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

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2 09:56: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

篇1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90

1调研背景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课余活动丰富、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到近期发生的各类大学生暴力行为,让我们看到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困惑。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调研基本情况

2.1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两个月(2015年4月15日―2015年6月20日)。此次调查的范围是东华大学本科学生,被访者不限性别、专业。调查方法为东华大学校内两个校区随机访问。

2.2样本信息统计

经过精准的问卷投放后,发出问卷为300份,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17%。对于回收的数据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量为2.75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级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98%、2.1.1%、2.65%和2.2.5%;专业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商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分别占比3.16%、4.40%、178%和66%

调研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的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和需求,探索通过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

3调研结果

3.1人际交往现状

当调查者被问到对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是否感到满意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且造成了困扰。选择“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仅占8%,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有信心。但仍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十分不满意,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

宿舍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够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对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的评价中,有一半大学生认为“宿舍气氛融洽”,但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宿舍室友相处中出现问题,这表现为寝室内部不团结,部分成员间有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6%的宿舍关系出现较为严重的危机,亟待解决。

对于“大学生对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的态度”,有8%的学生对集体活动比较热心,这类学生多为班级干部或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此类集体活动持有比较大的热心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表示“不太热心”,这类学生一般会表现为不太擅长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3.2人际交往对象

当有心事的时候,有76%的大学生选择向“密友”吐露; “父母”和“兄弟姐妹”占比分别是20%和1.4%,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能时时刻刻都与家人保持联系;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吐露心事的比例仅占5%,对于这个现象被调查者表示“在于辅导员沟通时会感到有压力,毕竟不是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渠道较为丰富,其中主要以宿舍、班级、课堂以及课外时间和社团活动为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3人际交往认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于交往的态度85%的大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比较理智;有1.1%的学生选择“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样的态度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稍显盲目,导致自我的独立性和主见降低;仅有4%的人选择“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他们在交往时态度较为强硬,原则性较强,比较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学生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的意愿”,64%的学生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愿意”,这部分学生既能够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理智;2.1%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他们待人热情,也很好地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另外,1.4%的人不太愿意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这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时会稍显被动,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3.4人际交往动机和影响因素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中,占比最高的是“能使生活愉快”,达74%,可见人际交往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其中选择这项的一、二年级学生占选该项总人数的79%,而选择“促进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三、四年级学生占选择该项总人数的88%。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表现出年级的差异,情感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状态。大一、大二低年级以情感性的获得快乐和缓解压力为主要需求,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关注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注重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性格”,同时“个人能力”和“处事作风”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的主要因素,这些属于内在的人格特质和魅力;相反,“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外貌”这些外在条件在交往中并不是十分看重。

3.5人际交往技巧

在“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的原因”调查分析中,“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的占比最高,达到64%,证明大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价值观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48%,“性格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5.4%,“心情不好”占37%,“生活习惯差异”占5.1%,“意见不一”占40%。这些选项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关注自我状态与自我感受,注重个性表达,有时候可能往往会忽略他人感受。面对与自己有异的观点,希望别人接受顺从自己的想法,习惯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

在调查“大学生最需要加强的人际交往技巧”中,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加强“交谈技巧”“倾听技巧”和“自我情绪管理”这三类技巧,分别占70%、59%和56%,可以发现,这三类技巧是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技巧。

4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4.1缺乏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较为被动

根据之前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引发冲突矛盾的情况很多,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交谈能力欠佳才造成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会在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沟通交流问题,导致冲突矛盾差生,既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造成他人的困扰。

对策:①学校鼓励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主、客体,在学生社团的环境中,他们可相互交流和学习,并利用刊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2]②设置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课程。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大学期间接受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这反映出学生对参与提高交往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尽快开设有关讲座、选修课,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和技巧。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是形成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4.2人际交往范围拓宽,但扩展交往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同时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真正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抱有无所谓或是不愿意的心态,不主动参与交友活动,将自己的人际圈子限定在并不是很大的范围,搞小团体、小圈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初次见面者主动交流沟通,扩展交往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交往途径多样,但能够扩展交往的情况并不多。

对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有机部分,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正确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3]

4.3部分大学生在交往时缺乏深度

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信任并且不能够敞开内心与他人交往。而且,对于集体活动不会特别热心,助人为乐的观念也不强。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观及交往能力欠缺有关,这导致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缺乏深度。

根据调查,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较少,而交流内容最多的是关于学习研究以及考试就业方面的信息,涉及个人生活的很少,学生有心事也不会选择向老师或辅导员吐露。由此可见,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缺乏真诚交流,交往缺乏深度。

对策: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化解矛盾,用心沟通。作为集体和组织代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中注意平衡学生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矛盾。尽力改变辅导员日常工作陷入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之中,对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不多的局面,应当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他们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更为到位。

5结论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准备跨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促进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现代社会,大学生因人际摩擦而伤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小组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在关联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问题处理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独立性、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的弱点;其次是表达理解能力。一方面指个体是否能够让他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将个人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指个体能否正确地理解他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次小组主要遵循小组社会工作理论——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其核心概念是符号,指任何能代表某种意义的事物。因为人们赋予事物某些独特的意义,所以事物才会成为符号,并且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意义的存在。在所有符号里,语言是最丰富灵活的系统,人们通过说话交流、肢体表达(包括不同的面目表情与姿势)等方式,相互间传递各种想法,进行相互间的多种交往。而在小组过程中,组员们利用语言、身体动作等符号进行互动,传递所要表达的意义,充分的展示自己,并实现与社工、以及其他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这不仅有助于组员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在小组内营造良好互动的气氛,有利于实现小组目标。

2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设计

本次小组招募了广西M大学同年级多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通过口头介绍宣传、张贴海报、QQ群转发等手段来招募本次小组的成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2.1需求评估

对报名参加小组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的访谈了解,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需求:第一,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学习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技巧;第二,嘗试主动交往,摆脱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第三,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需求。

2.2小组方案

(1)小组对象:招募有人际交往需求的10名大一新生,其中男女生各半。

(2)实施方式:小组训练、小组分享、课后作业。

(3)频率次数: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6次。

(4)小组性质:发展性、封闭式小组。

(5)实施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原则。

(6)小组目标:①帮助组员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②协助组员发现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正视缺点;③协助组员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楚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方法,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7)单元大纲(见表1)。

2.3实施原理与单元设计

2.3.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破冰、建立契约、制定规范。小组社会工作探索阶段,通过小组破冰的方式,让组员之间有基本的认识,努力在组内建立信任互助的小组氛围。其次,需要让组员了解小组内容和目标,表达对小组的期望,共建“真诚、接纳、尊重、保密”的小组契约。本节小组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第一节活动,组员间还没有建立关系,由于小组的10名成员都想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需要用到小组内部的力量,所以第一节小组活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熟悉。

2.3.2第二次小组活动:建立组内交往、认识人际交往重要性。小组进入探索后阶段,经过第一次的破冰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组内关系得到初步建立。本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小组内部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开展。因此在开始之前,运用游戏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交流的意愿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欲望。在“你画我猜”的环节中,通过组内游戏互动,让组员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下求学、未来就业以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进一步促使组员间的交流和开放,引导组员吸取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2.3.3第三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纠正错误。小组进入熟悉阶段,围绕组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在处理缺陷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凝聚力的提升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只有明确自身人际交往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因此,设计现场分享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环节,通过非批判式的分享,引导组员运用人际交往知识的能力,感受他人的支持对处理自己人际交往缺陷作用。更进一步的开放和信任能让小组自然过渡到自我认识阶段,协助组员认识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进而延伸到人际交往需要主动的主题。通过组内人际交往经验分享,增加组员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

2.3.4第四次小组活动:情景模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进入成熟阶段,有所侧重地从感性向理性延伸来理解和分析人际交往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组员之间在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后,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间互动增多,但是组员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中,需要与不熟悉的人进行接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因此本节活动设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以提升组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最后,让组员认识面对他人交往中常见的因应方式(给建议、安慰、教训等),并训练“积极倾听”和“表达同理”这两种有效的因应方式。

2.3.5第五次小组活动的重点:巩固效果、发掘潜能。小组由成熟阶段向结束阶段过渡,挖掘潜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巩固效果则是小组活动的重点。组员在上一节活动中学习了不同场景人际交往的方法,需要及时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次小组活动主要是强化小组成员前几次小组活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学习并提升,借助小组内部力量相互促进,改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并保持在组内习得的良好交往习惯。

2.3.6第六次小组活动:回归现实、离别情绪处理。小组活动进入结束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多在于自身不够自信、主动,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首先要帮助个体了解、纠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思维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的目的。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组员在适当的情景做出恰当的表现,帮助其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末期,主要处理离别情绪,巩固小组成果,让组员表达小组活动未尽事宜,提出建设性意见。

3小组评估

3.1小组社会工作过程评估

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评估就是对小组活动过程进行整体的评估。小组过程的好坏决定小组的工作效果,从整个小组过程来看,虽然没有出现冲突性事件,组内保持着较好的互动氛围,小组活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组员因个人原因而表现出的不良情绪。

3.2小组社会工作效果评估

了解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前后组员的自我感觉。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估,所有组员都提到了自身的改变,不少组员认为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知识,深刻的意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以后学习、生活的现实意义,提升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员通过在小组中与其他组员互动,逐步增强了自信心,负面情绪也随之减少。

4结果反思

在小组最后一个活动中,社工收集了组员对社工小组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运用的小组技巧、能否实现小组预期目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开展的建议等方面的评价,以便帮助社工总结经验并提高自身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

据统计,5名组员对这六次小组的小组氛围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这些氛围中能够使组员更好的进行交流。3名组员对组员间的信任度、交流分享时的真诚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程度表示比较满意。2名组员认为组员在分享环节的分享程度不够。另外,组员对社工提出一些建议:一是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尽可能防止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场面失控的现象;二是在活动之前做好预案,预想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况,以便应对;三是小组活动某些环节的内容比较单调,可以设计得更丰富一些,另外在环節之间的衔接上有待加强;四是在分享环节注意把握与引导组员分享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谢昊宇.大学生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项目报告[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3] 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0 

篇4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第一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定型期,心理发展的困扰期,情感情绪复杂多变,他们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均高于积极的情绪,他们表达情感方式由外露逐渐转变为内隐。

加之,中职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曾经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内心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许多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的交往愿望,乐于与人沟通,渴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培养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意识,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老师,除了给学生讲授教材中的交往礼仪知识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际技巧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校园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中职生学习较差,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一般都不被老师喜欢,甚至被斥责批评。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老师“敬而远之”。因此,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对学生应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合理的期望值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反之,可能使学生因期望值过高而丧失信心,或者因期望值过低而自暴自弃,在学习上放弃努力。二者都会导致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2.教师要积极表扬,恰当批评

教师应该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批评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批评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辞不要过于偏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拓宽交际渠道,促进同学间交流

班级中的交际渠道很多,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增加讨论课、合作探究课、社会实践课等课型,尽量创造同学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课后,教师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拓宽交际的渠道,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彼此尊重、和睦相处,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增进彼此了解。如:开展“班级是个大家庭”“我和你”等班会,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团结合作;举办演讲赛、篮球赛等,让他们在比赛中建立友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提供了舞台,促进了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三、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另外,教师要利用课堂活动、交际实践活动等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有:

1.微笑

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剂。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装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通行证”。

2.要欣赏赞美别人

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这是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觉得没有人配做自己的朋友。不会真诚赞美别人的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和接纳他。

3.要学会感恩

感恩之心是火,能融化千里冰封;感恩之心是水,能滋润万顷荒漠。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会赢得广泛的好人缘,从而成就自己。

4.互利双赢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方在意与否、计较与否,首先都要主动、周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需要。只有“双赢”才能共同发展。

5.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正常相处、平等交流、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准则。待人以诚,才能人待以诚,才能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

总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篇6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其一,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已,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其二,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满意、喜爱、快乐、自豪等;另一种是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愤怒、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等。这些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的情感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绪与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愤怒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生活中,当事与愿违,某种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一再受到挫折之时,愤怒自然产生。根据程度不同,愤怒可以表现为不满、生气、激愤和暴怒。愤怒时,人体内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储备,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并且常用侵犯性语言或行为宣泄出来。在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降低,常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2.恐惧导致的沟通障碍

恐惧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安、担心、惧怕等。现代人的恐惧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如受伤或死亡,更常见的事心理和社会方面,如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绩效评估不佳,担心自己的能力、体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使人丧失某些原则,甚至用对人作假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消除自身的不安。这就拉大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造成沟通的障碍。

3.嫉妒与自卑造成的沟通障碍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自卑是一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会导致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的差异,有助于理解许多误解和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客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人格因素引起的障碍有两个方面:1.气质不同产生的障碍。2.性格差异产生的障碍。

二、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尽管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只要人们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采取科学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就能够客服沟通中的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具体来说,客服人际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态度要积极

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上司交给的一项任务,员工甲与上司积极沟通,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加上他本人态度认真而且充满热情,他就会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而员工乙做事一贯懒散,对什么事都认为无所谓,凡是都消极被动,他就不会主动去与上司进行沟通,工作效率自然也受影响。因此,在人际沟通中要尽可能地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消极悲观的态度,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够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二)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我们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开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欣赏对方。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真诚地给予赞赏,显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进一步交往铺平了道路。

(三)充分实践,改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示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感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四)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使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

4.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五)正确地运用语言

人际够哦能够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若一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强,谈吐自如,能根据不同的人、事、环境等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充分显示自己说话、办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就能够保证人际沟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颠三倒四,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可能造成冲突。要想在人际沟通中正确地运用语言,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词造句要准确恰当,中心要鲜明突出,思维逻辑要严密:二是语言要流畅,语气声调要依人依事来选择,使之恰到好处。(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篇7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传统的靠单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更是团队的力量,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现代社会各个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生产需要沟通,家庭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营销需要沟通,绩效需要沟通,教育需要沟通……而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技巧的体现。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能力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职场中最常见的人际交往常常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与家人、与朋友等人之间。其实,凡是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离不开人际交往。

首先,当今社会,形形的什么人都有,在职场中尤为如此,人际关系的冷箭令人防不胜防,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但职场亦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势必不可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而冤枉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沟通错误。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善于人际交往,我们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交往、珍视人际关系的人。 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牢固而长久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中的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实现特的目标,借助人际沟通渠道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过程。

(一)人际交往的理念和规律

1.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就是“和”

2.人际交往要遵循客观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彼此吸引而相互接近。

(2)趋同离异规律:彼此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深化为友谊,否则就会背离。

(3)互需互酬规律:对彼此寄予某种希望和企图,渴望获得某种利益。

(4)交往深化规律:有礼仪交往发展至功利交往,再发展至感情交往,最后发展为思想交往。

(5)交付中和规律:既强调双方主动参与,又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竭尽忠诚:以诚恳的言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友谊。

2.相互理解:尊重公众的个性,而不是强求公众与社会组织高度一致。

3.相互信任:及时把公众的合理性意见、建议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决策之中,及时让公众知晓社会组织的决策方针,提高经营透明度,实行民主经营和管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

4.主动热情:自信地表现自己,做人际交往活动的活跃分子;大方得体,既不能遇事自谦三分,也不要狂妄自大,应有理有节。

5.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互补互助,积极引导公众认同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同舟共济;互尊互爱,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与公众相一致的态度行为。

三、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技巧

1.成功亮相:仪容仪表得体大方,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进一步交往的基本前提。

2.细心聆听

(1)先倾听而不要指导;

(2)先顺应而不要阻止;

(3)先理解而不要去纠正。

3.相互交流

(1)收集交谈的信息,确定中心,推敲交谈的用语及顺序。

(2)选择合适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3)善于察言观色、领略对方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4.积极反馈

(1)及时把握好反馈的时机。

(2)富有逻辑性。

(3)描述为主、评价为辅。

(4)避免不利于交谈的指责性话语。

(5)适度,把握好尺寸。

5.有效说服

(1)运用动机激励法。

(2)运用居家优势法:邀请公众到社会组织所在地进行劝服,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支配能力。

(3)运用情景参与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在实践情景中改变公众的态度。

(4)运用个性吸引法:以公共关系人员个体的人格力量、智慧力量以及个性形象为主导前提。

(5)运用求同合作法:需求与公众一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经验,建立相互认同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促使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6.善待冲突

(1)明确共同面临的问题,并达成协议共同寻找共赢的解决办法,营造合作氛围。

(2)客观公正地分析双方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期望目标。

(3)寻求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案,根据指标评价并确定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方案。

7.善于妥协:但妥协要有原则、有条件,以考虑双方进一步合作为大前提。

8.容忍拒绝

(1)合理思考,调整心态。

(2)保持自信,不可气馁。

(3)冷静分析公众的要求和动机,必要时放弃自己的主张。

9.保持自信:自我意识;自我肯定;自我负责;自我理解;自我管理;自我期望;自我支持。

10.给予帮助

(1)提供能帮助公众探讨问题的范例。

(2)陈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供对方考虑。

(3)扮演公众角色,积极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4)提供建议要避免说教、评价和批评。

(5)要给公众明确的帮助方式和需要的时间。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对于事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他人的相处关系的融洽程度。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成功人士事业上的发展,都是得益于他所处的人群和所在的社会环境,即人际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有为事业的成功开拓道路的机会。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深深意识到了人际交往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你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已经走了85%的路程了。

其次,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情报站。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资源,就拥有无限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你的人际关系的积累,人际关系有多广、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你事业发展的平台有多大。

再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给自己支持的“贵人”,而这些“贵人”完全来源于自身平日人际关系的积累,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贵人就出现了。在关键时刻他能够给你支持和指导,能够在危难时刻助你一臂之力。贵人相助确实是每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宝贵资源,贵人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奔向通往成功道路的快速通道;贵人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在成功之路上奋力奔跑的时间,提升我们成功的速度,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一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的团体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则是结合心理剧方法,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本土化的行动表达演出技术。它是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当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冲突,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参与者及观众的帮助下,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

在“人际交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一些中职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个案改编成校园心理剧,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表演出来。实践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习基础差、抗“说教”能力强的中职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人际问题,运用交往技巧的能力。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应用。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的中职生,年龄范围在15~18岁,处于最敏感且叛逆的青春期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讲,父母、同伴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愈来愈大。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和问卷调查中均反映了一个现象,即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处在人际交往的困扰中。据分析,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不足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对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有信心,大部分学生都自信不足,甚至非常自卑。中职生的构成主要是中考成绩差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成绩跟不上,自制力较差,不被老师重视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少年。这些学生在读书以来可能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也影响了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越少交流,越没自信,便越不会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了。进入职中后,许多学生表示很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如此,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了不良的连锁影响,他们的心理就更缺乏信心了。

2、缺乏技巧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沟通技巧”的调查中,能答出相应技巧的学生不到一半,可见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的技巧很少。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在父母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小到大一切都依赖父母的给予,想要获得的东西几乎很少需要通过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才能得到。而在平时或假期中,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选择网络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也极少主动去进行社会上的交往。因此缺乏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机会,难以掌握必需的交往技巧。当他们进入职中,面临着更有挑战性的新环境时,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往往让他们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3、成长环境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中职生总喜欢指责和抱怨。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现象。在给人际交往不良的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喜欢指责和抱怨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就存在许多指责他们的声音,来自于父母、老师等。父母虽然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但是很多父母没有学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使双方交流只停留在一种上对下的状态中,家长习惯用权威去命令和指责孩子,影响了青春期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在学校,当成绩出现拖后腿或某些行为导致班级扣分时,老师也会当众给予批评和否定。这些现象对中职生的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于心理防御,他们对一点点不满的事物就抱怨以示反抗,通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心理平衡。但是,指责和抱怨恰恰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

二、运用校园心理剧改善中职生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在“人际交往”课堂中的创新运用,既避免了说教式的理论教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我校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效果,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第一环节:准备阶段

教师编制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选取本校学生样本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关注的人际交往问题,收集如宿舍关系、恋爱情感问题、家庭沟通问题、贫困生自卑心理等素材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进行剧本编写。剧本编写要根据3~5种典型的人际关系问题类型来进行,可以师生共同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设计不同情景不同角色。最后将剧本分派给每个小组。

2、第二环节:暖身阶段

这是让每个小组成员为体验做好准备的必要阶段,通过小组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游戏,运用音乐、冥想、肢体活动等方式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让小组成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动,培养小组自发性的气氛。通过暖身的活动,小组成员相互发现大家有着同样的体验,从而建立较高的安全感和较低的心理防御。然后小组商量讨论,确定剧本角色的分配和任务如何开展,教师在旁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3、第三环节:演出阶段

演出阶段是心理剧的主要部分,要求各个小组按照剧本的要求,通过肢体感受与行动表现的方式,将主角的焦点问题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主配角尽情表现,同学观众充分参与。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主题的重难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该阶段利用的“角色转换”技术正好实现了大纲的要求。在这个参演过程中,参与者会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看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产生认知的冲突,引起反思,从而达到改变不合理的人际认知,了解和掌握交往的技巧。

第四阶段:分享阶段

这是校园心理剧非常关键的阶段,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主角、配角或观众,都被鼓励分享他们类似的经验和感受。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学生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或刚才扮演某个角色的感觉,而不是去诠释、 分析主角的问题、行为和感受。而作为观众的学生积极表达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不必对某个角色的表演效果做评论。分享能够使同学之间更加团结,相互支持,获得心灵的正能量。参与者将会把这种心理体验带到未来人际关系的真实世界,逐渐改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体验式的心理剧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被大大地激发,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对人际交往知识及技巧的掌握效果令人满意。课后我们上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2.7%的学生喜欢这种授课方式,84.1%的学生认为收获更多。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总结为三个层面。

1、它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暴露内心的平台。

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的,同时有特殊性,由于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即使面对心理老师也难以敞开心扉。校园心理剧恰恰贴近中职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来表现出共有的心理困惑。参与者不必担心被嘲笑“心理有问题”,也不必掩饰自我,他们会在剧中人物身上表现出自己的意愿、 观念、 行为方式。这实际上相当于一次投射测验,心理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出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所在。通过内心的暴露和情感的宣泄,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2、它有助于中职生在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每个小组从团队建设到对剧本的理解、修改甚至否定等,最后到合作演出完成,一方面训练了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一方面训练了任务合作的能力。群策群力的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有助于他们在班级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成功体验,自信心得以提升。

3、它促进了中职生的心理成长。

经过相互交流和分享,大家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了解到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经历,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获得自身的成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反思后,学生更乐于聆听和思考老师的点评和反馈,这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如关注别人的需要、聆听他人的讲话、表达内心的想法等。

篇9

人际交流活动是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基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有同学、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其中,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间的同学交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的因素。我国多年的教育模式从小学就开始抑制学生的某些能力,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包括品行、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这样就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

另外,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误区。他们常常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还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

当代大学生渴望交友,但是一些心理问题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障碍。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交际面变窄,在网络上的一些新闻和图片会对那些意志力较差、辨别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特点,包括迫切性和开放性、平等性与不平衡性、广泛性与时代性、情绪表现不稳定性等。

其中,迫切性和开放性表现为多数大学生远离故土,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因此,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开放性则表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并不局限于班级、院系之间,他们还能走出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广泛的交流;平等性和不平衡性表现为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知识结构相差不大,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有着人格平等的特征,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不平衡性;广泛性是指大学生的交往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在网络上进行交友、表达情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往往表现得不够稳定。当意愿得到满足时,他们欢欣呼跃,而一旦出现失意或者挫折时,就可能表现得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1.个人主义盛行

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感受,不顾及他人的意愿,我行我素,个人主义非常明显。

2.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工具,比如QQ、微信、微博等。这些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交平台是当今大学生青睐的交友方式。但是他们往往沉溺于与网友的交流,而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这就导致他们不屑与人交往,甚至独来独往,融入不到集体当中。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更多的与周围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一旦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缺乏交流的意识与经验。

3.部分学生比较功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在社会浮躁、功利大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出现功利的心态。他们在交友的过程中,过多的考虑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蒙上了非常浓厚的功利色彩。这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是有负面影响的。

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加,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有自卑心理。现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与金钱挂钩,同学之间相互请客吃饭、玩耍,并且还有相互攀比的心理,这就导致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处于劣势,并且把自己封闭起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形成恶性循环。

4.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沟通技巧

由于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因此,当代大学生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所以,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普遍偏弱,不懂得用什么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不能有效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对策

1.坚持交往的原则

交往的原则一般包括真诚相待、宽容、互帮互助等。其中,真诚是人们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纽带,以诚相待才能使人与人彼此信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又缺少社会经验,因此,以真诚对待同学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应实事求是,不吹嘘,不浮夸,既不在背后诋毁他人,也不要当面阿谀奉承,心口一致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同时,大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进行合理的换位思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做到善解人意。尽量做到以

宽阔的胸襟面对同学,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不斤斤计较,要宽宏大量。当同学出现错误时,要给他人道歉改正的机会,不咄咄逼人。

此外,大学生还要做到互帮互助。能够成为同学也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还会伴随大学生的一生。所以,当其他同学有困难时,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善意地帮助其他同学,当自己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形成这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2.留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刚进学校时,或者和新同学刚认识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仪态和谈吐,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建立之后,再来维护和加深彼此的友谊。因为第一印象好了,会使同学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不好印象,甚至不能成功。塑造自己的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个人的魅力,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内在修养,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3.学会沟通技巧

主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对话的技巧、聆听他人的技巧及含蓄委婉的技巧等。对话是大学生与同学沟通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注意和同学的谈话技巧是非常关键的。谈话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说话的内容,还与交谈的方式关系巨大。当与别人进行对话时,既要考虑到是否是对方感兴趣的,又要便于对方理解,并且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谈话过程能够畅通地进行下去,并且非常有利于谈话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聆听他人谈话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事实也证明,越是善于聆听的人,人际关系就越融洽。聆听就是要做到与他人谈话时耐心、虚心、会心。切忌在他人讲话时插言,这样对他人非常不尊重,也不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能够顾及他人的自尊心,不会使他人难堪,在谈话过程中,要做到有亲切感,委婉得体。

总之,大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能我行我素,并且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做到谦虚、真诚、有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廖志鸿.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05):50-51.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1-02

幼儿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分为两个子领域,其中一个子领域就是人际交往,并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会与家庭、幼儿园、社会中的成员交往,而且对幼儿的自我认知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进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利用真实情境引导幼儿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

幼儿交往的主体是家长、教师、同伴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生活、游戏与学习等各种活动中,幼儿有大量的机会与家长、同伴、教师交往,而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幼儿园开展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会利用角色游戏、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认识这些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并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有的教师忽视了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幼儿如何与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往。比如,某个大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害怕医生、护士的现象,开展了人际交往教学活动《美丽的白衣天使》,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幼儿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②幼儿能够与医生、护士进行交往。该教学活动分为3个步骤:一是教师让幼儿观看医生、护士工作时的视频,然后讨论“医生、护士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二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并讨论“自己见到医生、护士有什么感受”;三是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虽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预设了幼儿应该能与医生、护士大胆地进行交往,但并未给幼儿提供与医生、护士进行真实往的条件,导致第二个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忽视在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期待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通过一次教学活动便得到快速的提高,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影响了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形成。在大班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关爱你我他》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请幼儿观看伤员、病人的照片,然后请幼儿讨论:看到这些伤员、病人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并请幼儿想一想:这些伤员、病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其次,教师请幼儿讨论: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们积极发言,有的幼儿说扶他们上楼,有的幼儿说给他们让座。最后,教师请幼儿给伤员或病人说一些祝福或安慰的话,结束活动。几天后,班上的生活老师在提水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走路不太方便,幼儿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而老师只是简单地阻止了幼儿嘲笑他人的行为。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已经让幼儿讨论了“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幼儿通过讨论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但是在真正碰到伤员或病人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将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没有指导幼儿把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生活中。虽然幼儿在观念上有了收获,但是在行动上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

(三)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与幼儿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然而,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大班的王教师正在开展《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此时隔壁班的李老师过来借剪刀,王老师委婉地说:“我们班等会儿就要用,你上其他班去借吧。”李老师走后,班上的幼儿们说:“王老师,我们现在没有用剪刀,可以让隔壁班先用。”王老师却说:“我们等会儿就要用,如果他们不按时还回来,我们就没法开展活动了。”幼儿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该教学案例中,这节教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教师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这个教学目标。然而,当在活动过程出现“小插曲”时,教师并没有做到“好东西一起分享”,没有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因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认识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为幼儿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引导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之所以在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化,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交流、沟通、互动的对象除了同伴、家长、教师,还有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超市收银员、警察等;二是突出“交往”的性质,在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时,要体现“交往”的性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因为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性质认识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人际交往技巧上,而忽视了幼儿对交往技能的应用,没有引导幼儿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

(二)教师缺乏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特点的认识

首先,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实践是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重要契机;二是指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其次,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幼儿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教师、家长)的交往行为而获得。最后,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即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教师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其在开展活动时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也忽视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开展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亲历”人际交往的机会

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进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告知幼儿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幼儿看、听、说、交往,这样幼儿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交往的成功与失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使外在的交往准则得以内化,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上文提到的《美丽的白衣天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全班幼儿家长的职业情况,把从事医生或护士职业的家长请到课堂上,并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再让幼儿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找机会带幼儿去医院参观,看医生、护士的工作情况,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

(二)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学习,是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的,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在上文提到的《关爱你我他》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念上形成了如何关心生病或受伤的人,如果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延伸至生活,那么幼儿能够将如何关心他人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老师受伤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对生活老师说一些安慰的话,帮助生活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11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习惯、个人认知、动机需求,使得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也知道,通过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的保证,特别是新生正处于学习的迫切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因此,笔者从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出发,通过访谈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前我校新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如何进行调适,为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建议。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自身难以融入集体。第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一)个体与集体的交往存在障碍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实际的个体融入到群体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体的动机需求与群体的动机取向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便脱离群体,加入“老乡会”,与他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更甚者,有些新生独来独往,进行独立的自我活动,这无形中疏远了自己与他人、与班集体的距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有些新生一进入大学就坠入了爱河,从而对班级活动失去了热忱,陷入了两人的“爱情世界”,这也不利于发展其人际关系。

(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较之于高中时期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和类型都表现出全新的特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有老师、同学、舍友、工作伙伴等。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大学教学工作特殊性的存在,使得教师不能像高中的教师一样,时刻督促自己学习,这就使得有些认识偏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再受到关注,进而自暴自弃,对教师产生看法,以至于关系不融洽。在同学、舍友的交往中,由于各自都来自四面八方,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多数为独生子女,性格较为自我,往往可能使得同学、舍友之间存在矛盾,若不及时解决,就会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其次,在陌生人和异性的交往中,由于自卑心理障碍的存在,使得自己不敢踏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因而在大学人际交往的圈子不能扩大,停留在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的模式。

二、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偏差

通过本次的调查的交叉分析,高校新生当中不是独生子女新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和谐,占到了76.92%。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大学新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都比较安逸,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喜欢听父母和老师的赞赏,自尊心、自信心特别强,因此他们的自我心理特别强。进入大学,必然得开始过集体生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然而多数新生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不顾他人的感受,横断独行,不懂得如何进行移情和同理心的思考,造成他们无法交到知心朋友,使得他们人际关系僵化。

(二)缺乏沟通的必要技巧

在问卷中: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的问题中,80%的被抽查的新生表示,不懂得交际的技巧是产生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可见,缺乏必要的沟通的技巧是新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的大学新生的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自己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表达不合适,往往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对交往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之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倾听,就更容易导致了人际交往产生问题。

(三)功利主义倾向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变质

通过问卷调查,在对于“与人交往时,你比较在意对方的 ”问题中,对于“家庭背景”“个人能力”“长相”“学习成绩”的选项占较大的一部分。可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以志同道合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他们在潜意识里其实都有一种思想——人际关系能够帮助自己以后更好的成长和成才。他们看到对方有利可图,是学生干部、家庭背景较好,与之交往既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能够从中获得好处。以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一旦出现关系的裂痕,就会很难再修复。

(四)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存在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当中往往存在着自卑,“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设防心理”等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他们会担心外貌、家庭背景等不如他人而害怕与他人进行交往,不敢踏出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在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中,如“设防心理”,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在陌生人的交往中,我们可能会有防范心理的存在。“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负面作用,会阻碍正常的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

三、解决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