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畜牧业经济管理

畜牧业经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畜牧业经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6-02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在连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连锁专业如何适应连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专业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在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意见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毕业生访问和专家、教师的多次组织讨论,完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一)连锁行业发展的趋势

1.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稳步成长期。根据中国连锁协会数据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7万亿,同比增长10.8%,增长速度比前几年稍有降低。连锁行业度过了快速的成长期,开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电商与传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商品或服务销售的数量和速度,很多连锁企业在保证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同步运营。据统计,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经有将近70%拥有自身电商业务,并且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方式而继续创新着。

3.供应链优化速度加快。供应链管理是连锁经营的重点管理对象,建立高效、合理的供应链体系成为连锁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的建立以及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物流配送更加有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化。

4.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连锁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提高了连锁管理的水平。连锁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获取市场优势,必须建设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更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对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做好严格把控,确保整个企业有序发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基于连锁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所需人才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商业管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技术;拥有更专业和更综合的管理能力以及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

(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连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门店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数量达到17.6万,比上年增长了8%,与此同时,扩张的加剧导致门店管理人员的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更是成为抢手的“香饽饽”。通过调查,75%的连锁企业认为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的管理人员或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全球连锁经济高速发展需求,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与连锁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定位为连锁门店的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根据连锁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要求,需要连锁人才掌握几大核心技术,包括门店开发及设计技术、商品管理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根据这些技术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分解和技术活动执行过程两个维度来确定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几种核心技术涉及到门店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技术细化结合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连锁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特征。再加上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清晰,即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训、实习经验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符合连锁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结合“双需求”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连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双需求”的分析,即以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主线,来解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根据分解的要素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强化技能训练,又要强化技术训练;既要教授实务知识或技能,又要鼓励学生能够有创意、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据此,连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组成部分:(1)博雅教育课程。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养,掌握最基本的工作应用技能。(2)专业教育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3)技术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训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和社会岗位“零距离”对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学生提升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以核心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分析为例,从连锁门店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技术为分析要点,从岗位工作需求和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分解出若干具体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训练板块分析为例,为实现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设置了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模块按照循序渐进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设计,体现由点到面的过程。同时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了跨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包括电工实训、现代物流技术实训),使学生多掌握一到两门技术,增强竞争力。

综合几大板块而成的课程体系,注重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出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设计中,注意连锁企业商品管理、配送管理和门店开发等工作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关联性;结合连锁行业新趋势对以往课程进行了重构,增加了《连锁物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等课程;在总学时中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了实训课程比例,实训课时达到了55%等;课程以理论为基础,更加突出实务性等。

三、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篇2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篇3

要发展畜牧业经济,其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根据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经济条件,并考虑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顽症依然在,困扰着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对畜牧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最迫切的要求。正视现实、认清形势、充分了解我国畜牧业在新形势下寻求发展的优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的、可行的以及可接受的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畜牧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新形势要求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的路子,逐步建立起一个有畜牧和农业的良性循环的结构模式。而要建立这种模式,非以农区作为突破口不可,即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动物。

1 秸秆过腹转化

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民强家,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发展,并从容应对入世挑战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消费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畜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农业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发展成一个畜牧业大国,更是畜牧业消费大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肉食品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世界的肉类消费品的不断需求提供发展基础。以廉价的农副产物(玉米秸)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膳食需要是必经之路。秸秆过腹转化还可以转变人畜争粮的现状,减少粮食的消耗。

2 加工销售

通过食草牛羊的养殖、深度加工出售。这是一项潜力大、见效快、有前途、划得来的开发项目。我们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把养殖牛羊业搞上去,树立品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利益最大化。

3 以农区作为突破口

不仅是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而且科技人才数量大。农区的交通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对产品流通十分有利。

发展秸秆养牛羊业,不仅是个发展顺序问题,而且是畜牧业创汇问题。总之,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发展秸秆畜牧业经济的战略构想。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研究发展措施,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农业、畜牧、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规模养殖

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这种经济表现形式又客观反应了我国畜牧业发展形成的规模小、形式单一、饲养管理粗放、效益低,这就要求畜牧业发展成为产业化、集约化,破解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加入WTO的重重阻力。为了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进程,并通过向广大养殖户积极宣传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老板投资创办生态健康畜禽规模养殖的积极性,积极创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给农民树立样板。便于履行服务和相关监管监测职能工作,如帮助制定合理而科学的畜禽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和场地圈舍等消毒设施的规范完善,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测和对周边环境有否污染情况监管等,指导农户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档案等服务工作,在认真做好配套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方便惠农扶持政策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

5 养殖牛羊的经济效益

以养殖1头母牛为例,一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经过一年的饲养出售,即可获利250kg×24元/ kg =6000元,母牛饲养一年需要一晌地的玉米秸秆400元,精饲料200 kg×2.5元/kg =500元,即投入900元;犊牛饲养一年的费用与母牛相当,也在900元左右;则饲养一头母牛一年获利在4000元左右。如果再将犊牛育肥半年,则可再获利600元。

养一只母羊,一年可产仔成活3只,每只羔羊断奶即可卖550元,3只羔羊出售1650元,饲养一只成年母羊的成本是秸秆750kg×0.2元/kg =150元,精料100 kg×2.5元/kg =250元,总支出为400元。年收入为1250元,效益十分可观。

从畜牧业发展形势看,食草牛羊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密不可分,膳食需求量大。牛羊皮张制品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由此看来,牛羊肉加工、皮张加工、都是促进养殖牛羊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和进行产品流通的宽阔领域。必须搞系列开发,向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6 搞好服务

篇4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前,老百姓买肉、蛋得凭票。今天,肉蛋奶不但敞开供应,而且开始讲究安全放心。

据统计,2005 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为1.3 万亿元,至2008 年,已达到2 万亿元。全国共养殖有16亿头猪、4亿头牛和7亿只羊,鸡、鸭、鱼等其他畜禽类的数量就更多。2008 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 278 万t、2 701 万t和3 781 万t,比1980 年增长了4.7 倍、9.5 倍和26.7 倍,平均年递增6.4%、8.8%和12.6%。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 kg、2.4 kg和1.0 kg,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0 kg、19.0 kg和27.5 kg,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中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1],畜牧业经济已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畜牧大国,但在当前的畜牧养殖产业体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股份制、个人等多个生产业态。农业和牧业相结合的农牧业结构仍然还是目前畜牧养殖业的主体,工厂化畜牧企业依然只是凤毛麟角。据统计,91%的猪肉产品、99%的牛肉出自农牧方式,工厂化养殖方式仅为1% ;羊肉的散养方式占98% ;禽肉的农牧式占82% ,禽蛋的农牧方式占94%,其中专业户占36% ,散养户占58% ;牛奶农牧式占80% ;绵羊毛放牧式占70% ,农牧式占30% ,工厂化则为0。以农牧结合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国的畜牧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而在农牧结合的畜牧业中又以非专业养殖户的传统式散养或小规模圈养为主[2]。如此一个大规模的行业产业,再加上上述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市场价格的制约。据2009年上半年统计,四川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596.3 元,同比增加了307 元,增长13.4%,但是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只有571 元,同比减少了60.56 元,减少了9.59%。农民人均出售猪肉26.57 kg,同比增长了5.25%,人均收入380.29 元,同比减少了21.73%。据对亳州、合肥等地部分养殖场(户)调查,每出栏1头肥猪平均亏损50元左右[1],可见,畜牧业是增产减收。对于上述诸多的问题,诚然有些问题属于政策、法规层面,需要各级政府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但是有很多的问题是与畜牧业经济信息及市场信息密切相关的,没有建立起有效、科学、快速的反应机制,使得产业容易出现价格上涨一哄而上,价格下跌生产收缩,这就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波动,这种冲击和波动不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由此看来,市场信息体系的滞后和不完善,直接影响到行业产业的发展与稳定。

3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组织

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和其它行业在大的格局上没有区别,也存在着市场、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做好了,畜牧业经济也将被带动起来。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供给日益丰富多彩,优质产品率不断上升,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毫无疑问与中国畜牧市场信息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畜牧业市场信息主要来自以下服务组织[4]。

3.1政府性质部门

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他们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

3.2准政府性质机构

各级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中心、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他们是政府部门直属单位,承担政府的部分信息服务任务。

3.3教学科研系统

各级各类畜牧教学、科研单位。他们产生和传播大量畜牧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3.4 社团组织

畜牧行业协会和学会。他们发挥着协调、咨询、服务、桥梁纽带作用。

3.5其他信息服务组织

有关媒体、商业性机构、大型企业内部的信息服务机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他们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搭起了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弥补了政府信息服务功能的缺欠。

4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述信息服务组织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很难满足农牧民对畜牧市场信息的需求。

(1)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现在人们已经在围绕市场情况考虑和安排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但畜牧交易市场体制不完善,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滞后,仍属传统自由交易,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息缺失,畜牧业生产信息、销售流通信息不畅,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由此使畜牧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某些畜产品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5],造成了畜产品价格的起伏不定,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畜产品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的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

(3)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等[5]。

这些因素影响了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使得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在结构、质量、有效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满足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和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5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畜牧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灵通,就能解决农牧民的生产问题和“买难卖难”问题,可以致富。反之,农牧民就不知道养什么、怎样养、养多少、卖给谁。因此,要建立多元的畜牧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

5.1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改进完善信息采集系统

依托农业部和省级农业部门,强化建立和开发畜牧业市场综合数据库系统,如建立畜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信息、畜牧业生产区域性信息、畜牧业经营性信息、畜牧业产品结构信息、畜禽产品进出口信息、畜禽生产水平信息等数据库。强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设,搞好批发市场价格采集、分析和。探索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在养殖场的应用,开发高质量畜牧市场信息技术软件研究,推广应用电子标签技术(rfid)。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设公共数据平台,解

转贴于

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5.2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主要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畜产品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主要畜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与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5.3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化进程,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关系

目前,农户的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民经纪人。他们以市场为坐标,以本地产品为资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从事经营某一项畜产品的购销,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有的逃避检疫,存在一定的疫病传播风险,市场价格他们说了算。因此,农民们最信不过,而又最离不开,乡镇干部很怕他们,而又得靠他们。随着规模化养殖逐渐扩展,经纪人销售规模与数量有限,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养殖企业之间相互不能交流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结果又影响了畜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7]。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生产者利益代言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吸纳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形成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8]。

5.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信息化法律法规

畜牧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传播,政府部门是主体。维护信息主体的权威与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中国应尽快制定涉农信息化法规,制定信息采集、分析和的统一标准,建立权威性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确立为常规、不为例外的工作制度,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5. 5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怎样解读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恰当地进行畜牧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取决于农牧民自身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学校式的传统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畜牧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帮助农牧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6结束语

篇5

摘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大发展这一目标,需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基础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畜产品的产量,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商品率。?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效益;科技;农户

近年来,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供给数量持续增长、畜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市场配置与宏观调节相结合的模式,促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1.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

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农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粮食的生产效率低,种植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退耕还牧,种草养蓄,是很好的发展方式。同时,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2 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业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纯收益的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畜牧业的发展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

1.3 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畜牧业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中间纽带。对于畜牧产业链上游区的饲草饲料产业而言,它能够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桔梗等农作物可用作动物饲料,降低了农民的饲料投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下游产业而言,畜牧业为许多新型能源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畜牧生产产生的粪便可以制成农家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还可为新型能源沼气等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4 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改善膳食结构?

人们通过饲养动物,利用畜牧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获得肉、蛋、奶等食用畜产品,还可获取皮、毛、绒等动物性产品。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畜禽产品,满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畜产品中还含有人类所需的主要动物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2 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2.1 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

畜牧业经济效益状况决定了其发展状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生产投入大、畜产品产出少、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饲养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慢,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有效的获取信息,当市场形势看好、畜牧业效益提高时,农户就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当效益下降时,农户又会减少生产,从而造成畜产品供需的不平衡和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畜牧业生产分散落后,规模小?

我国畜牧业生产大多采用小规模、散养式经营,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实行市场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小规模生产,农户在市场信息的获得、决策供给、销售议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不利于保障农户的利益。?

2.3 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畜禽的优质品种少,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健全的良繁体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转化率低。第三是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场。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专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养殖环节,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第五受加工、检疫、冷冻、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畜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低。?

2.4 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龙头企业的衔接不够紧密?

畜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畜产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畜产品与从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企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

3 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巩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宗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与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1 增强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政府应依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高效专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疫病防控预警分析,让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特别要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减小市场盲目性的危害,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

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培训投入。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支持,安排专项人员指导生产。同时给农户提供有关基础生产技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培训,提升农户的职业技能。?

坚持优惠性政策支持,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例如购买良种补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补贴、亏损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当政府干预畜产品市场,对畜产品的价格实行保护政策时,会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产品市场形成相对平衡的供需结构,稳定产品价格。?

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而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经营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吸引伊利、蒙牛、双汇等这样的龙头集团,可有效带动畜牧业的标准化经营,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2 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专业化,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饲养者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高的畜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国际生产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接轨。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畜牧业经济活动在价值、供求、竞争三大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加强新技术研发,推广各种先进的技术,重视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畜牧产业的运用,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

采取科学有效的良种选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原种场基地,确保良种纯度。?

篇6

1.2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组织模式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各个链条中龙头企业发挥主导或决定性作用的一种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公司+基地+牧户”。这种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产业链中的牧户、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零售商、服务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组织模式运行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游牧户的联系,使企业能够与牧户形成紧密的联结机制,从而促进牧民增收。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与下游经销商等的联系,以便可以随时掌握畜牧业市场变化动态,从而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如图2所示。

1.3按投资比例分成(股份合作)型产业链组织模式股份合作型产业链组织模式是借鉴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形式,草原牧区牧民以自己所拥有的草场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入股,双方合作成立草原畜牧业股份制企业,企业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按照企业化运作,企业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把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划分不同的生产部门,从而实现畜牧业企业化、专业化生产,最终企业实现的利润按所持股份分红。但从长远看,随着草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按投资比例分成(股份合作)型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必会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在促进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4畜牧业产业一体化型产业链组织模式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有利于更大的发挥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整体规模效益。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公司+基地+牧户”和“公司+合作社+牧户”两种形式。“公司+基地+牧户”的组织模式,最初是由“公司+牧户”的基本模式发展而来,公司通过集中大规模的草地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实现某一地区牧户牲畜品种的统一,由企业统一购买牲畜,牧户按照企业的要求统一进行牲畜养殖,从而既实现了对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使企业有畜产品稳定的货源,保证了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牧户增收,最终实现畜牧业的规模生产。

2基于牧民增收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应注重的关键环节

2.1加强草原的保护和草地的流转市场化牧区草原的保护和草地的有序流转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的前提。推动草地的流转市场化,就要赋予牧民充分的草地承包经营权。草地的所有权不同于经营权,每个牧民没有自由买卖草地资源的权利,但是草地的承包经营权又无限接近于所有权,牧户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权利范围内拥有草地部分处置权利。基于此,一方面加强草原的生态保护,推动畜牧业由牧户单一粗放的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赋予牧民草地资源承包经营自,推动草地流转市场化,从而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

2.2加快草原牧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综合素质加快草原牧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综合素质,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的根本,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经营模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牧场规模的扩大,牲畜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草原畜牧业复杂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牧民作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牧民基本经营素质将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畜牧业科学技术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素质有助于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发展,从而提高牧民的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促进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3协调产业链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加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加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基于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方面积极发展壮大畜牧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整个畜牧业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与牧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约束制度,以达到三者共赢的局面,同时可以推动畜牧业的生产和畜种结构的调整,让牧民更多的分享加工、流通等畜牧业产业链环节的利润。

篇7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宝清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宝清县畜牧业初具规模。调查统计,全县有奶牛1.0万头,肉牛存栏18.9万头,生猪存栏53.9万头,山绵羊存栏43.7万只,家禽存栏335.3万只。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平稳增长,畜牧业生产总体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56个,各类专业村26个,专业大户3120户,规模养殖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近年来,宝清县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禁牧政策等措施,加快了退耕还草和退化草场改良步伐,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2012年夏秋,组织开展草原清理,对全县草原实施了详细清查,形成了完整详实的文本和电子档案,基本掌握草原的历史沿革、总体分布和使用现状。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力度,还没有真正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有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认识,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符合当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既定的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产业发展方向有欠精准,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目标不明确,规划措施不具体,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畜牧业发展动力。宝清县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种植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当地农民的主体产业。也正因如此,畜牧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多数人当作家庭副业,只是利用闲暇时间、空余房舍、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相当多的养殖场(户)由于意识不到位、资金缺乏、政策缺位、场地限制、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养殖规模扩张步伐缓。

(三)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宝清县畜禽养殖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对偏小,没有大规模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周边市县相关企业对宝清县产生的实际拉动力也较弱,不能真正起到拉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县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停滞在初级阶段,利润严重流失。现有的屠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原料采购过程中总是寻找低价区,难以带动当地养殖规模的扩大;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足够规模的养殖基地做后盾来提供深加工原料,企业难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缺乏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格局也很难形成,加之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全县距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养殖业户”产业链条的形成,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四)服务保障不够健全。宝清县养殖总量不足,基地规模偏小,地理区位偏远,此种情形下,没有强有力的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综合服务环境做支撑,很难吸引到大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入住,难以促进规模养殖基地实现迅猛发展。由于缺少健全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作保障,为农民提前的决策、良种的供应、产中的疾病防治,饲料、机械、兽药以及技术服务和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务,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民对畜牧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在资金、科技、信息上缺乏有效支撑。

三、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考

(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整个畜牧产业中,肉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特别好。肉牛的价格稳中有升,产品销路畅通,养殖利润增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牛可以作为宝清县畜牧业的主导品种,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考虑到肉牛生理和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因素,在肉牛业发展上宜作长线发展打算,做好长期工作准备,从各项基础工作抓起,形成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二)提升畜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宝清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却不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县;另一方面,畜牧生产需要的饲料在本地得不到完全解决,饲料成本增高,造成养殖效益下降,影响畜牧生产规模和养殖总量的扩张速度,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上步伐十分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农牧结合”战略,确立“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思想,即种植业生产为养殖业生产提供充足饲料,通过畜牧养殖实现“过腹增值”,增加综合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努力构建畜牧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宝清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创建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生猪、肉羊屠宰深加工企业。三要坚持引建标准,龙头企业要力求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

(四)提高畜牧综合服务水平。搞好畜牧综合服务,要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开展全程服务,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产销对接;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构建疫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把好各关键技术环节,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对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健,司可.畜牧业推行健康养殖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10(24).

[2]李卫东.朝阳市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牧业通讯,2009(19).

篇8

1、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其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对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畜牧业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然而当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与环境问题制约

资源问题与土地的承载能力密切相关,我国人均土地占有率偏低。所以,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饲料相对资源缺乏,畜牧业用地趋于紧张,养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都是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1.2、养殖方式粗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仍然较为落后,首先是小规模分散饲养占主体,养殖方式落后。另外良种主要依赖进口,饲养管理不规范。

1.3、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获得生产、销售、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差、渠道少,不仅造成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而且容易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盲目发展和供需失调,极易导致畜牧业的大起大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原因是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也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

1.4、科技创新体系的制约

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素。当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仍然较低。首先,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重不适应。其次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另外科技推广服务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1.5、管理体制不完善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需要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联合与协调。但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还存在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现象,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阻碍着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2、如何开展循环型畜牧业

2.1、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发展草食家畜。

过去,除少部分玉米秸秆被利用于牲畜饲草外,大部分被群众就地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如何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终把秸秆养畜作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首选途径,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培植典型和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草食畜禽具有少与人类争粮食,将人类不可食植物产品秸秆、牧草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

2.2、利用畜禽粪便开发新能源

近几年来,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开展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开发利用。沼液、沼渣追施农田,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发电。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了新的能源,又减少了面源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我国种植土地日趋板结的严重后果,同时也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3、推广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养殖

生态环保养殖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动物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生物制剂等混合有机物垫料,畜禽饲养在上面,其所排出的粪尿在舍床上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直接消纳污染物,实现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节省劳力30%-50%,节省用水85%-90%,节省饲料10%-15%,减少用药,死亡率降低4%,真正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2.4、提高畜禽出栏率,加快改良品种速度

我国猪的料肉比3∶1,说明我国单位畜产品耗能还很高,应引进外国品种进行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中国黄牛、绵羊出栏率低、出栏体重小、生产周期长、单位生产效率不高,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降低用于维持的能量、蛋白消耗,探索经济实用的杂交模式提高生长速度,推动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分级管理、分场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2.5、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利用工业化进程

科学的饲料配方是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所以应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使用范围。我国秸秆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加工阶段,秸秆处理尚未实现工业化,靠一家一户对秸秆青贮、氨化和微化,处理过程浪费多,处理效果不显著,亟待推进秸秆处理工业化进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

2.6、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减少畜禽死亡

兽医卫生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猪为例九五期间死亡率是8%,按全国出栏5.92亿头汁算,死亡约4796万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死就是多养,所以要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加强防疫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畜禽死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2.7、因地制宜,小规模的农产饲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畜牧业模式

在我国除规模饲养外,农产小规模饲养有利于就地取材,构不成工业饲料原料的薯藤、草叶、酒糟等非常饲料的使用能大大节约饲料粮。据我县山区调查表明,大量青粗饲料算不上全面,但能满足畜禽生长育肥85%的蛋白、60%的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部和全部,仅用规模养猪一半左右的饲料粮,其肉食安全性较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够实现“畜―肥―粮”循环型畜牧业模式,资源充分利用,种草养畜、果园养鸡、粮田养鹅等模式可以推广。但要解决标准化、卫生质量的问题。

2.8、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成为可能,但粪污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污染源,由于使用配合饲料,各种重金属对土体造成严重污染,污水造成水富营养化,往往难以恢复,其患无穷。因此,做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用于还田,减少化肥投入,改变我国耕地有机质不足1%的局面,提高粮食单产,加强食品安全,实现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3、浅议生态型畜牧业的发展

3.1、树立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理念

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循环型畜牧业依靠减少投入以及节约消耗,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但,自从化肥出现后,畜禽排泄物作为农家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已基本丧失。畜禽粪便大量流失或随意倾倒,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推动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对农业种植业生产也大有好处。实现高效低耗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加大攻关力度,着力开发一批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满足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2、探索节约型畜牧业经营模式

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模式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考虑较少。建设节约型畜牧业,就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工作。主要体现在:物耗节约型、 资源循环型、空间拓展型、环保生态型。

3.3、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3.3.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3.2、开展前期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循环型畜牧业,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加强前期研究,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研究制定出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篇9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篇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五个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是绿色生产方式。巴州区是川东北的畜牧业大区,其生猪养殖业是巴州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巴州区的生猪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为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巴州区生猪养殖业取得的成效

(一)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巴州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巴州区是畜牧业大县,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巴州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14年巴州区实现畜牧产值18.22亿元(现价),同比增加了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51.68%,提高了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334元,同比增加115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39.64%。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2521元,同比增长120元,占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的73.07%。

(二)生猪养殖的绿色品牌已初步形成

巴州区是四川省无公害肉猪、肉牛生产基地,巴山土猪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注册。经随机抽检的巴州生猪及其产品中违禁物、兽药残留和动物血清中重大动物疫病抗体均符合相关规定,生猪及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巴州的生猪及其产品很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品畅销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

(三)规模化养殖比重较高

要实现生猪养殖业的绿色生产,规模化养殖是关键。巴州区生猪养殖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规模化养殖比重较高。以2014年为例,年底巴州区共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7330个。其中:年出栏优质肉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622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1105个,年出栏育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5个(年出栏育肥猪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个);以生猪生产为主的家庭牧场达115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5%。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巴州区生猪养殖业的经验借鉴

(一)标准化生产是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畜禽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5]。巴州区坚持“完善标准促生产,优化品种调结构”的工作思路,把握“速效并进,科技创新”的总基调,按照“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 “六化”要求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制定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技术规范,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使全区生猪产业的标准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生猪养殖场有自动通风降温、保暖设施,有功能完善的兽医防疫及粪污处理设施,从而有效提高了优质肉猪饲养管理质量,降低了生猪养殖的面源污染,为优质肉猪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手段,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是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保障

一是严格投入品的监管。巴州区建立了健全的区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区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村、养殖场(小区)、屠宰场和市场均落实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员。二是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区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乡有畜牧兽医站,村有防疫员,每个生猪养殖小区、肉猪养殖单元、生猪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均建有标准化兽医室,有专职防疫员;有完善的诊疗、冷链、消毒和生产监控设备,有完善的引种、饲料兽药使用、疫病发生及诊治等方面的记录;坚持“土法防疫,强制免疫”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定期消毒、搞好清洁卫生和强制免疫工作,有效降低了生猪疫病的发生,保证了生猪免疫面达100%,有效抗体保护率达70%以上,保证了全区无重大生猪疫情发生,确保了全区生猪生产的安全健康发展。

(三)多元化投资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严格的技术普及和广泛的宣传与发动,引进“温氏”生猪养殖模式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各方面资金用于生猪产业发展。一是调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据调查全区养殖业主年均投入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用于标准化圈舍、粪污处理及动物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开展。2012年以来,通过引进“温氏”生猪养殖模式,带动了全区新一轮生猪生产的到来,近三年来共引进业主10个,其中新建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5个,场均投入300万元以上,这些养殖场的建设均实现了自动通风、降温、地暖保温、雾化消毒、标准化控制日粮、程序化防疫、粪污及病死生猪的无害化处理等现代养猪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也带动了各方资金投入现代生猪养殖的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72-03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科学技术推广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中,农技员是最关键的因素,他们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生产难题,要将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1]。如何科学衡量并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不仅可以为推广部门开展农技员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有助于了解推广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1 研究现状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等[2]研究表明,推广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中利用网络技术,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胡瑞法等[3]运用农技员完成推广工作任务的天数衡量推广行为。申红芳等[4]选取容易衡量的农技员沟通行为、指导次数、指导及时性、指导方式、工作态度和指导内容来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廖西元等[5]将农技员推广行为分解为推广形式和推广内容,研究推广形式与推广内容的作用强度。Godwin和K.S.Aflakpui[6]以机械化技术推广为例,指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通过一些环节(调查、面谈、汇报、实施、培训、示范和实地指导、监控指挥等)让农民了解并有意识地选择机械化技术。与此同时,推广人员要不断提高三方面的能力,即组织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和商业经营能力[7]。

相关研究得出了诸多有益结论,对本研究有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农技员的推广行为贯穿于推广工作的始终,是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农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的绩效。如何界定和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十分重要。第二,通过农户来反映农技员推广行为,更有利于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农技员推广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对于畜牧业等的关注较少,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我国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略显单薄。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内蒙古为例,基于农牧民视角衡量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2 数据调查说明

综合考虑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8-12],并在内蒙古选定示范县(市)。根据内蒙古按经济类型区划分的33个牧业旗县以及实际调研的可行性3个方面,最终确定了30个调查地点。从各个调查地点(通辽市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乌拉盖管理区、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包头市九原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中随机选取5个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并随机抽取每个农技员对应指导的3位农牧民进行调查。同时剔除农牧民调查无效问卷(回答前后矛盾以及信息缺失的问卷),研究最终获得143个农技员,对应429个农牧民的调查样本[13-20]。

3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的界定

结合畜牧业技术推广过程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研究选定6个方面(指导内容、指导次数、指导态度、指导时期、指导方法和指导技能)[21-25]来界定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在调查中,研究为上述6个指标设定了相应的分值以便量化,具体指标设定及取值方法如表1所示。

4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现状

指导次数方面,如表2所示,49.65%的农技员集中在1 年入户指导5~10次(含10次);指导时期方面,得分在4~5分之间的农技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2.66%(表3);指导内容方面,44.06%的农技员能够保证5~6个方面的内容(表4);指导方法方面,54.54%的农技员得分集中在6~7分档(表5),调查中发放技术指导资料是农技员最普遍使用的指导方法;指导态度方面,3个农牧民全部评价“好”的农技员有114人,占全部样本的79.72%;指导技能方面,71.33%的农牧民对农技员的指导技能全部评价“好”,可见农技员的行为表现得到了被调查农牧民的广泛认可。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评价

首先设定变量x1、x2、x3、x4、x5、x6,并分别表示农技员的指导次数、指导时期、指导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和指导技能。

5.1 提取公因子,求解初始公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

公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公因子特征值>1”[8-12],并观察公因子碎石图中拐点提供的有效信息,最终确定公因子的个数为2个(表6)。

5.2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运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矩阵的旋转,进而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命名解释[8-10]。从表7可以看出,第1个公因子在x1、x2、x3和x4 4个指标上具有较大因子载荷,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行为;第2个公因子在x5、x6 2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是从农牧民的角度去u价农技员的推广行为。

5.3 计算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系数采用回归法估计。由表8可知,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然后再通过因子得分系数与相应原始变量

的标准化值的乘积之和计算最终的因子得分[8-12],计算公式如下:

F1=0.287x1+0.329x2+0.193x3+0.319x4-0.126x5-0.141x6

F2=0.052x1-0.024x2-0.235x3-0.017x4+0.515x5+0.563x6

5.4 计算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

以每个公因子得分为基础,按照公因子相应的贡献比重进行加权求和[8-11],从而综合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行为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Z综合、m、Vi、K、Zi分别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因子个数、旋转后方差贡献率、诸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各因子得分[7-10]。据此得出计算公式:

F=0.526 8 F1+0.473 2 F2

其中,F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8-11],F1,F2为每个农技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综合得分F可用来定量测度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通过计算,如表9所示,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大值、最小分值分别为1.66、-3.02分。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的农技员人数最多[8-11],占调查样本的59.44%左右。

6 结论

研究在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8-10],综合评价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结果表明,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的平均分数为0[8-9],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别为1.66、-3.02分。59.44%的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这表明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整体状况良好,农牧民对其普遍认可。从农牧民的视角对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8-10],结果更客观可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优化基层推广机构制度安排,激励农技员推广工作积极性,改善推广行为,将是后续研究的方向之一。

7 参考文献

[1] JURGEN HAGMANN,EDWARD CHUMA,KUDAKWASHE MURWIRA.Scaling-up of Participatatory Approaches through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Government Services: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Masvingo Province,Zimbabwe[M]//James Blackburn with Jeremy Holland(eds.)Who Changes? Institutionalizing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8.

[2]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MINSOO LEE.The use of an e-Learn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Korea[J].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7,13(4):273-285.

[3]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4] 申红芳,王志刚,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个省42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2(1):65-79.

[5] 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6] GODWIN,AFLAKPUI K S.Present outlook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live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xtension-farmer linkages[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7,36(1):35-39.

[7] ADHIKARI T C,LAUREN J G,DUXBURY J M,et al.Assessment of Far-mer Adoption of Surface Seeded Wheat in the Nepal Terai[G]//RiceWh-eat Consortium Paper Series 19,2006.

[8]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9] 王建明,周宁,张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20-123.

[10] 王建明,周宁,张蕾.我国农技推广行为评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16县759位农技员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5):28-32.

[11] 张蕾,陈超,朱建军.基层农技员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20.

[12]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4(5):1218-1222.

[13] 朱述斌,饶盼,胡水秀,等.财政支持、推广行为与农技员指导稻农有效性传递研究:来自江西、浙江、安徽3省的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3):226-233.

[14] 石晶.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5] 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16] 滕琳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17] 姜婷.湖北省农技员推广绩效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8] 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9] 董杲.多元农业推广中组织邻近性、合作治理机制与合作绩效间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

[20] 李玉萍,温春生,宋启道,等.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1):35-41.

[21] 于卿.济宁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J].基层r技推广,2016(1):1-2.

[22] 邓建云.龙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6(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