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4 08:58: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230;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4

Thinking on Budge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WANG Gui-chun1a,CHEN Wei1b,GAO Yu-qing2

(1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Information; 1b.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2. Xiangyang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enforc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strengthening program budget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and some ope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budget management;budget planning;budget enforc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编制,以及对预算进行审核,审核后的预算调整,预算制定完成后的执行、分析和评价等[1]。实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资源,降低项目风险,为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创造条件。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可分为3个环节,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项目经费管理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规范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国家对项目预算管理愈来愈规范,随意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准确会对以后的科研活动经费开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项目审计时也会存在预算不准确、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等财务风险。编制好项目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建立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确保科研活动的各项经费开支需求,而且对科研活动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财政体制改革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这对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科研兼具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三种管理类型的特点,其项目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如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结构不符、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全面监控等问题。

1.1 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机构财政结余资金有增无减,造成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沉淀,不能及时发挥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作物研究所为例,2010年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为75%,未达到湖北财政平均预算执行进度。财政项目预算资金执行进度低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财政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预算进度执行。2011年全所科研专项收入为2 427万元,年初部门预算项目财政资金仅为421万元,财政通过预算追加形式下达的资金高达562万元,占全年项目财政拨款金额的57%。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农业部资源观测站经费等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专项投入,年初未列入项目承担单位部门预算,而是以预算变动或者追加预算的形式下达,财政指标先通过国库支付网拨付到湖北省财政厅,再由财政厅拨付到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指标挂网时间一般为第三季度的7-8月,使得年末专项资金大量结余,预算执行效率大打折扣。主观因素:有些单位的项目具体执行人在观念上轻视了项目执行、项目效率的重要性,并在规范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2]。有些单位各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片面地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不严,随意增加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这在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中比较普遍,从而导致项目无法按预算执行,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或闲置。

1.2 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不相符

编制的预算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本,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所需的资金并没有做出合理的预估,导致项目在任务完成后,资金有大量结余,或项目后期阶段的资金短缺,违规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通常情况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例如设备费、材料费、燃油动力费等科目是清晰可的;但与此同时,为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间接费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了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了水电、公用耕地等资源,以及对流动工作人员的补助支出等科目,很多项目负责人都没有纳入预算支出。所以,当实际费用发生时,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其他项目开支,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本项目的其他科目开支,还有的项目负责人开支根本不受预算约束,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负责人反映,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科研经费预算中使用的科目与科研支出采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科研项目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无法完全地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

1.3 预算执行缺乏全面监控

目前,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一般都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渠道。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及湖北省级行业机构向科研团队提供的资金以及一些相关的设备,还有自己所在科研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农业科研单位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之间进行科研合作、科研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国家主管部门、湖北省级主管部门根据资助的类别,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通过项目验收和项目审计这一关。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相对而言则比较粗放,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支出的合理性难以界定,这就造成了纵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之间的相互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导致项目的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的进程,更加无法获取科研资金的收入跟支出的方向[3]。

2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制度原因

2.1.1 管理制度“滞后”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执行的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都是几年前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相关制度协调性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妥善解决,科研工作易被延误。由于各种农作物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且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农业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其他领域相比偏高。所以,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方面,要重新考虑对实验场所、方法、规模等的控制,需要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最有利于研究的方案,尤其在资金预算的方面要考虑到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改进。但项目预算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申报调整的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省级财政部门经过讨论研究才能批复,这期间所需要的时间之长、流程之复杂,远远超出农业科研所能承受的范围。

2.1.2 科研管理职能划分缺乏沟通交流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只要被确定或者资金已经到位之后,就不能随意地改变使用的方向。但就目前的很多项目来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科技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经费做合理的规划,甚至有些闭门造车,不与财务部门沟通,随意支配经费,最终导致出现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的科研部门就要与财务部门协调好,将自己的预算和详细的收支所需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统筹。这样可以避免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之后产生矛盾,影响最终的汇总。

2.1.3 经费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之间脱节 计划的支出不合理,项目的款项没有明确到位,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或没有详细的调查预测等导致预算的构成相当的混乱。

一般来说,项目审批部门对于科研机构申请的项目是否有配套资金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申请资格的队伍是否可以获得支持,跟它本身有无配套资金联系不大,经常会出现各种资金混在一起使用的状况,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给科研院所或团队留下污点,失去专家的信任,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2.2 人为因素

2.2.1 科研人员因素 从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执行,再到项目的验收,科研人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这部分的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如果仅仅由他们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将科研跟财务联系在一起。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对经费的划分不合理,或者不愿意在Y金匮乏的状况下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与帮助,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经费不足、账目混乱的情况,极大地影响科研项目的执行[4]。

在进行预算统计时,需要说明各种费用的用途以及测算理由。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几乎不能在计划的文字阐释方面给出详细的报告,并且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很多的科研人员觉得模糊的依据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这种侥幸心理是有极大危害的,在评定一个项目的时候,专家对预算的统计往往非常重视,不重视预算编制的后果会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产出和效益的评定,同时也可能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2.2.2 财务人员因素 目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内容和要求不断细化,对项目预算编制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科研人员编制高质量的项目预算越来越难,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将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申报的项目之中,这会对之后的项目执行有较大的帮助。但现在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现象,在限制了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科研项目的执行、发展。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2011-2013年,每年执行的专项在10项以上,加上其他的项目经费,每年的项目经费达2 000多万元,科研团队近十个,而财务人员只有3人,要统管全所事业费及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管理,因此财务人员较少地参与每个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实质性工作。他们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掌握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相反地,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怎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科研项目,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关注点不完全一致,所以前期的编制过程需要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3 提高湖北省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执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大多数形成于20世纪初期,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是符合当时管理需求的。而近几年来,科学研究事业突飞猛进,科研经费数量也已大幅上升,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仍然执行多年之前的标准,已经严重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支出项目时,科研预算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预算执行也应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高水平,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不断完善。

另外,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管等方面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①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注项目的预期支出,实行全口径预算,应将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能全面反映所属单位预算内外收支状况[5],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②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强调预算编制的审议和批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汇集科研、财务、科技管理人员,分析往年类似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按照国家政策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共同完成项目预算编制;③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尽量将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类,将支出限制在一定条件之下,将监督和管理控制在具体条例之上;④针对某些特殊情形,如自然灾害、疫情等,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可由科研人员申请资金垫付,以确保项目研究能正常进行。与其他行业科研活动有所不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季节性强、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就目前农业科研项目出现的进度与资金严重脱节的难题,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由于目前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流程较长,最好尽早申请科研项目的资金申报材料,以防止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而影响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根据科研经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多变性和规律性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经验提前预测和规划,为项目预算和支出留出充分的变通空间,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6]。

3.2 注重项目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安排项目的具体事项。①根据项目需要熟悉掌握职能分布,提高人的工作能力,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掌握项目的进程,安排具体事宜,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确保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了解项目的实施状况,明白自己的工作要求和预期效果,从宏观上认清项目的实质。预算资金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项目资金的流动和应用上,可分为资金核查和专款专用两种,制定明晰的规章制度对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挤占进行区分,避免互相干预。②在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多重审计模式下,重视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项目开支不能超过项目的前期预算,需要遵循前期的预算内容,不能够超出或者产生预算列表中不存在的项目。③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根据具体安排,向有关人员询问,保证农业科研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财务状况透明、公开。④完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记录的账目支出对今后的项目审核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表现出农业科研项目进展的大致过程和总体的质量水平。因而,需要在项目开展之前重点关注基础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数据,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真实、全面,并主动向审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

要求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追踪问效,将各类目标细化,在年中进行项目跟进,项目结束后对实现的成果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评价工作。项目执行的好坏与项目预算的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如果组织管理得当,预算执行就能事半功倍,若组织管理混乱,预算执行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7]。做好项目预算的实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划分部门工作职责,设立专项项目小组。业务部门的职责是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状况,在项目实施之前提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辅助编制项目预算;安排项目实施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主持项目验收等。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和资金监管,搭建和管理项目库,提出项目申报建议;根据相关资金管理准则办理项目资金申请和核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等。预算项目执行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分别实施管理。

3.3 提高项目预算的资金管理水平

①掌握科研项目预算的使用状况。全面规划资金使用状况,制定具体的资金流动和支出的计划,切实贯彻下去并严格执行,保证资金的使用价值,动态管理资金流动,涉及部分执行度不够、进度缓慢的农业科研项目,分析影响因素,适时调整。②运用专门的软件管理预算经费。对每个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从项目申报到立项、项目执行,再到项目结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软件随时查看经费使用状况,了解经费去向,有利于项目各个阶段的目标实现[8]。③改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结余资金,应考虑如何提高结余资金的利用率,细化结余资金的使用条款,控制结余资金的使用领域、投入方向、基本条件以及具体程序,实现结余资金的有效性、真实性和规范性[9]。制定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的激励模式,在不影响调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下,通过将结余资金部分奖励给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和工作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项目快速有效地完成[10]。同时,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浪费资金的状况。当预算资金与实际支出存在矛盾时,应该将结余资金全部投入课题组,鼓励科研人员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的同时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化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3.4 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农业科研人员需树立全局观念,要认识到预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科研人员应具有科学规划的意识和财务管理观念,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便于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科研人员应主动向财务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实施计划,征求他们的对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资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按照具体规章执行资金报销流程。报销不仅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还需要项目依托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规范报销手续,加强内部控制。项目负责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项目实施时需要把握自由性和限制性的关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项目实施的自主性,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和记录。

财务人员除了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也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中,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人员应共同参加项目预算编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既符合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又符合研究工作实际。

3.5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为了评估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绩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预算目标实现效果的评价,也是科研单位获得下一年度预算的主要参考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预算的编制时期与未来活动的预计开支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算的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实际与计划工作之间的差距,宏观掌控项目的进展,这样才能使得效率提升并达到理想效果,从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和预算使用状况;项目验收过程一般为对预算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可将结论作为下一轮决策的基础[11]。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将预算绩效评价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力度,更利于项目完成目标。突出政支出效率,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强调过程管理、辅之以绩效考评的方式,转变为以绩效目标考核和验收为重点,辅之以过程管理的模式,将更为科学和人性化。②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预算管理,对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与财务人员合作,能在编制预算时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把资金使用和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联系起来;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让财务人员能清楚地掌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③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例如对各类支出不再对照预算的固化管理,应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和科研项目周期,在可控范围内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调控。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09(2):24-25.

[2] 张海鹏,康 建.加快农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2(3):6-7.

[3] 杨娅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 江凤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4):36-37.

[5] 段 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76-77.

[6] 王巧燕.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J].商业会计,2010(11):65.

[7] 罗 红.加强科学研究单位课题经费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外资,2011(14):65-66.

[8] 孙宇韬.浅议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1(12):22-23.

篇2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6-0034-0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科研机构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与规范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科研经费来源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发展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科研经费的格局。那么如何合理、规范地实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尽可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科研机构当前的预算管理工作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薄,欠缺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科研经费上,普遍存在着忽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问题,管理意识淡薄。同时大多数科研机构一般由科技、财务等职能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然而由于科研项目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经费支出又涵盖了光、机、电、算等多个领域,这些都超出了职能管理人员的专业范畴,再加上时间和人员的限制,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深入地对预算管理的细节进行过程管理,致使科研项目预算很难实现专业化的规范管理。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很随意,预决算不一致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跨越周期长、琐碎繁杂的工作,再受到管理专业水平及政策领悟能力的限制,必然很难兼顾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阶段,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编制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预算执行阶段,未能严格按照批复管理与控制预算,随意增加和调整预算,改变资金用途。在财务决算阶段,由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疏忽,致使实际支出与批复预算不一致,不利于科研经费的财务决算。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协调沟通不畅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等现象,有些科研机构虽然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不够科学严谨,只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作些原则性的要求,对预算管理中的一些重要事项及操作流程未作明确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科研机构内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负责,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限制,致使相互之间协调沟通不畅。正是基于此,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经常出现审批手续不全、报销凭证资料短缺、报销科目混淆等现象,这不仅不能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申请科研项目与技术研发工作中,很多科研机构疏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过程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由于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既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成效监督和奖惩制度,以致科研机构不能及时准确掌控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更做不到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技术研究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从单位领导到一线科研人员都要重视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并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增强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一方面,科研机构要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工作,制定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以职能管理为主,科研配合为辅,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科研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把预算管理列入科研机构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队伍建设,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积极跟进技术研发工作,做好过程控制,并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的预算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二)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决算管理

科研机构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题决算的各个环节对科研项目预算进行全程管理。

在预算编制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协助技术人员,遵循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研究任务目标,结合现阶段的市场行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在预算执行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要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并调整预算,及时掌握预算支出情况。一要审核预算支出情况,保障按照批复预算、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合理合规支出各项费用;二要加强预算分析,对预算执行效果、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在结题决算中,预算专职管理人员要做好资料整理分类工作,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控。一要归类整理项目资料,包括立项阶段申请书、立项批复、任务合同书、预算书等,研究阶段实验记录、影音文件、阶段总结等,结题阶段项目总结、成果报告、实物照片、论文专利等;二要自查自审财务相关资料,检查设备、材料等凭证是否完备,提供经费支出各项原始依据。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

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科研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特别要加强科研经费审批管理流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审核报销等进行明确规范,使科研人员能够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更好地促进科学研发工作。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达到相互交流、不断完善和相互认同的目的。要明确三者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宏观管理,协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经费来源及其特点,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坚持既要方便科研工作,又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监督和控制大额支出的规范性、合理性;技术研发人员应及时提供有关科研计划、科研进展等资料,并要严格按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积极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当相互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时,各方应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形成有机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

(四)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发挥预算专职管理作用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那么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发挥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是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途径。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指标控制,在细化预算编制和加强预算执行的基础上,对编制预算评审核减比例、项目执行实施情况和结题决算认定比例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预算指标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预算专职管理人员对于推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科研机构应将其工作业绩与年度考核、奖惩、职称评定等挂钩,调动预算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强化预算管理分析。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预算管理各项工作的总结和评价。通过科研项目预算分析,可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推进科研机构后续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是提高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内控制度,设置预算专职管理人员,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开始,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动态预算过程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机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益。

篇3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68-02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糙,对成本的划分不够细致,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建立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业预算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基于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未来期间作业和资源需求量的数量化表达,以求对企业发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进行动态的控制,实现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双重均衡,从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指导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

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成本动因,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编制的一种预算方法,它将作业成本计算原则、作业管理的思想运用于预算的编制技术之中,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运用“作业”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提高预算水平。

二、高校应用基于作业的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研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托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依托单位负责人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申请以及项目结果,忽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使得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难以落实。第二,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科研支出不好量化。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常常是交织的,使得占用资源很难划分,内部核算难以真实、准确。科研支出的不易量化,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第三,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要求不尽相同,没能按要求编制预算现象普遍。第四,未形成完整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预算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与成本动因理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为高校实施科研项目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环境。作业预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发挥预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的编制

首先,要确定产品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的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高校科研活动的产品是科研项目);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依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总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成本,某类产品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即是产品总成本。

(一)确定作业中心及其所消耗的资源

1.科研活动作业中心

指各院系实验室,主要完成与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任务。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科研业务活动中心的作业主要有分析检测作业、设备仪器调试作业、设计作业等。所消耗的资源分为劳务费、材料费、试验费、设计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2.业务辅助作业中心

包括学校图书馆、院系期刊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主要完成与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网络服务相关的各项辅助工作。分作业有:图书的采购、借阅与管理,期刊的采购、借阅与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等工作。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期刊订阅费等。

3.行政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科技处、财务处、院系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高校科研活动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各项任务。分作业主要有:科研组织管理(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鉴定、结题、登记备案),经费管理和院系综合管理等。所消耗的资源指管理部门组织科研、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为了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所进行的管理业务发生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鉴定验收费、印刷费、出版费等。

4.资源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资产处、后勤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与固定资产管理及维护和水电暖供应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分作业有:科研资产的实物管理、科研仪器的日常维修,水电气暖供应等。其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购置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科研用房折旧、科研仪器设备折旧、修缮费、水电费、采暖费等

(二)作业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

1.计算资源的实物需求量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二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三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2.计算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四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五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六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七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第八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3.计算作业成本和科研成本

第九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一类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一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全部作业的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控制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管理严肃性、权威性、激励作用的核心。预算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算目标尽可能相一致,控制的核心是对预算的反馈、差异分析和改进。

1.信息反馈系统是科研预算有效实施和控制的关键要素

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首先要建立预算跟踪机制。预算跟踪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上,尤其是对重点工程、大型采购项目,可以通过控制经费对项目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监督。其次还要完善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记录和计量,从而形成责任报告。系统、完整的预算反馈报告系统应是预算下达的逆运行系统,因此它多是以最基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最高决策层。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会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为科研预算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差异分析是作业基础预算运行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将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揭示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从而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确认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部分予以调整,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差异分析有助于揭示预算完成情况的好坏,明确各个作业中心的责任,进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估,并依据考评结果对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实现对预算的事后控制。

1.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就是对照既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和反馈的过程。它通常通过预算差异分析进行,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指标差异分析,实施绩效考核,使预算制度和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预算期终,通过各部门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

2.建立激励制度

基于预算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预算考评结果为依据,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激励。通过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划清责任,客观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惩制度是实施激励制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能使预算考评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同时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高校科研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综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作业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结合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其自身特点,提出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即将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黄竹君.作业预算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100-101.

[2] 马素蓉.完善A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2008:1-4.

[3] 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4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1)。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5)非财务信息接入功能,设置独立模块用于搜集项目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篇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预算管理的改革浪潮席卷了发达国家,其典型的表现是绩效预算在各国的推广。目前,世界上近50个国家采用了绩效预算。所谓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部门按照其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是一种“产出式”预算管理方式。绩效预算的推广不仅是预算方法的一种改变,而且是整个公共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如何通过改革预算管理提高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实施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更多的是充当一种联系科研项目规划与科研项目成果绩效之间的工具。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各部门的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项目的研究目标。

在科研项目中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做到要求人们在编制预算时要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更进一步说,就是要把划拨资金和项目研究要取得的结果联系起来。又因为绩效预算管理通过绩效核算手段,可以从资金使用的角度去分别规划科研项目各个相关部门在每一个阶段内可能取得的绩效。再者,绩效预算是一种示意图,就是预算资源的使用必须产生某种效益,而这种效益应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并非简单地由科研单位认为应该取得的效益。那么把绩效预算引入到科研项目预算中后,就可以激励与推动研究机构更好的进行项目研究。可见,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做到追踪问效,促进科技资金投入的产出数量与质量。

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步骤

对于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并借鉴政府部门实施绩效预算的经验。绩效预算管理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要做到事前制定计划,事中进行绩效考核、追踪问效,事后对项目进行回顾,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结果。

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请研究项目

在申请研究科研项目的同时,针对研究项目制定相关的绩效预算计划,制作成申报文本。绩效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说明绩效目标,提出考核该目标需要的定量标准、价值和比率;确定绩效指标,用于考核产出效果,并描述测量绩效的科学方法;说明为达到绩效目标要采取的工作程序、技巧、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它资源等;确定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该科研绩效计划上报给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部门审查,经专家确定可行之后,贯彻执行。

(二)整理绩效考核结果

项目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对项目预算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整理,形成绩效评价报告。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预算计划的有效实施,达到预算计划的目标。为了规范绩效考核,项目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共同建立预算项目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就可以做到对项目跟踪问效。通过考核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项目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是否需要改进;决定是否需要增减或维持项目的投入水平。考核要依据绩效考核的指标来衡量,应该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考核结果要编写成书面考核报告,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改善预算项目绩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转贴于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对预算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回顾,利用好绩效考核报告结果。绩效评价的效果如何,主要看评价提供的一些信息是否被采纳以及是否应用到了主管部门的决策当中。所以对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及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了解评价较好的方面及其原因、评价不好的方面及其原因;意识到以后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算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以后科研项目预算支出安排的依据,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更多的预算安排参考,改进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

分析国内外绩效预算制度的实践与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的科研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上仍面临着许多难题。

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无法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库来支持绩效评估。我国预算会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的时点不同。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收付实现制的这些缺点使得作为绩效预算管理核心的绩效评估指标无法获得客观的基础数据,从而影响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绩效衡量与预算结合中存在着制度与技术限制的瓶颈问题。由于财务资料与绩效资料关联的复杂性,使得绩效衡量依赖于财务资料的正确性和连续性,由于科研单位的工作不像市场上的各种活动那样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科研单位活动的范围往往是那些不能马上看到社会效益的领域,短期很难见到经济效益的项目,这使得投入与产出或结果的不确定性很高,无法象企业采用成本效益法来简单建立一个确切的因果关系。另外,绩效衡量对资料需求和信息处理要求非常高,但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尚无法配合。可见,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不成熟成为绩效预算的瓶颈。

绩效预算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在科研项目中实施绩效预算,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这要求财务部门在组织实施绩效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部门之间的协调。对于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可抗拒的因素,应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部门一起适当改变有关绩效指标,随机应变,以确保科研项目中绩效预算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列勋,李若筠.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1(3)

篇6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

(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

(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

(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

(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

(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

(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篇7

摘要:2016年6月1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这些措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下放,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更大自。科技创新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留有空白,因此,建立既可以M足科研人员对自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公众对财政资金更严格监管的需求的管理体系非常必要,文章旨在探讨能够融合两种需求的路径――即科研项目预算、财务和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财务科研 项目决算

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科学人员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要求更大自,二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财政资金要求更严格监管,这两大矛盾严重桎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等的规定越来越严,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诟病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在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下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传统的财政资金预算、财务或决算的某一点的监管转变为对预算、财务和决算整个系统的监管进行探讨。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必要性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数据分三块,一是项目预算数据,二是项目财务数据,三是项目决算数据。

项目预算数据是科研人员根据初步试验设想估算出来的,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项目预算成了项目验收的硬约束,而科研人员对预算调整等政策又不重视,因此很多项目在验收时遇到各种问题,甚至面临验收通不过的风险。项目预算是估算数,但最后演变成为项目管理或验收是否通过的标准,有失偏颇,所以科研人员意见较大。

项目财务数据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原始的、最客观的数据。因为财务核算就将经济活动真实准确、完整地加以反映,不允许人为任意改变,这是财务人员的底线,也是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但目前财务数据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因此,如何将财务的客观性数据转化为项目科研活动的客观反映,值得深思。

项目决算数据是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反映,这个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征。但是目前的项目决算表一般是由项目组人员,或者由项目组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决算表编制时也是以通过项目财务验收审查为目标,因此,具有较大的人为操作性。

项目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决算数据这三块数据有密切的联系,也相互约束,但现实中这三块数据被分割管理:科研部门管理预算,甚至科研部门连预算也不管,只负责帮助项目组申请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财务数据;决算没有人管理,最后只有项目组自己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这部分数据。因此如何建立这三块数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并在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体现监管理念非常必要。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决算管理融为一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前设定、优化财务日常报销过程,实现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约束,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自动输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页图所示(内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步骤

1.对科研项目按照不同管理政策和方法分类。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规定日趋一致,但是不同项目还是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需要将科研项目分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地方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计划可以分成基础前沿、公益性、市场导向项目、重大项目等;地方项目可以根据地方项目的管理情况再进行细分,也可以统一管理;横向项目不同于其他两类项目,资金使用更自由,所以需要单独管理。

对科研项目分类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之前进行梳理分类非常必要。

2.建立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任务是建立项目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关系到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关系到项目决算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可对接性,减少多次加工数据的工作量,建议国家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沟通,颁发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对应关系的指导性意见。这既可以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助力,也可以更加丰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可以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推向更高层次,为以后财政科研资金的规划和配置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3.建立集预算约束、财务报销和决算报表生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以项目预算为起点,以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报销功能,最终自动生成项目决算报表。该系统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日常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人员在报销每一笔经费之前,系统先根据预算判断是否有预算、预算金额是否足够,这一步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财务报销,这时财务的管理功能开始体现,比如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票据是否合规、手续附件等是否齐全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过程痕迹化、智能化,实现了项目的全局控制,节省了人力,使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科研工作,财务人员更专注于财务管理工作,既提高了科研效率,又提高了管理效率,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一)解决了科研项目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问题

系统中科研项目决算数据是根据科研项目预算数据和财务数据自动生成的,这样数据的最终责任主体就是科研单位,而不是科研单位某个部门,减少了单位内部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减少了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人为操作性

系统中科研项目的决算数据受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约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这样就降低了每个项目结题时人为操作决算数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算数据的真实性。

(三)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科研人员在项目批复后只需关注科研实验活动和经费支出,不用再人工记录各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和支出数,也不用时不时到财务部门对账,项目从立项到项目预算、项目支出、直至项目结题所有的信息都在系统里完整呈现,而且这些基础信息可以加工成其需要的信息,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为科研人员申请新课题提供参考。

(四)减少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目前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因为审计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给科研单位出具决算数据,因此审计收费比较高。使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只需审计科研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对应公式,以及这些公式的合理性,并根据公式确定重点关注领域,科研项目决算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编制,这样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审计收费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五)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实就是大数据,它提供的是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查看利用,也可以再加工分析,还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对接。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更多有参考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

篇8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篇9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国家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篇10

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

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I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S

参考文献:

[1]王琪.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5,(03).

[2]黄红花.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5,(04).

[3]张川,娄祝坤,王志成.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财务研究,2015,(02).

[4]张川,娄祝坤,王志成.科研经费管理效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8).

[5]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5,(04).

篇11

此前,我国科研经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是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差异。因此,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上推出了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积极展开研究,促进我国企业得到进一步创新。企业科研项目在财务核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质量。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一、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

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编制时,由于没有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一套完整管理体系,导致预算当中问题较多,预算结果不合理,时常出现支出与预算具有差异的情况,另外,某些项目还出现预算计划被决算代替的情况,导致项目完成之后的数额与预算之间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没有对预算支出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还会出现任意调整预算的支出结构的现象。

(二)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薄弱

科研者在研发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展开工作,立项管理较为薄弱,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不健全,对立项管理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由于项目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准确进行核算。由于企业对立项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科研出现经费大量流失,管理不完善,设备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科研实际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与配合,未能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完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做到共同合作,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混乱。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经费管理制度的调整,但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过于笼统,缺乏自主灵活性,导致可操作性欠佳,可用性不大,执行力度不强,从而造成科研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四)企业研发项目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

当前,在科研项目实践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监控是由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行。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研发部门的制约和控制,从而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研发项目的监控过程无法得到研发部门以及研发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导致整个研发项目部门的监控过程只限于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

二.企业科研项目中财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体系不规范

由于企业对经费核算体系没有全面的认知,企业科研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制度研究不透彻,认识不足,导致在科研经费核算中漏洞颇多,简单的核算也变得较为复杂化。如此一来,财务部门根本无法正常跟进科研项目,也无法界定经费的支出,只需要提供凭证,即可办理报销。因此,经费使用范围扩大化,造成超标超范围的支出,资金使用效益整体拉低。

(二)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部门之前缺少沟通性,企业研发部门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的范围认识还不够全面,财务人员的认识对研发经费开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细致的操作。另外,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导致企业科研人员没有参考标准。

(三)企业领导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不重视

企业上层领导没有重视其相关问题,目前,从我国趋势来看,研发已成为企业的主体,但是还有很多领导不了解其重要性。部门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性,相关工作人员在申请经费时,研发部门认为申请经费统计是财务部的事,而财务部只看依据凭证进行核算,研发部没有在相关系统中进行准确核算,又说是研发部门的事。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经费统计难以实行。

三、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的对策与措施

(一)财务核算方面的改进

第一,完善企业研发项目经费核算的管理制度,更好地认识科研经费的概念,使科研经费得到科学合理的统计与核算。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其他生产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明确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核算。促进企业科研项目的展开,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为进一步改进科研核算方法,需要合理有效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部门对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以及核算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完善的核算方法,使其能单独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第三,为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科研部门在科研工作上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最终都要体现在一张原始凭证上。然而,财务部门不懂专业知识,只有依靠科研部门提供的凭证进行归类入账。如果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或凭证不准确,就会使得财务部门研发经费核算不准确,无法正确入账。因此,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对接的环节至关重要,不仅要规范,还要能协调运作,让两个部门减少信息沟通的障碍。

第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财政部、当地财政部门的规定。首先,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其次,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企业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再次,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根据以上规定,进一步加强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正确核算。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

第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并详细安排各项项目费用的支出,确保经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应详细报销设备,并罗列出不同设备的型号、数量、种类,所需材料等,最后再经过采购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相互合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费用预算。

第二,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提供科研项目的内容、周期、参与人员以及科研项目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经费预算等,为企业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经费预算依据,保证科研项目启动后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能正确预算。

第三,企业实施科研项目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如要享受税前扣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税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及当地财税部门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行为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高新企业必需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否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第四,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如果科研经费预算做出重大的调整,企业相关人员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汇报。完善相关制度,让科研工作人员明确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企业相关人员凡是涉及到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当积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得到沟通和协调。另外,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样一来,上级部门既可以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又能进一步的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企业研发管理中,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企业应当加强团队意识,强化各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成本核算以及经费结算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使科研项目能更进一步规范化,为企业科研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及财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34):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