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8: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准课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81-03
Abstract Coriolis force can be applied on many explanations, such as Foucault pendulum, trade winds monsoon, tropical cyclone,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otation to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so on. But, in the university physics class teaching, it is a difficult point out where the Coriolis force comes from. This makes the Coriolis force a difficulty to be clearly expressed in class. Mathematical language is famous for its accurac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teaching can sometimes produce unexpected good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use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During the derivation, we get the formula of the acceleration relative to the Coriolis force. This example also clearly shows the source 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Key words mathematical language; Coriolis force; college physics
1 前言
科里奥利力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基本上是作为选读内容来处理的,学生最多是听说过而已,更不用说理解了。但是科里奥利效应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补充讲授科里奥利力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非物理系学生来说,不能像对物理系的学生一样要求他们。如何让非物理系学生更易理解这方面的内容,以至可以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本文试图作一个试探性的研究[1]。
法国人科里奥利在1835年最先用数学方法描述了科里奥利效应,所以科学界用他的姓氏来命名此种力,而这种力的本质即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从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可以知道,对于物理问题的讨论通常是对于惯性系而言的,但是地球是一个转动缓慢的参考系,并不是严格的惯性系(由于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存在引力,真正理想的惯性系是无法找到的)。讨论科里奥利效应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是惯性系。但是对非惯性系来讲,只要加上适当的惯性力,牛顿运动定律的形式就仍然成立,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惯性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它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的自转会导致物体的运动受到两种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若将地球看成非惯性系,研究相对于地球运动的物体时,应加上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
由于自转的存在,地球并非一个惯性系,而是一个转动参照系,因而地面上质点的运动会受到惯性力的影响。为了在惯性参考系中描述转动转体系的运动,需要在牛顿第二定律方程中引入一个假想的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引入科里奥利力之后,人们可以像处理惯性系中的运动方程一样简单地处理旋转体系中的运动方程,大大简化了转动参照系的处理方式。
科里奥利力可以应用在许多现象的解释上,比如傅科摆、信风与季风、热带气旋、对分子光谱的影响等。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教材提到科里奥利力的时候只给出图1和公式(1)[2-3]。
如果角速度ω不是常数,非惯性力中还有一项不可以忽略,讲地球的角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所以一般教材上都把这一项给忽略掉了。
3 结语
采用不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给出转动参考系中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精确地说明科里奥利力的由来,使学生对科里奥利力的来源的困惑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姚琴芬,蒋耀妹.谈谈科里奥利效应[J].物理与工程,
2006(5):59-62.
一、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特点
(一)综合性
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各项内容之间,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受制于课文内容、体裁和中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等因素。在具體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中小学生的心智能力,通常要综合运用到两种以上的技能。像导入技能中,往往融入了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与讲解技能等等,反馈与强化技能又少不了演示技能、变化技能和提问技能的支撑。从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来看,它富有综合性。
(二)实践性
课堂教学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堂技能训练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让师范生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加以运用与实践。1994年的试行大纲规定,训练中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2.有些技能如变化技能、讲解技能、反馈与强化技能及组织教学技能等,不是一次实践就可以获得的,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三)个体差异性
师范生的天生禀赋和兴趣爱好各不相通,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练习课堂教学技能时,由于素质和能力不一样,练习效果参差不齐。以组织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例,有的一次训练就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则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掌握。因此,课堂技能训练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训练模式,要根据师范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训练目标。
二、初等教育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精细化训练的必要性
“精细化”的特点是具体化、明确化和有效化。在素质教育新时代,鉴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分工合作性与个体差异性等特点,为提高训练质量,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师范生加以精细化的训练。
(一)课堂教学技能的特点决定了精细化训练
精细化训练的特点是细致、精准和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鉴于初等教育师范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有必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训练目标、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长,以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具体、明确和有效的训练;鉴于课堂教学技能的选择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中小学课文,以小学生的心智特点为依据,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加以细致地训练,使训练精准、有效。
(二)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召唤着精细化训练
新时代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初等教育师范生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未来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学生发展素养外,还须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技能这一重要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往高等师范院校训练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时,采用的是传统的“理论学习———试讲———实习”训练模式,虽然成效不小,但是初等教育师范生个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训练的粗放性和模糊性。在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有必要采用精细化的训练模式,大幅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夯实他们的专业核心素养,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储备高素质的教学人才。
三、初等教育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精准化训练的对策
技能训练属于行为主义学习,注重实践性。在对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精准化训练时,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有效的训练对策。
(一)训练目标精准化
一、“情境探疑”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特点
1.评价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学”为评价中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在教师的帮助与促进下,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对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的设计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总之,不管评价学生的“学”还是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标准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制定的。
2.评价标准强调对学习环境设计的评价。首先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教师正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使之更具有生动性、丰富性与真实性,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次课堂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二、“情境探疑”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
1.激发兴趣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提出围绕学习目标的问题,师生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形成的自学提纲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2.出示目标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将学习置于具体的学习环境之中;明确学习内容,知道学什么;教给学习方法,学生知道怎么学;自学时间充分,自学要求明确,学生知道应达到什么要求。
(二)凭借情境解疑构建
1.探究新知情境:积极参与体验学习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主动活跃,具有合作精神,有全局意识,主体体现,气氛热烈。
2.合作探究情境:小组合作交流时全体参与,思维空间开放好,能主动、积极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3.解决问题情境:教师重点讲解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发现学生共性问题,讲在疑难处、重点处,导学有效。
4.目标达成情境:达成预定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5.灵活运用教材情境:创设开放型的学习情境,创造性地呈现教材、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拓展情境当堂训练
1.创设练习情境:学生练习精炼、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教师能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情况,反馈矫正及时到位。
2.拓展延伸情境:不同程度学生均得到应有的发展,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堂检测效果好,整体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拟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1.评价情境:给予肯定和激励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2.反思情境:能积极反思成功之处,不断积累经验,反思失败之处,及时弥补不足。
(五)优化情境质疑再探
1.质疑情境:在所学基础上,质疑产生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向教师、课本等“权威”质疑,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价值性和创新性。
2.解疑情境:学生质疑的问题仍由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六)学生课堂表现和个性发展
1.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提炼出有质量的问题。
3.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题,对问题的回答具有创造性并能主动提出新问题。
4.能对本节知识进行基本总结,从整体上明确知识结构。
选手编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权重分
应得分
目标与实施
三维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合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能动态调控教学过程。
5
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准确把握教材的文本价值,教学重、难点准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创造性地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8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序,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实施能够较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8
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能整合各种资源,媒体运用得当。
5
教师素养
仪表大方得体,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简练清晰;板书书写工整规范;灵敏机变,善于驾驭课堂。
8
教学效果
整体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统一和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完成教学各环节任务。
6
说课
围绕主要内容取舍有度,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5
0、引言
广东省教育厅粤教高[2012]5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强调丰富实践,强化应用技能培养,学会动手动脑,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思考,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有些教学改革从课程建设角度进行,包括补充完善课程内容、扩充实训案例、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多。
以上这些改革主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程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扩展教学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些措施使得学生虽然在短时期内考试成绩不错,但在学完计算机课程后常常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表象却不懂内涵,只知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2011年,萨尔曼·汗(salman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指出: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传统课堂模式正好相反,创建了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 Model)。自此,翻转课堂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翻转课堂有两个环节:第一是听课,即在家看视频讲授;第二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进一步消化听课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其中,第一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需要学生课前看资料,第二个环节强调答疑和辅导。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体现学生的学习价值和收获呢?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强调“竞赛标准+竞赛奖励”的翻转课堂模式,旨在设定合适的标准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标准+过程+奖励”。有标准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摸索学习;亲自经历了过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学会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奖励才会让学生觉得有收获和有动力。该模式尤其适合计算机公共课程群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
1、具体教学实践
教学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也不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完内容或学得认不认真。如果教师教得再仔细认真,学生学得再用心,但学完后却没有任何收获,这样的教学仍是低效或无效的。在此强调的收获,指的是学生除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得到丰富以外,还需要一定的实物体现自身学习的价值,因此证书或奖金、奖品之类的奖励就成了体现学习价值的最好载体。
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网页设计制作和网站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网页、制作网页、规划网站、建立网站、维护网站的实际技能。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组织存在着如下问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纯介绍知识点的操作,却忽视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搭建整体网站”这一概念图式没有帮助;(2)在内容的处理上重单个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轻整个网站的规划与建设;(3)网页设计制作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类似,注重过程性与操作性,但目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网页制作的实际操作不符。学生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但在面对一个实际网页制作项目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开始授课前,教师会进行以美化、优化学校主页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举办“中国电信天翼飞young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页设计大赛,向学生征集设计方案及作品,竞赛标准见表1,奖项设置见表2。
有了标准和奖励,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即使没有接触过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也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分析学校主页的设计与不足处着手,先从搭建网站框架出发,引导学生依葫芦画瓢地构建学校网页,再深入挖掘竞赛要求的标准并对标准加以创新。竞赛标准仅仅是一种最低要求,一张入门券,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标准之上,才是决定能否拿奖的关键;没有创新、没有亮点的作品,是得不到大奖的。再比如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这些设计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也很适合用标准和奖励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和价值。
竞赛既是学习任务,又是学习目标。一切学习活动都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围绕竞赛作品展开,这能够极大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积极寻找资料,及时在课堂内答疑并得到辅导,最终以作品和奖励的形式体现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
2、师生行为
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我们一贯讲求“少理论、多实践、谈收获”。传统的讲课方式是课上讲授,课下内化,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内化发生在课外,这时候出现的问题是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难点时老师并不在现场。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家自主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和上网查资料,把在作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充分交流和互动。师生关系多元化,无明显教师和学生之分。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学生的竞赛作品展开和延伸,教师不再从头到尾照本宣科,而是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答疑,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在作品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对于学生来说,竞赛既是学习任务,又是学习动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们会在课后通过网络和教学视频积极获取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的思考有多深,课堂的互动就有多频繁,师生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
3、连锁效应
1)强调竞赛标准,激发学生潜能。
竞赛标准是一张入场券,合适的标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竞赛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竞赛标准制订教学难点和重点并根据标准激发学生的潜能,因为几乎人人可以达到标准,但达到标准之上才是拿奖的关键。标准制定后,部分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充分发掘,也许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能,到最后可能不是单纯为了拿奖,只是想知道能否不断超越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体现了本科教学所要求的“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一培养创新潜能”。
2)强调竞赛过程,体现思维展示方式。
竞赛作品的制作和开发,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和创新过程,有很强的系统性、目的性和实践性。在创作开发过程中,学生不断构思自己的作品,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中。当碰到各种各样的理论、技术、思路等难题时,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更加促使学生不断扩展思维;同时教师还能及时发现亮点并加以引导,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3)强调竞赛奖励,体现收获。
竞赛必然包含证书和奖品。证书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进人企业的敲门砖,奖品则是对学生的努力、能力和付出的肯定。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竞赛中获得荣誉和奖励,不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而且会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探索。
4)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各项获奖资料。获奖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但如果学生说不出大学4年做过什么,也没有东西证明做得有多好,那么企业在选择优秀人才时会无所适从,往往得依靠院系推荐,而推荐的学生又未必适合企业文化;但若有了获奖资料作为参考,那么企业很容易判断出学生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有什么长处、适合在什么岗位工作、是不是有上进心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顺利招到合适的员工。
5)提升学生的能力。
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独立完成一个作品,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为了完成竞赛作品,学生会尽量广地涉猎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该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并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竞赛要求学生提交作品文字说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整理思路,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修正旧信息和建构新信息。可以说,学生通过竞赛养成了自己的研究素质,无论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游刃有余。
另外,我们建议学生将所有获奖作品都上传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以供全校学生学习;不定期组织获奖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提高学生为全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获奖作品不仅包括网页设计类的,还包括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竞赛和数据库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这些都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群中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课程群是指由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在内容、性质上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网页的学生会很自然地与学多媒体课件的学生沟通,在沟通的同时,一些综合素质较高并且志同道合的学生会慢慢凝聚成一支或几支学习能力强、潜力大的骨干队伍,这些队伍必然会在校内受到广泛关注,从而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团队还可以创办工作室,承接校内外设计,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6)转变考核模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群的考核模式一直都是“平时成绩+统考成绩”,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该考核模式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当引入强调“竞赛标准+竞赛奖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我们则考虑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视频,视频内容由作品展示、论文、模拟答辩、PPT演示、个人风采几个方面构成,然后传到网络平台上,邀请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的教师,相关院系的学生及赞助商等,为其分配账号,让他们按照规定的评分标准在某个时间内登录平台打分,其中教师的评分占30%,学生的评分占30%,竞赛赞助商的评分占40%。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每名学生都练成了多面手,从去教信中心联系视频制作到组织模拟答辩都是亲力亲为,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素质。
7)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能空喊口号,也不是学校几个院系领导和企业领导签订合作协议,然后把即将毕业的学生放到企业中去熟悉车间。企业要打响知名度或加大宣传广度和深度,需要从学生着手,才能带来持续性的效果,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部分学生用的都是移动手机卡,而且工作后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更改品牌;因此这次竞赛寻求合作的是电信营运商,希望通过提供电信手机奖品的方式,既能吸引一部分学生转向电信,又能让学生了解电信的营业品牌,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局面,同时电信分公司也非常乐于支持教学工作。
8)推进教育信息化。
全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理论高度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三是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四是提升高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对于前三点,我国高校已经做得非常完善。目前,大量优秀名家教学视频、国内外教育资源以及现在涌现出的一大批网络教学名师的讲课视频,都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名师授课,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可以说,网络资源已经完全可以支持学校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免费开放的资源。有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只有7%,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而引入基于竞赛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为了完成作品,在课后积极上网看视频、查资料并且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和答疑,教师帮助其内化知识并很好地把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结合起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9)各部门齐抓共管。
教育事业需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目前,我国校与校之间学术交流不频繁,院系之间不联系,各学科之间不关联,极大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在举办竞赛过程中,从与赞助商协商合作开始到参与评价学生作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各个部门都是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对竞赛予以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如本次主页竞赛的主办单位是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校团委、中国电信茂名分公司,评分人员则邀请了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的教师等。此外,我们还希望今后能逐渐做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把学生真正推向市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教师的有关行为作为评价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那么,在情境教学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分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的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1]
1.所谓情境就是指人们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是人们生活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2.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素材,根据情境设置的一般原则,进行价值分析与加工处理,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学习情操的场景和景象的过程[2]。
3.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即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或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
二、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对英语情境教学实践的启示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说明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情境在教育学中出现,可以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教理与教例一体化,从具体至抽象等体例结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和启示: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当然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这方面完全取代教师,只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积极性。这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1.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意场,在师生互动中相互学习与创造。
只有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意场,才能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更深刻的思维,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譬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我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怎样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在第二天的课上用3―5分钟的时间说、做、写或演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动”字中更多地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当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情境素材,但要把创设情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看到在黑板上画着两棵大大的圣诞树,点缀着蜡烛、彩带、礼物、铃铛,并写着“Merry Christmas”;另一个学生用从我办公室借来的录音机给大家放了自己找到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而此时又一位同学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小红帽送给大家几份叠的纸式小礼物……然后我对学生高兴地说:“Hello,Boys and girls,Merry Christmas to you!”然后再让几位学生讲述圣诞节的由来、西方过圣诞节的风俗,等等,尔后做补充。虽然整个“过节”的时间仅占几分钟,但从学生们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那种乐于了解西方文化、乐于学习英语的期盼。“通过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可能因此发展强有力的可通达的思维特质,使觉察需要思维的场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并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中增加思维的乐趣”。[4]
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都是亲自给学生设置情境,然后才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下有所启示,我认为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还要补充和总结,甚至把自己创设的情境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这种学生先于老师来“创设情境”的参与情境教学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2.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
弗泽尔(R.Fazio)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真实学习情境对于思维特质培养的作用,提出了五种思维特质强度及其在记忆中通达性的因素,它们是:直接经历、感觉经历、情感反应、自由选择的行为、态度的复现。[5]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了其理解力和思维力,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语言、交流感受,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
3.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的心灵在拓宽的新情境中得到净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拓宽新情境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而且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去发现,使学生的情感在独特的发现中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净化,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英语教材中的每篇文章中都蕴涵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如,通过对新教材Unit 1 “Good Friends”中“Reading”这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联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到友情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内涵,以及如何对待朋友的他人,同时引导学生得出: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the sun.(人生没有朋友,犹如人生没有太阳);并且让学生领悟到友情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付出,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而且突出思想性,无处不渗透着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的熏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大体验量,和谐地变换分配比例方式,不断地丰富体验内容,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培养其表达能力,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把提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提高其参与意识,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6],从而在情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客观世界,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这是在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78.
[2]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研究,2005,VOL28,(06):499.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实施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最具体的体现,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基础、智力、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化学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课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办法
1.备课的分层
影响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提升化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外在因素,我认为教师的备课是首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有心理学家测试表明,课堂的前15分钟非常重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最集中,思想甚是活跃,教师要善于在备课时紧紧抓住这15分钟,用简洁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知不觉将学生引入到变化多端、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但任何精彩的说教久了听得难免疲惫,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感官:能看的让学生看看,比如新教材中的“资料”和“科学视野”版块可以在课堂上给出3~5分钟让学生阅读;能说的让学生说说,一些学生知道的东西尤其是有规律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能动手的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比较钠镁铝的活泼性强弱有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课堂上分组操作。总之,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能随着讲课的节奏演绎一曲美妙的师生课堂乐章,课堂内容讲解结束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2.课堂内容的分层
课堂内容的分层教学是本课题实施的核心,其指导思想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并着重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上每堂课要真正先在教材和学生两要素上做足文章,并以此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层次,在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出明显的梯度,此举不仅要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施教,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画龙点睛的点拨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在教学必修1《化学能与电能》时,我通过优化板书设计,使学生更易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强化思维的分层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一方面要考虑问题难度梯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思维的开放性,甚至可以让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就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试卷或练习讲评上。每次练习讲评,笔者一般先就题论题,再归纳总结,然后拓展加深,逐渐形成习题讲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讲评形式,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每周测或大考试卷讲完了学生都大呼过瘾、大发感慨:原来化学这般简单和有趣。如原电池的内容、我往往围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书写出10道不同角度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原电池练习的多变,但万变不离基础知识,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乃解题的根本是其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分层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互助是分不开的,作为班主任,我依据成绩相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编排座位,同时也便于形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我会注重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在学好一章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两节自习时间设计20道难度不同的化学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并通过当堂课讨论的方式解题。这种分层施教的优势是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各有所学、各有进步。分层施教能够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使学困生向学良生转换。整个班级都会产生一种协作竞争、奋发向上的氛围:能够使学良生变优,学优生更优。
3.练习的分层
课堂教学绝不能“满堂灌”,每堂课课前5分钟我会要求学生选择涉及知识前后关联的作为预习练习,如新版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板块;内容讲解结束留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或指定涉及本节知识内容的教材中“练习”板块中的部分选择和填空为课堂练习;下课后还会选择以涉及本节知识为主,有“易、中、难”梯度的填空或计算题,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并上交,以此检查课堂教学质量;最后,讲完一章内容后会选择以涉及本章知识为主,由易到难按难度3∶4∶3配比,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拓展性的综合单元检测题,抽一节课作为每周末课堂训练做试卷,在试卷中一般会预留2~3道较难的大题给对化学有特别浓厚兴趣的同学拓展视野。事实表明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检测目的的梯度训练,学生大大加深了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成果
三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化学历次考试成绩无论及格率、优秀率还是高分率一直在年级上都名列前茅,这也验证了学校统计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数据。在我的化学课上,往往笑声和争辩声响成一片,2012年高考我所教的高三(25)(26)两个班理综成绩包括实验班分列年级2、3位。三年来,每年我都有教学成果获奖,连续三学期评为先进工作者,我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更精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95
一、语文课堂要注重诵读
诚然,要多给学生提供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让诵读贯穿高中语文课堂的始终,但诵读要有效,要科学,不能为了读而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围绕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很多初中教师都很注重文本诵读,每节课也设置了好几个诵读环节,使课堂上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而教师在引领学生回归文本上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且都会在学生诵读前提出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文言文要读清句读,现代文要读出语气和情感等。但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到位。有的教师把诵读文本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里,让学生自己阅读,但具体怎么读教师并不给予指导。有的教师让学生上课前齐声读,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学生诵读环节,教师和学生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等到语文课结束,学生记住的不是整篇文章的思路或脉络,而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诵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乐趣,还提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当然,有的学校还是重视学生诵读的。从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所使用的衡水中学的高二学生的课堂诵读水平来看,他们是经过朗读训练的,或者说他们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
诵读会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但诵读形式是多样的,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用合适的诵读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是决定诵读形式的主要因素。需要默读时就要默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需要个别学生朗读就让个别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情感与深意;需要教师范读教师就范读,这样的诵读指导,胜过千言万语。
二、语文课堂要注重师生对话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课堂民主,增强师生对话,但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教师会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师生对话,但教师问的这一连串问题却大有学问。首先,教师连续发问的问题是不是有生成价值;其次,教师的连续发问要把学生的思考或思想引向何处;再次,教师的问题中有没有植入性的评论或观点,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这些方面都是发问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在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教师中有一位衡水中学的教师讲《丹柯》一文。他先问学生,“如果你是族人中的一员,你会像丹柯一样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学生都说会。接着他又追问,“如果你知道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一部分学生说会,另一部分学生在思考。接着教师第三次追问,“如果你知道你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且最终也走不出树林,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少部分学生说会,大部分学生在思考。这三个问题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该教师要通过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何处呢?最终,该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雄行为。即“不管我们最终怎样决定,我们要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的确,不是谁都能成为英雄,但要做无愧于心的事。这个引导能够会让学生深刻认识英雄行为,那么它便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三、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教师设计问题才能“形散而神不散”,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文本时的疑难问题,避免出现教师处理文本的随意化和碎片化,当然也就不会让语文课堂脱离了语文性质。
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的14位教师都或隐或显地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我认为除了教师心中有目标,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也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像猜谜语,不到下课学生不知道谜底。教师在上课前不但要交代学习目标,还应该带领学生解读学习目标,如每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做到什么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探寻的方向,更好地学习。
作为一个非常规装备项目和新生事物,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的出现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并且从最初的微格研训发展到现在全自动跟踪及完善的后期点播评估体系,这个系统的功能也在不停地进步。但是在中小学教学中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及其在学校应用中的定位大部分用户可能并不明确甚至根本不了解。在第一章里,我们对此系统在南京中小学中的具体定位做了明确的定义,为现有的和未装备的以及将来有装备意向的用户解释了此系统的作用。
二、教室基础环境建设标准
对于一个对图像和声音的录制有特殊要求的教室,演播级的录制环境是设备能发挥出最好效能的必要条件。
1 选址
在教室选址上要求选址合理,主观上避开嘈杂环境。
2 布局
在教室布局上,由于各学校校舍条件不同观摩室不是必须具备的,但能满足分组讨论需要自由排列是此系统必须能实现的功能,必须能满足上课教师各种灵活的授课方式。
3 教室环境指标
参考演播标准对温度和噪音等提出最低要求,允许高于此标准。
4 教室环境装修建议
在环境装修方面比较好的选择是由系统供应商根据自己的建设方案设计出满足指标的综合装修方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由用户自己解决装修问题。我们从吸音隔音、材料、灯光、电路改造等方面提出了8条合理建议,供用户在制定装修方案时参考。
三、数字化课堂教学录播系统技术标准
以现有的产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课堂录播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把课堂教学录制下来再播放出去的简单系统了。与学校网站的无缝对接、备课平台(课前准备)、资源平台、平台等功能越来越受到用户和厂商的重视。
所以在技术标准上我们对软件功能和硬件功能分别提出要求:
1 硬件功能部分
在操作上,录播专用教室必须能满足教学常态化和操作简单化的要求,即此系统是为所有学科服务,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能独立操作此系统,所以自然要求系统能够易于使用。在这个前提下,系统必须具有一键式上下课功能。
视频信号输入上我们提出了N+2(N≥3)标准,即:教师特写、学生特写、全景,另有VGA加一路预留(可做实验特写等)。对于录制分辨率提出能达到不低于DVD画质,直播时声画必须同步(同步误差在100毫秒以内)。
拍摄模式主要以全自动跟踪定位为主,具备手动导播功能。在自动跟踪技术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的现在,我们不去强调使用哪种跟踪技术,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环境和使用要求下各有优缺点,对于授课教师是否需要佩戴发射设备也褒贬不一,因此在标准里面我们主要对跟踪效果提出要求,不管用哪种跟踪技术,连续、跟踪主题时刻在画面中央作为硬性要求。
经过这几年录播教室的装备,我们认为虽然自动跟踪技术能降低使用门槛,方便日常使用,但如果作为精品课程上报,自动跟踪定位在流畅度和准确度方面还达不到精品课程的要求,必须要有人工参与导播。另外在一些无法预见的情况下,跟丢目标,跟踪故障也会偶尔发生,为应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系统必须具有人工控制的导播模式,并且能和全自动模式无缝切换。
音频采集使用鹅颈话筒还是分区定向话筒不做明确约定以防止出现技术壁垒的嫌疑,但是所采用的音频采集方式首先要达到优秀的拾音效果,其次要能满足课程分组讨论的需要。
录制人性化措施提出了能在录制完毕后自动加入片头片尾、画面切换要有过渡效果等提高录制品质的措施,在对电子文档和应用软件等的支持上,着重提出了要对主流格式的视频文件有比较好的录制效果。
2 软件功能部分
软件功能分为课前准备和视频部分。
“课前准备”更像是一个资源库,可以对学校服务器中现有的音视频、教案等资料按照学科和年级分类整理,当教师准备在录播专用教室上课的备课过程中可以便利地从资源库中调用需要的资料,加入到课件或者在上课时播放,当然不限于针对录播教室的课程,资料合理调用功能还应延伸到日常备课工作中。“课前准备”功能有部分企业的产品还没有具备此功能或者正在研发,但此项功能的具备必将成为今后录播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视频”既是视频的直播平台、点播平台也是资源的管理平台。各厂家在此部分都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标准里只对几个必须具有的功能做了约定,如视频分类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审核功能、后期编辑、打点标注微格评估功能等,同时考虑到此系统将来的发展趋势必定要和教育城域网对接,进行全市资源共享,提出必须针对此目标预留上层接口,并在将来能对不同厂商的平台和录制的视频格式提供兼容。
结构框架,主要是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在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在区域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以“学习金字塔理论”、“高效课堂三要素: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和有效的指导”的主张和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作为支撑,初步建构了中学历史“讲练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即精练讲授、精准练习和精心指导。该模式的提出虽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中在组成部分、顺序安排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不足,但模式中缺少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反馈的环节。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具有指向性的作用;教学反馈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达成,对教学具有对调控的作用。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对该模式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即精确目标、精练讲授、精准练习、精心指导和精简反馈。这一结构框架的完善,既能确保了“讲练导”的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又能为“讲练导”基本环节的教学实施提供目标方向和目标达成的保证。
二、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程序主要是突出教学模式的程序性和操作性。在明确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后,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有了前提和基础。在操作程序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人本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至关重要。这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基于差异教学的考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个别差异存在的现实性、普遍性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二是基于班级制教学的考虑,夸美纽斯曾说过:“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集体性”。然而如何正视在班级授课制集体性的现实下较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共同难题,这也使之成为考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下面以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及体现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实践。
1.精确目标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向
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向。制订任务要求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突出历史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建构符合历史学科特质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能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认识与理解。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强调了精确目标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指向作用。在精确目标环节,提出两个方面要求:一是教学具体目标,二是学生学习任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目标环节的精确性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二是准确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确立具体教学目标,并以分层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操作,以迅速找准课堂学习的切入点。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确目标”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上述精确目标的确定,既大体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与要求。
2.精练讲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
大量研究表明:师生课堂最佳时间比为1:2。即,教师所占的是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助活动应总课堂总时间的为三分之二。这就从物质保障上实现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的本质特征。历史学科也要求教师“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基于上述理由,我们突出了精练讲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保障作用,在精练讲授环节中,提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要求。
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突出了讲授环节的精练性要求:在内容上,讲历史学科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在时间上,提出三分课堂,就是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10分钟;在方式上进行分段讲解等。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练讲授”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3.精准练习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决定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多少;而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如何,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落实;课堂落实的关键,应落在对学生的训练中。只有足够的训练,学生才能获得继续学习的“五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基本情感。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强调精准练习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作用,这也是高效课堂教的基本要求。在精准练习环节中,我们提出精准练习两个要求:一是学生层级,二是练习层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练习环节的精准性要求:就是精准地反映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准练习”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4.精心指导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关健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导”,这种“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以期实现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学习。对此我们突出精心指导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关健作用,并提出了指导、引导和诱导的三方面主张: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学习方向的引导;三是学习信心的诱导。
为了解决学生的差异化,我们突出了指导环节的精心化要求: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强调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指点、示范;在学习方向的引导上强调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与难度,忌一刀切;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至于过早产生学习分化。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心指导”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5.精简反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控
教学反馈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因而发挥好教学反馈的功能,才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应有的反馈、调控和促进作用。基于上述认识,突出了精简反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在精简反馈环节中,我们提出精简反馈环节的两个要求:一是反馈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二是反馈学生学习的共同问题。
为了实现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我们在反馈环节中提出了精简性要求:针对性和代表性。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反馈;代表性就是要挑取有一定典型性和“值得讲”的共同问题进行反馈。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简反馈”教学设计:
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途径。要打造高效课堂,没有训练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二、通过互动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让学生表现自我。
三、明确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任务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来设计教学过程中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在明确学习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学生任务,要反思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所获效益有多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2.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能力。3.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结果。
上述指的是交给学生的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也就是我这节课上多少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安排等,都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高效。
四、进行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