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09:56: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p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3.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4.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9-01
课堂讨论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的老样子,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历史教学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教学背景下,高中的历史教学背负了更重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等人文方面的修养。为了完成历史学科上的这一重任,课堂讨论必须要应用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知识与素质修养同时培养的作用。
一、改变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就很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然后是各国的历史,方方面面,内容宏达,知识精深,也正是这一特点,在历史课本的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也是大篇大篇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紧张而急促的,老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免上课的时候过于死板,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缺缺。而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中,摒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欢快的讨论历史知识的氛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补充,更是为它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动力,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减轻了老师的教课任务,让所有人都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应用实践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课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论交流,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故事的一种形式,不过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不可变更的故事,课堂讨论时有效的利用历史故事性的这一特点,就能让高中生在日常繁琐,困倦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心对历史的热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提升历史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成绩,促进老师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历史方面的人才。
三、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与老师如果存在芥蒂,很容易造成老师教学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减损,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则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焦躁、不安、困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然后该科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偏科,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其后果非常严重。而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讨论中软化矛盾,增加师生感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栋信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接受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吸收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吸收的难点重点,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让师生的关系融洽和谐。
四、交换学习思维,拓展学习思路
历史对学生的思维强度要求很高。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历史跨度很大,对知识网架的构建、调控、总结、掌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足够开阔,知识网架构建必须清晰,解题思路必须完整。而将课堂讨论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历史知识和问题,彼此在讨论中交换了思路,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只能是一个思想,而两个人的思想加起来却大于两个思想,这是因为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合创新,这样产生的思想就不止两个了,何况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交流讨论,其中学生激发产生的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线是多么的丰富鲜活。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使用讨论的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多角度、多技巧、多方式、多创新的应对考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吸收是一方面问题,把它实践应用起来又是一个问题。而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以分组比赛限时这种方式来解决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就秦朝封建君主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队派出一个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家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清楚掌握知识结构的小组成果,由老师办法一定的奖励给每个队伍的成员。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学生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这种方式总结的知识和历史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后期的整理和记忆也会比较容易。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渠道。课堂讨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形成、心智发展和情感升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新时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2]金玲燕.浅议历史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8)
[3]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4]李玉彬;任传伟.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9(S1)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WWW.133229.COM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称为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英语课堂教学,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一、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一)提出目的,明确主题。提出讨论目的就是界定并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仔细计划好讨论,说明讨论理由。教师提出讨论目的,既要告诉学生课堂讨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又要告诉学生当前开展的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
(二)创建适宜环境。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适时引导。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讨论中,特别是全班讨论中,讨论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因个别学生好钻牛角尖使讨论局限于很小的话题,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效果,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
(四)鼓励参与。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
(五)科学结束讨论。结束讨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归纳或小结讨论。第二,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第三,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第四,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度,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五,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讨论目标、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显示讨论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动机。第六,让学生总结。
二、提问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为使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至为迫切:一是明确目的;二是选择问题;三是正确叫答;四是有效反馈;五是采取措施。
三、适应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种策略。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每次与学生接触,就面临着选择。所谓选择就是要选择与教学情境协调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
(二)适应学生实际。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不了解学生的教学,如果说不是失败的教学,至少也是很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研究、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及特点,并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三)做出灵活反应。适应性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引起并维持学生注意、讲授新内容、提问、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灵活。
(四)调整教学速度。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或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并且,一旦发现教学进度或速度学生不相适应,就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高速度、快进度学习创造条件,增大学生的学习效益。
(五)选择合适内容。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相关性及对他们的重要性,并因此重视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课堂环境策略
课堂是教学环境,是教师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的场所。课堂环境直接表现为课堂气氛,因而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第一要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第二要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要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第四要创建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第五要创建教和学的课堂环境。
五、激励策略
激励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首先是提出挑战性要求;其次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然后是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六、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对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课堂管理的策略为:认识意义,明了目标;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制定和执行规则。
七、管理课堂作业策略
指导的练习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而独立的练习一般在教学结束时出现。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有:1.管理指导性课堂作业;2.选择课堂作业;3.布置课堂作业;4.监控学生做课堂作业;5.做出课堂作业反馈;6.使课堂作业促进学生的灵活性理解。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课堂讨论实质的认识不够,对课堂讨论的原则认识不足,对自己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负的责任不清等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讨论无价值
对于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有的教师也要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似乎这样才能体现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吗?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二:时间不充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教”能完整地展示给听者,讨论时,给的时间不够,讲求形式主义,走过场。当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可不到二分钟,学生“讨”兴正浓时,老师就突然打断,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的结果是老师小结草草收场,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三:表演成分多
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怕课堂讨论耽误时间,影响进度,于是教师往往在课堂讨论时给几名优秀生“面授机宜”,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后是这几名学生的表演。有的教师甚至提前“做豆腐”,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汇报时自然“成竹在胸”,一副表演的腔调给听课者莫名的感受。
问题四:模式固定化
在听课过程中,课堂讨论形式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老师布置讨论后,前排两位同学刷地回头,同后面的两位同学构成一个小组开始讨论,统一的动作不仅令人哑然:莫非课堂讨论也有模式。
问题五:秩序有点乱
经常看到课堂上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布置讨论后,教室里立时嗡嗡声一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出讨论的热烈。细看讨论中的学生:有的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有的学生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这种秩序混乱的讨论,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问题六:意识太淡薄
有的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功能产生怀疑,“什么讨论、合作,还不是换汤不换药,空耗时间,只要学生学会就行了!”这正反映出当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为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功能,我们应该正视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策略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弘扬。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学生产生异议,需要加深理解,统一认识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满好奇,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而那些浅显易懂的问题,非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是没有必要讨论的。
策略二:讨论要具有实效性
讨论时,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切不可搞“形式主义”,应避免学生刚刚“热起来”就“及时打住”转入其它教学环节的现象。更不可因害怕讨论占用过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而草草收场,给学生吃“夹生饭”。当然,在讨论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其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用机智去正确处理课堂讨论中的各种问题。至于讨论中追求表演,哗众取宠的现象,到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策略三: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课堂讨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比如全班讨论这一形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影响面大,但对于难度大的论题却不宜采用。可以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或者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把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一番争论等等。
策略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1)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2)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3)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讨论可有可无时宁可不要,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如果教学内容要讨论,讨论后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以及得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就可以讨论,否则就没有必要。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捉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时讨论。
3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4 组织课堂讨论经常运用的几个切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7-01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这种教学方法得到古今中外名师的推崇,孔子、叶圣陶、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曾使用过。“讨论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讨论式教学法”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中人的认知加工能力与群体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对认识结构的影响。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就大学英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提供语言应用综合能力,二语习得等资料,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讨论式教学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就开始采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现代教育中开始使用讨论法。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法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
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到底怎样呢?笔者经过大量听课后发现,其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讨论法未能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许多教师对讨论法持拒绝态度。在民办高校调查的102节课中只有33节课应用了讨论法,仅占32.4%,每堂课应用时间平均只有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20分钟,最短不到5分钟,整堂课都进行讨论的为零。
2、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但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讨论法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使用了讨论的课堂常出现的问题有:1、学生预备不足。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中讲到某一知识点时提出一个讨论题,事先没有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学生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而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往往只有3--5分钟,甚至更短。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随着笔者教学年限的增加,就越来越多的注重教学法的运用,并且开始研究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怎样运用这些教学法才能使课堂上的知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运用。使得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学生们受益并喜欢的地方,还能够给他们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所以我们传统教学法中的讲授式教学法就不能在课堂上继续独当主角,还应有其它的教学法的参与,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在此笔者要提到的就是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而且是“五人一项式”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并且还要探讨一下它在其中的正迁移。
二、“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内容与改革目标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全班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就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提供语言特色,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资料,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同样的教材,但是却有多样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认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60%的学生认为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质量一般。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教师方式,学生很难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学生喜欢教学如何去教授呢?根据调查数据,对于以教材为主,主要讲解文章中的语法词汇和语篇理解的教学方式,只有10%的学生喜欢,44%不喜欢,剩下46%的同学是中立态度。52%喜欢以教材为主,讲解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62%的同学喜欢基于教材,注重除语言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学习策略。69%喜欢基于教材,补充课外学习材料,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6%喜欢教学内容灵活,着力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就是以全班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学习与讨论,既保证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又保证了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以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巩固,而且课堂活动也是教学的剂,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学的效果起重要的作用。活动是否充分,难度是否适中都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调查,在活动的难度上,86%的同学认为课堂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是难易适中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设置的活动的难度是适合学生的。但是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的人数不多,只有56%,40%的学生认为教师组织的活动一般。因此如何创新课堂活动,让学生既喜欢又能学到东西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目标就是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掉队。
“五人一项式”的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的应用,教师坚持应用讨论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状况会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反过来又促进了讨论法的有效实施和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正是教师努力的目标,也是“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标。
三、“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创新之处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创新之处是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在行为,不断内化教学内容。思维的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在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运思的气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智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从长远来看,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是很显著的。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明显和独特的优势, Stephen D. Brook field 和Stephen Preskill在《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谈到了讨论法的15点好处,而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就是这些好处中可以值得我们大家应用的有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长伟.钱长伟谈高校教学改革[N].成才导报.2001―03―07.
[2] 符娟照.比较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7.
[3] 陈至立.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N].中国教育报.2002一01一08(2)
[4] 上课像讨论会 学生是主持人[N].教育文摘周报.2001―12―05.
[5] 叶澜.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06―19(4).
(上接第6页)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3、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是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素质。 而创业技能的形成,在内部有赖于个体在活动中经由经常性反复性练习达成熟练,在外部依赖于有效的创业教育,前者为后者提供外在条件。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业技能与对创业商机的提炼,缺乏创业企划与缺乏融资渠道,不能整合资源,缺失团队建设等。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创业技能教育所致。为此,高校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为重点从多个方面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1)创业课程实践化
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当前很多高校竞相开设了创业教育学科课程。 但是,毕竟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技能需要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创业课程实践化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业课程都应当设置成课题型、讨论型的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论证,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完成,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中,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第二,开设更多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课程,代替验证性的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促使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课程要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三项内容想结合的综合训练实践教学。第三,课内实践教学向课外实践教学延伸,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脱节的状况。
(2)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必须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互动教学方法,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创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的商业活动紧密相连,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强化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法不失为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3)设置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进去,如班会、团支部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各类竞赛、文体活动、劳动周、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 二是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请创业者做演讲报告等。三是开展模拟演练,也就是组织有意向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由教育者根据真实创业的过程来模拟设定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可能的障碍,包括创业之初的团队组建到创业中的管理、技术、营销、售后等每一阶段,让学生分工合作,自行解决,教育者以顾问身份全程跟随、给予指导,对不当之处及时纠正,对创新之处予以鼓励。
(4)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可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来创办和运作企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李志能.罗博特-D•希斯瑞克(R0benD•Hisrich).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应用效果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校学生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使得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课堂讨论环节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设计合理,运用有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外来种与生物入侵”“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一系列主题的课堂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其内容覆盖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生命科学多个学科知识,其课程任务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4]。普通生物学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共设54 学时,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前后衔接性不强,且不少知识点高中生物已有涉及等问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虽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仍有限,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授课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获取新的知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思考。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
讨论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个性化见解的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通识性特征,使其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但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启发性,选择贴近于生活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讨论主题中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课堂讨论的主题设置应当具有阶梯性。若选题过易而缺乏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若选题过难,则学生的储备知识不足以满足其讨论需求,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三,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结合授课内容,合理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尽可能地让处于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二)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存在普遍的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的课堂讨论,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每小组成员约6 人。结合学生前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授课教师酌情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各层次水平成员的配比大体保持一致。讨论小组形成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授课教师提供的备选讨论主题之一,分工完成资料搜集、讨论主题框架的构架、演示文件的形成、小组代表(问题的主要阐述者)的选定等流程。通过这些流程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撰写、发言等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三)合理安排讨论实施的时间,保证讨论主题的深入
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课堂讨论形式,若授课教师怕耗时会影响教学进度而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在于重视讨论的过程,应根据讨论小组的人员组成,留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充分调动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在现有的课程的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运用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仅靠课堂时间完成讨论课的各环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正式实施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课的备选主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主题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的准备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讨论课时是有备而来,确保课堂讨论的充分高效进行。
(四)重视课堂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除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虽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并不代表课堂讨论就只是简单的师生角色单纯互换为“学生讲、教师听”。授课教师除了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更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观点阐述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成员发言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和适时引导以防跑题之外,还应该保障学生在符合讨论主题范围内,拥有充足的自由探索与思维想象空间。对于各小组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不能直接给出观点正确或观点错误的判断,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包括展示的文本与主题是否相符、论证论据是否选取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及时归纳总结相关规律,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后,授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讨论和交流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评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同时安排两位教师参与授课。小组讨论开展时,由授课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进行,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课堂总结。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自评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使各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方面的不足,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最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校2016 级至2018 级最近三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课堂反馈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与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各讨论小组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组织完善演示文件,或撰写发言稿,团结一致,学习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近两轮的课程考核和评教评学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组教师的好评,并认可授课教师能及时对每一讨论小组进行针对性点评的教学行为。
四、结语
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除了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还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不参与讨论;又要及时点拨并引导回归话题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原来的主题。同时还要把握好进度,预留出对讨论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各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巧艳,王继平,王红洁,高义民.课堂讨论与同伴学习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7 ):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2―01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无效或低效的做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设计、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方面。
一、课堂设计中的低效现象
1. 教学观念的偏差导致的低效。如今,个别教师仍秉承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思维动态。还有的教师将“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一言堂”,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状态。
2. 低效的备课导致的课堂无序。现今教师的备课存在着几种无效现象:一是大部分教师抄教案、抄教参。二是“翻新工程”,老的教案改改弄弄变新的。三是由人代抄教案。这些无效的备课都使得课堂教学无效。
3. 课堂教学导入的低效。有的教师导语总是过长,不能按时完成课程目标;有的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但故事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差甚远,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有的教师利用音乐导入,但音乐主题与课文内容无关。
4. 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5.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很少采用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劳动。
二、课堂讨论中的低效现象
1. 课堂讨论组织得太早。有的教师上课组织课堂讨论过早,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讨论,其结果一是无谓地浪费时间,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二是盲从别人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低效行为,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2. 课堂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太难。这里的简单是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且解决方式唯一。这里的太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思路。
3. 课堂讨论的时间过长。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教师预留的讨论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在讨论完后会无事可做,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会降低。
三、课堂提问中的低效现象
1. 提问内容有缺陷。教师为了促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或盲目拔高,或没有挑战性,或缺乏连贯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提问动机扭曲。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且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
3. 提问的形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往往有着功利化的倾向。为了功利化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对提问行为的设计,提问形式常常陷入固定化、模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课堂小结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有的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1. 走过场式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没有目标性、针对性,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浓缩“提炼”的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8-02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法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都要在思想、知识和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讨论中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难以引导讨论深入下去。所谓准备,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对教师来讲就是要把重点部分揭示出来,还要指导学生的准备过程,如认真划分小组,培养学习骨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过三次相遇、相处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这时,我提问:“一个世界有名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选准课堂讨论焦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课堂讨论真累,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没完没了,弄得该上的内容没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组织讨论时没有合理组建讨论小组以及选准讨论的焦点,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选准讨论的焦点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重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得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则是突出重点的有效办法之一。这样不仅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的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必须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授的内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进一步拓展、充实、深化,以拓宽视野和发展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学习活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利用它引发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认知结构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等等)的影响,课堂中出现卡壳、冷场现象并不少见。当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给他们灌输知识,也不能“穷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5、当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亢奋状态的,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拉开发散思维新的一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四、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结合
对于全班性的大组讨论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起较好的酝酿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以及习惯在大众面前发表自身的看法,小组讨论的气氛适于学生敞开心扉自然真实地畅谈发表言论,同时也能够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话题有所集中,认识有所明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跃大组讨论的课堂气氛和效果,特别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突出。当然,小组讨论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于一些简单性话题不需要进行大组讨论,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讨论话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则应该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组讨论中老师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引导作用,使讨论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五、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各组可推荐代表发言。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讨论进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等。
对于课堂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点名表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不点页名批评。这样做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对于讨论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则要客观对待。对于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条理而富有逻辑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肯定;而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语法问题,教师要认真指出,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J].基础教育研究.200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