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7: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最主要的场所莫过于课堂,而教学质量,往往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一个“标尺”。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似乎进入了瓶颈阶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责成相应教师将教学策略“合理化”,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质量。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一)以故事为主体的问题创设
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会受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故而,作为教师更应结合课堂教学和各种有关课外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因素,以此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以有效提升。如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托,如可以将《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程的“引子”:“某一天,羊村要进行一次食物分配活动,而美羊羊和懒羊羊都想得到同一捆草,这样,应该怎么进行分配才能让它们都得到同样多的草呢?”学生必然会做出“各分一半”的回答,在此之际,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入“如何用数字来体现‘一半’这一概念”,从而制造“悬疑”效果,以此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乃至于其在学习活动中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则可以“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实践,以这种形式来对其教学质量加以最大程度的增强。
(二)创设课堂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中,作为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彼此相互结合。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组织,按照课本中一部分具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制作实验,以此来使得学生能够借助于亲自动手来感受到成功的,如此,除了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之外,还可以对其动手操作能力加以有效提升,以之来进一步对其创新能力加以培养。
(三)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看到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和小学生具备的一系列特点,来“量身定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此之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营造一种“竞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好胜心理乃至于培养学习兴趣。如可以在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中借助于适当开展比赛、游戏活动(包括算术比赛、知识竞答等)来营造竞争情境,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融入新知识,以此来逐步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注意力加以激发和吸引,提供更多、更大、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动力和空间。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也应注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借助于创设竞争情境,来形成属于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平台”,以之来有效地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传统观念中的“枯燥乏味”消弭于无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价值
人所共知,小学数学向来以“难学”著称,这一学科除了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在平时生活中,往往随处可见各种数学问题,但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对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了。故而,作为教师应尽一切努力来拉近学生生活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二者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乐为之者”,以之来对其学习兴趣加以激发。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将生活紧密联系于数学理论,以此使数学能够被学生所“具体化”,解脱其于抽象的符号“海洋”之内,以之来展示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新课程要求传统的学习模式要在根本上获得改变,其中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于这一形式,可以将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并在其活动过程中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促进高效、优质的全面发展体系,展示出小学数学所应具备的教学质量。如在“加减法”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开展各自的教学活动,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寻找”自身的任务并相互探讨知识点。借助于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之间形成“互通有无”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塑造学生的竞争品质。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环节就是反思。故而,不管什么课堂过后,不管是教者还是学者,都应开展充分的教学反思活动。借助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有效地认识到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进度。学生方面更可以借助于不断的反思而开展“常态化学习”,从而尽最大可能促进课堂反思习惯的形成。故而,作为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动态性”地引导学生反思相应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之类,从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加以“最大化”。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的集体“课堂反思”活动,在此之后在在下节课上课时开展集体的“总结交流”活动,在其过程中有效地注意改善不足,并将之运用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尽最大可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依据小学生自身和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加以充分的把握,以此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加以应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根本依据在于学生,对其学习兴趣加以有效激发,将其学习“主动化”。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借助加强教学反思、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密切联系实际、情境创设等一系列办法提升教学质量,以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加以有效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它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心理闭锁,从而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扉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要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二、教师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6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一些反思,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方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彻底消化它,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能使学生消除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我们在讲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和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做例子。我们用“王力的妈妈给他买一个喜洋洋玩具用去了35元”代替“小红的妈妈买一袋面粉的价钱是35元”。这样学生听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非常兴奋,注意力就会很集中,发言就会很踊跃。所以,幽默的授课方式,生动的讲解语言,可以让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巧妙地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条理性和思维的程序性,还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长时间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流程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活动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感知途径和学习形式,在思辩、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使学生从教学中快乐的学到知识。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再配上“游戏”式活动,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学习。老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等方面开启思路,不拘一格地创造出多种游戏式的活动内容。
有竞争才有活力。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便于课堂活动既活跃又有序地进行。
二、一题多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一)一例多说,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较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不大。一是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二是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三是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题多变,就是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同时,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下面看一个例子。
求1+3+5+7+…+89=?
运用高斯算法,能够很容易地得出该题的结论,但这仅仅是就一般的计算而言。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又使我们得到以下两种运算方式:
所以,1+3+5+…+89=1×1×1+2×2×2+3×3×3+…+9×9×9=13+23+33+…+93。
当然,我们可以将上述运算作一般性的推广,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然而,其真正的用意却在于:
第一种运算中,等式右边的1×1、2×2、3×3、……、45×45,是来自对平面图形——正方形的直接观察,1×1、2×2、3×3、……、45×45分别为边长是1、2、3、……、45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求1+3+5+7+…+89的和,等同于计算边长为45的正方形的面积。
第二种运算中,等式右边的1×1×1、2×2×2、3×3×3、……、9×9×9,则是来自对空间图形——正方体的直接观察,1×1×1、2×2×2、3×3×3、……、9×9×9,分别为棱长是1、2、3、……、9的正方体的体积,求1+3+5+7+……+89的和,等同于计算棱长分别为1、2、3、……、9的正方体的体积的和。
因此,本例的一题多用不应简单地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其重要的意义是向我们揭示了如下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方法,但更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数学的基本思想。
三、精选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当堂课的教学信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及时弥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练习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来做例子或者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
例如: 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
(二)练习中要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了要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练习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区别、理解、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1.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和措施。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包含能指导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带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浅析课堂教学策略,要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践。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多方面的,经过我多年的教学累积,我只要浅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中的知情融合与主动发展的策略。我有以下看法:
一、知情融合策略
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慧能力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就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情感和认知相互联系、制约、促进,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二、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以形成认知与情感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达到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1、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来挖掘知隋因素。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使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增加。我们知道,在教材教学内容中,知识内容比较明显,认知主线易于把握,但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情感因素比较隐蔽,难以发现。事实上,数学知识内容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归纳、总结而出的,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他们寓于知识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去透析教学内容,挖掘出潜在情感因素。例如:教学统计图时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某饮料厂全年生产的利润240万元,请你按季度划分后,制成条形统计图。显然它的知识内容非常清楚,若不研究教学内容,当学生制成条形统计图后就结束,那么情感因素就被忽视,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可在学生制作后,组织交流、讨论。
全年240万元的利润,按季度你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很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
①第二、三季度利润多,因气温高,市场饮料需求量大;第一、四季度利润少,因天气凉,饮料销量小。
②各季度利润平均分配。可能这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各季度销量一样,利润一样。也可能是第四季度改进了技术,降低了成本,虽然第四季度比第一、二、三季度的销量小,但利润没有减少。
③第一季度利润最多,理由是春节期间,销量要大一些。
④第四季度利润最多。可能是研制出的新产品利润高;也可能是开辟第三产业,增加了利润。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多角度考虑,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能得到发展。
2、我们要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教学中,认知、情感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直至知情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缺乏情感因素的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达到知情交融。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椭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把小学生带到这样的故事场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你们见过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不行?椭圆是没棱没角的,为什么也不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时学生的认识已逼近圆的特征了,于是因势利导地提出“圆有什么特征呢?”这样的新课导人,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知情自然融为一体。
二、主动发展策略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师生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际交往等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求,并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主动发展,既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学要得到发展,除了要掌握知识,而还要要发展基本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
1、我们要合理建构,优化认知结构。
根据认知学习的理论,数学学习并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所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材知识结构,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比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先拿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插有2支、7支和3支铅笔。提问:“谁能把铅笔移动一下,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一位学生前来,想了一下,从第二个笔筒拿出2支放在第一个笔筒,又拿出1支放人第三个笔筒。教师又问:“现在第一个笔筒里有几支铅笔?第二个呢?第三个呢?”“谁刚才看见他是怎样移动的?”(暗示“移多补少”通过第一层次的操作,学生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办法吗?)把三个笔筒里的铅笔都放在手中,又在每个笔筒里放进4支,边放边说:“把这12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支。”教师紧接着设问:这12支是从哪里来的?“暗示总数量是原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之和)。然后引导大家讨论”喜欢哪种方法?“一般认为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如果数目太大,第一种方法就很不方便了,于是引导大家寻找解题规律,很顺利地得出:(2十7+3)令3二4(支)。又把平均数4与原来三个笔筒里的铅笔数相比,它比第一、第三个笔筒的多,比第二个笔筒的少,进一步说明了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指导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得偏重知识技能得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功能,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得数学知识、技能,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有效教学旨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下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是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指标性的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水平。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概述起来如下。①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少,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考核排名等功利思想的影响。②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法少;关注结论多,关注学生探究的少。③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少;教师一问一答多,师生、生生活动少;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教学动态变化少。④从教师学生看:教师还没有从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与自信心不足,不能真实地掌控学生的认知基础,比较难于找准教学的起点,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组织探究活动控制力弱;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还缺少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是优化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营造平等和谐的爱、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挑战的课堂,让学生敢于、乐于、勇于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提问、合作交流,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2)坚持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研读教材是提炼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点。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科学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的思维方法要求、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等,找出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发展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只有充分了解学情,理清教材,找到好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
(3)坚持以课堂为本的原则。创设民主、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乐园。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让师生双方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要让教与学、师与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取得较为和谐的发展与共生。
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的课堂导入。具备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堂教学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运用有效导入的策略能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材料操作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动画导入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材设计、学生情况出发,合理科学地选择导入方式,发挥出课堂导入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亲自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感受到6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再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不能正好铺满,原来8不是3的倍数只是2的倍数。这样,因势利导,逐步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实践证明,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实践操作可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平台,提问策略的有效实施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不仅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时机进行有效把握,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沿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就要从教材、学生等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总体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明确性、趣味性。例如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计算34.5÷15之后,过渡学习34.5÷1.5,提问两道题目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如何把这道题的除数变成15,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法?你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变,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待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鼓励,发挥好因势利导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3)有效的情境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一方面,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例如教学《倒推的策略》。情境1:游玩游乐园的路线;情境2:玩牌游戏;情境3:推测原来的数的游戏。分析这样的情境创设,我们要认识到可以采用统一数学情境贯穿始终,而不是情境的叠加,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应该以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主,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各学科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数学科目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形式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具有时代性的优化策略,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可见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构建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不同之处。数学抽象难懂、逻辑性强。而小学生受生理特点的影响,一般机械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则较弱。倘若让学生完全陷入繁杂的计算中,则会让他们形成枯燥乏味之感,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从客观角度而言,教育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其实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差异,都希望获得老师的关心和信任。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喜悦。为达此目的,教师可创设疑问式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就创设了一个“为父亲购买礼物”的情境:父亲节到了,小李为父亲精心选购了一份礼物(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礼品盒,显示出礼品盒的长度、高度以及宽度),他想用精美的包装纸把礼物装起来,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应该用什么方式计算呢?同学们能帮他算算吗?这一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可见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其数学能力。
二、创设悬念感,调动积极性
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曾说过:“悬念感是数学教学的调味剂,没有悬念感的数学课堂将是一潭死水。”现代教育学理论也认为悬念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让其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感”。往往一个妙趣横生的悬念式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其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据此,教师就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具有悬念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譬如在教学“时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之间可用什么方式将他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疑惑,甚至大部分学生会说这三个数字是不可能连接起来的。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三个数字从表面上看不相等,现在请大家思考下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相等呢?我们能不能通过他们后面加单位的方法让其相等呢?”学生的思维顷刻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在这三个数字后面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就能让它们相等。”有的同学说:“在它们后面分别加上元、角、分也可让它们相等。”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将能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时间”这一概念时,我们还可引申到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经典科幻片《时光隧道》,可如下设置悬念:“在这不影片中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让我们重新回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前的一个小时,倘若在这一小时内,美国军方能够知晓肯尼迪总统在第一分钟、第二分钟……乃至于第六十分钟所做的任何事情,那么肯尼迪总统是不会被刺客杀掉,美国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设置这一科幻性质的悬念式问题,完全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不但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小时、分、秒”的学习内容,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其思维能力获得大力发展。
三、联系实践,激发兴趣
数学往往给人抽象乏味之感,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实践生活讲述数学问题,用具体的实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尽量简单化,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并让他们为这个罐头盒制作包装纸,在实践操作中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柱体的侧面积,而且也让他们明白了圆柱体展开是什么样的图形以及深刻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与圆柱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通过引入生活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法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并将这些事物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近两年来,我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1.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
按课本的安排,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内容时,是以“细胞分裂”问题为案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折纸问题”展开。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毫米,对折1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又是多少毫米?”要求学生折叠纸张,当对折五次,难再进行时,让学生计算厚度。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20次就更力不从心了,不少学生表现出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这个算式:0.1×220,比用20个2连乘简洁明了得多。算出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还要高。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但学习了乘方知识,而且培养了数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目标学生化。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日历中的方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让学生拿出日历,任意圈出一个数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要求将三数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马上猜出他们圈的三个日期分别是什么。任意叫几位学生考老师,学生都发现难不住老师。学生急着想知道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很“神”,这时老师说:“只要这节课认真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你们会比老师更‘神’。”接着两人一组做游戏:每人准备一份日历,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的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在各自的日历上,又用一个正方形任意圈出2×2个数(如10,11,17,18),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
如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用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这4天分别是几日?
解:设最小的数为x,则其余3个数分别是x+1,x+7,x+8,
根据题意得x+x+1+x+7+x+8=76
解得x=15
答:这4天分别是15日,16日,22日,23日。
掌握了这种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解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目标真正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
二、创设多种教学策略,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是优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实践。我们在关注和实践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凝神静思。
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位老师讲对比课,课题都是“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完例题后,甲老师在投影屏幕上一次性地出示了10道口答练习题,每指着一道题,马上让学生直接给出答案。接下来又练了6道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7分。而乙老师先出示了3道题,让学生想一想,回答时先说出表示的意义,再说出答案。等待时间约10秒后,有几位学生相继回答或进行补充。接下来也和甲老师一样,让学生练了6道同样的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9.8分。
上述两班各10位学生的入学均分差不多,为什么教学节奏紧凑、学生活动量大的课反而效果不理想呢?等待时间的多少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等待其实是个别静默沉思的过程。甲老师是在学生思维还未得以展开时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故学生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学生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的,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仅给学生读一遍题的时间就让学生归纳许多问题,甚至让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就回答大量的问题,这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的做法并不可取。静默沉思虽然看不到有形的动态,却也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无形活动过程。可见,适当给学生一些凝神静思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策略。
2.恰当探究。
“满堂灌”虽不可取,但课程改革以来又出现了“满堂探究”的怪现象。比如线段、直线、射线这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概念,学生本可通过“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就能掌握,也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去探究一番,这就把探究式学习形式化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并不否定一定的接受式学习。对于中位线、数轴、平行、垂直等概念,以及“三角形”“圆”“平均数”的表示符号等识记内容,让学生直接记忆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探究活动。诸如乘方、开方、函数、方程的解等,其基本概念,数学原理,以及解决方法、技巧,等等,要探究有度,不能片面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理解为就是处处设问、事事探究。
3.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注意探索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强化知识的应用,为解题思路的选择和转换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