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发展趋势

文化发展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发展趋势

篇1

1、结帐出走,逃离压力

人们迫切感觉到应该将生活节奏放慢,尽量过得更有价值。高级职员可能会突然中止手头的工作,从大城市的生活挣扎中解脱出来,而到佛蒙特或蒙大拿去办一份小报纸、开个小旅馆或组织一个小乐队。人们摆脱压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充满怀旧之情,渴望回到小城的价值观中,寻求新鲜的空气、安全的学校和坦率的邻居。

2、作茧自缚,闭门谢客

许多美国人认为外面的世界会变得十分艰难与恐怖,而宁愿呆在家里。许多人把家弄得像个“巢”,他们会重新装修他们的房子,喜欢在家看录像而不是去电影院,往往根据目录选购商品而不是去购物中心,常常利用应答机来过滤外面的世界。由于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会持续增长,这些人可能还会挖掘和修建地堡。自我保护是这类人的原则。另一类人是“走动的茧子”,他们在汽车里吃买来的食物并通过车载电话与外界联系,这种社交型“作茧者”一般有少数的朋友,并经常为了交流而聚会。

3、返老还童,不甘寂寞

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小,其行为也相应显小。这些人认可的性感偶像包括谢尔(过了45岁),保罗·纽曼(过了65岁)及伊丽莎白·泰勒(过了60岁)等。老年人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显得年轻的衣服,会去染头发或做面部手术。他们热衷于更有趣的活动,其行为可能在以前会被认为与其年龄不相称。他们还会购买成人玩具,参加成人野营或参加假日探险。

4、自我设计,我行我素

人们希望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这不是个人主义,而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拥有的东西来使自己具有个性。人们越来越喜欢订阅比较专业的杂志,参加任务特定的小团体,购买有特色的衣服、汽车和化妆品。发展自我给了营销者一个通过提供特色商品、服务和体验而成功的机会。

5、异想天开,不求实际

许多人认为有必要找到能改变枯燥日常生活的情感逃避方式。人们也许会去度假,吃异国情调的食品,去迪斯尼乐园或其他有趣的乐园,或重新装修房屋使其有远离喧器的感觉。对营销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创造异想天开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或者他们可以为其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注入新的色彩。

6、小命一条,分身无术

现在的人们必须竭力设法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和责任。最好的例子就是“超级母亲”,她们必须完成全日制的工作,还要同时照顾好她的家庭和孩子。人们今天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她们常常使用传真机和车载电话,常常去快餐店就餐及通过其他方式来减轻时间上的压力。营销人员的对策是建立集合型营销企业——五脏俱全、性质全面的服务站,例如,“影视城自助洗衣店”除了有洗衣设备外,还有日光浴室、健骑机、复印机和传真设备,并有6,000多种录像带可供出租。

7、紧急求助,刻不容缓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使社会在教育、道德和环境方面更有责任感。人们组成各种团体来促使公司和其他机构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营销者对此最佳的响应方式是督促自己的公司采取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活动。

8、忙里偷闲,稍事放纵

压力下的消费者有时需要情感上的修整。也许他没时间去欧洲度两周假期,但至少可以在新奥尔良过一个周末。他或她也许一周都在吃健康食品,可是在周末也许会放纵自己吃一品脱高热量的Haagen-Daz牌的冰淇淋。营销者应该知道消费者的被剥夺感,并能为他们提供能振奋精神的小小放纵方式。

9、节制有度,长命百岁

篇2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两微一端”

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篇3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篇4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由于校园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两者的结合和相互影响、促进、渗透、融合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的条件下,由广大学校师生在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造而来的体育精神和财富总和。

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大环境下,经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学习和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内容。而从狭义的理解上来讲,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学校的环境前提下,依托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一项校园文化,它其中包括了体育的精神、价值观、道德、能力等方面,它也是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一种群体意识。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多样、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

这个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精神层面,它在体育文化中具有主导地位,其中培养学生养成优良的体育价值观此项核心就定了它的目标;其次是制度和方法的层面,学校通过各项措施对学校体育项目、教学、竞赛、协会进行方法和制度的确立,这个层面就体现了学校组织形式和学校体育的群体意识;第三是物质层面上,也就是学校对体育项目进行的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了对校园体育建筑、场地、器材、用品以及师资上的建设,这个层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层面,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疏导以及塑造个性等功能。学校体育教学指的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任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教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其中也渗透了体育的健身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竞技文化等相关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而学校的体育文化能够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来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和竞赛活动来曾强广大学生的体质、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体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伴随着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和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广大师生在不断的参与和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校园文化能够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纵向发展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的实际功能需要通过学校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实际过程中逐渐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才能完成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进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并取得显著效果!学校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同时又引进国际先进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核心价值为起点,引导学生强身健体。

体育的宗旨是让人们保持良好身体状态及精神状态,学生阶段的体育教育围绕通过体育运动达到身心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诸多人群忽视健康隐患,不注重锻炼身体,从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学校,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已经普遍推广,但社会压力普遍渗透入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压缩体育课课时,忽略学生身体素质进而造成学生发育不良,心态恶化等严重后果。

回归体育核心价值,一是培养广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促进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谐社会;二是广大青少年能够通过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铸造自身的素质品格,铸就强健体魄,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文明的言行。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建立在身体活动表现的基本形式下,而构建的一种体育锻炼过程,它能够对人体各项机能产生一定促进性的作用,从而对机体产生各种积极影响,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通过一系列的校园体育活动,对学生调节心理、减轻学习负担、消除不良情绪、放松紧张的神经、使人心情舒畅,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

当前社会,学校能够足够重视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十之后,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共建文化健康繁荣的时代将要来临。学校在体育教学和文化内容建设上日趋精益化。学校方面已经能够逐步依据每个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他们在体育能力、兴趣、爱好、个性、专业特长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体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舆论宣传为手段,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项体育新闻、赛事、体育明星等体育元素被学生所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维护,更应该加强与校外资源和力量的结合。比如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网络宣传等途径,将学校的广播、网络、橱窗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对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宣传,普及学生的体育知识,宣传体育锻炼的方法、原则和好处。让校园里的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能传播体育精神。拓展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促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篇5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

“两微一端”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作者:周伊晨 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篇6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剧烈碰撞产生了绚丽耀眼的火花,这为网络文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沃土。网络文化以其数字化、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相互综合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深入思考。网络文化承载着海量信息,其传播载体具备轻快、便捷、时尚等多种优势,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创意的时代里,它具备了广大消费者所青睐的诸多特点,催生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产生,为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网络文化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具重要意义,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网络文化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其产生背景与发展环境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落脚点,建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事业,使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做出贡献。

1 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

鲍宗豪教授在《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一书中认为,我国的网络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主要是网络文化自身的技术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经营模式,包括网络教育等;第二是一种描述,一种对总体现象的描述,第三是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对网络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在现在这个社会,文化和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网络文化本身就是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到现在就逐渐成为一体。这也说明,文化给网络插上了翅膀,文化又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的灵魂,而技术又为文化插上了翅膀。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网络和技术结合,让国家和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都可以说明,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主流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

2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不断发展与革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催生出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代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早已习惯承受海量信息的冲击,对新型文化的接受速度不断加快,而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厚重的纸质资料,如书籍、报纸等,不甚便捷且形式单一、价格昂贵,这就促使人们不断革新科学技术,将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完善,以提升对信息接收、归纳、利用的速度,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同时,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的精神施加了巨大压力,人们急需寻找到新的休闲放松方式,并要求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而网络文化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大众口味,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与便捷的娱乐方式,集合数字化、平民化、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等突出特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大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力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切实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3 新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作用

3.1 网络文化带来文化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从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革。

网络文化实际上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计算机、手机等工具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满足当今人们对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需求为目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助力。

网络文化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它利用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海量信息资源,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于网络游戏、远程教育、数字影视、移动通讯等各个领域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制作、交易等,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创新与丰富。下面以网络游戏与数字化档案室为例进行说明。

网络游戏从无到有、从被否定到受追捧,其发展历程也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微缩版本。网络游戏从其方案策划、开发制作、面世宣传等各个方面表现着网络文化对文化生存方式的深入变革。网络游戏,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往往以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或武侠小说(如《风云雄霸天下》)为背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制作,将人物、场景进行还原,并予以适当夸张表现,后期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进行宣传。网络游戏的出现和繁盛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结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是网络文化的代表之一。网络游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文化的整体发展外,还以其超凡的更新速度、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玩家,对网络文化催生出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规模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发展活力与前景业已超越音像、影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新贵。

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体现网络文化对文化存在方式变革的一个典型。传统室藏档案室占地面积大、档案管理耗费大量人力、档案信息使用不便利,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则改变了传统室藏档案的形式,将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档案信息得以用文字、声音、图像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立体化形式展现和永久安全的保存,使文化信息资源得以用多层次手段保存与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即时共享的强大平台,使信息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2 网络文化造就新一代消费群体

现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中国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渗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青年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敢于追求时尚简约的现代化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全新的消费观念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发展,从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网上购物等方面的迅速崛起来看,新一代消费群体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已然出现并逐渐壮大,并且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也逐渐转变消费理念,步入网络文化的新时代。

3.3 网络文化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策略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在以文化形态出现的同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正处于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阶段,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概念有了改观,将其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大力发展。将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革新,改变大众消费理念,有利于转变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性转型。

4 结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我们应清晰认识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思考发展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途径,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代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 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淀,是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影响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而非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力一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记忆。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的行动,在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适用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拥有增强内聚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胜点。 

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了印证,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给了我们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榜样模范,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文献: 

[1]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篇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63-02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 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淀,是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影响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而非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力一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记忆。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的行动,在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适用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拥有增强内聚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胜点。

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了印证,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给了我们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榜样模范,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文献:

[1]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篇9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群体,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的以人民群众的文化和娱乐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社会性的文化。我国城市群众文化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设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简单分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2、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因素

群众文化受多方面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其中经济发展情况,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外来文化是对群众文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1)经济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经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才会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在经济满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才会有对文化生活,下棋,跳舞,唱歌等的需求。经济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决定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的追求,而意识方面的追求,又对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不为生活所困的生活,才能培养出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要,如果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群众文化根本无从发展。

(2)教育的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自己愿意参与,自己又有能力娱乐自己,自己能开发新的文化项目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的形式还有内容方面的要求,起决定性运用的是每一个群众文化参与者的教育程度,还有每一个人的文化方面的修养。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高,人们对文化,娱乐和休闲的层次要求也不会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受人民群众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教育能决定人民群众的发展素质,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又决定着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

(3)外来的文化也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基所在。自从以后,我国民族文化走上世界文化的轨道,有些西方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方的西式婚礼,,还有先进的生育观和教育方式,休闲旅游方式,都慢慢的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群众文化越来越接受着西方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外来文化对群众文化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3、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进步,我国文盲率已经大大降低,我国群众文化发展情况越来越好,目前为止,我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全面盛世的时期。

我国群众文化的繁荣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追求。二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加上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网络,外来文化不断的渗入人民群众文化之中,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的标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村有文化大院,有村图书馆,还有文艺下乡,电影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日还有文艺晚会,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手机,网络几乎遍布在每个家庭。乡有乡文化站点,大家分享文化交流,书法,绘画,读书,下棋,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各个县有自己出版的刊物,还有文化交流,太极基地等等。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不断增高,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呈现,掌握了文化发展的趋势,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人民群众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受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发展的方向的影响。同时在科技技术与网络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将朝着更远,更高科技,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群众文化已经基本步入现代化阶段

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基本达到现代化的阶段。同时,群众文化也应该跟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步入现代化的殿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景象。

一是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将会通过小小的屏幕,观赏到更大更全面的世界,实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古老追求。人们通过看电视,看书,上网,不断的通过信息工具来了解更全面更多彩的世界,人们走进了网络的世界中,网络文化也成为了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生活走进了娱乐场所,人们从对美食的兴奋,转入了对娱乐的生活。人们聚会的地方将由饭店转到娱乐场所。人们在娱乐场所,表达着自己的心情,释放着生活的快乐。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三是,节假日成了旅游日。各种节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对节假日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从加班挣钱,到放假海吃海喝,到探亲访友,慢慢的演化成了和亲友一起去旅游。通过旅游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民情,增近了亲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释放着新一代的文化氛围。四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将带来全新的改变。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2、对于物质生活方面要求越来越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社会文明的最重要表现就是群众文化水平的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群众文化的水平代表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历史文明水平。开放中的中国,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群众文化也会在世界的文化中崭露头角。

(2)人们最大的满足不是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而是精神生活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不能离开物质方面的生活,更离不开精神生活。当人们生活不愁吃穿,自给自足的时候,精神方面的追求就会随之而来。而人民群众文化就必须满足人们的这方面追求。所以群众文化会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中,更新,发展,完善,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心没有极限,文化也会永无停息的发展。

3、群众文化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生机勃勃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发展同时人民群众也需要群众文化。人们都愿意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愉悦。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补品,也是人生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篇11

二、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乡镇企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直接带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到2000年底,乡镇企业增加值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年平均增长13.1%;利润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9%。乡镇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物质生活需求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而目前乡镇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目前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

(1)政府在发展乡镇的时候重经济增长,轻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地区全面健康的发展应该是经济与文化并重的,但是由于我国乡镇经济起点较低,经济水平城乡差距太大,部分地区政府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化氛围的塑造,我国很多乡镇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文化方面的忽略和一味的强调经济的发展使很多乡镇出现了文化荒漠,原有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逐渐没落消失,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古老的技艺逐渐失传,这是缺少文化氛围造成的。我国部分乡镇存在着经济和文化不能同步发展的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多民族,多元化文化发展,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去发掘和维护,不是一日之功。在经济发展的同步如果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塑造跟不上,后期当发现文化建设满足不了群众需求的时候只能亡羊补牢。

(2)乡镇本地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城市中的文化艺术人才不愿意回流,造成人才的缺失。乡镇由于其发展水平,生活便利程度以及医疗水平等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生活环境不如城市,造成乡镇本地出身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在学成之后拥有了专业的技能后多数选择在城市定居生活,加上本身乡镇地区文化气息淡薄,这些人才不愿意再回归本地支援本地文化建设,而城市原有的文化艺术人才也因为生活条件以及薪资待遇等问题上不如城市很少愿意选择乡镇文化馆工作。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和组织,乡镇文化机构目前没有比较好的政策吸引和留住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人才的缺失是影响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乡镇居民本身的意识和文化水平问题。与城市相比乡镇的教育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慢速发展阶段,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人民群众多数存在着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有文化需求但是没有文化意识,生活单一,缺少娱乐。群众不知道应该如何满足自身文化需求,受教育程度低,乡镇思想相对封闭,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人无法打开心扉走出家门,自发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和娱乐活动,广场舞这种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群众娱乐项目在农村地区寥寥无几。群众排斥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等问题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

三、未来乡镇群众文化发展趋势

群众文化的大力全面发展是未来乡镇文化发展趋势,为提高乡镇居民的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未来我国将会重点发展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从政府方面,政府应该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门的经费,建设乡镇文化馆和文化设施。政府结合当地旅游局,对于有旅游价值的乡镇着重发展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文化有利于发掘当地历史风俗特色文化,当地居民同属于一个民族,最大限度的开发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群众文化氛围。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色比赛,例如歌唱大赛,广场舞比赛和乡镇戏曲大舞台等活动,低门槛开放,鼓励群众踊跃报名,有优胜者给于名誉和实质性奖励作为鼓励,也可以推荐到市里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通过交流切磋和比赛的方式互相学习好的文化建设方式,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互相吸取文化建设精髓。从人才方面,当地文化馆推出人才引进和当地文化艺术人才优先安排岗位的政策,将人才巩固在当地。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和组织。对人才的引进推出相应的政策吸引人才常驻是群众文化建设有力保障。从群众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的组建,原有的民间艺术团体要大力支持和普及,安排演出机会,地方电视台电台积极配合宣传,将点扩展成面,尤其是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文艺团体,传承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艺术的民间艺术家要重点培养和维护,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形成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