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8: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6月死亡的老年患者191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6例;年龄62~93岁,平均年龄77.3±5岁,>60岁组6例,70~79岁组68例,>80~89岁106例,>90岁组11例。其中恶性肿瘤97例,呼吸系统感染30例,脑血管疾病5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8例,肝硬化4例,肺心病10例。

2 护理干预

2.1 老年病人临终的生理特征及护理干预:临终病人处于独特的人生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临终病人大多数具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张力、感知觉、意识等改变。而老年临终病人除以上生理改变以外,还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和衰老同时存在;症状体征不典型、并发症多;反应迟钝,主诉不确切。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四肢温度及颜色的变化,注意保暖,必要时采用热水袋保暖。因老年人感觉减退,临终患者常常伴有水肿、感觉减退、呼吸困难、骨质疏松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翻身拍背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张口呼吸者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遵医嘱雾化吸入、湿纱布盖于口部、液状石蜡油口唇。

2.1.2 减轻患者痛苦:晚期肿瘤患者多出现难以抑制的疼痛,成为临终关怀的重点。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应用三阶梯疗法控制疼痛。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帮助病人采取最有效的止痛方法。如松弛术、音乐疗法、催眠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针灸疗法等。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遵医嘱应用相应的镇痛剂,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疼痛。

2.1.3 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每天口腔护理2~3次,保持口腔清洁,有活动义齿者感到不适或意识障碍时及时取下。保持皮肤清洁,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檫洗干净,保持会皮肤清洁干燥。给予舒适卧位,翻身时注意各导管的位置,避免用力牵拉,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适当保暖,使患者获得心理和躯体的舒适。及时更换床单及衣物,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在皮肤窿突处垫棉圈或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的发生。

2.1.4 营养支持:为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病人的饮食要求,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适量喂食喂水,少食多餐,防止呕吐及误吸误咽。有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

2.2 老年病人临终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美籍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乐・罗斯博士提出了临终患者的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受个体差异、文化程度、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反应。

2.2.1 针对各期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要主动接触患者,了解他们的基本要求,尽可能的予以满足。在交谈中注意倾听,充分理解和宽容患者,以诚相待。鼓励患者宣泄内心的郁闷。讨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刺激尊严的需要,产生自我鼓励,达到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急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利的支持。同时,护士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注意传递积极信息,鼓励患者树立更加积极的心理,使患者顺利度过临终期。对一些意识清、言语表达不清或失语的患者,护士更应用“心”为患者服务,必要时紧握患者的手,使患者感到你确实在关心他们,使其心理感到欣慰。

2.2.2 尊重患者:护士应真诚关爱患者,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因为在我科住院患者都为离退休老干部,心灵上特别需要尊重。虽身体虚弱仍坚持自理,护士对患者的卫生要求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恢复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和希望。

2.2.3 鼓励患者平静面对死亡: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护士应帮助家属避免慌乱,另外要使患者本人平静地面对死亡。护士要做到:耐心的解释;根据患者的听觉反应判断病情;询问患者本人有没有想做又没有做的事;尽可能让患者与家属在一起;趁患者意识清楚,让他见想见的人;患者去世后要充分保证患者家属表达悲伤的时间。

2.3 健康教育: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解决问题的协同性。积极解决和协调家属成员的矛盾,鼓励其参与患者护理计划的实施,发挥其对患者积极的支持作用,增强患者护理实施的效力,同时也有利于家属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对患者“优”死和存者“好”生均有益。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1-01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肿瘤,其治疗的首选方式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而我院呼吸科在2009年8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有32例为老年肿瘤晚期患者,这些患者在短期内随时会发生死亡,所以给予必要的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详的临终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如何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老年晚期肿瘤患者为32例,其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20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69±3.8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中医药、提高免疫等等。

2方法

2.1心理护理

2.1.1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患者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对患者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让患者的心境保持安定和平稳,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1]。

2.1.2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陪住和探视:患者一旦从熟悉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进入到医院,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极度的排斥和不适应,感到茫然无助,表现为恐惧、不安、寂寞和孤独等等。而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往往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若严格按照医院的探视制度办事的话,会让人感到人情味的淡薄,使患者和家属都无法接受[2]。所以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和好友亲朋的守护、陪住和探视,使患者能够在生命的余光里感受亲情、真情,慰藉心灵,能够无惧、安详、坦然的面对现实、毫无遗憾的告别人生,同时生者也能在患者弥留之际,全部的、无悔的奉献爱心。

2.1.3对临终患者的家属实施人文关怀:患者家属也是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的服务对象,由于即将失去亲人,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非常的脆弱,表现出来的痛苦常常难以克制,所以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疏导工作。对其进行鼓励,争取让患者在生命弥留之际能和家人在一起。若患者生命频临死亡,病情危重,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共同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舒适、安静的离开人世。

2.2一般护理

2.2.1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进食时间要根据患者需要,同时在饮食中适度增加纤维素的含量,若患者留置导尿管,应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的发生.若患者发生躁动、谵妄、并出现意识丧失,应时刻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同时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做好皮肤护理,防治褥疮的发生,若患者频临死亡,循环功能衰竭,会出现四肢冰凉或体温升高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同时加盖被服,并避免患者在意外刺激下发生抽搐[3]。

2.2.2做好口腔护理: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吸痰、吸氧,应经常用棉球或湿纱布对口腔进行擦洗,为防止口唇干裂,可涂抹石蜡油。

2.2.3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老年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进行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实施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3疼痛的护理:大概有70%的晚期肿瘤患者,其主诉是疼痛,而发生剧烈疼痛的又占了50%,所以及时发现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畏惧死亡,机体又极度衰弱,所以对疼痛具有较差的耐受力,疼痛感会非常强烈,甚至无法忍受[4]。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安慰,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

2.3.1疼痛的心理护理:应对患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恐惧感,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对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部位和特点准确、及时的掌握,为使患者的痛苦减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2按时给药: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规律的使用止痛药物,而不要按需给药。这样才可在疼痛的初始阶段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同时也规避了药物剂量的加大。

3讨论

针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来缓解疼痛的症状。但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是必要的和基础的措施,也是缓解和减低患者痛苦和不适的重要手段。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人文关怀,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对基础的护理技术、理论和操作要熟悉和掌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晚期肿瘤患者的支持疗法和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得提升[5]。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32例老年肿瘤患者,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措施,能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舒适、安全的度过,同时给予患者家属适度的关心和安抚,并做好后期的回访工作,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徐佳奕,方芳,章惠英,姜瑛,周. 三级甲等医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2]陈钒. 剩下的时光,有我陪着你[J]. 心理与健康. 2010(11)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01-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7

对肿瘤患者来说,大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使患者的生理健康出现进一步的恶化,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帮助肿瘤患者克服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困难,使其身心得到康复,是当前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心灵关怀护理是新型的心理辅导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共同分担困苦悲伤,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安抚,提高生活质量[1-3]。本文主要探究老年肿瘤患者临床关怀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86例,分为两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2.36±3.78)岁,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3~73岁,平均年龄(63.88±3.53)岁,采用关怀护理模式。在所有患者中,肺癌18例,胃癌12例,鼻咽癌10例,乳腺癌11例,宫颈癌12例,卵巢癌8例,直肠癌9例,结肠癌6例;采取手术与化疗相结合治疗的35例,采取手术与放疗相结合治疗的7例,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经相关病理学进行确诊为恶性肿瘤。本次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与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目前或既往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存在智力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服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患者,排除同时参与其他健康干预的患者。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饮食护理、疾病知识宣传、出院指导等。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灵关怀护理,具体方法:(1)对患者调查表进行填写,以收集并掌握患者基本信息。挑选出具备肿瘤护理专科护士证书、并有10年以上肿瘤专科护理工作经验的心灵关怀员开始准备工作,对辅导场地和相关设施进行筹建和完善,建立起心灵关怀护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2)对患者实施心灵关怀护理,2次/周,1 h/次,持续时间为4周。护理方式为一对一的心灵关怀护理,并和小组交流相结合。心灵关怀员从心理和精神灵性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与患者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沟通途径主要采用倾听和心理咨询等方式,以从身、心和灵各个方面对患者给予全面细致的照护,并对患者就如何更好地释放压力和面对痛苦进行指导。建立心灵关怀的相关档案,根据每次对患者的探访情况,做好详细的探访记录。在第1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应向患者做自我介绍,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并从中获取患者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合理利用倾听技巧,如发现患者存在灰心情绪,不应急于对患者进行安慰,否则会使患者产生被否定的想法,进而拒绝再与心灵关怀员沟通。在探访过程中应注意提问技巧,以有效促进感情的融洽,增进医患间的交流[4-5]。在第2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要注意培养患者树立健康心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如果患者存在紧张、恐惧或抑郁的情绪,心灵关怀员应注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相关性的讲解,并根据患者情况为其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导,培养其积极态度。在第3、4次探访中,可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对烦恼根源进行探讨,并引导患者进行尝试性的宽恕,尝试原谅自己和他人,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探访过程中注意对患者需要及问题进行聆听,给予适当的鼓励话语。第5、6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应对患者进行情绪产生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和健康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患者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患者开展冥想练习、音乐欣赏和气功练习等活动,以调节身心,使患者压力得到缓解。在第7次探访中,帮助患者对自己进行分析,让患者学会善待自己。第8次探访中,对患者信心进行进一步巩固,帮助其重建希望,并制定出下一步的康复计划,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以百分制评价患者护理后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状态越好。同时,以百分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满意:分值≥85分,一般满意:60~84分,不满意:分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满意度为95.35%,与对照组满意度86.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对肿瘤患者的临床关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患者实行关怀护理措施,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心理得到较大的安慰,因此这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推广价值较高[6-7]。

医护人员应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并对其情绪进行稳定,解除患者的焦虑。如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医学知识较为了解,医护人员可使用医学术语与其进行交流;如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则医护人员应使用较为直白的语言与其交谈。交谈过程中语气应和蔼,并可适当使用微笑和点头等肢体语言,放松患者的心理情绪[8-9]。

癌症患者随病情变化有5个心理变化阶段,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阶段对癌症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1)否认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与其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向患者撒谎,也不能将患者的自我防卫揭穿,而是要使癌症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全面并且真实地了解。(2)愤怒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体谅患者的心情,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帮助患者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同时予以患者理解和关爱。(3)妥协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把握时机予以患者积极主动的关爱,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此减轻病痛并控制病情。(4)抑郁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使其增强医治的信心和战胜病魔的勇气,给予患者安抚以及帮助,同时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以及关爱。(5)接受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倾诉予以耐心的倾听,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关爱,从护理的每个小细节予以患者理解、关爱和包容,以此减轻病痛给患者带来的压力[10-12]。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淑兰.老年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72.

[2]汤新辉,刘翔宇,谌永毅,等.心灵关怀照护对老年肿瘤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23):21.

[3]万育红.老年肿瘤患者临终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32.

[4]马佳玲,王忠太,王波.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07-109.

[5]佟金谕,王建秀,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8-80.

[6]陈舒敏.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在普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83.

[7]苗洁,郭丽梅.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79-81.

[8]冯树梅.社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84-85.

[9]徐卫英,黄诚.乳腺癌术后运动计划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67-69.

[10]赵香兰,黄笑燕,虞春华.我国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140-143.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80-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命质量,人们不但要优生、优育、优活,而且要优逝。因此老年护理,特别是临终关怀护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人们希望在临终时能减轻甚至避免痛苦,维护生命的最后尊严,同时能减轻病人家属的各种压力,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服务。临终关怀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年临终关怀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和实践,老年临终病人将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则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嘉定区早在1982年就进入老龄化行列,1982~2000年全区老龄化处于平缓期,2000年60岁以上老人93 159人,占人口的19.4%;到2007年底全区户籍人口537 931人,60岁以上老人126 904人,占人口总数的23.5%;农村老人18 456人,占全区老人总数的14.5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5.4%,比重较大且逐年增加,嘉定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待发展老年临终关怀机构。

1临终关怀的发展和社会意义

1.1临终关怀的发展

在国际上,现代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从1967年起英国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在基础理论、医学伦理、政策法规、机构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临终关怀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道路。 在我国,从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崔以泰教授率先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20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及病房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不断发展,目前大约已有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

1.2老年临终关怀的社会意义

临终关怀是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生命终末期的优化工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通的,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临终关怀就决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最后生命时光的医疗、照护,其本质应该是广义的对大众的死亡教育,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去解决“死亡”问题的一种最新的发展与努力,这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2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本质的区别

医学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解、解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地面对死亡;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临终关怀正与之相适应。临终关怀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的照护,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减轻,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坦然地、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生命旅程[1]。

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关心的是患者而不是疾病,它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以支持患者、控制症状、姑息治疗和全面照护为主,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职责,而以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宗旨[2]。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

3临终关怀的模式

3.1临终关怀的模式

临终关怀的模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附属医院内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等。临终关怀从病房开始,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的现有病房、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但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掌握临终关怀的价值理念。

3.2老年临终关怀的团队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是一种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项服务是通过多元化的专业团队,从临终患者实际和特殊需求出发,提供“全人”关怀,包括生理照顾、症状控制、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和灵性关怀,同时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参加服务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精神心理专家、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牧师(有时还应包括神职人员)等。这种服务是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和各种专业人员的集体合作,共同实施完成临终患者的照护方案。

4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的护理特点

4.1基础护理

体现人性化护理,包括给病人拍背、定时翻身、观察病情、鼻饲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整洁,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褥疮和肺炎的发生。

4.2饮食护理

要耐心解释必要的营养对疾病的重要性,并指导家属如何做好饮食搭配,来提高病人的食欲。

4.3疼痛护理

药物止痛法采用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非药物止痛法:逐步放松法、意念法、音乐疗法、抚摸式护理。

4.4心理护理

①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赞扬和鼓励病人,使其重塑生存的信心,空闲时多与病人交流。②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满足家属提出的对病人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合的理要求,指导家属间相互扶持、共同分担照顾责任,教育家属正确面对哀伤,给予哀伤辅导。

5我院开展临终关怀优势

5.1我院的现状

临终关怀事业已在我国走过了21年的历程,但嘉定区内至今尚无一家正式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因此有必要亟待在嘉定区内设立临终关怀机构。我院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老年病房,对老年护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我院已成为嘉定区内最大的老年护理医院,现有床位350张。我院现有医技护人员120多人;基础医疗设备、仪器完善;有三名心理咨询师;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

5.2我院老年病人的特点

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病人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特点是:多患慢性疾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趋势。当同一病房内某位病人病情加重,医护人员的紧张抢救,病人家属的绝望、恐惧、悲伤等场景会给同病室病友带来惊吓和刺激,影响其正常休息和治疗,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病人在临终前忍受着过度医疗的痛苦;病人家属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经济、体力、精力大量消耗,以至整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本院已对老年病人及家属进行了问卷调查,40%左右的人选择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恐惧。所以目前最经济而快捷的方法就是在病区内设立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当病人生命体征只能维持一周左右时,将其转入该病房,这意味着病人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时能够得到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顾来代替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使病人在温馨、安静的环境中坦然、安详、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去。

5.3老年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与展望

在我院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可有效利用我院现有病房、仪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同时我院有三名心理咨询师,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可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临终关怀的理念不断被患者、亲属理解和接受,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临终关怀照护,达到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患者是否需要临终关怀,应根据患者病情、患者本人或家属有无特殊需求以及临终关怀专业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评估情况来决定。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是满足老年人“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节约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可能。减轻甚至避免我区老年临终患者的痛苦,维持生命的最后尊严,为临终老年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注重病人的安适,使临终者坦然地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去;使临终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得到维护。

开展临终关怀,可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优化医疗卫生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临终关怀服务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福利性,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体现政府的责任和主体性,也是我国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一项有崇高目标的事业,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 hospice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I Xujing GAO Maolong SONG Yuetao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of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hospice service, and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Method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were used. Results (1)In the survey of 446 elderly people, learn hospice car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23.9%; (2)Elderly residents who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hoose home care (46.4%), geracomium (32.7%) and nursing homes (15.9%); (3)Elderly residents hoped the nearest medical treatment accounted for 72.0%, hom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17.5%; (4)The old people think the best hospice service agencies in the community accounted for 53.3%, the general hospital accounted for 22.9%,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21.1%, and aged care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2.7%. Conclusion (1)Hospice agency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2)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hospice service standards.

[Key words] Hospice care; Elderly residents; Service 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 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 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 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 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 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 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 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 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 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 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 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 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 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 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 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 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 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 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 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 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 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罗维.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 王叶熙,康红芹.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 许子东. 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 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 梁娟娟.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 崔静,周玲君,赵继军. 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 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 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篇6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绪论

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老年朋友的临终关怀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死亡模式人们对临终关怀认识的影响、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子女无力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家庭照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成为主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死亡的关注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优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老年人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老年人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临终关怀通常整合了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的力量,成为一支跨学科、专业性又很强的队伍来共同参与完成的,承担了包括治疗、护理、控制疼痛、减除病人及家庭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任务。

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老年人的关怀,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帮助来减轻老年人在临终时的痛苦,使他们能够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二是对家属的关怀,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家属的心理。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一些专业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痛苦,达到临终关怀的目的。

二、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意义

(一)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传统的临终关怀主要以医疗关怀为主一般来说,医疗行为主要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并未着眼于老年人临终的特殊需要进行关怀与照顾。而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可以更好地协助医护人员,缓解或解除老年人生理上的痛苦以及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使老年人带着人世间的温暖静静地有尊严的离世,并且使家属的悲伤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错误的死亡观念。目前我国仍缺少有效的关于死亡的教育,绝大部分人对死亡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对死亡怀有恐惧心理,也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美国学者Kubler Ross提出人们在面临终老问题上总要经过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五个临终心理发展阶段,而开展老年人临终关怀,就是让老年人平静地度过这五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及其家属接触时,可以利用社会工作理论与专业方法适时地开展有关死亡教育的一些活动,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也属于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降低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死亡。

(三)减轻老年人家属的悲伤使其顺利度过悲伤期。老年人临终前后,其家属心里必然承受痛苦和折磨,最终给自己留下阴影,而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可以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家属的安抚和照顾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使老年人家属保持平缓的心态,积极配合对老年人的护理治疗;同时在老年人去世之后,老年人家属的悲伤情感也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之不至于破坏老年人家属的正常生活,使之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途径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专业的助人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专业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服务过程、专业的伦理守则,同时还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来解决老年人的心理等问题以及老年人家属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更好的走完余生。

(一)个案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感情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良好的正常状态。

临终老人常常会在心理上、情绪上出现各种问题,个案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主要在于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情绪的支持,以帮助老年人能够正确认识现状,明白死亡对于人生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帮助老人做好面对未来的打算,并做好当下的安排,调整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跨专业资源整合的作用,协助其他团队成员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呵护,如医护人员对老人的治疗和疼痛的减轻,心理学工作者对老人的心理平和和情绪稳定等工作协调和协助。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临终的老年人计划其临终生活,帮助老年人进行后事的交代工作做出葬礼计划,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一些特殊的心愿。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年人找到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以及存在的价值,使老年人回顾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并无悔地与他人道别。

个案工作的对象除了老年人,还要为其家属进行服务。在老年人去世后其家属也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安抚照顾老年人家属,使家属在对老年人的后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机构,共同完成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从而能够使老年人善终;另一方面,使老年人安安静静地离开人世,也使家属能够平静地度过悲伤期。因此,为家属提供悲伤辅导也成为社会工作者临终关怀工作内容之一。一般来说,丧失亲人的家属都会产生悲伤甚至一些反常的行为,悲伤辅导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家属适应因亲人去世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而提出的,使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状态,从亲人离去的悲痛中释放,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二)团体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团体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团体成员增进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问题的方法。团体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可以通过建立临终老年人团体和临终老年人家属团体两种团体形式,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首先,建立临终老年人团体。临终老人群体是属于同质性极高的群体,社会工作者据此把临终老年人组成带有自质的小群体,通过引导,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老年人朋友获得经验的分享、人生的感悟和精神的支持,从而促使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其面对死亡的消极心态。社会工作者经常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为临终老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支持平台。

其次,建立临终老年人家属团体。把临终老年人的家属组成一些相似性群体,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为大家构建相互交流平台,促使家属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彼此能够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朋辈处获得精神支持和生活鼓励,获得建立相互支持网络,彼此之间分享照顾老人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分享可以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家庭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从而让老年人更加舒适地度过余生。

(三)社区工作对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介入

社区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它是以整个社区及其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方法。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开展有效互动,整合社区所拥有的资源,为临终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和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利用专业技能开发、整合社区内物资、人力等各种资源,为临终老年人营造一个更适合他们晚年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社区环境。对社区其他人士进行关于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宣导,从人文关怀上为老年人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家庭访问、社区活动(如茶话会),邀请相关机构(如非盈利组织)和专家讲解相关的知识,为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法,促进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老年人临终关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社会工作者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工作真正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此,我国的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需要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支持。社会工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应用专业的方法来帮助老年人,其着眼点既在于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也在于发挥其专业的工作方法来解决老年人的困境。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余生生活质量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人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的一种特殊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会公益事业[1]。它侧重于缓解病人的症状及维护病人的自主权。通常,临终关怀与良好的症状控制相关,而并非诊断。在中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趋势的增强,以及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凸现。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发现,临终关怀转诊时间对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宜、及时的转诊能使临终关怀的作用最大化,避免过度的晚期干预,改善并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命质量[2]。然而,很明显的是临终关怀发挥其作用前,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至关重要,适当的临终关怀不仅有助于提高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3-5],还可避免不适当的资源使用,从而有益于社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就我国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临终关怀转诊时间及临终关怀发展模式进行综述如下。

1临终关怀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等,人们对医疗的期望和要求逐步增加,临终关怀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

1.1人口老龄化高龄人群(≥85岁)就应该接受临终关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人口特点、家庭结构特殊。据我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至2020 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6]。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临终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加上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严重,临终关怀在此过程中就显得极其重要。

1.2家庭结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人口数量、质量的控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结果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从中国现状来看,“421”或“422” 型家庭数量激增。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其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因而临终关怀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7]。

1.3疾病谱变化据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前3位死因[6]。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已超过160 万人,占全球癌症死亡患者总数的26.67%[7]。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有550 万新发的癌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400 万,正面临着严峻的癌症患者增加趋势[8]。当前我国癌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及死亡率使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急剧增长。

1.4临终病人疾病使临终病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研究发现,至少50%的临终病人会出现疲劳、大小便失禁、乏力、疼痛、便秘、焦虑等症状[9]。然而,上述症状正是进行临终关怀的指标。许多研究证明,对于临终病人,临终关怀是最好的护理模式之一[10]。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3个方面出发,旨在采取一套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品质。研究表明,临终关怀至少可缓解临终病人10项症状[11]。此外,临终关怀可延长临终病人的生存期限,减轻家属的痛苦及提高家庭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可节省医疗开支,有益社会[12-14]。

2临终关怀转诊时间

研究证实,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服务确实能提高临终病人的护理质量[15-17]。当前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较为强烈,如何提高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将成为临终关怀的研究重点,研究表明,临终关怀介入时间是影响临终关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晚期介入会给患者、家庭、疗养院及社会等带来临床、情感、组织以及财务性问题[18]。

2.1影响因素在临终阶段,决定是否使用临终关怀以及何时使用临终关怀是一项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包括个人(人口特征)、社会(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心理(态度及临终护理倾向)、医疗(诊断、存活时间、合并症、功能状态和临床需要)、医师(预后的准确性,态度和临终关怀实践)以及临终关怀市场因素和在基层医院和地区医疗健康护理资源的可用性和使用水平等[19-21]。

2.2临终关怀转诊现状专家认为临终关怀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使临终关怀的作用最大化,以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目前临终关怀的平均时间却少于60 d。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有30%的病人在临终前1周或不足1周的时间才开始进行临终关怀[20]。台湾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10癌症患者在其生命的最后1年使用了临终关怀,1/4到1/3的患者在其死亡前1周才涉及到临终关怀[22]。基于以上研究,可见短期临终关怀的趋势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短期的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规划和调动所需资源,以满足患者最佳症状管理的目标和足够的心理支持[23],并可导致照顾者在丧亲后,情绪抑郁长达13个月之久[24-25]。因此,短期的临终关怀会对临终病人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终末护理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不可取。最近的研究表明,临终关怀服务的满意度与家属对善终服务转诊的时间有关,转诊时间越晚,临终关怀的满意度就越低[26]。

在某些情况下,早期转诊临终关怀是不可能实现的,Waldrop等[27]在其研究中发现,44%研究对象疾病的确诊时间太晚,17%的患者在早期拒绝临终关怀。Schockett[26]团队发现:“太晚”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中,约25%在早期不可能轻易改变观念及时进行临终关怀,13%拒绝早期转诊临终关怀,以及有1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因此短期临终关怀患者中未能早期进入临终关怀的比例在23%~61%,对于部分临终病人接受早期临终关怀似乎是不可能的。

2.3临终关怀转诊时间是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保障晚期癌症患者转诊临终关怀护理的时间较晚,大概遵循死亡前1~2个月的规律[27]。Bruera等[28]建议在门诊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以此作为获取疾病早期患者的方法。Hui等[29]研究发现,住院临终关怀护理组从转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7 d,而门诊临终关怀护理组则为90 d,可见早期转诊临终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存期。为了避免过度的晚期干预以及促进症状的缓解,及时的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转诊非常必要[30]。

3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模式是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我国临终关怀护理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临终护理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尚未形成相适应的护理模式。

3.1国内外临终关怀发展模式国外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两种值得借鉴,一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比较注重的临终关怀医院模式;二是美国采取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各有利弊[31]。我国得到公认的临终关怀模式有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32]。PDS模式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上, 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 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 坚持国家、集体、社会相结合,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的框架体系[32]。然而,由于PDS 模式是个理想化的模式,涉及面广、操作较为困难,因而缺乏实用性。“施氏模式”以家庭临终照护为核心,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和“空巢”家庭数目的上升,“施氏模式”的家庭临终关怀也面临着严峻考验[33]。

3.2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比较科学、合理的临终关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给予临终关怀对象必要的照护,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至关重要。为此,众多学者和研究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研究表明[34],以社区、跨学科小组、家庭三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可能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观的改变相适应。该模式以社区为中心,最大程度上发挥社区优势,节约医疗资源,在农村地区更为可行,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布局以及家庭临终护理向公共临终护理转变的趋势较为接近。此外,研究者对临终关怀中的护理模式也进行了研究,如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35-36]、临终关怀舒适护理模式[37-38]等,其宗旨都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 增强病人的舒适度,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维持临终病人尊严, 帮助病人安详、舒适地走到生命的终点。研究表明,人文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对临终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很大的意义,较一般常规护理模式,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4小结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提供的综合,重点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强调的是对临终的姑息性照护,而非治疗性照护。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临终关怀成为研究课题。临终关怀介入时间及模式对病人及家属临终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终阶段,决定是否使用临终关怀以及何时使用临终关怀是一项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然而,目前还未确定影响临终关怀介入时间的决定因素。在临终关怀中向家属做到以下几点可提高临终关怀整体满意度:(1)规律性告知患者的身体状况。(2)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3)提供患者医疗的准确信息。(4)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护理。

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关怀模式,因此,应加强死亡教育,改善伦理环境,建立符合国情的临终服务机构,构建符合中国民情的临终关怀模式,从而使临终关怀向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发展,如母亲孕育新生命一般使临终者走完人生旅程。

参考文献

[1]Jeno JM,Sho JE,Casarett D,et al.Timing of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Quality of Care:Length of Stay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 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7,34(2):120-125.

[2]Rickerson E,Harrold J,Kapo J,et al.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 and families′ perceptions of services:are earlier hospice referrals better?[J].J Am Geriatr Soc,2005,53(5):819-823.

[3]Lorenz KA,Lynn J,Dy SM,et al.Evidence for 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a systematic review[J].Ann Intern Med,2008,148(2):147-159.

[4]Zimmermann C,Riechelmann R,Krzyzanowsk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zed palliative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8,299(14):1698-1709.

[5]Fairfield KM,Murray KM,Wierman HR,et al.Disparities in hospice care among older women dying with ovarian cancer[J].Gynecologic Oncology,2012,125(1):14-18.

[6]李君,张大勇,菅林鲜.老龄化背景下的临终关怀问题[J].理论探索,2011(3):97-99.

[7]管素叶.中国临终关怀事业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探析-基于国家和市场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22-24.

[8]严勤,施永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4(11):1295-1301.

[9]Teunissen SC,Wesker W,Kruitwagen C,et al.Symptom prevalence in patients with incurable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4(1):94-104.

[10]Paice JA,Muir JC,Shott S.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comparing quality in diverse settings[J].Am J Hosp Palliat Care,2004,21(1):19-27.

[11]Tsai JS,Wu CH,Chiu TY,et al.Symptom patterns of advancedcancer patients in a palliative care unit[J].Palliat Med,2006,20(6):617-622.

[12]Pyenson B,Connor S,Fitch K,et al.Medicare cost in matched hospice and non-hospice cohort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4,28(3):200-210.

[13]Morrison RS,Penrod JD,Cassel JB,et al.Cost savings associated with US hospital palliative care consultation programs[J].Arch Intern Med,2008,168(16):1783-1790.

[14]Lin WY,Chiu TY,Hsu HS,et al.Medical Expenditur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Between Hospice and General Car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in Taiwan[J].J Formos Med Assoc,2009,108(10):794-802.

[15]Lorenz KA,Lynn J,Dy SM,et al.Evidence for 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a systematic review[J].Ann Intern Med,2008,148(2):147-159.

[16]Zimmermann C,Riechelmann R,Krzyzanowsk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zed palliative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8,299(14):1698-1709.

[17]Gozalo PL,Miller SC.Hospice enrollment and evaluation of its causal effect on hospitalization of dyi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J].Health Serv Res,2007,42(2):587-610.

[18]Tang ST,Huang EW,Liu TW,et al.Aggressive End-of-Life C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ropensity for Hospice Enrollment Within the Last Three Days of Life for Taiwanese Cancer Decedent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0(41):68-78.

[19]Han B,Remsburg RE,McAuley WJ,et al.Length of hospice care among U.S.dults:1992-2000[J].Inquiry,2007,44(1):104-113.

[20]Teno JM,Shu JE,Casarett D,et al.Timing of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quality of care:length of stay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 timing of hospice referral[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4(2):120-125.

[21]Keating NL,Landrum MB,Guadagnoli E,et al.Care in the months before death and hospice enrollment among older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J].J Gen Intern Med,2008,23(1):11-18.

[22]Tang ST,Chen ML,Huang EW,et al.Hospice utilization in Taiwan by cancer patients who died between 2000 and 2004[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3(4):446-453.

[23]Casarett D,Pickard A,Bailey FA,et al.Do palliative consultations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J].J Am Geriatr Soc,2008,56(4):593-599.

[24]Bradley EH,Prigerson H,Carlson MD,et al.Depression among surviving caregivers:does 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matter?[J].Am J Psychiatry,2004,161(2):2257-2262.

[25]Kris AE,Cherlin EJ,Prigerson H,et al.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 in family caregivers:13-month follow-up study[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3):264-269.

[26]Schockett ER,Teno JM,Miller SC,et al.Late referral to hospice and bereaved family member perception of quality of end-of-life care[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5,30(5):400-407.

[27]Waldrop DP,Milch RA,Skretny JA.Understanding family responses to life-limiting illness: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ospic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J Palliat Care,2005,21(2):88-96.

[28]Bruera E,Hui D.Integrating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the trajectory of cancer:establishing goals and models of care[J].J Clin Oncol,2010,28(25):4013-4017.

[29]Hui D,Elsayem A,De la Cruz M,et al.Availability and integr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at US cancer centers[J].JAMA,2010,303(11):1054-1061.

[30]Kang SC,Lin MH,Hwang IH,et al.Impact of hospice care on end-of-life hospitaliz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 Taiwan[J].J Chin Med Assoc,2012,75(5):221-226.

[31]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及在我国的模式讨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70.

[32]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62.

[33]石礼华.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22(4):82-83.

[34]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5-29.

[35]许婷婷,段国华,张翼飞,等.浅议临终关怀人文护理[J].医学与社会,2009,22(3):21-22.

[36]高东芹.浅议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53-55.

[37]王艳华,孟小善,舒适护理在癌症晚期病人宁养疗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17-18.

篇8

肝癌是一种较为恶性的肿瘤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都已经是肝癌晚期。由于肿瘤转移引起的疼痛,以及化疗造成的呕吐、恶心、营养不良等,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因此,加强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所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40例,平均年龄为62.6岁,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52岁,女13例,男27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具体作法如下:

1.2.1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不同的老年人,往往会存在着不同的身体状况,有的老年患者身体很差,有的老年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老年患者还合并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如肺气肿、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了更好地执行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计划,应该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1.2.2 心理护理

护士应该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向患者介绍肝癌治疗的原理、方法及优点,医生的资质以及检查中的配合方法、检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如疼痛、出血等),耐心解答患者担忧的问题,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认识检查的重要性,放松心情,主动配合[2]。同时,要注意引导患者勇敢面对死亡,以坦然、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1.2.3 疼痛护理

阵发性的剧痛和持续的疼痛都会对晚期肝癌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让他们失去活下来的勇气。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疼痛强度进行主动测量,从信仰、社会、生理、心理4个方面来促进患者舒适。同时,基于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性质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穴位针刺止痛、放松治疗、安慰剂疗法、音乐治疗、心理治疗等,此外,还要指导患者在疼痛时以转移注意力、舒适、深呼吸等方法来将疼痛予以减轻或者消除。

1.2.4 饮食护理

晚期肝癌患者由于消耗大、食欲差,通常都会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要基于患者的饮食习惯。口味爱好来给他们提供色、香、味俱全的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以满足患者机体的需要,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

1.3用面部表情量表测定疼痛

为了能够真正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疼痛情况用简单易行的记录表格、评估工具来准确记录和评估[5]。本文测定疼痛采用面部表情量表,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到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表情图组成。

1.4 护理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表来对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解,护理满意度评分为十分制,分别为不满意(0~3分)、比较满意(4~7分)、满意(8~1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别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

入院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疼痛感觉得到了较为明显减轻,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治疗组总满意率98%,对照组总满意率80%;两组患者间的满意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临床治疗效果[n(%)]

例数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研究组

20

33(66)

16(32)

1(5)

95%

对照组

20

9(45)

7(35)

4(20)

80%

P

<0.05

3.讨论

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产物,对晚期肝癌患者实施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能够让他们平静、安详、无遗憾、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患者、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配合,这就是临终关怀的价值具体体现。总之,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能够让留者能善留、逝者能善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杨萍,孙丽秋,陆宇晗,张荔. 北京市30家医院住院癌症患者疼痛及控制状况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23(03):120-123.

[2] 叶夏秋. 肝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控制与临终关怀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24(04):144-146.

篇9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人们在追求有质量地开始生命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了要有尊严地告别生命,这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核心家庭模式的增加及家庭经济水平的上升,使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则是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但通过调查发现,72%的养老院都重视前期的宣传体验和中期的服务过程控制,而忽视后期临终关怀。针对此现状,本组提出养老院“2+1”服务体系,在前期和中期这“2”方面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并完善后期临终关怀这“1”部分,从而健全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

一、临终关怀定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生存期限有限(6个月或者更少)的人,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不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来给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一站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英国在196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目前,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社会公共照料系统及专业的社区团队;美国在1982年就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领域,截至2011年,美国年去世人口中有42.14%的人接触过临终关怀。但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有200余家,服务覆盖率仅为12%,而西方发达国家均在80%以上。让每个将死之人获得善终,这是健康者对同伴的一种责任,也应该是整个社会要做出的承诺。

二、天津养老院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天津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老龄化城市,综合近年来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津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有较大的老年市场。且天津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较早,1988年,天津医学院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随即筹建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病房,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故本组以天津为例,开展养老院临终关怀调研。

针对天津市内六区及四郊五县有代表性的26家养老院的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等相关人群,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临终关怀态度、养老院服务满意程度及知识了解度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2~11月,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情况的了解与数据的收集。本组共发放两套问卷,各400份。第一套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调研,问卷包括10道临终关怀相关基础问题,及10道对临终关怀态度取向问题,调研对象包括养老院院内老人、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获得有效样本量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5%。其中养老院内老年人89份,老人亲属97份,护工95份,志愿者98份。第二套对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态度及对养老院满意度调研,获得有效样本量386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一)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

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34%,老人亲属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67%,护工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52%,志愿者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49%。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普遍偏低,对其概念、内容、护理的基本把握较差,特别是护工及志愿者方面,更应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解,从而实现专业服务。

(二)是否有必要在养老院内引入临终关怀服务

6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21.8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13.53%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证明将临终关怀引入养老院有市场需求。

(三)老年人对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91.2%的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63.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81.3%的老年人觉得自己得了致命的疾病亲属应该告诉自己,但42.9%的老年人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疼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死亡不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但对临终关怀实施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四)对养老院志愿者的满意度

41.19%的老人反映经常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7.15%的老人反映偶尔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6.99%的老人反映几乎没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67%的老人反映从未见过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关于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有15.02%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29.01%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20.47%的老人认为一般,35.5%的老人认为仍有进步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故在志愿服务方面应做进一步探究,提高服务质量。

(五)养老院环境及设施方面的满意度

32.76%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7.19%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47.95%的老人认为一般,12.1%的老人认为仍需改进。针对养老院服务设施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相应的整改,使其更符合老年人及临终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

三、养老院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概念普及度不够

通过对天津市各大养老院的调研,笔者得出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接受临终关怀这一理念,并对其持以积极态度,但真正能够参与临终关怀教育以及自我评估的情况并不乐观。社会理解程度不够,一是缺乏对死亡的了解,临终传统文化强调孝顺的观念,如果将老人送去临终关怀机构,就会被认为是抛弃老人,推卸责任而受到舆论谴责。二是缺乏对临终关怀的了解。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品,少有问津,听说过临终关怀的只有寥寥数人。因此,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护工缺失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津城养老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护工缺乏与流失的现象始终制约着养老院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方面工作者普遍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风险责任重,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大养老院特别是民营养老院频频招不到人。现有的临终关怀整体素质整体不高,行业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从而造成行业服务标准及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临终关怀行业也不易于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工作环境及性质的考虑使大多高校毕业生将此行业排除在职业规划之外。故目前,服务队伍整体与临终关怀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性较低

目前,天津市72%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为天津市内各高校大学生。由数据反馈得知,目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服务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群体普遍有着高涨的服务热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临终关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且人生阅历尚浅,又面对生与死的严肃问题,使得众多大学生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仅出现一次,因无法处理自身在面对死亡时的压力和痛苦而选择终止志愿服务,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服务过程,而短期的志愿服务并不能从实质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临终病房生活环境较为简陋

临终关怀主张让生命走的温暖,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临终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效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对养老院临终老人的走访,得出主动入院老人的比例为50.98%,其中16.87%需要全程护理,62.74%能够生活自理。虽然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下降,故临终关怀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设置有关临终关怀的专用房间。同时,医疗设备缺失,饭菜口味单一,多个老人住在简陋装修的病房中,临终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满足,老人的起居环境急需改善。

四、对策探讨

(一)大力宣传临终关怀理念,开展死亡教育

养老院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老人开展死亡的普适性教育,促进其树立科学的死亡价值观,使其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养老院可以举行一些义卖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参与临终关怀,让人民了解到当医学治疗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减轻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倡导志愿者长期帮扶

养老院及相关养老机构应从多渠道招聘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合约,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对现有服务人员要做好教育与再教育工作,使其在技能、知识、业务及奉献精神方面全面提高。志愿者方面,要倡导其进行临终关怀长期帮扶工作并进行必要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能更好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院方也要做好护工及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其心理动态,表现出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尊重和认可,良好的保障服务有利于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

(三)设立养老院临终病房,提升生活起居环境

临终病房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因为人文环境难以量化,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忽略。关于人文环境的构建,养老院院方可以把年轻时有相同经历的老人或有共同话题的老人安排在较近的病房,并倡导其亲戚、朋友主动与老人聊天,从而增加老人的心理安全感。物质环境方面,由于临终老人的感官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反应度严重下降,并且极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与怀旧感,因此,临终关怀病房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房间。老人对光感反应较慢,所以应选择合适的夜灯,且可将房间进行个性化布置,使其充满温馨气氛,令老人处于一个熟悉的空间,增加归属感。

(四)呼吁政府扶持临终事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对涉及临终关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在卫生部相关制度下,结合临终关怀的特点,制定收治、护理、转院等各项标准及工作规范,解决临终关怀无章可循的现实问题。政府可通过提取福彩公益金、争取慈善资金、鼓励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床给予合理的开办经费以及收治病人的资金补贴,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正常运营。

五、结语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受到尊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通过医学和心理上的关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呵护生命的最后环节。将“2+1”服务体系引入养老院,实现养老院对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全程负责,减轻即将离世老人心灵及躯体痛苦。

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也希望为提升养老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作出贡献。因为笔者能力和时间的有限,仅从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但是,笔者还将持续关注养老院临终关怀相关问题的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和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058185。]

参考文献

[1] 白旭晶.北京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1,51(36):1-6.

[2] 陈春燕.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2): 26-28.

[3] 吴茜.临终关怀需求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4):1291-1293.

[4] 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5] 章然.美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杭州: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47-50.

[6] 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40-42.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篇11

临终关怀[1]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报告我科对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的结果和护理体会如下:

1 一般资料

鉴于干部老年科病房的收治对象多为老年患者,临终患者较常见。2010年1月—2010年7月,共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在53岁—97岁之间,干部6例,职工4例,家庭妇女1例,住院时间为23h—21d。

2 护理方法

2.1 常规方法:落实常规护理工作,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地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加强巡视,对病人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处理,准确评估影响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因素,防止出现意外。

2.2 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予以对症处理:不能进食患者予置胃管喂食,高热患者予以药物解热或冰枕物理降温,体温不升者予以保暖,使用热水袋温度小于50℃,防烫伤;气喘、水肿患者予以利尿平喘消肿;二便失禁者予以保持干爽清洁,行留置导尿;褥疮患者应填报褥疮发生备案表格,局部应用康惠尔敷料贴、上气垫床、定翻身计划q2h。

临床观察一些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可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表现为厌烦及拒绝。

经知情同意后,让患者及家属签字为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采取治疗为辅,实施临终关怀。

3 临终关怀的实施

3.1 设置安宁病房

让临终患者住进安宁病房,使病人有尊严地迎接死亡。因临终是生命的特殊阶段,提供单间病房,增加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干扰,提供病人自我肯定的场所。

3.2 制定临终护理计划,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临终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让病人感到舒适,协助患者饮食、排泄、睡眠等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预防褥疮,保持身体的完整形态和预防感染。补充高质量营养,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营养。

3.3 对有意识和情感的临终患者,缓冲疼痛是首要任务

可按WTO阶梯疼痛法(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渐渐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采取口服、直肠给药、皮下注射和药物阻滞破坏痛觉传导通路止痛。

3.4 心理护理[2]

临终病人照料的重点不是挽救生命,而是为病人减轻痛苦和送终,临终护理的核心在于心理和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4.1 传递恰当的信息

根据病人的承受力与家属意见以适当方式告知病人其真实病情。

3.4.2 全面的心理支持

在病人知道即将离世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后,医务人员就需给予病人最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护士在这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4.3 妥善做好临终病人家属工作

护士需注意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若有条件尽可能安排专人陪伴家属,进行安慰和劝说。

4 结果

通过我科人员的同努力,11例患者无一出现自杀倾向,均安详离世,无医疗纠纷,其中一例家属出现较剧烈悲痛情绪,其余患者家属均能冷静平和地接受现实,并对医务人员所实施的临终关怀表示满意,当面口头致谢。

5 护理体会

5.1 对11例临终患者实施的临终关怀仍不够完善

我们的护理过程说明,当护士本身能正确对待死亡,在工作中建立起积极的信念,病人也能受到良好情绪的感染,在护士的安慰和支持下,平和安详地迎接死亡。

5.2 完善临终关怀,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积累基础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护理技能,才能在实施临终关怀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5.3 临终关怀的对象可以是所有的临终患者,可贯穿于临终阶段全过程的服务,临终关怀患者的死亡是一种自然死亡,而安乐死是人为使病人提前死亡,因此临终关怀无论从传统习俗、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都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5.4 随着我国护理学与国际日益接轨,讨论临终关怀将不再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话题。在此引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