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09:56: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美术课;途径;发散性;创造性;综合性
“美术课是不是画画课”?记得我上初一第一节课向学生提出问题,少部分学生说是,大部分同学能知道一点分类。我的目的是你已升入初中让他清楚美术课的含义及分类,广义上的美术含义是一切美的东西《范畴》,正如罗丹大师所说:“美在生活到处都有,只是你没注意”。而美术的分类大体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也有人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新疑性、独创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八年级《时间的“表情”》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时钟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蓝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八年级《从心地接触自然》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常见而普通的树木房子,屋前堆放许多东西,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七年级《立线装饰》这课,要求学生用细纸条线或毛线等一切线状的进行立体造型,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的立线装饰作品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好多同学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装饰。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创造思维;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教育创新的要求,即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方针。从中小学到大学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美术鉴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培养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开设美术赏鉴课程,对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正确地认识并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创造力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
从古至今科学与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即是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留给人们永恒的微笑,他又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设计出的多种飞行器、坦克车、纺织机、钟表等等,至今仍被视为创造设计的典范。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讲:“艺术和科学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还进一步指出:“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科学家而存在,他们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顾不能替代的教育。美术教育是侧重于视觉形象思维的一门科学。人的视知觉是对事物一般普遍性质的把握,通过产生代表某一事物的意象,视知觉便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的意识总是运用视觉记忆把一生的经验组织到一个由无数视觉形象组成的系统中,意识制造的这些概念(形象)思维机制都是在直接的感知和与储存的经验之间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科学家、艺术家的脑子里都进行着视觉思维活动,这种视觉思维活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这种活动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创造力。
二、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力手段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术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1.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 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 种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 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 ,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 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 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2.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 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 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 、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 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 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 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 山歌。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 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 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4.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 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 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 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 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 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 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5.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 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三. 美术鉴赏过程是培养创造心理品质的温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美术鉴赏可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超过科学所认定和许可的范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所体现的感觉力,其敏感度、精微度、丰富性也远远超过普通人对自己感觉能力的自觉认识。认识了创造力的本质,我们就更加了解视觉思维的需要,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识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欣赏者一旦和这些杰出伟大的艺术品相接触,便会产生出强烈的凡响,促使原来自身已经具有的感觉力更加强化,而获得满足和激发,从而加深对创造力和人生的体验,逐渐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最终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活力。
2.美术鉴赏过程就是再度创造思维过程。
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所以,宋代诗人梅尧臣就谈到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美术鉴赏离不开视觉思维的参与,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若用一般性的语言(文字、表述)转评它的信息,是难以具体准确地表达对它的感受的,必须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进行交流。当我们面对中国画家山人朱耷的《花鸟》作品时,我们眼前可视的只有一只小鸟。一枝残荷在一片白色的空间里,这只缩着脑袋的孤独小鸟显出荒寒孤倦之状,所蕴涵对旧宦新贵的讽刺,表现出作者们的勇敢悲愤情调……,而画面留下的大片空白,我们可想象,可联想那是广阔的天空或碧波的湖塘……。中国画的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正是留给欣赏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艺术作品为欣赏提供了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成了客观世界艺术化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凝缩到特定艺术手段所表现的典型形象之中,而欣赏过程则起到某种还原作用,客观事物的形象由到作者和欣赏者的两次加工而获得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效果。艺术作品不管表现的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余地,这些空间都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这正是对欣赏者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卡西尔就曾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品,他必须以自己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性的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美术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这种二度创造过程,把潜在在欣赏者内在的创造性激发出来,使美术鉴赏活动到达对欣赏者创造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美术鉴赏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促使欣赏者对美的事物感知力更加敏锐,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同时,可使学生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并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创造精神,是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J],装饰: 1993(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2-01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并结合合理想象对数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形成具体的印象和想象的课程,对聋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在他们并未形成语言概念之前,形象思维的形成更是困难。让他们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理解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形象思维的形成对于他们理解各类的社会事物也有很大的作用。
1 聋生思维特征分析
1.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而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通过定理和具体的想象结合的学科,更多的是运用合理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就聋生的具体情况来说,他们在形成真正的语言概念之前,无法解读数学的定理。而形成语言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定理的合理想象无法顺利展开。这也就致使他们在掌握定理时缺乏逻辑性,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评断时没有条理性,无法对定理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的细致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对各种相似的概念、事物等进行区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他们在话语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上的提高。
1.2 聋生的思维过程与形式
在对事物进行对比时,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区别,容易忽略事物的内在;更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容易忽略其共同点;更擅长于单方面的比较,容易顾此失彼[1]。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抽象思维进行总结时,他们需要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只限于对于事物表面和浅层次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概括。而在对于理论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差。他们不容易把握住一些用来区分两个类似事物的特定修饰词,而造成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无法理解概念所要揭示的深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特定学科的用语进行研究和理解。
2 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形象思维能力途径思考
2.1 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在解决未知答案的问题时,常常会思考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同类之间的对比得出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最开始的应用中可能对于解答问题方面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容易将我们束缚在框架之中。聋生的思维定势便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逐渐暴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帮他们打破这种模式[2]。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它的一定的特性和定理。之后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则容易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套用,造成解题错误。老师此时尤其需要给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等边三角形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2.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说将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方便他们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
2.3 借助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印象更深刻。因为他们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作用接受这一事物,这样多种感官的结合可以使得他们的理解具体而形象[3]。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如自己制作数学道具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实例就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正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真正认识到他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正方体和应用定理方面有很大的效用。
2.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学生思维的形成是通过对日常用语或课堂用语等的理解。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来使他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可以利用让他们自己讨论来解答问题,让他们背诵课本的定理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遍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再请各个小组出代表对他们组所总结的内容在全班进行阐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间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2.5 创设目标情境,助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
创设目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合理的情境进行思考,将他们逐步引入要教授的内容中去。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自然易懂,十分容易掌握。比如教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坐标时,我上课时先让学生们注意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格一格的板砖组成的。我让学生们将教室东南角的砖缝当作中心,横竖方向上每隔一格板状标一个数字,然后让某个学生站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去确定他所处的坐标位置。以此来形成学生对于坐标的概念。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3 结语
帮助聋生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促进智力方面的开发,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减少数学在教授过程中的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聋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对教学的进展程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调控。因此,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不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念。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定义为对于科学技术具有读写的能力”。从三个维度定义了科学素养的概念:(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我国学者还认为学素养应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是从多方面界定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的。在我看来,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对科学事实的判断及预言。
2、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品质;科学意识,五大要素。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现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中学生掌握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医学、环境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但对于经济、医学、前沿学科方面的知识知道的较少。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2中学生的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偏低。中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高,过分重视科学过程得出的结果,并不重视其探究过程和方法。
2.3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表现在中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不足,对自然现象不愿意追根究底。因而对自然现象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4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上课时能够提问,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或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多数学生不会自学,不知道在书中做注释,在学习上缺乏主体参与和再加工。主要是被动接受任务,系统归纳总结少。
3、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3.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3.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究竟有哪些,就成了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观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合理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图表、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并逐步学会如何规范地记录观察结果。高中化学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每次实验时教师都要尽可能使实验内容条理化、问题化,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入手,以化学事实或现象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归纳、推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1.设计情境式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式问题,提出疑问、巧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在讨论和学习体验中增强发散性思维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习惯性和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是当代人才的各种创新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引导,在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就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一些字、词、句、段的含义,也就抓不住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不会合理使用教科书或教辅资料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书籍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受益终生。
学法指导中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①专心听课;②及时复习;③按时完成作业;④课外阅读。也可以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专项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然后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拓展,并在必要时上一节专题课,以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通过巧问、善诱、引导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去完成某项实验任务等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和训练一些简答题、鉴别题、推断题、制取题、实验评价题等,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但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参照上述办法去多启发、多培养、多实践、多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各种能力定会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年.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 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手、好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并产生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科学幻想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先让学生从感性上喜好这种绘画表现形式,并逐渐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接着再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理性上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少儿科幻画的属性:少儿科幻画它不同于一般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描绘“虚拟的真实”,它是富有时念,带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带有技术内容含量的绘画作品。引导孩子们寻找发现画面的创新点,感受科学幻想艺术作品的审美趋向,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知识技能、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除了要求学生注意平时多看书多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成长,仔细讲解科技发明的过程,带他们参观科学博物馆,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小制作、小饲养、植物栽培、小实验等动手实践的科技活动,带领他们走进生活,引导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科学事物的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以上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形象和情感储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培养和提高。
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理的首相思维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研究物理的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
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及其分支的严必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结构化的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从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教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理论或随时加以严格检验,便于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4、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的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它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分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
5、物理学从它早期萌芽到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哲理的物理思想、现点和方法影响着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
因此,物理学曾被称为“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哲学的支柱”等等。总之,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抽象性特征,而物理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问题解决等具体途径,发展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抽象来完成的。所谓抽象,从词意来说,是分离,排除或抽出。科学抽象的目的,总的说来,就是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思维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在一定课题指引下,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智力操作活动。无数科学认识的事实说明,科学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就在于从各种现象中抽象出“自然力”,再用这些“自然力”去推论其余一切运动形式“。牛顿本人就凭这种抽象力量,把地上和天上的切实观物体的机械运动都统一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科学史上第一次认识的大综合。而众所周知的相对的创立,正是爱因斯坦超越实验事实,高度发挥科学思维的抽象力量的产物
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物理学的每一步重大进展或突破,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物理学越发展,其抽象程度就越高。所以,不培养起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就会举步维艰。高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通过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抽象思维是从属于一般抽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物理抽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形式,它在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良好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才是培养它的主要途径。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科学推理等方法。善于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习物理知识更加容易,解决物理问题简捷。同时,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也是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一、科学思维介绍与培养意义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实验为着手点,进行教改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实验是实现化学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在“探究金属生锈和防治”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我首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不但新颖,还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结合。首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讨论。这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起到了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改进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实验、利用实验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还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改进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增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偶然现象,但只要在保证安全这一前提下,揪住“偶然”不放,询问老师、查找资料和反复实验,就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很多新发明或新发现,就是在一些“偶然”中得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细菌学家弗莱明对一偶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溴的偶然发现;以及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一些重大成果,都不乏在偶然中获取成功的事例。
1.4 实验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在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2.实验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按照探究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实验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1 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究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因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2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科学家波义耳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和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手段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2.3 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为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求真。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1 以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里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表达形式。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3.2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用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无中生有”、“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欲望,继而产生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