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经济管理系

农业经济管理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经济管理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经济管理系

篇1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篇2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篇3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还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国家化的多重挑战,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三农”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并非常复杂。

(一)淡薄的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也制定出了具体的规范措施。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经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缺乏,更没有应有的执行力度,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的认为发展工业化完全可以摒弃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了了农业经济意识的淡薄。

(二)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也为加速发展中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让很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在管理机制上同样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上表现显著,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参差不齐的人员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认知、缺少专业的农业经济培训,最终导致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四)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很多事物都将得到完善革新,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眼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落后思维模式已不能顺应当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理思维模式被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束缚,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情况发生。

三、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并加大对国家农业资源的投入,很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经济为了适应当下的发展态势,农业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改变。今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必将迈向更高层次,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意识与时代同步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应的发生了改革,由过去的落后管理理念转向全面新颖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发展农业经济顺应当下潮流,需要农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农业生产单纯依托农业产品向发展农产品质量转变,更不再单一片面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不再用牺牲环境作为付出的代价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同样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发展顺畅,农民收入将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将直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挂钩,同时农业生活改善提供,也能有效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们亟需坚持实行体制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其是发展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信息技术得以充分运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广泛的使用遥感卫星技术,为了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农业高校、农科研所将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使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农业经济趋于产业化

新时期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政府政策的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早已取代了单一手工操作,更好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让农业经济愈加趋向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农业管理效益,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四、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举措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少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当前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家农业经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解决当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

(一)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之前农业管理是追求扩大产量的思维模式,早已跟经济发展不适应,实施不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所面临的就是落后的思维模式,并且随着社会更加重视环保,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理念、思维模式,将不能一味的关注增产扩销,而要关注、重视环境,更要关注农业生产品的健康和安全。

(二)坚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要从国家农业的高度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新时期主要的任务将是怎么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试想如果国家农业与农业生产力未能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将落空,眼下只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才可能大幅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收入增加,才能促使社会的繁荣稳定。

(三)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首要是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并以合理的规划为基础,将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建立起和市场经济适用的系统管理体系,从制度上创新、加快农业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坚持做到以下三方面,其一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研究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农业经济朝良性增长方式转变。其二利用精深加工转变农业生产品的方式,开拓销售市场,并努力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开拓农产品链条。其三以安全农业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农民自我能力提高为基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要顺应新时期潮流建立起科技服务站,将建设、管理和运营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中探索出服务于农业生活的优良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方面的现实问题。新时期科技服务体系要将农业生产要素有效组合,重视市场强调重新配置基础要素,服务农民支付提供多元选择,从而帮助农村农民解决教育、就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要将农业生产领域实现一条龙服务,从种到收以科学种植为指导,利用农业劳务、农用器具等农业服务内容;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将搭建起农业粮食银行、农副生产品收购、农业现货交易平台等。另外要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引入互联网技术、金融信贷服务、就业信息指导等内容。

(五)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

导致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出现较多问题,主要在于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亦或管理技能的缺乏、后期更新不及时等,因此应强化对有关人员及时进行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经济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及时更新现有管理模式,更要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并在组织培训上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专门培训,也可向其他单位管理部门学习的方式,认清当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等。

(六)加快农业科技管理的水平创新

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科研能力的高低将越来越得到关注,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更要有科研设施和科研基金相支撑,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国家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进步。由于当前管理模式较落后,国家资金并未发挥其最大效用,这就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改变当前这种境况。

篇4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要强化人们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全面突显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作用,通过强化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来构建社会主义新主体农村。如今,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因素的阻碍,管理工作也比较混乱,这就需要在实际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体制加以革新,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革新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产业化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朝着新的方向前进。面对这种现状,需要强化改革工作,并且加强和农村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不断被肢解

将农业体系分为很多个部门,农业部门将会被逐渐缩小为“农民农业”,如此一来,农业发展的弊端也就会不断出现。首先,会影响到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将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开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只要一方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次不管是劳动生产率,还是土地利用率都表现出低下的现象,所以使得农业偏向工业方向发展。因中央对于地方的农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所以将农民放到了高价生活用品的消费者以及低级农产品的生产者的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农民也逐渐将注意力放在较高的非农产品的生产上,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1]。

2.2不能抓住农业经营管理的侧重点

农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易出现管理不明确的问题,这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产生影响。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遵循“春种秋收”的发展模式,但是,对于人们对农产品的输出和加工并不重视,所以使偏远地区的农产品也没有办法向城内输送,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产品无法向外销售的现象[2],从而使农产品被浪费,影响农民的正常收入。建立我国的经营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就现在的政策情况看来,政府只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农业生产方面,因此,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农业管理的方向也因此偏失,未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3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之下,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要想高效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农业资源信息、农业教育信息以及农业管理信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的信息技术也就是农业知识的获取、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农业管理信息等。在实际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需要充分使用卫星、网络资源共享以及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3]。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需要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对农业科技的利用以及开发。此外,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也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3.2结合实际抓住农业经济管理侧重点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开始走向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由此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而现代农业管理方向的转变就是其一个重要的体现。目前我国农产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已经渗入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痕迹,并且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方面,农业经济的深加工方面,这些都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的提出,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种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和方式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相关农业管理人员在思维转变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农业经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建设,同时促进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在意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的态度。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必经的核心途径,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能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保证,对其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障碍能够进行有效地扫除。在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从而在财政预算方面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制度方面也要加强及建设,建立相应的农业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制度和风险应急预案;并且要重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体系,调整在农业经济结构,促进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活动,开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创新农村经济制度,这些措施既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三、加强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并且这种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措施还实现了对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促进。在我国相关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制定和颁布的条件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利益政策指引下,各种组合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个体也被联系起来,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比如在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更多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被建立起来,在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共赢,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篇6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触社会、理论付诸于实践就要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联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担当农业经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工作,还有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工商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论知识一定与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统一,能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学生培养计划、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学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等,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很不协调。改变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就要以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作为导向,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方式,使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通过大量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的调查可知,聘用企业反映毕业学生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缺乏供学生实习的基地设施,致使学生学习期间实践学习的质量普遍低下。

2.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一方为学校提供的进行实习的传统基地已经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由于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范围也在扩张,也就形成了学生全部参加实践学习的困境。所以很多学校改变了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工作的企业,自主参加实践学习,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许多问题。

3.学校做好实习企业的考察工作,通过细致的调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务较广,员工素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要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因此必须要给予重视。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以及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实习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现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研究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附近周围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城市中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的农村,积极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村子的村民人数、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获得关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同时设立一个教学数据档案。此时鼓励学生节约一些生活费用帮助该村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达到该村能够支持学校安排学生在此进行实践学习的目的。最后获得一些数据材料可以用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不间断的进行实习内容研究。之后再依据进展程度进行处理数据,更新资料档案,同时不断做出补充和反馈,从各个角度得出实习报告分析。

2.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院校都处于所在城市的某一角落,与农村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城乡结合点中的农村大都农业经济活动比较不错的,并且都是处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学校选择这样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学生通过简便的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实习基地,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住宿费用,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安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实习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学校与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时间的协调困难,避开了农村农忙时节,降低了学生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

3.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学校是依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来进行教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职业的需求变化,农业经济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时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相关内容。

4.实践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发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深入程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把学生分配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践学习,很难确保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都充分参加实践学习,学校要有组织和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结束语

通过文章多个角度的论述,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只有加强学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7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1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2 对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过程。

 

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兼职,经费短缺,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条块分割,多头并进,各自为阵,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

 

2.2 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管理者对农业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使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项产业不断将信息化进行应用,农业生产中,信息化的应用,能够加快农业经济的提高,促进农业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这一优势上,由于认识不够,导致信息化并没有被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2.3 农业信息化队伍薄弱

 

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同时,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信息化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较低,依靠网络获取信息和信息受阻。同时,农户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信息。

 

3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3.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全球信息业发展的总趋势,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

 

3.2 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权利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不能够达到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管理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增加资金的积累,并促进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3.3 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面对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农业科研管理中,主要内容是以人才为中心进行研发工作,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好坏。信息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领域,也拓宽了发展渠道,并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3.4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个单位风貌的窗口。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科技档案管理要体现出它最大价值,发挥出它最大的技术效用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篇8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篇9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的转型期,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提高了农业科研的能力,一大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增加了农业经济的收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农民群众获得信息的方式还较为落后。

2.2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所含有的信息量很大,但能够指导、预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显现出我国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一定的前瞻性。

2.3信息化建设人才相对不足

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因为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但现阶段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这大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4信息化意识淡薄

农民群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计算机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另外,有的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足够的重视。

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其对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网络的户户相通、家家覆盖,使各种信息能够实时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关于互联网的讲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于农业生产。

3.2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管理农业信息的交流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在此查询到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农业公共数据实现了共享。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发掘,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不仅如此,涉农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也能够实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积极挖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中来,争取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的成本,还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向着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3.3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各大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信息化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综合型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可见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人才是关键。应提高这方面人才的薪资待遇,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可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将更多新的知识得以推广,为人才不断充电,保持知识更新,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

3.4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

(1)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普及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信息化的意识。(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可采用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建立一支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致力于培养同时具有扎实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篇10

一、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意义

在当下,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见到信息化的“身影”,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涵盖科教、市场与资源等方面,其中资源方面的信息化能够优化各项资源配置,提升生产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一是全面推动我国农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更具科学化;二是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各种农业知识能够迅速传播,农民的生产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三是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在采集方面受多方面的局限,采集点非常少,所采集的信息在真实性与权威性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致使信息的有效性不高。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涵盖国外农业信息,这使得国内农业信息难以与国外农业信息有效结合,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正处于攻坚阶段。农业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其在普及农业技术与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然而信息化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只有当其达到产业化才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3.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从全球各国来看,一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政府的行政能力之间存在着莫大的关系。政府部门应明确其在农业信息管理建设中的角色,提升其市场服务意识,只有这样其才能够科学地预估农业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农业信息化管理来引导农业产业与农业市场对接。农业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队伍建设不够

在我国各行各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也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只有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情况才能够符合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够更具科学性与效益性。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为非专业人士,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另外,农业信息化的受益人为农民,而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议

1.建立相关的服务系统

相关部门应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业信息资源展开全面贵哈,构建起综合的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农村信息市场服务系统及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具体工作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要制定出统一的信息标准,这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二是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并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信息的采集渠道应进一步扩大与完善;三是加强国际农业信息的收集工作,应运用国际化的数据资料来验证信息的准确程度。只有这样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全面覆盖,才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

2.落实好建设信息化工作

农业信息化不仅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更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其才能够制定多项措施全面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针对该方面的实际需求,应注重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的高素质人才,集体、企业与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必须依赖一定的设施,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做好科学的规划工作。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的从业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士,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都有所欠缺。大多数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采集与等相对简单的工作,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度开发,很多农业信息资源被浪费。农业科研管理水平和管理者有着很大关系,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熟练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才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提升自我水平,以适应工作转变的需要。有关部门应组织各项培训工作,不仅要对管理人员展开专项培训工作,提升的工作水平,还应该积极指导农民掌握各种信息使用方法,只有这样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实效。

5.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以往,由于农业生产与农业市场没有有效对接,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非常常见,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针对此,应从农业服务体系方面入手,使得农民能够熟悉农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生产,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创收,提升农民的收入。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

篇11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展现出了另外一番面貌,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化、信息化,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减少,如何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保障食品的绿色安全,还有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运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合理的整合到我们传统农业上,是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在传统农业的工作机制下,农作物的种植和培养,包括浇水、驱虫、施肥、温控等,全部靠的是农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觉,而农民们的经验不一定可以适应所有的情况,环境、气候的变化都会给农业的产量带来影响,纵观整个过程,不可控因素众多。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种植上,智慧农业已经得到重视并有很大的技术发展和运用,知识的处理、互联网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在国内,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发展,一直处于基础阶段。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我们发现并总结了一下几点主要问题:1.信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我国农村接收相关农业技术应用信息的渠道较少,大多是从书报或广播电视中获得,但是这些渠道往往信息传播速率较落后,且并不应定十分准确。即便我国农业研究等机构或组织在农业技术发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很难及时将前沿信息准确传播到农民的手中,这就导致资源的浪费,技术的落后。2.我国信息化技术较国外起步晚,发展慢,技术不完善,人才也比较匮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没有实行很长时间,并且没有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这导致技术水平的不足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匮乏。加之我国农村网络体系所覆盖的地区不够广泛,农民接收信息比较落后,不利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技术合理运用,不利于及时得到新技术实践经验的反馈并进一步完善新技术。3.技术设备价格高、不完善、安装困难等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设备由于成本比较高,市面上信息化技术设备的价格也比较昂贵,这对于我国经济状况处于较低水平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并且设备的使用需要基础的技术掌握,然而因为农村青年壮年外出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我国真正在做务农的人民文化水平和技术掌握水平并不高。而且市县级专门从事农村农业信息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学习农业类专业的,对计算机网络的相关专业并不十分了解。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技术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做好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建设。针对信息渠道不完善、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农村经济落后不足以支持技术设备的配置的问题,我们应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性的逐个解决。政府应该合理调配和补充信息化技术人才到农村务农正在发展的地方,对农民信息化农业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帮助,让农民敢于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我们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中,提高各地区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积极性。接着,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部门专项管理资金的监督和运用,确保每一笔资金确实是合理运用到农民技术发展上,没有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最后,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首先,结合各地区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合理投入资金,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然后采用合适的信息库运作装置,比如全球卫星技术等,确保各部门能及时获取到数据库里的信息。最后是合理运用信息化做科学的种植,减少错误农业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的减产和病虫害的侵袭。3.提高农民信息化技术了解度和专业素养,只有让农民弄清楚信息化技术是什么,该怎样运行,才能让我国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得到合理的应用,达到更好的发展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知识的培养,灌输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运用的积极意识。然后通过加强我国农民以及农业经济管理骨干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他们的相互合作,共同进步。4.做好信息网络与媒体的结合。当今技术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遍,并且互联网信息极具有高效性,我们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这一特点,加强我国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但是在农村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应用的还不十分广范,这样我们应该加强传统媒体的应用,传统媒体的分布较新媒体宽泛并且花费低。在农村进行信息化示范建设,对发展十分困难的地区采取政府资助政策,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技术建设为农民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不仅将劳力的投入通过智能化进行减小,还提高了农业培植的合理性,提高了产量,而且将为我国以后农业的生产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通过对信息化数据的掌握,更准确的了解作物的生长环境,不再简单依据农民的经验,而是具体准确的数据,让农作物的生长得到更优质的培育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其中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只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今后我国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运用将更加广泛,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