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干部教育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是思想上重引导,着力培养大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正确的行动,人大干部只有切实增强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才能认真履职尽责。换届以来,常委会特别重视对人大干部的思想教育,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端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错误观点和消极情绪,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的思想,着力培养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教育机关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跳出人大看人大,善于把人大工作和担负的责任放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做到敢于议大事,善于谋全局,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随着部队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大力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大学生走入军营,实现从军报国之梦。大学生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军队全面建设的主力军,在部队的各项建设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正能量”作用。然而,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我们对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情况作了调查,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大学生干部的主要特点及素质现状
一是文化基础好,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大学生干部都是经过严格高考取得的入学资格,本身就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再经过院校的系统学习和锻炼,普遍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理论素养比较高,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到部队经过相应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后,能够很快适应部队生活和岗位要求。
二是积极进取,初到岗位工作劲头比较足。调查反映,大学生干部到部队后都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愿望,希望在部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运用所学知识成就一番事业,工作中勇于吃苦,不甘落后,特别是在提高能力素质、体现自身价值方面热情高、劲头足。某单位101名大学生干部中,目前已有26人考取了研究生,还有不少在做考研准备。
三是知识面宽,个人长远发展潜力比较大。尽管大学生干部缺乏部队生活和当兵经历磨练,军事素养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但由于他们思维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接收新事物快,一般经过部队3至4年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后,能够很快成为本单位、本专业的“顶梁柱”。
四是善于创新,开拓精神比较强。大学生干部大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比较强,对部队建设有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在政治理论学习、高科技知识讲座、科研攻关、新纲目试训和文化活动等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积极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感到,由于受成长环境、培养方式和受训专业等因素影响,与士兵考学和提干的干部相比,大学生干部自身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容易失衡、军事素质明显较弱、管兵带兵能力相对不足、纪律观念和心理承受力较差。从组织领导的角度看,部分单位在大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大学生干部已经成为部队的主体,没必要再把他们当作新生事物来对待和研究;有的不遵循大学生干部成长的客观规律,对他们求全责备,期望值过高,认为既然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就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甚至不能出一点差错。第二是培养帮带针对性不强。有的认为大学生干部不缺思想和知识,缺的是实践和经验,没有必要在培训上下太大功夫;有的把大学生干部岗前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培训内容上没有突出“第一任职急需”这个重点,方式方法上习惯于大课教育、讨论交流等传统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不注重抓好大学生干部的跟踪培养,对他们的现实表现不关注、对疑虑困惑不排解、对棘手问题不解决,一些大学生干部只能靠自己摸索成长,走了不少弯路。第三是不敢放手使用。主要是一些单位和领导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总感到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管兵带兵能力不强,不敢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摔打磨练;有的人为设限,认为大学生干部有专业特长,放在技术岗位用起来更顺手,由于发展受限,导致部分大学生干部不够安心尽责。从高学历干部自身的角度看,主要存在“四个落差”:第一是学历层次与工作能力的落差。大多数高学历干部基层经验欠缺、当兵带兵的经历不够,普遍存在着“三弱”现象,即军事素质弱、带兵能力弱、管理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发展。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近76%的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基层时,对带兵管兵感到茫然;46%的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工作不会做、管理工作不会抓、军事训练不会搞等问题。第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境遇的落差。绝大多数高学历干部想在部队上成就事业,但缺乏干事的拼劲、冲劲、韧劲,在部队打拼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心理失落感,想到大机关去、想到大城市去、想到工作条件舒适的单位去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三是个人愿望与工作岗位的落差。从调研情况看,当前高学历干部年龄大、职务低、岗位不重要的问题比较突出。90名在职高学历干部中,正连职31人,30岁以上的10人;副营职19人,33岁以上的11人,年龄最大的副营职已满36岁,除8名担任营连主官外,其余均为技术干部、营连副职或机关一般干部。第四是官兵期望与自身表现的落差。广大官兵对高学历干部抱有很高的期望,觉得他们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理应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啥都能干、啥都会干,到了部队应该个顶个。但现实情况是,许多研究生干部进入角色较慢、适应环境较慢,迟迟打不开工作局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处于“领导不放心、自己没信心”的境地。
三、加强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要狠抓教育引导,着力打牢安心尽责的思想基础、使命意识和军魂意识。要结合岗位培训和理论轮训,组织大学生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规定,帮助他们坚定信仰,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要深入开展艰苦奋斗、理想信念、我军根本职能等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清扎根基层是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安心本职是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要结合分配报到、任务转换等时机,广泛开展“工作图什么、进步靠什么”大讨论、“让青春在本职岗位闪光”主题演讲和“岗位成才建功”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基层、建功基层的思想观念,增强干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要坚持量才使用,积极搭建才适其岗、展现才华的最佳平台。要注意针对大学生干部院校所学专业、个人特长和性格特点等,适当参照个人意愿,合理安排任职岗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坚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一个专业干到头”的传统观念,对个别受专业限制,任职一年以上仍然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及时组织换岗调整交流,尽可能把他们放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要敢于大胆放手使用,对经过培养和考察,能力素质确实过硬的,尽量调整安排到营连主官、机关科(股)长、科(室)主任等重要岗位,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展示才华、实现价值提供舞台。
二、选拔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
2、德才兼备的原则;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4、注重实绩的原则;
5、注重潜力、立足培养原则;
6、动态管理、竞争择优原则。
三、选拔条件
后备干部必须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实绩较显著,群众公认度较高,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年龄男不超过45岁,女不超过40岁;
2、学历中学本科,小学大专以上;
3、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4、身体健康,能够坚持工作;
5、在学校有一定的工作凝聚作用,思路清晰;
6、一般应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历。
四、选拔办法
1、广泛宣传。各学校在教职工大会,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本文件精神,营造积极参与选拔氛围。
2、公开推荐(自荐)。后备干部的选拔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推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同时,采取群众、组织推荐,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选拔。教育局深入到各学校召开后备干部推荐大会,全体教职工根据教育局党组确定的名额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以得票数作为重要参考。
3、组织考核。由教育局组织考核组对初选入闱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在申报人员工作单位进行,以现实表现为主要依据,结合发展潜力评估,通过校领导班子谈话、教职工代表座谈等方式进行,考核材料上报局党委研究,根据考核情确定成40名同志作为教育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4、结果公示。根据考核结果,由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提拔任用人员名单,并在县教育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各界意见。
五、后备干部培养
一、在倾听故事中让学生感知语感
有位孩子自幼喜欢听故事,长时间倾听录音故事,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语气、语调,慢慢地他能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可以把故事说得惟妙惟肖。可见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作出来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Mouse and the City Mouse”等等,而另外一种就是流传多年,一直被人们传说着的童话类故事,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 Old Man”等,这些童话故事语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听故事“Three Butterflies”时教师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熟悉语言;在听故事“The Fox and the Crown”时利用图片、实物、面具和木偶来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在听故事“The Boy who Cried Wolf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及母语与英语相结合来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学生通过语言声音(包括重音、语调、连读等)的识别、分辨,准确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师通过手势等强调做到音、调、意并行,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反射的新异刺激物的整体概念,不断增强语感的训练。
二、在朗读故事中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几种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方法。
1.多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
小学英语教材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故事“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狼”的语气、语调的变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凶的还带有诡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中三只小猪的情绪体验,是高兴的、悲伤的还是兴奋的,以及进一步体会、领悟到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读这一故事必须指导学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从中感受语言,才能让自己的朗读富有内在的感染力。
2.多指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强化语感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课堂中结合故事教学进行有声朗读被我们推崇,在教学故事“Four Seasons'’时,通过对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语言描述进行大声朗读后,喜欢冬天的学生便进入故事Snow Day进行学习,了解到冬天最明显的特征是It’s very cold.同样,喜欢春天的学生对语言“It’s spring.The flowers aYebeautiful.The grass is green.”就有很深的感受。
3.多指导学生进行韵句朗读,强化语感
在故事教学中笔者认为除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如把学生熟悉的故事“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mummy”,编成一个熟悉的chant,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Are you our mummy?'’Mummy duck:“No,no,your mummy llas blg eve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fish:“No,no,your mummy has four leg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tortoise:“No.no,your mummy has green coat.”
“Are you our mummy?”Little tadpole:“Yes,yes.I’m your mummy.”
三、在表演故事中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感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语感越好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两位男孩,一位英语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而另一位学生性格外向,语言表达不好,这两位性格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撮合下表演了“A 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故事,两位学生生动的表演,滑稽、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故事的表演惟妙惟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内容中机智勇敢的小红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见故事表演是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两位学生经常主动参加班级、学校每年举行的才艺英语故事表演,获得故事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们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更加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四、在创编故事中让学生提升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提供较简单的故事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改编故事。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如在学完PEP,Book 3,Unit 3有关房间单词“study living room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后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串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运用所学句型,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当然做个示范: “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But,Where is fish?Is it in the study?No.Is it in the livingwom?No.Is it in the bathroom?No.Is it in the bed—room?No.Is it in the kitchen?Yes.Look,it’s in thekitchen.Ha ha I eat you.”笔者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他们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很好地巩固、整合知识,对他们的语感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下面以PEP Book 6 Unit 6故事Fishing为教学活动案例。
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力、表演力及想像力,并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1.学习故事前的铺垫活动阶段(听故事)
在故事前安排10分钟活动,利用图片带领学生熟悉相关单词fishing,reading,delicious,catch-ing,mosquitoes,amazing,采用“听听指指上述单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What are youreading?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为故事的学习作语言上的准备。
2.故事学习中的理解和操作活动阶段(读故事)
学习故事时听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的输入,才能模仿出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不同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从而逐渐学会有表情地朗读故事。首先教师出示Zoom和Zip钓鱼前、青蛙被钓上钩、观察青蛙吃害虫以及给青蛙放生四幅图,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故事,学生按图片进行编序,让学生通过听输入信息,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接着教师请学生看故事:读到了什么,读到哪些词汇,哪些句子,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主要的句子和关键词去理解。教师采用停顿、提问、假装忘记配音、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语言,如:当读到“I’m not reading.I’m fishing”时,Zoom作轻声说话的手势告诉有鱼马上要上钩。在读到“Oh,it’s a frog”做一副很夸张的不可思议的样子,在读到“Are you playing in the fiver?No,They are catching mosquitoes”对观察到青蛙用舌头吃害虫表示惊异,因而在故事教学中采用大小声训练、声音渐强渐弱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获取信息、体会乐趣,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会更喜欢学习英语。
3.学习故事后的延伸活动阶段(演故事、编故事)
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语感教学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在不停地听听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感,但是,单纯的听只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感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不仅要让其多听,而且还要多练和多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英语语感,才不会对英语这门学科失去兴趣。[1] 故事教学正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
一、四步故事教学
四步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倾听故事、演说故事、朗诵故事以及编创故事等四个步骤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1.倾听故事
倾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地获得口语语感,倾听故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模仿故事中流利和准确的英语发音,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故事可以是原本就有的童话故事或者是教师通过教学目的和重点自己编造的小故事。故事中精湛而地道的英语口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甚至在讲课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形象的肢体动作,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玩偶、物体来帮助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印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演说故事
演说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故事,然后再把故事带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倘若故事情节生动逼真,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来进行演说和表演,在语言的描述中,配上形象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有效地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演说故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愉快的演说合作中能够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朗诵故事
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故事,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发音和语调,多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朗诵的基础是要富有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使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生动有趣的听觉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记忆,情感的基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意义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诵、同桌互相配合朗诵、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故事朗诵,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押韵的故事给学生进行朗诵,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朗诵的技巧,加强学生的语感。
4.编创故事
编创故事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来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给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帮助学生对句型的使用以及对知识的巩固、整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采用四部故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英语当中的句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不可能每一句都能理解,学生会自己结合上下文推断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在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法,在尝试中渐渐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并且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二、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
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地域风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四步故事教学法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效果。
2.四步故事教学的作用
小学生对于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通过实施故事教学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还能有效地启动其语言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用故事当中的语言。教师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故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四步故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故事材料的问题
对于故事教学,教师应该对故事的甄选具有一定的判断力,选择的故事内容要以小学生能够理解为前提,这样的施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故事当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都是选择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故事中的宝贵信息,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间接地培养学生对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口语的交际能力。适当的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适当的、较深的、超过了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故事,对小学生的学习会起制约的作用,当小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想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课外读物的问题
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故事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只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部分,想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语感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去阅读和理解,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语感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上,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和语言,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教师采用故事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的语感。[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提前安排和策划授课的内容,根据授课的重点内容,来设计故事的情节,灵活地创设有意义和有乐趣的英语口语环境,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教学的场景中来。事实证明,四步故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口语使用的频繁性。因此,四步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语感教学中可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67)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近年来得到空前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愈来愈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果不及时并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这无疑成为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的。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主要不足
1.缺乏领导气质。许多学生干部工作积极,但不会“领兵打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结果事倍功半。一些学生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只会发号施令,而不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水平。2.不能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部分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骨干或热衷于社团、学生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专注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活动之中。忽视学业的重要性,甚至因学生工作逃课。相反部分学生干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学生工作不负责任,也不注重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方法,影响学生组织社团的工作。3.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有些学生干部思想素质不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在工作中要么推卸责任、避重就轻,要么邀功请赏、骄傲自大,要么斤斤计较、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些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在同学中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及工作的开展。4.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有些学生干部有意划分“势力范围”,排斥异己。有些干部工作过分小团体化,积极争创部门工作成绩时缺乏合作精神和配合意识。5.心理素质不强。部分的学生干部在碰到棘手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等问题时不善于有效化解各种压力,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不良情绪,给自己的身心及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存在大量不足
主要表现:1.选拔机制不科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笔者的访谈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选拔时存在一些“纰漏”。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在选拔或任命学生干部时往往受到外界的干预,例如学校领导、老师、朋友等的关系户需要特殊照顾,因此造成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干部今后工作的开展。另外也表现在学生干部终身制,特别是班团干部一旦被任命或被选举上,就一直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直至毕业。终身制不仅使其他同学失去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会助长学生干部骄傲自大的心理及工作上的惰性。2.监督制度不完善。学生干部组织中,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学生干部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缺乏监督,与此同时,学生组织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重要干部或有能力的干部手中,导致权力使用过分集中。此外,还会引起一系列诸如活动经费流失、决策性方向性错误等问题;3.培养机制相对滞后。据调查发现,许多政工队伍的老师存在“重任用、轻培养”的工作误区。辅导员往往是提供大量的实践工作机会给学生干部,通过实战经验的累积锻炼提升学生干部的各种能力。但在学生干部工作技巧、领导才能、人际关系处理等这些实质问题上却很少开展对应性的理论指导。4.考核制度不健全。学生干部的考核制度是对学生干部工作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估,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不清晰、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学生干部工作缺少定期和不定期的部门工作考核,没有形成严格的考察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干部存在问题的不及时解决,制约了学生干部创新思想的培养与发展,无法实施动态管理。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使用轻培养
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使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干部也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监督不够,主要表现为学生干部经过一定程序选后,缺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导致一些学生干部理论基础薄弱,不懂得高职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大多数学生干部仅凭感觉或以前中学时的经验来开展工作,以至于他们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二)重选拔轻管理
领导的职能就是统领和引导群众,使人们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领导干部要领导科学发展首先就要能够领导群众,把广大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为推动科学发展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领导和统率群众靠的一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即领导干部把带领群众科学发展作为份内职责和人生追求,在发展实践中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做引领群众前行的带头人;二是领导干部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即群众对领导干部信任和信心,能自觉地在其带动下,团结一心,勤奋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重视领导干部统率群众的能力培养,通过深化宗旨教育,提高他们带领群众推进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权力观教育要突出民本职责。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刻领会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归宿,从而能在科学发展中责无旁贷地引领群众前进。政绩观教育要突出民生大计。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群众观教育要突出民意公认。在培训中重点强调走群众路线的习惯养成,使领导干部能主动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摒弃“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自觉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二、以思维教育为途径,培养谋划发展的能力。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划力是科学分析判断形势,能谋善断,确立工作思路和目标的能力。当前,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社会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重任,只有不断提高谋划能力、讲究谋划艺术,才能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构建发展框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要将培养谋划发展的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谋划能力讲究的一是预测准,能正确把握时展要求,通过全方位的比较、长期性的思考,准确判断发展方向;二是应变快,善于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有正确的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以活跃思维为途径,提高领导干部的“谋略”。思维要注重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培养战略眼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通过对形势的深入分析和组织考察学习,扩大领导干部的视野,增长见识,教育他们不能仅从眼前去被动地思考问题,而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去考虑发展方向,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去制定发展方略。思维要注重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教育领导干部掌握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在纷纭杂沓的表象中理清头绪,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在共性中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发展,摆脱常规套路和惯性思维,能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具有独特视角。思维要注重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教育领导干部掌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学会认清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地位、功能及主次、轻重之别,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能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能高奏主旋律,又能弹好协奏曲,唱准和谐音。
三、以方法教育为重点,培养统筹协调的能力。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整体发展的思想,对各项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改革和确保科学发展,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要将统筹协调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统筹协调能力要求领导干部一是要掌握宏观把握方法,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进度和节奏;二是要熟练掌握协调整合的方法,能迅速理清各种复杂关系的关键点,找准切入角度,寻求突破口,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社会不同行业、国内与国际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共识,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方法教育,使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统筹协调水平。要以史为鉴,习历史之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杰出人士善于“将将”、“将兵”,长于“合纵连横”,积累了丰富的统筹协调经验。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精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于教学,使民族心理与科学发展观共鸣、同一,在潜移默化中让领导干部领悟统筹协调的方法。要借石攻玉,习国内发达地区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的实践要先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统筹协调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关系的问题上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领导干部认真研究其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成效及原因,用以指导自己工作。要师夷长技,习国外之法。运用法律和舆论手段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强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在教育中要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意向和重点地推介国外先进做法,比如利用媒体澄清大众有分歧、争议的事件,进而统一认识。这也就我们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时应当重视的方法。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驱动和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亦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留学教育不断呈现新的发展,留学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集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于一身,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利器。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并积极发展留学教育,开拓留学生市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提供的统计数据,自2002年至2010年,全球留学生人数已从210万增至360万。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已突破37万。
我国教育部为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根据“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方针,提出到202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学历留学生的数量应达到学校学历教育学生总数的10%。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跨越式增长,留学生生源和来华途径也呈现了多样化,从过去单一的公费来华留学生到既有自费的来华留学生、又有享受中国政府或上海市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以及校际来华交换生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长、短期来华交流生等。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对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一)政治素养。是每位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确保来华留学生工作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有利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局的根本保障。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具体体现在正确的信仰、法制、组织纪律观念,逐步提高把握国际形势的战略眼光,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事实求是、廉洁从政的作风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二)思想素养。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品性、认知等的水平和品质。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中的思想素质贯穿和决定管理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管理干部理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人生价值观。思想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在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应通过加强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达到文明、科学、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道德素养。 “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强调的是“德乃做人之首”。培养良好的道德是建设文化内涵的基本内容之一,要从自身做起。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文明、诚信、奉公、公平、正义、正直等等方面。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心理素养。是人的认知力、意志力、信心、情绪、气质和性格等的综合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几大要素是:①信心和勇气,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②理智和宽容,冷静处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顾全大局,体现的合作精。③恒心和耐心,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要做到目标明确、统筹安排持之以恒。④爱心和热情,在外事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包容性,架构中外友谊的桥梁。
(五)社会素养。就是要求管理干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具有相对丰富而又广博的知识和真、善、美的品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感恩心回报社会,用同情之心去帮助发生困难的人。
(六)专业素养。是包括主观心理特征,专业业务技巧两大方面。虽然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专业背景有差异,但管理干部应保持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和良好的学习欲望,尽快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并主动承担重任和自觉完善工作环节。这也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使用、锻炼、培养来提升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当下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和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努力的方向。
(七)文化调适素养。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干部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了解外国的文化习惯,办事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留学生人数,存在管理上的不相匹配之处,以SHU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例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飞跃发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从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无论在管理干部队伍的规模、管理干部的思想水平、管理工作作风和管理工作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仅以SHU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为例,呈现二多二少的现象:“二多”一是转行的多,无论是一般干部或是领导干部,大多是从别的专业,别的岗位转行过来的;二是短期应聘的多,学院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的人员占较大的比重;“二少”一是管理干部职业培训、进修少,甚至基本是无,二是系统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少。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我国社会转型不期而遇,在一些管理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浮燥现象,追求功利,精神迷失和虚脱。因此,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在机制上改革创新,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瓶颈,共同建设具有学院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是学院迫切的工作,需要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应该意识到,推进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一大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素养培育的机制与措施
(一)逐步推进由专业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发展。研究和探索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化发展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可以充实来华留学生管理理论,可以丰富高校教育管理理论。自改革开放后的来华留学生工作也已近四十年,随着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不断积淀与探索,对建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化制度,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也是今后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
(二)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且能直接影响到活动成效的心理特质,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养成的基础,是通过对职前、职后在工作实践及生活阅历逐步积累和沉淀的反映。拥有核心能力的管理干部,有助于在工作中的通力合作,引领团队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2)行业通用能力。是经过对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修养,使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以保证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得到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的配合与支持。(3)行业职业特定能力。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除了储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外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以英语为最基本的国家语工具,亚洲国家仍然是以日语、韩语为主要交流工具。
(三)制定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岗位标准。岗位标准的制定首先要符合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招聘要求,其次根据来华留学生岗位的工作特点(包括所在学院的管理定位),制定合乎管理岗位要求的条件,既要与时俱进,因岗而异,但也要防止滥权私利下的“量身定制”,从而破坏了党风、校风、院风建设。以高校管理来华留学生较多的国际交流学院院办为例,岗位的设定标准应为①具有较好的文书写作能力,以能完成学院的各种材料的写作任务。②具有活动组织能力,以保证筹办并具体落实完成学院各类教职工活动。③具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思路,用以处理好人事及其它上传下达的工作。④有协调与对外交际能力,以利于在与外部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⑤熟悉计算机的同时,具有基本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与来华留学生的交流和管理。
(四)重视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还是很缺乏的,新的管理干部基本上以自己摸索或“传、帮、带”为主,来完成在行业中的自我成长。老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基本上对自我学习和提高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用多种手段来带动管理干部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各种方式的行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五)建立合理的来华留学生管理评价与发展体系。(1)对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评价,不能简单停留在靠用电脑打分、领导不透明的打分形式上,还应该突破程序化的手段,实现更实用、更具体、更细节的评价标准。(2)对于行政岗位上的管理干部,目前除学校的定职定级、学院的定职以外,应有再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这样有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的再建设和合理流动。(3)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的、心理的、财物的等多方面。
四、结语
对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的培育机制的研究是长期的,就目前来讲,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要求、各种素质教育从领导层面及相关组织,都有较多论述。但是如何形成有效培育机制,切实培养和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还需进一步地系统研究和创新。
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生力军,是一支青春热情、朝气蓬勃并且善于思考的骨干队伍,。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探索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现有培养模式和机制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干部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工作能力,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普通同学眼里,学生干部是优秀的代名词。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干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自我意识强,但重个体,轻集体
绝大部分学生做学生干部的动机多种多样,提升自我、交往朋友、扩大眼界、争取入党是作为学生干部的主要动机,这些动机里不同程度地包含有完善自身的意味,相应的为服务同学、为服务班级、为服务学校而参加学生工作的动机比较弱。因此,在许多需要团队协力完成的工作中,不能形成凝聚力,影响了团队协作的整体效果。
(二)充满热情,但缺乏毅力,畏惧失败
当前学生干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也都因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投入越来越大而显的越发茫然无措。这种过重的压力使他们异常现实,出人头地、成才立业似乎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一旦遭遇了失败,他们惶惶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败,更不晓得如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完善自己。
(三)接受力强,但盲目乐观,心理薄弱
当前的学生干部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网络的影响,他们涉猎信息广泛,传播新生事物迅速,形成了使他们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但心理抗挫折能力脆弱,缺少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更缺少如何在失败中反省自己、再次走向成功的的顽强精神。
二、当前学生骨干培养模式面临的困难。
对于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来说,也有许多说不出的苦衷,对于学生干部,老师想着力培养,但学生工作任务繁琐、细碎,不得不依赖学生干部分担工作,这就造成在培养学生干部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干部无法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角
各学校现行的学生工作模式有明显的共通点,那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但学生干部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多地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多数都是学校落实活动主题、院系落实任务、学生干部负责落实细节,很多学生干部忙完学习和工作后已精疲力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创新问题。他们往往陷入被任务、活动拖着生活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主导性,对工作产生莫名的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学生干部培养周期问题
学校对学生干部培养一般都是遵循选拔模式:招收新生助理之后培养选拔、确定最终人选。从新生入校到成为正式学生干部,周期往往要一年以上。成为正式学生干部的同学基本上已进入大二阶段。如果他们在大三要参加专业实习,那么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半到两年。在短暂的学干生涯中,去除学习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可以用于干部培养的时间所剩不多,难以使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从专业角度强化。
(三)学生干部后顾之忧得不到切实保障、激励机制活力不足
学生干部在诉求主体上与普通同学无异,他们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希望能通过锻炼提高自身能力,在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中积累优势。实际上,从制度的角度考量,除了给学生干部颁发聘书和一些荣誉证书,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并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解决学生干部的后顾之忧,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也缺乏量化的记载,这也是很多学生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纷纷“告退”的重要原因。
三、构件合理有效的学生骨干培养机制和模式
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推动各类学生组织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但综合各方面因素,现行的的模式和机制有诸多地方亟待完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建立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选用机制
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选用机制,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学生干部的选拨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一实践岗位的锻炼,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同时在选拔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学校的学生干部岗位是有限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竞争内容和形式,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同时可以给现有的学生干部带来一定压力,充分调动现有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拓展学生干部岗位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机制的建设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干部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首先培训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全面,能够满足学生干部成长的内在需求,要全方位体现学生干部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干部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应问题设计培训内容。再次,培训的形式要有所创新,可以采取开放模式把握阶段性的理论学习契机,就某些重大理论、重要专题文献及学生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短期培训学习,起到强化培训的作用,使学生干部培训逐渐走上正规化建设的轨道。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搞好学生干部培养的动力。通过对他们行为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可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学生干部进行适当的激励,可以达到控制、规范学生干部的行为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注重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和学生干部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关系,使他们和管理者产生认同感,建立共同的工作目标。其次加强信任激励。信任是对学生干部的重要鼓励方式之一,信任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给他们一定难度或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干部正视工作中的挫折,培养坚强的性格。最后完善荣誉激励。荣誉是对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干部的公开认可与表扬,这种激励方式是激发他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会为其他学生干部树立榜样,为其他学生干部做好学生工作指明方向,同时在稳定学生干部队伍等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的存在对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应着眼于学生干部的现实需求,通过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大胆放弃落后做法,才能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大局。
参考文献:
(1)李玫.浅析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学传媒研究,2010(11)
坚持实践锻炼,改作风增才干。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丰富的岗位经历、多层面的实践锻炼是干部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组织部门要下大力气抓好培养工作,积极为干部实践锻炼搭建平台,拓宽渠道,让干部有计划、多岗位、长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在普通岗位上多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区情、民情;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不断提高谋事干事成事能力。要敢于给优秀干部压担子、委重任,破除不放心、怕出事的心态,通过在维稳一线、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直接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有效提高应对解决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当地、植根新疆的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干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科学发展、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事业中。
突出监督管理,严约束促成长。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干部是一种约束、一种爱护,更是一种警戒。要注重干部在重大事件、关键时刻、维稳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进一步做好在反恐维稳斗争中监督管理考察考核干部,调动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与分裂破坏活动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干部监督管理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干部工作的全过程,要让干部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性,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责任感。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吏要求,健全干部经常性管理机制,及时调整群众满意率低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不在状态、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宽”和“软”现象。要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确保干部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黄武)
一、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现状
(一)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
近年来,我军开始依托在部分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即由军队定向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毕业后一般由部队分配。据总后财务部统计,现在军事院校培养1名四年制本科生的总成本约4―6万元。军队接收1名国防生的总费用只需2万元左右。因此,利用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成为我军军事人才尤其是军民通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征召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
我军从1983年开始,成批量地从普通高校征召优秀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让他们在经相关军事院校培训一年军事相关专业知识后,再分配到军队任职。这称作“4+1”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累计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近万名。根据军队有关干部部门的跟踪调查资料显示,这些留在部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已成为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有的还成长为各级主官,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后劲。从地方高校直接接收毕业生,不仅能够加速军事人才的培养,节约军事教育成本,还能改善军队干部的知识结构与构成,达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优势互补的目的,因而是实现军事院校教育转型与共育军事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三)选拔优秀军队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
长期以来,军队系统的专业技术干部大多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更新的形势下,这一弊端愈益突出地显现出来。客观形势要求加大军队干部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继续深造,因此,依托培养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探索借助地方院校培训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和部分指挥军官的途径。2002年我国26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始为部队定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今后应在总结经验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扩充培养专业。不仅培养研究生,还应试行开办学制较短的业务技术培训班,以解部队训练的急需,为部队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首先,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待完善。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遴选军队干部,存在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单位很难遇到院校和专业都好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后就如饥似渴地想要招进来,因而往往降低标准,忽视其它条件,造成把关不严,选人不当,人才浪费。
其次是军事训练制度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部队的要求。国防生在校阶段,地方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或者在军训科目安排不合理,不能紧贴部队,不能符合现代战争准备要求,使得国防生作为军事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部队工作。入伍大学毕业生与部队学员、部队生长干部不同,他们习惯于大学那种宽松与自由,对部队生活的紧张与单调一时难以适应,必须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最后,对国防生的违约处罚机制还不健全。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国防生违约现象越来越多样化, 如入口把关不严格,开展思想教育不及时等,但最关键的是对违约的处罚机制不健全。没有政策规定的制约, 国防生的思想上就没有形成违约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
(二)总体培养规划不清晰
其一,部分单位在依靠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事先调查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要求其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样毫无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和单位不能配套,既浪费了资源,又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其二,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关于国防生的培养方案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许多院校基本上是参照一般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出现“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依照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部队期望相脱节”等现象。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而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技术员、企业家,而是需要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模式和部队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旧的培养模式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所以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部队后,不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用非所学,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对培养过程监督力度较弱
首先,部队缺乏对国防生管理的监督。国防生进入高校后,其日常工作基本由地方学校承担,部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也没有向学校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国防生管理机构或针对国防生的专门管理措施,只能按照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生活在地方院校开放的环境中。一些国防生对自身预备役军人角色的认识还不强烈,认为成为国防生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就弱化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性不强了,针对性不足了,危机感淡漠了,出现了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部队预期要求的现象。
其次,部队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地方院校在国防生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一般院校都非常重视他们文化课程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结合部队实际,轻视了军事专业技能和军事素质培养,这对国防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院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则无法掌握国防生培养情况,不能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造成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