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阅读技巧

高效阅读技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阅读技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阅读技巧

篇1

1.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有些英语阅读文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阅读者的水平又是不能与之相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者要想提取文章的有效信息,就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和推测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就是阅读技巧,通过这些阅读技巧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1.2提高阅读做题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对于初中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是很重要的,为了能够高效的获取有效的阅读信息,阅读者应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具体情况适当的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效率上去了,做题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1.3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阅读技巧的运用并非单纯的是指做对题的策略,其中不仅涉及到词汇的构成和句子逻辑判断,还包括阅读的方法和做题的习惯等等,因此在运用阅读技巧的过程中也就是学习和锻炼学习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过程。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技巧优化策略

2.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英语教学效果。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取的是学生课下做练习、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答案;教师一边讲一边与学生对答案等模式。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有着严重的弊端,假如学生没有提前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课堂讲解过程中就会听得一头雾水,使教学效果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只是适用于短篇的或者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针对所有类型的英语阅读讲解。经过不断的探索,教师终于意识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更能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2.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技巧优化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分为课前、 课堂和课后三部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前引导策略

优化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料,合理而恰当的利用阅读教材对于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利用是单纯的,并没有将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开发和利用起来。为此教师应该加强教材的整合优化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等,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规律。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讲解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合理开发教材资源,并且使之成为对课本教材的有机补充,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

重视文化积累。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狱文化差异性,为此即使有些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仍然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正确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英语阅读内容与英语运用地区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增加文化积累,了解英语运用地区的文化才能正确的理解英语阅读内容;另外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学习能力。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凸显主体地位。学生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将每一位学生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努力的挖掘出课堂学习的潜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自我意识。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挖掘学生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效率,只是帮助学生做对题是不正确的,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尊重个性差异。每一位学生在阅读水平和思维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必须正视每位学生的个性之处,并且能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差异性,争取为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创作机会和空间。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后优化策略

写阅读笔记。课堂学习之后写阅读笔记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写阅读笔记的督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阅读笔记交流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写阅读笔记,相互之间传换,使全体学生获得发展。

开设“英语角”。将英语阅读教学置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听说读写的融合。开设“英语角”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利用英语角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或者是利用学校的网站等信息交流平台,开展英语阅读技巧交流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过关于兴趣爱好的主题阅读后,可以让学生在英语角进行简单演讲,可以是教师的命题,“My favorite sport”、“The time after school”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这样在把握好阅读内容之后也实现更大的提高。

篇2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做阅读理解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速度慢,效率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逐字逐句阅读才能够掌握文章意思,就不会遗漏任何信息。实际上采取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减慢了阅读速度,同时做题效率也较低。二是过分注重细节,忽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就死逮着不放,非要弄懂这一点,再继续往下读。三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国的文化不同,在语言表达中也就有所差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导致在做题时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选择。四是用自己的看法代替作者的观点。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阅读时,其实有的问题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很多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揣摩作者的意思,往往想的过多,就导致做题的失误。五是缺乏自信。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确定的单词时就立马慌神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处于过分紧张的心态下,势必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二、结合考试例子来探讨如何高效完成阅读理解

(一)获取文章段落大意或者找出主旨句

英文根中文在文章段落大意上有着相通点,就是主旨句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都会用一个句子来高度概括,找出主旨句对于理解文章意思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主旨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表述的意思较为概括,相对于其他句子来看,较为明显;其二,文章中其他句子都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或者支撑该句的发展;其三,在结构上大多较简单,多数情况下不采用长难句型。

文章的主旨句大多情况下在段首,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新闻报道多数采用该种方法。如在2013 年某省中考题阅读材料A 第一段:All living on the...and together theyform an food an food chain. 该篇文章主要的第一句话就概括了文章的主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要生存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接下来的文章句子都是对这句话进行阐述的,下面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如果食物链中的一链消失了,其他的食物链也都会断掉。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只要找到该句在做题过程中就能够紧紧围绕该句来进行做题。

文章的主旨句出现段末,该情形主要是对文章进行归纳时,对该句详细介绍的往往在文章的前面,在文章的末尾则采用一句话进行总结。例如:在2013 年某省的中考题中阅读材料B 的最后一段为:If you buy some well-madeclothes...or they always fit better. In other words, some less...better than more expensive clothes. 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若买一些制作好的衣服,就会省一些钱,因为这些衣服制作优良,穿的时间久,就不用总买一些衣服,即使洗了好多次,但是穿起来如新买的一样;有的衣服你花了很多钱买,但是不一定合身。文章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很多便宜的衣服比贵的衣服更好看以及更合身,更实惠。”言外之意就是,不必要追求高档昂贵的衣服,自己合身为好。

(二)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猜测句意是做阅读理解的一种方法,能够提升做文章的速度以及准确率。任何一个词在上下文中一定能够找到确定的词义,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对词义进行猜测。如2013 年某省的中招试题阅读材料C:whendoes the under lined word“Pause”mean in the Passage?———A.search B.stop C.listen D.choose

该段体可以根据原文中的“speak slowly and clearly,look at your audience 与you’re your audience chances tothinkover what you’ve said 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推断该词的意思为“停止”。

(三)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理

文章推理就是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未知的信息进行大胆推断,甚至对全文进行推断,在中招试题中该题型越来越广泛。如在2013 年某省的中招试题中阅读材料A 第15 小题: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a businessman and a dog

B.the powre of kindness

C.a poor’s childhood

D.a dog and a boy

篇3

一、扫读法

指通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的扫描,大容量地获取信息,跟浏览相似。它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一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比如读《登上地球之巅》就可采用此法。先扫描题目,可知本文所写事件是“登上地球之巅”:“登上”表明获得了成功,“世界之巅”则表明困难之大。因此,在扫读课文时我们的眼睛自然会关注人物言行以及事态的发展,会注意文中的环境,体会作者着意描写“寒冷、黑夜和缺氧”三大困难的目的,明确这是对队员们的严峻考验,以体现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二、跳读法

指阅读时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次要内容则大段甚至整页略过。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抓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因为这些往往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跳读,因为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密切;可以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都可以直接略过;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来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作品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词语就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总结句。

如读《荒岛余生》就可采用跳读的方式,我们可从文中寻找那些能够表明鲁滨孙生存下去的理由的关键语句,这些句子不仅连贯了作者经历的三个阶段,也折射出鲁滨孙荒岛创业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思维的理性之光。

三、猜读法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可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我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通过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我。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篇5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对话。虽然,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问答式”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上好阅读教学。笔者工作年限不长,但是据平时课堂观察来看,“问”是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以及学生的质疑,“答”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反馈。作为教师就文本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双边对话”是个关键。一个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点燃学生的阅读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尝试从立足文本“矛盾”“枢纽点”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连接点、“无字处”等四个方面简单刍议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巧妙设问的策略。

一、立足“矛盾”点设问

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常不满足于固定刻板的结论,五六年级的学生愿意结合自我认知和生活经验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又时常觉得难以下手,正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以至于阅读教学课堂里常常看到学生缄言不语。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1.文本内容“矛盾点”

文章内容,指文章中源于生活的材料内容和思想内容,包括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材料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当文本内容涉及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以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环境的错综性,学生很难给予人物统一的评价,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好地起到推进对话的作用。

2.文本形式“矛盾点”

“语文形式,指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具体表现文章内容的体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形式性因素,是可被读者直接感知的外在感性形态。”我们常可针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修辞等文章形式设置问题。

二、立足文本“枢纽点”设问

文本的“枢纽点”常常是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应对文本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要抓住文本中的“枢纽点”,结合自己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提出具有能引导学生长驱直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这样的设问不仅有宽度、深度,同时还有准度。

三、在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设问

爱默生就曾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从进入学校开始,很多学生发现从生下来就开始熟悉的语文变得如此陌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似乎就是做题目、考试、分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生心中已经荡然无存。语文学习与生活似乎存在着一堵厚厚的墙,但实际上语文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四、于文本的“无字处”设问

篇7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学科,语言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和熟知,所以,语文学科在开展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但是,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却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有不重视的表现,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因此上,我们探讨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也就显得很是有必要了。

一、当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技巧是为了避免教学出现问题而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用的教学手段。为了使本文所谈论的技巧更有针对性,在谈技巧之前,先谈谈当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观念较旧

当前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部分老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大多采用生硬讲解的教学方式,难以树立灵活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做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方法,这种旧的教学观念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些语文老师不能认真负责,不充分备课,没有认真吃透教材,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较为随意,使得教学目标不实际。

3.教学策略不生硬灵活

部分老师只重视讲解,不能让学生自主阅读,盲目重视教授一些方法技巧,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变得枯燥乏味,这主要是由于面临的中考考试机制较为死板,而且有的老师自身能力缺乏,再加上学校的考评机制不完善加重了这种现象。

二、预设目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引领

了解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也谈谈预设目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先要肯定语文阅读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因为设定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能起到导向作用,其不仅能够引导老师,而且引导学生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引导老师体现在对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同时也确定了阅读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体现在能够辅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重点,保证学习的正确方向。所以明确的目标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把握语文阅读的方向,避免无关事情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任务。

合理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也具有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励语文老师的行为,使得老师全神贯注完成目标,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能朝着设定的目标而努力。

三、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

设定了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下面我们着重谈谈提高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技巧。

1.明确阅读目标,及时给予评价

我国的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朗读,分开朗读或者集体朗读,虽然读得较多,但是缺乏明确的朗读目的和标准,而且学生读的过程老师没有参与指导,学生读完之后,老师对学生没有及时做出评价。学生只是死板的完成朗读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使得朗读事倍功半,使得学生越来越只会盲目的读书。朗读很重要,老师要不断克服阅读教学中朗读缺乏目的或朗读训练无序等问题。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语文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导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真实情感,才能领悟作者的核心思想。在学生朗读之前,老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依据学生的个性,合理制定朗读目标,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大大促进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效果。而且要在学生读之后及时对学生读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2.保证阅读时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

我国的部分初中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保证字词读的准确,但时间不够,会有较多的学生没有通读完一遍课文,老师就马上让学生停止,就开始检查学生的读后感等等问题,自然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朗读情况参差不齐,这样就使得朗读成为了过渡环节,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老师要保证语文阅读课的质量,学生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强调学生努力读出语言的含义,培养感受能力,当然老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读懂其中的主要内容才能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此外朗读的时间要保证充分,要侧重朗读的过程,而不能只是表面走形式,要利用一些策略来判断学生是否读完,例如要求读完的学生向老师点头示意。另外,朗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宽容对待学生,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读的很好。所以老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朗读过程,例如采用集体朗读、对话读或者个别读,将男生女生分开读以及自由读的形式,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到作者的核心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篇8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效果很好,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处境凄凉。

(4)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人物(烘托,映衬)。3.情节(推动,暗示,铺垫)。4.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其次,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不能只答专业术语,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篇9

1.快速高效阅读,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厌学的情绪,战胜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改变了这些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速度和学习效率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思维的质量和学习的品质。这些学生不仅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其它功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了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

2.改变了学生阅读速度慢的现状。在一般的阅读课中,老师常抱怨教材密度大,讲不完。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速度慢。而学生的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造成的。如读书拖拉、走神,这严重地影响阅读的速度。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读书速度提高了1倍,教师不再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而是要考虑在课堂上还要补充哪些阅读内容。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读书慢,让老师为之着急的现状。

3.提高了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能力。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一直困扰着我们。而遵循阅读过程规定的7个内容之后,学生每次读书时,都会遵循这7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7项内容在学生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一看书,就会习惯地按照这几项进行有目标的阅读,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长期的运用,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学生如何捕捉文字信息的能力。

二、快速解题让学生的阅读有“章”可循

1.学生有了解题的公式。原先,语文阅读处于一种被动的、散乱的状态,无“章”可循,即使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却无成效。语文老师常羡慕数、理、化老师,教起学来有公式、有定理。而与“快速理解”结缘后,语文教学有了“规律”,既能迅速,又能准确,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低效率读书方法。实验中,学生把握了阅读的技巧,课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解力。

2.学生有了力争上游的信念

高效阅读的量化训练,通过数据反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训练和目标服从整体的最佳,以达到总体的最佳训练效果,每次训练都通过读、答、判、算四个步骤,严密而精确地掌握若干个参训者的有关数据。效率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一目了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状态,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威力,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目的。

三、快速解题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篇10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过程,阅读是学生提升文章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有力推手,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然而,现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力度不够且缺乏一定的策略,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迷,效果不显著,致使阅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策略迫在眉睫!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呢?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

一、抓关键,知大意

能否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是学生阅读效率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技巧,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这些技巧就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迅速准确地知悉文章表达的意思呢?学生只要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就可迅速知晓文章大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知悉文章的大意。“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通过这一句学生就可以知道前面写的是春、夏、秋时的百草园,接下来要写冬天的百草园了……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句来迅速地知晓文章的大意。

二、品细节,悟感情

能否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要想真真切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然而,学生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不仅仅要依靠学生自己去揣摩,更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点拨。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点拨学生掌握一些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技巧呢?学生只有通过品读文章中的词句细节,才能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仍然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为例,教师通过点拨学生仔细品读词句细节,真切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从这些词句之中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仔细地品读词句细节来真切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研结构,习写法

能否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学生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学生要想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阅读技巧。然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些阅读技巧显然是费时费力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技巧。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只要全面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的结构,就可透彻地学习写作方法。再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结构来透彻地学习写作方法。文章在⑹觥把┑乩锊赌瘛闭饧事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短句。作者通过这些言简意赅的短句将“雪地里捕鸟”这件事叙述得一清二楚。另外,文章也有好多排比句,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排比句式,也习得了一些写作方法……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通过全面研究段落句式的结构来透彻地学习文章的写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迅速知晓文章的大意,抓关键、知大意是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的词句细节来真切感悟文章的情感,品细节、悟感情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全面研究文章的段落句式来透彻学习文章的写法,研结构、习写法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渠道。简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让阅读方法成为学生高效阅读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篇11

进入初三阶段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对较大压力,数年奋斗一朝见分晓,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中考检验中取得更满意的成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这方面开展分析探究,主要针对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其突破途径进行分析。

一、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压力大、节奏快,尤其是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阅读能力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在阅读学习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研究显示,超过百分之六十四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方面具有畏难情绪,阅读分析成了语文考查中失分率较高的项目。这样的消极情绪对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许多学生对阅读分析感到恐惧,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体验成功。

2.阅读方式方法技巧不足,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许多初中生的阅读学习还停留在大卸八块式的阅读分析上,这与语文教师长时间以来偏重于课堂阅读知识点分析的教学模式有关。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并非从整体上感悟文章、揣摩特色,而是将其肢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这样的阅读模式看似能够提高应试成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3.课内课外未能紧密联系,自主阅读训练偏少。初中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在紧张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开展阅读,加上受学校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课外阅读的书目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客观条件,影响了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有效突破教学困境,提高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难点,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尤其应针对影响初三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之处,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开展阅读,喜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应当从两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要重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在对这些优秀书籍刊物的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很多,既有中外文学名著,又有各类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关的杂志、报纸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推荐一些对学生思想成长、文学积累有帮助的优秀刊物,通过这样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收获更多的分析技巧与写作技巧。只有让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生活,才能够保证开卷有益,并在与这些优秀作品刊物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搭建表达平台。初中生阅读之后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需求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达阅读心得体会,说说自己阅读了哪些作品,阅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阅读体会。教师也可以在对学生刊物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内容的复述,丰富学习内容。

2.给予方法技巧指导,让学生高效开展阅读。面对海量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丰富内容,但是阅读效果如何,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保证学生的阅读活动高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分析方法。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技巧,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设身处地进行情感体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简历,综合分析文章的主题立意,以及通过预习活动解决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的针对性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高效阅读方法的技巧,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课堂阅读分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123”分析模式,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1”是寻找文章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一条内在主线,“2”是紧扣住文章结构和表达特色两个方面,“3”是通过朗读感悟、重点字词分析、联系实际思考三个切入点深化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分析活动。例如在《背影》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浓浓的父爱”这一条内在情感线索,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文章的表达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遍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朗读,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抓住父亲背影出现的不同场合与频率,感悟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及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促进功能。最后,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达到内心情感与教材同脉搏的效果。在这样的阅读指导中,学生不仅对文章的间架结构、写作特色有了深刻理解,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与总结提炼,将更为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许多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如重点字词突破法、文章机构解剖法等,这些阅读方法都是学生在吸收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朗读技巧,这样的阅读技巧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功能。

3.增加自主阅读容量,丰厚学生的阅读底蕴。初中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规定了每学期必须完成的阅读数量,初三学生全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以这样的硬性指标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活动作为基础。一方面,对阅读的成果积累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阅读成效积累下来,无论是摘抄优美的语段,还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与特色,这些方面都应当成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技巧、提高能力的重要抓手。笔者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在班级开展了读后感点评、展览、评比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现出来,这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4.结合中考阅读要求,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抓好初三阅读教学目标,除了要定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之外,还面临中考语文的应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同时要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提高应试技巧,让学生两条腿走路,既要抓好日常积累,又要开展应试技巧训练,让学生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首先,笔者针对中考常见阅读分析题型,有意识地整理相关阅读分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与分析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会更具针对性,兼顾思维训练,提高分析技巧。这样的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面对同类型阅读分析时的解题效果。其次,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经验效果,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开展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应试成绩具有积极的帮助。此外,教师要对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的阅读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出阅读训练的考查要点,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此达到加强针对性训练的目标。

综上所述,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现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方法指导,增加阅读容量,强化应试技巧指导,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文雁.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2).

[2]张军,边荣金.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1(11).

[3]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4]叶裕兵.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