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7: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采访中,周侠一再提到同方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建立100个城市智慧中心的目标。这就是同方在着力实施的“百城计划”。不过,“百城”只是一个宽泛的概括词汇,并不指代任何具体的数字。“现在,与我们真正签约的城市大概有40多个,我们的计划是在年底完成100个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过,按照目前的推行速度我们会很快完成既定目标。接下来,我们仍旧会在智慧城市领域加深布局。”周侠如此说道。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也使得同方的智慧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东弱西强”的局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化基础也较为薄弱,从而使得同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在这些地区更快、更好的开展。
目前,同方已与新疆、甘肃、四川、贵州、广西等省的多个城市就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不仅如此,同方并没有因为站得高而忽视掉细节。除了推动城市智慧中心的建设之外,同方还将触角延伸到了交通、旅游、农业、物流等诸多细分领域,意图打造一个囊括各行各业的大数据智慧中心。
未来,同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贴近中小城市的发展需求,通过参与这些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进而打造一条全方位创新的智慧城市路线图。
中心搭建 统领全局
周侠在演讲中提到,同方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核心是构建大数据智慧中心。当记者问道这个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据什么地位,并发挥什么作用时,向来喜欢打比方的周侠,将它比作了人的大脑。
他说:“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大数据智慧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据的是主导地位。城市跟人是一样的,所有的数据都要汇通大脑,最后由大脑处理,并指挥你的动作和想法。就像人一样,如果城市没有一个强大的城市‘大脑’作为指挥系统,那么我们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技术和政策上的瓶颈。最终,由于行业间的数据保护心态,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
而周侠力推建设大数据智慧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他的设想中,由于中小城市的条块化建设力度低、政府的指导精神强,所以可以将中小城市作为切入点,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逐步将从中小城市积累的经验渗透到大城市当中,进而实现此种模式的全面落地。
周侠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我们不是一次性做城市‘大脑’,我们可以构建一种从行业、若干行业、再到城市的,由下而上的三级数据中心,通过对数据和资源的整合,来消除条块化建设中形成的信息孤岛。”
接下来,为了使得地方上更好地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施步骤,同方考虑建设一种以云技术、云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体验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的广泛布局。
周侠解释道:“通过这种我搭台,你体验的方式,能够使得地方决策者切实感受到智慧中心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益处,这样就可以促使其下定决心,力推智慧城市建设在当地的落地实施。”
生态建设 意义深远
除了推行“百城计划”以及建立大数据智慧中心之外,同方还希望以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尽管周侠一再强调同方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但周侠也明白,市场并不是仅依靠任何一家企业就能做好的。
他说:“智慧城市建设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和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可以解决的事情。”
“打造生态圈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拥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如果一看到利益就想据为己有,那这个生态圈就永远也形成不了。同方之所以被称为同方,是因为它是志同道合的人相聚的地方。多年来,同方人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这也就决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同方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拥抱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无论这些人是友商,还是竞争者。”周侠如此说道。
另外,周侠也提到,目前同方正在大力推进和实施“双百计划”。“双百计划”一方面是在一百个城市里面构建同方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包括资本商、产品供应商、地方服务平台等在内的100个合作伙伴共同助力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过,在周侠的理解中,人们对于生态圈的普遍理解与同方的生态圈概念并不相同。人们对于生态圈的惯常理解是建设一个行业内的、包括行业上下游资源的生态链,最终形成的是一个生态闭环。而同方的生态圈建设却恰恰相反,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就决定同方必须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全方面、多角度的合作。
新一代网点转型支点
走进建行“智慧银行”的网点,客户能感觉到很多变化。它比传统网点增加了两个功能区,一个是电子银行服务区,在这里有大堂经理辅导客户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各种交易。在自助区,除了大家熟悉的ATM,还设置了远程银行VTM,通过它,客户可以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在“智慧银行”,传统的柜台在逐渐减少,人们通过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完成业务办理,更多的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再守在柜台后,而是穿行在大堂中随时发现服务客户的机会。
在“智慧银行”,客户了解银行产品变得轻松和简单,业务办理前的等候时间也不再枯燥乏味。网点临街的玻璃幕墙看起来像一个镜子,实际上则是应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人脸识别和动态捕捉系统,客户可以和建行的交互式智能系统进行互动。
据建行人士介绍,在金融超市,客户只要在货架上拿起感兴趣的产品卡片,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播放该产品的动漫介绍。等候的客户能够通过ipad登录建行开发的APP,了解投资理财资讯和各类特惠信息。
在移动金融场景运用区,客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支付、闪付、刷卡支付,现场体验现代化支付方式的魅力。“智慧银行”展示的贵金属也和传统方式大不相同,通过虚实结合和全息影像技术,形成立体的视觉交互效果。当前,建行在加大力度提升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水平的道路上已有成效。智慧银行无疑是新一代网点转型的新支点。
小微增信水到渠成
长期以来,建行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把小企业业务定位为全行基础性业务、战略性业务重点推进。
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建行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小额化、标准化、智能化”产品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多方增信等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包含30余项基础性产品、400余项区域特色产品的产品体系,有效满足各生命周期阶段的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小微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缺信息、缺信用”。建行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力量,借助政府财政部门、税务机构、保险公司等资源共享,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客户管控平台,陆续推出“助保贷”、“税易贷”、“政府采购贷”、“保贷通”等批量化服务产品,实现小微企业增信基础上的互惠合作。
与地方政府合作,“助保贷”、“政府采购贷”助力多方共赢。建行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创新推出“助保贷”产品。由地方政府和建行共同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作为风险缓释方式,通过助保金管理机构推荐和政府增信,小微企业只需提供部分担保即可获得全额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同时,通过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信息、缺少信用记录的问题,实现了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共赢。
小微企业“政府采购贷”则充分运用了供应链融资理念,与政府集中采购部门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集中筛选、推荐,依托采购中标通知、政府公告、采购合同、履约凭证等进行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可以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服务,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之后,与税务机构合作,“税易贷”以“纳税信用”享“银行信用”。建行针对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创新推出了小微企业“税易贷”产品。
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供应贷”契合供应链融资需求。建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合作,探索创新应收账款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合作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链企业在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小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的智能获取;依托平台优势优化“供应贷”等供应链融资服务流程,批量服务小微企业客户,实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快捷办理。
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保贷通”引来风险保障资源。建行与信达、安诚、华安等保险公司合作创新“保贷通”产品,借助保险公司的评价能力,对客户的履约能力进行审查和判断,简化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办理流程,降低了经营成本;采用履约保证保险等手段进行增信,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缓释能力。
生态网络满足小微企业“融资、融智”需求
建行紧紧把握电子化发展趋势,将“开放、平等、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植入了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在传统客户经理和网点服务的基础上,搭建线上线下、快捷便利的“智慧银行”生态网络。
满足小微企业“融资、融智”需求,建立“小微e家”金融服务平台。建行以客户为中心,为小微企业打造集企业和企业主对公、对私信息为一体的金融一体化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智能化、可视化操作,企业主可实现企业信息与个人账户信息的整合,基于平台实现信贷业务、账户管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息推送各类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5-01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在国内,一直到2012年才有154个城市宣称他们要打造智慧城市,总投资金额已经到了1630亿美金。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是比较全面的推进,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了基础设施、建筑、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和美国或欧洲的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相比,它们都只是在一个区域来推动和发展,我们是站在国家层面来做整个推动。我们希望进一步优化城镇环境,以及公共安康。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以及透明度。这将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
通过传感器提升效能
在第二轮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它从最早的数字城市发展到智能城市,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骨干,其实还是数字城市,因为它其中涉及到许多传感器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感器,因为这些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当中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它们可以支持的服务包含了导航、交通、监控、健康照护以及建筑等等。
一谈到传感器,我们都知道像GPS定位,无线射频的身份识别,行动传感器等。另一方面,还有可戴式的行动传感器,头戴式的摄像头等等。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感器的建设。另外,还有智慧交通的传感器,在交通工具中,可以使用这些传感器清楚地定位我们的位置。另外,它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应用,例如汽车自动驾驶等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做全景拍摄。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可以告诉我们通往何方,这些都跟城市相关。如果一些室内的导航技术在移动建筑物当中,这一种室内导航技术还是可以通过WiFi的方式在建筑物内给我们定位,我们也可以使用RFID,也就是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现在身处在建筑物当中的哪里。另外,我们在建筑物内,也可以设置这些摄像头。这些都是用户友善的一些方式。甚至我们也可以使用像在博物馆当中会使用到的这样所谓的一个磁场的技术应用。这个所谓的室内导航系统,其实当我们碰到紧急事件需要疏散的时候,这也是非常智慧的一个技术应用手段。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谓的智慧监控的传感器方面,还有智慧的医疗照护,这对于我们高龄化的一些人群也是特别适用的,它可以及时地传递信息,可以及时地派出救护车以及医疗人员等等。所以,像是体温或者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进一步把我们的建筑物做得更为聪明、更为智慧。
还有我们在整个环境当中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传感器,来确定我们的能源消耗是否更为智慧、更为有效。
也可以通过分析停车位的定价,也就是可以更智能地发现在我们附近有哪些空置的车位,可以让驾驶人用更符合成本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空车位来停放他的汽车。
建立可重复利用的数据库
在之前做过的一个案例当中,我们已经设计出这样一个程序,可以建立起一个能重复利用的数据库。如果你们到微软问一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经由后台数据库分析然后导出答案的,因为这些都是以案例为核心的一个数据库。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应用的阶段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库,看看之前是否已经有过同样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手上的这些数据库,进一步协助我们作出决策。
这样的一个系统,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可以自学成长的一个系统。因为它会知道我们在改变过程当中必须要使用到不同的指标,因为我们使用的频率也不同,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际网络的空间,我们使用了互联网,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线上的商店来采购,线下的物流会将这些产品交付给我们。这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虚拟的世界以及实体的空间,其实它彼此之间有一个互动关联的。但是,如果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话,我们还是会实地到这么一个城市考察参观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将线上线下的虚拟与实体做一个结合呢?像是我们在线上淘宝买一些东西,但是线下可以享受直接收到这些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一个智慧城市里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如果你到一个购物中心,你可能会发现你不会迷路,因为在这个购物中心中有很清楚的配置图或者路线图,但是在城市当中,有这么多的不同单位建筑物或者购物中心等等,如果我们在城市当中也可以有这么一个清楚明确的路线图,那么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找到这些路标指示。所以,这些是我们在现实城市当中可能会见到的,它上面可能会告诉我们说,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久。
我们还可以看到触碰式的屏幕,它也可以提供这些路标指引的功能。像是在这样的路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告诉我们应该是左转还是右转。
在智慧城市当中,应该有一个很清楚的计划或者这样一个地图,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当中并没有这么清楚明确的一个路线图。如果经过合理的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其实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设计的。
如果我们接下来使用这样一个建筑位置的定位方式,像是谷歌地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所定位的一个建筑物是在哪,就需要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配对或者是所谓地理编码的系统。因为我们看到现有的技术其实当中存在很多的错误。
每个建筑物都应有独特的编码
我们看到如果需要制定这样一套系统,其实有些设计原则应该在里头,其中设计原则,我们看到有三点。第一是每一个建筑物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编码。第二个设计原则,也就是它应该让使用者更便于记忆;第三个原则是在设计的时候要更容易生成这些建筑物编码。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其实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个邮政编码,像是我们在国内或者在英国等等,都有这些邮政编码。再加上我们所谓的一个简单的图形法制作,因为简单的用XY轴坐标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位,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我们的邮政编码以及XY轴的一个对应找到相应的窗户。
它还可以进一步再细分,所以我们可以细分到最后两位号码。为了便于记忆或者方便生成这样的编码,我们应该考虑只是使用五位数的编码方式。
其实我们也需要政府、单位有相应的一个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都是集中管理,如此一来,如果人们已经知道他们自己的位置,他们可以简单地就通过一些标准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栋建筑物的编码,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使用者很快地找到它们。
像这些名片,可能会长成这个样子,里面有IC芯片,也有它的一个编码的扫描,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它们的区位。甚至在建筑物内部,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一个编码。所以,如此一来,不管是送货人员或者是参访者,他们都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扫描或者定位的方式就找到应该到哪去。所以,用这样的二维码扫描,也可以放在网站上头,也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宣传。
从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制造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发展,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宿州市政府通过落实商业合作伙伴扶持政策、完善高新区产业环境建设云端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有迹可循。
龙头带动 聚力抱团谋发展
宿州市高新区筹建于2011年6月,经过3年发展,区内智慧互联云计算产业园一期数据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华音呼叫、云盾云安全、智慧城市宽带、云康物联网等12家云计算企业也相继入驻,云计算产业初具规模。
被纳入北京、上海“2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为宿州发展云计算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省、市政府超前谋划、狠抓落实的决心与魄力为其云计算产业的长足发展赢得了持续动力。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离不开应用基础和环境建设。以应用为先导,释放企业创新活力也是宿州市政府布局云计算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新区党工委书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祖钧公认为:“只有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力量,才能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向园内集聚。”
2014年,宿州市政府凭着开放的产业政策、施政方针,吸引到云服务领域核心企业――华为云入驻高新区。依托华为云服务安全可靠、高性价比、中立的IaaS服务及面向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宿州云服务生态圈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介绍:“华为云服务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能够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增加或缩减计算和存储资源,实现弹性供应;二是计算资源可实现在线自助购买,短时间内可快速部署数百台计算资源,供业务开展。三是华为云服务基于多节点、全网布局,可为用户提供遍布全国的海量资源。四是华为云服务可通过可视化Web界面实现多个集群计算资源的远程控制管理。此外,华为云服务也可提供安全、监控等一站式服务,帮助用户降低和简化运维成本。”
据了解,由华为云服务与宿州市政府共同筹建的华为云宿州基地将作为华为云服务华东大区的中心节点。“它同时也是华为云服务全国战略节点之一,是华为云华东大区业务的支撑中心,全国大数据处理中心、业务备份中心。”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表示。
合作伙伴引入 政企服务新方式
华为云基地选择落户宿州,经过了长期考察、谨慎决策。“首先,我们看中的是宿州市相比其他三四线城市,在云计算领域的先发优势。目前园区内数万平方米数据中心已正式投产,云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华为宿州云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次,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发展决心也是吸引我们的一个因素。对于占云计算企业较大支出项的电费、带宽,政府一方面通过落实智慧云计算产业园直供电计划,对配套电力设施建设、电价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高新区会成立带宽公司统一向电信运营商采购带宽,为入驻涉云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电信网络服务。”
此外,宿州市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以及宿州交通枢纽优势为华为云承接中部、华东地区业务带来的便利条件,最终促成华为与宿州市政府着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强强联合。
合作伙伴引入模式为加快宿州云计算产业进程,有效联动政府与产业、产业与企业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范本。
入驻宿州云计算产业园区的涉云企业均可以享受包括各项税收、补贴和云服务扶持等优惠政策。“针对按期竣工投产的涉云项目根据固定资产投资1亿到5亿不等,政府会给予最多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涉云企业租用园区用房,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和第三年租金减半;入驻后,涉云企业可享受免税政策。面向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都会向本地企业倾斜。此外,高新区管委会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的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也可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和担保资金,倾斜性扶持中小企业。”
据华为云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筹建中的华为云数据中心将坐落在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区;建成后的数据中心满足GB50174-2008 A级机房建设标准,双回路供电;并可提供7*24小时专业服务,针对重要客户可提供专属区域,物理隔离。
目前,依托华为云专业技术服务及在云计算产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与其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一批企业也在考虑入驻华为宿州云基地,与华为云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创新应用 加速云服务落地
6月18日,宿州塑想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正式开业,将面向动画、影视公司提供稳定、专业的渲染服务。这些渲染业务都将大规模依托并部署于华为云服务上。
这意味着华为云宿州基地迎来了首个入驻企业。而在入驻前,塑想科技与华为云的合作由来已久。“渲染业务是以计算资源为核心的。传统的方式是我们购买软硬件设备,自建集群。” 塑想科技渲染业务总经理傅锐告诉记者。
“这种方式有三个弊端,一是为满足峰值业务量,一次性购置设备的投入成本很高,而在淡季会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自建计算中心不可能自由、无限扩展,在业务量飙升时也不一定能满足业务需求。三是从人力配备来看,需要单独建立一支运维团队确保支撑渲染业务的设备正常运行。”
渲染业务传统的信息化架构因云服务的出现而得以颠覆。“我们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体验式商业渲染农场,就是基于华为云服务实现的。以前,我会担心渲染业务的计算资源,现在基于华为云可弹性供应、远程管理的服务资源,我毫无后顾之忧,可专注于客户服务与客户拓展。”
继塑想科技之后,北京炫我、瑞云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也与华为云宿州基地达成了入驻意向。对视人才和计算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动漫渲染业而言,华为云服务提供的一站式服能够减轻企业自身运维工作,将更多精力投入市场拓展中。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根基地,合力打造国内最大的CG动画集群渲染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37-03
一、背景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 这是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个新要求指明了目的、内容和途径,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它对指导我们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态社会建设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从根本上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减轻农业环境压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自身素质,增强中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中国农村生态社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1966年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农业经济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应用最初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形态,即“生态农业”模式,如广泛应用的南方“猪―沼―果”和北方“四位一体”等生态农业模式[2]。
循环农业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采用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级利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型农业 [3~4]。循环农业的目标最终体现为形成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农业产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得到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两低一高”,即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5]。
二、循环农业的基本模式
1.优先发展畜牧业。农村地区应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村为单位修建村级的畜牧饲养场,农民入股共同兴建,政府予以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金额的贷款,设立财务监管机构,实行正规化管理模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化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关高校和科研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定期下乡给予技术指导。畜牧业的规划饲养既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资源,又能减少农业生产的废物产生,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地肥料,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还为农村清洁能源的生产提供了原料。
2.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畜牧业需要饲料,也要对畜牧产品进一步加工才能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发展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一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同时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可以增加农村商品流通和餐饮业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将保证初级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能将产业附加值留在农村。通过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合作,建立新的有效的组织,将农村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起来。
3.发展清洁能源。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这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而且资源利用率极低。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补贴,为农民提供修建沼气池的部分资金和技术,统筹规划,将沼气池普及开来,使养殖场的粪便,田地里的秸秆变废为宝 [3~4]。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做饭;沼气池发酵所产生余热可用于取暖;发酵完全的粪便可以撒入田间,改良土壤,节省化肥施用量,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
4.生产绿色农产品。应鼓励农民在农闲时间种植经济作物以提高农民收入。如在适当土壤条件下进行蔬菜大棚建设,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废液,牧业的有机肥生产绿色蔬菜,这样就可以进行春秋,甚至冬天的蔬菜种植及销售,既为当地农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蔬菜供应,又使农民增加了收入[6~7]。另外,还应有效利用土地,大力种植药材、经济木材等。
三、循环农业在农村生态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循环农业在农村生态社会建设中具有全方位的价值。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外,还能给社会、环境带来良好的效益。
1.循环农业的经济价值。循环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大系统,它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生物物质生产过程。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是指种植业、养殖业与海洋渔业等,实质上都是生物体的自身再生产过程,不仅受自身固有的遗传规律支配,还受光、热、水、土、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经济再生产过程,是指农业生产是按照人类经济目的进行的,投入和产出,受到经济和技术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即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利用并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再通过动物饲养,以提高营养价值,使农业生态系统为社会尽可能多地提供农产品。同时,人类运用经济杠杆和科学技术来提高和保护自然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现以南方和北方典型的生态模式为例分析循环农业的经济价值。如典型的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2],它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具体地说,就是户建1口沼气池,人均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0.067hm2(1亩)果,被俗称为“121”工程。利用人畜粪便下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从而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如典型的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2],它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地栽培、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也很明显。具体地说,温室为沼气池、猪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度、湿度条件,猪也能为温室提高温度。猪的呼吸和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CO2气肥,可使果菜类增产20%,叶菜类增产30%。蔬菜生产又为猪提供氧气。同时,猪粪尿入沼池,产生沼肥,为蔬菜提供高效无害有机肥。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较长、能流物流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2.循环农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发展的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实现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循环农业中的产物,如沼气,给农民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如此一来,可以减轻社会的供能压力,使得社会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能源匮乏而急于求成的开采能源,节约了社会资金成本和劳动成本等;如畜牧、绿色蔬菜、经济作物等,不仅满足了农村地区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将剩余农产品提供于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循环农业生产的大多为无公害的农产品,符合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质量标准 [2]。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农村仅需要部分劳动力从事生产,而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总产值。如吉林省委省政府预计从2010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巩固“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劳务品牌,集中打造“吉林技工”劳务品牌。着力提升外派劳务的规模和质量。加强对外派劳务企业和派出人员的政策服务和规范管理,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2010年全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0万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满足社会企业的生产用工所需,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3.循环农业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区别于劳动价值的一种价值。根据理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而不具有价值,对它们的使用无须付费。而如今,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成为严重问题,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维护环境需要支付大量环境费用,因而提出“生态价值”的问题。它要求承认清洁的空气、干净的天然水,肥沃的土地等具有价值,天然森林和其他资源具有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它是“自然―社会”系统的共同财富。
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8]。循环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它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循环农业建设,一方面,注重总结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中适于循环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修建水平横田、垂直化的种植养殖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循环农业新技术 [9],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另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沼气池的修建、残叶残杆的合理利用等等,既节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费用,又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创造了生态价值。
4.循环农业的文化价值。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指文化价值。循环农业的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一方面使得农民更注重现代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主动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循环农业也可称为生态农业,它的一个宗旨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在农村地区先后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如环保宣传、文艺演出、干部下乡指导、科普知识讲解、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等,以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从而使农民更加积极的从事生产生活。
四、循环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
1.大力倡导农业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全面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首先,政府政策的扶持,给予循环农业经济方面的一些补助或优惠,从而促使农民自主的选择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10]。如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大力倡导农业生态文明,建立有计划的长期坚持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其次,加强农民基本的素质教育以及中小学环保生态意识教育,使环保的观念根深蒂固 [11]。最后,对农民进行生态意识培训,同时规划村容,对农民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等做出合理的改善,使之更加整洁,适宜居住的同时加强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在循环农业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如重点以农业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尤其加大对实用的关键技术创新的投入,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 [9]。
3.遵循循环农业的“3R”原则,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起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9]。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向农民支付一定费用回收秸秆及人畜粪便等,制成有机肥料、饲料再出售给农民使用。有了经济利益的刺激,农户就不会随意浪费秸秆,农村人畜粪便的污染就会大量减少。秸秆还可以加工作为畜禽饲料的秸秆粉、秸秆工艺品编织、秸秆造纸等等。
4.加强循环农业经济法制化建设,注重循环农业生产的人才培养[9]。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标准体系、法规和法律等,如建立健全农药、化肥、农用物资、种子的标准体系,从源头上防治农残物引发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法律法规体系,如农村土地、农业灌溉设施、环境治理设施等的产权法律法规。另外,应注重培养运用各种实用技术的人才,只有搞好循环经济的人才队伍,才能全面落实循环农业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谷曼.中国循环农业的实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
[3]章政,等.上海市农业经济循环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4):63-65.
[4]吕爱清,等.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5]尹昌斌,等.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6).
[6]江彦博,等.循环农业转变农民增收方式[N].农民日报,2008.
[7]刘炜,陈景新,张建军.循环型社会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求实,2006,(Z2).
[8]赵平,等.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中社会经济价值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1):75-78.
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1971年,美国生态、生物及教育学家巴里·康曼纳(Barry Commoner)出版了《封闭圈-自然·人和技术》一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价此书是继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有关环境问题的最好且最具有挑战性的书籍之一;《时代周刊》称巴里·康曼纳是一个在课堂上拥有千百万人的教授,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上最有见识、最具有说服力的代言人。巴里·康曼纳在此书中用极其生动的例子详细叙述了生态学的四条法则,即每一种事物都是彼此相关联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必然的去向;自然懂得的最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王如松等,2004)。生态系统中,每件事物均与其他周围事物相互联系,并且根据系统的回馈能力来支持其稳定的状态;其中,生态网络的复杂性和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畅通与否,决定着它所能承受的外界压力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问题是:生态系统的回馈能力是有限定的,如果超出了系统的阈值,系统将无法负担而崩溃(王正平,2004)。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很脆弱的稳定结构,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深远而且巨大的影响。
环视当今的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议题不再是政治家的时髦用语,也不仅是一种道德启示,可被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生态产业,已成为务实的、国际性的、不可回避的经济战略,它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回收再制等,并以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消费等价值观为目标的一种庞大的文化工程,它以生产者、消费者、再生者、外部环境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以生态战略、可持续发展等为思考点,以达成降低人类生态风险为目的。生态产业以实现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利用的最大化;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高效能、高产能、低耗能的优质生产;维护生态资源及其服务功能,使经济资源与生态资源做到均衡调节,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益(欧阳志远,2003)。
在这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年代,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对刻不容缓的生态问题的反应,层出不穷的污染、资源耗竭、动植物掠夺栖地、废弃物任意抛掷、人炸、土壤的侵蚀及贫穷化、气候的突变等,就生态问题的独特性与立即性而言,就足以构建一门新型的伦理学科。再者,在生态问题上所面临的伦理议题或者道德冲突,已不再局限于有关外部限制的协调问题或个人、团体的偏好之间的冲突;内部的冲突也是无法避免的。
生态伦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生态伦理的建构、落实,与生物圈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基础是一致的。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物圈的任何物种皆无例外;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自然系统的不间断运转而保证了能量与营养物质的供输。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筑在对自然生物界的尊重与包容上,具有与自然界相同步的认知上,我们必须在生物学限度内生存与工作,尽管这样的限度不是刻意针对人类的努力去设限,但有限利用才能可持续发展,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应设法去增加动植物的种类并且丰富人类生活的方式,这样的道德基础,才能保证对自然的利用价值能公平地分配并保存给后代子孙,而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任何人必须为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地球上的生物世界负担起责任,从伦理和文化的角度看自然与人类生命及命运,不管在某种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意识形态是如何的。
生态伦理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核心的行动哲学,它有别于其他的伦理学,如政治伦理、医学伦理、社会伦理等,这些伦理学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把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整体观察的角度思考,生态伦理讲的是人类未来生存攸关的重大议题。其中有严肃的一面:到底是人类利益优先还是生态环境拥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在现有体制下,已习惯既有的现实利益者,可能放弃所拥有的而去保障、维护他人权益及后代子孙吗?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第三世界对经济增长与生态伦理的认知有可能与发达国家取得共识吗?或许,正因为不完美、不易解决,我们才知道此问题的严重性与急迫性,我们才更应携手面对,发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必须指出:生态伦理的性质和主旨皆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征,它很难仅止于清谈,也不可能是纯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学问,更不可能哗众取宠,满足少数人一时的好奇与兴趣,它总会有持续的诉求,需要参与者充满了某种精神、感情、意志、行动的投入,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透过行动与坚持它还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终生无怨无悔彻底关注的信仰,一种为众生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它不想去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改造人心、改造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
生态伦理肇因于严重的时间问题、生存危机,认同这种信念,并且在它鲜明的实践性、信仰性的目标下,很可能会督促我们做点什么、付出什么。由于对现况的焦虑及自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如何想为它付出行动的渴望,不管是内在的行为改变,还是外在的生态保护行动,令人鼓舞的是:它可能带来知识的喜悦,也可能会要求一种精神信念的支持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并鼓励他人起而效行。因此,生态伦理的落实是信念的承担,也是行动的承担(何怀宏,2002)。
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最终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视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可持续发展等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基本尺度,并作为人类评判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生态效益-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Rio Earth Summit)中,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在报告中提出了将“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理念。1995年,经济与合作暨开发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挪威的罗森达(Rosendal)举行研讨会,提出了生态空间(Ecospace)、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s)、生态效益等有关可持续发展、消费的观念,对于经济活动与环境破坏之间的互动、驱力、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心理与伦理动机等,生态效益被视为是最为实用的概念之一(章海荣,2005)。
生态效益基本上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种产生(out put)除以投入(in put)的比率,产出指的是企业、产业或整个经济体的产品与业务的总值;而投入则是指企业、产业或整个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的总和。从字意来看,生态效益意涵着企业借由对生态及环境的保护,来提高经营绩效与竞争优势,并需要在整个产品与劳务中累进地降低对生态的冲击与资源使用的密集度,达到符合我们所顾忌的地球负载能力以内的程度。生态效益并非设限于现有产品与习惯,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寻求突破性的管理绩效与行动哲学、开创无止境的商机与竞争优势,增加产品的可持续性及附加价值。
生态效益的核心是要促使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最终一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具有可利用性、功能性的绿色资源,特别是目前虽然不具有商业利益价值但却无可取代的资源,可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洛杉矶研究中心(Rocky Mountain Institute)的罗文斯夫妇(Amory and L. Hunter Lovins)与知名企业家保罗·霍肯(Paul Hawken)共同提出了倡导绿色资源的四点建议:
大幅地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率,并抑制生物圈退化的现象,具有远见的企业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公益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不但可以减少初始资本投入的损失,也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使生产模式朝着生物链式的方向发展,在减少废弃物产量的努力中,一方面模拟生物及自然的设计,在封闭式环境的生产系统中,以无害的营养物质形式重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杜绝浪费,杜绝那些损害自然再生能力的有害废弃物。
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其中涉及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上的调整,从商品与购买者之间的关系,调整为服务与流动的经济关系。在此全新的价值观下,富裕度的衡量标准发生的质的变化,由过去以物质占有率来衡量社会福利的经济观点,转变为对于质量、功能、绩效等的期望值,其所获得的持续的满意度的高低,同时可借着产品的品质、实用性、功能性、耐久性来增加社会福利。
对自然资源进行再投资,回复及扩大绿色资源存量的投资,大规模提高生产率,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仍然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刘湘溶,2004)。
倡导绿色资源,明确地将生态系统的完善性、不可替代性与经济的获利目标相结合,因此,最先进行变革的企业势必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没有参与变革的企业,将来也无法避免这一挑战,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这场绿色革命的挑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并且这一波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企业的革新并非源于内部现有的产业结构,而是几乎来自外部的力量。如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产业公司与死对头—绿色和平组织关于热带雨林活动网络接触计划未来的战略合作,这些看似非理性的接触、合作,显示出企业开始面对和参与一直回避、反对的问题,并与之对话。这些率先提倡生态效益的公司,为企业的生态伦理做了最佳的见证,他们不但节省了人力、能源、资金,取得竞争优势,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同时也尽了维护生态之责,并同时强化了新的使命感与认同感(李明华等,2003)。
结论
美国自然生态学家梭罗说过:行善是一项永不亏损的投资。商业活动的真谛不仅仅是把钱财从别人的口袋转吸到自己的口袋中,尚可视为一项艺术演出,创造与呵护一个可以通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双赢局面。在积极营求利润的同时,还应对个体生命、全球社会、自然资源的终极关怀付出行动。企业家更不是对路过自己领地的旅客进行掠夺、抢劫的贵族,企业是社会良心的重大指标,企业家是社会的精英,所有人皆会仰头瞻望。
生态伦理是一种共生理念,这是我们生存的伦理,需要公正的评价世界生态危机的一种责任,那将是我们文明视野中的经济新风貌、新秩序,也是企业走出经营误区、价值延伸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M].人民出版社,2003
4.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48-0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除了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外,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高职院校云平台智慧校园平台
“智慧校园”这个概念的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1.1 移动学习是大势所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利用平板电脑和手机提前下载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回到课堂进行师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完成练习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构建全方位支持移动学习的新平台,使学员不局限于电脑一种终端进行学习,而是实现跨平台、跨终端,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
1.2 用户数量激增,云计算平台支撑高并发访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教学网站平台的用户数量快速增加。传统网站技术无法适应大量用户访问网站,经常出现网站访问慢、资源无法打开的情况。购置的大量的课程资源无法达到良好的使用效率。云平台智慧校园方案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3 适应移动学习需要的手机端平台和响应式平台
学生课外的移动学习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计费、带宽特性、终端特点决定了移动学习资源不能是和PC―样的高清视频资源,而必须是体积短小、适合移动互联网点播的微课。
为了适应移动学习的发展,现存大量教育资源需要转化为适合于移动学习的手机端平台和响应式平台,同时需要引入工具方便的制作新的微课资源,并鼓励师生加入资源的建设,降低资源扩充的成本,实现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1.4 支持新的沟通机制的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发展已成N原之势,大量的用户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已不仅仅是众多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更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文化,很多网民已不可一日无微信。为了适应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微课的应用,学习平台需要支持微信方式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
2 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利用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时机。云平台智慧校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利用无线信号覆盖图书馆、办公楼、自修室、报告厅、实训楼、综合楼、各教学楼、学生公寓以及体育场等场所,提供室内外直接覆盖与分布式覆盖相结合,互相补充的多种不同目标区域的无线覆盖方式,实现所有无线信号覆盖区域的校园网络接入。在校园网自动办公系统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的智能移动终端构建移动办公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化教学为实施方法,以具体案例为实施点,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同步进行。以较新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爱学,教师乐教”。
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得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讨论式研究学习成为可能,自适应网站技术为学习提供了灵活多样学习式,使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常态。
(2)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从服务器上下载并学习教师预先录制的教学精讲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查找网上资源并找到问题答案;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更有兴趣,通过课后引导自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这种个性化学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3)促进校务管理信息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库,规范数据的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快速集成学院长期积累的数据,实现数据标准化和全域资源共享,提升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合理的技术支持。
3 总结
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可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解决建设规模、组织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实现资源数字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等目标。另外,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服务功能,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党伟华.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J].科技传播,2013,(1).
1.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虽然我市水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新战略发展要求相比,我市水务保障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全市70%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业仍然靠天吃饭;41%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1/4农村人口吃不上安全水,大约70%河段存在不同程度污染。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构建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水利发展新格局。
2.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我市情况虽然稍好,但是人均水资源较少,供需矛盾较大。全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水旱、洪涝灾害隐患较为突出,一些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局部生态环境时有恶化。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是一座滨水城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32条,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现代水利理念和水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引导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有利于提升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支撑、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4.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区、县(市)河湖水系不畅、水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排涝标准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和谐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哈尔滨市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水资源基础条件。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 321条,均属松花江流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2条,河流总长度6 179.5公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9.2亿立方米,地下水30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量1 29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0%。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80%。
2.水利工程基础条件。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01座,设计总库容23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3座。各类堤防1 845公里,主城区松干堤防达到了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万亩以上中型灌区70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5处。共有公共供水厂29座。其中市区10座,供水管网长度1 577公里,日供水能力162.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7%;主城区饮用上了安全优质磨盘山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县镇19座,供水管网686.55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2.9%。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 67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1%,饮水安全率67%。共有污水处理厂22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51万立方米,其中城区11座,排水管网2 063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131万吨,污水处理率83%。水田面积发展到1 0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率49%。
3.生态水利建设成果。“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阿什河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规划建设的“一横”――发生渠及其以南渠道、湖泊将全部通水、见绿、通航,松花江北岸100公里堤防防洪抢险通道及横贯东西的北京东路工程将于年底全线通车。“万顷松江湿地”完成滩岛清障、退耕还湿20平方公里,初步打造了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民主湿地等松江湿地游景点。“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阿什河清淤治污和三沟清水水源工程全面完成,“三沟”实现了全线污水收集和清水入河,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
4.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一是立法工作得到加强。陆续出台了《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为全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水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制定了《水资源专项执法方案》,通过加大对水资源、供排水、灌溉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稽查力度,破坏、占用灌溉工程,侵害、占压、私建排水设施,违章用水、排水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全市年度取水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以内。通过推进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措改造和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年节约用水23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1%。
5.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一是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利用空间较大。不但境内河流众多,而且松花江穿城而过,每年过境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按照国际惯例规定的过境水利用率一般不超过30%计算,松花江可利用过境水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而我市目前利用率不足4%,可利用空间广阔。二是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较为突出。我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较早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之一,早于2010年3实现了对全市涉水部门一体化归口管理。继200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后,2010年3月又被国家批准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建管水平奠定了体制基础。三是生态水利建设基础较好,前景广阔。不但前期开展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松花江沿岸“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全国沿江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面积达1.5万公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6.水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现状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仅为40%左右,特别是松花江干流和呼兰河及阿什河下游水质污染严重。二是地下水超采。伴随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城区已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虽然现状开采量已低于允许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也已大面积回升,但地下水下降漏斗仍然存在。三是湿地破坏。表现为湿地面积严重减少,湿地污染、旱化、沙化严重。四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市森林中除保存一些原始森林外,大多数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抚育缓慢,森林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涉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用水、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整治、河湖岸线美化绿化及水景观营造、水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建议切实加强领导,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区、县(市)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水务、发改、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交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科学规划,规范标准,保证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但要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协调一致,还要与其他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其次,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标准,在有关工作中切实体现以水定发展、以水调结构、以水规划产业布局的核心理念,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和重点工作任务。
3.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引进,强化科技支撑。第一,积极学习吸纳济南等城市在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其在现代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先进经验。第二,结合我市“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阿什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鼓励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明晰河湖水系连通、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布局、建设重点和对策措施。第三,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从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夯实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基础。
4.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创建进程。选取部分区、县(市),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辟思路,积累经验。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着力开展前期研究和筹备工作,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和实践的和谐”。这里的“人”包括我们每位师生,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则是实践。技术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明确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核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何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培育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所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学生社会健康心态中的作用
现在社会心态研究逐步进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务实包容的社会心态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良好社会心态中的认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学生认识活动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而当前出现各种负面社会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存在,二是学生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认知上的问题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尤其是面临比较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应当从大局出发认清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主动将各种消极情绪、急躁心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务实、包容的态度对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2、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健康心态中的疏导作用。社会心态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利益关系复杂、新旧观念冲突等诱发了一系列负面社会心态,这些负面社会心态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容易导致各种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心态危机,甚至引起社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疏导不良社会心态,引导学生认清危机、直面危机,使不良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在学校正确的引导下成为未来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与风向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当下,在社会心态越来越开放多元、主动积极的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也出现了一些浮躁、炒作、炫富、冷漠等“不理性”、“不平和”的复杂化趋势,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 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结果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学生中盛行。因此才有一些学生喊出:“嫁个有钱人,至少奋斗20年”、“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使得很多学生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不能安心学习。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2、高职学生弱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贫富差距让一部分大学生深感弱势。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转变,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种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实也投射到在校学生当中,有的一个月生活费几千元,有的连吃饭都成问题。有的同学穿名牌、用名牌(手机、电脑等等),有的同学则望尘莫及。马克思曾经讲过: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的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也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强烈地被弱势化的感觉。其次,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高职学生普遍有弱势化的感觉。过去,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今天,大学生中有些人拥挤在大城市就业市场上竞争,能找到两、三千元一个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这让学生们深感弱势;甚至还有一些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待业的学生,他们被迫啃老,而媒体负面报道不断,社会对他们的谴责不断,更让部分学生倍感弱势;同时,物价上涨、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让学生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3、社会诚信缺失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还有形形的各种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甚至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让原本诚信的学生信用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也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提供了反面教材,影响了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健康心态的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课程,是将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重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引入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推广电化教育的手段,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调适各种心态、促进心态和谐的重要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哪个社会层面,个体间的不平衡常常是导致心理失衡和不良心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倡导一种个体关怀,关注并有效地改变,尤其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如贫困生的现实处境。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同时,在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课的覆盖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色,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3、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人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扩大人文素质的培育阵地。其次还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还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优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法制教育等措施积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小结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出一批批合格的和谐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我们把每一届学生用心去培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丰满与完善,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曹勃亚.时事报告(大学生版)[J].2012-01-10(52).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