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干部教育培养

干部教育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干部教育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干部教育培养

篇1

二是思想上重引导,着力培养大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正确的行动,人大干部只有切实增强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才能认真履职尽责。换届以来,常委会特别重视对人大干部的思想教育,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端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错误观点和消极情绪,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的思想,着力培养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教育机关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跳出人大看人大,善于把人大工作和担负的责任放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做到敢于议大事,善于谋全局,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篇2

当前,随着部队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大力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大学生走入军营,实现从军报国之梦。大学生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军队全面建设的主力军,在部队的各项建设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正能量”作用。然而,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我们对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情况作了调查,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大学生干部的主要特点及素质现状

一是文化基础好,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大学生干部都是经过严格高考取得的入学资格,本身就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再经过院校的系统学习和锻炼,普遍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理论素养比较高,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到部队经过相应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后,能够很快适应部队生活和岗位要求。

二是积极进取,初到岗位工作劲头比较足。调查反映,大学生干部到部队后都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愿望,希望在部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运用所学知识成就一番事业,工作中勇于吃苦,不甘落后,特别是在提高能力素质、体现自身价值方面热情高、劲头足。某单位101名大学生干部中,目前已有26人考取了研究生,还有不少在做考研准备。

三是知识面宽,个人长远发展潜力比较大。尽管大学生干部缺乏部队生活和当兵经历磨练,军事素养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但由于他们思维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接收新事物快,一般经过部队3至4年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后,能够很快成为本单位、本专业的“顶梁柱”。

四是善于创新,开拓精神比较强。大学生干部大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比较强,对部队建设有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在政治理论学习、高科技知识讲座、科研攻关、新纲目试训和文化活动等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积极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感到,由于受成长环境、培养方式和受训专业等因素影响,与士兵考学和提干的干部相比,大学生干部自身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容易失衡、军事素质明显较弱、管兵带兵能力相对不足、纪律观念和心理承受力较差。从组织领导的角度看,部分单位在大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大学生干部已经成为部队的主体,没必要再把他们当作新生事物来对待和研究;有的不遵循大学生干部成长的客观规律,对他们求全责备,期望值过高,认为既然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就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甚至不能出一点差错。第二是培养帮带针对性不强。有的认为大学生干部不缺思想和知识,缺的是实践和经验,没有必要在培训上下太大功夫;有的把大学生干部岗前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培训内容上没有突出“第一任职急需”这个重点,方式方法上习惯于大课教育、讨论交流等传统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不注重抓好大学生干部的跟踪培养,对他们的现实表现不关注、对疑虑困惑不排解、对棘手问题不解决,一些大学生干部只能靠自己摸索成长,走了不少弯路。第三是不敢放手使用。主要是一些单位和领导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总感到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管兵带兵能力不强,不敢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摔打磨练;有的人为设限,认为大学生干部有专业特长,放在技术岗位用起来更顺手,由于发展受限,导致部分大学生干部不够安心尽责。从高学历干部自身的角度看,主要存在“四个落差”:第一是学历层次与工作能力的落差。大多数高学历干部基层经验欠缺、当兵带兵的经历不够,普遍存在着“三弱”现象,即军事素质弱、带兵能力弱、管理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发展。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近76%的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基层时,对带兵管兵感到茫然;46%的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工作不会做、管理工作不会抓、军事训练不会搞等问题。第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境遇的落差。绝大多数高学历干部想在部队上成就事业,但缺乏干事的拼劲、冲劲、韧劲,在部队打拼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心理失落感,想到大机关去、想到大城市去、想到工作条件舒适的单位去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三是个人愿望与工作岗位的落差。从调研情况看,当前高学历干部年龄大、职务低、岗位不重要的问题比较突出。90名在职高学历干部中,正连职31人,30岁以上的10人;副营职19人,33岁以上的11人,年龄最大的副营职已满36岁,除8名担任营连主官外,其余均为技术干部、营连副职或机关一般干部。第四是官兵期望与自身表现的落差。广大官兵对高学历干部抱有很高的期望,觉得他们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理应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啥都能干、啥都会干,到了部队应该个顶个。但现实情况是,许多研究生干部进入角色较慢、适应环境较慢,迟迟打不开工作局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处于“领导不放心、自己没信心”的境地。

三、加强大学生干部教育培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要狠抓教育引导,着力打牢安心尽责的思想基础、使命意识和军魂意识。要结合岗位培训和理论轮训,组织大学生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规定,帮助他们坚定信仰,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要深入开展艰苦奋斗、理想信念、我军根本职能等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清扎根基层是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安心本职是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要结合分配报到、任务转换等时机,广泛开展“工作图什么、进步靠什么”大讨论、“让青春在本职岗位闪光”主题演讲和“岗位成才建功”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基层、建功基层的思想观念,增强干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要坚持量才使用,积极搭建才适其岗、展现才华的最佳平台。要注意针对大学生干部院校所学专业、个人特长和性格特点等,适当参照个人意愿,合理安排任职岗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坚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一个专业干到头”的传统观念,对个别受专业限制,任职一年以上仍然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及时组织换岗调整交流,尽可能把他们放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要敢于大胆放手使用,对经过培养和考察,能力素质确实过硬的,尽量调整安排到营连主官、机关科(股)长、科(室)主任等重要岗位,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展示才华、实现价值提供舞台。

篇3

二、选拔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

2、德才兼备的原则;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4、注重实绩的原则;

5、注重潜力、立足培养原则;

6、动态管理、竞争择优原则。

三、选拔条件

后备干部必须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实绩较显著,群众公认度较高,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年龄男不超过45岁,女不超过40岁;

2、学历中学本科,小学大专以上;

3、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4、身体健康,能够坚持工作;

5、在学校有一定的工作凝聚作用,思路清晰;

6、一般应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历。

四、选拔办法

1、广泛宣传。各学校在教职工大会,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本文件精神,营造积极参与选拔氛围。

2、公开推荐(自荐)。后备干部的选拔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推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同时,采取群众、组织推荐,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选拔。教育局深入到各学校召开后备干部推荐大会,全体教职工根据教育局党组确定的名额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以得票数作为重要参考。

3、组织考核。由教育局组织考核组对初选入闱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在申报人员工作单位进行,以现实表现为主要依据,结合发展潜力评估,通过校领导班子谈话、教职工代表座谈等方式进行,考核材料上报局党委研究,根据考核情确定成40名同志作为教育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4、结果公示。根据考核结果,由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提拔任用人员名单,并在县教育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各界意见。

五、后备干部培养

篇4

一、在倾听故事中让学生感知语感

有位孩子自幼喜欢听故事,长时间倾听录音故事,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语气、语调,慢慢地他能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可以把故事说得惟妙惟肖。可见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作出来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Mouse and the City Mouse”等等,而另外一种就是流传多年,一直被人们传说着的童话类故事,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 Old Man”等,这些童话故事语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听故事“Three Butterflies”时教师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熟悉语言;在听故事“The Fox and the Crown”时利用图片、实物、面具和木偶来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在听故事“The Boy who Cried Wolf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及母语与英语相结合来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学生通过语言声音(包括重音、语调、连读等)的识别、分辨,准确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师通过手势等强调做到音、调、意并行,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反射的新异刺激物的整体概念,不断增强语感的训练。

二、在朗读故事中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几种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方法。

1.多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

小学英语教材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故事“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狼”的语气、语调的变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凶的还带有诡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中三只小猪的情绪体验,是高兴的、悲伤的还是兴奋的,以及进一步体会、领悟到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读这一故事必须指导学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从中感受语言,才能让自己的朗读富有内在的感染力。

2.多指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强化语感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课堂中结合故事教学进行有声朗读被我们推崇,在教学故事“Four Seasons'’时,通过对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语言描述进行大声朗读后,喜欢冬天的学生便进入故事Snow Day进行学习,了解到冬天最明显的特征是It’s very cold.同样,喜欢春天的学生对语言“It’s spring.The flowers aYebeautiful.The grass is green.”就有很深的感受。

3.多指导学生进行韵句朗读,强化语感

在故事教学中笔者认为除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如把学生熟悉的故事“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mummy”,编成一个熟悉的chant,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Are you our mummy?'’Mummy duck:“No,no,your mummy llas blg eve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fish:“No,no,your mummy has four legs.”

“Are you our mummy?”Mummy tortoise:“No.no,your mummy has green coat.”

“Are you our mummy?”Little tadpole:“Yes,yes.I’m your mummy.”

三、在表演故事中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感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语感越好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两位男孩,一位英语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而另一位学生性格外向,语言表达不好,这两位性格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撮合下表演了“A 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故事,两位学生生动的表演,滑稽、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故事的表演惟妙惟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内容中机智勇敢的小红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见故事表演是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两位学生经常主动参加班级、学校每年举行的才艺英语故事表演,获得故事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们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更加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四、在创编故事中让学生提升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提供较简单的故事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改编故事。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如在学完PEP,Book 3,Unit 3有关房间单词“study living room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后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串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运用所学句型,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当然做个示范: “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But,Where is fish?Is it in the study?No.Is it in the livingwom?No.Is it in the bathroom?No.Is it in the bed—room?No.Is it in the kitchen?Yes.Look,it’s in thekitchen.Ha ha I eat you.”笔者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他们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很好地巩固、整合知识,对他们的语感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下面以PEP Book 6 Unit 6故事Fishing为教学活动案例。

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力、表演力及想像力,并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1.学习故事前的铺垫活动阶段(听故事)

在故事前安排10分钟活动,利用图片带领学生熟悉相关单词fishing,reading,delicious,catch-ing,mosquitoes,amazing,采用“听听指指上述单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What are youreading?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为故事的学习作语言上的准备。

2.故事学习中的理解和操作活动阶段(读故事)

学习故事时听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的输入,才能模仿出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不同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从而逐渐学会有表情地朗读故事。首先教师出示Zoom和Zip钓鱼前、青蛙被钓上钩、观察青蛙吃害虫以及给青蛙放生四幅图,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故事,学生按图片进行编序,让学生通过听输入信息,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接着教师请学生看故事:读到了什么,读到哪些词汇,哪些句子,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主要的句子和关键词去理解。教师采用停顿、提问、假装忘记配音、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语言,如:当读到“I’m not reading.I’m fishing”时,Zoom作轻声说话的手势告诉有鱼马上要上钩。在读到“Oh,it’s a frog”做一副很夸张的不可思议的样子,在读到“Are you playing in the fiver?No,They are catching mosquitoes”对观察到青蛙用舌头吃害虫表示惊异,因而在故事教学中采用大小声训练、声音渐强渐弱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获取信息、体会乐趣,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会更喜欢学习英语。

3.学习故事后的延伸活动阶段(演故事、编故事)

篇5

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语感教学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在不停地听听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感,但是,单纯的听只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感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不仅要让其多听,而且还要多练和多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英语语感,才不会对英语这门学科失去兴趣。[1] 故事教学正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

一、四步故事教学

四步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倾听故事、演说故事、朗诵故事以及编创故事等四个步骤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1.倾听故事

倾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地获得口语语感,倾听故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模仿故事中流利和准确的英语发音,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故事可以是原本就有的童话故事或者是教师通过教学目的和重点自己编造的小故事。故事中精湛而地道的英语口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甚至在讲课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形象的肢体动作,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玩偶、物体来帮助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印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演说故事

演说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故事,然后再把故事带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倘若故事情节生动逼真,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来进行演说和表演,在语言的描述中,配上形象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有效地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演说故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愉快的演说合作中能够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朗诵故事

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故事,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发音和语调,多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朗诵的基础是要富有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使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生动有趣的听觉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记忆,情感的基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意义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诵、同桌互相配合朗诵、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故事朗诵,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押韵的故事给学生进行朗诵,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朗诵的技巧,加强学生的语感。

4.编创故事

编创故事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来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给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帮助学生对句型的使用以及对知识的巩固、整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采用四部故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英语当中的句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不可能每一句都能理解,学生会自己结合上下文推断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在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法,在尝试中渐渐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并且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二、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

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地域风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四步故事教学法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效果。

2.四步故事教学的作用

小学生对于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通过实施故事教学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还能有效地启动其语言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用故事当中的语言。教师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故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四步故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故事材料的问题

对于故事教学,教师应该对故事的甄选具有一定的判断力,选择的故事内容要以小学生能够理解为前提,这样的施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故事当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都是选择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故事中的宝贵信息,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间接地培养学生对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口语的交际能力。适当的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适当的、较深的、超过了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故事,对小学生的学习会起制约的作用,当小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想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课外读物的问题

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故事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只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部分,想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语感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去阅读和理解,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语感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上,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和语言,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教师采用故事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的语感。[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提前安排和策划授课的内容,根据授课的重点内容,来设计故事的情节,灵活地创设有意义和有乐趣的英语口语环境,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教学的场景中来。事实证明,四步故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口语使用的频繁性。因此,四步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语感教学中可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67)

篇6

[作者简介]周云(1982- ),男,江西吉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张翼(1965- ),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课程与教学论;李海黔(1957- ),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贵州 遵义 56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40-02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高校学生干部又是人才摇篮中的佼佼者,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高校各级学生组织与高校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制度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的带头人。高校许多的管理制度是通过学生干部予以具体落实,又通过他们将信息进行反馈,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使得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校学生干部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以及校风、学风的建设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又称胜任特征,国外称为competency或competence。自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后,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研究者纷纷对胜任力进行了界定。McClel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五个层面。王重鸣将胜任力定义为导致高管理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彭剑峰将胜任力定义为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驱动并区分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的总和。仲理峰,时勘认为胜任力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识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

从学者对胜任力的界定可以看出,胜任力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如深层次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浅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是个体所具备的潜在特质。二是具有鉴别作用。当以某种效标来衡量个人表现时,胜任力能区分个人实际工作绩效表现的好坏。三是具有预测作用。能引发或预测个人在不同情境、工作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绩效。

二、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招聘、选拔不够科学。学生干部的选拔往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通过一定方式的选举产生,这种方法看似科学合理,其实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学生干部职务竞聘的过程中,口才较好的学生往往能获得较高的票数。实际上,要想很好地完成学生干部的职责光口才好是不够的。不同职务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学生干部职务竞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绝大部分学生关注较为重要的职务情况,造成许多优秀的学生不能竞聘上任何职务,导致人员与岗位不匹配情况,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2.缺少科学的培训教育。当前各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培训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大部分还是靠教师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未能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即使有正规的学生干部培训,培训内容也都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未能通过培训激发和挖掘学生干部的潜能,造成培训资源浪费。

3.工作绩效考核随意化。学生干部的绩效考核是为了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绩效,最终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绩效的目的。但当前学生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思路较为陈旧,考核标准随意化,往往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主观决定,或者由一系列的硬指标决定,使得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无法将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相联系,甚至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4.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梯队建设。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高校学生干部往往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在大学四年级时,学生干部一般就不再从事实质性的工作,这容易导致学生干部工作的盲区。在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的梯队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梯队建设体系。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1.基于胜任力的高校学生干部的招聘、选拔。根据胜任力理论,学生干部胜任力是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以及学校的组织环境特征三者之间的交集。交集越大,就越能胜任岗位,越能取得好的工作绩效。在学生干部的招聘与选拔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确定所需要的胜任力。在招聘与选拔前,公布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让参加选拔的学生对比自身所具备的素质与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的差异。在学生干部的选聘过程中,重点考察参加选拔的学生所具备的胜任力与工作岗位所需的胜任力之间的吻合程度,从而达到人员—岗位—学校之间的最佳匹配,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2.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的培训。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需要根据不同职位的胜任力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规划。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培训规划是依照岗位胜任力的要求,通过对比学生干部所承担的特定岗位需要的胜任力与自身所具备的胜任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科学的、形式多样的培训规划并予以实施。

3.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绩效考核更关心学生干部的胜任力,代表了学生干部的潜在能力,关注行为的过程,预示了未来学生干部的能力与工作绩效、学生干部是否能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能否有效地去解决在工作当中遇到的新问题。胜任力的本质在于找到区分工作优秀与普通的指标,能真实地反映综合工作表现。因此,学生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应以胜任力为基础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从工作目标的完成、工作绩效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三方面进行考核,让工作表现好的学生干部及时得到回报,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工作绩效不佳的学生干部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帮助其改善工作绩效。

4.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梯队建设是根据胜任力理论,应将学生的个人性格、兴趣等内在特征,结合学校组织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干部的胜任潜能进行评价,找出适合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后备人选,科学地建设梯队。

四、完善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建立一个基于胜任力的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这方面的尝试几乎没有,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各个高校的校情有着很大的差异,高校学生干部有许多的岗位,不同学校、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建立适用于所有高校、所有岗位的通用大学生胜任力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实证研究,把胜任力引入学生干部的管理当中来,以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彭剑峰,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领导的职能就是统领和引导群众,使人们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领导干部要领导科学发展首先就要能够领导群众,把广大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为推动科学发展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领导和统率群众靠的一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即领导干部把带领群众科学发展作为份内职责和人生追求,在发展实践中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做引领群众前行的带头人;二是领导干部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即群众对领导干部信任和信心,能自觉地在其带动下,团结一心,勤奋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重视领导干部统率群众的能力培养,通过深化宗旨教育,提高他们带领群众推进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权力观教育要突出民本职责。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刻领会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归宿,从而能在科学发展中责无旁贷地引领群众前进。政绩观教育要突出民生大计。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群众观教育要突出民意公认。在培训中重点强调走群众路线的习惯养成,使领导干部能主动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摒弃“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自觉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二、以思维教育为途径,培养谋划发展的能力。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划力是科学分析判断形势,能谋善断,确立工作思路和目标的能力。当前,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社会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重任,只有不断提高谋划能力、讲究谋划艺术,才能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构建发展框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要将培养谋划发展的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谋划能力讲究的一是预测准,能正确把握时展要求,通过全方位的比较、长期性的思考,准确判断发展方向;二是应变快,善于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有正确的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以活跃思维为途径,提高领导干部的“谋略”。思维要注重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培养战略眼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通过对形势的深入分析和组织考察学习,扩大领导干部的视野,增长见识,教育他们不能仅从眼前去被动地思考问题,而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去考虑发展方向,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去制定发展方略。思维要注重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教育领导干部掌握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在纷纭杂沓的表象中理清头绪,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在共性中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发展,摆脱常规套路和惯性思维,能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具有独特视角。思维要注重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教育领导干部掌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学会认清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地位、功能及主次、轻重之别,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能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能高奏主旋律,又能弹好协奏曲,唱准和谐音。

三、以方法教育为重点,培养统筹协调的能力。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整体发展的思想,对各项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改革和确保科学发展,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要将统筹协调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统筹协调能力要求领导干部一是要掌握宏观把握方法,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进度和节奏;二是要熟练掌握协调整合的方法,能迅速理清各种复杂关系的关键点,找准切入角度,寻求突破口,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社会不同行业、国内与国际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共识,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方法教育,使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统筹协调水平。要以史为鉴,习历史之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杰出人士善于“将将”、“将兵”,长于“合纵连横”,积累了丰富的统筹协调经验。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精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于教学,使民族心理与科学发展观共鸣、同一,在潜移默化中让领导干部领悟统筹协调的方法。要借石攻玉,习国内发达地区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的实践要先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统筹协调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关系的问题上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领导干部认真研究其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成效及原因,用以指导自己工作。要师夷长技,习国外之法。运用法律和舆论手段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强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在教育中要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意向和重点地推介国外先进做法,比如利用媒体澄清大众有分歧、争议的事件,进而统一认识。这也就我们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时应当重视的方法。

篇8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驱动和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亦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留学教育不断呈现新的发展,留学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集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于一身,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利器。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并积极发展留学教育,开拓留学生市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提供的统计数据,自2002年至2010年,全球留学生人数已从210万增至360万。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已突破37万。

我国教育部为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根据“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方针,提出到202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学历留学生的数量应达到学校学历教育学生总数的10%。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跨越式增长,留学生生源和来华途径也呈现了多样化,从过去单一的公费来华留学生到既有自费的来华留学生、又有享受中国政府或上海市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以及校际来华交换生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长、短期来华交流生等。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对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一)政治素养。是每位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确保来华留学生工作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有利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局的根本保障。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具体体现在正确的信仰、法制、组织纪律观念,逐步提高把握国际形势的战略眼光,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事实求是、廉洁从政的作风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二)思想素养。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品性、认知等的水平和品质。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中的思想素质贯穿和决定管理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管理干部理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人生价值观。思想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在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应通过加强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达到文明、科学、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道德素养。 “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强调的是“德乃做人之首”。培养良好的道德是建设文化内涵的基本内容之一,要从自身做起。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文明、诚信、奉公、公平、正义、正直等等方面。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心理素养。是人的认知力、意志力、信心、情绪、气质和性格等的综合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几大要素是:①信心和勇气,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②理智和宽容,冷静处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顾全大局,体现的合作精。③恒心和耐心,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要做到目标明确、统筹安排持之以恒。④爱心和热情,在外事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包容性,架构中外友谊的桥梁。

(五)社会素养。就是要求管理干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具有相对丰富而又广博的知识和真、善、美的品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感恩心回报社会,用同情之心去帮助发生困难的人。

(六)专业素养。是包括主观心理特征,专业业务技巧两大方面。虽然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专业背景有差异,但管理干部应保持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和良好的学习欲望,尽快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并主动承担重任和自觉完善工作环节。这也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使用、锻炼、培养来提升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当下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和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努力的方向。

(七)文化调适素养。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干部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了解外国的文化习惯,办事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留学生人数,存在管理上的不相匹配之处,以SHU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例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飞跃发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从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无论在管理干部队伍的规模、管理干部的思想水平、管理工作作风和管理工作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仅以SHU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为例,呈现二多二少的现象:“二多”一是转行的多,无论是一般干部或是领导干部,大多是从别的专业,别的岗位转行过来的;二是短期应聘的多,学院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的人员占较大的比重;“二少”一是管理干部职业培训、进修少,甚至基本是无,二是系统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少。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我国社会转型不期而遇,在一些管理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浮燥现象,追求功利,精神迷失和虚脱。因此,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在机制上改革创新,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瓶颈,共同建设具有学院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是学院迫切的工作,需要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应该意识到,推进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一大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素养培育的机制与措施

(一)逐步推进由专业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发展。研究和探索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化发展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可以充实来华留学生管理理论,可以丰富高校教育管理理论。自改革开放后的来华留学生工作也已近四十年,随着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不断积淀与探索,对建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化制度,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也是今后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

(二)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且能直接影响到活动成效的心理特质,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养成的基础,是通过对职前、职后在工作实践及生活阅历逐步积累和沉淀的反映。拥有核心能力的管理干部,有助于在工作中的通力合作,引领团队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2)行业通用能力。是经过对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修养,使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以保证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得到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的配合与支持。(3)行业职业特定能力。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除了储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外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以英语为最基本的国家语工具,亚洲国家仍然是以日语、韩语为主要交流工具。

(三)制定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岗位标准。岗位标准的制定首先要符合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招聘要求,其次根据来华留学生岗位的工作特点(包括所在学院的管理定位),制定合乎管理岗位要求的条件,既要与时俱进,因岗而异,但也要防止滥权私利下的“量身定制”,从而破坏了党风、校风、院风建设。以高校管理来华留学生较多的国际交流学院院办为例,岗位的设定标准应为①具有较好的文书写作能力,以能完成学院的各种材料的写作任务。②具有活动组织能力,以保证筹办并具体落实完成学院各类教职工活动。③具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思路,用以处理好人事及其它上传下达的工作。④有协调与对外交际能力,以利于在与外部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流⑤熟悉计算机的同时,具有基本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与来华留学生的交流和管理。

(四)重视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还是很缺乏的,新的管理干部基本上以自己摸索或“传、帮、带”为主,来完成在行业中的自我成长。老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基本上对自我学习和提高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用多种手段来带动管理干部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各种方式的行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五)建立合理的来华留学生管理评价与发展体系。(1)对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评价,不能简单停留在靠用电脑打分、领导不透明的打分形式上,还应该突破程序化的手段,实现更实用、更具体、更细节的评价标准。(2)对于行政岗位上的管理干部,目前除学校的定职定级、学院的定职以外,应有再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这样有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的再建设和合理流动。(3)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的、心理的、财物的等多方面。

四、结语

对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的培育机制的研究是长期的,就目前来讲,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要求、各种素质教育从领导层面及相关组织,都有较多论述。但是如何形成有效培育机制,切实培养和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还需进一步地系统研究和创新。

篇9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17-02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北京市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实际调研结果,总结了朝阳区近年来创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培训对象与培训目的分析

(一)性别情况

朝阳区委党校的基层干部需求调查涉及基层党员干部2 808人。从性别比例看,男性1 138人,女性1 670人,分别占40.5%、59.5%;从工作单位看,机关、街道1 002人,乡(地区)1 518人,分别占35.6%、54.06%;从职级看,科级干部240人,科级以下2 568人(其中村主任、书记140人,社区干部1 002人),分别占8.5%、91.5%。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单位和职级,覆盖朝阳区43个街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年龄及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看,30岁及以下398人,占14%;31-40岁796人,占28%;41-49岁846人,占30%;50岁以上768人,占27%。调查对象年龄超过半数(58%)为31-50岁,说明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流年富力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同时,50岁以上人员占调查对象总数的四分之一。从调查对象的学历看,高中(中专)及以下690人,占24.6%;大专1 048人,占37.3%;本科938人,占33.4%;研究生以上132人,占0.47%。61.9%的调查对象受过高等教育,说明朝阳区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较高;而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占到将近四分之一,研究生以上人员偏少,表明今后朝阳区的基层教育培训对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看到,朝阳区基层干部的年龄水平普遍偏大,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多集中在40岁到50岁的区间内。同时,基层干部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出现了群体高年龄、低学历的极端化的特点。

(三)教育培训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75.07%)、提高工作能力(70.44%)和更新知识(65.67%)。

二、培训内容/课程分析

(一)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培养

统计数据表明,“政治理论知识”(68%)、“法律法规知识”(67.3%)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52.4%)是基层党员干部最需要培训的培训项目。而“组织协调能力”(76.4%)、“学习能力”(73.9%)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58.3%)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管理类作为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能够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组织和配置因素;而对现实法条、政策的模糊理解也制约了基层干部的实务性操作力度,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很多政策性的法规和程序化的办理手续存在理解偏差,这会引发被服务对象抱有不理解和质疑的态度,易导致矛盾产生。因此,这两个方面也是基层党员的典型需求项目。“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管理知识”是基层党员的重点倾向获取知识类型。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同时,通过调研结果对比,也可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群体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自评应具备与自身已具备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民众,而在等突发事件较多的现状下,基层干部的应对经验不足容易激发已有矛盾,因此,需要在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中,加大应对、处理公共事件方面的培训。

(二)注重塑造创新意识

调研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表现出较强需求(67.4%),而“前瞻性”(71.6%)与“挑战性”(68%)则是其参加培训的重要动机。这就要求今后的培训需进一步加大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内容繁多,要求细致,多属微观性事务。而在调研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素养表现出了较强的需求性,“前瞻性”与“挑战性”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动机。针对本群体的状况,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加大逻辑思维培养等思考方法方面的培训,以及目标意识树立等长远战略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基层干部在重复性与细致性较强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明确工作思路,树立目标、改进方法。

(三)夯实基础能力

在基础技能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对“口头表达”能力(82.6%)、“公文撰写”能力(70.1%)和计算机应用(69.8%)能力的提升意愿比较强烈,说明这些能力应是今后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基础技能方面,“公文撰写”是基层党员需求较强,但具备情况仍需提高的一种能力,从写作格式要求等外部规范要求,以及写作立意等内部要求两方面来说,基层党员都有很强的提升意愿。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式、专题式的培训给予基层人员讲解。

三、培训方式方法分析

基层党员干部对案例教学(50.9%)、情景模拟(46.1%)、体验式教学(35.8%)等新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但传统的课堂讲授(45.9%)仍然必不可少。

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需要纳入新方法,体现多样性。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是近年集科学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各级培训课堂上都有推广,这两种教学方式能够融合教师的理论性、学员的实践性,对于基层党员来说,通过情景再现和案例观点分析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由此这两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基层党员的认同。

四、培训师资队伍分析

在5种师资来源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区委党校教师”(31.41%)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28.85%)表现出明显认同,表明这两种师资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最符合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

在本模块中,基层党员对于相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以及“区委党校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同,这一方面与基层干部希望提供自身理论水平的培训目的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党校开展的分校教学活动具有影响力和实用性。

五、培训组织管理分析

(一)时间合理适当

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工作忙、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38.2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最大因素,不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培训在“三天之内”(24.2%)和“一周”(30.6%)比较合适。调研对象对“脱产”培训(82.2%)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

培训时间过长是制约基层党员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更多的基层党员选择了明显具有短期时间特点的“三天之内”和“一周”,并对过长时间的培训表现出明显的不赞同。调研对象对“日常脱产”选项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结合时间段综合考虑,基层党员的培训时间以一周之内的脱产学习为最优时间组合。

篇10

坚持实践锻炼,改作风增才干。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丰富的岗位经历、多层面的实践锻炼是干部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组织部门要下大力气抓好培养工作,积极为干部实践锻炼搭建平台,拓宽渠道,让干部有计划、多岗位、长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在普通岗位上多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区情、民情;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不断提高谋事干事成事能力。要敢于给优秀干部压担子、委重任,破除不放心、怕出事的心态,通过在维稳一线、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直接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有效提高应对解决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当地、植根新疆的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干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科学发展、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事业中。

突出监督管理,严约束促成长。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干部是一种约束、一种爱护,更是一种警戒。要注重干部在重大事件、关键时刻、维稳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进一步做好在反恐维稳斗争中监督管理考察考核干部,调动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与分裂破坏活动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干部监督管理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干部工作的全过程,要让干部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性,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责任感。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吏要求,健全干部经常性管理机制,及时调整群众满意率低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不在状态、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宽”和“软”现象。要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确保干部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黄武)

篇11

一、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现状

(一)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

近年来,我军开始依托在部分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即由军队定向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毕业后一般由部队分配。据总后财务部统计,现在军事院校培养1名四年制本科生的总成本约4―6万元。军队接收1名国防生的总费用只需2万元左右。因此,利用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成为我军军事人才尤其是军民通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征召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

我军从1983年开始,成批量地从普通高校征召优秀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让他们在经相关军事院校培训一年军事相关专业知识后,再分配到军队任职。这称作“4+1”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累计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近万名。根据军队有关干部部门的跟踪调查资料显示,这些留在部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已成为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有的还成长为各级主官,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后劲。从地方高校直接接收毕业生,不仅能够加速军事人才的培养,节约军事教育成本,还能改善军队干部的知识结构与构成,达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优势互补的目的,因而是实现军事院校教育转型与共育军事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三)选拔优秀军队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

长期以来,军队系统的专业技术干部大多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更新的形势下,这一弊端愈益突出地显现出来。客观形势要求加大军队干部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继续深造,因此,依托培养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探索借助地方院校培训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和部分指挥军官的途径。2002年我国26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始为部队定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今后应在总结经验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扩充培养专业。不仅培养研究生,还应试行开办学制较短的业务技术培训班,以解部队训练的急需,为部队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首先,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待完善。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遴选军队干部,存在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单位很难遇到院校和专业都好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后就如饥似渴地想要招进来,因而往往降低标准,忽视其它条件,造成把关不严,选人不当,人才浪费。

其次是军事训练制度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部队的要求。国防生在校阶段,地方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或者在军训科目安排不合理,不能紧贴部队,不能符合现代战争准备要求,使得国防生作为军事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部队工作。入伍大学毕业生与部队学员、部队生长干部不同,他们习惯于大学那种宽松与自由,对部队生活的紧张与单调一时难以适应,必须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最后,对国防生的违约处罚机制还不健全。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国防生违约现象越来越多样化, 如入口把关不严格,开展思想教育不及时等,但最关键的是对违约的处罚机制不健全。没有政策规定的制约, 国防生的思想上就没有形成违约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

(二)总体培养规划不清晰

其一,部分单位在依靠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事先调查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要求其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样毫无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和单位不能配套,既浪费了资源,又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其二,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关于国防生的培养方案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许多院校基本上是参照一般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出现“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依照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部队期望相脱节”等现象。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而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技术员、企业家,而是需要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模式和部队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旧的培养模式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所以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部队后,不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用非所学,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对培养过程监督力度较弱

首先,部队缺乏对国防生管理的监督。国防生进入高校后,其日常工作基本由地方学校承担,部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也没有向学校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国防生管理机构或针对国防生的专门管理措施,只能按照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生活在地方院校开放的环境中。一些国防生对自身预备役军人角色的认识还不强烈,认为成为国防生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就弱化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性不强了,针对性不足了,危机感淡漠了,出现了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部队预期要求的现象。

其次,部队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地方院校在国防生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一般院校都非常重视他们文化课程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结合部队实际,轻视了军事专业技能和军事素质培养,这对国防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院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则无法掌握国防生培养情况,不能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造成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