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客教育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临床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指导下,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以实际案例为教学素材,以实践操作为学习途径,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传统单向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不同,属于一种双向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能在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2]。这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极强的心内科医学教学。
2心内科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临床案例教学法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这要求在临床案例教学法实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使感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维,进而使医学生主动把握疾病病程,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们通过真实、典型临床病例的讨论,亲身感受临床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的全过程,充分体会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带来的乐趣。案例教学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在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3]。
2.2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会思考和善于思考,对临床病例的把握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最终在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学习组织者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引导者,面对越来越多新问题的出现,如医学理论不断更新和诊疗技术发展变化,必然要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与此同时,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许多尖锐问题促使教师更多思考,从而对临床问题的把握更细致入微。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剖析临床病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会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2.3有利于促进基础与临床教学的有机整合
临床案例教学法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经常导致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真正到临床时基础知识已所剩无几。临床案例教学法针对上述“瓶颈”,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加以综合考虑,在基础阶段即引入临床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基础知识学习更为生动而不枯燥;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使学生对临床疾患病理机制的把握更有依据,对疾病认识更为深刻;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融合统一,真正促进基础与临床教学的良好衔接和结合,无疑为临床医学这门实践性较强学科的教学发展和前景注入兴奋剂。
3心内科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3.1筛选典型临床案例,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
首先,抓典型案例、重教学目标。结合临床经验和诊治误区,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临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被误诊为胃溃疡,病人由于得不到积极恰当治疗而死亡,对于这样的案例,应着重强调急腹症的临床鉴别诊断,启发学生在对临床征象的把握上树立整体观,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以避免临床漏诊或误诊。其次,案例信息应适量、客观生动且引人入胜。源于临床实践的典型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全面地反映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参与到病案的分析和讨论中,最终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典型临床医学案例的筛选是实施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精选好的临床案例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2精心设计问题和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做到逐层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从而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发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对于上述误诊病例可设计为“以上腹部疼痛为临床主诉,所涉及的临床脏器有哪些呢?”讨论后逐渐过渡到
“结合现有的病史、临床查体以及辅助检查资料推断该病人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什么?”等等。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课前下发临床案例,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交由学生去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做好发言准备。这种以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彼此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构建学习团队,独立开展课前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既参与学术交流,又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一举多得。
3.3多重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临床思路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引导、激励、诊断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角色为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三种身份。课堂分析应尽量采用讨论式分析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巧妙引导讨论,适时进行引导性讲解或归纳总结。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讨论中的关注点,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把课堂讨论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对案例及某一疾病的诊治形成统一认识,最终拓展学生的临床思路。 转贴于 3.4启发性概括总结,倡导合作型作业理念
在归纳总结时,教师应特别对临床病例中所涉及到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做出重点点评和引申,以提高临床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作业要突出合作性,变“单干户”为“共同体”。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让课内合作学习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使“合作完成”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课后作业中,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动向,而学生亦可以从老师的角度试着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由此激发更大的兴趣,获取更多知识。
4心内科临床案例教学法注意问题
4.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理念
临床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宽广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求教师全面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理念。临床案例教学是一个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医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人施教,耐心引导,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2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呼唤高素质教师,教师所具有的高尚师德、优异的科学文化素质、全新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施教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而深远的。临床案例教学法为适应新形势而产生,它更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为此,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整体素质结构,使自己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业务知识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素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4.3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临床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课前准备,从广义上讲,是上课之前,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做的所有工作,如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从狭义上说,课前准备专指上课前,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所做的细致工作。课前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所涉及的病例资料,明确教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观点,评估学生可能涉及的相关问题,从而制订周密的病例讨论引导计划。
4.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平台,教师可以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做到和谐统一。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应着力打造富有成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大信息化相关软硬件的构建,配套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从而为临床案例教学提供一个动态开放的信息化场景和技术平台。
4.5把握教学节奏,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中采取合理的节奏,会有效刺激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适时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过于激烈时,适时介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分配讨论时间,应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有效控制课堂讨论的进程,争取达到预期的讨论效果。把握教学节奏、构建和谐课堂,还应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教学节奏的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4.6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学”相长
临床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与“长”,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提升,体现出知识构建这一动态过程。因此,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无需做专门测验。同时,临床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学评价既要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包括小组协作学习和完成知识建构状况等综合能力。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能够正确引导临床案例教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综上所述,临床案例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等问题,在心内科医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临床案例教学法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范畴;而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范畴,临床案例教学法可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临床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不同阶段有效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0-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交通执法人才的需求也提上了日程。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培养交通专业人才的普通高校,山东交通学院早在2006年就开始招收交通法学方向的法学本科生,以适应形势需要和社会需求。在对交通法学专业方向学生的教育培养中,除按教育部要求,打好、夯实法学基础主干课的基本功之外,我们还下大力气做好交通法学方向课的筛选和讲授,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交通法的精髓,为其将来从事交通法学实务打下基础。其中,《交通行政执法》就是一门重要的交通法学方向课。
在《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教学中,我们始终从该课程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注重案例教学,以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为此,我们从《交通行政执法》课程的特点出发并结合交通行政执法的现状,在案例教学的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一、突出案例教学的交通特色和执法属性,是《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
交通行政执法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所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行政法上法律效果的行为[1]。如果依照行政行为的性质和标准来分类,行政行为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而交通行政执法则属于典型的行政执法行为。具体而言,交通行政执法是指拥有交通执法权的行政主体将交通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适用于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并与相对人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
交通行政执法应包括以下具体行政行为:交通行政许可、交通行政处罚、交通行政监督检查、交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除此之外,交通行政规划、交通行政指导等行政事实行为也应列入。交通行政执法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交通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和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市县交通运输局),此为交通行政执法通常的实施主体。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包括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港航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等。三是依法受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交通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委托其他机关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而受托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交通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执法。在港航管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都存在此类委托执法。因此,在《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探索过程中,应首先明确交通行政执法主体的地位以及执法权的来源,这是选择交通行政法案例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应明确交通行政执法案件本身的规律,只有清晰把握了交通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才能在选择和讲解案例时体现出其不同于一般行政执法的特征。总之,在《交通行政执法》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把握交通行政执法案件的交通特色和执法属性,并将此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案例教学中体会到交通行政执法的精髓所在。
二、探索全方位、立体化、有活力、效率高的案例教学体系,是《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的重要保障
虽然各法学院系在法学教学领域早已普遍实施案例教学,但传统的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模式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严重影响着法学教育的质量。我们在构建《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时,对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案例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和关系存在不平等性和不对等性。在案例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沿用或基本沿用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且其案例教学的答案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这样的案例教学方式仍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满堂灌阶段。
二是案例收集途径的随意性和单一性。有些教师简单认为,案例教学就是随便找个案例,给学生讨论,之后结合相关法条讲解即可。这充分暴露出法学案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案例收集的随意性和单一性,造成案例教学的效果较差。有些案例,要么时间久远,令人乏味,要么情节简单,可讨论性差。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单纯为了讲案例而开展案例教学,不注重学生法学素养的整体提升。案例教学虽然是从分析案例入手,通过结合法条的解析,让学生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案例教学决非简单地从事例到法条的单向过程,这只是低层次的目标。真正科学的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在清晰把握知识点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对《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应解放思想,探索全方位、立体化、有活力、效率高的案例教学体系。
一是应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指导思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自身定位,不能高高在上,而应更多的将时间和课堂权利还给学生,由学生唱主角。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起到的只是控制节奏,引导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向。
二是教师应在案例的选编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选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这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案例选取应注意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司法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2]。还应该注意案例的“实战性”,即案例应更多从执法实践中收集。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离开实践便没有任何生命力。
三是在思考《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模式时,应考虑到对学生整体法律素养的提升。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实战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案例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具体案例和法律条文的魅力所在,更应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法学本身的博大与奥妙。通过案例教学,应培养两种意识:一是培养对权力谨慎运用的意识;二是对权利尊重保护的意识。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试评判模式与考核机制,是实现《交通行政执法》课程案例教学必要途径
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有一个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作为最终保障,因为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的重要方式,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案例教学本身是对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过程,它考核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考核方面决不能沿袭一般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如果依旧采取以往那种以知识积累的考查为主体的机制,即使是采用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无法达到考核目的。
在《交通行政执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通过改革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判和考核呢?
首先,转变考核观念,以检测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作为考试的重点。考试是教学中的最后一环,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敦促学生全方位把控所学知识,并检测其分析、判断、运用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课程的考核应充分呈现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培养思路,有效地监控教学质量。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的表现,尤其是对其得出的结论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避免学生由于答案错误而影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由于案例讨论的发言并不是人人机会均等,应考虑分组量化的方式;对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案例书面分析的考试或考查,要求应具体而严格,以全面评判学生把握案件关键点、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及综合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则的能力。
其次,摒弃单一陈旧、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侧重能力素养的考核模式。考试是案例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其对检查教学效果、全面监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引导教学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案例教学效果的考试考核,应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可量化,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好的教学考核模式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反过来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法律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三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此外,在创新《交通行政执法》案例教学考核方式时,还应注意对相关教师工作的肯定和合理评价,因为改革考核方式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因此应在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否则会挫伤改革者的积极性。
我们虽然率先提出了交通法学人才培养的思路,然而交通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试图通过《交通行政执法》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交通法学专业的发展,进而为交通法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交通执法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2创新思维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物联网、移动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改变整个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服务正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这给网络安全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创新思维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1)社交网络、智能终端、手机等逐渐成为病毒的攻击目标。原有的安全防范技术和安全观念已很难抵御新的网络入侵技术和安全威胁。
(2)网络犯罪日益增多,许多网站的服务以及手机操作系统向第三方应用程序开放,软件通过挂木马和隐藏后门的方式窃取信息并监听用户系统,因此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1]。随着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和手机支付等应用的全面普及,攻击支付网关、截取交易信息、抢夺虚拟财产等网络犯罪行为增多,网络犯罪的形式、手段和后果更加不可测。
(3)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由于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兴起,未来的网络将日益扩张并日趋融合,如“三网合一”。与此同时,网络入侵、木马病毒、手机病毒等恶意代码和网络犯罪方式也随着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应用的诞生而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性变革,应对互联网的变革。
3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3.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
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
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4工程实践课程的成果展示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2.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
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0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然后出示相应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请打开桌面上的“奥运会金牌.xls”文件:
任务1:在每一届奥运会中哪个国家获得的金牌最多,用什么图来呈现比较好?
任务2: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明显地看到哪个国家的金牌数呈下降趋势?你认为哪个国家有潜力在30届奥运会上夺冠,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任务3:想了解在26届奥运会上中国所获金牌占3国总数的百分比,该选择什么样的图表比较合适?怎样做?学生根据任务有目的地研究、讨论、操作、演示、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指导、总结、评价,学习很有成效。以上就是“任务驱动”的一个小案例。那么笔者在教学中是怎样进行“任务”设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任务”的提出―激发兴趣、融合教学
任务除了综合性、实践性,还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规划网站结构这一节时,笔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有一名外国朋友想通过网站了解你的家乡,假设你是分管这个任务的网站设计员,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你的家乡,相互讨论一下,然后用语言叙述;对于这个任务大家非常感兴趣,讨论也十分热烈,这个任务的完成其实就是一个简易规划过程,大家想得具体周到。然后引导学生来看一下书上是怎样规划的,从而引到课本的知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二、“任务”的设计―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例如,网站建立和网页制作需要很多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规划布局、修饰网页、进一步修饰网页等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或者展示一个最简单的网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一个任务:帮助教师美化该网页,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哪些步骤?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案例中的任务是为了一步步引出3种常用的图表,既复习前面的所学,又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任务”的选择―难度适宜、适合学生
在网上即时通讯学习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安排了两个任务:第一,下载qq及申请qq号;第二,利用qq交流完成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选择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用智能化工具加工信息》一文讲金山快译时设计的任务:第一,选择桌面上你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翻译,将翻译结果保存。第二,请将徐志摩的诗翻译成英文,将结果作为原文再翻译成英文,与最初的原文相比,相同吗?第三,你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可以提高翻译质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比如在因特网应用中“下载qq、申请qq号、下载文件”等,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任务”的实施―学生为主,方法多样
此过程中应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任务和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方法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例如:学习了搜索引擎以后,设计这样的任务:第一,今天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如果有一个团队要来泰山旅游,作为导游的你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准备怎样讲解?”最后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第二,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你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有研究价值的保存下来。在设计“任务”时要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后台”的思想,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才会真正解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等就会大大提高,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通过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任务”按照以上设计就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唯一,慰藉,猛历,扫荡等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情感的渲染下,熟练朗读课文,感知遣词造句的美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作者对故乡天窗独特的感情,感受想象的乐趣与好处,唤起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学习难点:
体会天窗的神奇,感受想象的美。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
放茅盾故乡——江南小镇乌镇的图片,音乐响起:同学们知道这里是哪里吗?这就是作家茅盾爷爷的故乡,江南小镇——乌镇。哪里有涓涓长流的小河,微波起伏的河面上漂浮着美丽的乌篷船,再看那倚水而建的木板房,木板窗扇扇打开,阳光射进屋内,多美呀!茅盾爷爷的家乡每一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当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最让他难忘的是那神奇的天窗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茅盾爷爷写的美文《天窗》,感受他为我们带来的神奇的想象世界吧!
2、读课题
师:孩子们跟我一起读课题
生:齐“天窗”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受天窗的作用。
1、初步了解天窗的“慰藉”作用。
师: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过些许阳光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着天窗的魅力吧!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4——7自然段,再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真会读书。大家跟着他一起把这个句子读读。(出示课件)
2、解释“唯一的慰藉”的意思。
师:边板书“慰藉”指导读音,板演书写:大家注意这个词“慰藉”读什么?指导书写(“藉”上下结构草字头)
师:孩子们,什么是“慰藉”
生:安慰,抚慰。
师:比较,孩子们,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出示: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慰藉
生:上面的句子多了一个唯一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有这个词和没有这个词有什么不一样?
生:唯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有了这个词就表明这个时候,只有小小的天窗能安慰我。
师:孩子们,把唯一与慰藉的意思送进去再读这句话。
三、研读课文,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教“品读”的方法。
师:细心的孩子肯定早已发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却要反复出现?
生:强调
生:突出天窗的作用。
师:是啊,,这是一个语言规律,凡是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表示强调,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捕捉住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
怎样品读呢,就是要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讲的什么,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习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师:比如,在读到第4自然段“被关进地洞似的屋子里了。”我仿佛感觉到屋子的阴暗、潮湿。我想此时作者的心情一定是“失落”的,“这时候”就是“失落”的时候,我就把失落批注在这句话旁边,像这样捕捉重点句,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就是品读的一种方法。
师:还是4自然段,同学们自己品读试试。
生自由品读,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品出了作者的情感?
生:偏不许,我感受到孩子的无奈。
顶喜欢感受到孩子喜悦愉快的心情。
前后感情有变化,从高兴到失落。……
师:能把你们的感情有滋有味的读出来吗?
3、体会“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师:谁能结刚才的品读和自己的心情说说:这时候不仅仅是夏天阵雨来了时侯,还是什么时候?
生:郁闷、失落、高兴到失落……
4、小结:这么多的情感,就凝聚在短短的“这时候”之中了,让我们体会到了茅盾先生语言的精妙。
5、理解小小的天窗是怎样慰藉孩子们的。
师:第5自然段中有作者看到的,也有作者想到的,请用不同的线条划出来,品读品读。
生自由读,划。师巡视。
师:同学们说说夏天阵雨是什么样的?
生:倾盆大雨、风雨交加……
师:作者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
生:卜落卜落
师:外面的雨明明是大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因为他只能看见天窗的一小部分。
师:是啊,作者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感觉不到,只能透过小小的玻璃看见雨脚在那里——(生补)
师:还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生补)
师:你想象到——
生补
(指导朗读)
师: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看到的小,想到的大。
看到的单一,想到的丰富……
师:孩子,此时你的孤单,失落还有吗?你变得怎样了?
生:高兴、开心、兴奋……
小结:这样的变化都是由于这小小的天窗,所以读:小小的天窗成了唯一的慰藉。
是啊,天窗就像一个万花筒,是那样妙不可言,它就是这样慰藉孩子的,你们结合刚才的品读说说,天窗神奇吗?为什么?
生:天窗能让人变得快乐。
天窗能让人看到很多
……
四、合作学习6、7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天窗的“神奇”,课文6、7自然段和4、5自然段段式很像,孩子们,可以用刚才品读的方法读一读,划一划,品一品。抓住“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慰藉孩子们的。
(1)
自主学习课文。
1、
读,感知课文内容;
2划,划出文中作者看到和想到的内容;
(2)合作交流
3、想,分析文中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
4、悟,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3)汇报学习成果
1、体会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师:通过合作学习,你们体会到这时候是什么时候了吗?
生:孤独、无奈……
2、体会天窗的慰藉作用。
师:那7段中作者看到想到的又有什么不同的?
引读作者看到——
作者想到——
生补
师:刚才读完的句子中,你发现作者看到和想到有什么不同?
生:看到的少,想到的多。看到的有限,想到的无限……
2、
理解“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师:孩子们,蝙蝠、猫头鹰、夜莺生活中有吗?它是真实的对吗?(有)天窗上有吗?(无)
只有一条黑影,一闪而过,你能看清是什么吗?(虚)
那这不正是作者9自然段中所说“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了。作者借助了什么啊?
生:想象力
师:因为想象,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吧?
所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生补)
五、学习8、9自然段,总结课文内容。
1、理解“神奇”。
师:若不是有了这天窗,我们如何能产生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又怎能得到安慰呢?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补:哎唷唷……
师:同学们,谁能读懂这个长句子。
出示8自然段。
生:(把双重否定句式改为肯定句。)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长句子?
生:体现天窗的神奇。
2、感受“神奇”
师:你们也是一群活泼会想的孩子呀,你会从天窗上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从那小小的玻璃,我会看见—————我会想象到这也许是——
生:写
3:使用“神奇”。
汇报
师示范用8、9段中赞美神奇的句子赞美。出示8、9中赞美神奇的句子。
生说,赞。
3、
理解“天窗”“空白”的含义。
师:孩子们,此时,我们的课堂上是没有天窗的,但是我们依然能想象到这么美丽的东西,我觉得有一扇窗已经悄然打开,这扇窗在哪里?
生:我们心里。
师:此时的天窗还仅仅是头上那小小的玻璃吗?
生:它是心灵的慰藉。
是快乐的源泉
是想象的窗口
……
4、
总结全文
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也会遇到像茅盾先生那样孤单、失落、无奈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能打开你们心底里的那扇神奇的天窗,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你们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
板书:
26天窗
——茅盾
无
神
虚
有
在高校环境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安全,是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但是该工作纳入必修课时间却不长。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次把“安全逃生课”纳入必修学分,广西多所高校于近年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以广西大学为例,2011年起,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成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但是这门课程尚存不足。为分析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在课堂随机发放180份调查问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课后学习四大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对于谁适合教这门课程,国内教育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支持由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教,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经验,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另一种支持由大学辅导员教,持此论者认为保卫部门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教师资质,缺乏授课技巧,学生旷课严重。当下大学生经受的不仅是传统威胁,还新增网络谣言、心理危机等问题,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思政辅导员比保卫人员更适合。目前,广西各大高校主要由辅导员教授该门课程。
但是,目前由辅导员教授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开展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职业化,课程运作粗放、不系统。辅导员大多不是安全专业出身,未接受课前统一培训,尚不具备安全逃生和安全实践能力。多数辅导员上完理论课就结课,实践环节成空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存在偏差。辅导员平日有大量学生管理事务要处理,对于课程敷衍了事。安全教育课常常变成视频课,教师放完多媒体就下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又有辅导员把课堂变为班会,约束学生行为。
(二)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课程策略、内容有待改善
问卷结果表明,37%的同学提出课程内容很令人失望,理论多技能少,所选事例过时,远离生活实际,大部分知识为从中小学就被灌输的规范;90%的同学反映授课方式主要是放视频,此部分学生中又有78%认为,教师大多放弃讲授,由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授课方式单一、不深入。学生提出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开展安全演习、课后调查等建议,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原因,课程普遍缺乏实践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广西大学安全教育课划分为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社交安全十个模块,共设置12个课时,要通过视频教学将十个模块在固定课时完成不容易。65%的学生表示,授课老师每个模块都播放相关视频,但是视频之间没有逻辑关联,缺乏侧重,仅是看着有趣,没有帮助理解。由于该课多为考查课,教师仅仅以课上作业作为考核结果,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有效地评价学生所学。
(三)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后学习不被重视
该课以传授知识为课程目标,意图通过丰富的模块,在课堂架构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授课老师对于课后探索、结课考试较为忽视,重授课轻课后考核,这是误区。该课涉及内容多,目标不应求大求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才应是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问卷调查显示,68%的同学表示平时不会主动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接受知识是被动的,这充分说明其意识极其薄弱。与其薄弱意识相对应的是,他们正面临着多重身心威胁因素,单一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要做好安全教育,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通过板报、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日常化教育。要达到植入人心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寻找网络资源能力很强,具备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对于刚性管理有反抗意识,延续中学行政管理方式强调安全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良策略
(一)转变“管理模式”,换为“学习模式”的教育理念
在管理模式的安全教育课上,课程实现的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改变这种模式,教师要改变观念,主动切换为“学习模式”。通过趣味性和逻辑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塑造安全习惯。问卷调查显示,在面对“你认为最愿意接受的安全知识学习渠道”这一问题时,58%的学生填选手机网络,其次是电视媒体(32%),愿意接受长辈教育的不足10% 。这表明教师应当抓住年轻人关注网络的特点,在课堂注意建构知识与网络传媒的联系。通过提供开放性、线上课后作业设计,让他们在网络寻找材料,做调查,形成课堂自然延伸。
(二)精选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1.强化课堂内容选取。安全教育涉及多方面,单对多模块做蜻蜓点水,不如侧重地做课外延伸。在选择内容方面,要有辩证意识,授课者既要对课本知识模块有基本了解,不脱离基本模块;又要跳出模块寻找网络资源,做安全事件的有心人,密切关注网络热点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对应社交安全、心理安全模块;2014年8月全国多地报道的少女返校遇害事件对应人身安全;网络“大V变大谣”事件对应网络安全等。以相关新闻段落取代生硬的模块作为课程内容衔接点,引起学生兴趣,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传授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其次,要以区情为基点进行举例阐释。安全教育毕竟是实践性课程,要结合学生周边实例才更引起重视。笔者在课堂调查过程所见,一起发生在广西高校的视频事件引起的热度远大于发生于上海高校的事件。广西在地理地貌上有沿江沿边、多山多水的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在社会风貌等多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深入其中进行探讨,结合本身高校、学科特点进行重点选择。例如:少数民族学生、东南亚国际学生聚集的学校要把国家安全板块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面向有大量野外作业的专业学生,地理灾害、野外避险部分更应仔细讲解。
再次,尊重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与其他课构成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 差别应该在于创新性,高校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一些安全板块(心理安全、国家安全)表现出更高兴趣,因为这些板块相对于教条性的人身安全而言更有新鲜度、纵深感。笔者在课堂通过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辅以案例,取得不错的效果。深入的讲解而非肤浅的介绍,不仅教授他们心理安全的保护措施,同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门,形成课与课之间的体系链条,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开拓知识的新领域,充分调动其对知识的渴求。
2.采取情境教学增强互动。单向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集体演练难以实践的前提下,课堂要多采取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即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0%的学生提出了加强情境教学的要求,可见教师应更多考虑师生互动。比如进行经典的心理游戏;在人身财产安全、防灾避险安全方面则更适于小组学习,通过分角色饰演情境小品的方式来达成;国家安全则可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赛,通过辩论明晰安全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行队伍优化结构,改变目前只由某一类教师全程上课的局面。教师队伍应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保卫部门人员。通过汇编校园案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的方式参与课程;二是大学辅导员、思政干部作为课程主讲人,运用本文的思路,以激励方法为核心理念,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同学深入学习;三是心理健康中心、安全部队专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比如 “消防日演习”、“525心理活动”等,将课堂实践环节分解到日常活动中去,并且规定算入课时。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安全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授课者既不需安全专业出身,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可由各高校学工处在辅导员职业培训中通过开设讲座,辅导员参与演习等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传授安全知识的基础。
再次,授课者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查方式不宜敷衍了事,应精心准备。通过设计安全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组织问卷、进行采访等方式,了解潜藏在学生身边突出的安全隐患。既避免理论考试、论文这种不适于本课的考核方法,又借此加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交教育版),2010(12)
[2]刘尧飞.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3]郑玉莲.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2011(4)
[4]黄龙.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08(3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61?03
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1]。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恰当的创业案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和决策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恰当的案例,则会使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特别重视创业案例的选取问题。只有坚持正确的案例选取原则,选择适合的创业案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和作用
案例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现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相关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案例教学法也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重要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以思想灌输和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释规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状态,学习自主性较差。而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将理论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深入案例情境、体验案例角色,他们通过做笔记、查资料、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独立地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弥补了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能够亲自参与分析和讨论,更具积极性,更有创造力。
(二)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因为案例相比一般的举例而言内涵更为丰富,二是因为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更为复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场景,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调查、去处理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阅
(三)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能够相对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但仍然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案例教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现实问题存在的缺陷,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转化。在创业教育课程中,根据大学生创业实例编写的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们通过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步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创业成功几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选取的案例资源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但受案例开发投入、教师能力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业案例资源相对匮乏、供给不足。特别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密切联系、适合大学生学习借鉴的新案例非常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创业案例不足的原因,一是案例编写的经费不足,二是任课教师素质不够。一方面,由于案例写作是一项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案例研究与写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时间较短,专业教师在数量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少有教师能完成高质量案例的开发工作。
(二)选取的案例与国情不符
由于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的案例资源还不够丰富,一些教师便选取了来源于欧美或其他国家的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发展状况不同,国外的创业案例只能供我们借鉴,一些经验不能完全应用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加上学生对国外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缺乏认识,因此,这些案例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选取的案例与时代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案例的更新重视不够,常常是一个案例使用很多年,选取的案例存在题材老化、内容不新、无法反映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这样的案例跟不上时展步伐,游离于当前社会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之外,没有一定的新颖度,自然也就丧失了吸引力,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案例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同时,对于已有案例也应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
(四)选取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
案例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案例应能体现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使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案例还不够典型、不够系统,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与学生当时所学知识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清晰地体现知识的关联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选取的案例对创业风险揭示不足
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获取收益的过程。但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创业风险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选取那些成功案例让学生分析创业者是如何抓住机遇最终成功的,而没有选取那些失败案例分析创业者是如何错失机遇被风险击垮的。只选取顺利成功的案例,不能让学生通过案例认识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
除上述问题之外,在具体教学和选取案例方面,还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难易程度掌握不当导致学生消化和吸收不好、创业主体突出个人导致团队合作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克服和规避。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案例选取应坚持的原则
创业案例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必备工具。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恰当的案例,案例教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因此,以案例教学法授课,创业案例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案例的选取应坚持本土化,注重实效性,坚持系统性,体现风险性,实现多样性,立足吸收性,突出团队性。
(一)在案例属地应坚持本土化原则
在创业案例的选取上,要坚持本土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要尽量实现本土化取材,即要尽可能地挖掘和使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反映国内或本区域市场环境和创业经营活动的案例。因为,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越容易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案例的成败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更具有借鉴意义。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身临其境的仿真感,缩短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案例内容上应注重时效性原则
案例来源于实践,这些材料由环境、条件、人员、事件、数据、时间等要素所构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去的案例由于已经“时过境迁”,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不相切合,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这样的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而新近发生的事例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心生真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所以,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新鲜感与时效性。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不断为已有案例补充新鲜元素,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三)在案例编排上应坚持系统性原则
从总体而言,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章节而言,每一部分又都有各自的重点。课程选取的案例,从不同角度体现着理论知识的脉络和层次,因此,所选的案例一定要成体系、成系统,能完整地反映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紧扣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师,在案例的编排上一定要有系统性,既要涉及全局,又要突出重点。如尽量融合几节课的重点,或体现一节课的主要线索,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的案例串连起来,组合数个案例,使案例发挥最大效用。
(四)在案例属性上应体现风险性原则
有着“青年创业导师”之称的李开复直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以及舆论对创业成功的个案不遗余力地宣传,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某些误导”[3],让学生以为创业很容易。成功的创业案例固然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但失败的案例同样能起到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面教材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与震动比正面的还要大得多。在案例选取上,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些风险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哪些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哪些是致命的或不可管理的。一旦这些风险出现,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4](16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应选取一些失败的案例作为警示,以失败的创业案例来揭示创业风险,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在案例宣讲上应实现多样性原则和吸收性原则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也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要适当选用“视频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视频案例”是指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超媒体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综合、多元表现的环境[5]。它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理解性,更适合于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有关案例进行剖析,学生会感觉更具体、更直观,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选取案例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让学生能够消化和吸收。如果选取的案例太难,学生会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无从下手,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兴趣。相反,如果选取的案例过易,结果一看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深度。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9):117-118.
[2] 陈建华,高海霞.互动式实践案例教学法初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25.
[3] 王波.大学生创业:忠告比鼓励更有价值[N].中国青年报,2011-06-22(9).
据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度发表SCIE收录文献382篇,全国高校排名97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有13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此外,根据2012年最新的ESI数据库检索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目前已进入全球前1%。全球总共有3445家进入全球前1%,我校排名第1663位,中国有13所医科大学进入,我校排名第八。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6000多人,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4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这充分肯定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这些年来所做的努力,也说明了我校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已逐渐与世界同行业接轨。今年是安徽医科大学的教学改革推进年,其目标之一就是更新师生教育教学观念,并把其当做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工作重心和生命线。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1]具体是指使用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 (我国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包括在教材的使用、课堂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英语和汉语并用、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掌握“双语”的优秀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现今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书籍及数据库基本上都是以英语出版为主;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也是主要以英语进行交流;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翻译专业资料都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既精通医学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是任何一所科研教学型医科大学提升自我综合实力和扩展专业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学校一直重视和关注双语教学的开展。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材促进教学内容改进,加快医学科研的知识更新,培养和加强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应用的素质。第一,在课堂教学上,推行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双向教育模式。运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和“案例教学法(CBL)”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掌握理解知识。合理使用和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英语素材比重,锻炼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普通医学英语课,在硕士生中开设专业英语、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医学前沿文献阅读和SCI文章的撰写、投稿与审稿等相关课程。在学生自学领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图书馆资源,并为他们开辟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在课堂以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和指导规划。本校同学与在校的海外留学生之间不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以锻炼口语及交际能力,相互学习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生活背景和医学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外研社”及校内的各种英语比赛,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空间。第三,开展“中西对话”,一方面,为成绩优异素质突出的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开展教学方法的“海外培训项目”,为我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优质的师资保证。
虽然我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了一定的深入和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培养层次跨度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定位各不相同。我校目前的学生组成主要包括:三年制专升本(护理),四年制本科(生物技术),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影麻、检验、护理、公卫、药学、预防),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以及三年制的各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学生间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考研英语上,加上医学课业任务繁重,所以对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尚有所欠缺。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专业,招生档次和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校学习时间长,可以完成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双重系统化学习,是双语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象。三年制的硕博士研究生[2],经历了“考研”的筛选,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能力,但英语水平也良莠不齐,但总体水平还是相对较高,加上以后科研工作和对本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作用将更加突显。此外,研究生对于学习的思想认识相对成熟,能做到自觉主动学习,比较容易开展互动教学,所以研究生也是双语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象。(2)学校外语教研室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外语教研室不仅承担着学校各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英语综合课程以及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担负着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虽然外语教研室的老师有着深厚的英语语言运用功底,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难以将临床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之中。(3)附院临床科室双语教学开展还相对不足[3]。作为双语教学的第二主战场,目前临床科室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和科研项目上,很少有科室系统的组织双语教学。当然,并不是科室不够重视,相关教授和主任的英语表达运用能力有限也是主要原因。再加上有的科室人员不理解,不支持,只一味的强调临床业务能力,对双语教学表面附和,有的甚至冷嘲热讽,所以在科室的开展遇到一定阻力,难以形成长久机制。(4)需要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发现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目前双语教学开展的成效,确保做到学有所得,教有所成。
通过我校临床医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使我们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在看到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许多还要去克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展望双语教学势如燎原般全面铺展的景象,我们希望双语教学能够在我校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发展中扮演一个新鲜而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角色,从而有力地推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欧东,祝火盛,余洋.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33-134.
[2]樊红.研究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85-86.
[3]马琦琳,黄澄,周顶等.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8):1278-1280.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20世纪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使用,一开始在法律教学中应用,后来逐步应用在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上面,培养了大批能够独立思考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案例教学在国内推广较晚,但得到重视,已被列入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目前,很多课程都应用了案例教学,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几门课程中,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课程。
一、为何要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
当今,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急需一批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机械创新设计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和上课内容基本还是按“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创新设计技术基础——机械演化、机械结构、机械组合创新等各类方法的介绍——创新设计实例”的主线,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加上抽象的概念较多,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该门课程中探索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研究的重点。对于机械课程,有些知识较枯燥,有些概念较抽象,有些问题较难描述,甚至无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给案例教学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生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和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对传统的机械类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前内容准备
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开发案例过程中,最好对教学对象做一定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比较分析,根据需要开发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比如健身洗衣机、自动切菜机、硬币分离机等,都是生活中常用创新型机械。
实践表明,生活中的机械创新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当今互联网发达,这些案例的收集、制作并不困难,收集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关键是如何引入案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何总结。
2.案例讲授方式
有些案例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光靠文字语言无法描述很难进行讨论的案例,直接可以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没有答案的案例,为了不让学生厌倦,每堂课需要把握讨论时间,讨论案例设置3-5个为宜,太多的案例讨论会影响课堂秩序,占用过多时间,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有些案例材料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一段时间,这样的讨论效果更好。
3.案例的展现方式
目前很多案例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比较单一,实践表明,文字加图片、视频等效果更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让案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利用文字描述、图片结合、视频辅助的方式,使人的视觉、听觉都融入到课堂当中,更有利于创造情境。
三、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如何展示和教学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际,列举几个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时,首先引入一些重要发明的图片,如带有温度计的保温杯,瑞士军刀,“房车”。通过这些学生没有见过的发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觉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增长学生的创新理论。在讲授习惯性思维时,笔者通过一段这样的文字展示了给学生“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说不出话来,怎么办?”很快有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发言说“可用一只手做锤子的手势,一只手拿着钉子的手势给店老板看”,有学生说“写在纸条上”。点评是“手语,五金店的老板应该可以看懂,写在纸上也可以”,然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瞎子到这个五金店买剪刀呢?”,这时一个学生回答“用两只手指做一个剪刀动作即可”,点评是“瞎子只是眼睛看不见,但是可以说话,他可以直接说买剪刀,看来是受到前面情景的影响,导致了思维定势”,这时全班笑了,在欢笑中理解了思维定势这个概念。
案例二:在讲授思维方式的群智集中法的概念和优势时,笔者以美国一家电力公司解决电线上积雪为例。讲解案例之前,首先展示一些下雪后的美景图片,加上一些小孩子堆雪人的图片,让学生回忆下雪天的美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一些交通被积雪弄得瘫痪的情境图片和下雪带来的灾难数据,最后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积雪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引出电线结冰导致电线断掉的画面。提出问题“电线结冰,如何解决更好?”的问题,同时将教室里的学生分成4组讨论,十分钟后,各组代表发言,一组的学生说设计一种专用电线扫雪机;二组的学生说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三组的学生说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四组的学生说乘坐直升机去扫除电线上的积雪。点评“四种方面都是一些方法,但是方案一扫雪机可能要考虑机子重量、安装的问题;方案二电线发热量较小,不敌冰的降温作用,方案三需要考虑电线的稳定性和成本,方案四需要考虑人的安全问题”。当这些方法让学生都感觉到存在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课堂气氛突然变得低沉了起来,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想法,利用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高速下降气流扇落积雪。点评“直升机螺旋桨产生风力较大,不影响电线,而且适合高空作业,安全可行,比前面四种方案都要好”。原来这学生通过第四组的学生发言受到了启发,加上自身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电扇下吃冰棒时容易掉水”,最后点评“同学们通过讨论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最终较好的方案,这个过程叫群体集智法,也叫头脑风暴法。”
通过这两个案例讲授,深刻理解了定势思维和群体集智法的概念。更掌握在创新设计中需要注意思維定势的影响和群体集智法的优势。
另外,笔者在讲机构创新方法时,不是按教材的方法对比一些机构的区别及应用,而是通过案例的模式进行的,如“目前共享单车盛行,链传动自行车依然作为主流,但是,链传动自行车存在掉链条的情况,甚至链条会刮破裤子,如何设计更好的自行车”,同时展示共享自行车的图片,以及自行车掉链条的图片,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利用双曲柄传动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圆锥齿轮传动方案,还有的同学利用同步带传动方案,并且画出了传动的原理图,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利用机械原理知识去进行机构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案例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试点,研究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具有较多创新之处,部分还准备申请专利,有的作品还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四、结论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应用较少的问题,倡导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及其实施过程的展示,提出了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的优势和开展方式,给机械类其余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辛绍杰.案例教学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6-217.
[2]刘树密.浅谈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61-63.
[3]陶平.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3):52-5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5-02
一、课程现状
有效沟通是民航服务过程中满足旅客需求的重要条件。目前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以沟通技巧讲解、模拟演示、讨论为主,模拟演示会尽量结合民航旅客服务的场景进行。整个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沟通技巧的一般讲解,但是未能解释对于沟通技巧的运用时机和运用原则。
二、创新设计指导思想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航空专业更是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专业与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专业人才。“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是航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与合作航空企业的调研分析,提出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场景分析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沟通技巧课程改革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沟通能力是服务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教学,很难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能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对于沟通场景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沟通方法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行为被界定在了心理分析范围之内,“沟通”就被限定在了技巧之上,对于如何正确选择适当的技巧几乎没有涉及。
1.以社会角色分析来重建沟通技巧
民航旅客服务之所以有着独特的服务场景,正是要营造出一个独有的社会角色,并通过这个社会角色对所有接受服务的人进行个人行为干预。坐飞机和坐火车的不同之处是被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原因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不同。首先飞行过程中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是最高的,乘客的个人行为对于安全性的影响非常大。其次飞机的密闭空间内容纳的人数也是最大的,个人在密集群体中,个人行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也最大。登机之前的服务也是明显不同于其他类似服务的,这种看似烦琐的登机服务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检查,更多的是为了引导乘客进行角色领悟,是为了保证在后面的乘机过程中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在这样密集的群体中与个体进行沟通所使用的技巧,就不能仅仅是基于心理学分析来进行判断了。沟通技巧本身强调的是方法,但是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是需要有理论支持的。基于社会角色的理论更适合群体场景,这也是为什么航空公司的服务标准细致入微的原因,标准化服务的目的不是忽视个体的差异,而是要明确“民航乘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与众不同。
2.结合岗位技能手册详解沟通技巧
理解“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很重要。这个社会角色属于一种表现性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在群体社会中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作用。所有乘客都默认“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一些行为标准,在群体环境中无形地构成了一种道德压力,对旅客自我约束个体行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维持这个社会角色的公平性就是服务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
“民航旅客”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旅客。重点旅客自然就是那些不能遵守行为规范的人,第一次乘机的旅客肯定需要特殊关照,侧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学习“民航旅客”角色的行为规范。过度频繁乘机的旅客同样也会成为重点旅客,由于他们过于熟悉反而开始关注一些漏洞和服务上的瑕疵,对于他们就要严格执行服务标准并适度警告。
民航旅客服务对于危机处理是格外重视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集合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不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案,再好的沟通技巧面对愤怒的群体也是没有用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中对于集合行为的分析,将愤怒的人群进行分化并快速区分开,针对不同的少数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才是正确的方法。
理解了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性,对于“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就清晰了。“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结合点就是,将沟通技巧的理论分析融入到对于民航服务手册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民航服务手册中的各种标准和技巧。
四、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1.场景教学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情境以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中与民航旅客服务的结合点也很少。在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式后,新的教学情境也必然要出现改变。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在讲解服务手册和社会角色理论时,就在实训模拟场地进行,结合场地环境和服务场景对服务手册进行讲解,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进行分析讲解。分析后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基于角色模拟的理论学习和服务手册学习。准备好模拟之后就开始进行服务场景模拟,几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模拟,每次模拟结束后在现场立即进行评估和总结。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具体的沟通技巧进行服务模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模拟部分都是以实现指定沟通技巧为前提的模拟,也就是为了结果而进行的虚假模拟。这种模拟在实际中发生的几率非常低,而且并没有解决如何选择沟通技巧的问题。
民航旅客的服务场景可以分为机上和地面两大类,地面服务场景又分为登机、达到和中转三类,机上服务场景可以分为登机就座、广播演示、送餐、应急等场景。
地面服务中的登机场景是航空旅客汇集在一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体验民航旅客角色的开始,这个场景的服务要充分体现出民航旅客角色的特殊性,做足心理暗示,充分灌输行为规范的重要性。遭遇延误等意外情况时,要格外注意民航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由于群体正在汇集中,还未成为紧密的群体。一旦出现集合行为的某些特征,第一要务就是区分群体、化整为零,避免集合行为的出现。
地面服务中的转机服务是群体发生集合行为的危险时期,这时的旅客经过一段飞行时间,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群体,一旦遭遇意外,集合行为会突然爆发出来。这个时刻要求地面服务人员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要在接待转机旅客的第一时间充分观察群体构成,并特殊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旅客。这个服务场景模拟时要突出意外情况的模拟,尤其是对如何区分群体,将旅客化整为零,并将重点旅客集中在一起重点安抚。
地面服务中的到达服务是整个民航旅客服务的最后阶段,也是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最后体验,完整的服务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民航旅客角色的塑造力度。
2.手册教学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以服务场景模拟为主,以社会角色体验为辅助。模拟过程完全是参照民航旅客服务手册进行,模拟结果是开放的,不设置任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