的风险,是经费分配和使用中的风险。管理风险可分为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是由于工作疏忽或、工作人员能力不胜、管理制度缺陷或监督手段落后而未能及时发现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存在于经费预算分配和使用的监督检查过程;控制风险是指经费在分配和使用中因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缺位或失效、管理制度的自身缺陷或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导致内部控制和规章制度所应有的纠错机制不存在或失效,而发生无意差错或恶意舞弊的可能性,存在于经费预算分配和使用过程。管理风险导致的结果或是立项错误,经费低效、无效投入,或是经费被挪用、侵占、浪费,项目失败或自始未执行。

2风险控制与责任机制

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强化责任机制,是控制管理风险的重要途径。控制风险是责任机制的功能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为风险控制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在树立管理风险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何种途径强化风险控制。

2.1 完善责任机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引入

现行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对科技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般违反规定者,由主管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行政处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二是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这过程中涉及三个权限:行政处理权(包括限期整改、停拨经费等行政措施,以及有限的行政处分权和行政处罚权)、建议权、移送权。其中行政处理权为实体权限。这意味着对财政科技经费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主管部门,对经费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能在其权限范围内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理权。

但是,科技项目(课题)采用委托制,科技项目合同属于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根据《合同法》订立,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而在科技项目合同中,作为委托方的科技行政部门不是民事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上其地位与其他主体并不对等。但根据《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主体参加民事诉讼,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科技行政部门为行使科技管理公共职能、落实科技计划,向社会科技项目指南,接受项目申请或投标,通过论证评审等程序遴选项目,以合同的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并对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行使选择项目承担者、确定科技项目及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并以合同的形式组织项目实施等行政职能;在发生科技计划实施及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纠纷时,以委托合同的当事人参加民事诉讼,作为民事诉讼主体,与其他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与一般委托事项不同,科技项目合同的责任主体包括:主管科技计划的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科技计划管理、项目审批和研发经费的拨付,有权按照合同的要求,监督检查项目实施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主持项目验收,并对无故未按合同约定拨付研发经费承担违约责任;项目承担单位,有权按照合同的要求,组织实施研发工作,合理使用研发经费,有责任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和时间完成研发任务,接受科技行政部门及其授权或委托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并对未按规定实施研发、挪用或未按规定使用研发经费承担违约责任;受科技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的项目实施管理机构(一般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被上一级科技行政部门委托的地方科技行政部门),有权按合同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协助委托部门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协调解决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项目验收,有责任及时反馈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因履行职责不力造成项目延误、停滞或失败承担相应责任。此外,设置监理单位的情况下,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一方,受科技行政部门的委托,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实行中期检查或评估,其权利和义务由委托合同约定;项目研发需要外单位合作时,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合作单位并订立合作研发合同,合作内容应当是项目实施计划的一部分,合作合同从属于主合同(项目合同),合作单位成为项目责任主体的一方,有权取得并按合同使用合作经费,有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任务;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及经费审计的咨询机构和审计机构(中介机构),根据委托合同行使职权,并为故意或过失违法导致虚假披露而产生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为使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在项目立项和结题验收工作中引入了专家评审机制。因此在项目及经费管理中出现一个特殊的责任主体,即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他们以其专业技能、专门的资格和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资历及信用的信赖而被委以项目及预算评审的任务,其评审意见成为项目取舍的重要参考。由于评审专家以自然人的身份直接接受行政部门的委托,与委托方直接构成合同关系,其评审行为与所在的工作单位无关,在行使评审权限的同时,承担着客观、科学、公正履行职责的义务,并对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导致的损害承担责任。上述分析可见,构成科技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责任机制的,是相关各责任主体的权限和职责,而各责任主体的权限和职责是通过合同的实施来实现的。各责任主体的合同关系构成相互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委托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项目的实施管理。委托制下的科技项目及其经费的分配使用实行合同管理,具备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将民事责任制度引入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事实上,在现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合同的责任条款中,已经包含一些民事责任要素,如收回拨款(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规定。但主要还是以行政处理为主,民事经济责任的规定少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在财政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中引入民事责任制度,应进一步将《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责任条款具体化到各类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合同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2.2 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健全的责任机制,有助于遏制“不利后果”的经常发生,从而降低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我们更需要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将不利后果防范于未然。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使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风险控制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工作的各个阶段形成纠错机制。

2.3 组织机构的内部控制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错弊的防范机制包括法律法规(使其不敢)、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不愿)、内部控制(使其不能)。其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风险产生于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即各个组织机构的运行过程。行使项目计划、立项审批权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是一个组织机构,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即项目组织单位)是一个组织机构,项目监理及评估、审计单位是一个组织机构,我国现行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要求项目承担者应当是一个组织机构(不分所有制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学校、科研院所),这个组织机构即通常所说的项目承担单位或依托单位。即使项目承担者“个体”色彩比较浓厚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制度也要求有依托单位,以提供必要的项目实施保障条件,因此项目经费的实际控制者也是一个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既是科技项目运行的载体,也是项目及其经费管理风险的发源地。控制管理风险的关键,就在于在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的内部,切实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制度的实行,形成一种控制机制,使组织机构的各类资产安全流动,各项工作的差错率保持在可容忍的水平,科技项目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合法合规,使用效果达到合理要求,无效使用和损失虽不能杜绝,但应达到最低程度。要形成这种机制,有必要在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全过程,即在参与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各组织机构――立项审批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或依托单位、项目监理及审计等机构中引入全员参与的风险控制,健全组织机构内部控制运行规范。

2.3.1树立整体风险管理观念。整体风险管理是指由决策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一个组织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为其业务运行(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运营效率及效益的提高、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为此,应当摒弃原有的风险管理仅是领导层的职责、内部控制局限于会计控制的观念和方法,建立整体风险管理的思维模式,将风险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单位全员,将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业务的全过程。

2.3.2治理结构控制。组织机构的治理结构包括决策、管理、运营以及内部监督等各个层次、部门的设置和安排。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权责分明、各司其责、信息流畅、沟通正常而又互不干涉。

2.3.3内部机构(部门)设计及其权责分配控制。内部机构(部门)的设计以及赋予各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应当满足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的要求。对于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风险管理来说,机构(部门)设计及其权责分配基本的控制原则应当是:组织项目立项评审的部门,独立于项目审批部门;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部门,独立于项目遴选、项目合同签订及后续管理部门;项目验收部门,独立于项目审批部门。上述部门相互独立,而履行项目立项、实施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监督职权的部门,独立于上述各部门。

2.3.4人力资源控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整体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人员配备是最重要的控制环节。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各类管理风险,其实质是人的风险。人员风险是管理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用人之道,道德为先。对于人员的配备,业务水平是能否胜任岗位职责的条件,诚实、正派、责任心、使命感更是必备条件。在人力资源控制过程中,应当实施人员培训和教育计划,而体现在岗位责任制中的奖惩等激励政策更是必需的。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有效控制因工作失误或舞弊带来的管理风险。

2.3.5不相容职务控制。组织机构内部,在岗位设置和职权分配中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可以有效控制管理风险:业务的授权与执行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审核监督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相关资产的保管相分离、业务的执行与会计记录相分离、资产的保管和会计记录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但严格执行且持之以恒并不容易。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组织机构,为节约人手而“身兼数职”。在此情况下,采取“业务外包”可以降低管理风险,如记帐、会计外包等。

2.3.6授权审批控制。所谓授权控制是指各项业务的办理,必须由被批准和被授权人去执行。授权控制的范围包括用人之权、用钱之权和做事之权。授权控制的类型有常规授权与特别授权,其形式有书面授权(制度、备忘录、授权书、委托书等)和口头授权(当众授权)。授权审批控制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得越权,越权往往为舞弊打开方便之门。

2.4 外部监督

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过程的外部监督,涉及第三方风险评估、全过程信息公开、后绩效考核、信用制度建设、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2.4.1第三方风险评估。对重大科技项目在立项审批、项目实施、项目监理等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旨在识别各类管理风险,及时防范、控制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使用风险。风险评估报告由科技项目管理行政部门委托不参与项目过程的第三方(如负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提出,以保证评估意见的独立和公正。评估对象应当包括项目立项审批机构、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或依托单位、项目监理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项目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及合规性;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经费支出的审批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建立情况及其被全面执行的可能性。评估报告应提出关键风险点,为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风险的事前控制提供依据。

2.4.2全过程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有效的防腐剂。科技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旨在将科技项目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全过程信息公开包括:立项审批程序公开,专家评审意见公开,项目承担单位情况公开,项目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明细公开,项目监理检查情况公开,项目结题验收情况公开,信用情况公开,项目绩效考核公开,后绩效情况公开。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功率,减少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风险。

2.4.3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发生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后绩效考核则发生在项目验收之后的若干年内。二者均属于项目的后续管理,但后绩效考核更有意义。财政科技经费资助科技项目的重点,是项目的研究、开发及项目产品的试验和试制,项目验收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多数情况下,科技项目根据合同验收之后,进入成果转化(产业化)阶段。在项目产品寿命周期内,还伴随着产品的技术革新和升级。因此科技项目的实际执行期要长于项目的合同执行期;项目的后绩效考核,是对项目实际执行期情况的考核。通过后绩效考核,可以正确评价项目遴选、立项审批和组织实施工作,反映科技项目的成败和财政经费的使用效果;强化科研成果管理;更能够甄别项目的优劣和真伪,为日后科技项目及其经费的风险识别提供借鉴。为保持客观、公正性,后绩效考核可由科技项目管理行政部门委托不参与项目过程的第三方进行。

2.4.4信用制度建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对于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各类科技项目,需要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目标,是不断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实施环境,降低项目管理中的环境风险。科技项目实行合同管理,适用于科技项目的信用制度,其核心是项目的各个阶段、各相关方面的人员遵纪守法、执行合同的情况。具体包括:项目行政管理和主管部门人员守法廉政、履行职责情况(如是否在合同规定时间内下拨项目经费);项目承担单位和依托单位管理人员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情况(如是否按合同规定的预算管理使用项目经费,如实上报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承担项目具体实施的科技人员诚信情况(如是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如实报告项目研发和经费开支);项目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廉洁清正、执行监理合同情况(如是否尽职调查、如实报告项目阶段性情况);承担科技项目审计、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的诚信度(出具审计、评估报告的真实性,是否造假或协助造假);参与项目立项、验收评审的专家的独立、公正能力(“专家风险”的高低、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决定于发表评审意见的专家是否具备坚持客观公正的能力)等等。有效的信用制度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作为科技项目实施管理全过程信息公开的一个方面,社会监督能够促进科技信用制度的建设。

2.5 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及法治建设

2.5.1财政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分配权的改革

篇11

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是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潜力的企业群体,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国家中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陕西省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为出发点,分析该类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案例企业试用,进一步完善后应用于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

1.2 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本研究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归纳等方法,了解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使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普遍存在于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弥补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后应用于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做出中小企业相关调查问卷及分值表(分值5分为满分)。(表1)

2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策

根据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调查问卷及分值表可知:我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平均分为2.54分、合理的资金管理方面平均分2.6分,经济责任制完善情况平均分为2.5分,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情况平均分为2.6分,财务人员学历要求方面平均分为2.75分,财务人才易流失方面平均分为3.02分,融资渠道广泛的平均分为2.67分、合理资本结构的平均分为2.56分,由此可知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都不尽人意,而且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下面根据调查中发现的中小型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1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1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监控能力不强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型企业在财务处理这方面显得十分混乱,比如项目研发的费用和费用的归集划分的很不明确。从1998年开始政府开始鼓励我国的高新创新技术的发展,并且陆续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保证中小型企业的稳步发展,比如,200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家法政委、财政部、科技部、等12部政委在2007年的《关于支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在2014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及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在关于研发费用上面处理的非常不合理,比如研发费用的核算在管理的二级科目中处理,把一些和研发无关的费用也算到研发费用,或者是把多个研发项目的费用归集到一起等等。这些在财务管理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严重影响企业申请政府优惠政策的顺利通过。

财务管理存在于中小型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之中,就目前以陕西省的调查发现,目前存在一些小型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处于记账的阶段。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对资金的活动和资金关系处理以及事后控制方面明显存在严重的不足,科技创新是这种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如何保证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那么就需要中小型企业把投资方向放在科技创新投资方向。

2.1.2 融资路径不顺畅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血液,因为现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科技中小型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自己产品研究开发的速度,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巨额的资金,同时技术创新之后带来的企业迅速发展又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因此仅仅依靠企业自己的资金完全无法满足企业技术的创新积极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型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风险,再加上我国市场上市的门槛非常的高,以及证券市场的容量不多,中小型企业很难和资本市场融资。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型企业中的资产都是都技术专利等无形的资产,很难用作抵押贷款,因此通过和银行融资这条路也走不通。因此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采用了股权融资或者债券融资这一策略,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发展。

2.1.3 财务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往往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在这个世纪企业之间人才的争夺也来越严重。由于在高科技方面的财务人才往往是供不应求,虽然中小型企业为了招聘到高技术的财务人才,在薪资方面也是不断的提升,但是这也阻挡不了每年中小型企业中人才的流失,企业之间互相挖墙脚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财务人才的流失不仅让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付出毁于一旦,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科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2.1 很多的中小企业起步晚,规模比较小,为了节约资金,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原来是技术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识薄弱。他们往往把精力放在技术的研发上面,完全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负责资金的使用和费用报销的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当中忽视让财务人员参与,导致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计划性,在技术开发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很好的监督和控制,严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让财务管理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地位。

所以企业就需要规范好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做好资金使用,资金控制,以及在技术研发过程当中费用的全面预算,让财务管理部门参与技术研发项目的整个过程,做好事前计划,事中监督,事后核查的工作。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培养一支高素质财务管理的团队。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自身的资金以及债券融资和政府的扶助资金。中小型企业的创业资金有限,而在企业初期的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比较大。比如在场地的选择,研发设备的购买以及招聘人才。这样导致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非常少。虽然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扶助政策,但是国家的扶助资金的申请往往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解决不了中小型企业在建设初期的燃眉之急。在银行方面,由于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高风险,且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信用状况不明确,很多银行都不愿意把钱贷给中小型企业。另一方面,我国上市条件过于苛刻,忽视了中小型企业的成长潜力。

科技创新型中小型企业应该加强本身筹集资金的能力,积极开发出各种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组织管理的水平,加强把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利用好国家扶助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努力争取获得国家科研课题的扶助和创新基金的支持。中小型企业规范好企业在研发项目的的核算。积极申请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基金,最大限度的获得国家的各种政策。加强自身的素质和努力提高自己企业的盈利状况,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

2.2.3 财务人才的流失有企业内部管理、员工发展和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型企业应该树立好正确的财务人才价值观和知识效益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信念加入到企业文化之中。重视对财务人才培养的投资,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还可以用“年终奖”“股份制”等措施来留住企业的财务人才。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3 结束语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查,发现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本篇文章能给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莫苗苗.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策略的研究[J].财视频道,201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