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教学反思

医学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8: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教学反思

篇1

一、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类推法和对比法的应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学习[3]。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推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时,用一个问题引出:一个底部关闭的漏斗,装上三层不同颜色的沙子,问打开漏斗底部的阀门,最先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最后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同学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指出实际液体的运动轨迹和沙子向下流动的轨迹类似,进而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在讲到各种物理公式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如直线运动规律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学生则是初次接触,因此在讲授刚体时适宜采用对比法。因为刚体的转动规律与直线运动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只需把直线运动规律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对应的转动规律的物理量,就变为转动规律的公式。如:质点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速度V=dsdt,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公式:角速度ω=dθdt许多公式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记忆和掌握,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同学们能很快联系起高中所学的知识,学习起来感到轻松和简单。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医学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如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流场、电磁场等;还有在做无规则热运动的气体分子,这些研究对象很难凭借口头之言向学生解释清楚,但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可使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枯燥而不容易掌握,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其乐无穷,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一)精选教学内容,密切物理知识与医学的结合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课时重点讲述与医学联系密切的章节,可以强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医学物理基本原理过程中多采用与医学相联系的实例。如在讲气体栓塞时,可提到学生们所做的动物实验,提及常用的处死动物的方法:静脉注入气体。然后问道为何动物会死亡的原因,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可将高科技内容引入教学中来。物理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一些高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把医学推向了新的高度[2]。如果把最新发展介绍到物理教学中来,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也更具吸引力。如B超、螺旋CT、激光刀等,使学生掌握这些高尖端医疗仪器的物理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Reflective

Equilibrium in Medical Ethics Teaching

ZHENG Mingzhe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stic Medicine of Guizhou Province Universities, Zunyi, Guizhou 563000)

Abstract Reflective equilibrium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moral philosophy. Through a process of going and back, it contributes to realize a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concrete intuition. As a branch of practical ethics, medical ethics not only need RE to be a fundamental methodology but also need to use it as an important method during the teaching, which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deal with clinical ethical issues.

Key words medical ethics; methodology; pedagogics; reflective equilibrium

传统的伦理致思方向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基于原则(principle-based)的推理,它又被称为原则主义(principlism)的推理或致思模式,在新颖与疑难问题频出的医学伦理学领域中,这种思考模式的主导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基于原则的推理或原则主义相对的是一种基于问题(problem-based)的致思方式,这种方式否认单纯地应用道德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伦理问题,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利用直觉判断与理由来解决问题。在伦理问题的是非判断与抉择上,直觉性判断是被普遍承认与运用的方法,例如我们通常会径直地感到伤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甚至对于动物我们也觉得不应随心所欲地对待它们。这些判断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慎思而得出,而是由道德感受或道德情感所直接地把握到的。同样,道德原则在道德判断与行动中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同直觉性判断一样,这同样为我们日常道德生活所证实。道德原则对于道德实践的稳定性与客观性提供了支持,毕竟直觉性判断对于道德哲学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却不能简单地作为最终的依据。

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局限

就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而言,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内容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一般性的原则部分与具体的医学伦理问题部分。前者是诸如尊重、公正等高度抽象的道德原则,后者是诸如医生可否协助晚期癌症患者安乐死等医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相比侧重于基本原理探讨的理论伦理学,作为实践伦理学的医学伦理学更多地致力于对医疗实践中的诸种伦理疑难提供解决之道。不少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师都有一种体会,就是难以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自然是受制于当前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课时限制,另一方面感到简单地应用道德原则解决各种医学伦理问题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学效果上也不甚理想。于是不少教师选择基于问题的致思与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单纯地基于原则的致思与教学模式固然不可取,但单纯地选择基于问题的模式也有它的局限。基于问题的模式一般要求教师在提出具体的伦理问题时询问学生的直观看法,并鼓励学生为他们的看法寻求依据,这时会至少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寻求到的依据吻合于公认的道德原则,这种情况往往被认为使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一种是寻求到的依据不容易匹配现有的道德原则,这时就使得问题讨论难以继续下去。也就是说,单纯地运用基于问题的模式,倾向于以对具体问题的直觉判断为基准,从而为其寻求依据的做法仅仅是为已有的判断寻求合理化支持,这种模式无论是对于具体伦理问题的判断还是抽象道德原则的建构,都不能提供一种建设性的可修改的动议,从而使得教学变得僵化和陷入僵局。既然道德原则的指导性与道德问题的直觉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致思与教学资源,尤其是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医学伦理学呼唤两者更为紧密与更具建设性的结合,那么有效综合两者的第三种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寻求的尝试。

2 作为道德哲学方法的反思平衡

尽管反思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并非道德哲学的独有方法,但是它的明确提出并作为道德哲学的根本方法要归功于美国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正是有鉴于从自明的道德原则至上而下地演绎从而得出任何道德判断是不可能的,同时考虑到对于道德判断的直觉性认识是必要的工具,罗尔斯提出了一种既非先天原则论也非直觉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方法,即反思平衡法。相对于他所要建立的正义理论或正义论及其基本原则,作为道德情感或直觉的正义感是做出具体道德判断的能力,反思平衡就是通过在两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调适而达成的动态结果或状态。罗尔斯这样解释这个概念,“它是这样一种平衡,因为我们的原则和判断最后达到了和谐;它又是反思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判断符合什么样的原则和是在什么前提下符合的。”①罗尔斯进而区分对于反思平衡的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单纯地如实描述一个人的正义感,而在另一种解释中一个人的正义感却可能发生一种彻底的变化。仅仅在第二种意义上的反思平衡中,一个人才涉及到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苏格拉底式的:一旦调节我们现在所考虑的判断的原则被阐明,我们就可能想改变这些判断。我们可能这样做,即使这些原则完全适合这些判断。对这些原则的认识可以引出进一步的反思,使我们修改我们的判断。”②为了便于理解道德原则与道德判断之间的这种相互调适与修改,罗尔斯举语言学的例子来类比,道德原则正像是语言的结构或语法结构,而基于道德感的道德判断就如语法感或语感,语感通常被用作是否恰当地运用语言的直觉性标准,但它的修改同时并非不可想象。“尽管我们可能不期望根据一种其原则在我们看来是特别自然的语言理论对我们的正确语法感做出实质性改变,这样的一种改变还是可以想象的。”③鉴于直觉性的道德判断可能受利益等主观因素干扰,于是罗尔斯提出它首先应当是一种经过考虑了的判断(considered judgment),“我们能排除那些犹豫不决的判断,或者我们只抱很少信心的判断。同样,那些在我们迷惑或受惊吓时作出的判断,或者我们在以某种方式坚持自己的利益时作出的判断也都要弃之一边。”④从而,反思平衡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不断调整道德判断和道德原则并使之相互和谐一致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在相关道德领域辨认出所考虑的一些判断,排除(不考虑)另外一些判断;其次, 在所考虑的道德判断基础上形成道德原则,而这些道德原则能够解释这些所考虑的道德判断;初次形成的道德原则非常可能同所考虑的道德判断是不一致的,这样就要在两头进行反复调整,调整道德判断以适应道德原则,或者调整道德原则以适应道德判断,最后达到两者的和谐一致。”⑤

3 反思平衡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生与死是生命、医学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涉及生与死的临床决策往往会引起激烈的争论,相关问题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涉及到这一环节时,教师仅仅依据生命神圣等原则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面对一个垂死而痛苦的癌症晚期患者,我们依据生命神圣或行善原则而不惜一切代价地试图延长他的生命就显得不是那么合理。应当承认,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能够得到我们道德直觉的有力支持。这种有力的道德直觉使我们感到任何看到生命逝去而不去有所作为(更不要说去积极地促成生命的结束)的做法都是不对的。重点是,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护生命的直觉是否能够找到有力的原则为其辩护。我们可以举出敬畏生命这一原则,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诸如生命质量原则和许可原则,当在特定的情境比如面对一个垂死而充满痛苦的晚期癌症患者时,生命质量原则与许可原则(即患者同意甚至要求放弃治疗)一道构成了对敬畏生命原则的有力挑战,这时我们通常的对生命的道德感或道德直觉就面临修改的可能与必要。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如下的方法进行:首先,我们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情景,它可以是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是单纯的假设;然后,我们直接询问学生倾向于做出哪种抉择,之所以在情景展示后直接地询问就是为了在更多地思考之前引导出学生的直觉性判断,道德直觉有赖于第一反应,思考会干扰和破坏它的原本呈现;接下来,我们向学生询问他们的直觉判断所能够依据的理由或原则,他们或许提出了一个或多个理由,这时我们接着向学生询问这种理由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存在对抗性的理由,教师也可以暗示学生提出的单一理由面临着其它理由的挑战;最后,经过了对理由与原则的思考后,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对最初的直觉判断做出反省和检视,教师在这里仅仅是引导而不是替代学生去反省和检视,更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出修改最初直觉判断的结论,而只是引导学生在反省与检视后自己做出是否修改原初直觉性判断的结论。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直觉在引发道德判断上的起始性的作用,同时道德直觉又必须接受理由与原则的反向检视与反省,最后在道德直觉与道德理由或判断中实现反思性的平衡,这样的状态或结果就是一种得到了有效辩护的伦理决定,它至少可以为进一步富有成效的教学与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思平衡的方法论训练将为学生在面临诸多医学伦理难题时提供一个有益的决策(decision-making)工具。

直觉与教育、教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词源上看,教学或讲授(tuition)就是直觉(intuition)的词根。尽管直觉常常是出发点,但仅仅依赖直觉是不够的,必须在直觉与理由、原则之间寻求一致与平衡。我们知道,当代的医学伦理学兴起于大量的临床与科研疑难,诸多疑难案例与问题构成了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很多问题即使在纯粹的学术领域中也难有定论,于是方法论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反思平衡既是一般道德哲学的方法论,也是作为道德哲学实践部分的医学伦理学的方法论,同时它也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反思平衡的方法论训练中,诸多当前医学伦理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被纳入其中,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就问题论问题与过度依赖直觉的局限。寻求在具体伦理问题与道德理由或原则之间、在慎思理性(deliberation)与道德洞见(insight)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反思平衡不可替代的优长,它值得医学伦理学教师在教学一线中去不断地尝试和摸索。

注释

①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5-02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创新不断涌现和竞争不断加剧的重要时期。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第一要务。教育观念的更新,首要更新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庞大的师资队伍,他们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课堂和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中最有力的影响者,毕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多学科、多层面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细胞生物学被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均占有重要位置的前沿学科。医学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意义日益突出。在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科研思维的同时,如何利用课程授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是我们当前面对的教育课题之一。我们在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改革的迫切性、系统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育观念更新是前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忽视能力培养是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着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一章一节地向学生讲授,学生熟背理论而与实践脱节。二是忽视自主能力的培养,限定领域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主张学生的自主发挥,学生理解书本但不会思考。三是忽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只学习已有结论和经验,忽视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形成结论的深入研究[1]。在实现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及教学团队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也是基础。各指导教师的创新力的保持和对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学习有助于保持教学的生命力。

2.师资队伍加强是保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曾说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质量。”[2]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师生双方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并认为导师的学术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3-4]。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梯队合理。搭建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重引进也更重培养,引进看学历、选专业、重学缘,培养分批次、重坚持,力求优势互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以小型的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加强交流,互助共进;在梯队建设上,看重专家教授的经验,也注意吸纳思维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并依据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生的兴趣主导,确立了双导师制,并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深化课堂改革,推行创新课堂

1.课程设置合理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到适时调整,丰富选课资源的同时,加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建立在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知识作为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研究生阶段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局限于本科阶段的某一本教材的重复拓展。我们在课堂设计中集思广益,打破教材的局限,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置了十个小的专题题目,专题内容涉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创新、前沿知识、热点领域,并充分考虑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如细胞通讯、细胞信号跨膜转导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端粒、端粒酶和肿瘤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细胞骨架与运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举例(原因分析、分子细胞学调整、研究进展)等。学生既能从中巩固提炼的基本理论框架,又能获得丰富的前沿信息,在学习中还有助于科研方向的确立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在前几年的教学中留心对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能力水平和喜欢的教学模式做了问卷调查,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已经具有比较广泛、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向往自由的思维和互动表达。综合研究生的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试行教学方法改革,彻底改变教师灌输知识的单一模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担负引导、组织实施、总结和考评的职责,更多的时候也是讨论和争论的主体之一,变师徒关系为伙伴关系。具体实施是依据学生兴趣分组,3~4人/组,组内分工协作,依据自己所选的感兴趣的专题查阅资料,开展讨论并推举一人以PPT文稿的形式图文结合在课堂上汇报讲解,同学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做针对性的点评、补充。创新的课堂组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协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课堂表达和提问互动有效地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综述及表达能力。此种形式受到了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生加入我们的学习队伍中。

4.考评手段合理化。在转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模式的同时,打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划一呆板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课堂表现和实践实训,各占50%。课堂表现的评价中以小组汇报讲解中的综合能力表现作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并逐步完善了评分标准,简介如下: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切中要点、通俗易懂;研究应用举例典型、兼顾多方面;重视结果分析(尽量使用图表);重视技术发展的进展和研究理论进展(突出新意)。除了陈述者有奖励分之外,课堂提问及回答者都有酌情加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提问、课后总结的学习资料都可以组织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学习档案也可作为酌情加分的因素。

三、反馈与思考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新的考评方法改革的突出优势在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但在试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要合理调研,依据社会、培养目标和学生主体的需求做出调整,充分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学生更注重研究进展的讨论和热点文献的分析,教学内容需要每年更新,不能一成不变。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试行讨论式课堂的问题反应在四个方面:个别小组成员因自制力不强、计算机水平限制、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对所选专题的基本理论或研究进展陈述不清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对该专题领域的学习。在课堂汇报环节,受部分同学表达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进展的节奏会略显拖沓。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综合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锻炼,也有个别学生在混学分,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且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体系中,给学生公正、全面、合理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但其过程是相当烦琐的,需要教师团队比较多的精力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更好地配合教学改革的推进。

四、展望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更需要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体现在实践实训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学院、导师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重视和参与,但基础是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师或导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保持教育改革的热情,及时地发现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拥有足够的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技术、方法的不断提高完善,才能真正推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7,(5):102-105.

篇4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篇5

循证医学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而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2临床教学与实践的现状与弊端

临床教学与实践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科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将来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多年的医学教育传统延伸下来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2],即依教学大纲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授课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而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难于发现或提出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的熏陶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得到了检验。

其优势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理论水平较高;但其弊端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学习依赖性较强,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教与学不能相长,造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偏低,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欠缺,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显然是不能适应现行的医疗环境的需要。

3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先进的新信息不断地冲击传统医学教育的观念,循证医学的迅速崛起及其对临床医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对现行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3]。如何将最新、最好、最科学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是临床教学与实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非常值得探索[4]。

3.1更新理论,积极培养临床循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临床思维能力主要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要坚持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石,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观,不断产生问题从而不断激励创新;而创新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由此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5]。

3.2教师是推行循证医学教育的先行者

实施循证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查询现有最好的相关证据。(3)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4)运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指导医疗决策。(5)评价上述实践的效果和效益[6]。

这五个步骤需要临床医师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更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予以正确评价,才能掌授人以渔,以后终生受益;少部分学生忙于应考研究生等等,不安心临床实习,但给与明确的“三基”要求后,这些学生可以柔性安排实习计划,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掌握“三基”的基本要求,完成医学本科实习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医学本科毕业水平。

篇6

一、引言

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是高职高专教师的双重任务。然而在实践中,任课教师很难摆正这一关系。通常任课教师都偏向自己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他们在讲述专业时,洋洋洒洒,在理论上一套又一套,而对于少数经常迟到、旷课、在课堂上用手机聊天或干脆趴着睡觉等表现不近人意的学生,懒得去过问,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他们的份内事,而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在高职高专中持这一观点的任课教师比较普遍。其结果是,每年都有少数学生受到这样和那样的处分甚至被开除学籍,每年总有少数学生因未修满所规定的学分而毕不了业。究其原因,有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尽管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是由方方面面的内外因素影响而决定的,但他们从小学至大学,教师对其的教育失误占了很大的比例。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这是值得每一位任课教师反思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和教学的反思,总结经验,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与发展。搞好教育与教学工作,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在教育与教学这二个方面,二手都要硬。在对待很多在学习上早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的高职高专层面上的学生,非政治思想教育的任课教师在其传授专业知识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有利于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

首先何为教学?从广义上说,教学是指: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致生活本身,都是教学。狭义指: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而笔者以为,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活动,所谓“教”就是由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传授学习方法等。所谓“学”就是指学生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技能和传授的学习方法等。

何为反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reflection)的广义概念是指,“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active persisten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any belief or supposed form of knowledge in the light of the grounds that support it and the further conclusions to which it ends)他还提出了意思与“反省”近似的“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反省”(introspection)这一观念,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便初现倪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曾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显然,这里孔子的学生曾子要求人们经常回想自己所做过的事是否正确。而杜威的观点是要对所做出的结论进行不断地考虑。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意。只是杜威把教学和反思引入教学过程,将其密切地结合了起来。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成败之经验,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笔者以为:教师成长=实践+反思+经验+实践+反思+经验……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培养自己不断地成长,就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不断地总结成功与不足,并为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精心做好计划安排。笔者将其描述成一个流程图,(见下图)这样循环往复,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一定能不断的提高,甚至飞跃,教师就不知不觉得到了成长。

三、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意识到有如下得有失。

1.教学方向的定位

教学对像(按笔者任课班学生)是来自江苏省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其入学时的英语高考分数情况;入学后使用教材与教学结果见表1。从入学的英语平均成绩来看(56~71分),学生都在中下水平。对这类学生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称《基本要求》)来实施教育教学。高职高专应该实现“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确保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只是简单地把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的考试,教学管理部门也把通过这一考试定为拿毕业证书的门槛。于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追求英语应用能力A/B级的高通过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材内容的编写也对引导学生通过A/B级的考试有所侧重,如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的内容设计中SECTION C部分实用写作;听说教程中的TESTING YOUR EYES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势必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转,这也是教师把通过A/B级考试作为目标的原因之一。可见,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学的阴影。多年来,我院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也主要是围绕着通过A/B级考试的通过率的目标开展的。虽然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A级97%左右;B级的通过率为95%左右)在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但学生的口语能力却不近人意,对所学专业的英语更是不甚了解。由此可见,这种公共英语的教学已偏离了学生专业和就业的培养方向。因此,作为从事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全面领会和把握教育部为高职高专所设的教学目标,为了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确保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该在这几个能力方面下工夫。在方向上,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强调学生在上述提到技能和能力上得到培训与发展,应促使学生把英语当作一项技能来学。因为当今受企事业单位亲睐的就是既掌握一定技术操作又懂一门外语的毕业生。要使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就英语而言,学生光凭一纸A/B级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还不够,他们应该把英语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学,做到在专业上基本上能和“老外”沟通。学生除了通过A/B级考试外,还应通过涉及其本专业的类似于职业英语(English for Career)或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考试尤其是口语考试。设立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无疑给教师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无疑是挑战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迫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笔者以为,这就是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急需的定位和立刻付之实践的任务和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把思想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中

就英语教学而言,从上述列表中可以清楚地得知:我任课班学生的高考平均分在56~71分左右,显然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存在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个别03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迟到、旷课、在教室里发呆或趴着睡觉等。这些学生上课听不进,也不参与课堂活动。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1)正面教育与帮扶相结合

经课后和上述类型的学生交谈后得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在中学里没学好,现在听不懂,想学但没办法;有的是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英语学了没用,于是干脆不学,苦于要考试,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对待他们除了配合班主任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还应该主动地帮扶他们,使他们感到学好英语有希望。如应电0302班的部份后进同学,在经过我和他们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后,主动向我提出了为他们补课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要求,我立刻积极地回应。我利用他们的自习课和我的空余时间为他们免费地补了一个学期的课,帮他们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不懂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学习英语的心态有明显的改观。

(2)结合课文内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一定要板着脸,一本正经地面对面进行说教,有时可以把思想教育贯穿在课堂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授“谁需要数学?”(Who Needs Math?)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2级UNIT 5 SECTION B),我能及时利用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该文说的是一位美国数学教师,通过他所遇到的轻视和不想学数学的学生所做的事,阐述了每个人都需要数学的论点。课文叙述了二件事:(1)一名数学不好的出纳员,因停电,无法使用电脑而找错了钱。(2)一个胸无大志,只想当用不着数学的清洁工,但他在购物时,却常常上别人的当,受他人的骗。通过这二则故事的学习,我让学生讨论学习了英语的重要性。用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对他们进行教育,(该报告说,全球有20亿人正在积极地学习英语,到2015年全世界会说英语的人将达到30亿,接近目前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换句话说,就是每2个人中就有一人会讲英语了。)并且利用自从我国加入了WTO以来,无锡新区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吸引外资企业投资落脚和对会英语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形势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比起数学,英语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工作语言(A Global Working Language),非常有用,用它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和“老外”沟通是完全有可能的。通过课堂上的思想教育,部分学生端正了学习英语的态度,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以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对多年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反思,早已意识到,高职高专层面上的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相当低的。如何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难题。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对策。

能听能说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初衷,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许多教师均很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过口语热身活动(warm-up activity),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环节来达到此目的。很多高职高专教科书在设计和环节编排上,也根据课堂教学的这一要求,走这一条路。它们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均有供语言热身活动的固定栏目,如:Leading In and Exploring the Topic(《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1》郑树棠教授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n this unit, you will…(《实用综合教程1》王守仁教授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re-reading questions(《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于洪颖教授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热身活动是学生进入英语课角色的预演,教材这样编排无疑是为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由英语口语热身转入课文,它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角色,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完成热身活动并不困难,他们能说得头头是道;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也能干巴巴地作一、二句简略回答。而在高职高专层面上,能说较长时间英语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英语课上只会干巴巴地回答Yes或No。在很多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局限于一些简略问答,学生也总跳不出作简单发言的圈子。有的英语课堂,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英语“热身”,忽视了后几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口语技能的培养。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疲,他们的口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引导他们能较流利地说较长时间的英语呢?通过反思上述那些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平时多听多读外,还应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个进行英语交流的主题,一切语言训练和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通过“主题交流法”(Topic-interactional Approach)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主题发表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让学生多说英语、说好英语的目的。

1.变传统的讲解法为“主题交流法”

传统讲解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的设计从单词、句型、语言点的讲解到语篇段落的分析与翻译,均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作用也仅仅是简略回答一些课堂提问。而主题交流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它是由Melrose (1991)将英语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发展而成并提出的教学法。此教学法已被列入当代语言教学与学习的数据库中。其主要结构是: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学习语言是一个过程,经常接触有意义的语言,得到输入理解的语言后便有语言输出,这便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当今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报刊杂志、电台、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接触到很多有意义大的英语材料,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主要是课本)确实花了一番心血。他们从单词、句型的讲解和翻译到文章的篇章布局的分析等。许多教师还给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讲述,但光讲解的教学是“填鸭式”的,不全面的教学,事实早已证明,它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互动(interaction)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说英语,把输入转换成输出。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经过长期大量地输入和消化吸收后,语言就会有“冒出”(emergence)来的有效的输出。课堂上采用主题交流教学法可以为引导学生多说、多输出提供一定的保障。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主张:“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多练,学生更容易掌握。所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嘴练的学得会,就是这个道理。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多动嘴,说听到的和读到的英语。

2.笔者的主题交流法

我们中国教师习惯上是按教科书、按单元组织教学的,而教科书上的每个单元一般谈论的主题都很明确。以《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A部分(My First Job)为例。工作问题是本部分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做以下引导:

预先布置二个预习任务:(1)在热身(warm-up activities)阶段中,让一组学生预先准备,表演出一些工作特征的角色,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猜出其表演的职业是教师、警察、经理、推销员,物流管理师,电子工程师等等。英语课的热身活动很有必要,像体育比赛前夕,运动员要活动开身体各个关节的热身一样,它可以使学生活动开舌头等发音器官,进入讲英语的角色。热身活动应围绕着“工作”这个主题进行,不要脱离该主题,为热身而热身。根据上述学生扮演的职业,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Teacher,policeman,manager,salesman etc., which occupation would you prefer? Why? What kind of job would you like to get in the future? Why?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ant to do your job well?等问题。给学生提出这些很实际,很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就有话说,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课文导入 (lead-in)阶段。(2)课文学习阶段的预习:请学生预先将课文分段,并给出分段的理由。本部分的课文说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先在一家小餐馆跟一个叫Helen的60多岁的老太太学做了7年的女招待。其间,她一直梦想自己能做一番事业,可她父母不愿出资帮她。由于她的人品好,赢得了以Fred为首的老顾客赞赏,并得到了他们的经济支持。但她的第一次投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她只好换做了一份股票经纪人工作。尽管没有经验,但她竟然成功了,她连本带利地还清了所欠那些顾客的债。做了5年后,她自己开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这篇课文内容不难,适合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让学生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后,请几名学生给课文分段和用英语说出各段的大意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意思(main idea)。教师做点评,然后,为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一些难的句子结构及一些单词和词组。最后,总结课文,布置课后的任务。为了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字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和理解课文内容,消化吸收,把理解的输入转换成输出,多讲英语,教师应该继续围绕着课文主题,给学生布置一些开展小组讨论的无标准答案(open ended question)的思考题,如:What are the writer’s secrets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end?要求学生给出理由、结论和感想。要完成此讨论,学生迫使自己复习课文中所学的新知识和内容,并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组口头交流。为了使讨论展开下去,教师可以给些提示,如:与成功就业有关的一些因素:人的素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交际能力等要点。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与讨论:Why was the writer able to be enrolled by the bank as a stockbroker even if she did not have any experience about it?各小组讨论作答之后,推荐一代表在全班发言。学生经历这些说的过程,即:经历了由理解的输入经消化吸收后转换成输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过程,学生说的内容较丰富,而且说得也比较有条理,基本上一改以往只会干巴巴地说Yes/No或者做一些简短的回答。可见,在教学中使用运用主题交流法,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多理解语料,可以让学生觉得有丰富的内容可说,可以促使他们多说。这样,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英语的口语能力。

五、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会意识到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育与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学生除了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外,还应通过涉及其本专业的类似于职业英语(English for Career)或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口语和笔头考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姜文闪译.我们怎样思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2]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4]周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J].

[5]田文.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EB/OL].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篇8

我们一般将教学设计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一节课通常的评价标准也是基于此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一节课,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基本知识点,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中“函数单调性”一课时,一般都选择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作为载体。因为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这些基本的初等函数,而且它们是初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很熟悉,便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课堂改革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同学、老师商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发展演变甚至是冲突过程。有一次,我讲解“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时,题目是求两个半平面的二面角。一般方法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找点坐标,求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我有意选例为长方体中比较直观的两个面,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按照常规方法解决,结果就有一组学生发现二面角中两个面之间的固定关系: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公式。(其中是这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正投影)所以说,学生的创造力无限,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人梦。我记得曾经设计了一个“中学生带病跑完短程马拉松”的问题案例。一开始,学生对这些知识不太熟悉,他们通过网络大量查询,使有关马拉松的素材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这节课,爱上了体育锻炼。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学生生成问题反思

学生课堂生成问题,可以是正确的问题,有待商榷的问题,也可以是错误的问题。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是可以探讨的课堂。我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的角度和自我反省的角度进行论述。

1.学生的角度

一般来说,对于有经验的老师,从学生的眼神就能看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有的学生低头不听,有的学生满脸疑惑,甚至有的学生感到焦虑,可能说明教师本节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有一次学习“数列求和――错位相减法,求数列an=(2n-1)・2n的前n项和”。课后想想还不如换成an=n・2n,因为这个数列求和相对简单些,老师把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即可。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容易理解、好掌握的问题,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融入学生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听课教师的角度

有一句古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来自一个教研组的同行,他们曾经或者正在上某一课,从新课导入、新知学习、练习反馈,甚至是这节课内容的拓展延伸,同组老师都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一次,我上“名师大讲堂”公开课,找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等那个同学回答完毕就让他坐下,议课时很多老师就批评我不尊重学生;找同学上黑板展示,没有进行细致的评判;上课语言不精炼,学生接受知识不自然……同组老师评课开门见山,各抒己见,从而产生很多上课老师关注不到的东西。教师从这些观点中,能找到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下一循环再讲此内容时,就运筹帷幄中了。

篇9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中学、大学(非专业)的教育中,一直被视为第一外语和必修课之一用于教学实践,从初中开始到大学(现在某些地方从小学就开始学),一学就是十多年,按说英语的知识及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实际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生活中真正能用英语交流的少之又少。

美国教育学家芬诺切罗在1986年出版的专著《作为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的英语:从理论到实践》中指出:“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唯一的因素”。美国另一位教育学家斯瓦比先生进一步指出,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具备采取成功进任保教学方法以适应所教授学生的需要的能力”。

把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方法,国内外的专家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理论,并对许多理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找到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方法或规律,就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There exists a gap between researchers in the towers and teachers at the chalk face (Hawes,1997),毕竟象牙塔里的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存在着差距,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发展,这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师资发展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高,英语教学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反思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反思智慧。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论思维的一种体现。那么,应用于教学实践,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John Dewey就发现大部分人们和大部分老师不知道利用反思来改变他们的课堂(教学)、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因此,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什么是反思,并建立了教师教育项目以训练教师不仅能详细的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内容,而且能分析为什么某些事情会发生,及下一步需要采取什么措施。John Dewey于1933年,在How We Think《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对“反思”作出了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此后,Donald Sch?n (1983.1987.1991)等学者也对反思进行了研究。Claine Stanley 把他们就如何进行反思提出的建议作了归纳:

——think back (回忆)

——try to remember as much detail of the events as possible (尽可能多的记住事情的细节)

——investigate reasons for the events (分析原因)

——re-frame events in light of sev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根据不同理论框架重新设想事情过程)

——generate multiple understanding (从不同角度思考)

——decide on what needs to be done next in rel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what has already happened (根据分析结果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三、反思性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世界各国教育中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1983年,美国学者斯冈(D、A、Sch?n)在The Reflecting Practitioner《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者》中把“反思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认为“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失败标签的超越。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的概念可追朔到1933年John Dewey (杜威)对反思的定义,后来Cruick shank对Dewey 的书《我们怎样思维》作了注释:肯定教师需要思考。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然后思考有别无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可确定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全面地、解析地、客观地思考教学事件的机会”(Cruikshank and Applegate,1981)。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产生良好的思考习惯。Zeichner(1981) 和Richards(1994)对反思性教学也分别作了研究。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把反思性教学界定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关于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的定义说法不一,但其中的逻辑意义还是一样的,反思涉及学习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教师和他或她在团体中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学中,教师收集教学数据,检查他们的教学态度,信念,假设和教学实践,然后以获取的信息作为基础,对教学作评论性的反思。

四、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学习进行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从普遍意义上讲,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在学习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结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一) 理论方面

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我国的英语教师理论水平的现状大多不高,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这里指系统教学理论)的一般都很少。现在我国教育界已有多套英语教师培训丛书,学校组织支持或教师自学都可解决一些问题。教师需增强学习力,(即学习的动力、毅力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坚持可能是枯燥甚至是艰难的理论学习。

我们知道一种新观念的确立,表明已把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内化。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需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这样才能探寻到问题根源,这样才能提升和拓展主体的合理性水平。新观念的内化需有一个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五个过程,实践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理论的指导性消失后,那些表面上看来是联系实际的做法;本质上很可能已背离了实践的地要求,那么,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就会偏离,甚至会有悖于目标达成。教育理论为反思提供新视角,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方面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那么教师在工作中自我更新就变得非常作用,正如以上所说的学会反思才能改进教学效果。 在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很难格式化,只能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

1、 可通过系或教研室的集体活动来共同学习提高的。

(1)可共同学习成功的典型(也可包括骨干教师或模范教师的案例等),这些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中,蕴涵了标示的理论,他们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专家型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力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那么,剖析学习这些典型,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教育教学思想的范例。

(2)可通过教研活动来学习

可以教师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为中心,以案例形式来展现,把现代教学理态和理论(如摸式、策略、方法)通过课堂案例来展示、印证、促进教学理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大适用性的,能不断促进教师学习的方法。

也可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典型教学问题,然后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在学习和依托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师研究和创造新的知识和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

2、个体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把先进的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优势。那么教师在实践中要做到:

(1)记好教学日志

详实地记录教学日志,为日后的反思工作提供当时的确凿的依据。把教学课堂的一切记录下来,包括体会及发现的问题,如教学行为明确性,教学方法的适宜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活动取向性等等。

(2)通过学生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

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沟通后,才能把握住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还可通过学生的思维状态,学习成绩的变化等来反思教学,进而发现问题,以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技术来反思

通常可通过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通过教学实况录音或录像进行教学技术分析与诊断。

一般可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来收集信息,然后再仔细思考,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后,以新的理论为切入点,尝试改进,然后潜心研究,再调整再反思,观察亲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在教学中实际效果。首行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得到较好地解决,如果没有,则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如果已解决,则要继续强化已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有问题出现,则要谨慎追寻其实质,针对新问题再度方法或其他改进措施,再去尝试,再反思,就这样循环不止,不断上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反思性教学的两个注意点

Claine Stanley 对反思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要认识到

(一)方法的各样性及情感的作用

反思是很复杂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时间和大量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反思的方法和技艺往往不同,并不与专家所建议的方法那样一模一样。而且情感在反思中起重要作用——要么阻碍反思过程的正常进行,要么促进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情感能起抑制剂的作用,也能起催化剂的作用。有的教师虽然很希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但他们都不能坐下来写教学日记,也不愿意听他们的课堂录音或观看课堂录像。这主要是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情感占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自我责备、内疚、甚至愤怒等消极情感。在这些情感的支配下,教师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去研究不成功背后的原因,也不能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因而不能进行客观有效的反思。

(二)要想正确处理反思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增减反思能力,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所有教师在教与学的环境中都可能出现情感反应(emotional reactions)。教师善于发现情况反应,分析情感反应的性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第二,教师是反思的主体。教师应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第三,教师应在反思中建立与自己、与学生以及与同事的良好关系。所谓与自己的关系,就是建立内在对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这也是把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的重要表现。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考虑。与同事的关系,就是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分享快乐。

目前,在一线的英语教师中,大部分的老师可能仅局限于看到问题,但未作探讨,或未能正确地反思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可能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如刘润清在为“剑桥英语师资培训系列丛书”所作的总序中说的,师资培训一词已变化三次,从teacher training到teacher education(师资教育)再到最近的teacher development (师资发展),从过去仅仅培训教书技巧(教书匠)到现在更加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研”(action research),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别人的发现,形成自己的信念,反思自我,使每一次决定都有根有据,每一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撑。

只有既有语言教学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善于思考的教师和研究者,才能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也只有我国一线教师普遍地学会反思及反思性教学,师资发展了,才能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改变我国整个外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Hawes, G“the classroom teacher’s role in research: the missing link” in Modern English Teacher. Vol. 6, No, 4.1997.

[2]、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and Co.1993.

[3]、Cruickshank, D. R. and J. H. Applegate,“Reflective teaching as a strategy for teacher growth”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No.38.1981.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75-01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完美人格,全面提升人文素质。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而医德、医魂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美育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对医学院校美育教育进行及时地反思、总结对以后工作地改进大有裨益。

1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第一,美育教育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样一个终极目的,医学大学生,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充满爱心的人。医学中应该渗透审美,审美也离不开医学,而医学和审美的主体都是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全面实现医学审美化与医学人文化,才能体现现代医学对生命给予的全面的人文关怀,而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第二, 美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医学生完整的人格。“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作为一名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格修养更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而美育教育中大量渗透的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对塑造医学生的人格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积极呼吁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基础的一个精神层面。

第三,美育教育与医学专业教与学是本质统一的。医学专业教教育也使学生体味着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的美与神奇。而美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促进大脑左右半球机能的协调发展能,美育与医学教育不仅在本质上和思维上是一致的,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第一,医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生活缺乏时代气息。医学生大多高存在文史知识“先天不足”的情况,近年来一部分医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缺失更令人警觉:“拿好手术刀,只管挣钞票”的功利主义在某些医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一些医学生则只管读书,漠不关心时政,在单一课程的生活模式中缺乏奋斗激情和;一部分人严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甚至出现生活空虚,误入歧途寻求精神寄托。

第二,美育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教育作用发挥乏力。美育教育不单纯是在课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媒介、校园氛围营造等都是美育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但医学院办学的自身特点往往忽视发挥美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益的发挥:人文社科系部建设大多缺乏后进,图书馆文社科类书籍匮乏,校园建设缺乏文化底蕴,而学校诸多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统一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这给学生形成“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乏味生活空间,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潜移默化也就成为空谈。

第三,医学院校存在美育教学“被边缘化”现象。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一样具有“缓释效应”,其社会效益的显现不是一朝一夕。很多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上没有做到充分保障,在资金投入、教师培养、科研研究支持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持续保障。另外,现有美育教学缺乏时代气息,形式单一,导致许多“工科背景”的医学生对美育知识只能是“阳春白雪,和者甚寡”;而美育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平台和途径也导致教学动力的缺失,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了美育教育“被边缘化”。

3 加强探索拓宽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途径

第一,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首先,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将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只有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全面地评价出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

篇11

一、引言

吕叔湘(2009)指出:“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对原文有彻底的了解,而要了解原文,必须通过三道关:第一关是词汇语法关;第二关是熟语关;第三关是字典不能帮忙的那些东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以名之,名之曰‘杂学’。”而翻译实践则是跨学科的“杂学”。翻译能力又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是翻译实践能力与语言基本功的综合表现,翻译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双语背景知识,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出英语翻译教学效果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

二、翻译实践环节中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1.翻译专业意识缺乏

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的翻译意识,忽视翻译文本的交际目的,未能充分考虑翻译功能及目的语读者,导致在翻译实践中没有去除语言形式,传达核心信息,真正实现翻译价值。

2.翻译态度消极

基于“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这一教学理念(刘和平,2009:36),学生需要积极地参与到翻译的整个过程中。根据翻译教学这一特点,教师需要扮演组织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者等角色。然而,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适应被动吸收,而非主动地在实战中丰富经验。因此,学生翻译态度倦怠,只为应付课程翻译任务,进而影响翻译质量。

3.跨学科知识欠缺

在翻译实践中,语言能力只是翻译基础,翻译专业知识和翻译策略能力则是翻译的必备条件;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构成的语言外能力和查询工具能力是保障翻译质量的外在条件。由于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又普遍缺少文化素养,致使多数学生只停留在词语、句子、篇章翻译,却难以准确地译出原语及译语中大量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的有效信息。

4.过度使用在线翻译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类应用软件的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翻译软件也位列其中。然而,翻译实践并不是简单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翻译。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句法结构的差异,复杂句比比皆是,长句结构交错盘结,逻辑关系不易辨识,加之,缺乏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理解原文,进行文本分析,而是直接依靠网络上的一些翻译工具,进行在线翻译,结果译文不堪入目。

5.语言基础薄弱

学生语言基础的薄弱,致使学生倾向于词对词的机械对译,使译文词汇贫乏,行文枯燥,缺乏生气,更谈不上质量。有些学生语言功底薄弱,不知如何审校并修改译文。有些学生依赖字典、词典,翻译时不假思索,简单照搬字典、词典上的释义来翻译有文化背景的单词、短语,直接影响译作质量。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语篇理解和表达偏差,出现理解型和表达型错误。理解型错误主要表现为语法分析、语义理解和词义理解错误。表达型错误表现为英语式的汉语或汉语式的英语,即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

三、相应的解决策略

1.更换陈旧的翻译教材

语言的更新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生词汇及表达产生,所以,翻译教学使用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仍然主要为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和范仲英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前者是1980年首次出版的,后者是1994年首次出版的。显而易见,翻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教材的陈旧问题亟待解决。

2.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多人把翻译教学等同于英语教学,使用语言教学的模式讲授翻译,重视技法讲解,轻视实践训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讲解词汇、纠正语法和语言惯用法错误等方面,多采用讲解技法与单句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于,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有效地运用翻译理论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具体翻译词汇、句子,甚至段落、篇章。

3.优化翻译教学过程

翻译教学的枯燥不仅涉及教师的有效输出,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翻译知识的输入大打折扣。目前,在高校翻译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模板、学生极少参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实践翻译质量,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译前理解文本分析分组讨论译后评估等一系列方法,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翻译实践。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多媒体辅助翻译的教学实践,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成为师生合作,共同探讨翻译、体验翻译过程、完成译作的愉快历程,为探索翻译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翻译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从学生翻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反映出翻译课程设计的缺陷,暴露出现有翻译教学体系的漏洞。随着国际化与本地化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深化翻译教学改革已成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紧迫任务。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教材更新、教学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在翻译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翻译专业知识,增强翻译能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