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8: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中小企业会计存在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现象日趋严重。中小企业较少配备专职会计,使用兼职会计现象比较严重。中小企业业主与会计存在裙带、亲属关系,会计监督作用完全失去,从而导致财务核算混乱,弄虚作假的行为时有发生。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更新较慢,远不能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需求。
2.制度缺失。内部制约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3.会计电算化广泛普及,但发展不平衡。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其在会计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显示出优越性,从而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对会计工作的帮助也越大。
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缺乏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存在能力缺位和知识面过分狭窄的现象。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只具有应付日常业务的能力,缺少会计业务的整体组织和综合分析能力。
5.会计核算方法简单,会计监督不力,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发挥。会计方法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是能否全面履行会计职能的关键。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只重视会计核算、记账、算账和报账,而忽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比如:从会计数据的来源上,对原始凭证的控制不够严格,不合要求的发票、收据甚至白条都可以。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是现有会计规范化制度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只有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会计人员才有可能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深度,同时建立会计人才市场,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会计人才的良性流动机制。
2.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会计法》对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数据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有关的会计法规,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以此为准则,自觉执行国家颁布的统一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营造实施相关法规的良好氛围,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
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财政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作好以下工作:(1)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予以惩罚。(2)定期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3)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最后,财政部门应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4.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①资源的配备计划;②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建立、工作分工及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一般特点。中小企业中70%以上是私人企业,是由个体商贩、家族传统手工业者、或者是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而来的民营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技能单一、专业度低、理论水平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简单、松散,基本是老板直接面对员工的家长模式,经营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适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急需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基本还是劳动密集型辅助企业,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先进尖端设备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失,竞争力较弱。
(二)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遇到了生存问题,尤其是技术含量偏低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用工费用的增加,生存艰难,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却又不能像大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和政府协调,很难跟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在这一方面脱节,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直接关系到生存。2.强者横强,弱者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在二次创业中,走在科技前沿的互联网、传媒、科研、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而生产加工型企业受到来自市场、资金、用工以及国家结构调整的挤压,生存困难。3.中国金融体系的设计是完全服务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国企。虽然国家要求各大银行要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是进展缓慢,远水难解近渴,现状仍然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或者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令人振奋的。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接纳的大学毕业生逐年提高,而且随着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更多的高智能人才充实进来。同时,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中低端劳动者的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来源。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中小企业的未来有着相当的发展空间。
2.因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定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带来不竭的动力。可以看到,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数量已占到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30%以上。
3.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船小好掉头,适应能力强。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大趋势,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我们相信,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数量会以两位数字增长。
二、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政策给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中小企业的未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地维护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弱势,生存和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很难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融资、装备、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更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98.7%来自银行贷款。政府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问题。未来的大趋势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民营中小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服务体系,民间融资合法化,逐渐从地下转到地上。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后劲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更会制约企业未来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综合解决中小企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矛盾
产业结构、地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调是困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政企不分、政资不清、产权模糊,导致企业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为结构调整带来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行为,解决结构矛盾,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兼顾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中小企业现有数量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60%以上,在出口贸易中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中小企业还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吸收了大量富裕劳动力,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企业同样肩负着社会责任,两者密不可分。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社会效益,中小企业在未来的运行中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挤压。优秀的创利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口碑才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成长壮大,对增加政府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繁荣一方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生存境况堪忧。中小企业只有依托政府的强力支撑,创建现代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竟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1 公司体制多样、复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资金来源中,自筹、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分别占83%、8%和9%左右。目前这类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6%,集体经济占17%,国有民营占24%,股份制企业占25%,其他占28%。
1.2 经验不足,难以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企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意识不强,科研能力不足,技术陈旧落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导致信息不畅,掌握不了最新的市场动态,制约了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创新。
1.3 缺乏资金及融资渠道。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不充沛,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本来更加需要银行的支持。可是据调查,我国的这些企业仅有8%左右的能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且是有一定成就的企业。而对于那些更需要资金,正处于创业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有好项目,却难以转化为生存力。
1.4 决策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虽然会遇到资金匮乏、不容易网罗人才等问题,但是俗话说的好,“船小好调头”,正是由于规模小,可制约的因素也较少,企业的经营者全权掌握了企业的财务、人事、经营等权力,在遇到市场疲软、运行不畅等问题时,可以迅速的做出决策,改变经营方向,使自己迅速的摆脱危机的困扰,具有“小型化”、“柔性化”的特点。能快速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的集成,很快的就将科研的发明发现,迅速的将其转化为市场化的商品,有效的占领市场。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始投入资金少,投产迅速,能有效地而快捷的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更加可靠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从投入到产生经济效益,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每个岗位就会增加3至5个间接的就业机会);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设置灵活,调整方便,容易产生科技创新和科技产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创造更多的补缺基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更能专心关注市场上被大企业忽略的某些部分,在这些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也就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能创造出更多的生存空间;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基本力量。这些企业虽然资金相对较小、竞争风险大,但机制灵活、富于创新,可以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活跃在竞争十分激烈并快速变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上。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
我在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紧密的客观条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的问题。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不少重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还面临科技创新薄弱和竞争力不强等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为:
3.1 我国科技的竞争力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我国高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刚刚确立,研究与开发意识不强;第二,受资金制约,研究与开发投入不够,致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如果要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分得一杯羹,提高我国的科技研发水平是必须的,非自主研发不可。
3.2 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技术缺乏。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差距十分明显,自主研发水平较低,我国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还不到一半,,更有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工业核心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差两代,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没有发言权,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白白的损失很多机会,只能在一些低附加值生产领域进行竞争,资源消耗大,产出低,风险高。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值比重一般在30%以上,而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
3.3 产业体系不完整。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2002年我国有71%的企业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39%的出口产品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4 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存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所特有的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决定了它作为社会经济细胞中的一个脆弱群体,必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有关的政策法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交流、人才培训、财务审计、企业管理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也有待于建立和完善。上述种种问题,都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必须加以改变。
4.2 政策上存在失衡性和歧视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的短期性。80年代初期,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②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企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体私企存在着双重纳税等。
4.3 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技术水平较下。加强技术创新是改善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途径;它是消除市场产品成熟化、替代化和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它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要说和国外相比,就是和国内大型企业相比较,也是很低的。大多数企业只有一些初创时期的发展思路和设想,缺乏明确的创新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取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直接购买技术成果的方式进行技术的二次开发,这种方式所开发的技术往往其市场寿命不长,技术领先程度不高,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的掌握。同时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少,且素质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费用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有的甚至更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从外部环境看中小企业面对着政府相关部门实际工作中的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中试机构建设缓慢、落后传统技术居多、专利适用和高新技术少、研发投入太少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
4.4 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混乱、人才匮乏,企业规模小,管理机构复杂,形成因人设事,部门林立,人浮于事,浪费严重。在管理思想落后,缺少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方法落后。总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比较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4.5 融资渠道单一,筹集资金困难。尽管中小企业有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但是科技创新内涵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而导致高风险性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资金来源的巨大障碍,致使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部门获得足够的间接融资,资金缺乏成了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流动资金的短缺又使得企业难以开拓市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扩建的资金不足又使得企业坐失产业化的良机,使其失去一定的竞争能力。总之,种种不利导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在的融资困境,这大大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金数额有限,在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上较差。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角度去看,技术创新基金的功能将会随着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新型投资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而逐步弱化。
4.6 存在着较高的死亡率 中小企业有着较高生长率的同时,也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在美国,新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4年存活率大约为50%,8年存活率仅为30%。在我国则更高。通过分析,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创业之初项目选择不当。②企业在创业时的发展计划脱离实际。③市场开拓能力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对外交流机会少,对市场的把握不足,对市场尤其是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有限,使企业缺少后续发展机遇。
5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
5.1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虽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起步较晚,但由于其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全国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5.2 制造业涌现出大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研生产型企业。过去,中小型企业很难在制造业立足,因为它们无法同现代化大企业竞争。现在,这种科研生产型企业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常常走在大型企业的前面,并对大型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5.3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据领先地位。据英国小企业协会调查报告: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成果比大企业高2.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技术投入市场的时间却比大企业少1/3;另据美国商务部的材料,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开发的重大新技术中,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发明的项目占1/4,1000人以下的企业占一半以上。在我国,高技术大大增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的真正“王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则以提供专项技术、优质服务、不断推出新产品取胜。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技能,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便于管理,易于经营而且使员工感到工作与切身利益有关,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个人才能可以得到重视,从而有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能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变化快、起伏大的特点,“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土壤。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有独特的固定市场和消费对象,大大降低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建立过去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来建立的国际联系,来开拓过去只有大公司靠大批量生产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来进行过去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小企业依靠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把握, 以及大胆创新的冒险精神,在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就业、技术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结构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随着新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的强化, 中小企业的优势日益突出。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作用、特征、 问题,为促进其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静态分析
1.1.1中小企业规模数量与效益指标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数量与效益指标, 可由1997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静态数据描述,如表1―1所示。表中数据说明, 中小企业的户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负债高于大型企业, 资产合计、利润总额与利税总额低于大型企业。四项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皆低于大型企业。
1.1.2中小企业结构分析
1)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由表1-1看出, 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部独立核算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规模中,所有指标的比例皆低于国有大型企业 (表1―1右起第二列)。四项效益指标也低于全部独立核算中小型工业企业。 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劣势显而易见。从另外的角度来说, 非国有的集体、私营和其他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是易于理解的。
从出货值及其构成也可说明这一问题。1995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大中小型企业, 以及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大中小企业出货值及其构成如表1-2所示。 由表看出, 国有中小型企业出货绝对值及其构成在总计中所占比例不但小于大型国有企业, 而且低于全部中小型企业的总体,这说明非国有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文汇报》2000年10月24日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3)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结构分析
行业内部中小企业比重大, 反映这个行业的集中度低, 反之则高。根据对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产的分析,39个行业,若以固定资产原值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参照系,大体可以分为生产集中度高、 中、低三种类八版报道,1998年底,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中, 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分别是28.24%、38.41%和40.02%。
2)中小企业地域分布结构分析
按照投资和经营主体分类, 我国中小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其中乡镇企业比重最大, 占80%以上。分析乡镇企业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其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的地域分布。199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乡、村两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3所示。
表1-3数据说明, 中西部地区企业总数、从业人员与东部企业总数、从业人员相差不多,但总产值、 营业收入、利税总额、 固定资产70%以上在东部。另外西部十省六项指标仅占总计的2.82%一6.72%,说明中小企业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优势在东部。型,如表1-4所示。表中数据说明,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比较广泛, 占优势的行业有20多个。特别是小型企业, 两项指标有一项超过50%的行业有18个, 两项指标有一项超过60%的有14个行业, 两项指标有一项超过70%的有10个行业。
1.2动态分析
中小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和效益指标在1993年至1997年间的动态变化,如表1-5所示。
表1-5数据说明,1993年至1997年间,中小企业的八项指标和四项效率指标年平均增长率皆为负值,其中利润总额比例下降较多、引起销售利润率下降最大,其年平均下降23.50%,但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2.43%,是可喜的。
小型企业除工业总产值比例和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稍有提高外,其余指标和效益指标年平均增长率皆为负值,但起伏较小。
2.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部宏观环境的负担重、融资难、支持弱, 以及内部运作的负债高、结构差、素质低、亏损多。
2.1外部宏观环境问题
一、负担重。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企业负担重、税费多。例如,在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标准上,对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9%征收,而对国有大型企业则按2%征收,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
二、融资难。 中小企业由于资信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 而且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难度大,开户难,贷款难,结算难,长期困扰着中小企业。
三、支持弱。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体系和支持发展的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抓大”,只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感兴趣,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方面只考虑大企业, 中小企业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
2.2内部运作问题
一、负债高。 中小企业不良资产严重, 负债率过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1998年全国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 同口径小企业为66.5%,个别地区的小企业负债率高达80%以上,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
二、素质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素质较低、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匮乏。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方面,大、中、小型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10.29万元、5.11万元和2.48万元。这表明,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仅为大型企业的25%。在人员素质方面,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拥有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小型企业仅有2.96人, 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在组织管理方面, 中小企业缺乏管理组织能力,生产管理上多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组织经营多处于无序状态。
三、结构差。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多数属地方管理,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 出现“结构型”过剩,产销不畅。
四、亏损多。多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 自生自灭。由于低水平无序过度竞争,经营效益普遍恶化。1998年亏损的国有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95%以上。 1995年至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中型企业亏损额分别为17.92亿元、77.54亿元和103.28亿元,而同期国有小型企业亏损额分别为39.35亿元、80.92亿元和100.77亿元。由表1-1看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皆远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从根本上说,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并非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因此, 需要从政府改善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不断创新两个方面着手,才能促进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3.1创造公平竞争、有利于中小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产权不清、政企不分问题。 因此, 中小企业改革以涉及产权改革的形式为主,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 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政府各部门管理中小企业无法可依。因此,应借鉴国外制定的中小企业法, 以确定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发展方向和保护原则,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 明确中小企业的责任权力,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3)完善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
应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金融、财税、教育咨询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要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基金式机构,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筹资政策。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应适当倾斜。如清理、取消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对于新办的中小企业,可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教育培训、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与产业换代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和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训,完善人才市场、企业家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建立咨询诊断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诊断, 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基础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通畅、便捷的信息交流的服务网络。
3.2提高素质、转换机制、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固然重要,但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和运行机制,是起决定作用的。
1)中小企业建立发展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小企业要与国家控股的大企业加强政策联系,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分工合作体系;加强资本联系,以加快企业产权股份化;加强技术联系,以加速技术创新;加强产业联系,发展优势企业群;加强品牌联系,加速优质资产的低成本扩张;加强经营联系,形成跨地区、跨国度的营销网络;加强产权联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江苏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一)地区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地区
中小企业指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员工数量少的中小规模企业,这一类企业的雇佣人数和营业额都不大,市场份额较小。在江苏,这一类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沿海沿江分布,这一地区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可以利用长江三角洲的便利条件,如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并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同时市场广阔,因此,这些条件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此,寻求发展契机。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优越的条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收不少,让许多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
(二)经营特点:专业化,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
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领域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对一些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加工,使其产生附加值,以此来进行贸易,获得利润。但是江苏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更多的领域上进行探索,这主要是自身条件所限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相对于大型企业不占优势,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会分散发展精力,还会导致原有的加工贸易行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并且多元化的经营还会带来企业风险的加剧,这些风险也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江苏中小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更加注重于本地区经营特色的发展,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在市场相关领域竞争力。
(三)规模优势:位居全国之首
江苏中小企业集聚的规模,发展的水平以及速度,在全国各地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发展过程中,南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巨大发展优势,进行产业集聚,实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据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约为40万家,这一数量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7%。可见江苏中小企业在整个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职之高。
二、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巨大潜力不可小觑,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也许多问题,出现了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江苏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不足,并且,在江苏一部分企业属于负债企业,导致信用难以进行正确评估,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到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少;其次,融资的渠道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而不能发放债券进行集资,只能依靠内部融资,而内部融资力量薄弱,依旧限制企业的发展;再次,国家行政审批的制约,虽然目前审批权限下放,中小企业还是避免不了繁琐的手续和严格的审查,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难以增强
江苏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的为加工贸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而是拘泥于原有的生产技术上,导致产品单一,不能更好的迎合市场的需要,抓住顾客的眼球,目前国家已经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个中小企业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提高创新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管理者素质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制约着企业的未来。江苏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大多为自主管理或强制管理。在这种管理制度下,企业整体的协作水平受到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化,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像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对于一些先进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理念还有所欠缺,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江苏省大约82%的中小企业处于管理的较低层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针对江苏中小企业提出的发展举措
(一)解决融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是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要从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入手,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要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进程,解决其自身存在的信用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提高信用等级。其次,还要依靠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江苏政府应结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政策,在审批制度上,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江苏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应着重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南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依赖于仿制,以及原有的加工方式,要加快创新步伐,改进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增强自身的特色,制造符合大众需要的产品,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家族企业的历史非常悠久,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家族企业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而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壮大。因此,对家族企业的探讨,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1.股权非常集中,权益性资本的比例过高
当前,在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比例过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2008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所有的中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主的个人投资都占该企业投资总额的50%以上。这使得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权益性资本比例过高,因此这类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下,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有很大的权威, 同时由于亲缘关系又形成强大的内部向心力,通过其它融资方式往往会导致家庭成员的股权被稀释,很多中小型家族企业管理者往往不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2.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导致资本结构较为单一
从全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数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融资的途径主要为企业原始资本积累、亲戚朋友筹款、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等方式。中小型家族企业与非中小型家族企业相比更加依赖于自有资金的经营。当中小型家族企业需要从外部融资时往往通过负债融资,并且其负债程度也远小于非中小型家族企业,而不愿采取股权融资方式。由于单一的融资渠道,也导致了中小型家族企业单一的资本结构。在中小型家族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较少的企业外来资金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了了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自身成长,不利于中小型家族企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3.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凸显的问题
大多数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呈现两大特征:首先是注重亲属关系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是依托亲属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朋友关系进行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家族企业中,举人唯亲是难以避免的现象,难以面向社会招募优秀的人才。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家长式、集权式的管理。家族企业中的家长式管理,主要是指采取集权式的组织模式、恩威并用的管理方法以及“家长”的示范效应等方式,来完成企业的人事管理。这两点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新发展、新出路
1.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来帮助中小型家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首先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以优惠的利率来满足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融资需要,例如通过发行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中小型家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资金。其次可以发展地方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集约化经营,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减少了县以下金融机构,而农村信用社又无法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型家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但中小型家族企业又是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体,因此发展与中小型家族企业相适应的地方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宽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渠道。最后要降低中小型家族企业迈入证券资本市场的门槛,简化中小企业版上市的程序,为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证券融资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外来资金支持。
2.积极创新银行信贷服务,丰富金融产品
要改变中小型家族企业单一的资本结构,就必须从根源上改变融资渠道的单一性,要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小型家族企业中的融资作用。商业银行应当担负起为中小型家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有差异化的信贷服务。例如可以在贷款方面能够更多的扶植中小型家族企业,在制定信贷计划时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小型家族企业发展。另外,银行县级分支机构要树立要为中小型家族企业服务的观念,不断开发出适合中小型家族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例如法人账户透支、自然人担保贷款、买方信贷、承诺担保、仓单质押贷款等等,能够为中小型家族企业提供很好的配套的汇兑、转账、结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3.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吸纳新的管理资源
董事会代表着公司并行使经营决策的常设机构,是由股东会依法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是相对独立且更加完善的机构,董事会的设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能够有效改变过去由领导一人决策的情况,更好地集思广益,提升决策质量。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应设监事会,其职能主要是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经理等人员违反制度、违反法律以及执行决议的情况。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甚至于可以适当引入外部董事。由于外部董事通常是在管理、技术或法律方面比较拔尖的人才,在这些专业领域有着有较高的水平和独特的见解,不仅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外部信息和专业方面的知识,更能够不受利益方面的影响,更加全面客观地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活动。当然,外部董事存在对企业情况不够全面了解的问题,因此,引入的外部董事人数不宜超过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三、总结
中小型家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贷款难、融资成本高已经制约和阻碍了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又直接影响着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到完善企业将会得到新的发展,而且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时间较为短暂,一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资格制度、职业经理人队伍、信托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由于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的信任程度还有待提高。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重视吸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结合我省现状,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省资源紧张,降低污染的重要战略决策。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有效的改善环境,使企业转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龙江,改变传统观念经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小型企业资源分配少,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以及小企业没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收到了阻碍。因此,文章通过研究黑龙江中小型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广服务支撑体系,实现在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
我省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林业资源,湿地资源。全省13个市(地)中有7个资源型城市。因此,我省是煤炭大省,石油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初期,粗放式经济发展使得我省大量开采矿物,砍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直接投入到生产中,“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严重浪费资源,无可持续性,因为地域资源优势,我省形成以国有经济、大企业、重工业为主的独特的经济格局。一直以工业为主导,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发展十分依赖资源环境,不断的开发资源,破坏了资源环境。需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再使用),减少环境废弃物的排放和废物利用(再循环)。分别在源头,循环过程,和终端的废物提取,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2.循环经济建设成果
近几年,我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发展计划,将全省节约能源条例列入立法程序。目前,我省已在石化、煤炭、电力、建材、冶金、森工、医药、造纸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大部分企业的能耗和排污都有效的得到了控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初具规模。即便如此,生态环境形势依旧不乐观,水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依旧严重。需抓紧建设工业城市附近的污水废弃排放控制,解决集中供热问题,减少废气排放,改善污染处理模式。
3.黑龙江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与能力
中小型企业虽然在经济领域无法与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相比,也没有丰富全面的经济链。但是中小企业仍具备其独自的特点。经济产品单一、基础薄弱、规模小、资历少等均是其短板。企业可以利用其规模小,经济单一等特点,转变为单一的专业的经济产品,新颖的模式和提升服务等立足于经济市场。正因为企业规模小且灵活性高,便于循环经济的推广。因此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在于控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将单一经济产品做专业,通过推广产业的副产品获得额外经济效益。通过副产品提升的经济效益,可以稳定公司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建立更加稳定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模式。不可盲目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谨慎对待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应该学会识别经济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济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时,还要注意对经济风险的规避,而市场的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提供保障。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紧跟政府政策的推行,因为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计划经济循环发展,政府的指导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合作,尤其是企业管理方式,为企业传统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提供动力。
在大趋势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挤压下,为了构建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就需要确切分析企业发展的困难所在,利用自身灵活的优势,合理分配资源使用,发展高效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这对于实现清洁生产有着巨大作用,从细节到全面完成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
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理念与理论
1.支撑体系理念的理解
支撑体系在物理知识中即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力。而发展且应用到经济领域时,发展经济需要依靠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观念等。这个体系中必须存在稳定的因素,既可以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又可以稳定循环经济发展势头,体系中各部分相互起到辅助和抑制的作用,完成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中小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支撑条件如财力、资源、经济重心、科技和政策等都是架构循环体系的相关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研究架构中小企业经济建立循环性的支撑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及节约能源,促进企业经济的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的生产环境。因此,循环经济要有先进全面的政策制度来引导企业经济发展方向,并监督管理经济建设进程,维护环境生态和社会利益;发展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经济发展需协调自然环境以达到“投入少、产量高、污染小”的目标;利益原则统一,循环经济基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因此它具有将生产和消费的能源转化为能源的回收,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满足生产,社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统一的高效率;因此,在建设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措施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将会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三、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的观念与特点
1.黑龙江省经济观念
2014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增速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增速近7%,曾经负担的国企过多、社保过重、产业老化、部分资源枯竭、区域偏僻等历史遗留问题,传统观念是经济模式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决定经济发展,而政府在此时更应加大改革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开放的,循环经济模式,顺应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经济升级任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中小型企业转变模式,改变观念,建设生态绿色经济,培养企业环保意识,将市场作为主导,构建和谐的自然与经济的协调经济。
2.黑龙江中小型企业经济特点
由于国家和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因此,黑龙江省的在全省的经济市场中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增加许多。在2012年的数据中,全省非公经济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3208.3亿元、303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5.0%、13.3%。中小型企业的比重增加使得企业生产改革进程加快成为必需,根据企业发展角度的分析,企业应注重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重点来建设经济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改革,中小型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不仅能稳步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在经济市场中稳定经济位置。
四、构建黑龙江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1.黑龙江政府对中小企业经济的支撑政策
(1)政府通过地方性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循环发展;
(2)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3)政府监督企业发展进程,进行考察;
(4)推广宣传新理念教育,技术手段创新。
2.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政府引导体系建立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转变为政策指导,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发展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投资模式。循环经济的建设应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资源的最低消耗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尊重自然,回馈自然的循环方式,依据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以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发展为前提,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黑龙江地域资源的特性和所在企业性质为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背景,说明支撑体系的概念。随着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比例逐渐增加,为增加产业利益,需要学习先进技术手段,加强观念教育,更要由政府引导与实施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可以帮助我省改善资源利用率,建设友好的生态经济,解决根本经济增长桎梏,促进我省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莹.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1(07).
中图分类号:F426.86 文献标志码:B
Development Status-quo of Apparel SMEs in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bstract: By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s currently existing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apparel enterprises(SM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quo and trend of these SMEs,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maintaining healthy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each link of the value-added chain inclu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ord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Key words: apparel enterpri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telligent
1 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持续恶化,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方面服装企业订单数量下降、成本上升,市场环境低迷导致订单减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人工费用节节上升,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逐年降低,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服装劳动力价格仅为中国的1/3,部分服装订单开始流向低成本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小型服装企业缺少品牌,同时面临众多大型企业的竞争,企业缺乏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的服装需求加强,服装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这对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中小型服装企业只有发展壮大才能生存。
2 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趋向
中小型服装企业在我国服装企业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的成长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服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1)服装的个性化消费使服装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2)服装产品利润低,企业持续萎缩;(3)管理落后,还存在着凭借经验、记忆进行生产管理的现象;(4)服装生产作业形式比较普遍采用传统的方式,效率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高品质是现代服装生产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中小型服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工艺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形成企业的营销优势;通过改进服装生产的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捆包式”向“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发展,通过高效的流水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需要智能化生产的支撑。
智能化生产是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依托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认识到智能化生产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重要性,智能化生产对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智能化生产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措施3.1 以个性化产品开发引导客户
随着科技进步,服装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个性化的服装需求加强,利用计算机技术、服装CAD,实施快速响应设计,缩短服装产品的研发周期,满足客户对个性化的服装发展要求,为现今市场营销增加优势。服装CAD系统可完成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该系统方便、快捷、实用、美观、精确,在欧美等国家服装行业普及率70%左右,在我国6%左右。
3.2 加强对生产订单的预测与管理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关键客户的订单进行预测分析,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合理评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保证原材料和长周期采购物料的及时采购和储备。采用QR供应链管理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快速补发,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加强订单的预测。
以项目管理引导订单管理。每一次生产都看作一个项目,加强对项目的成本、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对生产订单的形成到结束都作为项目的开始和完工来看,通过项目引导方式的管理,保证订单的及时完成。
3.3 合理确定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生产节拍是指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在各工序间每移动一次所需的间隔时间。生产节拍是各工序之间的时间衔接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流水线的生产能力。为了合理地确定生产节拍,一方面要根据产品的批量与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等条件,确定流水线合适的日产量;另一方面对设计新的服装流水线,应从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量或所要占领的市场份额出发,确定适当的生产规模,由此而计算计划产量,才是流水线的基本生产能力。
3.4 科学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从事某项特定作业的熟练操作者在正常的作业环境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在持续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完成规定的作业数量和质量所需要的时间。标准工时的制定为企业标准化提供基础及量度,通过标准工时数据的应用进行成本核算接单报价、计算工时、计算产量、计划排单、生产线流水排位、计算效率,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标准工时的测定方法有:(1)目测法:简单易行,凭经验,误差很大;(2)秒表法:需要有实物存在并进行实际操作人员,主观因素偏大;(3)车缝数据分析:科学、精确、容易理解、容易沟通。车缝数据分析(GST):是将每个工序的操作过程按照动作经济原则分解成一系列连续的基本动作,从而形成作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动作对应的操作时间相加,再结合生产中的管理水平、人员、设备、生产环境等的宽放率,即得到工序的标准时间,根据工序的标准时间可计算生产线平衡,确定人员分配及衣车分配。
3.5 改进服装生产的流水生产方式
在服装生产中,缝制是主要的生产环节,主要分“捆包式”和“单件流”两种流水生产方式,“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效率较高,是服装行业作业改进的表现,是发展的趋势。其特点为:(1)产品在线周期短,减少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挤压,减少在制品的搬运,便于控制生产进度,能很容易控制交货期;(2)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生产效率同比约可提高20% ~ 30%;(3)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质量问题容易及时被发现,突破了检验滞后的问题,大大减少了返修率,提高了产品质量;(4)生产过程中工序之间具有一个基本同步的生产节拍,做到生产“平衡化”;(5)实行“单件流”流水生产方式,它必将促进生产计划和技术管理作适应性的改善,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6)该系统投资成本低,生产线运行状态在生产看板上显示,生产看板数字化,生产管理透明化。
3.6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目前,服装企业销售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及时反映、监控和异常情况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是服务的延续性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存在销售和生产脱节,销售没有办法掌握订单在生产过程的进展情况,在客户跟踪交货期时无法准确答复客户,造成客户对企业的不信任,因此,中小型服装企业只有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增强市场营销力度,规范并完善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积极培养企业的营销团队,才能不断拓展市场,实现发展壮大的目标。
4 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全球经济衰退,市场需求日益萎缩,国内用工成本不可逆地上涨,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是亏损经营状态,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中小型服装企业怎样从严酷环境中脱困,只有向着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一条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能够营造一个智能化的工厂,从而打造出智能化的服装生产企业。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的数量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2)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为缩短。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到2010年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0个,培育3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优化技术结构,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调整优化中小企业结构技术结构。(4)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收入增加就快,贫困人口就相对较小。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1)创业条件难,生存周期短。企业登记注册最快得一个星期,有的地方长达两个月。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登记只有2~3个审批环节,而我国则多达20个左右。(2)自身质素不高,缺少创新。素质管理方面,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师傅带徒弟这两种培训形式,因为,这两种培训形式对提高员工的技能见效快,投入少。但是,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中小企业决策者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员工的素质管理。(3)融资困难。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对其协会内部企业的调查,遭遇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高达80%。许多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获得资金,只能求渴于民间。官方对金融的严格监管,使得小型的、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又有着诸多的政策限制。(4)次贷危机,信贷收紧。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中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出口面临重大挑战,而这无疑将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构成挑战。
三、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村、城镇企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和加工制品优质化。例如,粮食、油料加工业:以小麦、玉米、薯类深加工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特色食品、医药保健食品以及多样化的精深加工制品;油料加工以大豆、花生、棉籽为主,发展食用油和蛋白制品;从而减少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充分发挥各地各个区域的优势。(2)加大税收调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局限性负面作用。与此同时,借鉴国际上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经验,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建立助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3)逐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增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4)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定位。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节能减排,和环保的新兴产业,拒绝高能耗项目。随着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加剧,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员工知识水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都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阶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总则第二条
关键词:
上海中小物流企业;现状;对策
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庞大数目占据了整个物流企业的主力,近年来由于上海的飞速发展,上海金融、贸易中心的建设和自贸区的设立无疑不为上海物流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使物流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并促进了一大批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建立与改革发展转型。
一、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现状
上海物流相对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自2009年来物流业被列入我国第十大振兴产业,加上近年来上海政府的扶持,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得到了发展空间。上海的高速公路、航空航运基础设施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自贸区一年来新设立的各类企业近14000户中,中小型物流企业约占据25%,例如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就集聚了上千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4年上海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相比增长36.7%。其中2014年与2013年相比物流运输收入接近增长0.5%;仓储收入增长约9.8%。据统计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近70%只提供传统物流服务项目即提供仓储和运输等,而提供物流整合信息、物流动态信息咨询只接近30%。
二、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大型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高集成度、专业配备的信息程序,无法做到高准确度的规划。企业事先无法相对精确合理安排任务量,而运输距离、工具、时间和费用合理设计都与信息化程度息息相关。车辆配送调度、有关运输路径规划的不合理导致迂回运输和来回空车率的提高。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力量较小薄弱,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物料信息资源获取缓慢和无法掌握运输仓储动态。基于物流系统中信息量巨大且涉及跨区域等具有变动性强的特征,物流运输中存在不可抗力等因素,落后的信息网会给物流带来严重的影响。陆运航运与航空运输的配送时间相比相对偏长,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动态信息,不能向顾客提供物流已经具体运输到哪里,是否已经配送完毕,对于一些注重时效的顾客来说,就难以维持长期合作,造成很多客户流失。并且很多中小型老旧企业主要采用的还是业务员跟单跑单的性质,靠着以往积累的人脉、信息资源来经营企业,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不会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取得新的客户资源。
2.社会融资能力差、设施设备落后。中小型物流企业很多由于资金短缺购买不起大型成套设施,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对外的社会融资普遍存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用能力小,尤其对于一些大学刚刚创业和没有基础转行开设中小型物流公司的人员,存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难,融资门槛较高,企业无法向银行等出具相关借贷能力证明,四大行的借贷手续复杂,信用社等存在破产风险。根据上海市中小型物流企业平台的借贷补助措施也并不完全包括所有企业,上海市政府目前出台政策只准对已挂牌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而不是市内全部的中小型物流企业。鉴于资金短缺不足导致的无法购买优良的设施设备,无法做到降低成本,绿色物流,节约资源,有效综合物流信息等。设施设备落后带来的影响就是企业效率低下,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社会需求,利润低下、无法经营破产等问题。从而企业无法做到继续扩大企业规模,造成恶性循环。
3.物流人才的匮乏及不稳定。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据2013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物流业中,相关工作从业者拥有大学及以上大约25%,高中、中专、大专学历的近42%以上,初中文化及以下的达27%。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员工缺少物流专业知识,忽略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规划。没有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明确的公司发展目标,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做到分工明确,企业管理容易混乱。缺乏拥有专业知识配备和高技术物流专业人才的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廉价劳动力,底层一些拥有高技术的基础操作人员很多存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基层物流从业人员有些虽然学历低,但是具备良好的手工操作技术由于工资低廉,这就造成了基础人员流动大,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的情况。拥有高学历具备优秀的管理组织能力者在企业没有良好的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也会导致物流人才宁愿去大企业发展,或者选择相应待遇较好别家公司的跳槽。并且很多企业都存在家族继承制,这也是导致的专业人才短缺原因之一。
三、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1.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近年来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网络越来越发达的趋势下,上海中小企业要做到加强网络技术,综合信息管理,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投入资金较大具有风险,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开启物流战略联盟模式。达到物料信息资源的共享,多家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联盟的企业可以各自提供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联盟后可以补足自己的短缺,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业务量。物流如今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必要环节,任何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的同时都需要物流。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型企业有大量资金做电视广告宣传等,但是如今百度、微博、58同城等招聘平台可以给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宣传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中小型物流企业争取提高信息化程度,创建物流资源共享平台,预先针对市场采取调查与预测等手段,及时分析市场需求动态信息,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原来掌握的物流信息基础上加大对市场信息获取,形成上海市、区、县、村为一体的信息网;充分利用快捷便利的网络技术,将上海市与其他合作省份、外贸地区建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融合上海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研究出适合上海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动物流发展脚步。
2.融资渠道合理化,设施设备更新。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购买设施设备更多需要考虑到企业将来的综合经济效益,是否投资与回报成正比。在采购中,购买能提高物流设施设备使用率和节能环保绿色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水平,通过高效率新机器的投入,并且运用MRP、GPS、ERP、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进而加速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也应加强对扶持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企业也可利用近年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上海自贸区等的建设带动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有利企业发展的机会,合理利用投资并且注重分散意外风险。上海未来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可采取物流融资方式,只要合理规划避免风险,最终可以为上海中小型企业、地方银行、金融机构等带来共赢的局面。上海市目前提出了对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投入项目资金,方便了中小型物流企业之前存在的借贷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结合了上海市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来扶持中小型物流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不同区县达到标准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补贴辅助。
3.人才的培养与留住现有人才。首先企业要重视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企业要懂得对人才投资培养和预备人才储备。可以和高等院校有一定和合作,在校的毕业生拥有校企合作的机会,提供实习生学习的平台。在上海国际化的影响下,吸引了国内外的不同的人才来上海。要引进这些人才,公司企业的目标规划、酬金待遇都是考虑因素。企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物流人才懂得操作专业技能知识、善于和底下员工沟通和公司领导沟通,保障员工利益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企业要对在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学习培训,可以去大型物流企业学习考察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对于基层员工保障其工作环境,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证金、养老金、工伤抚恤金等。积极调动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程培训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在其职任其事,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并且是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及国际航运中心,现代物流发展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要求。本文对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物流信息化、设施设备、社会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企业应从更新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知识学习及优化信息系统等方面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相信上海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政府扶持下,会给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好的为上海本土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做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晶.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近些年来增速高涨。中小企业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物流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如今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分析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目前的情况特征,然后针对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工作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变得越来越紧急。
一、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当前的物流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下面针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进行探析。
1.物流管理观念落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观念较落后,单一将物流管理等同于货物的运输和仓储管理,对于管理信息体系的建立不够重视。
2.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因为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较落后,中小企业采取的人工物流管理模式无法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虽然部分中小企业应用计算机进行物流管理,但是网络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没有建立,智能通信及扫码等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不到位。
3.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重视物流管理,但是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现代化的物流知识技术作为支撑。因为各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物流人员配备不合理,所以应该革新中小企业物流发展人才管理模式和人才选拔观念,实现物理管理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优化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议
1.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上的认识,改变管理观念。现代中小企业要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必须在思想层面进行深化改革,实现在物流管理观念上的创新,引入物流管理理念,正确认识物流管理,提高对物流管理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详细的物流长期的实施计划、正确的发展策略,从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体化,降低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成本,使客户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百战不殆。中小企业只有改变物流管理观念,提高物理管理认识,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良性发展。
2.建立健全的物流管理体系。造成目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健全的物流管理体系。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的物流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还能够将企业的采购、运输、存储和配送等环节有效连贯、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各中小企业在掌握物力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和健全的物流管理体系,实现物流活动的灵活统一,以此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另外,企业本身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系,学习其他企业好的物流管理方式,完善自身的物流管理体系。
3.加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目前处于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各行各业深化对信息技术改革。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若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长久、健康的发展,不可能有足够的生命力在竞争中争夺一席之地。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运用现代高科技使物流管理全面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解放劳动力。借用各种有效、可行的渠道,全面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并对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强化企业资源的内部联系。如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各部门可以利用数据、信息等资源,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共享。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能够为企业高校、一体化物力的合理运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从而实现物流的高校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4.大力培养和引进物理管理专业化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要求也随之增加,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的经营者不仅应该加大物流管理方面的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为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为企业不断输送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领域已经由市场拓展扩大到物流管理上,中小企业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优化企业的物流管理,对物流管理进行深化改革。企业的物流管理方法和物流管理手段不断被中小企业重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全面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增强整体企业发展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