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7: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内部控制合同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内部控制合同管理

篇1

一、医院传统合同管理情况

医院传统合同管理主要以纸质文档的扭转和保存为基础。由各部门负责草拟合同,会同相关部门(采购、审计、财务等)对合同的完备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合同再由各级领导签字确认并加盖合同专用章或公章。至此,合同正式成立生效并进入履约环节。当医院需按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时,由各部门的经办人员负责填写报销单并完成签字付款流程后交财务部付款。这种医院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1.合同流转的过程中经手人员多时间长,无法及时查询某一份合同所处的状态,导致合同签订的效率低下;2.无专门的部门对合同进行内容登记、统一的编号、归档,无法提供精细化的查询和统;3.在后期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因各种原因需变更原合同条款的情况,传统合同管理由于均采用手工记录,合同变更不留痕迹,给后期再查询原始合同留下隐患。

二、基于HRP平台的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

在HRP平台下,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是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注重合同效期预警管理,是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首先,加强合同效期预警管理需要将合同的签订日期、有效期以及生效日期甚至是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录入到HRP平台系统中,设置预警信息,保证合同管理者可以在登录HRP平台后,就接收到预警信息,实现合同的有效管理,做好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其次,在授权管理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出现合同采购超限等问题,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合同处于有效期内,加强对合同效期的预警管理,保证合同履行效果。

(二)注重基础功能设计

注重合同基础功能设计,合理建立合同模块非常重要,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注重基础功能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合同的履行效果。注重基础功能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需要对关键信息进行录入、保存,通过审核、变更、续签、冻结等一系列操作进行基础功能设计,确保在HRP平台系统下,合同管理基础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保证合同功能的发挥,解决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需要对合同条款、合同基本信息以及合同费用、变更历史等内容进行了解,对合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完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管理,保证合同基础功能的发挥。

(三)注重风险防范

在HRP平台,风险防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形成风险数据库,可以对合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对收支合同、采购合同以及科研合同等进行风险树立,可通过审查环节,加大防范力度,进行重点防范,有效控制合同管理风险。除此之外,通过注重风险防范,可以对合同的审核过程进行了解,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明确责任,防范风险,达到有效进行合同履行管理的目的,促进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同影印管理以及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合同影印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储存空间,为合同的集中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在HRP平台下,可以对合同进行影印化管理,将其统一储存,方便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可以将信息统一存储在HRP系统中,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对合同进行全面的反映,方便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HRP平台的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合同预警管理,有效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实现合同环节的风险防控,达到有效进行内部控制,降低医院经济损失的目的。

篇2

1)合同编制阶段的内部控制措施。合同编制属于合同管理的基础性阶段,这一阶段风险主要为合同策划风险、合同文本风险与合同谈判风险等。合同策划风险是指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地方法规、国家政策(或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冲突,这种冲突导致风险的发生。在合同策划风险内部控制中,首先要对企业内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策划内容审核合同具体措施,在满足地方法规、国家政策、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实现合同内容优化管理,避免策划风险出现,保证企业效益。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在合同编制过程中,合同的部分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出现偏差,合同的严密性、严谨性不足,导致合同具体条例中出现无完整、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在合同文本风险内部控制中,要对合同编制流程进行控制,在充分结合企业各部门所反应上来的数据报表,结合企业管理、发展需要,对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多方面控制。也可进行会审控制,通过会审对合同文本内容进行二次、三次审核,降低风险发生。合同谈判风险是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对合同内容存在差异,导致合同无法签订,造成企业效益下降;同时合同谈判风险也包括合同内容中存在部分不符合地方法规、国家政策、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因此,在合同谈判风险内部控制中,除要进行合同内容会审、监察外,也可组建专业合同谈判团队,对合同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演练,以提高队伍整体谈判能力。演练之后,可将谈判内容、谈判方式进行总结,为谈判做准备。谈判演练要注意保密措施,避免合同编制风险与谈判风险同时发生。在必要情况下,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到合同谈判演练过程中,根据谈判需要对谈判过程进行总结,为制定有效的谈判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认为,在合同编制过程中,除上述三种风险之外,还要进行合同调查风险,以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流程内部控制能力。合同调查风险是指合同编制过程中,未对合同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资质进行有效调查,对所涉及的对象评价不合理,最终造成风险。在合同调查风险控制中,要充分发挥本企业优势,对对方的运营资金、产品价格与市场信用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统计近几年内该对象资金流动情况,实现合同编制过程中的对象风险控制。

2)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与内部控制。在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主要为合同中的风险项目(或发现风险项目后未指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合同起草人员(团队)未对审核人员的意见进行有效考虑,导致其中的风险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合同审核阶段风险均属于内部管理风险。在合同审核阶段内部风险控制中,可进行分批次合同审核方式,即将原有合同审核团队打散,根据资历、能力将人员分为两组,先由“初级组”进行审核,再由“终级组”审核,统计两组人员所反应的内容,寻找两组意见中的重合处与差异处,要求合同起草人员(团队)必须更正两组信息的重叠处、详细分析两组信息的差异处,保证两组人员所反应的意见都能得到有效反应。若企业合同审核队伍人员数量较少,不具备分组审核的意义,则应严格各项管理条例,保证合同中的风险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及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都应指派相关人员参与到合同审核过程中,严密分析合同内容,避免风险发生。若发生明显、重大的遗漏、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保证问题得到解决。在合同修改之后,要进行二次审核,保证修改的合理性。

3)合同签署阶段风险与内部管理措施。在合同简述阶段,风险形式主要表现为越权签订合同风险、合同印章管理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在内部控制中,首先要划分明确的合同签署权限,严禁越权签合同;建立印章管理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印章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根据相关条例,对合同印章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保证印章使用变得有据可查,实现印章风险的控制与避免。对于合同被篡改、泄密等问题,可以通过当面签署并对合同进行分类归档管理,可有效避免合同泄密、篡改风险。最后,在合同履行阶段,还存在履行风险与变更转让风险,例如,合同终止风险、双方处理纠纷风险等,各类风险问题,对于这些风险问题的避免,均需要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与严格审核、检查程序等方式,进行避免,以维护企业的利益。

篇3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要点的分析

(一)梳理业务范围。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业务主要指涉及经济支出与收益的行为,从业务范围来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结算、服务交易、货物交易等经管理部门认定必须签订合同的业务。从高校部门范围来看,主要包括责任部门、管理部门、协作部门等。在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梳理业务范围。(二)明确控制目标。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需要以一定目标为依据,明确管理经济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评定经济合同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经济业务合理开展和合同的有效履行,以提升高校经济管理水平,维护合法权益。(三)明晰审批权限。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比较多,种类比较繁杂,为了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一般合同种类或金额划分为重大合同、重要合同与一般合同,不同类型合同的审批权限也不同。主要审批责任人包括、法规处处长、财务处长、各部门副校长、校长等,涉及人员比较多,通过明确审批权限将经济合同管理的调查、谈判、签署及结算工作的审批细化到每一个负责人。(四)识别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策略。经济合同管理往往会存在着主观和客观风险。因此,高校合同管理部门要将业务流程条理化与业务环节的制订放在首位,并将具体内容细化,具体包括岗位职责权限是否明确,不相容的岗位是否分离、各流程的审核制度是否规范、各项制度执行是否有效等。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判辨各类风险的发生率,以及风险发生后对学校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优化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力。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石。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与只执行力。根据《合同法》相关内容,对合同的文本拟定、审批、签署、履行、纠纷处理、结算以及后续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并实施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实现内部的有效牵制。此外,还要建立与每个执行环节相对应的制度,保证合同在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其中可以将重点放在归口管理机制的制订,确定本校内部各种操作的归口管理责任单位的控制方法,促进经济业务相关的合同实行统一管理。(二)利用内部控制流程图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流程。合同管理离不开工作流程的科学梳理,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在设计合同管理流程时,首先要明确各个业务环节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员。比如,在合同执行这一流程中,合同经办人要随时跟随合同的执行情况,如果发生异常必须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和财务合同管理员报告。又如,合同签署环节,主要涉及合同执行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财务、审计纪检部部门共同参与。为了准确梳理各环节与各部门和负责人之间关系,可以借助内部控制流程图,提高合同管理效率。(三)落实经济合同的全程性跟踪。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一项全程性、动态性过程,以合同文本的策划为起始,以后续管理以及归档为结束,整个过程都需要全方位的跟踪与监督,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维护高校实际利益。因此,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指定专员进行跟踪与监督,并将相关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常化、规范化。结合跟踪系统的应用,明晰合同实施流程,增加执行情况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的重要内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工作,降低经济风险,维护高校利益,为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效保障。

篇4

随着大数据、云会计[ 1 ]、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2012年开始,重庆海事局持续建设以财务集中核算为核心业务的财务云平台。2013年制定了《重庆海事局经济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并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开发了“经济合同管理子系统”,初步实现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为实现单位合同控制目标、降低合同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保证。

在合同从传统的手工管理转变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网络化对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因此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合同管理的问题。闫秀杰[ 3 ]认为合同款收付进度是判断合同履行风险的重要参考证据,可以从会计核算角度,增设“合同”辅助核算方式对合同款收付涉及的会计业务进行独立归集,实现合同款收付过程明细管理。刘华等[ 4 ]认为可以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其原理是以网络为基础,在总的合同管理信息平台下构建合同库、知识库、专家库和知识交流中心四个模块。马颖[ 5 ]认为建立合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是以控制为导向,使其在制度安排上更注重在合同准备、签订、履行及履行后的过程中,安排有效“?w制”、“制度”、“人”以及“途径”,使得合同的动态风险在每个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控制手段发挥作用,成为一个适时的动态过程控制系统。

综观现有研究,这些文献主要是从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手段、系统构建、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从信息化的角度去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海事局基于财务云平台的合同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重庆海事局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情况,然后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合同管理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并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改进及优化措施。

二、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及业务流程

重庆海事局是交通运输部设置在长江干线负责重庆段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水域和水上人命救助的行政执法机关,下设12个海事处及26个海事执法大队。该单位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重庆海事局经济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对合同的类型及合同签订主体、合同的管理、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合同的保管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基本形成了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重庆海事局将合同管理主要分为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和合同档案管理三个阶段。目前,合同订立阶段仍使用传统的以纸质媒介流转的方式进行,合同履行和合同档案管理两个阶段已经实现信息化管理。基于财务云平台的合同管理,结合智能终端APP应用,实现了合同的移动审批、实时查询和执行分析等功能,解决了因为下属机构众多、地理位置分散而导致合同无法集中管理所带来的风险。通过线下的经济合同调查、谈判和在财务云平台线上执行合同录入、审批、归档及查询等,基本达到了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目前,重庆海事局的合同订立阶段在线下进行,由合同承办部门具体负责经济合同的前期准备、调查、谈判及文本的起草。合同起草完成后,以《重庆海事局经济合同审查表》为流转媒介进入审批流程,相关职能审查部门负责人审查后再由复核小组进行审核,之后签订经济合同。合同履行阶段流程由基于财务云平台的合同管理系统进行,由合同承办人通过“合同录入”功能在合同签订完毕后录入合同签约对象的信息、金额、编号、日期等基本数据,并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通过扫描的方式上传到云平台上以附件的形式保存,同时填写合同的收支计划并设置到期提醒功能。在计划收支时间的前十日,系统会自动提示财务会计处的财务人员进行合同款项收付操作,根据项目的进度由相关负责人审批复核完成之后由财务人员向签约对象收付款。履行完合同中明确的各项义务之后,财务会计处进行项目结算,由合同承办部门进行归档操作。

经济合同相关职能审查部门及合同复核小组成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APP应用随时完成合同的审核,合同经办人员及财务人员也能够随时接入云平台,实时查询合同执行进度,借助台账图表等多维度分析合同履行情况,获取合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率。

(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合同的履行阶段和档案管理阶段已经通过云平台初步实现对合同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下面的问题。

1.云平台未实现合同调查信息化,存在无法有效分析签约对象资信的风险

签约对象的资信调查是签约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该工作的落实可确认签约对象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从而降低交易风险。在进行合同前期调查时,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在网上收集调查对象的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再进行主观判断其财产状况、生产能力、经营能力等。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合同调查,比较主观,容易受个人偏好影响而导致判断失误,最终可能使单位面临较大的合同风险。重庆海事局虽然构建了云平台,却没有充分利用云平台的数据资源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来构建合同调查对象的资信主题数据库,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全面地分析签约对象的资质、诚信度、业务能力和履约能力等资信情况。虽然重庆海事局的业务和合同类型都相对比较单一,并且有较稳定的合作对象,但是一旦面临新的合作对象,若未对签约对象的资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就会给合同的签订、履行埋下隐患,增大可能承担经济损失的风险。

2.云平台不能及时反映项目执行进度,风险预警能力较弱

目前,重庆海事局的合同履行阶段基于云平台进行,利用合同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询所有合同的执行进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未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无法随时了解每个合同执行进度的问题。但是,由于风险的发生可能存在于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订立阶段可能面临合同条款存在漏洞、履行阶段面临逾期支付款项、档案管理阶段面临合同或相关资料丢失的风险等,这就需要云平台有一套较完备的评价机制对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在合同履行阶段系统设计了“到期提醒”的风险防控功能,虽然利用该功能可以根据计划收付款时间自动判断并于十日前提示工作人员收付款项,但是由于系统无法主动监控项目的执行进度,存在项目进度和计划收付款项进度不符的情况,使得到期提醒功能无法发挥其价值。因此,合同款项收付时间仍然由人为控制,逾期支付的现象还是可能出现,风险得不到控制时就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或面临诉讼的风险。

3.云平台上合同管理相关数据资源价值挖掘不够,风险防控水平较差

大数据时代,数据被视为新的生产要素会反馈到合同业务活动中,是进行合同管理决策、风险预测与规避的重要依据。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涉及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国有资产等多个业务板块,这些业务过程都在云平台上运行,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尽管在重庆海事局利用云平台对合同进行管理后,台账中的分析图表功能可以很方便、直观地为管理者提供多维分析,合同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云平台中合同管理只是围绕其业务过程进行,对扫描版合同文档中的文本、图片、图表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不足,并没有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去实施合同的电子档案管理,因此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还不够,致使合同管理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三、基于财务云平台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优化与改进

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实现合同管理的合规性与风险管控。根据合同管理的生命周期,结合财务云平台设计,简单地将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系统分为合同签订前、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和合同履行后四个阶段,分别?τ?合同的信息管理、合同范本的管理、相关票据文件管理、风险预警、消息提示、合同档案管理、统计与评估、合同查询等功能,如图2所示。

下面,针对重庆海事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财政部颁布的《内控规范》中的合同控制内容和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基于现有云平台中的合同管理系统功能应用,财务云平台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优化与改进流程如图3所示。

主要从签约对象资信的调查、合同草稿的拟定与初审、合同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等方面重点阐述基于财务云平台对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优化与改进措施。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资信主题数据库,全面分析签约对象的资信情况

在合同签订前的合同调查阶段,借助大数据技术拓宽数据采集来源,从云平台和互联网上采集到不局限于传统的合同调查对象资信数据,包括云平台上记录的签约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项目、相关合同和资金统计、合同执行进度、款项收付计划执行进度、合同状态、金额分布统计等数据以及互联网上关于合同调查对象的财务报表、纳税信息、业务活动等半结构或非结构数据。所有关于合同调查对象的数据被系统地收集、存储,利用大数据对海量的数据源做分类处理,整合构建资信主题数据库,为大数据资信分析做基础,使对签约对象的资信调查更加科学、全面、准确。

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签约对象的资质、信誉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分析合同调查对象的竞争力和潜在风险,以此规范对合同调查对象的管理,在合同订立阶段为签订合同提供决策支持,规避合同风险。但是,对签约对象的评级不能固化,可以根据其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对签约对象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做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用信用等级来综合评定签约对象。

(二)增加及规范合同起草及初审功能,建立合同风险数据库

在云平台合同管理系统中增加合同起草功能,采用两种方式实现合同信息的录入。一是标准合同方式,使用者只需要在选择合同类型之后填写有关合同的关键性要素即可自动生成合同文档;二是框架合同方式,将使用得比较频繁的合同条款存入数据库中,在起草时可将合同文档按照通用框架列出,从数据库中提取备选条款,即可通过选择框架和合同条款后快速完成自定义合同的生成。为了防止合同内容填写不完整和不规范,增加了对合同草稿的初次审批流程。系统可以自动检索数据库及合同样本,通过预先设定的规范条例等初审合同文本,辅助合同起草人补充完善文本内容,避免提交审核后被退回,从而节省时间成本。例如,合同起草人完成合同录入后,系统将文本内容与标准化模板进行对比,对于存在规定但未填写或者填写有错误的地方给出提醒消息。

由于不同类型的合同风险点不一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系统基于合同分类来梳理不同环节的风险点和初审要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对重庆海事局涉及的收入合同、支出合同、基建合同及征收合同进行风险梳理,然后形成风险数据库,并存储在云平台中。这样,系统进行初审后可以在合同审核流程的每个环节提醒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人员及复核小组成员在该环节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这个过程需要界定审核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审核职责,以降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在合同管理系统中通过对合同类别进行区分后,按重庆海事局“三重一大”所界定的一定金额,系统会将此类合同自动传输到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批。合同审批过程中流经的具体审批部门会根据合同的类型及金额限定而有所不同,其流经的具体审批步骤要求也会根据合同的类型有所差异。此外,系统存在审批流程而审批人未执行该操作时,就会以待办事项做出自动提示。

(三)建立合同执行跟踪机制,设计差异化的系统风险提示与预警功能

在云平台的合同管理系统中增加合同实施进度阶段信息录入,建立合同执行跟踪机制,在合同管理各个阶段的关键节点设置提醒来防控风险,实现对合同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系统在关键节点推送消息提醒,借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以邮件、短信或者消息的形式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跟进履行进度,规避合同履行风险。根据合同类型的差异,可以采用预警逐渐升级的方法对超期的合同做不同程度的提醒,使相关人员知晓合同的执行情况,防范合同违约的风险。

合同履行过程中,根据合同中的具体条款会生成收付计划,并通过系统对合同中界定的责权利及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具体包括合同款项收付提醒、实际收付执行情况记录和项目执行情况。对合同款项收付时间和收付金额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及时提醒按照合同计划进行收付。通过对合同起草阶段的信息化,将《内控规划》嵌入合同管理过程,实现从合同的录入登记、审批、履行管理、监控执行、评估、查询、统计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实现合同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控制目标。

(四)强化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数据分析与利用,提高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水平

篇5

一、房地产企业合同管理常见的问题

(一)合同内容不严谨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公司中,都有着较高的合同签订率,其注重的也往往是以经济交易为基础的合同,但是这其中却忽略了合同的严谨性,造成了一些不法行为有机可乘。一方面,合同中的条款不够完善,由于对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进行明确的表述,对于违约的责任也表达的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是合同的表述存在着一些错误。由于合同的文本没有使用规范性的格式,在表达的过程中,要么烦琐冗长,要么太过于间断,容易造成合同发生歧义,使房地产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缺乏对合同管理正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中,都提高了对合同签订的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合同签订之后在执行和控制方面的管理,比如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将合同交给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但是却没有进行详细的交流,更没有经过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从而,造成了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之间经常脱节的现象,使得其他人员对于合同的具体内容没有全面的了解。导致了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与合同不相符的现象和纠纷。

(三)合同执行过程中忽视监管

必要的监管能够保证合同顺利的执行,能够降低企业运营中的风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很多企业忽略了对合同的有效监管,没有针对合同监管建立起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体系,或者是由于管理的不够科学和规范,使得控制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合同的管理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个人员的责任,它需要企业中多个部门和岗位进行合作与协调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合同的有效执行,确保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规范房地产公司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合同进行全面的管理,制定合同的管理、审查等制度,并且对合同签订之前的准备工作、合同签订的过程以及合同执行的过程、执行后的评估等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够顺利的进行,并且确保每个环节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另外,在合同管理制度中,应当确保合同的内容符合规范,通过对合同的有效管理,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明确的权责和分工。

(二)设立规范的组织机构

作为房地产公司,要以全面管理和全员参与作为基本原则,对合同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统一,提高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选用具备熟练的业务以及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员,将他们分配到合同管理的各个岗位中,使合同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合同管理部门要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准,对企业合同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内容进行确定,并且将具体的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合同的签订与监督等制度进行确立,对合同管理部门的人员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从整体上提高合同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

(三)加强对合同管理的监督

房地产企业需要加强对合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工作。事前指的是合同签订之前的准备阶段,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防范工作。事中则主要指的是合同的执行过程,防止出现违约的情况。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应当深入到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对合同记录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确保合同双方的权利不受侵犯,也能够对合同双方都产生一个约束作用,督促他们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义务。事后则主要是对合同执行情况的反馈,通过分析,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三、结束语

在房地产企业中,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下,当前房地产企业合同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不断增强房地产公司合同管理的效率,提高房地产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锐,陶学禹,李若仁.合同管理效果综合评价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4(11).

篇6

【中图分类号】 F237;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87-05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所需签订的各类合同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类市场经济活动,对外经济合作日趋频繁,高校所涉及的各类经济合同也层出不穷。自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以后,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发生变化,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由帮助教育呼吁增加投入,转变为更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和产出效益。经济合同管理(以下简称合同管理)作为高校经费使用与规范管理的途径、媒介和手段,重要性尤为突出。

随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经济实体的关注重点[ 1 ]。高校合同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少预算管理、归口管理等现象,导致高校承受经济损失、法律纠纷、名誉受损的风险,从而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行经济合同全过程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主体和分工不明确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纳入学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的大框架中,没有严格制定归口管理的模式,造成合同管理秩序混乱。如基建合同由基建部门管理,资产租赁合同以及维修合同由后勤部门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由资产处管理,联合办学合同由各二级学院管理等。这种多头对外、多头管理的模式使得学校不能全面掌握对外经济合作内容,造成学校资源和资金留置在外,易发生业务部门坐收坐支,给学校带来经济风险。

(二)流程设计和岗位管理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合同管理流程不够科学合理,有的高校过于复杂烦琐,有的高校过于简单。流程中没有必要的牵制和审批环节,流程管理形同虚设;没有有效的审批授权管理,合同金额不论多大均由某一个人审批;存在一个人包干全部合同管理的现象,从申请到审核再到执行和监督,没有形成有效的岗位分离,没有设置互相牵制的岗位,不能形成互相监督检查机制[ 2 ]。

(三)预算控制不严肃

高校对合同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未细化,并且监管力度不强导致预算执行很随意,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实施”的程序进行。如高校采购合同的签订遇到的首要门槛就是预算编制,而实践中多数高校对采购项目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和认证,导致预算编制忽高忽低,加之后期执行的随意性导致预算与实际相脱节,难以达到“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不超支”的目标。

(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人员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氛围,缺乏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经济合同的签订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和“走形式”的思想,“内部解决”、“暗箱操作”等情况普遍存在,合同的执行更看重习惯和人情而忽视合同条款的签订。合同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职责多流于形式,使得高校经济合同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法律纠纷和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3 ]。

(五)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高校经济合同受部门众多、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在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隐患,尤其是在基建及批量采购等大额合作项目上更易出现[ 4 ]。高校在对外经济合作上设置了审计监督环节,但基本是宏观制度层面的要求,并没有确立各环节的管理细则,致使审计监督部门在合同订立和执行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对经济合同的管理难以做到实质性控制。

(六)合同归档管理不规范

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档案分散在各相关业务部门,没有配备合同专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高校合同档案管理尚未引进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依然采取手工作业的方式,信息采集和维护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合同档案的登记、更新不及时或遗漏,不便于后期工作人员的查阅和使用,影响了合同内容的信息化展示,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难以掌握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 5 ]。

三、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

1.授权审批制度不规范

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即高校对外经济合作必须以校长作为合同的法定签约人,未经授权任何二级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对外签约合作关系。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合同签订的时效问题,从前期调研到最终签订往往都是由有合同需求的二级业务部门自行完成,未实行有效的逐级授权审批负责制,因此经常出现合同管理流程上的不合理。

2.合同管理实施缺少岗位牵制

高校合同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应切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尽管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合同管理规定,但内容上并没有细化。对合同立项、协商、拟定、审核、签约、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部署,未实现有效的岗位牵制,导致当前高校合同管理的松散、混乱。

3.监督体系不完善

合同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高校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的始终。高校虽设立了纪检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审核和签订进行了合法合规性审查,却没有利用其部门职责,跟踪监督合同执行情况,也没有结合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方案审计学校实时用款情况,因此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等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和解决。

4.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

对合同管理情况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环节的规范化。高校普遍存在重奖轻罚或重奖不罚的现象,工作出问题无人买单或一味迁就责任人,不能严格制定和落实问责机制,难以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不利于高校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合同管理没有顶层设计,在实施环节也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的管理机制。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在责任和义务面前互相推诿,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互相争抢。

(三)信息化建设落后

1.对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重视

合同管理信息化要求对合同实施以无纸化为目标的办公模式。高校合同多为手工管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即便部分高校已经引入合同管理系统,但尚未与财务系统连接,无法提取财务系统中已有的确切信息,不能掌握合同支付进度,增加了合同执行过程中潜在的经济风险。

2.“信息孤岛”阻碍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

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利于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各业务人员之间缺少工作的互动与信息的交流,没有积极、动态地投入到对外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得合同信息失去时效性和真实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缺少数据互通共享,各自为政,封闭保守。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和阻碍了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开展。

(四)缺少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注重对外经济活动效益,忽视了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并且由于高校合同管理员并非专业出身,使得管理者对合同风险管控的必要性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管、办及监督各相关部门实际工作的随意性。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会计、审计、基建、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现阶段,对于配备这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管理人才是多数高校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瓶颈。同时,高校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不够重视,使得合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五)缺少合同执行绩效评价

高校对合同管理没有树立绩效观念,绩效意识薄弱。没有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缺少考评。另外,对合同项目本身的执行也缺少绩效评价,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具体评价和考量。

四、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遵循高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文化性和创新性原则,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以及记录控制、财务分析控制、绩效考评等控制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高校合同管理[ 6 ]。

(一)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流程

合理设置合同管理流程,明确各业务环节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建立职能部门之间分工负责、稽核牵制的流程体系。具体见经济合同管理一般流程图(图1)和以采购合同为例的经济合同内控流程图(图2)。

(二)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高校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要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才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大方向。第一,要根据《合同法》等法律政策和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高校合同管理办法,对合同的策划、立项、谈判、编制、会审、签订、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岗位分离,达到有效内部牵制的目的。第二,要建立合同管理办法配套制度,对合同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每个程序的执行都有据可依。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涵盖授权审批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追究制度、归口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落实责任追究,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才有实际效果,合同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7 ]。

(三)落实合同全程性跟踪监督管理

合同管理是全程性、动态性的管理,从前期策划到签订后的执行以及归档,都要进行实时监管,并指定专员跟踪合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重点岗位要突出监控力度,或不定期采取轮岗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常化、规范化。使用合同管理跟踪提醒系统,使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能够随时查看合同进度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严格财务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合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合同执行预算,并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细致地测算合同执行全过程的预算。在合同执行期间,确保专款专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遇到实际重大变化,如确需变更预算的,需按照原申报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加强年度合同预算结余管理,对于当年已经完工合同项目,应收回合同预算余额;对于跨年度的合同项目应按照规定进行年度间结转。

预算控制除了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前安排,还要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定期提供合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部门对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开展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机制进行。

(五)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

领导的态度和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高校合同管理水平能否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勤政廉洁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管理工作环境。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如联系兄弟院校交流讨论、实地考察合同管理工作突出的单位、邀请业内专家来校指导或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来壮大管理队伍等。

(六)推进合同信息化管理

高校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信息技术部负责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购置、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共享。将合同管理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流程纳入信息化系统,有效地利用软件功能进行控制并提高管理效益。归口管理部门应设置专员对合同档案进行整合归档,分类统计、连续编号,确保纸质档案信息与系统信息相互对应、口径一致,方便后期监督调阅。

(七)建立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出现问题时客观地分析原因,落实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避免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合同管理人员薪酬和职级调整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讨论

学者们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观点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不仅包括高校的经济事务,还包括非经济事务,比如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科研事务、人事事务等[ 8 ];二是非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主要针对高校经济业务,比如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经济合同等。按照这两类思想,对高校合同的内部控制也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全部合同,既包括不涉及经济的业务合同,也包括经济合同;二是仅指经济合同。本文虽然是针对高校经济合同所进行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其他非经济业务合同应参照经济合同的管理程序执行。因为,非经济业务合同在各个环节上同样存在法律风险、当事人员廉政风险、合同违约导致高校声誉受损风险等,所以在其策划、签订、执行、归档、评价、信息公开等环节也应该严格按照经济合同的管理规范执行,这也是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A].2012.

[2] 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5):4-7.

[3] 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15-19.

[4] 廖云.新时期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探究[J].经济观察,2013(31):12-13.

[5] 史为业.高校合同管理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84-86.

篇7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必然发生大量的经济合同。因而,经济合同纠纷也日益增加,已成为困扰一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强化经济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对经济合同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只有加强对经济合同的内部控制管理,依法签订和履行经济合同,才能保证经济合同在企业合法、有效、有序的履行,提高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经济合同纠纷,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规范经济合同订立,避免合同纠纷,对稳定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合同签订准备阶段的管理;合同签订中的管理;合同变更的管理;合同履行中的管理;合同终止的管理;合同履行考评的管理。这些环节是相对独立有着不同特点而又相互密切联系。

企业经济合同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动态管理过程,必须围绕着经济合同活动全过程,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一、经济合同签订准备阶段的管理

1.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对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社会需求和重要客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资源和供应商情况等进行市场调查,建立调查档案,以备签订合同时参考。如果忽略这一步,市场情况不明、客户和供应商的状况不了解、决策不准,盲目生产,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了解和掌握一个时期内,本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的发展趋势,和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从而建立经济信息体系,将调查和预测结果作为签订经济合同决策的基础。这是在签订合同之前重要的一步。

2.做好重要客户和供应商资信及履约能力评估。在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之前,应对对方的资信和履约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评估。良好的资信和可靠的履约能力是经济合同依约履行的重要保证,不可忽视。

3.做好法律法规运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拟签合同实际情况,熟悉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正确运用,以保证签订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

二、经济合同签订的管理

1.经济合同洽谈。首先发出要约要慎重,要约的内容要明确、无误,承诺也应肯定、准确,有不同的意见要及时明确地在要约的有效限期内提出。再即要高度重视合同谈判的组织,在与对方正式谈判之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参加谈判的人选并指定主谈人员并要明确授权,研究洽谈方案,明确谈判的对策和目标等。

2.经济合同文书。经济合同文本的拟订是经济合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合同文书要做到条款齐备、文字涵义清楚、责任明确。合同中每一个字都不能含糊,言辞必须准确无误。为了保证合同文本的完备,可在洽谈前事先拟订,并反复斟酌,在洽谈的过程中根据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进行修改,正式签订前合同文本应经公司内部法律、财务、商务和业务技术等部门会签,履行必要的内部审核程序。

3.经济合同签章。签订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已达成一致意见的合同文书上签字、盖章,履行必要的手续,这样合同才能生效,对双方才产生法律约束力。合同签章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否则,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需要经上级或政府机关审查批准的,则应按规定或依约呈报上级或政府有关机关审查批准;合同约定要签证或公证的,要经有关签证或公证机构办理签证或公证手续。

三、经济合同变更的管理

经济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因为在订立合同时,有时不可能对涉及合同的所有内容都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合同履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履行合同的外部条件也可能发生变化,或企业经营需要,需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对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变更或修改,这是必要的。但合同变更应当本着协商的原则进行,依据要约、承诺等有关合同成立的规定,确定是否就变更事项达成协议。如果双方就变更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变更后的内容就取代了原合同的内容,双方就应当按照变更后的内容履行合同。一方当事人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任意改变合同的内容,变更后的内容不仅对另一方没有约束力,而且这种擅自改变合同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违约行为,是要承担违约责任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总之,企业如要求或接受对方对合同进行变更,应当全面考量合同变更的理由、依据是否充分,变更条件是否成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变更后的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否更有利于合同的履行,更有利于合同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的利益。合同变更要根据变更条款的重要性,按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履行企业内部的会签和审批程序,并要及时将变更内容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以保证合同的顺利完全履行。合同变更应以书面形式,这样有利于保证在发生纠纷时找到解决争议的依据。

四、经济合同履行的管理

经济合同的履行既是企业应尽的合同义务又是实现合同权益的保证,加强经济合同履行管理,保证合同的正确履行,是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

1.合同档案管理。在合同履行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合同档案管理。合同书、电传、电子邮件、确认函、工程量签单、验收记录等资料要完整保存,这些资料对于合同的履行、出现问题的解决、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签发和确认,并要妥善保存好。企业要建立经济合同信息中心,上述发生的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信息,要及时通过信息系统,形成信息资源共享,以便需要时利用。

2.沟通与配合。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充分沟通,密切相互配合。发现对方违约时,如到货验收发现数量、质量或型号规格与合同约定不符,物资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采购部门和合同管理部门,第一时间通知合同对方,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如要财务部门中止付款,追究违约责任,则必须及时书面通知财务部门,以确保企业正当权益。如在合同履行中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时,应及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补救措施,并与对方沟通协调,避免发生违约,给企业造成损失。

3.及时反应果断决策。对不能及时履行的合同,或对方严重违约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没履行必要的,要及时作出反应,强调违约的责任,要果断决策,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如协商解除合同或重新签订合同或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修订,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同履行义务是双方的,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仅要求对方要严格履行义务,同时要强调自己也要严格履行义务,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主要义务的履行,同时也要注意随附义务的履行,把合同履行的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使合同正确顺利履行。

五、经济合同解除终止的管理

经济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当事人的单方行为或者双方合意终止合同效力或者溯及地消灭合同关系的行为,一般有协议解除、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形式。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将合同解除的行为。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为一方或双方保留解除权的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合同解除的条件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

当接到对方解除合同表示或发现对方有解除合同行为时,合同管理部门应根据合同的重要性和合同履行程度,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合同解除权是否产生,解除的原因和事实是否存在,分清合同解除可能产生的损失及赔偿责任,明确处理意见,在有效期内以书面形式答复对方,同时通知企业内部相关部门,避免扩大损失。并要制定损害的补救措施及事后处理事项应对措施,以使企业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在合同解除需经有关部门批准时,要按规定报批。在出现适用情更原则时,要特别注意合同解除后,债务债权有没有消灭。当提存出现时,要注意提存的效力,及时依法办理手续,防止超过法定除拆期,避免发生过失损失。

经济合同终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终止合同关系和合同确立的权利与义务。一般有自然终止和解除终止。自然终止有合同因履行而终止,即合同完全履行之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结束,合同因抵消而终止,即合同双方当事人相互负有同种类的给付义务,用双方的两项合同义务相互抵消来终止合同关系。解除终止即为因发生上述合同解除而使合同终止。

企业对已经终止的合同,应查清合同终止原因,进行分类分别处理。为了避免经济纠纷,除同时履行、已经清结的合同外,应当办理终止手续。同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台账,分门别类做好合同订立、变更、履行、解除、终止、结算等全过程记录,完善经济合同的内部控制管理。

六、合同清理检查及合同履行考评的管理

1.合同清理检查。合同清理检查也是企业合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对正在履行和已经履行完毕的合同,应经常和定期进行清理检查,并要把检查的内容和职责落实到人。在合同清理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违约行为、遗漏或遗留的问题,必须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合同承办人员,及时处理解决,做到防患未然,避免和减少损失。

2.合同履行考核评价的管理。合同履约考核评价是合同内部控制管理承上启下的一个必要环节,既是上一个合同的总结,又是下一个合同签订的依据。企业合同履约管理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合同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客观情况,又要符合评价主体的主观需求。评价方法的选择,一是要能客观反应评价指标和合同履约情况,二是要能够尽量反映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合同考核评价成果,对考核评价发现不守信,履约能力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的单位,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终止合同,或提高签约门槛和代价,对评价结果优良的单位,在续签合同时给予优先条件和优惠政策,发挥激励作用。

七、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要牢固树立依法经营思想,有力促进经济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避免违约担责;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本企业合法权益的思想.当本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

篇8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对市场来说,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企业的诚信,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使企业更牢固的立足市场。对企业而言,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在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的合同机构

首先,落实合同管理的机构、人员配备和人员培训,建立合同归口审查和分级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其次,明确合同业务部门和承办人、合同审查部门和承办人、合同批准机构和人员及合同归档部门和承办人的职责;最后,规章制度一经制定,除了严格遵照执行外,还应有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该项制度的得以更新。

二、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合同管理制度

采取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减少合同管理中期和后期争议的发生及避免措施建立的滞后性,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在合同纠纷处理完毕后,公司应对整个事件过程做出评估和总结,在根据成因分清责任基础上实行责任追究制。

健全的合同管理将能有效地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交易对手、设计出技术性条款、妥善处理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合法合理地解决纠纷等。合同管理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诉讼出现,而且相比诉讼,合同管理的成本也小得多,同时,其还能化解不特定的法律风险出现。因此,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是公司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公司合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文化形象的体现,更是公司依法治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

三、完善合同签署程序

1.合同订立前,企业应当进行合同调查,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情况,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审查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证件、法人登记证书、资质证明、授权委托书等证明原件,必要时,可通过发证机关查询证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关注授权人的行为是否在其被授权范围内,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评价主体资格是否恰当;第二,获取调查对象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以往交易记录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分析其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评估其财务风险和信用状况,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持续关注其资信变化,建立和及时更新合同对方的商业信用档案;第三,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实地了解和全面评估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类别和质量等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其合同履约能力;第四,与被调查对象的主要供应商、客户、开户银行、主管税务机关和工商管理部门等沟通,了解其生产经营、商业信誉、履约能力等情况。

2.初步确定合同对象后,企业内部的合同承办部门将在授权范围内与对方进行合同谈判,按照自愿、公平原则,磋商合同内容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收集谈判对手资料,充分熟悉谈判对手情况,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监管、产业政策、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等与谈判内容相关的信息,正确制定本企业谈判策略;第二,关注合同核心内容、条款和关键细节,具体包括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合同价格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等;第三,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第四,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并充分了解外部专家的专业资质、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情况;第五,对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作为避免合同舞弊的重要手段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3.企业在合同谈判后,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第二,严格审核合同需求与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关系,保证其协调一致;考察合同是否以生产经营计划、项目立项书等为依据,确保完成具体业务经营目标;第三,合同文本一般由业务承办部门起草,法律部门审核;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应当由法律部门参与起草。国家或行业有合同示范文本的,可以优先选用,但对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条款应当进行认真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保证合同内容和条款的完整准确;第四,通过统一归口管理和授权审批制度,严格合同管理,防止通过化整为零等方式故意规避招标的做法和越权行为;第五,由签约对方起草的合同,企业应当认真审查,确保合同内容准确反映企业诉求和谈判达成的一致意见,特别留意“其他约定事项”等需要补充填写的栏目,如不存在其他约定事项时注明“此处空白”或“无其他约定”,防止合同后续被篡改。

4.合同文本拟定完成后,企业应进行严格的审核。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审核人员应当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重点审核,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第二,建立会审制度,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组织财会部门、内部审计部、法律部、业务关联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内部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第三,慎重对待审核意见,认真分析研究,慎重对待,对审核意见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必要时对合同条款做出修改并再次提交审核。

5.合同作为企业承担独立民事责任、履行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痕迹,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载体,为此,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指引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合同管理的后评估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应当及时加以改进。企业是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基础,合同的管理在企业中占据主导位置,完善的合同管理可以使企业双方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合同与企业好比人类与腿,只有“腿”达到最好状态,健康完善才能使企业站稳、行走、奔跑。拥有良好的合同管理也可使企业逐步的强大与完善,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依法实施规范的合同管理,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全面履行合同,我们还要实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其顺利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1二者的主要区别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主要在于目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差异。(1)风险管理是通过及时识别、评估、评价及防范风险,并控制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程序化规范,通过履行管理职能,通过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达到目标。(2)风险管理是关注识别和控制风险可能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对机会风险实施管理,促进实现经营目标和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通过专业的过程管理规范和有效的控制活动,难以防范决策风险和经营者非理性风险。(3)风险管理,应紧密结合各项管理工作,统筹内外部环境,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观念;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下,根据公司法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规则。风险管理以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实施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经营管理中应遵守的流程规范。(4)风险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任务,在经营管理过程实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方法。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保值增值、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促进实现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2二者相互联系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五个组成要素完全相同,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审计,彼此密不可分。(1)防范风险是内部控制最明确、最主要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内部控制就失去存在意义,也很难有发挥作用的时空。(2)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涉及内、外部风险,如何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收集潜在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内部控制是构建控制体系、关注控制关键点,用业务流程直接描绘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嵌入式工作方法,方便收集潜在风险信息,可见内部控制是实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3)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潜在各类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估,用最低投入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有效识别、防范、控制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最终目标,也正是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作用,毫无疑问,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重要工具。(4)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过程、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必须企业全员全程参与。在实施企业管理风险的同时,也是在实施内部控制程序,模式过程完全协调一致。

3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1)营造有序的内部环境。打造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的企业生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全员都要形成“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理念,把握工作岗位职责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作用、责任与其他岗位的连带关系,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成,也是实行有效风险管控的重要前提。(2)强化风险意识和明确内控责任。风险管理的起点是风险识别,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前提。识别潜在的各类风险并加以区分,查找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下,不断收集与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有关的内外部初始信息,发现潜在的各种风险,就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目标。(3)不断优化和有效利用内控规范。企业内控规范是根据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结合岗位职责制定的,岗位职责就是严格执行内控规范,正确处理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目标任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规范与理念的关系,仅有内部控制规范,而无风险管理理念,则内部控制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末。仅有风险管理理念,而无内部控制规范,则风险管理就丧失了最有效的工具,造成无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企业内部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Key words: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ternal audit;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96-02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高效率性,医院也纷纷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得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有效。由于医院的HMIS涉及医院的各种信息,包括药品和日常物品采购信息、病历信息以及收费和财务信息等,这些信息作为医院的行业秘密,关乎着医院的发展和安全性。所以,医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将这些方面也纳入内部审计过程,并且形成监督检查机制,从而不断提高质量控制过程。

1 内部审计监督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查、评价和评估方法,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应用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缺陷和错误,会计审计,也将会蔓延到现代医院管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医院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将发现的问题以及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医院管理者,以供领导作出正确决策,从而实现医院目标,提高绩效。医院要想持续获得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医院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内部审计来进行检查和监督。

HMIS要想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是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监督过程,内部审计在这一运行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医院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内部审计是经营者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医院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经费的使用,可以通过审计提出可行性审计报告,在领导决策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做出正确决策和建设经费的合理安排使用。

内部审计可以有效降低腐败现象。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需要采取经常性的监督过程,而不应该作为一种事后检查程序。而且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处理过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医院的数据和资产安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效降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模式和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一般通过直接检测来达到内部的控制过程,通过改进,实现规避风险和取得效益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有抽样审计和事后审计,但是这些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并且可能会阻碍各项程序的正常运转进程,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风险导向为标志的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审计过程第一步需要确定审计内容和风险水平,针对风险水平提出防范和控制对策,然后采用后续审计方法,来检验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其主要特征是它建立起了风险内容和医院战略之间的桥梁,该模式对于实现医院目标至关重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起来,内部审计人员还不是很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使用该方法,而且审计软件一般来源于会计软件,这些软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总结,得到结果的应用价值不是很高,外加审计人员过分依赖人工审计方法,电脑应用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而且对于采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风险的检测判断、估计和管理,这样HMIS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很难得到发挥。

所以,开发能够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库文件进行数据转换、与数据接口有效匹配并且可以实现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软件成为首要任务。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医院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实现及时、全面和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净化环境的功能。另外,医院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不仅要实现看病流程电子化,还要能够对医院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例如,财务、绩效、预算、物流和人力资源等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中达到内部审计综合一体化,才能为医院的领导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信息。因此,怎样完成审计软件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新困难。

3 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监督和质量控制

3.1 提高管理者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视 医院管理者在医院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只有管理者意识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地位,内部审计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医院的各项工作才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审计结果能得到较好的执行,所以医院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监督。

3.2 建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协调机构 只有以医院全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所以医院要成立一个超脱部门智能的机构,该机构主要协调有关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监督各项工作流程能够按照HMIS的操作流程和制度规范来运转,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现象和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

3.3 建立和完善医院审计监督机制 主要包括:加强审计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医院各个部门的活动,并且对HMIS的数据处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在风险控制审计制度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HMIS运行过程的审查,包括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方法手段的正确性等;注重审计软件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数据衔接,来实现实时审计的过程,从而使内部审计由事后分析,向事中和事前控制发展,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3.4 加大内部审计的范围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HMIS的数据资料,完成从传统审计向现代信息化审计和远程审计的转变,达到拓宽审计范围,从而对医院的多项工作进行监督,尤其要对于关乎信息化建设方向的重大决策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促进审计工作向前发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3.5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机制 医院在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并且具有很强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合理的对策建议。所以,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

HMIS目前已经在医院运作中得到初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HMIS与传统内部审计的衔接和继承问题,寻求内部审计新思路,加强HMIS的审计监督过程,帮助医院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

参考文献:

[1]杨平礼,李学锋,李芳.59家二级医院内部审计情况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2011(11).

[2]张惠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优化配置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篇11

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加强物流公司的内部控制,因为预算是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一个总体上的安排,也就是说明确了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任务,这样的话,公司的内部控制就更有计划了,因此,其内部控制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内部控制可以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使预算资金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防止预算用于预算外支出。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物流公司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对经营全过程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对经营成果进行业绩评价的管理工具,它作为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公司事业部内部管理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全面预算有控制作用

全面预算是一种管理手段,它运用于物流公司内部管理之中。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帮助物流公司正确处理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它一般通过物流公司内部各部门及相关职员的合理分工,运用一套管理规则和措施,科学合理的对年度收入与支出、成本与费用进行预测,并且还能预测出未来的发展的蓝图。

(二)全面预算可检测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物流公司的各个方面,也贯穿着公司管理的始终。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对物流公司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可以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经营要素。还能够建立和健全预算信息,这种信息的变化能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出预警。而公司的内控是通过人来控制资金、人力和资源的过程。所以说,物流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全面预算检测出来。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是保证内控得以实施的有效手段。

(三)总体预算推动交流与合作

物流公司的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整体的管理,这样能够较为全面的考虑到公司的整体运作的每个环节之中的相互联系,让各个部门可以做到真正的各司其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因为责任划分得不清从而造成的相互推脱,此外还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个部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进单位计划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全面预算的实行能够使公司的各级部门提前制定出相关的计划,也就说是,各部门都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样为接下来的工作就打好了一个基础,有利于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还能起到让公司所有职工的行为受到规范,最终做到有依据可以遵循,进而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如何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物流公司的内控

在物流公司的运营活动中,需要通过公司内部各业务模块的具体指标来对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各物流公司都十分重视,因此,对这些标准需要特别的注意。考核的标准包括货物的运输和储备等等。从整体上管理的实施就能够为加强公司的内控提供一套有效的考核指标,它不仅考虑到了整体的指标,还注意了各细节的的处理。既体现除了系统性,又体现了具体性。

(一)增加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战略管理说的就是物流公司从整体上进行预算以及管理不但要关系到该公司内部的一些情况,此外还要全面的考虑到公司外部的市场情况,比如同行之间的竞争,还有一些客户的具体要求等。既然是全面预算管理,那么就一定要真正的做到“全面”二字,切不可片面的只关注到某一部分,只有做好了全面的准备,物流的公司才可以适应公司外市场的瞬息万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些调整。

(二)组建合适的管理机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高速的运行全面预算管理,从而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做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物流公司内部各部门,都要积极的参与到管理体制的建设中来,要积极的投入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合作,相互协作,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单位成本核算

在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中,运输和仓储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这也是物流公司得以盈利的业务流程,因此,加强单位成本核算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物流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一定要按相关要求把成本的核算做到细化以及具体化,这样可以保证核算的项目以及预算可以一样。

(四)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预算管理

优化作业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除了最基本的运输和仓储外,还包括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等。全面预算的管理设计,一定要按照这些业务流程来进行,此外还应该要提供控制的标准以及评价,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加强内部的控制。

(五)物流公司要强化过程管理

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三点:

1、对相关工作进行定期追踪

物流的公司应该做到这一点,对各个控制点所做出的预算应该做到按时追踪,分析与控制。应该把每个月的相关经济数据做出对比,最后计算出结果,再对这些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在预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要及时的指出来,然后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解决方案。

2、依照变化更正预算

每当物流公司内部的经营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致使不能进行全面预算的时候,各个控制点的模块的管理负责人员理应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向领导报告状况,最后在全体人员共同商议之后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相关考核

依据企业里的各个控制点的各个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的结果的完成状况来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的过程一定要严格的进行,最后依据相应的结果,对做出优秀成绩的管理人员落实相应的奖励,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相关问题

(一)全体员工要参与到公司管理全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不只涉及到某个人、某个部门,这是全体员工的责任,关系着公司的全体员工。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它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的来进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个步骤。所以物流公司预算管理能够按步骤来进行,选择公司成熟部门或者业务来做示范点,由点至面的进行。这种手段可以为物流公司的全面推行预算管理积累经验,也能够及时的发现在推行时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

(二)预算编制要按照相关顺序来进行

通常,物流公司全面的预算是依照经营预算到资本预算,再到筹资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的顺序来实行的。在这中间,有些方面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也需要共同参与,而有些方面又是财务人员不得参与的工作。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顺序来编制,很容易造成错乱,为了保证预算的准确,一定要按照规则来编制。

(三)严格执行预算、依章办事

物流公司一旦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用坚决的态度来实行预算。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规定办事。对于那些依照预算完成工作的职工,要给予奖励,鼓励她们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成绩,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益。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当前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管理者必须坚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发展,使公司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毕凉.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J].江苏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