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1

一、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统计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科学客观的反映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因为这种统计工作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统计,所有的统计结果都有真实的数据可考证,所以能够更加客观的反应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二是可以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医疗卫生行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越准确越详细就越好,所以这样的统计工作是必要的;三是可以将医疗行业的服务和效益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价,某一个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最终的效益如何都可以靠这些统计数据来说话。

二、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合理的管理制度

现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存在比较大的随意,缺乏健全的制度进行规范,当然在统计工作方面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没有系统的统计制度、缺乏健全的统计工作流程、档案管理不科学等。例如病人的登记工作,每天到医院看病的人会很多,登记工作会比较繁琐,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如果这项工作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和规划,就很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统计出来的数据存在严重的误差

由于一个医院会涉及到内科、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很多科室,一般情况下这些科室对科室内部的数据都有一个自己的初始的统计,他们在统计的时间、周期、方法、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出入,而且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又缺乏,这种不一致和不协调,就导致了在最终归拢数据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误差。这些误差就加剧了最终分析数据的难度,也势必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三)对于统计和汇总数据的利用率低

医疗卫生单位的数据统计不是目的,我们统计这些数据的最终目的是分析数据,得出来能够反映客观情况的结果,以客观的呈现我们工作的优缺点,从而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所以数据统计出来以后的利用很重要,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太低,很多医院只是把统计工作当成一项硬性任务,统计完了也就结束了,对其置之不理,这对下一步的工作是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的,统计工作也成了无用功。

(四)在基层医疗领域对于统计工作的监督落实有待完善

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存在着监督落实不力的情况,虽然上级对于这项工作已经下达了严格的明确的执行标准和要求,但是很多医院还是不能够全面的彻底的贯彻执行,要么按照以前的标准我行我素,要么就是敷衍了事,缺乏认真执行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态度,执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就是监督落实工作没有做到位。

其实产生上面几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医疗从业人员职责不清晰,责任感差,对待问题不能够正确诚恳的面对;其二是基层医疗服务投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受客观条件所限;其三是在基层医疗服务统计工作理论发展有所滞后。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质量的改进意见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控,确保统计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医疗机构要明确统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统计工作行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及时。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坚持定期查对,每月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为机构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从事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职工的全面的素质

上文也对现在这项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原因进行了一个简略的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会在很多方面影响数据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格准入制度,在人员的筛选工作上就好把好关,不能那些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人进入到队伍中来;其次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现有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再次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再次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培养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

(三)加强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卫生统计领域的应用,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意义重大。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临床信息系统、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因此要加快医疗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医疗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

(四)加强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充分发挥卫生统计服务决策的功能

工作人员的任务不是数据统计完了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工作再后面,对于数据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指导今后的工作才是数据统计的重头戏。所以要加强对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高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对于这些各阶段采集到的数据要定期的进行整理和分析,而且要做到能够脱离表面化和肤浅化,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入分析问题和影响,提供好的线索,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意义。

(五)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工作成果的好坏都源于重视程度的高低,如果对这项工作很重视,肯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该工作能够做好,所以基层医疗单位数据统计工作想到做好,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对它的重视。首先领导要重视,领导重视了,才能以一种更加强硬、更加严格的态度去要求属下做这项工作;其次各部门要重视,上文也提高,统计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很重要,所以部门一定要重视,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再次职工要重视,只有每个参与到的个体能够充满能量,集体的力量才会显示出来。

篇2

【中图分类号】G4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41-01

在经济建设腾飞的今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要建设,要发展,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强壮的身体,就必须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基层防疫工作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具体工作,要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基层抓起,这也就给当前防疫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的要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卫生防疫存在的问题。下面本人笔者就当前基层卫生防疫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同行共同探讨。

1基层卫生防疫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卫生防疫体制不健全:由于前几年市场经济的冲击,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都以经济效益为重心,自负盈亏,无人愿意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无偿防疫,使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得不到正常运行,给整个卫生防疫带来诸多不利。近两年上级有所重视,人们意识逐渐增强,卫生防疫工作有所加强,但前几年的遗留问题仍不容忽视。

1.2没有一支适应基层卫生防疫的人才队伍:基层卫生防疫的队伍中,严重存在着功能不强,人员臃肿,人才奇缺。很多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编制限制,不能引进人才,加上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有不少骨干跳槽;在职也难以得到经常的培训,使业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近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员是非公共卫生专业或无专业学历。

1.3卫生防疫经费不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的日益提高,财政拨付的费用不足,为了生存只愿搞有偿服务,对无偿服务无热情,得过且过,严重的影响到防疫冷链的连贯性。

1.4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基层防疫工作需要:基层卫生防疫设备简陋,只能满足单纯的疫苗接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性疾病逐渐发生变化,不断的有类似“非典”“禽流感”等新的传染性病的不断出现,原有的传染病也会卷土重来。只有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检验设备,才能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警。

1.5人们的防疫站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国家早就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计划免疫管理程序》等法规,部分人对之置若罔闻,对当前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无认识,很多地方废弃物堆积,脏乱不堪,成为传染病滋生的基地。而对一年一度的食品从业人员体检,有的单位或个体户法制观念淡漠怕麻烦,节约开支,肆意抵抗,蒙混了事。

2加强基层卫生防疫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1建立健全的基层卫生防疫体制:由县卫生局-县公共卫生监督站-乡镇防保所-卫生所-村卫生室的卫生防疫体制。加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强化系统管理实践于卫生防疫工作中。推行防疫保偿制,提高卫生防疫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篇3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新医改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卫生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实行新医改以来,深圳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医改无论在广度、深度上,还是制度的成型、完善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已逐步完善和成熟,形成“院办院管”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实行标准化建设,按每万名居民不少于6名医护人员,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医生。但深圳市各行政区间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市龙岗区是深圳市行政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处于怎样配置水平,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人力资源变化,旨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深圳市龙岗区2012-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

1.1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保持基本稳定,期间仅增加4家;全科执业医师逐年增加,其他执业医师(全科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基本稳定;防保人员逐年减少;医技、护理和工勤人员较为稳定。结果详见表1。

1.2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以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人数增加不明显。结果详见表2。

1.3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并呈逐年减少;本科学历次之,呈逐年增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偏低,无明显变化。结果详见表3。

1.4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以自动离职居多,但呈逐年减少;要求调回医院本部人员次之,同样呈逐年减少。结果详见表4。

2.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2.1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执业医师配置逐年增加,提前达到2015年深圳市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执业医生的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卫人员明显不足,较少社康中心配置公卫人员,并且公卫人员呈现逐年流失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手段补充足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偏低,各社康中心更愿意把人力资源投入到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创收工作上,同时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不合理,社康中心内部同比待遇明显偏低,故人员呈现严重流失状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各级主管部门应为保证网底的有效运作提供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每个社康中心专门定岗拨款配置公卫人员,没有配置的社康中心则取消该项拨款。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

按WHO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构成标准(高级:中级:初级)1:3:1,本地区社康中心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初级以下比重明显过大。同时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社康中心主任,日常主要承担管理工作,从事一线时间更少,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事实上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康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明显落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居民舍近求远,更愿意到综合性医院就医不足为怪。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改善目前社康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需要对全科医学进行倾斜,按现行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和论文的要求,全科医生晋升较困难,建议相应降低课题和论文的标准,提高全科服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其次在福利待遇上对社区卫生人才进行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办法,确实提高真正干事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待遇,激励高层次人才愿意留在基层社康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达到技术支援,对全科医疗进行有效补充,发挥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确实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2.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

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奇缺。学历构成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吸引力,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明显受限。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现阶段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任务是加强存量人力资源的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职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进修学习和提升学历教育,必需盘活现有存量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卫生需求。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4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63-02

一、江苏省东台市基层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流入的情况

1.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补助。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东台市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中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已近5年,财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机构药差等综合补助制度已日趋成熟。根据各机构中的对人员经费等经常性收支差额结合“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的原则进行核定,并按期预拨,年底或年后由财政及主管部门共同组织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的原则确定年度补助额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零药差”医疗服务,“以药养医”现象根本消失,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补助经费,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近几年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流入项目之一,医防并重的业务开展模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经形成。

3.债务化解等政策性补助。2012年对基层医疗单位中的基建设备投资等原因形成的债务进行一次性整体剥离,此次补助实质上是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历史陈账进行了补偿,切实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负担,确保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转提供了保障。

4.作为第三方付费的医保基金。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量等因素分别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门诊账户制度、限额报销制度等结算办法给予补偿。一般诊疗费等政策性补偿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额度。实际医疗保障覆盖后,客观上减轻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同时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经济流入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鲜有欠费现象发生(不考虑“三无”病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业务量的稳步增涨,近几年来,在基层医疗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业务量平均增涨率仍达7%。

5.医疗风险基金及医疗责任商业保险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在经常性支出中按医疗收入的1%列支医疗风险费,建立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商业保险及医疗事故、纠纷赔偿,有效转移、减少医疗责任风险负担。

6.基建、设备财务投入机制正在形成。各级财政、主管部门采取扶持、标准化建设补助、重大项目补助等形式立体式、多渠道逐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基建及设备投入,有力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之需。

二、多渠道经济流入现状对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影响

1.政府财政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机制的建立,医疗保障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形成,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补偿,彻底打破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的单一的经济流入模式,多渠道经济流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2.“一般诊疗费”等收费项目的确定,理顺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医务人员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问题,并由医保基金承担80%,减轻患方的负担,增加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转变了过去着重于供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渠道,并增强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职能,适当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负着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责任。实现了趋利性的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转变。

(1)切实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问题初步解决后,一些“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解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取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促进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财政按服务项目及工作质量进行补助,防保工作经费有了保障,工作有了积极性。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配备人力、物力,加强防保工作,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当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当前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自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形成了医防并重的运转现状。

(3)积极开展多样性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惠民体检、专项检查、特种病例筛查、特定人群优抚医疗等多种形式惠民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也逐渐增多,多数任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这部分的工作约占总工作量的10%。

三、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情况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补助投入仍然不足,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死亡率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医疗设施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等投入、更新改造能力受限,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提取修购基金,而财政补偿机制尚有待完善,房屋、设备更新、补充投入机制并未形成,其更新、补充难以及时进行,一些不得不进行的投入也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业务正常的运行。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虽然基建投入逐年增加,但如果考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因素,基建投入并没有增加。近几年基建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我市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屋破败,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投入水平不足引发人才流失。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命脉。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人才培养和人员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我市的基层医疗服务人才每年有超2%的成熟人才流失,影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引进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2.医疗保障补偿结算方式对医院医疗导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现象仍然存在,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的制度必然导致个人账户资金的大量积淀,浪费同时并存,相对应的却是医保统筹基金严重不足。我市统筹基金的超支风险伴随着制度的建立始终存在,实践中统筹基金超支风险的问题并没有突出显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实行了风险转嫁,采取总额预算支付方式,将超支的基金转嫁给了各级医疗单位。近三年来,我市在总额预算支付方式下,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出现了超预算额度现象,无一幸免,不足现象,严重的超出率达65%。医保基金总体平衡的表现是以医疗机构的重大损失为代价的。

3.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的能力受限。编制不足,人员流失,中医药业务萎缩,转诊制度缺失等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能力不足的自身原因,同时在总额预算支付的医保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业务的增涨,不能增加医保统筹基金的流入,但业务支出确是真实地增加,也就是说,业务增量越大,医保超预算额度越严重,收支倒挂现象越明显,在生存压力下,基层医疗机构不得不背道而驰,控制业务总量。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1.根据“合理、必需、节约”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基建、设备、人员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各基层医疗单位从地理、功能等布局上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对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调配,避免重复浪费。对已投入的资金定期考核和绩效评价,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收入全额上缴专户、支出核定下拨、收支计划控制、集中核算与考核管理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正确使用财政补助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二来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统筹和调配;最后有利于基层医疗单位的负责人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医疗单位的管理,围绕以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为中心,多展思路,多出谋划策,不再为了资金的运转而去追求医院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

3.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结算方式。首先,本着“重监督、多补偿”的原则,加强保险基金平时的不定期监督,对于同一病种不同病情的患者区别对待,增强基金结算的灵活性、多样性。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结算、拨付,不得无故延迟或少拨。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不予结算。

4.建立“三无”病人专项医疗求助基金。“三无”患者主要是无钱、无家属、无证件人员,许多“三无”患者是没有法定监护人和经济来源的精神病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多年来,我市多家基层医疗单位本着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收治了一些“三无”患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这些病人欠下的大量医疗费,也让资金并不宽裕的基层医疗单位雪上加霜。为了进一步体现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应设立“三无”患者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政府财政在测算各医院往年“三无”患者欠费情况的基础上,每年注入一定基金,以用于对社会“三无”病人的救治。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加话语权。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医保等制度,合理用药,自主地节约医保基金。同时提供医疗服务中准确的收入、支出构成及收支情况以及医疗服务的合理性等指标,清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状况,保证其医保基金请求权的合理性。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等详实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医保政策提供帮助和依据,以便在医保定点协议内容、支付方式改革中,为基层医疗机构争取有利的条款,有益的支付环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成为合理医疗费用的当然承担方。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坚信,只要紧紧围绕医改目标,在党和政府医改方针的指引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勤奋努力,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和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宗禾.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多渠道补偿.中国财经报,2010.12.16

篇5

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食品数量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根据侯俞老师的观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数量安全,是指从数量上反映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它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特征,强调食品安全是人类基本生存权利。食品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要求。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原料、加工制造、市场流通和食品监管四个环节上。

1.食品原料环节存在问题

食品原料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源头的污染。种植、养殖环节的无人能问题较为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年使用量2500多万t,农药超过130万t,两者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是环境的污染。由于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很容易导致健康损害。三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目前,由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小、散、乱,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食品生产过程中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现象。四是动植物中毒素和过敏污染,如水生生物中河豚鱼等含天然有害物质。五是转基因食品原料的负面反应。302医院传染病专家、医学博士刘士敬提醒人们,传统的“天然”饮食观念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合时宜。食品原料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称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品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新技术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加工制造环节存在问题

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过程任何一点出问题都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大企业都会有所疏漏,更何况目前我国上百万家的食品生产企业中,70%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卫生条件差,隐蔽性强、无证生产现象十分严重,诚信更难保证。最著名的恐怕是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问题,以及最近河南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大品牌也变得不可信耐,身为中国人不得不感慨中国居民悲哀。加工制造带来的担忧,恐怕是食品从生产到最后消费的重中之重,也是问题最频发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滥用、使用禁止添加剂,出现加工制造过程的二次污染;三是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四是微生物污染;五是假冒伪劣食品。

3.市场流通环节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很不规范,是个薄弱环节,各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市场流通的污染主要体现在:首先,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其次,食品流通过程中受到污染;再次,商品以次充好。比如食品过期、腐烂、变质,但仍正常销售,这类的案件比比皆是。

4.食品监管环节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来完成。尽管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但是很多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很淡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还不密切,还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都导致了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笔者以为最严重的是多部门监管导致效率低下,责任不清。对比外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他们采取链条式监管制度,从生产到销售,一环扣一环。一旦发生问题,追溯而上,肯定可以找到失责方,并且容易根治问题。而中国监管制度,多部门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一旦发生问题,各方推卸责任,且难以追踪问题根源所在。

二、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多部门分环节监管,各自为战,职责不清,监管效率不高

在国家现行食品监管体制下,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到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商务、粮食、畜牧、水利等8个监管部门。如,生产企业划归质监部门监管;而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由工商部门监管;餐饮服务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管;农产品生产及部分销售行为则归农业部门监管;公共场所卫生由卫生部门监管等等。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存在职责划分不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源头治理上,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比较严重,初级农产品未实行市场准入。二是加工环节上,条件落后,基础较差,相当部分企业未办齐证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流通环节上,城乡农贸市场食品经营条件较差、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进货渠道不规范等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极个别业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有的不讲诚信,逃避监管。四是消费环节上,中小餐饮单位、街面食品摊点和学校周边小食店数量多、卫生条件较差,监管难度较大。城区饮食流动摊点管理上,按职能划分属城管,但城管又没有相应行政监管职权,卫生局因不发证则不监管,造成监管脱节。

这种监管体系,使得有些环节交叉管,有些环节又出现“真空”,无人管。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明显属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哪个具体环节,每个部门都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范围而不去监管,就会出现监管空白。农业、卫生、质监、工商、食药等十几个部门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一旦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力,整个行业就会出问题,犹如木桶的一块短去一截,不管其他部门多么“卖力”,整个木桶仍会不断漏水。同时,这种交叉管理也容易导致部门管理资源的浪费,使得相关部门的监管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有人戏称,多头监管犹如“九龙治水”,越治越乱。打个比方,一个既现场制作零售,又批量外卖的蛋糕店,就会有归工商部门和质检部门管理的争议。

2.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反映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问题。

3.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卫生、质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而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单位,基层监管部门,检测装备稀缺、检测技术落后。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并且,目前某些地方监管职能部门中只有农业、质监、卫生、粮食、水利有检测机构,其中只有市质监、卫生、粮食部门少数检测机构获得资格认证,有的部门有检测设备但无专业技术人员,有的部门无检测设备,有的部门的部分检测设备已老化,部门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仅靠肉眼凭经验检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未经检测就上市,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较大。大多数部门缺乏检测经费,致使检验检测手段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4.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5.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经营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食品生产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投资小、见效快,使得食品行业竞争激烈;同时,由于我国食品违法成本相对低,消费者维权不愿较真等原因,使得从业者逾越社会道德底线,盲目追逐利润,无证无照非法生产、弄虚作假、出售过期变质食品、违法使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使我国的食品问题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6.食品经营单位众多,监管不堪重负

食品经营单位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部门,数量众多。除较正规的持证经营的企业、工商户外,还有大量的“五小”业户,这些业户或无证经营,或流动性大,在农村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监管力量不足,加上城乡接合部的消费者维权意识低,监管难度较大。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应努力创新监管体系和机制建设,全面提高监管效能。重视完善行政层面的综合协调机制:首先进一步协调细化部门职责,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制度和协调机制,解决职责不清和交叉空白问题,做好各部门、各环节监管制度、措施的衔接;其次是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协调通报,实现信息共享;使各部门、各环节的监管实现全面无缝隙对接,消除监管盲区。

2.尽快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目前,我国大约有食品卫生标准500项,这只是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卫生标准数量的1/8。我国对允许使用的136种农药制定了相应食品中的残留量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和欧盟制定的相关标准分别为395、489和1176个。如能在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中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通过参照遵循这些标准,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又可节省大量财力。

3.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出于对维护稳定的错误认识,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等原因,对食品安全事件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部门和人员甚至,致使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并流向市场。因此,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4.加大投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良好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首先应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加大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经费的投入,保证各级食安办在宣传、专项整治等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加大对部门执法经费投入,增加执法装备和业务培训、培训经费,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加大检验检测经费的投入,增加部门设备和检测经费。四是加大基层投入,乡、村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无工作经费,无补助,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建议政府把乡镇食品安全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其次要加强专业执法队伍建设。现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管,要加大投入,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建立一支或者若干支专业的、监管执法队伍,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再者是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为适应新形势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6.加大队伍建设,确保监管工作到位

一是增加执法人员。农业局、水利局、商务局、卫生局等监管部门市、县两级行政执法人员都较少,建议增加部门执法编制,确何监管到位;二是增加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农业、粮食等部门虽有检测设备,但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检测无法开展,建议市政府增加编制,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三是落实乡镇人员、机构,现在乡镇无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建议乡镇机改后,进一步充实人员抓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监管到位;四是由于各地新增城市综合执法局,原由卫生管理的流动饮食摊点改由执法局管理,建议新增城市综合执法局为食安委会成员单位,确保工作协调监管到位。

7.鼓励中介机构介入

食品的生产、销售乃至消费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鉴别食品的安全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消费。应着手改变政府包办、包管食品安全的现状,鼓励中介机构介入,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

篇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Z023);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4KRM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Z20140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P11)

作者简介:高琰(1979-),女,西安交通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管理。

引言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确保每个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能够享有公共医疗服务保障。在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依托西部地区――陕西省历年医疗统计数据,借助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乡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以及卫生员在西部地区的配置情况,验证西部地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根据测评结果形成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拥有的卫生资源是中部地区的1~1.5倍以上,是西部地区的1.3~1.7倍,占全国的比例比西部地区高约5%~20%[1]。蔡维汉、董晓建认为,陕西省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人员质量不高、结构分配不合理问题[2];贺凤飞等对陕西省某地区农村卫生人员的配置进行调查,发现陕西省每千农业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86人;地区医护比平均为1∶0.97,远低于全国要求(1∶2),与WHO的要求(1∶3)相差甚远[3]。刘强等人研究发现,陕西省2009-2011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人力资源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院卫生人员数比全国水平年均低10.34人和12.97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较全国水平年均低8.61人和11.04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较全国水平年均分别低5.16、2.49、5.71和3.67人[4]。

农村基层乡村医生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研究报告调查显示:乡村医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在于:职称比例失调,47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5人,平均每院0.32人,占1.83%;中级职称89人,平均每院1.89人,占10.87%;初级职称557人,平均每院11.85人,占68.01%;无职称人员158人,平均每院3.36人,占19.29%;学历水平偏低,本科以上学历5人,院均0.11人,占0.61%;大学本科学历57人,院均1.21人,占6.96%;92.43%的卫生人员为大专或中专及以下学历;执业能力偏低,47家乡镇卫生院351名医师中执业医师181人,院均3.85人,占51.57%;助理执业医师106人,院均2.26人,占30.20%;无证人员64人,院均1.36人,占18.23%。数据还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无证人员执业情况(乡镇卫生院接近2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近10%),严重影响基层的整体执业能力和医疗安全[4]。

现有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乡镇卫生院这一层级,虽已明确其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但未能明确资源缺乏是反映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考虑到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为:“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机构,其大致定位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其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因此,本文拟从基层最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角度切入,依托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统计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评价方法,将关注视角放在村级卫生室这一最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以陕西省乡村卫生室资源配置为例,通过对陕西全省乡村卫生所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配置的测算,尝试评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依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评价

(一)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分布评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每千人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2015年起,约4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由村卫生室承担。陕西农村地区人均乡村医生数量的最低配置达到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与村卫生室的比例不低于1∶1。结合陕西省历年统计年鉴(见表1),农村地区人均乡村医生数为1.316‰,除西安外,全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与村卫生室的比例为1.285∶1,除铜川、延安市以外,基本达到了这一比例。

陕西省农村(行政村一级)卫生资源配置数量基本达到国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最低标准,对比近1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见表2),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逐年降低,但仍维持在4‰左右。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将会迎来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潮,当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增速小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时,全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将无法满足这个最低标准。

表2陕西省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然增长率(‰)4.014.044.054.084.003.723.693.883.863.87

(二)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分布评价

1.评价方法选择。本文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地区分布的公平性、布局的合理性进行测评。根据测评数值判断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性,反映陕西省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是否存在结构性缺陷。

2.评价数据选择。根据陕西省历年统计年鉴中的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相关数据制作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判定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分布的公平性、均衡型和科学性。

(三)评价过程

1.洛仑兹曲线的绘制。“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提出的一种公平性测量方法,经济学家通常用其来研究社会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分析一个国家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1]。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以陕西省农业人口分布累计百分比为横轴(X),以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均数量百分比为纵轴(Y),绘制散点图(见图1),并根据散点形成曲线OCL(图中虚线),该线即为洛伦兹曲线。该线与绝对平均线OL的距离大小,直接反映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弱与强。具体而言,洛仑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所形成的区域OLC(虚线OCL与实线OL组成的部分),其面积为s,可直观反映出陕西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分布情况,图1显示,其分布并非绝对平均,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而其不公平性要量化表达反映其严重程度,则需要通过基尼系数反映。

2.基尼系数的测算。基尼系数是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借鉴此,本文用基尼系数以确定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情况。

基尼系数等于绝对公平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公平线下直角三角形面积之比,其计算过程是: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那块类月牙形区域面积为s,绝对不均等折线和绝对均等对角线围成的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通常这个是个定值0.5。基尼系数G=s/SRtOAL=类月牙形区域面积/SRtOAL,其中,类月牙形区域面积为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减去虚线OCL与绝对不均等折线OAL组成区域的面积,该面积用p表示,s=直角三角形OAL区域的面积SRtOAL-p=0.5?Dp。

本文按照全省数据所做的洛仑兹曲线散点图,增加趋势线并进行拟合,多次拟合后发现,除单项式y1=1.010 8x-0.154 5的曲线拟合度较差外(用以表征拟合度的R2仅为0.913 4),其他多项式(从二次多项式到6次多项式)曲线均与散点拟合相对较好,各拟合曲线的表达式及表征拟合度的R2分别为:二次多项式y2=0.956 2x2+0.031 4x+0.009 6(R2=0.986 1);三次多项式y3=-0.011 8x3+0.974 3x2+0.024 3x+0.010 0(R2=0.986 1);四次多项式y4=-2.287 5x4+4.629 0x3-1.976 5x2+0.619 0x-0.002 1(R2=0.987 8);五次多项式y5=-1.974 6x5+2.670 2x4+0.261 3x3-0.404 6x2+0.427 7x-0.001(R2=0.987 9);6次多项式y6=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R2=0.988 8)。这些拟合线中,R2越高,表明该曲线与实际的散点重合最多,最适合用其表达式表征曲线,并以此计算基尼系数,据此,本文以拟合度R2最高的6次多项式来表达洛伦兹曲线(见图2),并计算洛伦兹曲线下的面积,即曲线:

y=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下的面积。

具体计算步骤是:

先用不定积分求其原函数:

F(x)=∫(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dx

再求其定积分,进而算出面积:

S=[31.049x7/7-97.966x6/6+115.16x5/5-61.369x4/4+15.066x3/3-0.954 2x2/2+0.000 7]01

计算结果为:p=F(1)-F(0)=0.343 4

s=0.5-p=0.5-0.343 4=0.156

基尼系数g=s/SrtΔOAL=0.156 6/0.5=0.313 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介于0.2~0.3,表示比较平均;

基尼系数介于0.3~0.4,表示相对合理;

基尼系数介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0.5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5]。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目前卫生领域的基尼系数的评价标准均借鉴经济学的上述标准[6]。

同理,测算陕西省农村村卫生室人均数量的分布情况(过程与前类似),其洛仑兹曲线下的面积为p=0.311 35,s=0.5-0.311 35=0.1886 5,其基尼系数g为0.377 3。

二、研究结论

通过绘制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洛仑兹曲线并测算基尼系数后可知:陕西省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总量上达到国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最低标准,全省现有农村基层卫生资源在各市的分布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基本不存在分布的结构性缺陷,配置相对科学合理。但其所达到的标准仅为最低标准,结合全省人口增长趋势及“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陕西省也将毫无例外地迎来新一轮人口增长潮,对当前的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陕西省全省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分布的洛伦兹曲线测算的基尼系数数值显示,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配置基本合理,但资源总量与结构合理的持久性及资源质量仍存诸多潜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定性弱,农村医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离职倾向[7]。现有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稳定性不足,离职意愿高,特别是农村基层全科医生更是留不住、下不去。(2)人员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弱。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在学历方面,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以大专和中专为主;在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到75%以上,中高级职称比例很少[8]。业务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卫生院不能开展手术和生化检查等业务[9]。总体来看,个别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还有卫校毕业的人员,甚至不乏赤脚医生[10]。而其主要原因在于:

1.政策层面。现行的培养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大学农村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在校生的农村全科医学教育滞后,多数学校没有设立农村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农村全科医学师资的数量和素质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我国农村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农村全科医生培养数量与城乡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足[11]。全科基地面临机构数量不足并需加强硬件软件建设,需要逐步完善医院、基层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间的密切分工合作关系等问题[12]。

2.经济层面。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面临待遇低、负担重、条件差等现实情况,经济落后、收入不满意是导致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离职倾向较高的重要原因。

3.制度层面。激励设计不足,职业认同感差。目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包含考核制度及分配制度),这些因素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不愿从事全科医生职业,进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11]。农村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可度低,职业精神缺失、职业发展与个人追求的满足性不足。

三、对策建议

1.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培养目标。立足西部实际,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以农村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2.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的路径。为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本文提出如下培养目标路径。(1)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以本地化为主。考虑到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条件限制、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建议农村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以生源本地化为主。地区在制定招生政策时予以倾斜,要以强化本地人才的造血功能为目标,适当考虑区域社会关系的绑定,降低本地人才的流失。根据评估,陕西基层公共卫生医学人才的配置相对科学合理,在今后基层卫生工作发展过程中,考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实现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有效培养和科学配置。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各类保障,确保专业人“留得住”。(2)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要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应为制度化辅助,强调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的“输血”机制,实现以“输血”机制造就“造血”机制的土壤,以“输血”机制为“造血”功能赢得时间和基础。

篇7

目前,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企业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4家(包括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178家。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名、主治医师职称143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名。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预防保健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进展有:

1、实行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按照县委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县直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新合办主要领导文秘杂烩网上划到组织部任命。二是为加强汪清县妇幼预防保健工作职能,月份将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整合到县医院,进行卫生资源重组,提高了产科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产科安全。三是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投入40万元对汪清镇医院、防保所进行改造,建设成为东城、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相应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进行。年全县共有80641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1.69%;年全县参合农民79264人,参合率为73.23%。年受益农民达8344人,基金总支出556.1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支出450.3万元,门诊慢性病支出25.66万元,家庭帐户支出80.20万元。县新合办克服困难,加强对定点医院、基金使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多让利于广大农民,运行情况稳定良好。

3、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卫生形象。以抓好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坚决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和谐医院”的创建工作。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坚决执行双“八条禁令”,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发展方面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卫生发展资金不足,医疗仪器设备差。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短缺,大部分卫生院都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医疗用房破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以有效正常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和满足农村人群的一般医疗需求。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5、“重医轻防”问题。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服务质量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匹敌,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加快我县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县卫生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顺,体制改革滞后。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农村生产力保护和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做好我县的卫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篇8

(一)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

大兴乡卫生院原属于差额拨款型事业单位,新医改前,政府每年拨款金额在4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退休人员全额经费补助、在职人员差额经费补助。而药品收入,心电图、化验等技术性收入作为自身盈利收入。新医改后,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的指导思想下,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从2010年开始,于洪区政府对大兴乡卫生院的财政拨款增加到90万元左右,2011年财政拨款达118万元,用于医护人员的全额工资发放、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的药品补偿、预防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大兴乡卫生院,每年获得来自政府的稳定的新农合基金支付,使其更好的为参合农民开展医疗服务。综上,新医改后,财政全额投入,改变了过去卫生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状态,卫生院工作人员获得了稳定的工资待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也有了长期的经费保障,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疗卫生重新作为公共产品向农村居民提供,为农民送来了福音。

(二)完善药品采购制度

医药负担过重、农民难以承受,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农民“小病扛、大病拖”的主要原因。新医改方案出台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最终按照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沈阳市于洪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2010年4月大兴乡卫生院实施了药品改革。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142种和省补充药物74种,由辽宁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并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此项举措改变了过去大兴乡卫生院药品自主采购、加价销售的状况。药品收入由过去占卫生院总收入的60%到目前的零收入,由地方财政全额补助。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50%,以头孢曲松注射液为例,价格由每支10元下降到5.5元。结束了长久以来乡镇卫生院“以药养医”的困境,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在对大兴乡当地居民做的100份问卷调查中,有95份有效问卷表明,超过50%的乡民认为新医改后药品收费水平低。

(三)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2009年,为配合新医改,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式出台,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9项内容。其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重要的创新项目。近年来,辽宁省落实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25元的补助政策,同时开展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也在开展中。在政策支持下,大兴乡卫生院每年获得公共卫生补助经费30多万元,在原有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重点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每年为所在辖区的农民进行1次健康体检,对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妇女四类重点人群进行跟踪寻访,2011年建档率由上一年的30%达到60%以上。目前,乡村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其深入开展,将会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为患者跨地区、跨级别就医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为控制次均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2011年,《沈阳市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强调,“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单病种、按人头定额或按床日结算的办法,其中乡级单病种种类不少于40种。定点医疗机构对农民按比例垫付报销。”大兴乡卫生院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以来,单病种的治疗费用、住院总费用等被要求限价,有效控制了卫生院开大处方、乱收费的问题。卫生院获得政府的新农合基金支付金额从2008年的7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32万元。同时,参合农民在乡级卫生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市、区、县级医疗机构,最高报销比例达80%。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有效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负担,也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综上,大兴乡卫生院从2010年综合医改至今,在政策支持下,总收入逐渐增加,医疗费用逐渐降低,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总人次逐渐提高。

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综合医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新医改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

(一)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基本设备缺乏

医疗设备落后、基本设备缺乏是我国乡镇卫生院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赵琦、赵根明等人(2009)按区域划分抽取全国54个乡进行调查指出,“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简陋陈旧,仅仅拥有开展常规检验的仪器,缺乏急诊急救和简单手术必备的装备,一些设备平时利用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卫生院的设备建设,但是总体而言,设备设施建设的进展比较缓慢,设备简单且更新慢。同时,上级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乡镇卫生院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进行投入。大兴乡卫生院也面临上述问题,大兴乡卫生院目前拥有500maX光机、彩色超声诊断仪、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各1台,其中,X光机、心电图机分别使用了8年和10年,这些设备长久未进行更新,并且缺少如CT、胃镜等日常设备以及救护车等急救设备。在对当地乡民进行访谈中,一位乡民这样反映:“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不行,检查也不准确,我们前往大医院仍需要重复检查,所以我们有了小病才到乡卫生院,大病就直接去市里了”。医疗设备较差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一些患者只能无奈选择上一级医院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仍未解决。#p#分页标题#e#

(二)卫生院药物适用品种少、疗效不显著

新医改后,全国各地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尽管药品的价格大幅降低,但是也带来了药品种类的缺乏、药品质量的降低等问题。以大兴乡卫生院为例,在实行新医改之前,共有250多种药品,这些药品全部由医院自主选购,在按比例加价之后,卫生院的药品种类、价格与市场上各大药房售卖的情况基本相同,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新医改后,大兴乡卫生院必须通过省采购平台,在网上选购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不可通过其他途径采购其他药物。2011年,大兴乡卫生院共采购了全国统一基本药物307种以内的142种,省增补210种以内的74种,共216种药品。与医改前相比,大兴乡卫生院药品种类变化幅度高达80%,药品种类减少30多种。一位卫生院工作人员这样反映:“我们的药品都是通过网上采购的,但是网上出现的药品种类太少了,一些药品即使我们想采购可厂家却不再生产了,网上的这些药品很多市面上都没有见过,我觉得疗效也不是很好。”在对当地居民做的问卷调查也显示(表3),尽管大部分人认为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可以满足需要,但是仍有近50%的农民认为药品无法满足自己需要,可见药品问题依然严峻。

(三)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较差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两部分,然而,在实际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中,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医疗技术薄弱,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尤其是外科手术、妇产科保健、急诊抢救等方面。“个别卫生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连最常见的阑尾炎、疝气、剖腹产等都不能开展,一些内、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更难以胜任,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对大兴乡当地居民的调查也显示,48.4%的乡民认为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病情可以得到好的医治;42.1%的乡民认为卫生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一般,病情可以得到基本医治;9.5%的乡民认为卫生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差,病情无法得到医治。可见,有近50%的乡民认为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一般或落后,病情无法医治或仅得到基本医治。同时,在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大兴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建档工作中,虽然建档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关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情况信息的准确度还不高。一位卫生院管理人员反映:“我们的医生护士下到各个村为村民做体检,比如身高、体重、血压这些数据,就简单的填上了,也没好好的去测量,一些数据是不准确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还是不争的事实。

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实证调研发现乡镇卫生院在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服务、药品等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医改后,乡镇卫生院获得了政府的全额拨款,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了稳定的、充足的经费支持,但是,作为外溢性强、效益不明显的准公共物品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受盲目政绩观的影响,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县城、轻乡村”的观念,财政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依然不足,这些也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硬件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7541.9亿元,其中,城市11783.0亿元,占67.2%;农村5758.9亿元,仅占32.8%;人均卫生费用1314.3元,其中,城市2176.6元,农村仅为562.0元。”同时,农村医疗卫生的硬件设施投入往往会占政府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在没有强制政策的约束下,自然也不会将资金投入到卫生设备的更新、医疗设施的改善上。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不足,长期形成的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成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层医护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在基层医护人才质量建设上,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长久以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在工资福利方面都与市级医院差别较大,很多本科生或优秀人才不愿意下到基层卫生院工作,而有一定知名度、专业技术较强的骨干力量,也想办法调离,卫生院难以留住优秀的人才。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5.3%、大专学历占33.4%、中专学历占52.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6%,而研究生学历为0%”。同时,我国针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较少,开展的培训也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流于形式。很多乡镇卫生院也没有上级医院的对口支援,无法形成“一帮一”、“一帮多”的良性互动,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在基层医护人才数量上,由于我国缺少扩大农村医护人员数量的约束性政策,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编制不足、人员流失、基层医护人员整体数量匮乏的问题,导致了卫生院人手不足,制约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数据表明,在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上,“2010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37人,其中,城市7.62人,农村仅为3.04人;全国平均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1.79人,其中,城市2.97人,农村仅为1.32人;全国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52人,其中,城市3.09人,农村仅为0.89人。”

(三)基本药物制度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完善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中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实施地区基本药物价格下降,居民获得实惠”。然而,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药物在遴选、供应、配送、采购等环节出现的矛盾逐渐凸显,成为乡镇卫生院配备的基本药物品种较少、疗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药物品种遴选方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种,品种数远低于2009年各乡镇卫生院临床应用600个日常用药种类”,而且,由于各方利益驱动,寻租等行为出现,一些疗效不理想的药物品种也被遴选在内,并出现品种垄断现象。在药物供应、配送、采购等环节,在国家严格限价政策下,一些利润微薄的药物逐渐失去生存空间,生产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生产中标的基本药物,同时,部分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配送商认为没有利润也不愿意配送,并且各乡镇卫生院采购的药品必须进入省级招标采购平台,药品的品种及生产商、配送商所选范围大大变窄。最终造成了乡镇卫生院无法配备医疗常规用药,药品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用药人群的用药方式。#p#分页标题#e#

新医改背景下加快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建议

针对新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调查实际及国家宏观情况,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旨在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民,并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奠定基础。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完善投入机制

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新医改后,卫生院各方面的资金基本都来源于政府拨款,因此,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根据各卫生院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增加对卫生院的财政投入。首先,加大对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的投入。各级政府可将卫生院基本建设补助项目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卫生院每年有固定的经费用于增添及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基础设施等。其次,加大对卫生院人员经费的投入。国家应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与福利水平,使其与城市同级医院的基本工资大致持平,保证卫生院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第三,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各地区应从实际出发,考虑乡镇卫生院所在辖区的人口、实际工作量,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0元的标准,逐步增加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社会资本投资办乡镇卫生院的门槛,扩大和丰富农村医疗资源。在保证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公益性质的卫生院的基础上,鼓励社会有实力的企业、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非公益性质的乡镇卫生院,使其与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形成一定的竞争,调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工作。

(二)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水平

政府应通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保证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开展日常医疗诊断的设备,如:彩色超声诊断仪、生化分析仪等,重点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等急救设备,并支持乡镇卫生院改善门诊室、观察室、病房等的基础设施,从而提供病人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在乡镇卫生院硬件条件改善上,应注意走“小而全”的发展道路。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购置,宜小宜全,而不是宜大宜尖,更不宜洋,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贪大贪尖”、“贪大求洋”的攀比情况的出现。小而全,意味着乡镇卫生院在提高硬件条件的同时,注意不要向大医院的模式发展,立足于乡镇卫生院以解决农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功能,配备先进的、小而实用的医疗设备。

(三)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

医护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院服务能力与水平,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优秀的卫生技术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通过政策法规保障人才建设。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农村服务;建立并完善县区级及以上医院定点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对于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上给予倾斜。第二,卫生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卫生院应通过统一规划,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快培养培训全科医生,并加强现有职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其进修深造的机会,尤其是选送一批年轻医护人员到县级以上医院学习,并邀请专家坐诊、带教,指导卫生院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活动。从而提高卫生院整体的医疗水平。

(四)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制度,满足农民的用药需求

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问题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此,应完善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满足农民的用药需求。首先,国家应适度扩大基本药物品种,建立一个更大的基本药物目录,使各地区针对自身的用药习惯、用药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药品作为卫生院的基本药物。其次,在基本药物遴选中,国家应该对基本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核,选择质量合格、疗效显著、价格合理的药品选入基本药物目录,杜绝权力寻租的问题,防止药品品种的垄断。再次,药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使药品在招标、生产、供应、配送等环节全部处于药品监督部门的监管之下,使乡镇卫生院可以配备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最后,建议实行允许非基本药物进入卫生院药房,“实行目录内药品100%报销,非目录内药品报销比例降低或自费。”的政策,扩大卫生院药品种类,保证农民日常用药需求。

(五)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双向转诊模式

乡镇卫生院要树立大卫生、大服务观念,探索创建“乡村一体”、“六位一体”、“双向转诊”的新型服务模式。在政府支持下,各村建立起标准高、设施齐全的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与各村卫生服务站相互联动,密切配合,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使医护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农民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乡镇卫生院应积极探索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改变过去以医疗为主体的服务模式,认真开展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乡镇卫生院应着力创建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由于乡镇卫生院在医疗设备和技术条件方面的限制,可以将一些无法确诊及重病的患者转移到县、区及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重新让患者返回所在辖区乡镇卫生院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从而保证农民“小病不出门、大病及时治、病后有康复”。

(六)加强卫生院的内部管理与监督

篇9

现今我国正在正在实行各项医疗体制的改革,各专家学者都在对医疗体制问题进行论证。医疗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其是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现今,我市某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乡镇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医疗人员的各项技能、素质等也不符合要求,这对医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故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笔者现对此问题进行阐述,总结如下。1 现今医院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

1.1 管理形式、系统等都比较落后,无法为医院更好地服务 现今有些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实现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医院中仍存在“大锅饭”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无法帮助医院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些医院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全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致使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 体制问题 现今我国不断地进行着医疗体制改革,但现今医院的所属问题仍比较模糊,一些医院归政府直接管理,一些医院归卫生机构管理,一些医院归企业管理。这样致使医院受到多重单位领导,体制情况比较复杂。多重单位的管理会让医院的各项政策等无法及时落实。落后的体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无法调动医疗人员的积极工作的热情,甚至产生消极的工作状态。

1.3 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绝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虽然实行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但这种激励任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不能具体量化,难以相互比较;缺乏对考核存在问题的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个人的整改规划和提高的计划。这很容易在职工中形成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无区别”的消极思想,从而难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实行员工职业化管理的意义

现今我国各项企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国际化企业,专业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成型。这一理论的发展在各大企业都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员工职业化也是经济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虽然医疗单位有其独特性,其和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实施系统的管理系统对医疗工作者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现今一些医院也尝试了实施了管理系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其对医院起到的作用具体有如下几点。

2.1 职业化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关键业务骨干的培养 一个职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其拥有系统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其不断培养及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关键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

2.2 职业化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培育自身的文化 从企业界内的有关经验来看,一个职业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往往是拥有优秀文化气氛的组织,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2.3 职业化可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实现远景目标 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并实现发展的远景目标对丁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职业化实施较为成功的组织而言,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不可或缺的。3 实行员工职业化管理的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化管理理念 应加强对医院进行文化建设,改变过往的计划经济的理念,建立起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发挥职业化的作用,以促进医院不断发展。所有员工均建立起职业化的观念,才可让其的积极性、责任心等都不断地提高,从而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3.2 确定任职资格标准 笔者认为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确定的两个基本步骤可以被考虑采用,这两个基本步骤一是通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具体手段分析职业标杆人物的有关情况;二是通过分析所取得的标杆人物的有关信息,确定此类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等,进而确定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包含的模块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内容包括行为道德标准分析、职业素养分析及知识技能的分析。

3.3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 任职资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应注重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工作绩效与工作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组织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评估工作应以公正、客观为原则;三是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四是评估的结果应与激励制度挂钩,以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其工作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群红.中国非营利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与基本原则.中国医院,2004,8(12):36-38.

[2] 曹阳.医院绩效管理与考核浅谈.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5-46.

[3] 梁松华,王恩雨,易斌泉,等.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作用及认识误区.医院管理论坛,2009,26(8):56-59.

[4] 龙凤,郭启勇,马兰,等.转型期基层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五)——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建议初探. 现代医院管理,2010,8(5):90-95.

[5] 王佳丽,井西学,周翠霞.护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误区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9,9(2):89-91.

[6] 李青.护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SWOT分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9(8):45-46.

[7] 李晋保.岗位评价在血站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5-36.

篇10

1 调查结果

1.1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调查。

我县长期以来妇幼保健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难,三级保健网络作用不断薄弱,妇幼保健工作职能逐渐弱化,服务摸式转变导致妇幼保健工作滑坡,随着财政投入逐年减少,国家指导性工作计划(项目工程)的逐年取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不得不逐步向医疗来解决面临的生存问题。由于专业人员、医疗设备基础薄弱,遗失发展机,只能采取“小而长”策略应对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下处于下风使机构“妇幼” 专科优势消失尽,医疗业务和壮大的空间相对缩小。

对妇幼保健机构却只是“口号上的重视,会议上的支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90年代之前基本平行发展的防疫,保健机构现在已是天壤之别,这一现象在我县尤为突出和严重。致使妇幼保健机构深陷与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妇幼保健机构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但各级计生部门设立的计生站同样开展以上业务。由于计生工作作为国策的重要性、政府高度重视,使本于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滑落、导致妇幼保健工作任务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如:计生部们在“三查 ”时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使卫生部门难以组织妇女病普查普治甚至行政干预,孕妇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分娩实行机构免费垫付接生,造成了妇幼保健机构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保健工作职能。

原因分析

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性质,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基础,为保护和促进我县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一)加强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采取措施,规范管理。改善产科工作条件,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产科的孕产妇急危重症综合抢救技术水平,使全县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强化“两个系统”管理。把孕产妇和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作为妇幼保健的核心工作来抓,做到建卡及时,管理规范,服务到位,质量保证,不断提高管理的及时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孕产妇保健管理率≥7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65%。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并上报“新筛”的各项数据。认真做好“三网”监测工作,以降低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目标,规范信息管理,进一步提高“三网”监测质量。

(三)做好妇幼卫生“降消”项目工作。重点提高全县的孕产妇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落实“降消”项目的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工作,严格贫困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逐步扩大贫困救助范围,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要加强项目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四)认真做好年度妇幼信息统计工作。完成妇幼信息年报统计、年度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出生缺陷监测报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网络直报等报表的年度报告,按时统计上报妇幼保健管理手册和绩效评价报告,提高统计监测质量,加强统计监测质量控制,推动妇幼卫生信息统计规范管理。

(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认真查找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落实。进一步推动“两纲”目标的实施,使“两纲”终期目标如期实现。

(六)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县、乡(镇)两级妇幼保健人员定期在岗培训制度,县疾控中心组织对乡级妇幼专干进行专题培训,乡级对村级保健员进行定期培训,内容主要以“妇幼保健常规适宜操作技能”为学习和培训,以不断提高基层妇幼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对策建议

1 专干不得随意更换,新专干对业务不熟悉的,由原专干指导培训或送疾控中心学习。

2 个别乡(镇)卫生院领导对妇幼保健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日常给予专干充足的时间和经费,支持专干完成辖区内妇幼保健各项工作,此外还要随时督促专干开展工作。

3 重视高危孕产妇筛查、转诊工作,贫困救助登记及资金申请工作要随时开展。

4 按时上报各种相关报表,统计数据要规范真实,要求做到登记本、图表、报表数据一致。

5 加强相关知识宣传和村级保健员督导培训工作。

6 随时查看相关文件资料及目标责任书,逐项查对完成,确保妇幼保健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篇11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增加社会公平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作用,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经验被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基层医疗模式。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具备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产品和基础诊疗服务的能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由于淮安市社区卫生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完善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补偿渠道少

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补偿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医疗收入、药品收入3个渠道。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 300万元用于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淮安市财政累计建立了120万元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基金,并根据淮安市的财力,确定每人每年10元(2009年)的城市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基金的投入。

由于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处于发展阶段,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购置、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现有的补偿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导致淮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大量无偿和政府补贴的少量性的矛盾加大,为了生存,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以“医疗为先导”仍然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导致部分卫生服务无法开展,“六位一体”的服务无法完全实现。

(二)双向转诊制度难以实现

从理论上说,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常常听到类似“看病我一般是去大医院,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药”;“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先进、医疗技术水平高”等言论,这说明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并未完全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的角度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薄弱导致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阻碍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条件看,目前由于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二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转诊,制约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从制度角度看,由于目前淮安市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转诊标准、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监管制度,导致目前淮安市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处于自发转诊的阶段,不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

(三)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

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还处于平面建设阶段,服务信息在社区,服务记录在文本,各社区信息相对孤立,大量的数据不能被医院的医疗人员及时获取、分析和利用。虽然有些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配置了电脑,但是区域网建设尚不完整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建立起来的居民健康档案不能更大程度地共享利用。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成为制约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淮安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经济补偿机制比较单一,建立完善的筹资与补偿机制是推动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在稳定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社会医疗保险及社会各方等多种渠道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补偿问题。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机构。首先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数量,降低参保职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医药费自付比例,引导病人向社区分流;其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报销范围,目前医疗保险基金分配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不利,如社会统筹经费主要用于住院费用,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不提供住院服务。因此,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报销范围,研究可纳入社保统筹基金报销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方面的项目。

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淮安市目前依然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然处于“以药养医”的阶段,这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宗旨违背,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长远发展。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应该逐步调整“以药养医”的补偿形式,应拓宽有偿服务范围,开发出社区居民所需的特色服务项目,如老年护理、婴幼儿照顾以及与居民签订家庭健康保健合同等服务。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实现“以医养医”,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

建立社会筹资补充机制。为了进一步扩大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渠道,在条件成熟时可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由社区内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单位、居民定期交纳少量费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款专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费用的补充。还可以主动上门宜传,寻找企事业单位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接受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捐赠,寻求一些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等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渠道。

(二)健全双向转诊制度

健全双向转诊制度,首先应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和服务水平,这是解除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心理的主要方法,也是促使“下转”的主要方法。其次,应该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因利益问题导致的“应转不转”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淮安市应该组建医疗集团,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双向转诊的实现。第三,应该健全双向转诊制度的相关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行为,淮安市目前还处于自发转诊阶段,要实现双向转诊制度应该制定可操作的转诊标准使双向转诊有据可依,改变以往主观转诊的不规范做法。在医疗集团尚未组建前,可以考虑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监管制度以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三)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首先,淮安市政府应加强认识和转变观念,建立起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机构到社区卫生机构以及转诊医院、医保部门的网络布局,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业务管理评价系统,并逐步过渡到全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使各种统计数据、动态信息、突发事件、转诊情况、业务指导等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流,提高效率。对于网络运行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应由政府给予无偿投入,运行费用应由服务机构承担。其次,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培训,尽快胜任工作。但目前的困难是,信息化管理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维护网络正常运行也需要一定经费和人力投入,鉴于淮安市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社区卫生机构自身的经济状况也难以承担的情况,建议目前网络只铺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和有条件的服务站,等条件成熟再予完善。

(四)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

由于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然存在“大处方”、诊疗服务不规范等违规行为,促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专门监督委员会。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下设立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委员会或交由各级卫生监督所负责,以解决淮安市目前监管权力分散、职能交叉,导致的监管混乱问题。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坚持定期、定向采集医疗服务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如互联网、新闻媒体及服务场所等其他公示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以便提高医疗服务透明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建立社区居民评议监督机制。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程度、满意度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制订更加丰富可行的社区居民评议办法,评议结果纳入项目管理考核内容,并同工作业绩挂钩,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建立行业监督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网点多,所有制形式多样,有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单靠卫生监督部门难以兼顾,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群众监督同样存在监督盲点。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内行人”的优势,加强行业内执业监督。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