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力资源的优化

人力资源的优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力资源的优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力资源的优化

篇1

    一、采油三厂人力资源概况 

    目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劳动用工总量5276人,其中女员工1866人,男员工3410人。按岗位类别划分,管理人员887人,专业技术人员280人,操作人员4109人。按用工形式划分,合同化员工2713人,合同制员工2003人,其他用工560人。 

    二、采油三厂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因 

    1.员工人数紧缺与上市公司控制用工数量之间的矛盾。第三采油厂作为国外上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分支企业长庆油田分公司的一个生产机构,不是独立法人,不具备招收员工资格,上市公司严格要求控制员工总数,这与油田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岗位员工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2.员工综合素质与油田快速发展的矛盾。在油田大发展的前提下,管理人员在管理能力、执行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不足,影响着构建和谐企业、履行企业三大责任及团队建设。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油田快速发展对管理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等方面的需要,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油田快速发展的矛盾。在旧的人力资源分配政策的影响下,采油三厂一直依靠油田公司的持续招工补充岗位空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很少有所尝试。特别是在重组改制以后,人员的进口被堵死,油田却空前快速的发展,这使得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全不能满足新形势。 

    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采油三厂的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人员紧缺和油田大发展的矛盾中寻找一条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新路子。为采油三厂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采油三厂优化人力资源的具体做法 

    经过几年的发展,采油三厂的原油产量已经由2002年的200万吨上升到了2006年的265.4万吨,“十一五”期间,原油产量将跨越300万吨,向400万吨冲刺,油田发展对队伍结构、人员素质、组织形式、用工形式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为建立适应油田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效缓解人员紧缺的矛盾,采油三厂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实施创新,凸现了“一剥离,五优化,一考核”的管理特点,为采油厂优化人力资源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一)“一剥离”即引进社会化服务,实施辅助业务剥离 

    2005年以来,采油三厂依据“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具体要求,逐步建立起了辅助业务剥离和社会化服务的用工管理模式,将后勤管理社会化,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的现状。 

    (二)实施“五个优化”,促进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1.配置优化。从2002年以来,采油三厂先后从全国各大院校接收高校毕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21人;从长庆石油学校、长庆石油技校引进高技能专业化骨干操作人才500余人;在全厂范围推进管理人员岗位竞争机制,使266人通过竞聘走上了一般管理岗位,有82人走上了科级管理岗位,从而有效补充生产岗位对专业技术管理及操作人员的需求,为“人尽其才”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改革优化。2002年以来,采油三厂通过优化管理层次、简化管理机构、实行生产管理靠前指挥、合理调配员工倒休制度,精简了部分机关和后勤生产辅助人员,缓解了新区和生产一线对人员的需求,严格控制了人员一线向二线、老区向新区的转移。

    3.管理优化。采油三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教育引导,政策激励,活动熏陶,感情凝聚的方法,努力营造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环境,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操作人员队伍建设三个层面,通过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组织面向全厂各类员工的公开招聘,建立操作人员技能等级管理的办法,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舞台。 

    4.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开发员工的能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采油三厂通过分层次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员工培训的激励机制、实施员工“双元制”的素质提升教育,增强了全体员工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员工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转贴于 中 5.技术优化。自2004年以来,采油三厂引进了“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分析”系统6套,在靖安油田和盘古梁油田的部分配水间和接转站开始试运行并取得成功,逐步完善网络系统建设和视频监控网络系统,为人力资源挖潜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减少了用工,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的应用,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观察,有效弥补了人员管理的缺陷。 

    (三)实现绩效量化的人性化管理,深入挖掘人员潜力 

    1.建立岗位激励机制。一是在人才使用上,实现能者有其岗。要敢用人,即扬长避短,敢将有特殊能力的人安排在特殊岗位上,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承担。要“善”用人,即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根据人的能力选配合适的岗位,进行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善于“帮”人,有容才之德,尽力为人才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有适合自己能力的事做,有创新的事做,有在本岗位出成果的机会,这就真正作到了“能者有其岗”。 

    二是在人才激励上,作到能者有其享。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因此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需求,善于用利益驱动机制来激发人们的工作创造性;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给每个员工以充分的尊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2.建立科学、公开的绩效考核系统。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使考核评价有可靠的标准;认真做好生产与工作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为考评提供客观依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选择“有事业心,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大公无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考核小组,分岗位、分工种进行考核。要提高对员工的全面综合评价,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项工作的科学性。 

    3.建立“以能取效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是逐步建立了“以能取效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了以往企业“发”工资到现在员工自己“挣”工资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二是建立“单位工效挂钩、员工按效取酬、薪随岗动、薪随效动、总额控制、分配权下放和监督指导”的分配制度。针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挂钩分配模式。三是建立“奖惩同力度到位”的激励制度。按责任和贡献大小适当拉开差距,奖惩过硬,按时逐月兑现;按一事一议的原则,实行当期一次性特别奖惩;对目标达成高、绩效实现好的奖励兑现;对未完成考核目标的,同比例扣减过硬。 

    四、采油三厂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效果 

篇2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成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内容一般包括招聘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板块充实了更多的具体内容,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统计、社会保险汇缴、人力资源预警系统、考核数据测评等。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被广泛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传统因袭的厚重,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亟需通过管理的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指导、激励、检查、整合等。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往往抱怨职工管不了,没法管。于是动辄辞退另聘,其结果是企业总是多为技能生疏的新员工。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是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发工作做好,结果使许多专业的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最后导致人才匮乏,企业效益低下。

2.对提高管理者素质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是普遍重视的,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往往重视不够,投资不力。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直至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

4.人力资本投资严重浪费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投入,作为一种资本,人力在性质上具有决定和制约其他生产力的第一位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这已成为共识。但不少企业不顾本身实际情况,不遵循教育投入的规律,不惜血本,搞豪华学校、贵族学校、高档次的培训机构、高额聘请培训师等等。但效果往往相反,效益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浪费。

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理念陈旧,管理过程不精细化,管理方法沿用传统的人事模式,而没有深刻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作用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存亡的背景下,深化改革,促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的职能部门数量及级别大大压缩,组织机构不再是“多级管理”,而是呈现“扁平化”趋势。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将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大大淡化。部门经理权力倾向发生质变,一般只是制订战略、培训及管理人员,员工直接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上司”。在运作中,员工将分为具有领导及沟通能力的管理者和各类应用专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只要认真努力,自然会拥有名义及地位。如在微软公司的项目组中,一个级别较低的PM(项目经理)可以领导一个技术级别等同于比尔・盖茨的技术专家。在此情况下,每个人追求的将不再是各级“经理”或“处长”等,而是各种“专家”。

2.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巨大飞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促进条件。由于数据库、通信、网络技术的巨大成就,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实时地共享信息,了解以往潜藏在企业各个文件柜中的数据,从而在物质上保证了能够打破劳动分工,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

3.最大值的节约投资

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包括员工培训、教育投资、招聘开支等等,都能得到节约,压缩开支的结果,相应地提高了员工的生产产出率,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这能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死存亡,是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有效配置企业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效益,这就在总体上促成了企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成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突出对人才的人本终极关注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关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它把人看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本。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三要素(知识、技能、人格动力),调动和提升员工的人格三要素,并且从员工的反馈中得到营养,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己金三角的面积。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积累增值,强调人力资本的节约

由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这是企业人本化现代管理的趋势,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存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依次推论,我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可以通过投资节约、使用节约和管理节约,促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经营的高度,加强对投资的有效调控,包括企业员工培训考核、企业的教育投资、企业的人才流动,都必须注意节约,尽量减少开支,压缩成本。同时舍得激励投入,激励投资是人力资本支出受益最大的类别,其结果是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殊作用。通过资本节约的办法来实现扩张,才能保证专业人员的价值积累和增值。节约的结果,就是一种投资,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辩证法。

3.整体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引入中国学术界,而后随着我国ERP应用热潮的兴起而逐渐被国内企业所熟悉。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它的重组模式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流程重组过程处于管理学的心脏地位,所以BPR与并行工程、敏捷制造一样特别强调过程,即如何将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通过过程的重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硬性因素;另一方面转变领导行为、组织文化、沟通方式等软性因素。

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如图1,这些过程既有环节上的承接性,又有活动内容的独立性,就单一员工来说,管理到其去职为止。这从范围来说,管理是到位的,内容是完整的,其精华值得保留。按照BRP理论进行优化组合,其结果则如图2。

图1 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图2 优化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重组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两大工作板块中,把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捆绑在一起,并突出了信息收集、意见反馈和客户满意三个环节指标,特别是把最终目标锁定在员工、领导、企业和社会满意上,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宗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本化。流程是详细的文档,但又需要简洁清楚,易被使用者理解。流程文档(管理和操作)需要嵌入业务过程和控制。因此,如同操作过程本身的简捷一样,流程图中的准备过程和具体审计操作过程也应该是简洁的,形成的板块中体现出细节的逻辑联系和科学规范,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力求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总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优化,需要建立专门的、完善的、高效的人力资源机构,通过观念的更新、服务精神的张扬,让企业员工和人才满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吕政郭朝先:我国民营企业的新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18-20

[2]代沁员、王学庆:现代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14),115-116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162-0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高效有序的运转,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发挥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优势是每个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1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个普遍性的缺陷: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高。许多企业虽然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但这方面的投入一般着重在招聘环节、薪酬环节等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就大多数企业的现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部门员工水平不一,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工作规划;不能和其他部门形成良性的互动,掌握人事权力但是不能发挥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枢纽作用。

实际上,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发挥企业人才优势、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统筹能力,更重要的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业指向具有清晰的认知。

如果企业注意选择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组织人事部门,以上的缺陷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提议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新建构。好的管理体系在于各司其职,部门内的员工对各自的岗位进行职能规划和定位。例如:针对招聘、考勤、薪酬、绩效等不同人事的分工,对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知识的侧重也分别侧重于企业文化、组织能力或是法律知识等不同的方面。同时,人事部门选择员工的专业要求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地吸收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

其次,人事部门的员工应该对所在部门的效能和地位进行重新认知。人力资源的管理意味着它负责与部门员工的接触,而不是从事企业生产或技术研发的第一线工作。所以,人事部门必须协调好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做到部门之间的纽带作用;同时也要对企业生产、企业管理进行充分地了解,才能够及时、必要地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人事

保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发挥它的规划作用。人力资源已经从企业的“成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身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肩负着开发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责任,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和艰难程度可以想象。这就更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人事给出明确的管理规划,来保障企业的运转。

2 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所谓管理规划,就是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企业的人事形成一套统筹管理的方案,使得企业在人事方面能够依照一定的规则运转。以大部分企业实行的薪酬奖励制度为例:

一家企业基于员工各自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要求,与员工协议商定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的数额;按照质量考核标准,采用企业、部门和个人三重考核,来确定业绩系数。这一方案在考虑到员工基本生活的基础之上,希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这一方案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点内容: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一方面,人事部门需要合理设计薪酬方案,平衡员工的基本保障工资和绩效奖励工资。员工对基本工资不满意的话,对企业的归属感也就相应薄弱,企业凝聚力不强。而奖励制度不完善的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也会对企业效益带来直接的负面

影响。

另外,薪酬方案尤其是奖金方案、绩效工资依据的绩效考核标准也需要经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反复地探讨和论证,来确保绩效考核的标准、公正、公平,能够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例如:通常的绩效考核会以质量和数量作为标准,即注重工作的结果。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评估时,也可以将工作的难度、团结协作的程度以及工作的效率等等因素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当中。比如说,将统一工作难度的岗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考核,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此外,对技术研发部门的考核也可以根据研发需要延长考核周期,灵活评估工作绩效,为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裕的时间。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考核过程中,既要以企业的利益为基本立场,又要做到尽量兼顾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

当然,灵活考察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罔顾规则。相关的人事考核主管一定要以规则为前提,坚持评估的真实性和透明性。认真做好评估调查的准备和记录工作,保证评估过程中不带入个人的偏见。对评估结果存有疑议的员工可以通过监督评估过程、查询绩效考核记录的方式消除疑问。这样一来,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从标准的设置到执行才能够让员工信服,才能够确保与绩效考核相联动的薪酬制度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吸引力。

3 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企业文化也是近年来企业建设的热点话题之一。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鲜明特质,对外能够起到无形的宣传作用。对内,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有利于感染和凝聚企业员工,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例如:不少知名企业主张公平而人性化的企业工作环境;鼓励员工用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裁员时也会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征求员工的意见。不仅给予丰厚的物质补偿,还能够在精神上宽慰员工,使得员工对企业由始至终保持着深厚的归属感。

这种做法就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典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是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教育每一个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观念和价值追求。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反过来利用企业文化来鼓励员工。

在文化培训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不仅开设专业技术的培训课程,也可以引入文化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进行讲解,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全面认识,来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

在企业活动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相互交流。让企业的员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缓解工作和竞争的压力,体会同事之间的友谊,从而感受到工作团体的意义和价值。

在规章制度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例如:对日常考勤、节假日加班等情况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和补偿;对工作指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太过苛刻。

在工作升职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可以利用文化建设去鼓励员工。例如:在一个强调创新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和升职机制去鼓励技术研发;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来鼓励创新成果;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给员工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

再例如,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型企业,则可以从员工的工资福利做起,首先保障员工能够得到满意的人性化待遇;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保障员工的自由和权利。使员工能够对人性化的服务感同身受,从而将人性化的服务传达给消费者。

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实质上是将抽象的文化教育、文化感染与实际的管理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利用企业文化中对企业的认同和向往来调动员工的自主性,而企业文化则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切实把抽象的号召传递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基于“以人为本”的本位共通性,两者有了结合操作的可能。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承担着极为迫切的责任。越发需要企业管理者调整思路,从寻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为企业留住人才,协调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健荣.浅谈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3).

[2] 刘凤.企业文化制胜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现

篇4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优化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高校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要发挥高校的作用就必须重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根本上激活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宝藏。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优化,使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人力资源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尚有许多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较滞后,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一新理论还缺乏了解,没有意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具有科学管理思想的高层次管理人员队伍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同时对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和稳定人才的认识不足。而且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较注重的是人力资源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面,把各种指标加以量化,却忽视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抑制了高校人力资源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而且缺乏适合人才发展、实现价值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导致了高校诸多人才的流失[1]。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学校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冗员过多,还没有真正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大量应当由社会负担的工作没有从学校分离出去,过多地占用了学校编制和经费;同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中心和人才市场的作用,对聘余人员的管理还不到位等,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在引进、选拔等工作中存在重学历和职称,轻能力和品德的现象,造成人员配置不合理,人才结构不协调。

3.人员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的人力资源考评管理体系仍待改进,首先是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优良的绩效难以评估、德能勤绩的内容难以量化等问题。同时,考核的指标体系缺少关键业绩指标,如缺少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标,使考核难以操作,考核等级难以公正地确定[2];其次,缺乏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另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竞争式的筛选激励机制能够发挥作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成本很低的评价机制。这就在总体上限制了单纯的市场竞争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就曾指出,客观公正地评价高等教育水平的困难,在于竞争在这个领域不能产生最优结果。

4.缺乏高效的薪酬激励体系

从薪酬制度来看,现行的薪酬制度主要是基于职务和职称,其突出的弊端是个人实际贡献与激励政策脱钩,这样的分配制度易产生分配不公的现象,从而影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目前高校实行的薪酬结构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并存的二元结构,二元薪酬结构只是在校内津贴部分实行新的分配制度,津贴只占薪酬的很小一部分,因此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要搞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念。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3]。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树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确认识教师这一高校重要资源,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有些高校为了及时为引进人才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特地设立了教师高级职务特别评审组,对于少数学术水平特别突出者,放宽政策,事先评定任职资格,到校工作后即予聘任。

2.科学合理的配置原则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认为:我相信所有员工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想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才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4]。

3.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合理公正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才能让员工在不断面临挑战的同时,感受到机遇的存在,从而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何对高校的科研业绩作出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是学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美国的高校的考核机制十分完备,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相关制度,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系主任和相关委员会的评价、同事对其能力的评价、科研成果的产出等,都是作为考核高校教师的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奖金[5]。

4.完善激励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用激励的手段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激励会给教职工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从而会促使教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21世纪新型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明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引才用人的激励机制,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切实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为教学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赤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杨永东.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挑战及应对举措[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1).

篇5

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酒店价值链中的核心因素,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差异需求增加,酒店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优质的服务,而高素质的人才是提供服务的载体。因此,酒店要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提高酒店的竞争力,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酒店业是服务型行业,酒店员工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酒店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酒店员工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酒店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追求员工满意,这是人本思想的基础。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尊重员工,关注员工的物质生活,还要重视员工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正确处理员工自我认识、自我发展与酒店经营管理的关系。发扬民主,号召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使员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与智慧,为酒店的发展献计献策。酒店要提高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必须从整体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吸收新的管理理念,采用各种措施,努力打造积极奋进的企业形象。

二、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

酒店服务是由员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由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酒店追求的目标,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人员来提供。由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心理对服务质量具有极大的影响,要想确保服务质量的优质,就必须对酒店服务人员进行系统严格的培训。服务质量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酒店服务是个整体,优质服务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每个服务人员都处在服务链中的不同环节,需要其他员工的配合,因而要注重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服务技能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无论是前台接待员、收银员还是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服务技能培训,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客人的满意,使其下次再来,从而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

薪酬福利是影响员工满意的重要因素,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完善员工薪酬福利体系,加大对员工的投资力度,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和工资结构。工资是酒店激励员工的基本手段,在工资制度方面可采用浮动工资制,工资内容结构要多样化,倾向员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员工工资与酒店总体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使员工收入与酒店收入紧密相连,激发员工努力工作,为酒店创造更大的效益。增加福利计划的透明度,为员工制作员工福利手册,其中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所有福利项目,包含费用数额,员工享受这些福利待遇的具体程序,重点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改善员工生活配套设施,为员工提供保险、医疗和带薪休假等福利项目,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在酒店安心工作。

四、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酒店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良好的酒店企业文化应具有兼容性,做到海纳百川,,保留不同酒店管理模式的精髓,宽容接纳员工个性上的缺陷。具有学习型特征,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创造新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理念。注重酒店服务的长期发展,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能力评估系统,做到使员工信服,促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管理者要做员工的朋友,在生活上主动了解员工面临的问题,尽力帮助解决员工的困难,使员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感受到酒店的关怀和温暖。酒店管理者要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充分体现酒店的特色,发挥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酒店精神。

五、对员工适当的授权

授权是给予员工的一定的权利、信任和必要的资源,让他们对工作独立做主。授权对酒店业特别重要,因为酒店行业中的一线员工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顾客对酒店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他们和一线员工交流的直接经历。适当授权给一线员工,可以使他们快速处理顾客的问题,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对顾客的投诉可以更为及时地做出反应,解决顾客与酒店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顾客对酒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挽留住更多的顾客,所以,给予员工的适当授权,对酒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当授权,体现了酒店对员工的信任,使员工具有主人翁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酒店的忠诚度,让员工人对酒店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也提高了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酒店管理层的信赖。

六、引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酒店的优质服务和持续发展,酒店要对每一位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提倡终身为酒店服务的观念,有利于员工稳定,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尤其对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酒店更要有一套明确的职业规划方案,使其能够看到光明,看到未来发展的目标。酒店要多招聘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安排到合适的部门,让他们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后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可以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为酒店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受到高素质人才的欢迎,有助于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为酒店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总之,随着酒店业在我国经济中地位的日益突出,酒店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优化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酒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昌峰:人本管理就是追求员工满意[J].现代酒店,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21-01

引言

由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知事业单位对于员工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员工的离职、辞职,造成的人员缺口;第二,由于员工的专业素养不足,造成的岗位缺口。实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有效优化对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普天下资源,独人力为贵。人力资源作为维持和促进现代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力,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着重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缺陷、结构混乱,这些问题和误区严重地限制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事业单位更好地创造效益,实现价值,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着眼于实际,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1 人力资源质量不足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在人力资源数量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质量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性的、熟悉精密操作流程的、硬性条件高的人才。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中,从事简单操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充斥我国人才市场的大片江山,而从事高精密类型的工作人员却占少数,因此,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的这种极端的差异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困难,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逐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也取了不小的成果,但由于我国文化断层严重,义务教育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来说还是明显不足的。因此,总的来说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上虽极具优势,但在质量上还是存在明显不足,人口素质较低,缺乏高端人才。

1.2 岗位对专业性的要求明显提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经济转型也带来了新的和更高的岗位要求,这与人力资源质量不足且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相比是一对突出的矛盾,也限制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专业素养的下降,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行,我国的国民受教育比率迅速上升,在催生了一大批高学历劳动者的同时也使得诸多证书的含金量明显下降,这便导致一部分劳动者,证书越考越多而专业素养却没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二,职业道德素养下降,我国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国家,给上司送礼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显然,送礼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绩效考核,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终究随之而来,这也使得近年来送礼现象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来说是致命的伤害。由此可见,经济转型对于岗位的更高要求与日益下降的人员素养这一矛盾严重限制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建设。

1.3 人力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之一,再加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之西北和西南地区更加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更多,这也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分布地区不均,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我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导致更严重的人员地区分布不均。对于经济产业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分布也是不合理的,总所周知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越大,国家经济越好,这也意味着在人力资源在第三产业中要占极大甚至最大的比重,但在我国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转型逐步推进,人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依旧是第一产业最高,这种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总结上文可知,我国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地区之间分布不均,主要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第二;在经济产业中分布不均,第一产业占人力资源比重过高。

2 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策略

2.1 应遵循合理的优化原则

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原则来说,“三个结合”原则是普遍应用和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经济性与合理性相结合、整合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这三种结合在统筹分配、成本核算、管理配置、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并将其充分量化应用到各个岗位中有着重要意义;整合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对于将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以及内部的各方面需求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则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制定具有前瞻性并且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并且要求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引进、开发人才

在人才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大力引进人才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提高薪资待遇并尽量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开发人才则要求我们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最大程度的发掘、培养人才,将人力资源的潜力发展到极致,同时创造公平竞争和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人才的合理升迁,达到用人力资源本身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对于人才的选拔、绩效考核以及升迁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和监督,严格执行用人单位的资格省察制度,按要求选拔年龄、专业、学历相符合的人才,从源头上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把关,择优录取。另外,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财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做好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推动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做好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树立大局服务的意识,根据事业单位情况制定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学习座谈会等学习,交流学习体会,推广学习经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学习园地等来开展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其次,开展延伸培训。挑选出一批优秀业务骨干,定期深入基层,从而实现对不同层面员工面对面的开展新业务、新产品、业务辅导、新知识宣讲和技能培训。最后,加强实践锻炼。在对员工进行完教育与培训工作之后,还可以通过专业实习、现场观摩、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培训成果,提高其综合素养。

3 总结

人力资源作为当代事业单位最看重的资源之一在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中可以说发挥着核心因素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在人炸性增长,人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凸显出来。能否有效的优化人力资源,充分地尽人力之力也成为了当代事业单位关注的热点,但人力资源结构的复杂性和层次的难以区分、辨别等特征,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可谓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篇7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含义

经济学家杜拉克指出,“人力资源是指一个组织拥有用以制造或提供服务的人力。”换言之,人力资源在组织里的定义就是组织具有各种不同阅历、知识以及技能的个人,发挥各自擅长之处,安排他们从事各类工作活动以期能够以最大效率达到组织的目标。

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之一的最大效能,提升组织整体工作效率,这一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家汤姆?琼斯指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与发展等全过程的活动。”换言之,即通过采用科学方法使企业的人与事达到适当配合的结果,发挥组织中个人的能力,激发组织中个人的潜能,实现最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的发展,“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责任制的原则。责任制的含义就是组织要依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工作职位,按照工作职位设立目标,明确员工的职权范围及其相应的工作责任,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公平竞争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为组织中的所有员工个人能力发挥与提升创设一个公平的环境,使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和能力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以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作为组织效率提高的助推器。

3.激励的原则。组织领导者应为员工提供适当激励措施,并探索实行创新的激励机制,依据本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探索设置多元化针对性的激励手段,针对不同员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使员工得以在激励手段推动下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性,有效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目标与组织长远发展目标的统一。

4.流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必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个组织既要不断引进外来人员,获得新技术、新思想、新氛围,又要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之间的流动,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免影响员工的士气,降低工作熟练程度等。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的灵魂便是人这一要素,没有人的企业就是失去灵魂精神的尸骨,了无生气。而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样也是最难管理的因素之一,对人的管理管好了使个人的能力得以提升、飞黄腾达;管坏了,可以立即让企业失去骨架的支撑,瞬间人去楼空。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个企业管理的基石。在我们的从业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部门不断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用人需求,抱怨人手不够,而一些部门总是出现人手闲置的现象。为达成生产计划目标,要将企业内各个职工所组合而成的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借助对劳动力的合理分配的举措,以及借助适应社会发展速度的企业培训同步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对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优化配置与效率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这一问题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效率、降低可控成本和增加实际利润的重要途径。

四、人力资源安排的最优化模型的实现

作为企业决策者如何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事先预防“此忙彼闲”的情况,达到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员,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就尤为重要。鉴于目前有部分企业决策者们并未受过系统的管理科学方法训练,对一些定量分析技术缺乏了解与掌握。下面就通过实际案例来掌握运筹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一个模型,对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是判定模型现实意义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建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所实现的核心目标是是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在此项目标的指引下,要求企业所建立的模型除了具有基本的科学性要求之外,更应该关注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整数规划是目前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优化法之一,它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已应用于生产计划、物资调用、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就是借助量化分析的方法以及建模的思想,对企业系统中的现有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科学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相关决策的实践意义。

1.模型的假设。整数规划最优化方式的探索是以某企业人力资源安排这个案例而展开的,通过依据这一现实案例的解决方案综合考量该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和各方面的约束条件,通过数学量化求解可以列出一天最大直接收益的整数规划算式,求得最大的直接收益。

由于某企业内的技术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面对如今现有的四个项目甲、乙、丙、丁源于四个不同客户,客户要求各具特殊性,四个项目工作规划实现的难易程度不一,并且各项目所涉及的投入和产出比不一,相关项目对技术人员的投资回报力度不同。所以,在满足整体工作所具有的限制条件的基本前提下,如何实现该企业这一整体内现有的技术力量的最优配置,使得企业以一天为计量标准的直接收益最大。在工作执行人员高级工程师与工程师工作时间受到客观条件硬性约束的条件下,探索该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分配的最佳方式,使得其在一个星期里的直接收益最大。

假设理想条件下,拥有不同技术力量的执行人在模型中被安排工作的几率是相等,且获得相同职称的个人工作地点是随机的;对于客户的假设则是客户在履行按照合同规定支付相应的工资额义务外,在规定的合同期间里,还要承担为完成任务而支出的必要相关的花费(如餐费,车费等);当天工作当天完成。

2.问题的分析。以上模型假设内容说明各项目对拥有不同职称人员的人数和工作能力都有相应的限制和要求。对于客户而言对项目的质量保证是此次项目完成的关键,对于该企业而言面对的现实条件是高级工程师等资源处于相对稀缺状态,因此完成不同项目时对高级工程师资源的配备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限制下有不能少于一定数目,其中深入分析各个项目的特点,由于项目丁对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本项目技术员不能参加。而丙、丁两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主要工作要求在办公室完成,所以每人每天有50元的管理费开支。

由以上分析可得:最大直接收益=总收益-技术人员工资-丙、丁两地管理费。

3.模型的建立。设定变量:

i:取1,2,3,4,分别表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j:取1,2,3,4,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地。

k:取1到7,分别表示一个星期里的七天。

Xijk:种职称的人员在j地第k天工作的人数。

pij:职称的人在j地工作平均每天的报酬。

bj:表示每天在j地所需的最多工作人数。

ci:企业有i职称的人数。

di:企业i职称的人每天的工资额。

Lij:j地所需i职称技术人员人数的最小值。

Uij:j地所需i职称技术人员人数的最大值。

(1)模型一的建立。用z表示企业一天最大的直接收益。当k=0时,Xij表示一天i职称的人员j地工作的人数。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列出如下的整数规划模型:

(2)模型二的建立。用z0表示一个星期的最大直接收益。由于每个星期里,参加工作的人员的时间有硬性条件的限制,对于高级工程师,每周只能工作4天。而处于工程师职称的每周只能工作5天,将每个技术人员一天的工作定义为一次,由此可知在一个星期里高级工程师有48人次可以被安排工作,而工程师则可以有125人次参与此次工作的安排,助理工程师与技术员分别有119和70人次可以被安排工作,总人次为362。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列出如下整数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

4.模型的求解。相关数据表格如下:企业的职称结构及工资情况见表1。不同项目和各种人员的报酬标准见表2。各项目对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要求见表3。

(1)模型一的求解。由模型一求得的最优解是:

x=[2.0000 5.0000 2.0000 12.0000 2.0000 3.0000 8.0000 2.0000 10.0000 4.0000 1.0000 1.0000 3.0000 6.0000 0]

相应分配在各地的人员见表4。

(2)模型二的求解。在一个星期里其中任六天分别安排在各地的人力资源见表5。

其中剩下一天分别安排在各地的人力资源见表6。

篇8

一、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概述及意义

(一)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概述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指采用传统控制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日常和替代等一切成本发生金额和效用的掌握、调控的过程。人力资源是当代市场社会珍贵的人才财富,人才成本与效益呈现不对称现象严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不足及投入过重比例不适合的现象是由于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力度使用不当。我国现代企业应该将人力资产的成本进行优化控制,才能及时解决各种人力资产管理不当问题,使得人力资产管理不再是纸上谈兵。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开发成本具体为就职前指导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出国考察成本,使用成本具体为工资、奖金、物质及精神福利、人力资源办公费,日常人力资源成本为调换岗位损失成本、人力资源差异带来效益损失成本,替代成本具体为岗位临时缺失成本、临时工成本等。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意义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高或是同样效益的前提条件下,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达到最低水平,使得企业得到双赢局面。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类似预算会计、内部控制一样,都是事前对成本进行有效、合理、科学的控制方法来限制各部门的人力资产成本管理及使用支持的行为和策略,从而真正控制人力资产有可能和不必要发生的成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防止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过高、负担重、成效低的不利情况,有效的采取适合的控制人力成本就能将使用成本、开发成本提前控制在合适范围和比例内,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健康、稳定、持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成本作为企业全部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经营利润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合理控制程度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价值效益及其可持续良好的经营效益。人力资源有效控制不仅能够维护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良好纽带,还能从而为企业领导者获得更高利润和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引进合适人才并留住人才,协调企业各部门人力资源关系,统一达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企业普遍都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不予重视,只是对人力的薪资福利予以事后计算管理控制,这样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不完善的,人力资源成本过于高和效益低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以下介绍并分析了一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望能分析出优化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企业组织结构中职位重复,严重阻碍人力资源成本有效控制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各种职位岗位进行局部或者全面调整,人力制度上时常变动,人事部盲目引入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被管理模式误导设置过于冗余的职位。企业人力资源部不从实际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动现状出发,而盲目设置多余的职位,只会徒增企业人力成本且制约资金流动率。企业领导者过于盲目追从现代先进人力管理模式、方法、思想,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岗位改革设置,虽然一定程度上精简高效,但是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长期发展下来只会阻碍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更严重的会制约企业经营效益和员工凝聚力及积极性。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基础差,对人力成本控制观念有差异

我国企业领导者自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都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力度不够,更何况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观念认识不足且认识上存在差异,他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只是对员工薪资和福利进行严格控制就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效益,其实该人力资源成本观念是存在严重误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于粗糙,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基础,那么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也会受到影响。大部分企业还在沿用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套人力资源管理做法,其对人力资源的计划、素质和记录都不够科学及严密,这样对于前期及后期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效果非常不利,也无法发挥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效益。

(三)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及分配混乱,不够客观阻碍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及分配方法理论不科学,管理层没有系统的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设置及管理控制,使得人力资源成本分配状况混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目标无法有效达到。大部分管理层只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形成本进行事中控制,而无形开发成本、使用成本、替代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的控制非常缺乏,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工作归内部会计部门,这样成本控制管理模式不利于人力资源部门对成本的首要控制任务,长期下来客观的制约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人力资源无法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而是反到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优化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措施

(一)强化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观念及基础

对企业的各种层次的人员定期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环境基础,还需要定期、不定期、不间断的考核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各层人员完全认识并了解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主要控制要点及问题,才能使得企业花费较少资金取得较大人力资源效益。强化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观念,能够使得企业科学有效控制开发正确人才、使用人才、安置人才等涉及到成本控制的每个环节上,切实将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人才应用的效益型二者有效结合掌握。企业应该根据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环境的需求来设置合理、科学的组织结构,尽量从实际出发不要让职位与职位间出现重叠和无效现象的组织结构。整个组织业务流程结构应该符合多方面要求,所以应该进一步对组织结构不断科学调整,才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和管理系统

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改进工作,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结合人力资源成本计量、记录和控制进行开发系统化的管理软件。企业信息部、会计部、人事部、领导部门应该全面合作研究出有效和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各部门应该具体根据该部门情况罗列出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因素,在进行软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合理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那么将会对人力成本控制管理带来良好的实际效果。各部门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将人力成本有效划分,对无形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有形成本进行严格区域化划分,该划分不应该带有主观性,而是应该客观的划分人力成本,才能真正的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的效益。

(三)协调好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控制与其他部分的沟通

人力资源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那么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做好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控制工作。生产部门是企业中人员最为混杂凌乱的部门,其人力开发成本及使用成本低能够很好的进行成本预算及管理控制,但是其人力替代成本和离职成本却难以控制,整体上生产部门需要对其岗位职责和离职事项进行严格控制,才能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部门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即为管理者也为被管理者,其应该严格区分好职责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否则人力成本控制效益将会大大折扣。营销部门是企业中人力成本价值最为多的部门,其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需要企业重点重视该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控制,控制力度过于大则会流失重要人才,长期对其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才能有效控制好和管理好该部门的人力成本效益。企业领导部门在人力成本控制管理中的决策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时时与各部门做好交流沟通,才能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做出准确的决策。

总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还是企业与学术各界的一大难题,需要各界人士的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才能更好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龚明晓.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与控制的理论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1,10(1)

[2]毛一芳.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分析[N].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1)

篇9

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学校教学是主线的观念影响下,后勤系统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我校后勤在编人员现况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10%,具有中级工技术等级以上的大约有40%,女职工占了70%,35周岁以下青年还不到10%。职工的价值观还普遍停留在重实际利益,少开拓、创新精神的层面。虽然近几年学校也很注重后勤队伍的素质建设,使得后勤人员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后勤工作性质和职工长期以来对后勤工作偏见的影响,真正有理想、有朝气,懂管理、懂经营的年轻干部愿意到后勤工作的很少。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后勤系统可备用的人才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总量构成上还处于低效率配置状态,存在于后勤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和高素质人才绝对贫乏的矛盾之中。同时,受高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上述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能够得到有效、自主的改善。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为了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提高后勤实体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对后勤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结合、科学管理。首先要对后勤队伍现状作一个认真分析,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职务结构、岗位设置等;对所缺乏人才的类型、专业、年龄、性别等项目进行合理测评,从而获得精确的数据,然后有目的地进行人员调整和培养,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化后勤的队伍结构

当前高校后勤急需创新型人才,在具备经营、管理才能的同时,如果管理者能熟悉教育规律、高校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后勤现状,则会很快适应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学校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市场,可以积极争取校方对后勤的支持,从学校聘用人才。同时校方也应选拔那些党性、事业心、责任心强,热爱后勤服务事业,懂管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到后勤管理队伍,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通过培训创建职工终身教育体制

实行职工培训制度。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规范、技术、质量要求;其次,要在培训经费、培训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再次,必须有一整套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将培训的结果与员工考核、晋升、薪酬等结合起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

1.岗前培训:对后勤新职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学习本岗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熟知工作要求和岗位规则,尽快掌握基本技能。

2.在职培训:即业务学习,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在职职工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3.学习文化知识:对一定年龄阶段的职工要鼓励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证书,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

4.增加管理知识:对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或具有管理潜能的员工进行正规的管理方面的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学习管理知识和参加管理实践的机会,充实高校后勤的管理队伍。

5.非正规教育:即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行业研讨、文艺体育活动、讨论会等形式使职工获得文明意识的熏陶和先进文化的教育。

(三)实行人才竞争轮岗制度

1.轮岗制是对竞争上岗人员实行任期制,届满自动解聘,打破铁饭碗,实行轮岗。轮岗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并使其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掌握多项技能。管理人员通过职务轮换,可以开阔眼界,增强全面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可以与各部门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以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同时,轮岗制也便于职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最大潜能。后勤部门也能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最大限度

地发现人才,建立储备人才库;合理使用人才,发展人才,增强后勤整体能动性。

2.根据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可考虑为后勤职工制定相对宽松的待遇政策,使部分不适合后勤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选择提前退休。对部分不愿意、不安心后勤工作的职工可在全校性同期聘任时,流动到别的部门,从而达到适度精简现有人员、优化配置的目的。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 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相统一

即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对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人从性格、才能、兴趣到掌握的知识都有很大的差别,应找准位子,使其各尽所长,各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合理配置群体结构的原则

在进行后勤队伍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互补原则,如专业知识、智能、年龄、身体素质、性别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一个群体结构合理的班子,能通过班子的协作,将许多人的力量融合为一股新生力量,这股新生力量就是群体优势的发挥,能提高人才的综合使用效率。

(三)精神、物质双重激励的原则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阐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产生的内在动力要比物质奖励等外在激励深刻和持久。高校后勤要把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职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岗位工作中,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后勤队伍精神风貌;同时要建立平等的用人机制,提供给员工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工作舞台,以取得成功的愉悦感来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己,更新自己,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与此同时,健全的工资福利体系是吸引和稳定人才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利用后勤分配制度改革,“优劳优酬”、“以岗定薪”,让员工在岗位循环、置换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能力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满足,还有物质利益与其紧紧相随,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其工作热情。

篇10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59

[中D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1

1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项目实施方面起步较晚,且缺乏经验,片面注重技术的提高与资金运作,而对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领域等关注不够,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应急之举,并未与项目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有机融合,很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海外石油项目中的积极作用。

1.2 对海外项目经理管理模式不科学

当前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大都采取总部委派的形式,这种做法下,项目经理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再加上国内获取IMP和IIMP资格的项目经理少之甚少,这对海外石油项目的顺利展开极为不利。当前石油企业对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权责规定较为明确,但是对利益的规定则含糊不清,这种权、责、利不统一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

1.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在人员构成方面,技术人员相对较强且素质能力较高,但是施工人员队伍不稳定,外籍雇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海外石油项目包盈不包亏,项目考核形同虚设,项目目标是否实现与项目成员经济利益之间没有真正挂钩,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2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2.1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拔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应对项目的成败负主要责任,所以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应有的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与决策能力等,在进行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拔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能力。

2.1.1 适应能力与业务能力

海外石油项目管理与施工各方主体在语言习惯、行为准则、意识形态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此项目经理首先要经受项目所在国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念及管理模式等的冲击,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能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处理与应对各类差异与问题,才能保证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

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外石油项目对管理者的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要能独立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专业问题,并具备独立且准确的决策能力。就硬件方面而言,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管理专业资质证书,如美国的IMR、英国的APMA、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IMP等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证书。

2.1.2 心理素质

海外石油项目不确定性较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情况变化,预先设定好的项目任务、实施范围、技术要求、工程进度和成本费用等项目,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都会给项目经理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心挑战,因此,项目经理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海外石油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2.2 建立人力资源组织体系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不断实现开拓新市场、发展新领域,并不断提高人员配置效率,这为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 突出项目经理的核心领导作用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文中已经有所探讨,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所委派的项目管理代表,且是海外石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与责任人,对项目应该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与领导权,而且项目经理的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因此,在加强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要突出项目经理的核心领导作用。

2.2.2 建立中层领导(部门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可以将海外石油项目施工过程划分成不同的区块,在各个区域均建立由中层领导(部门经理)直接担任安全责任人制度,并由其负责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编写安全规定与要求、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管理责任,并接受定期的安全责任人人事考核,如若石油项目出现安全事件则由安全责任人全权负责。

2.2.3 加强操作人员的基础性作用

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海外石油项目的成败,在海外石油项目实施期间,应每周定期安排一次安全例会和考核,由项目经理、中层领导和部门经理共同组织,例会和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现场HSE制度、现场安全手册和安全常识、紧急情况应对策略、医疗救护程序、现场安全制度及现场曾发生过的安全违章典型行为事例等,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所有操作人员的人事考核。

2.3 外籍雇员管理

篇11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企业要想占得市场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而实现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稳定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并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员工将创新精神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呢?答案自然是要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绩效、岗位价值和员工的能力贡献实现平衡。

一、人力资源薪酬激励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现行的薪酬体系中,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薪酬激励体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要素构成方面,企业员工的月固定收入偏低,而与员工绩效相挂钩的变动收入比重偏高,这会让员工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在工资标准方面,许多企业在确定月固定收入的标准时,侧重于将薪酬与行政级别、职称和工龄挂钩,而忽视了对岗位重要性和岗位价值等因素的考量,从而使企业内部出现论资排辈的现象;在奖金分配方面,奖金的分配与员工绩效的表现联系不够紧密,且奖金的发放周期过长,无法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在长期激励方面,薪酬激励体系不能将员工的切身利益同公司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应该如何优化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策略

(一)原则

要想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策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与公司发展战略向匹配的原则,即薪酬方案要在控制企业总体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利用薪酬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奋斗;二、合法性,即薪酬方案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并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操作,杜绝非透明收入;三、公平性,即员工的固定收入要与岗位价值相挂钩,浮动收入要与员工的绩效以及对企业的贡献相挂钩;四、激励性,即薪酬方案应该控制收入浮动比例,建立长期激励体系,以强化激励的作用;五、竞争性,即参照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保证薪酬方案的竞争优势,以防止人才的流失。

(二)方案

1.薪酬定位。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以及薪酬管理的竞争性原则,使薪酬控制在同行业相似公司的员工平均薪酬的上游。

2.薪酬结构。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企业员工的薪酬是基本工资、福利、绩效工资的总和,因此,企业在确定基本工资时应该以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支出为标准;在确定绩效工资时可以利用现有的季度奖和年终奖,与员工分享公司经营收益,同时设置特别奖金,以奖励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而这样的体系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引导员工主动调整工作方向以保证与企业发展一致,培养团队的主动工作精神,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确定未来的薪酬结构,利用员工持股的方式限制企业人才流失,并拉动员工与企业融合,进而树立主人翁心态和利益共同体意识。

3.薪酬实施。薪酬实施是企业按照已经确定的薪酬结构落实薪酬方案的过程,企业在薪酬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岗位测评,即企业根据方案操作需要,对公司的所有岗位进行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从而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岗位级别结构;二、职位等级测评,即公司通过对职位等级的划分,承认员工素质差异对工作业绩以及岗位匹配程度的基础性影响,并通过人力资源价值测定来确定其价格,这样的测评体系既为员工追求个体发展开辟了通道,也为公司的公开招聘,员工培训提供了依据;三、薪级确定,即企业在进行组织调整时通常会出现因人设岗的情形,因此为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岗位级别问题,企业应该利用薪酬等级,将员工的发展与岗位的设置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来。

4.薪酬调整。科学的薪酬方案应该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做出适当的调整,而薪酬调整主要分为整体调整和个别调整两个类型,所谓整体调整是指企业每年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指导意见、行业竞争情况、公司发展战略变化以及公司整体绩效情况对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进行整体的调整;所谓个别调整是指企业每年都要根据上一年度的绩效考评结果对有关人员的薪资等级在岗位层级内部进行调整,以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根据自己上一年的工作表现实现合理的岗位和薪级变动。

三、结语

总之,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励策略是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优化薪酬管理方案时应该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在遵守我国薪酬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业绩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薪酬激励机制,一方面保证每一名员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薪酬激励对员工潜力的开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