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阅读方法

高效阅读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2 09:5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阅读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阅读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重视诵读

阅读教学应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读出对作品的感悟,读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用意。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些都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遵循 “文路”、体悟 “情路”去读课文,才能与作者合拍,与作者的交流、与教材编者的沟通就会感同身受。阅读,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品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做到了这些,再来指导学生诵读。把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学生注意力的驱动、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阅读态度和方法的指导都贯穿在“诵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诵读、美读。告诉学生,诵读之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从而完成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享受到语言的节奏美,感觉到结构的匀称美,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视形象思维

阅读教学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文本描绘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语言和文字再次创造这个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会想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为感受理解奠定基础。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首先,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画面,关注景物特征,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整个画面给人以“凄凉”之感。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诗歌意境,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画面着色,调动学生展开联想,身临其境,进一步体会“凄凉”之感。最后,关注“断肠人”,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身份、遭遇、此时此刻的感受以及心理活动,让学生动手各抒己见,完成对“断肠人”的感性塑造。相信通过“描画”“着色”“塑造”这三部曲,学生会对本课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可以培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通过不断的深化拓展,学生能够感受到形象思维所带给他们的巨大的审美感受,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真正“乐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重视细节品味

“尊重细节就是真爱生命;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对细节的尊重” 因此我总是在酸涩中发现真谛,在感动后有所领悟。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的描写:“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一描写细腻生动,真实再现了送别亲人出征的凄惨场景。诗人抓住了送别瞬间的场面:“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续出现四个动词――“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不舍、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在诗人笔下,道路上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细节,从视觉、听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听其声,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社会悲剧,令人怵目惊心。

四、重视拓展与创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创新,这样有助于扩充语文课堂的容量,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提升,不仅能让学生更扎实的理解文本,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尝试续写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表演课本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2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阅读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善于运用技巧

如:通过设疑、预测等方法引导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温故而知新

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利用图片、歌谣、游戏和chant等巩固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为阅读做好铺垫。

二、阅读中(in-reading)――保持动力,培养技能

带着教师布置的几个问题,详细阅读,掌握详细的信息。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的形式,讨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 Read and write “Good or Bad”为例。在读中活动,设计了四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图片标号。此环节可以是“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在快速的第一次阅读以及检测和讨论其答案之后, 学生已了解全文的梗概,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个任务,精读理解。阅读第一段,针对课文主要信息的正误判断。要求学生快速精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明确阅读目标和方法,最后快速找出问题答案。教师检测学生如下:

1.Wu Yifan’s family rode a bike in the evening. ( )

2.Wu Yifan’s family took pictures of the beautiful city.( )

3.Wu Yifan’s family bought some gifts and ate some delicious food. ( )

第三任务,根据课文第二段,设置细节性问题,让学生带着4个问题进行第三次阅读,然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相关语言点信息,并理解文本。

1.Mum didn’t feel well, why?

2.Did they go anywhere in the afternoon?

3.What did they do to make mum happy?

4.What did Max do to Robin?

第四个任务,学生带着问题“What did Wu family do in the morning? What did Wu family do in the afternoon?”在短文中圈出关键词。通过问题和适度的讲解、讨论来梳理全文的信息。表格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技巧。进一步理解故事大意,并为复述文本做准备。

三、阅读后――创设平台,拓展延伸

创设丰富的展示平台,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口头表达和书面展示。Unit 3 Read and write “Good or Bad”为例。可以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如:In the morning ,Wu Yifan and his family rode a bike for three people.They took pictures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They bought some gifts and ate some delicious food. In the afternoon, mum ate some bad fruit and didn’t feel well.so they stayed in the hotel.Dad and Wu Yifan wanted to make her happy.They dressed up and made a funny play. 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一个活动的设计则要求学生模仿这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的bad or good day,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

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指导,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因教师的细心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因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得以纠正、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有正确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而得到不断提高。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就能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坚实,对于我国母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基于多方面因素,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用心钻研教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加强朗读训练

厨师烧菜不能缺少“盐味”。课堂阅读教学也不能缺少“言味”。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读出文本之“味”。让语文课体现真正的“语文味”。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能做到伴随着课文的语言在朗读中行走,在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然而。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学生,逼着学生进行虚假表演,强行重读或轻读某个词语,结果学生读来读去,也不能读出文本之“味”。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书:“你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吗?”“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在没有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与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带着“自豪”、“惭愧”的语气来读,都是行不通的、无效的。

三、灵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二读略知大意,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四、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 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五、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往往是边读边忘,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不做阅读随笔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圈点、摘抄、评注,让学生弄清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读书摘录习惯,会激发他们的文字敏感性,让他们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知识。同时,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除了养成阅读中的“随笔”习惯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收录阅读作品集。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阅读作品展”,并附上阅读随笔。学生会用心制作出自己的阅读作品集,在展览过程中,还能够观察到其他学生的阅读作品集,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把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预习阅读,结合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阅读。提前预习、初步了解。新知新授时点拨阅读,在学生思维阻滞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总结时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要求学生带着“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问题再去阅读教材。实现再认识、再升华。

二、反复推敲细分析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这些往往是重点、难点的所在。阅读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要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分析,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内涵。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以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深入理解重难点。

三、读题要会抓题眼

阅读题目时抓关键字词,标画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在读题时,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做标记,这样,学生读题格外认真,并逐渐在读中积累了经验,领悟了很多词语的不同意思。如,增加了、增加到、不大于、至少等词语。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直接影响师生的积极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七级目标总体描述中指出: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改写及英语报刊。在内容标准的语言技能的九级读的目标中描述: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纸杂志,获取主要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Student Times》高中版正好提供了这种环境,其内容广涉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社会等;其信息是最新的,就在眼下的生活中。由于报刊阅读自身不同于普通阅读,不适于用大块的时间,不适于单选,也不适于像小说那样作为课余读物,再加上报纸版面大、内容丰富,报刊阅读常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实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就合作学习,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从“合作”的本意出发,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特征。但是如果把其简单理解成(且仅理解成)外在形式是几个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或才是合作学习,这种理解未免肤浅,自然没能抓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特征。科学分析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而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理解,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缺乏必要了解。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一般形式有三:①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 Team Learning)。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按小组成绩分组(STAD,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一种是小组―游戏―锦标赛(TGT,Teams―Games―Tournaments)。这两种形式都有五个组成部分,即组成小组、内容呈现、小组练习、评价和记分、公众认可。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形式中教师以没有同伴帮助的掌握性测验结尾,在后一种形式中,不是以测验形式,而是以“锦标赛”的形式结尾。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要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两层,分别命名为A1、A2、A3,B1、B2、B3,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要基本平衡。为了使组员形成一对一的“师友”互助组,让每个B层学生都有所监管,达到“师友互助、全组合作”的目的,各个小组要相对独立,具体坐法是A1对B3,A2对B2,A3对B1。②花锯式策略(Jigsaw)。从各小组中选出一个学生,组成“专家组”,学习某一个具体的任务、专业或计划,小组成员就成为某一课题领域的“专家”,与类似的其他“专家”相会并交流意见;“专家组”结束活动,每个“专家”回到原来的组教其他成员,该小组关于其他小组在某方面的见解就依赖于所挑选的该方面的某个“专家”代表。通过精心设计,花锯式策略可以提高小组内部成员的独立性。③集体调查研究(GroupInvestigation)。一个集体共同确定若干个学习主题,各个学习小组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准备关于讨论结果的报告,向全班学生报告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思考―配对―分享法等。

三、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至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合作学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1.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2.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有时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就会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

3.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其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以解决,以此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一般4至6人,人数太多,意见太多难统一;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分组(而不是简单就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应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一般4到8周),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有利于保持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较均等的发展机会。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保证全过程使用英语表达。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用简洁语言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先向本组陈述讨论意见或结果,然后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这些成员的角色应定期轮换,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且每隔一段时间(4到8周)作必要调整(在组员分配上,可采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定与抽签组合等方式结合起来),可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避免不必要的议论和争吵。

3.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合作学习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合作学习要实现的目标。具体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合作完成。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及与主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的信息等,因为学生对讨论的消极态度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对讨论话题的“无所适从”;教师所给的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小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向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是否有真正合作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就将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丝毫合作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共同探讨,需要不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具有价值。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独立”,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明了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作用是激励和引导,课堂评价体系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任何学生的报告,都应给予真诚、恰当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各个小组报告的可取之处,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活动评价重集体成果轻个人贡献的弊病。只局限在口头上,且非常注重小组最后的汇报,显然忽视了整个讨论过程中组员的个人贡献,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份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既肯定和鼓励个人作贡献,又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

5.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力争做到以下几个“不”:不坐着改作业;不离开教室小憩;不主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不以牺牲其他小组为代价而花大量时间在某一小组上;不扮演小组活动的统治者或干扰者的角色;不要对学生控制过多,暗示过早或过多纠错;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6.要避免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妨设计成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方式。学生展示成果时,也可以表达心中的困惑。

教师应将学生的差异性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小组中建立学科“小先生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小先生”在组内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可对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可以大大提高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有效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从而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篇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包含多个方面、诸多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知识全部学到、能力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需要一个不断积累,螺旋提升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又以文本为载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教师面对文本不分主次地展开教学,势必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文当中的相关重点段落作为教学载体,即确定“文本重点”,师生将主攻的“火力”投放到文本重点上,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学重点确定了,文本重点选准了,就如射击打靶,找准了靶位,瞄准了靶心,只等“扣动扳机,一击中的”。

2 简洁设计,扎实训练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文本重点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师生在课堂上抓住相关内容,集中精力去品、去读、去悟,教学重点自然容易突破,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对于不同的课文来说,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没有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围绕着“高效、受益”这一目的,遵循“简洁、扎实”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2.1 简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罗嗦、不花哨,简洁实用,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开始后直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重点上。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上述一段教学活动,师生根据教学重点,围绕着文本重点展开教学活动,没有复杂的教学组织,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针对性发言汇报,阐述观点,品味词句,练习朗读等,精彩处掌声迭起,课堂轻松自然,省时高效。

2.2 扎实。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重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或学习能力培养。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读准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谈迁所遭受的厄运,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关于在课文一二小节中找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的句子,其实备课时我的预设还不只是课堂讨论的句子,也就是还有些句子孩子们没有探讨到。而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课后,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讨的没有探讨完,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学到了方法,即使没有探讨到,孩子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反复读自然就会有启发了。

上述教学片段,在教学文本重点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感训练、品读与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分析感悟能力、从细微处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总结方法,突破重点

篇7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都没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真正的读者,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的传授甚至于灌输,无法自主学习,甚至不知道掌握“过程与方法”也是一种学习并且是最重要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本人在一线教学中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五步阅读法”,与同行商榷。

一、有效阅读方法探讨的内容

1.关于“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2.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读求通识,即通读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在阅读时要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

二读梳篇章,即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阅读时要细加探究,只有遵循这条思路才能把握文章的要义。

三读悟真意,即尽可能通过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描写去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以及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或作用。

四读赏精华,即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表达技巧,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五读学写作,即“读写两相宜”环节,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3.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可以按文体分类,划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要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还应形成古诗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诗歌小说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科学论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现代散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4.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求通识,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梳篇章,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悟真意、赏精华,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学写作,可以让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当堂给以点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过程与方法”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

二、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反思

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重点就在过程的突破上要从文体特点入手,根据写作的规律,归纳出阅读的思路,让我们找到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力。

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方法的来源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是阅读,方法不能替代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小说阅读 教学方法探究

引言:小说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将高中生带进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就必须掌握其方法。本文将对高中语文的小说阅读方法做详细的探究。

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

1.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说是一门艺术,小说的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小说语言的美。小说语言美要靠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 ,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透过字里行间,学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娇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学会小说的阅读,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在课堂上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课内与课外充分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博览群书。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比较呆板地只是为了学习,更不能只注重结果。教师在学生小说阅读教学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那就必须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1.课堂再现小说情节

教师要高效地利用课堂。在高中小说的教学上,学生具有了很强的想象能力,较强的表演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表演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还能让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形成独到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阅读小说,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语文的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小说情节在课堂的再现也让老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2.课外小说阅读拓展

教师在小说的教学当中可以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的小说作品或者是名著。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选的故事,这段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这部名著。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的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对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更加了解,也会让学生变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外的阅读会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小说就变成了学生消遣课余时间的一个好工具。通过课外小说阅读的拓展,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语文素养得到积累,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在小说教学上也会变得很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

【结 语】

在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教学上,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阅读小说,学会品味小说语言的魅力。教师要让学生高效地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让学生做好小说阅读的课外拓展这一方面,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高中小说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明.提高高中语文学习能力漫谈【J】.华章,2011(20)

篇9

目前。不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设置阅读课,虽然少数学生能读一些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在下滑。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生喜欢阅读、有效阅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种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智慧,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学目标,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备好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多次尝试,认真分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需要突出的方面)加上,这样,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授学生以“渔”,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抓住阅读要点,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抓准阅读,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篇10

[作者简介]魏葵青(1969-),女,广东五华人,德兴铜矿第二小学,小学特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质上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深切体会和领悟文中的感情。

一、设置情境引导朗读

在学生朗读前设置情境,把学生导入某种情境之中,让主客体达到一定的和谐,再进行朗读,会加知的速度,易引起朗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甚至产生对文本的艺术创造。如《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悲惨的生活世界和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很难走进小珊迪的生活世界,也就无法对小珊迪产生同情之心。笔者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一个穷苦的孩子在寒风中卖火柴”的录像,直观的画面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入境始与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同情之心。而后课件出示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小男孩走出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继而提问:“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学生们争相朗读,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二、分析品味引导朗读

对文本局部语言的分析,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文本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揣摩,反复朗读,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意旨。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上《惊弓之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大雁是被更羸射下来的,被弦响吓下来的,还是自己掉下来的”这一问题,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品味揣摩,反复朗读,寻找答案。武琼老师这一课堂设计不是演绎课文,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在读中自己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比较归纳引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删留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色。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在上《少年闰土》一课,课件先出示了一段鲁迅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原文,让学生读。接着,又出示了一段闫学老师在原文中穿插了对少年闰土鼻子、耳朵、嘴巴外貌描写的语言,让学生读。由此,学生在比较朗读中领悟到鲁迅语言的精练,同时也明白了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特征。

篇11

默读的速度比较快,适合篇幅较长的文章:小说、人物传记、说明文……默读的时候,学生直接与文中人物对话,有时为主人公的成功而感到欣慰,有时为文中人物的不幸命运而心酸落泪,有时为文中的真情而感动不已……例如,学生在默读《登上地球之巅》时,了解到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定然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在默读《小巷深处》时,盲母摸索着乘车为在高中的女儿送东西的情节,会使学生唏嘘不已;学生在默读《斑羚飞渡》一文时,会被老斑羚的牺牲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更会对此感到敬佩和震撼。

另外,默读对于把握文章的层次,寻找段落中心句,感悟文章主旨,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听读

1.听录音带

听名家名篇的教学录音带,实在是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意、准确地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听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的教学录音带时,师生都如坐春风:耳畔有婉转的鸟鸣、悠扬的笛声、潺潺的流水声,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听教师范读

充分利用教师范读范背的形式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和文章。教师吃透教材,真情诵读,把诗歌和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学生产生共鸣,或悲愤,或激昂,或哀伤……师生共同入情入境,陶醉在作品所表现的氛围之中。一些感情丰富的作品,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纸船》《乡愁》等都适合教师范读。

3.用课件展示,边听边看

从课文的内容着手,用电脑制作成课件,以赏心悦目的画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意境中快乐地学习,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在屏幕上放映画面并配乐朗读。清清的溪流、粉色的桃花、缤纷的落英、鲜美的芳草,以及那追逐着浪花的渔舟,那惊喜而痴迷的渔人,画面上夹杂着潺潺的水声,此起彼伏的鸡犬之声,村中男女忽闻“今是何世”的惊奇感叹之声,使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随渔人来到桃花源里,从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听读完毕,再让学生自己朗读,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渔人的惊喜之情和人们再寻桃花源难觅踪迹时的怅惘之情。

三、诵读

诵读的含义有两层:朗读和背诵。诵读是我国从古到今最常见、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凡是古诗文一定要进行诵读。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自己终身受益。对于现代的经典美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冰心女士的《纸船》、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诵读这些文章,既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又能体会到真挚的感情和生活的哲理。

诵读时不仅要声情并茂,而且要有真诚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诵读时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当然,在诵读作品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作品,反复体味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与作者的心息息相通。有了这样的基础,诵读时就会字字含情、句句感人。

古诗文的诵读要分两步走:循序渐进地读和准确地背诵。

古诗文的读要分三步走:(1)读准:要求读准字音,粗懂词义。(2)读顺:要求断句准确,读出语气。对于较难的句子,教师需加以指导。例如:“其一/犬坐于前”“或/以钱币乞之”……(3)读懂:要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这样就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例如,在进行《狼》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上述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读书:(1)读准,(2)读顺,(3)读懂。其中,在进行第三个教学步骤时,最好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再引导学生扫除几处文字上的障碍,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一狼洞其中”一句中的“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隧”。最后,提出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就能更透彻地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