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技能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目的意义
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严格落实“333人员配置模式”等相关规定,以单位高质量发展为中心,通过建立健全“一岗多能”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全面塑造“一岗多能、 一人多岗、 一人多证”复合型员工队伍, 助力企业新时期“一提双优” 建设再上新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岗位互通”与“业务互学”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员工定制”与“专业统配”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区队培训”与“专业考核”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标准设计”与“精准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坚持“一岗多能”与“多能多薪”相结合原则;
(六)坚持“员工技能增长”与“人才晋升通道”相结合原则。
三、培训对象
通风区全体成员
四、主要措施
(一)强素质、增技能,主动开展岗位培训。
1.强化意识引导。各班组要因势利导,结合““333”人员配置模式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趋势, 配合矿井做好“管理智能增值”“操检合一”“岗位区域化”等先进生产理念解读,切实转变员工观念,为技能培训实施夯实思想基础。
2.强化责任落实。各班组要结合班组生产实际,持续优化班组培训方案,明确层级责任,保障培训有序实施,严格考核验收,以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员工参与学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确保技能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 强化目标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实行清单式培训目标管理,将“一岗多能、一人多岗、一人多证”培训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做到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以现场实践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培 训方式,让员工易于吸收、消化,做到快学快用。
(二)强设计、增动能,满足员工培训需求。
1.注重需求分析。技术室及各班组分管要深入班组生产现场,对劳动组织、用工分布、培训场所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征集意见建议,针对“区队、班组、个人”三层次需求研究制定培训方案,确保符合单位生产实际,得到员工认同,兼具可操作性。
2.注重培训设计。各班组要借鉴先进经验,促进培训模式创新,选拔能干会讲的业务骨干力量,以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等形式开展实战化、轮岗式培训。充分利用工匠大师工作室、岗位实操基地,以全景视野向员工展现各工种操作流程和衔接配合情况,切实提升员工对作业现场的整体感知和实操技能,以模拟事故现场提升员工安全风险、安全事故的预判及处置能力。
3.注重培训反馈。严格执行培训动态反馈机制,班组要及时组织培训人员对各班组培训情况实时跟进,动态检视,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培训进度、培训方式、培训质量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成效。
(三)强培训、增效能,强化班组自主培训。
1.实施订单式培训。各班组自主向员工统配学习工种,在此基础上,员工可自主选择其他工种。按照需求组织实操作培训的同时,单位根据职工培训需求组织理论培训和考核,并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培训取得相应证件。
2.实施精准式培训。班组要充分运用岗位技能“大数据”信息, 排查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因素和技能弱化人员,按照“短精快”( 时间短、内容精、见效快)原则,由所在专业组织优质资源实施精准式培训,确保劳动效率明显提升。
3.实施对标式培训。针对培训进度慢、培训质量低的班组和个人,单位对其实施对标式培训,通过“选标、树标、对标”、转换换施训人员、转换工种等方式解决问题,确保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提升。
(四)强引领、增智能,推进培训品牌建设。
1.推进模块化实操培训流程建设。培训过程中,各班组要持续优化培训流程,完善培训机制,总结实操培训经验,规范形成模块实操培训流程,努力打造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可复制借鉴的“一岗多能”实操培训品牌。
2.推进精品化实操培训课堂建设。为全面提升实操培训质量,充分发掘高技能人才潜能,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单位实施精品课堂创建计划,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以具备精准式的培训目标性、实战式的体验性和延伸式的创新性为条件,甄选出精讲人和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3.推进标准化实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矿井先进生产装备、实操工作室和VR 培训基地等优质培训资源,打造以现场操作、模拟演练和仿真互动培训为中心的“三位一体”标准化实操作培训基地,为单位培育更多“一岗多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五)强激励、增势能,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1.健全激励机制。按照考核验收标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验收者,每多掌握一项新技能给予100元奖励。所在班组按要求一次性全部考核验收合格的,给予分管领导及班组长适当奖励。
2.健全问责机制。凡拒绝参加培训在规定期限内考核验收不达标者,给予按学徒工记资直至考核验收合格为止。所在区队班组出现考核验收不达标者,每出现一人次,分别对分管领导班队长罚款50元/人。
(六)强塑造、增潜能,开辟人才晋升通道
1.开辟技能等级晋升通道。凡新取得三项位上位技能并继续扎根班组保持应有的胜任力。由单位科备案,优先推荐晋升技能等级。
2.开辟技术职称晋升通道。凡新取得三项及以上岗位技能且为本专业解決重大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并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表彰奖励的,优先给予岗位职称提升。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区长
成员:各班组分管及技术室、工匠工作室成员
<二>、职责分工
组长: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并承担考核责任,成为一岗多能培训的“总教练”。明确标准,确保高潜力人员得到正确对待。
副组长:提供培训指导并制定核心课程的输出,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并承担考核责任。
成员:及时给予分管班组职工工作中的指导和帮助;将工作与发展有机结合;对所在班组职工的绩效做出评估并与单位达成一致;了解班组职工的思想动态
职工:对个人能力与发展承担责任,包括:自我认知、管理自我期望;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为自己建立反馈渠道和机制;借助、利用内外部资源创造学习机会,寻求帮助。
六、工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各班组分管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确保矿井在年底前具备““333”人员配置模式”条件。
【关键词】
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件的提升都要良好的教育打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受到我国固有的课堂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研究者们都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加重要,成为了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2)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知识、设备以及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地被改革和更新,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来说,以前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不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从哲学上说,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是靠双手来开发大脑的,可见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其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知识阐述
2.1 专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培训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如果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进行生产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2 科技竞赛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科技竞赛是一种与科技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某项校级、地区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针对某种项目或某个研究范围的各类科技竞赛,一般可单人参加也可学生自由组队参与。例如较为常见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数奥等。这些科技竞赛大多都是基于对学生理出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动手技能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2.3 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除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多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点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怀有极大的兴趣对现有的知识开展探索创新。
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
3.1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想要创造崭新的、尚未出现的新的事物或观念的某种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想法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基点和出发点,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的产生出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决定了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都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法,要有钻研的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探求心理,进一步引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行动。
3.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当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的层面上才产生出了创新思维,这个升华过程就是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现飞跃的过程。在长期的校园学习中,受到旧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某些惯用的、格式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一旦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或者某些从未经历过的现实问题时,他们会一贯地、不加考虑地应用这些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处理问题。这在处理问题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的途径。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认识、操作、摸索到熟练应用;在科技竞赛中,通过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无不对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多样性创意,训练其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新技能同样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只有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能才能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的字不要)。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项技能的实践环节,在这两项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创新技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对创新能力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4-185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学生的想象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翅膀,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沃土。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掌握基础,而且是对技能的运用。我们并不是要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的作品,而是要他们学会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培养途径。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耐心。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编写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2.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比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于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经达到”。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出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就很容易陷入僵死的思维状态,呆板、乏味、缺少生机,阻碍创造意识的发展。
3.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生活环境、画作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就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和技能的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体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作。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其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教师需要及时地扶植。比如同一个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画面。这其中的特点,就会显露出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2.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性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对于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不足,应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和、平等的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完善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与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并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想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1.科学合理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以“像不像”“是不是”来衡量标准,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意识。
2.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庸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劣习。
部门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培训效果
人员比例不合理
维护部自2010年2月成立后,仅有五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部门及专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基础工作的准备工作,无检修人员。2010年7月接收了57名应届毕业生,2010年11月,六名系统内检修人员入职。截至2010年11月,维护部人员比例严重失衡。人员状况使得维护部无法快速进入托克托发电公司的生产维护工作中,只能根据现有的有经验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选择一部分工作逐渐介入。
招聘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2010年11月和2011年6月先后有21名大唐系统内及系统外有经验的检修人员入职。这些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技能水平仍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维护部专业分工与老电厂专业分工存在一定的区别,老厂的专业分工较目前维护部的专业分工更为细化,造成员工的专业接触范围较为狭窄,由于维护部要求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较宽泛,使得从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也突显出来,这些员工本身也需要进行再培训。
固有的培训模式效果不佳
过去进行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定期进行笔试测验,以笔试成绩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测。然而,维护部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现场的检修任务,员工的实际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由于绝大部分新员工均为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基本理论水平较为扎实,欠缺的是实际动手能力。针对人员结构的现状,固有的理论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维护部对提高员工检修技能的需要,实操培训更适应维护部的发展需要。
新培训模式的主要内容
制定基本检修技能培训计划
维护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员工生产维护技能水平,如何在短期内使员工的检修技能迅速提高成了维护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然而检修技能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基本功抓起。为了能够满足生产现场基本维护工作的需要,维护部决定从现场实际入手,维护工作中要求员工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就优先培训哪些技能。
维护部依据急需培训的生产技能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求专业每月扎实开展一个模块的培训,不贪图数量而要注重实际培训质量。
维护部要求各专业制定各培训项目负责人,每个培训项目负责人应是在该项培训课题中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熟悉相关的规程和标准,该项工作的检修技能较高。在进行培训前,应准备完整的实操模块培训方案、课件,培训过程中对员工的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培训结束后要求参训人员签字。
(1)考评方式。实操考评时,邀请3位专业人员作为评委,分项打分,计算总分,之后将各位评委打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得分在60分及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考核当月奖金50元,合格者对第一、二、三名分别给予300元、200元及100元奖励。
在培训开始前,要将每一项具体的生产技能制作成简单易学的实操小模块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外,更多的是给予员工充足的练习时间,确保学习一个模块,掌握一个模块,使其经过基础技能的培训后可以胜任现场基本维护及检修工作。
(2)建立实操培训间。为了满足基本实操技能培训的需要,维护部利用闲置的板房改造出了三个初具规模的实操间,分别供汽机、锅炉、电气三个专业使用。实操间内配备了齐全的检修用工器具、实操用材料及练习设备。实操用设备、工器具及各类材料均按照6S的要求进行布置及管理,工器具及各项物资做到帐物卡一致,定期对实操间内物品进行清点、保养及试验,对数量不足的物品及时进行补充,以保证正常实操练习的需要。目前,实操间内初步具备轴弯曲测量、对轮找正、低压电机检修等基础项目的实操功能,员工可利用业余时间自由进行练习。
(3)邀请各专业有技术特长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结合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维护部制定了提升专项技能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公司“人人上讲台”活动,由有技术专长的师傅、设备部各专业专家担任讲师,对新员工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操练习。对于存在共同培训科目的专业,由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安排多专业共同参加培训,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培训过程中,维护部要求授课人员针对本人的技术专长,由浅入深地编写培训课件,培训课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同一个实操项目,要保证员工参与练习的次数不少于三次。
除此之外,时刻关注全厂特别是8台600MW机组近期正在进行的重点检修工作,如空压机大修、真空系统查漏等,选派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中去,真正地到生产现场中练兵。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师傅共同工作,很多员工的现场实际经验逐渐丰富起来。
利用设备厂家来厂处理缺陷、技术攻关等契机,安排相关专业新老员工共同参与学习,有经验的老员工可以结合实际与新员工共同探讨,为其讲解一些问题,同时老员工的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经过多次强化实操培训及现场实践,在部门组织的技能评比中,许多在专业上肯吃苦肯钻研的员工不断地涌现出来。事实证明,只有多练习才能使员工记忆深刻,才能使员工的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基本维护及检修工作。这样便可以使专业中为数不多的有经验的检修人员从简单的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完成其他较复杂的检修工作,人员的利用率较部门成立之初有较大提高。
(4)创造机会,选派优秀人员外出培训。维护部在公司领导及人资部的大力支持下,为在技能培训及现场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创造外出培训机会,安排他们进入与本专业相关的设备制造厂家、电科院等单位进行跟踪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质量,部门要求外派人员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中去,从最其层的检修工人做起,不怕脏不怕累,多动手勤实践,牢固掌握工作中涉及的技术标准及检修工艺。
自2011年5月起,维护部先后将各专业人员分别派至保定变压器厂、内蒙电科院等多家单位进行实习培训,外出人员达到44人次,参训人员的知识面再一次拓宽,检修技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外派人员在外学习期间,部门会定期要求其反馈学习内容,与相关单位了解人员的学习情况,安排外派人员在学习结束后与本专业其他员工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由专人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较差的员工将受到一定的考核。
(5)加强检修工艺及技术标准的学习。一个优秀的检修人才,不仅要会干活,还要懂标准。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维护部要求课件编写人员结合规程、标准编写课件,课件中涉及到的技术数据及工艺标准必须是经过对标的,是有标准可依的,这样的课件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制定月培训计划时,各专业结合现场实际,将必须掌握的规程标准列入到每月的培训计划中,开展每月学习一个标准的学习活动,由于学习的规程和标准都与现场实际工作紧密相联,使员工既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标准不断地规范检修工艺。
(6)为新员工创造充当独立工作负责人的机会。作为工作班成员参与工作与自己作为工作负责人带班干活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当员工作为一个工作班成员时,可能只考虑自己范围内的具体工作,熟知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及工艺标准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负责人,需要会开工作票、会编写简单的作业指导书、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在作业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调动工作班成员、正确执行工序卡或作业指导书等。因此,为了使新员工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负责人的角色,部门要求专业要为新员工提供充当独立工作负责人的机会让他们进行锻炼。
在历次的大小修及日常检修工作中,班组根据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技术特长,安排其充当某个检修项目的工作负责人,从开票、前期准备、工期控制、检修工艺、设备试运等全方位进行参与及控制,同时为了保证检修质量,班组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会安排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工作班成员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协助,在人员紧张时可以安排有经验的师傅对关键的质检点进行监督与检查,这样既使新员工得到了锻炼也保证了检修质量。通过数次独立历练,充当独立工作负责人的员工在检修技能及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7)安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新员工授课。通过日常刻苦钻研及不懈努力,新员工中涌现出一批在某一项专业技能中表现突出的员工,部门加大对先进员工的宣传及奖励力度,鼓励他们多上讲台,安排他们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收获为其他员工讲课。为了能把一堂课讲好,授课人会对个人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温习与梳理,这对本人也是一个学习、整理、提高的过程,能为他人讲课,也体现出部门及班组对他的认可,是他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同时对后进员工也是一种激励。
(8)加强持证上岗岗前培训,鼓励员工多取证。生产现场的诸多作业工种需要检修人员具备专业的资质,持证上岗。如起重、焊接、安全阀检修、电工、高压试验等工种。为了使员工能够满足现场特殊工种的需要,合法合规地开展工作,组织了多次针对性的练习,在公司组织的各种取证考试中,维护部参考人员均一次性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9)制定奖惩细则,鼓励员工提高检修技能。列入实操培训的各个模块,不能仅限于讲一次课,象征性地练习一两次,而是要求员工能够真正地掌握一项技能,使个人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制定完成实操模块培训课件的同时,该项目的具体考评方案也随之一起制定完成。各个实操模块在不少于10学时的练习后,由部门统一组织该模块的考评工作,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在月奖中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提岗时给予优先考虑,不及格的员工要在月奖中进行适当的考核,对于取证数目达不到部门规定的员工会对奖金系数进行调整,降低其奖金系数,直到取得实操项目合格证为止。以此来激励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在部门中逐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管理成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17-02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病房医疗活动,以患者作为直接实践对象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但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与《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出现相对短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2,3]。
1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现状与挑战
1.1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导致临床实践整体水平下滑
由于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医政管理的日益规范以及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局限性、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日渐提高,当前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受到严重冲击,医学生实践的机会逐年减少。医学生在有限的见习、实习时间内难以全面接触到需要学习的病例,更难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相应的操作训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实际价值也在逐年减少。医学生因为过多地依靠讲课、观摩而无法真正获得与临床各项操作有关的技能,相当部分实践教学活动浮于走形式、走过场[3],临床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临床工作,成为典型高理论低实践的人[4],使得临床实践呈现弱化和下降的趋势,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渐显露。
1.2 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的不完整
首先是高校的扩招与临床实习基地建设滞后所带来的影响[5]。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尚未受到妥善解决时,过度扩招将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高等医学教育。学校不得不降低要求选择临床实习教学基地,新增设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多且散,不管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暂时都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从而也不能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其次是目前缺乏临床阶段实践技能培训综合体系,缺乏临床技能实践每一个环节质量的标准化。教育部成立了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通过举办竞赛促进了各医学院校临床技能中心的基础建设,但是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始终缺少规范和标准,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也缺乏统一的标准[6]。
1.3 国家大力推行医保与新农合政策,医院的业务量激增,造成临床一线教师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新入行的青年临床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训练,教学技能贫乏、职业素质和技能缺乏[7]。虽然高校对新入职的教师都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但这种培训一是内容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二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4 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有效手段,是培训在职人员临床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引发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载体,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8,9]。
2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因素造成的临床技能教学的矛盾,我院从1999年开始以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和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为基础,整合已有资源,引进系列医学模型和培训设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
2.1建设过程
第一阶段(1999~2009年,启动建设期)。1999年卫生部正式执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我院被批准为首批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开始接受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任务。为此,医院改造办公楼10楼作为考试场地,总面积600 m2,投入20万元购置各种模型与操作器材,满足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需要。在非考试时间里,将考场作为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提供见习生、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2009~2012年,规模建设期)。我院2009年新院区正式启用,院领导高瞻远瞩,决定行政楼13~14楼(每层楼面积1086 m2)作为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新的考场,同时为满足见习生、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的需要,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院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50万元,按照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改造考场。同时整合原来隶属于护理部的护理技能培训室、隶属于教学科研部的麻醉技能训练室、口腔技能训练室、眼耳鼻喉技能训练室,按照满足见习生、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的要求设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在中心有临床护理基本技能训练、专科基本技能训练两层楼,有临床与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室、模拟手术室、模拟门诊、各专科技能训练室;不同功能的标准模拟病房4间,模拟治疗室1间,病房完全按照实际病房要求设计,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无创监护仪等,在模拟病房能够实现医师、护士从查房检查、开医嘱、执行医嘱治疗的全过程。
2.2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由两个临床技能教学平台组成:一是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平台,二是专科综合技能培训平台。①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涵盖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全部内容和基础护理技能,包括体格检查训练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四大穿刺技能训练室、急救技能训练室、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主要承担的训练课程涵盖诊断学、外科手术学、临床技能学、基础护理学等。②专科综合技能培训平台,包括模拟门诊、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儿科技能训练室、妇科技能训练室、产科技能训练室、眼耳鼻喉科技能训练室、麻醉科技能训练室、口腔科技能训练室,主要承担的训练课程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麻醉科、口腔科等专科基本技能。
2.3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特色和创新点
“理论培训临床技能中心培训实际操作”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由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的限制,医学生不能独立进行医疗操作,无法在临床进行技能训练。招生量的扩大,各院校临床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医学生临床操作的需要。为了克服上述困难,我们对医学生先进行理论培训,让医学生熟练知晓操作适应证、流程、相关注意事项后,然后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在医学模型上进行规范化模拟训练,考核合格后才能回到病房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先做助手,在病房实际体验。教师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评估,合格后才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随着各种新型模拟训练器材、设备的飞速发展, 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从本质上得到改变[10],以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11,12],通过临床技能中心的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2011年医师资格考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南华大学,临床执业医师)》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考生实践通过率为90.78%,本校考生实践通过率为96.97%;全国考生笔试通过率为63.86%,本校考生笔试通过率为80.93%;全国考生总通过率为57.60%,本校考生总通过率为78.202%。笔试通过率本校在全国医学院校排位19名,总通过率15名。
3 建立临床实践指导老师专家库
借助我院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官队伍,建立临床实践指导老师专家库。从1999年以来,我院承担了17年实践技能考试任务。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要求,培训了60多名实践技能考官,这一批考官基本上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科、麻醉科等学科,全部是副高以上职称,满足我院临床技能教学的需要。
4 建立临床实践考核体系
以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为标准,建立临床实践考核体系。我院从2009年开始建立临床实践考核体系,按照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多站式形式,组织专家建立考试题库。除了临床、护理专业学生日常培训以外,每年研究生招生复试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本科生实习生出科考试、本科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住院医师培训考核等,均严格进行多站式考试。
[参考文献]
[1] 朱飞燕,熊梦辉,周增恒,等. 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2010,7(7):59-61.
[2] 宁文锋,邓宏军,张琍,等. 地方院校附属医院临床见习的现状分析[J]. 基础医学教育,2011,3(13):278-280.
[3] 孟卫东,杜庆锋,谭剑,等.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实践的总结[J].基础医学教育,2010,2(12):196-199.
[4] 杨晖,杨玉萍,杨凌,等. 毕业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24-26.
[5] 任佰玲,周新发,蚁敏.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部医学,2004,16(3):270-271,274.
[6] 廖苏芳,胡汝云.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工作开展中的困惑与管理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22.
[7] 邓宏军,罗志刚,,等. 标准化外科学临床见习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96-97.
[8] 唐继志. 对医学院校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8-89,95.
[9] 李云芳,姚珊珊,邱玉贞,等.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实习医生临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9-80,89.
[10] 程传苗,罗旭. 关于医学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51-753.
护理学的实践性强,其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学生在临床实践时进行技能练习涉及到病人的安全和合作问题,再加上病人的维权和保护隐私意识提高,使得学生临床练习的机会很少,而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护理技能和初步护理评估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4]。面对这种现状,现代模拟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医学模拟教学以高科技为基础模拟临床实际问题,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在医学教育方法上又掀起了一场革命[5]。
吴伟平[6]运用综合护理模拟人再现临床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标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新思维能力。有研究[7]指出,用医学教学模拟系统、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等模拟方式代替真实病人,对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各项临床技能及沟通技巧。杨朝云[8]在护理专业学生岗前培训中应用高端模拟一体化岗前培训法,这种方法把三大岗前培训学科(内科、外科、护理技术)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置,充分运用高端模拟人(emergencycaresimulator,ECS)作为情境设置中心,学生、“病人”、教师互动,最后三大岗前培训学科的教学目标共同达标。倪国华[9]对38名本科学生,以临床真实案例为材料,开展仿真实验课教学,使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有研究[10]报道,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仿真医院,学生最后一学期实行24h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事先设计好病案,学生扮演病人,住在仿真病区,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各由1名老师带领3~4名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技能训练。学生认为该训练方法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模拟教学模式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显而易见。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只要教师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建出典型、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在操作中给予必要的提示,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6]。但现代模拟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更适合于本科护理教学[9]。
2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
技能岗前培训中的应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alclinicalexamination,OSCE)又称为多站式考试或考站式考试,是全球医学教育领域近20多年来正在兴起的一种新观念,是一种客观的临床能力考试模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可根据不同的测试对象,在各站点中安排不同的任务,用模拟临床场景的方式来测试学生的临床能力,这种临床能力评估方法集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目前被医学教育界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方式[11]。赵华[12]在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岗前培训中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革新了护理教学模式,全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法为:准备阶段包括建立考站、试题编制及评价大纲的制订、考生的准备、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及培训。实施阶段每名学生均使用相同的考场,从第1站依次进入到第5站,每1站都有1名考评教师在场观察评定,同时标准化病人也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评分表上记录并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充当病人和考官双重角色。佟金谕等[13]将情景教学法结合标准化多站点考核模式应用到护理技能岗前培训中,评估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临床工作能力。还有研究[14]指出,在护理专业学生岗前培训中应用标准化病人及培训站点,学生有进入病房的逼真感觉,能真正体验护士的身份并独立完成工作,树立了学生工作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新的岗前培训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实践操作、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还体现了对学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的培养。但是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所需时间长,对表演不具备专业性者,反复表演、示教会使其体力消耗过大而降低表演的激情,从而影响培训效果,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PDCA管理程序在护理技能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PDCA管理程序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4个阶段实施管理,在不断循环中提高工作质量。在护理技能岗前培训中运用PDCA管理程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种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15]。孙健等[16]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将PDCA循环应用于技能训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训分为3个循环,每周为1个循环,每个循环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处理(action)4步进行。高玉霞等[15]在护理技能教学中把技能的掌握过程分为教、仿、练、作、看、作6步,并将此教学法称为6步环式实验技能教学法,此法关键是沿着教学目标,以PDCA管理程序为指导,以动态、向上的循环为特点,环环相扣,每循环一次解决一个中心问题。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间的不断沟通与改进,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协助。
4综合训练法在护理技能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李兵等[17]连续对3届准实习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摸索,形成了以“临床问题”为线索,以“临床路径”为指导,以“疾病阶段”为背景,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综合技能训练方案。吕一婷等[18]为了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进入临床实习时实现无缝对接的目的,设计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教学病例,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模拟“接诊病人-护理评估-病例分析-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实施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的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综合护理技能训练。陶巍巍等[19]运用综合训练法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对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实习前开设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护理能力。综合训练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潜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综合训练法存在训练所需时数较多,对教师要求高,病人的一些阳性体征不容易表现出来,教学评价较困难等问题。
5其他护理技能培训模式
王丽华等[3]在护理技能训练中应用病案教学法,即事先设计典型病案,然后将病案资料发给学生并将其输入高级护理模型的电脑,学生采用分组训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分工合作。病案教学法形象逼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护理技能水平及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能岗前培训中加强元认知训练[20],能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对自己的学习处于一种较为满意的状态,提高其学习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训练内容包括布置预习,完成作业;学生提问,教师示范;角色扮演,动手实践;评价反馈,纠正强化。有研究[21]指出,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操作培训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达到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深层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
6小结
河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1.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科技创新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采取了由工程问题导入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的方法,强调形象思维和真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的认识能力。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采用了独立训练单元组合方式,即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工艺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技能的培训,进而达到工程素质的培养目的。
工程综合课程教学强调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资料资源的丰富,学生通过真实的命题加独立的思考,综合锻炼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新途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强调现代教学方法(设备仪器、实物、录像片、CAI课伟的综合运用,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3完善工程训练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①结合多年评教实践经验,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学生评教项目及评定标准,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
②增加教学资料检查评比环节。(进行实习报告批改情况检查、教学日志检查评比等)
③增加管理人员评教环节。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模式,克服以往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结合中心的奖惩制度,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高校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德技双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巩固发展根基,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和颁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同时,高校要结合高校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国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和进行业务指导,为老师们就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传授知识,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和各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赴高校或行业协会培训班进行业务提升学习,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学生后续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的比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举办工程训练技能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2.1开设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
训练中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在课余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新和创造;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水平和说服力。
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钳工小制作、车工创新制作、趣味电子基础制作、机械创新制作、语音遥控越野车等12门创新性课程;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机械产品装配技术、台式钻床的电气系统安装、单片机课题设计制作等18门综合性和基础性课程。
2.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展示自我、展示学校形象的平台。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几年来,训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电子工艺艺术设计、车工技能、钳工技能、轨迹车等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在第五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参赛作品分获河南选区预赛一、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2.3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训练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后续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又可以减少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见习时间,尽快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1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1提高节目播放的自动化程度
随着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自动化设备应运而生,因其具有使用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同时也为电视节目制作自动化技术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运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与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能够保障电视节目顺利、有序地播出,如果自动化检测设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发现播放程序出现问题时,就可以提前对节目内容和播放过程进行预处理,保障电视节目流畅性和精准性。另外,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构建局域网,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从而简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
1.2实现节目的远程播出和现场编辑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能够降低节目播放和编辑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程序开发者可以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的要求,运用网络传输将相关资料下载到节目编辑系统中,然后再合并至编辑中心,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因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对时间和地点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很多电视节目在录制中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能够及时的向公众传播,导致节目的播放出现滞后性,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效率。为了解决广播电视节目中存在的播放不及时问题,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下载和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广播节目播出的最优时间和地点来完成节目内容的最终编辑工作。这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同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相比,信息收集流程更加简化,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时间成本,而且也显著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远程播放效率。1.3促进信息传播与共享网络技术应用到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推动了行业内网络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的整体目标,而且显著提高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速度和效率。因为广播电视台功能区域很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缺乏统一的系统规范,导致信息传输的效率不高,各个工作室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写作的效率有待提升。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信息传输效率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到每个工作室的节目制作过程中,能够提高工作室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另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广播节目播放中的应用,人们寻找和获取自己需要的电视资源更加简单和便捷。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2.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制播系统中的运用
广播电视节目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在其自动化播放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广告库、节目库与网络权限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往往能够更加顺利,可将意外控制在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因为采用了网络技术,保证了节目的编审与播出,所以后期的管理压力就会骤然减少。除此之外,采用网络技术后,工作站工作人员可以按照预期的节目串联单,对节目进行调整,以此使得播放形式更加灵活,不仅能够保证节目正常播出,还能够提升整体的安全性。
2.2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方面的应用纵观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计算机系统编
1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实践培训教学过程的动手能力培养技能大赛培育教育指的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以举办比赛活动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由此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今该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广应用,成为高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1]。《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以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培训的兴趣课程,一共计设了10个实践教学项目,其中校内4个、校外3个。校内的“电力拖动技术实训”“S7-200PLC编程实训”“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实训”“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实训”,通过实施使学生的系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能动性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2技能大赛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技能大赛培训教育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含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还涉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比赛主题的制定等。相比较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在流程上更为繁复,并非是简单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开设就能够实现的。专业培训教育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学生日常专业课程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日常锻炼,以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等基础之上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对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专业技能培育贯穿于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整个流程当中,着力开展创新教育,通过技能大赛活动的举办,在高校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专业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以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技能培训兴趣小组,将15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工作内容全部聚集在了“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对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重新拆分,最终整合为5~8个教学项目。并且每个项目都包含有1到2个极具启发意蕴的教学问题,以1到2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在讲授环节,首先以教师对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在进行到1/4课时,属于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由学生围绕教学问题自行设计方案,最后利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每个方案进行逐个评价、讨论、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流程较为紧凑,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思维活跃、有条不紊地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
3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开展技能小组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技能大赛培训教育能够为日常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效应,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为充分发挥技能大赛人才培育教育积极效应,高校管理者要对相关活动的组织、布设、参与给予高度的关注,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活动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更要对参赛的学生予以积极鼓励。由此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摄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超强的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教程》《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及《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课程,共成立了4个不同的技能兴趣小组,分别为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兴趣技能小组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兴趣技能小组、风光互补电站系统技能兴趣小组和智能微电网系统技能兴趣技能小组。
4组织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创新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技能大赛形式、内容的多样化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其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展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技能大赛的举办以及师生的参赛结果,都可以作为评判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教学实力的集中表现。每年各高职院校都会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依托校内各种兴趣小组选拔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以组队的形式进行参赛集训,并代表高职院校参加国内各种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江西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从技能培训兴趣小组中先后选取多名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了由各行业协会组织筹办的各种校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这些赛事包括了“光伏电子工程与实施”(校级、省级)、“全国风力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大赛”(省级、国家级)“全国风光互补电站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微电网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行业)及“世界可再生资源省技能大赛”(行业)等多个赛事,并屡次在赛事上荣获团体及个人大奖。在对该校育人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的同时,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更为高职院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5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助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我校建设了校内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并每年给予22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坚持,如今江西能源科技职业院校已经建成了价值千万元的实训基地,为大量学生就业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其成功规避创业风险,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升。
6结语
综上所述,技能大赛培训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人才培育工程存在,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还是思维素养的培育都是极为有益的。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要积极做好对技能大赛培训教育工作的研讨工作,充分发挥“以赛促教”的导向价值,以此来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和储备成为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十分突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在不同的领域开展了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对提高城乡劳动力的素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城乡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职业培训工作还缺乏体制、机制、政策和经费上的有力支持,从而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一些研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一、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模式
在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中,各级各类培训学校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培训的模式和方法。概括起来,劳动力技能培训模式主要如下:
1.就地培训。城乡劳动力在本地(乡镇或区县)接受培训并就业,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学员只到就近乡镇、社区参训,生活、食宿、路途等费用较低,而且在参加培训的同时可以照顾家庭,学员比较接受,且组织快捷,培训效果好;同时,培训的专业易学,学员凭一技之长就能就业致富。但是这种方式由于结构松散,组织纪律性不强,学校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多数学员培训效果不很理想,而且许多专业如车工、钳工等,由于实训设备不便于搬运,不宜在乡镇举行。
2.异地培训。学员在政府组织下,到外地(区县外)接受培训并就业。这种方式将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市场导向和行政推动相结合;培训和就业相结合。此种形式由于在学校内集中统一进行,学员学习方便,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场所及设施完备,而且有利于广大学员把理论知识切实地运用于实训之中,使所学技能有所提高,学员可真正学到一门技术。但是由于农民学员脱离家庭,集中统一学习,生活、住宿等学习成本较高,若政府补贴较少或补贴不到位,那么相当部分农民不愿意,因此,此种培训方式的招生较为困难,同时培训投入较大,组织管理工作量稍大。
3.定单、定向培训。这就是“企业下单、学校接单、企业资助”的培训转移模式。具体由培训机构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工种,组织劳动力参加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企业工作。培训经费由政府扶持为主,企业承担一部分。这种形式由于参训后就业机会大,学员参训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较好,就业率高也较稳定。
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通过街道、社区对失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就业资格证书,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
5.远程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是指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开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1980年创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全国15个部委联合办学,农业部主管。现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涵盖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但由于结构松散,培训层次较低,缺乏实践性,对于普及科普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对于转移就业效果不大。
这些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广泛、培训方式灵活、培训内容多样,以就业为导向,能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和学员的愿望开展培训服务。
二、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为社会培训了大批技能人才,但是由于培训机制、体制等多种原因,致使培训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一些学校由于受多年来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点,忽视了技能操作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当前企业的需求,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也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正是由于技能操作教学的落空,使许多参加培训的学员要么接受课本知识十分困难,要么对一些专业只是流于纸上谈兵,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操作的需要。
2.培训机构参差不齐,设施设备不足。目前,一些培训学校,特别是县级培训学校和民办培训学校师资十分缺乏,尤其缺乏一些业务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高级技工教师;缺乏起码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样的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当前培训工作的需要。
3.培训目标存在偏差,培训与就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一些培训学校还没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出于自身利益,往往想通过培训来赢取更多利益;所以尽管实行了免学费,但变相收取更多的其他费用,甚至出现个别收取了费用却关门的现象,对培训市场造成很坏的影响。
4.培训资金短缺。尽管当前各财政拿出了大量的资金对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补助,但还是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学员除了得到国家给予的补贴外,学习一般的专业和工种都还要支出一定的生活等费用。对还在求生存的多数贫困学员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
三、创新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
目前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机制、体制上进一步创新。
1.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引入市场导向机制
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因此,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宏观管理,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不能使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滥竽充数,扰乱了培训秩序。另外,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逐步构建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灵活高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市场运作,充分运用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社保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衔接,增强培训和就业的关联性、针对性。
2.建立有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机制
目前,在职业培训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完全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保障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法规,比如制定《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法》,规定和鼓励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城乡劳动力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城乡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
3.建立多渠道、稳定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政府的专项教育培训经费应有具体而充足的来源,同时,要着力建立社会推动与投入机制。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政府、企业、受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各级管理部门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4.要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价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水平和实效
要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人员从业准入标准,对现有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分级分类确定培训资格,实行动态监管。积极开展培训机构的评估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对业绩突出的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于资质较差的予以取缔。
要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有关部门在培训开班前要认真审核教学计划大纲、师资配置和培训设施配备情况,培训过程中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并采取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到用人单位咨询等方式,跟踪了解培训效果及培训对象的满意程度,逐步建立“培训前审核—培训中监督—培训后考核”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控体系。
一、机电综合实训简介
学校怎样更好地培养出能尽快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怎样才能缩短在企业内的“磨合期”?学生能否在学校中就能独当一面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怎样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能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在学校中构建企业的平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独立自主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都能联系起来,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怎样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经过规划、论证,在机电专业开设了一门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实训是以项目制造为核心,虚拟企业场景的实践教学活动。将项目规划、项目调研、项目设计、工艺编制、材料供应、零件加工、机械装配、项目调试、现场管理、报告总结、讲评考核等综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增强学生胜任技术工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同时,借助学生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活动,适当为课堂教学实际制造一些教具,减轻学校的教学投入,为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子。
二、创新在综合实训中的意义
纵观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们认识到一条真理,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新世纪”,这就预示着国际竞争将是国家民族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一名创新者不仅有“我能把它做得更好”的自信,不仅需要似痴如狂的执着追求,还要有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对亲密无间、互相促进的孪生兄弟。创新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是一种能够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创新思维强调不局限于追求思维的结果而更注意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至少也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以,创新思维是比一般思维更高的形式,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综合实训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创新”,自始至终是围绕着实践和创新在做文章。要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并不遥远,创新就在自己身边,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就是创新。通过综合实训,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学会从制造到创造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综合实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在综合实训中可利用发散思维的原理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潭,在综合实训中,我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比如,学生在完成如图a所示夹具模型的综合实训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列出如下的问题:
(1)这件夹具有否其他用途?或稍加改革后是否有其他用途?
(2)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某些改变?改变什么?改变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
(3)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扩大、放大?增加其尺寸、强度、数量、功能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缩小?结果会怎样?
(5)能否采用某种方法进行上下、左右、前后颠倒?颠倒后有什么结果?
(6)能否将现有的几种东西组合成一体?怎样组合更好?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图a所示教具模型,发现将手柄按下准备夹紧工件时,出现压板夹紧点右移,有离开夹紧工件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显然是不允许出现的。于是我及时地引导,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某些改变?改变什么?改变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经过学生多角度充分思考、反复争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在将操作手柄顺时针按下的同时,圆偏心轮自身也在滚动,就是这一滚动运动,便带动压板向右移动,产生了夹紧点在工件上向外滑动,离开被夹紧工件使工件的正确定位遭到破坏。经过集思广益,发现只要将偏心位置适当改变就能克服这一现象,学生们提出了如图b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既可提高实训操作的灵活性,也可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意识到实现目标往往有多种方法,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新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收敛思维的培养。即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对学生思维技巧的训练
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脑海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为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运用类比法、联想法、要素重组法等一系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技巧。
比如,在综合实训中,学生用三爪卡盘装夹薄壁弹性套筒件车削内孔后,成型的工件内孔为棱圆形。针对这种情况,及时让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法进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两个侧面,在内孔为棱圆形的薄壁弹性套筒件的外壁上,施加特定的外力,内孔恢复成圆孔。并且制造出结构简单的刀具弹性夹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在综合实训中根据实训要求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出思考方向,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小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在实训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
总之,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多问、多提出设想。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心理依据。纵观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就必须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是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升华、飞跃。在实训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有自信,才有效果,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观念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改革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儿童为主体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立项文号:(2011)547)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1-02
美术教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又可以包含在现代设计的范畴,它是由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根据“美术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为了培养独立性和全能性以及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和创新性的人才服务的”这一说法,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给予创新,找到内外兼修的新时代主力军。
1.美术的概述
美术是指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群体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运用线条,形体或者色彩形成相适的一种独特的用来表现符合物质世界和人类内心感悟、情感宣泄等的一种艺术语言。它在二维空间(即平面空间)里塑造出的感官形象,这些形象里面基本上都融入了作者的感彩和审美感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术”于17世纪与18世纪期间才在欧洲得以流传。近代于日本以汉字得以意译,之后传入中国并且得以广泛使用,可以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由于美术能够让艺术与生活互相融合,而且能够更深入的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是人们能做到活在当下,所以又被成为“造型艺术”;它占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氛围绘画、雕塑、设计、建筑四大门类。美术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和所相互融合的另一半,所以对美术的教育培训才能够占据独特的地位,具有如此荣耀的艺术地位。
2.美术的分类探讨
2.1对艺术设计分类的探讨
艺术设计的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具体分门包括,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体现在穿插在教学中的大量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体现这种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物化了人们思维观念的行为模式。
2.2美术技能训练的人才需求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加剧,美术类设计人才的需求在市场大环境下突显的越来越明显。伴着这些因素,美术类院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年呈20.6%的增长速度扩大对美术类人才的招生。而现实表明,美术类院校的硬件设施陈旧老化、教师人员的观念陈旧、薄弱,成为了美术类院校都具有的通病。所以国家针对这几项教学缺陷及应对市场需求,培养具有美术教育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成为最紧迫的事项,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模式的建设中越发重要。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高职院校凭借年均20.6%的增长比例而体现出特别性的艺术设计专业,不断的在扩大招生的规模。而“美术生”中美术生的比重也大幅度不断的在增长,从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来看,走美术道路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对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体现创新性和奉献精神,走创新人才道路创新美术教育培训模式这固然是适应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以及国情的需要。
2.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教育培训的侧重面应该重视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更高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着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并且将它作为主线去贯彻到底。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或设计课中,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应该实施以各个项目课题做为中心目标的创新教育模式,将我们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并且讲授创造的理念,营造创造氛围、并且准确的选择教育手段,根据各个项目课题展开创新性质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创造的天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豪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合作能力和创新协调能力等,这样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效。
3.教师的两面性质
现在的美术类院校的普遍通病即现代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水平的薄弱,针对那些有高素质和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我国的师资队伍改革要通过以下几个有利途径进行:
3.1师资力量的传递式
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新成员的加入,因为新成员的加入不仅仅能够给整个师资团体带来新鲜具有创造性的血液。而且在师资建设中,我们可以采取“以旧代新”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年轻教师的经验,并且在此过程中以鼓励和激励在教师队伍中选择优秀、有较强发展的教师作为接班人,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比赛,以这种创新精神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
3.2加强年轻的动手能力
加强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单单需要年轻教师的经验接受,而且需要在企业的一线设计师中选择优秀设计师对现有年轻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以及带入企业模式中进行锻炼。也可以使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在各种的专业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的“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加强对完善自身美术技艺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的加强中,还能够提高学习与工作的双向心理角色的转化,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走出课堂,加强训练
打破传统模式,走出教堂教育是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进行调研。经常在社会实践中,根据各种课程要求在企业和市场中进行资料的收集。如在大型画廊、绘画展以及设计图片运用中,让学生对固有市场的进行调查、设计分析,以及对市场的预测判断。总而言之,学生应该亲身去历练,在挫折和探索之中去摸爬滚打,在历练后,亲身去参与创新设计,以及实践的全过程,学生必定会得到很好的历练,并且能够提高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想象力,实现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目标,实现“零距离”就业。在经过反复的模拟实验后,大多数学生都在实习中获得相关的事业领域中得到了相应人事的肯定和好评。
4.1坚持就业目标为市场导向
当今,面对就业市场越发火热状况,就迫使我们以市场为发展方向,积极的完善职业教育的模式,和内涵,面向大众市场广泛的招收有艺术潜力的美术生,并且对美术生加以更好的培育,对各个学生的未来负责,提前规划学生的未来,设置美术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教育之中学有所成。能够在毕业后有多个优质单位为其保留“高薪订单”。注重市场化中缺乏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号召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实力,和美术的综合创新能力。要活学活用,将美术带入大自然,不学死知识,做到美术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
4.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先带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调动积极性,而发散思维则犹如一闪而过的流星以及雨过天晴停留不久的彩虹,得到便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打开学生脑袋中的多个知识点,使知识网络得以融会贯通,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等,使得学生付诸行动,发散思维,则能使得学生思维更为灵动。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多向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性的开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便是求异性的思维,它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偶然性和明显的流畅性、变通性等特点,在这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或者寻求灵感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考虑从不同途径出发,并且制定多种不一样的方案,经过实现在采取最可行的方案或者灵感去实行,思路要更加清晰,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学会运用转换,迁移,构造,变形,组合等手法不断延伸,采用逆向分析等方法对线条、色彩等进行更深入的构图设计。这样做以后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产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也会逐渐的提高。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想象是在语言的调整下和建立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再现、创造、幻想三种想象方式。只有人们的抽象思维被给予想象力量的配合下,才能够产生创新的产物。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枯萎的想象力就会使学生丧失创造的能力,只有调动学生1/5的大脑皮层内的创新思维利用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成熟发展,综上所述,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革新教育,调动学生充沛的想象能力,并且凭借此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5.结语
当今社会上的创造产业是具有很高要求的产业,是我国发展产业中重要的环节,而美术教育人才的培训则是我们创新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只有重视起来对美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使得创新产业得以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重视起对人才的选拔和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创新产业要求我们以美术方面的设计人才培训为中心环节,展开各个方面的探索,可见,在人才的创新以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还有很坎坷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