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5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47-04
技术创新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最终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过程。它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新过程中断,即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及创新效益。
一、技术创新过程与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过程。由于时滞性、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等因素可能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即技术创新风险。
索罗指出技术创新成立有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始于立新项,即产生新构思,同时考虑构思商业化的效果、企业自身能力、创新的可行性等。如果技术创新主体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新立项目能带来很高商业价值,创新主体立项成功,创新活动继续,否则放弃对新项目构思或对其改进。在立项阶段,创新主体可能因为对新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前景认识不够,存在立项风险:错误立项或错失创新机会。
立项成功,创新主体则进入新项目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选择研究开发层次和方式,建立创新组织,整合创新资源,从资金、人才、组织制度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进展顺利,则进入小量生产,并初次投放市场进行试销,否则创新活动因此而终止,或对以前各阶段活动进行审视和改进,面临研发成本增大或无法回收等风险。在试销阶段,消费者可能认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试销成功,则进行大批量生产或规模化生产;消费者也可能不认可或暂时不认可,试销不成功,创新主体则需放弃创新或改进以上创新活动或延迟创新活动。大批量生产的创新产品并未真正转化为商业效益,尚需进行营销工作,引导、创造市场需求。在营销阶段,可能其他创新主体率先创新成功、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环境突变使得创新产品的市场变小甚至消失,即存在创新收益风险。如果市场销售良好,创新收益足以弥补创新成本,则创新项目成功,否则放弃或者重新进入立项阶段。
二、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警戒线的设定:
1、三维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受技术创新过程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项目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决策的层次和有效性也作用于技术创新风险。因此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应该是三维的,本文借鉴彭灿[1]、陈玉和[2]等人的技术创新风险三维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风险从决策、过程维和因素维进行分析评价。
(1)过程维。也叫“时间”维,用来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随着过程的推进,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小,风险降低,而由于投入的增加,损失度将递增。本文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6个阶段,即立项、研究开发、小量生产、试销、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维风险不仅存在于这个6个阶段而且存在于各阶段的转变和衔接时,因为不同阶段对创新主体的资金、人力、技术、信息和组织制度要求不同,每一阶段创新能力的转变存在较高风险。
(2)因素维。用来描述在创新活动中除了决策和时间维以外的各种风险因素。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3个来源:环境风险;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技术创新客体有关的因素。环境风险是由技术创新系统以外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谢科范[3]的预警指标体系认为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实力过强、竞争对手数量过多、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依赖程度、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等。企业能力风险:企业科技人员实力弱、企业管理能力低、企业信誉与知名度不高、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低、项目组的总体实力低。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包括: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技术不成熟、技术难度与复杂性;定量指标主要有:新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项目的资金需要量、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等。
(3)决策维。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决策风险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创新风险。决策维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决策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决策包括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及作业层决策。而各层次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相应层次的决策风险。同时,其他风险因素对决策也存在不同三个层次的影响。
2、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是多种类而且是多维度的,需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整体评价。目前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借鉴朱松岭[4]等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AHP法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专家判断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HP法专家判断的主观性,使得专家判断更科学。同时结合模糊理论减少风险因素分析的不完备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主要步骤如下:
(1) 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三维模型,建立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因素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任何阶段所产生的风险都可能在作业层次、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上影响技术创新项目,于是风险层次结构如图1。其中项目定性风险E9可进一步分为: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F1)、技术不成熟(F2)、技术难度与复杂性(F3); 定量风险E10分为: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F4)、项目资金需要量(F5)、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6)、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7)、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8)、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F9)、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F10)、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F11)等。
(2) 模糊风险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选择熟悉该项目的专家组,并按照统一标度对同一层次上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估计,标度如表1。(lij,mij,uij)分别表示风险因素i和j相对于上一层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时,专家给出风险因素i相对于风险因素j的重要度的最悲观估计、最可能估计和最乐观估计。设有S位专家,则综合风险判断矩阵
当需要评价的因素较多时,专家的判断可能出现前后矛盾,因此,对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是必要。对于风险判断矩阵 。
提取其风险因素两两比较判断信息的最可能估计得到的矩阵, 如果M满足一致性要求,则可近似认为也满足一致性要求。
首先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按行相加并归一化得到向量Wi。设入是矩阵M的特征向量,则WM=?姿M,?姿max,为矩阵M的最大特征根,若 则专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反之,则重新建立判断矩阵直至CI?燮0.1。
(3) 计算单个模糊因素相对权向量,建立可能度矩阵。 和 分别为三角模糊数。则A1≥A2的可能度为:
对综合风险判断矩阵按行归一化得到权向量P.公式如下:
把三角模糊数 ,两两比较,按照定义求得相应的可能度,从而建立可能度矩阵
(4) 风险因素排序。首先分别对可能度矩阵中各层按照式(2)对风险因素排序,得到该层风险因素相对权重向量P
其次,根据各层次权向量计算总权重向量。设E层权重向量D层权重向量
C层权重向量 B层权重向量
则E层各因素总权重为
对于F层,首先需要把定量风险的绩效数据通过量纲转化为标度为0.1―0.9的范围内,然后再用三角模糊数表示。设定量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
定性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F层因素总权重为
则各风险子因素综合权重为
从综合权重可以看到各因素的风险大小,辨别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
3、警戒线的设定
技术创新项目是风险和利润并存,不同的创新项目,利润和风险不同。创新主体都期望创新项目的风险不高于某一值,创新项目的利润不低于某一值,因此,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的预警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确定创新项目的警戒区域。创新项目中利润和风险组合有5个区域:M1(低风险,高利润)、M2(高风险,高利润)、M3(低风险、低利润)、M4(高风险,低利润)和M5(中风险,中利润)。创新主体不会选择M4区域的创新项目,因为风险太大,创新成本可能无法收回;M1区域会吸引更多创新主体进入,从而压缩创新利润,甚至转变为M3;风险爱好者会选择M2区域的创新项目,但风险过高可能使其望而却步;风险规避者会选择M3,可能利润太低使其无法创新。因此,创新主体会选择M5区域的创新项目,即M5为警戒区域。其次,确定警戒线。在警戒区域中,利润下限和风险上限为创新项目的利润和风险警戒线。设ri和tj分别为风险警戒值和利润警戒值,ri的损失为Di,tj的收益为Rj。则利润和风险警戒值满足C=Rj-qDi,其中C为创新成本,q为风险ri发生的概率。
三、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风险警戒线确定后,如果风险超过风险警戒线,则产生风险警报,需进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需要以下过程,如图3:
(1)建立风险档案。风险档案是关于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特性和对策的陈述,良好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反应速度和效率。风险档案包括表2的内容。根据风险因素档案表可以了解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的特性,从而为有效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
(2)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系统产生警报,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重新审视,根据风险因素档案中各风险特征识别超出警戒值的风险因素,并预测风险趋势,对风险因素有个整体了解,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如果风险识别不准确、不到位,可能导致对现实风险和风险趋势的预防、准备错误,从而无法减少风险对创新项目造成的损失。
(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评价基础上分析超出风险警戒线的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增大的概率、对创新项目三个层次上的影响、风险持续时间和对项目进度的影响以及创新主体应准备的事项等。通过结合具体阶段及阶段衔接时特征的风险因素评价可以过滤筛选出主要风险因素,即降低风险的着力点,从而为风险规划提供依据。结合风险管理的经验和风险规律,综合该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创新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确估算风险增大的可能程度,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以及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可能持续的时间和对创新项目进度的影响。通过风险分析使创新主体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了解风险发生的时域,最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4)风险规划。在充分认识风险、研究风险档案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规划,也就是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要求风险规划应该与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基础设施紧密集成,同时要求创新主体调整组织制度以适应风险规划的需要,把减轻或消除每项风险的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降低风险主要有规避风险和风险分散两种途径。规避风险首先要求准确寻找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后通过一定的措施作用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使得风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风险分散是指创新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主体和策略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从理论上讲,技术创新项目组合中不同项目间、主体间和策略间的独立性越强或具有负相关性时,将越有利于创新项目整体风险的降低。创新主体可以扩大范围创新,改单独创新为技术受让、委托开发、联合创新,同时可以吸收科技保险或项目保险、风险资金的介入。
(5)风险跟踪。风险跟踪也就是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趋势。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制定了降低计划后,也需要对该计划进行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正确和及时的执行。此外,还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了解风险动态,结合风险档案适时识别、分析、规划超出警戒线风险,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避免风险恶化,减少风险损失。
(6)风险控制。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得企业各层级的风险资讯能够及时被了解和处理。同时适度的控制和持续的监督,可以确保当风险和风险处理措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被反映出来并做出适当的修正[5]。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是否执行原风险降低计划,何时执行,如何执行。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启动应急计划。
(7)例外风险管理及风险反馈档案。技术创新项目各种因素影响,任何创新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此外,由于认识能力、预测能力有限,不可能预测到创新过程中所有的风险,风险档案因此而具有不完备性。为此,例外风险管理是必需的。例外风险管理和惯例风险管理过程一样,不同的是例外风险是突发的、新发生的,要求创新主体具有快速的识别、分析、规划能力,要求其设立应急机构、制定应急计划,必要时应急求援。
风险档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在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与风险档案不同的情况。这些新情况、新信息需要反馈到风险档案中,完善风险档案,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条件。特别是例外风险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完善风险档案和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灿、李璐.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 [J].科学学研究,2006,24(12):633-641.
[2] 陈玉和等.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 [J].中国软科学,2007,(05):130-132.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1.1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注重利润及销售额的考核,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考核,然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应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考核指标的重要一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以将销售额的一部分用到技术创新中,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现代企业内部的创新首先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改进产品的不足,提高产品的功能使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住市场地位。在保证好核心产品性能的同时,加强对核心产品其他功能的研究创新,提高产品的细分功能,既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还能为企业带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还要不断创新新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内部创新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为研究创新产品储备人才力量。此外定期给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能够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员工积极创新。
1.2企业外部技术创新。(1)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优势,为企业创新带来资源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理论资料比较丰富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基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加强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企业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究课题、相互聘请专家或委托创新任务等方式进行技术的创新。此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为学生创建了实习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现代企业还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将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方案得以实现,不仅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都是以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为目的,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不利的,产品容易单一化,很难在市场中长期发展。现代企业之间良性竞争,都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利用资源的优势,既能提高双方企业的竞争实力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只有不断提高性能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研发、可以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现代企业还可以将创新项目交予其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生产,充分发挥双方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创新市场的共享。
二、现代企业技术管理探析
2.1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的创新研发无法准确预见成效,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重视眼前的技术成果,对技术创新的长远发展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要加强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技术的重视进而加强技术的管理。企业应该将技术管理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在资金上支持技术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及管理团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提高技术的创新更要加强技术的管理。在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此外还应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定期进行技术管理培训,对市场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技术研发的方向,要能够紧跟时展,提高企业的发展优势。技术管理者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具备领导团队的能力,合理科学的管理研发团队,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2.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者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才能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才能制定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发展策略。因此只有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技术管理的优势。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需要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加强技术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要能够正确判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技术管理的策略,结合自身的产品与市场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管理方案,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
作者:韩彤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更是要依靠于人才的储备,来完成技术的创新,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带来的效益,而且为了企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促成技术创新,但总的来看有的企业并没有在技术创新上得到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相匹配的利润回报,总的来看,这是存在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是我们今天从企业自身出发,从企业内部出发试图分析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在技术创新无法满足与企业投入相匹配的技术回报时,从企业内部出发,一般是由于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所导致的,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仅仅重视技术管理或者技术能力单方面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或者将两方面做区别的考虑,却不曾考虑到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下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入不敷出的局面。
1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要素
1.1 企业技术管理要素
企业的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企业对其技术创新中所有基本的各类资源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人员、设备、时间、材料以及资金等要素。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分为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部分,其中技术的资源管理中是对于企业技术资金、企业技术的设备、企业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技术信息的管理;而技术的质量管理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制定的保证技术质量合格与否的方针、政策等,其中还包含有对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技术的成果的管理;最后是技术的组织管理,企业在技术上的组织管理是依托于企业自身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保证组织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对于组织的管理。
1.2 企业技术能力要素
企业技术能力是从企业中各角色的能力出发,来完成对企业技术的创新,主要构成包括,人员的能力、信息的能力、设备的能力以及组织的能力这四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在人员的能力方面,分为科技人员与高级技工,人员数量、员工在年龄层次的构成以及员工在知识层次上的构成;信息的能力的衡量是依靠于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技术相关档案的数量以及技术相关档案能否满足技术创新需求共同衡量的;设备的能力是包含有设备完好状态和国际前沿研究设备的数量来决定的;最后是企业技术能力中的组织的能力,它是通过技术研发的经费和技术储配的情况来共同决定的。
2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
2.1 企业技术管理对技术能力的作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够直接的将技术转化为创新后的成果,这时就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来将企业技术进行催化,使之成为技术创新进而完成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增长。简单来说,企业的技术管理是在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之下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而技术能力是不能直截了当的转化成为技术创新后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加强技术管理手段,技术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技术创新的成功,将技术创新后的成果强有力的转化为企业经营的绩效,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2 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
前文可知,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于技术能力是催化促进的作用,所以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假若没有了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所以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前提要求,只有一个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才需要技术管理来帮助企业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企业谋取绩效。本质上来讲,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管理,通过对企业技术的挑选、吸收、运用和改进创新完成对技术能力的管理,所以说,在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上,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没有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更不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绩效。
2.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分别对各自的关系的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绩效,需要在自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相互的耦合性的关系,而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要努力扩大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耦合程度,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绩效。而且在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耦合度上也存在有一个度,也就是两者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要保持在一个科学的比例内,防止两者中任一部分突破比例发展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下,对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具体上是通过企业技术管理要素同技术能力要素两者中的具体要素的协同共同构建下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日常企业项目和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如:
3.1 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在一定的技术能力前提上,需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用以提升企业绩效,而技术能力的转化离不开技术管理的催化促进作用,所以企业要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构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是拥有技术能力的人员,所以,人才依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在技术管理体系中加入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机制,保证企业持续的技术能力,也正是企业技术管理的立足之本。
3.2 对于企业整体上来说,技术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无非是源于市场竞争下对技术经济的变革,所以相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技术管理应该更多的表现在企业技术管理机制的革新上,包括对技术管理中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方面的不断的创新,为企业中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够为更多的技术人才提供开明的、开放的技术创新机遇,保证个人能够实现自身需求的同时,完成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3.3 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又是技术管理的前提,所以在三者中,保证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还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所以企业在建构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管理是相匹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并且为人才提供适度的空间,保证创造性的思维得以实现。
4 总结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依靠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又依赖于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协同作用,作为根本存在的技术能力还是依靠人才这一时代下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完成绩效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还是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唤娣.基于NKC模型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陈力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中国南车成立伊始,就明确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从2007年开始,推进了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重组,通过A+H上市,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与此同时,为与南车发展战略相适应,为推动集团公司管理上水平、上台阶,我们积极谋求建立具有南车特色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南车的快速发展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和管理软实力。
精益管理的甜头
自2008年以来,中国南车持之以恒地推进管理变革和创新,致力实现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走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内涵式发展之路。遵循精益思想和理念,为系统推进管理的变革,我们制定了精益生产五年实施规划,明确了“建设精益现场、实施精益管理、打造精益企业”“三步走”的实施策略。构建了适合大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特点的精益制造模式,实现了业内效率最高、品质最优、成本最低、交期最快的精益制造体系。中国南车在机、客、货、城轨及新产业板块的制造水平迅速提升,极大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如在没有较大投入的情况下,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产量由1.6辆/天提高到6辆/天,浦镇公司客车总组装由4辆/天提高到14辆/天。
目前,这种精益制造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越干越爱干。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精益制造真正使企业的生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场地,减少了人员。2001年中国南车销售收入仅仅100亿出头,而且增长缓慢,但从2008年开始,每年增长100多亿,增长是非常明显的,形成这种明显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现场5S和模块化的组织与生产,零库存等管理创新。大大节省了成本,并且改善了劳动环境。浦镇公司的员工原来加班干,一天做4辆车,现在一天14辆车,现场保持洁净。这是我的切身体验,所以成为了一种追求。
现在制造业谈论的全价值链精益管理,应该将首要关注点放到精益设计,把精益设计作为一个工作突破口。兵器工业集团尹家绪董事长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非常有体会和同感。精益必须从源头抓起,由于产品设计缺陷而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企业的三包和返废损失如果能够减少,成为利润或者作为工资发放,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儿!
双轮驱动不断刷新纪录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设计、制造、产品”三大平台创新工程,一举引领南车跨入国际轨道交通装备领先企业行列。攻克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磁悬浮列车等一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水平,形成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城轨地铁车辆和城际列车等系列高端产品。以CRH380A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创造了486.1 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更高速度级试验列车创造了 605 公里的国内实验室最高试验时速,关键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如果有实际线路提供我们试验,我们一定能跑出600公里。当然这个试验,主要是想取得极限速度下的临界值,用于高速车安全性、可靠性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2012年,借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之机,中国南车以“转方式、调结构、强管理、增效益”为主题,突出法人治理、全面预算、采购管理等十五个管理提升的专项领域,坚持深化精益管理主线,以优化管理流程为切入,构建和优化管控模式;以全价值链的系统创新,优化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体系;致力构建全过程、全流程的精益管理体系,打造同一个价值链上的“一体化”供应链,全力推动和打造精益企业取得新的突破。
现在商业模式很重要,商业模式的成功才是企业的成功。不能光是提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使企业转化成为一个综合的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我们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还要输出技术和服务,目前我们在很多中心城市建有地铁车辆维保基地提供服务,在所有的地铁车辆段也都设了服务站,把点建到用户的家门口。在国外,我们拿到持续性大单的区域,会在当地建厂合作,同时也推行全价值链的精益管理体系。
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使中国南车的综合实力跨入了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列。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抓住难得契机 实现历史跨越
在当前欧美国家强势回归制造业,全世界都重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未来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制造业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产业的基础,是国家实力的基本支撑。过去很多人都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强不强,看看路上跑的汽车就知道了,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国每年能制造2000万辆汽车确实不容易,那是一个飞跃的发展,有这么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经济的产业基础能力是不可否认的,这是国家实力的一个基本支撑。
近期,总理在泰国、澳洲、欧洲等地高调推介中国高铁,他指出中国高铁“技术领先、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积极信号,也意味着中国高铁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走出去的契机。高铁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尤其是高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也必将成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比如说我们的高速列车,一列高速列车上有四万多个零件,这些零件可以拉动材料工业、基础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等,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ree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some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green decoration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以其高超的智慧创建了无数掩饰独特,极具艺术内涵的宏伟建筑,成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瑰宝。整个人类建筑史中,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建造,到一步步追求居住房屋的外部美化,建造者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如今,建筑装饰已经成了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施工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应用与时俱进的装饰技术是人们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筑行业装饰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的外观品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如今高度重视建筑外形美观,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往往忽略掉了一些最为关键的问题,比如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多为有害物质,一些装饰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建筑装饰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居住者健康安全的生活。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筑装饰施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理念---绿色装饰施工。
1 绿色装饰技术的概念
绿色表达的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理念,不产生污染,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安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健康的思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建筑施工行业中,绿色装饰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材料对环境是没有污染的,对居住者也没有健康上的危害。绿色装饰经常超越了生活中对绿色常规理解,成了构建健康、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的一种施工技术手段。建筑绿色装饰施工,目的是打造健康的居住环境,其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装饰材料无毒害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等。
总的来说,绿色装饰技术是一种建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装饰技术。建筑装饰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我们对大自然源源不断的索取,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现象,会发现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筑装饰应当以创造健康居住环境为根本要求,采用对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自然以及居住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绿色装饰技术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装饰施工管理
2.1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
装饰的设计是建筑装饰施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一个成熟的装饰设计是实现最终装饰效果的保障。在建筑的装设计中应该严格规划每一个施工工序的细节,包括选用合适的装饰材料,合理计划工程的各种投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工程完成后的验收。绿色装饰设计和常规的装饰设计是不同的,首先是设计理想上的差异,绿色装饰设计要求居住环境内的设计与自然因素充分结合,感官上符合人们对绿色自然的理解,最终的设计效果还必须满足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益的标准;其次,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选用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就设计理念而言,常见的绿色装饰理念如,在居住环境中配置相应的绿色植物,既可以使居住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使得室内空气得到植物的吸收净化;在居住环境室内涂料的选择问题上,运用颜色心理学的知识,合理搭配墙体颜色,制造出和谐、温馨的居住氛围,此外涂料应选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对于天窗等结构,可以合理布置室内采光,使得居住者有一个明亮的居住环境。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能使居住者的生活逾越轻松,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地享受在家的时光。
2.2 绿色装饰施工中选取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
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对自然环境无污染,对居住者无健康上的损害,是一种理想的装饰材料。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循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担是最低的,但却能够发挥材料的最大功效。常见的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既有经过改良后的传统装饰材料,也包含采用新型技术制成的新材料。举个例子,一些天然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石材可能具备较高的反射性,经过处理以后,反射量就能达标,这样经过改造后的石材也可以称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在绿色装饰施工中采用。
为实现绿色装饰施工,除了选用绿色装饰材料,还有其他的施工管理措施。比如使用绿色高品质的建筑涂料,优先考虑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墙体涂料,目前国内环保型的涂料品牌有立邦、三棵树等可供选用;建筑材料可以选用新技术制成的新型产品,比如具备保健抗菌的材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杀灭室内细菌的建筑玻璃之类的特殊建材;为保障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散发出的有毒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必须在建材使用之前进行专业的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予以弃用,在需要选用门窗材料时,尽量选取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有口碑的品牌;最后,对于建筑装饰施工的流程控制要符合施工规范,绿色装饰施工中要做好室内的通风,使得一些不可避免的有害气体尽快散发,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分类处理,对于可利用的资源要循环使用。
3 装饰技术的创新
一直以来,建筑装饰都只是关注建筑外形和结构的要求,而在建筑节能环保功能上并不重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往的建筑装饰技术已经跟不上建筑行业发展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装饰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现代居住生活理念。具体的创新方向有以下几个:
3.1 装饰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
建筑装饰中融入绿色理念,规划室内空间的承载,合理选择装饰材料。在我国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绿色建材的标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是会散发出一定量的有害气体,要实现建筑纯粹的绿色装饰还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合理计算建筑居住空间的承载量,选用合理的装饰材料做好空间里的搭配。具体的例子如石材、涂料以及板材的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原则上要使用多种材料,单一的地面装饰材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有害物质在居住空间内含量的超标。
3.2 装饰设计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绿色装饰设计还包含有节能减排的设计,尽可能的采用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以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换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通风设计中可以考虑自然通风的因素,减少需通风而耗费的能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建筑周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装饰的结构以达到室内环境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3.3 建筑装饰中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传统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为砖木,其根本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重复使用。现代装饰施工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思想,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绿色装饰的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良,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饰行业。装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绿色装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材料制造技术的成熟,建筑绿色装饰施工将大范围的得到推广,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文雅.建筑装饰中的绿色节能理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2):52-53.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追求高额利润。按照会计恒等式的原则,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了企业为取得收入而花费的成本,企业才能算真正盈利了。进行成本管理即致力于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获利。而技术创新则在于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吸引销售甚至提高价格,从而增加收入以实现盈利。但进行技术提升必然会增加部分成本耗费,如何权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成本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含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以全局为对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所发生的生产消耗,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核算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技术创新顾名思义,是对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指将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以新技术(全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活动。
二者是现代企业管理及提升竞争力十分重要的两方面,是企业实现利润,为未来发展铺就道路的两条重要途径,如何权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诺基亚与苹果公司的经营模式
看看世界两大电子巨头,在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是怎么做的。
诺基亚――知名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以其良好的成本控制、低价格、高质量和实用性赢得了我国众多的消费者。2011年11月,由于股价不断下挫、成交量持续萎缩,诺基亚宣布将于2012年3月从法兰克福证交所退市,2012年2月9日,由于经营不善,诺基亚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并同时关闭约4000家手机制造工厂。
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诺基亚的退市重要原因之一是因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产品创新裹足不前而固步自封。最致命的技术瓶颈是未能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而是坚守封闭式的塞班系统,导致该品牌手机的用户体验远逊于创新力极强的苹果iOS和开放式谷歌安卓平台。终于,诺基亚开始认清自身地位和处境,并开始陆续推出革新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未来发展如何,还需经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与诺基亚相反,苹果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人性化”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把娱乐文化融入到新产品当中。在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和享受的今天,无疑这种重新定义顾客价值的方式会得到顾客的广泛认同。苹果为客户考虑多样化服务范围,其提供的应用程序涉及游戏、娱乐、健康、数学等等各个方面,苹果手机产品大获成功。
3.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表面上看,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观点相背离,成本管理要求压低成本,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耗用和损失,以较少的资金进行企业运行。而技术创新恰恰要求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和精力进行科技研究,从短期来看,技术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及时间必然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继而影响收益;而且也不是一定会成功,企业在耗费成本的同时还有一定失败的风险。
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如:生产技术的改进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损耗;产品质量及技术的进步可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提升销量;同时,利于形成好的口碑,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商誉。正确方向的技术创新有益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成本管理固然重要,但单纯、简单的一味压低成本,固守原有技术的盈利方式已不适应竞争激烈,而要获取更强的竞争力,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径。技术水平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进行良好的结合,以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4.完善成本管理,适时技术创新
成本管理以过去和现在为基础,以合理化企业成本支出,从而实现更好的收益。控制成本是企业进行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技术创新则着眼于未来,以现时的研发创新投入,致力于获得大的未来收益。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益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成本管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企业受到良好控制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发展的飞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当企业对技术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效益的估计远远超过其所消耗的成本时,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现今企业在完善成本管理的同时,适时进行技术创新,赢得未来发展的良好筹码,应该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路。
5.总结
成本管理和基础创新对企业都十分重要,将二者融会贯通才是王道。认识到,在良好完善的成本管理水平上适时适度进行技术创新有益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状况并不一样,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权衡,把握好发展方向,以迎接市场的挑战,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罗纳德 W.希尔顿 , 迈克尔 W.马厄 , 弗兰克 H.塞尔托 .成本管理[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引 言: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属于管理科学的一大分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建筑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项目管理中也广泛的应用了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设备,折旧要求加大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理念,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建筑事业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
1.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应该紧跟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当人们对奢华生活追求时,市场上出现了爱马仕、LV等名牌产品,而当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建筑管理技术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不能仅仅在建筑企业内部协商决定,还应该深入市场,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方案。同时,在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质量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生产力需求相适应
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管理模式,只有保证工程管理模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向着产品成果方向转变。加强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使用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实践证明,只有将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以及生产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挖掘生产力的潜能;在市场经济这一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只有不断的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劳动对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促使生产三要素即:生产对象、生产者以及生产工具很好、有效地协调组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大生产者生产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
1.3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建筑工程项目的获取、实施全部是在市场中进行,并且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并累计到下一批次的项目竞争中。因此,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就是延伸项目管理的内涵,不断的完善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处理好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首先需要转变管理思想,紧跟时展的潮流,加快管理思想转变的步伐。建筑工程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文化的形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工期、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处理好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关键。在每一个管理目标确定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该目标对其他目标的影响,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对目标进行不断的优化。需要之一的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功能性目标是管理创新中首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的提升工程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2合理的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
现阶段,我国市场形势严峻,往往采用直线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这种直线型的管理制度,对于生产为主的企业非常实用,但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就需要对建筑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工程承包人、施工条件与管理职能有效的分离,将施工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分配给劳务公司,并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满足施工现场需求以及项目施工特点。另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市场利益要求,将管理权力适当的下方到工程项目部,逐渐形成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建筑工程管理组织结构。
2.3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向企业员工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帮助企业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改革,设立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以及合同管理部,将施工设计、施工计划、施工管理、合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工程技术部应该加大科研开发,为工程施工、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材料等,为工程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2.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逐渐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是信息化管理中必要的工具之一,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便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期进度管理、增大投资效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做好预算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投资效益。
3结语
总之,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的创新。首先,加强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为管理创新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调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创新机制,为工程管理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最后,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1.概况
山东某化工企业型号YWL6.0 -1.0/300/280-AⅡ有机热载体炉于2005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7年。随便着使用时间的加长,锅炉的工况和生产效率明显下降。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特检院烟台分院联合某电气公司于2012年3月日―5月16日,对该炉进行了连续74天的考察记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最优控制数据,全面综合地对该炉制定实行自动控制方案,并于是2012年6月5日―6月20日实施,而后于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进行了燃烧调试和验收记录。
2.高能耗原因分析
该企业600万大卡/h有机热载体炉自安装后运行多年,由操作人员依靠传统仪表和操作装置进行控制,人为因素和不正确因素太多,控制滞后性很强,燃烧不完全,必然使其长期处于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3.有机热载体炉操作自动化改造
3.1自动化改选原理:
①有机热载体炉的导热由经过管道在加热部位利用热设备之间不断循环,以满足工业生产用热要求。用热设备需要的热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输入用热设备的导热油温度则要求相对稳定。根据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动态温度参数计算燃料的动态需求量,通过控制炉排电机转速实时调整活动炉排与运行速度,进而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达到准确稳定控制导热油温度为目的。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开始降低时就加大燃料的供给量,导热油温度开始升高时,就减少燃料供给量,始终保证燃料的供给量随便导热油温度变化而变化。
②根据在线烟气分析仪检测的烟气成分含量参数,主要是CO和O2的含量,判断燃料的燃烧效率,计算助燃空气的动态需求量,通控制给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助燃空气供给量,保证炉膛燃料充分燃烧。燃料供应量大,助燃空气供应量也增大,给风电机转速就变快;燃料供应量变小,助燃空气供给量也变少,给风电机转速就变慢。
③燃料燃烧会在炉膛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烟气,适当的炉膛负压能使烟气排出炉膛且炉膛热量损失不大,过小的负压使炉膛热量损失小但对排出的烟气不利,过大的负压有利于排出烟气但炉膛热量损失大,根据动态炉膛温度参数和动态炉膛负压参数计算负压的合理数值,通过控制引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炉膛负压使炉膛负压既有利于排出烟气又使炉膛热量损失不大。
有机热载体炉控制系统通过现场仪表采集的各种参数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复杂工况进行全面控制判断,经过软件分析和专家数据库推理运算,实时确定燃料供给量,炉膛给风量,炉膛负压的最优数据,实时控制供给燃料的活动炉排的运行速度、给风电机转速、引风电机转速,进而实进控制燃料供给量、助燃空气量、炉膛负压,对有机载体炉实行全面综合的实自动控制。
3.2有机热载体炉自动控制改造方案
①供油温度控制鼓风机炉排
有机热载体炉的供油温度控制主要是根据供油温度控制送煤量和风量的配比。送煤量是通过炉排的转速来控制的,而进风量是通鼓风机频率来调节的。风量和煤量的配比设定值是由氧空燃比T和总燃料量确定。总风量信号经过温度校正。调试时,应首先根据机组静态特性所提供的风煤比关系来确定T值的表达式,然后进行风煤比的自动调节,本系统中炉排转速(代表煤量)为主动信号,鼓风机风量为辅肋信号,可以根据供油温度控制炉排转速(PID单回路控制),并同时调节鼓风量(PID 单回路控制),保证燃烧的效率。本项目中给风量及给煤量的控制采用变频方式,动态调节鼓风机,炉排的转速,使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
②炉膛负压控制引风机
通过调节控制现场引风机的运行频率来控制引风量以保持炉膛负压稳定,这是保证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炉膛负压波动较频繁,因此,一般要将断膛负压经一阶惯性环节进行平滑处理后,送到PID调节器是;同时将送风量信号作为负压调节器的前馈信号直接加到调节器输出端,以使引风系统能及时响应送风量变化,使负压的变化趋于稳定。送风量前馈增益K的大小选择应使送风量调节指标改变时,引风机运行频率随送风机成比例地同时动作,从而保持炉膛负压基本不变。由于送风前馈量的存在,所以炉膛压力调节中起动态校正的作用。
③注油泵控制
控制器自动检测高位油操油位,进行自动补油控制。当检测到油操油位低时,自动开启注油泵;当检测到油操油位高时,关闭注油泵。
④循环泵联锁控制
循环泵联锁控制燃烧设备,系统运行时即先检测循环泵运行状态,循环泵开启后燃煤系统才能运行,有机热载体炉燃烧运行中,当检测到循环泵故障时,自动关闭燃烧系统;先关炉排,延时后停止鼓风机,再延时后停止引风机。
⑤安全保护功能
a出口油超温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供油温度大于设定超温温度时,电脑控制器供油温度超温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不联锁循环泵。
b进出口低压差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进出口油压差低于设备安全压差值时,电脑控制器“低压差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所有受控设备。
c进口油超压保护:系统过程中,当时进口油压力大于设定的安全压力时,电脑控制器“进口油超低压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甩有的受控设备。
d传感器故障识别与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出口(进口)油温度传感器发生断路故障时,电脑控制器“传感器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e循环泵运行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循环泵启动后,电脑控制器检测不到流量,开关信号时,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f断电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供电断电系统自动切断输出设备,再次供电时,智能控制器自动处于下班状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g电机负荷保护:通过断路器和热过载断电器,保护电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过流,过热保护。
4.自动化改造效果
4.1保证机机热载体炉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准确控制输出导热油温度。
4.2实时控制供煤量做到“物进其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燃料浪费。
4.3实时控制给风量,保证炉膛中煤的充分燃烧,有效地提高燃料的燃料效率。
4.4对炉排电面鼓风电机,引风电机实行变频控制,大量节约电能。
4.5设定各参数的上、下限,超限即采取声光报警或紧急停车等控制措施。
4.6自动操作和手动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无限制切换。
4.7故障自动识别,直观显示与处理。
4.8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5.改造后锅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提高产品,有机载体炉输出温度稳定的导热油,必然使生产有以稳定,进而使产品质量提高。
5.2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锅炉加热工况,使原料的加量得以加大,600大卡锅炉由原来2.8t/h增加到3t/h,劳动生产率提高7.14%。
5.3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由原来的人工调整变为自动化调整,减少了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受热不均匀现象,防止导热油老化和结垢,进而有效防止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
5.4节约电能,降低燃料消耗。
【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的快速施工管理和效率的提高进行探讨。首先简单介绍工程项目的情况,并从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措施等方面对一个工程项目实施深度为400米的井筒进行安全生产和提高挖掘速率进行浅析。
关键词 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施工效率;技术创新
0引言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项目,对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的快速施工从技术施工管理和技术创新两方面进行浅析。项目工程于2014年正式开挖,在此过程由于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机械装备,并在实施过程中应用了较为科学的施工管理,使得整个施工团队和技术优势有了较高水准的发挥。与此同时,实现了冻结基岩段掘外壁的成井200M/30天的成绩,并经过相关单位的验收,项目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这对于我们立井施工研究和工程经验积累是一个难得的借鉴。本文将从其工程概况出发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对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快速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项目按照施工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设计的生产能力为1Mt/a,并且拥有主、副和中央井立井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400米。三个井筒都位于同个工业广场内部。本文将重点以副井施工为例对其施工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进行探讨。副井的径净直径为6.3米,井深400米,基岩段采用传统的冻结法进行施工,冻结深度有350米,掘砌深度为344米,并采用双层内外钢筋混凝土井壁,相关技术参数如表1。
副井的井筒表面土段的厚度为344米,主要由红色黏土、砂质黏土、灰色黏土和砂组成。其中黏土的厚度为180米(其中包括60米的深层黏土层);另一方面,砂质黏土和其他成分可以分为9层,总厚度为164米,地层的倾斜度也较大,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表2主要的施工机械设备清单
2.1施工的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是实现快速施工和安全施工的第一个要素,项目根据实际状况选择优良并符合项目施工的机械设备是项目快速施工的关键。因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副井的井筒技术特征、冻结基岩段的施工技术要求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优化施工技术方案,采用的设备有如表2。
2.2施工工艺创新
施工工艺优化和创新是项目效率提高、速度提升的另一个体现,在实际工程中也属于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需求和相关的施工标准要求,我们在冻结段采用了短段掘砌的混合施工方式。具体实现可以通过,掘进、排矸、砌壁以及通风进行实施。
在掘进施工上,项目采用上述的G20风镐和破碎机进行挖掘,并与此同时采用CX-45挖掘机对相关土方和废料的装载,指派专人进行专项负责。为了提高施工速度和保证施工质量,表土段可以采用较小的挖掘机(CX-45)和配合HZ-6抓岩机进行配合作业,同时增加两到四个吊桶实现交替装土运输,增大施工空间。因此,在小断面每掘进2m进行刷帮,施工开始是,挖掘机进行挖掘方面的规划和位置选择,尽量靠近井壁处与上述的抓岩机HZ-6同时挖罐窝,边松动边积土,最后由HZ-6进行吊桶装土。在爆破上采用伞钻进行钻眼,并采用风钻进行打眼。伞钻施工前需要进行工程校验和安全检查,并在打眼前必须确保矸石的清洁,确定井心位置,并按照爆破预定设计定出眼的位置并做出标志,对炮眼的施工上应当再每次施工后进行现场的清理和施工效果的保护。爆破的顺序可以按照相关文献提出的大并联进行,炮眼分布图可以如图1。
而在排矸上则主要采用凿井架和单钩进行工程相关的提升,配合采用上述的2JK-3.5/15.5提升机和相关的吊桶。相关的土方被挖掘出来后经过提升后进入10T的排矸货运车运输至指定的场所实现排矸。过程也由相关专项负责人负责并指派监督人员进行督工。
在砌壁上则采用模板对其进行金属模板的砌筑,在金属模板的选择上采用单缝式液压可伸缩整体下行模板。其拥有的翻转挤压式受灰合茬窗口以及双面刃脚,可以为井的双壁双层重叠带来施工上的平整和密实。中间实施需要的工具还有上述所说的4m3底卸式吊桶。
最后对井筒进行通风处理,根据作业的特点以及挖掘面的大小尽可能保证施工的通风环境,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上述的风扇等通风措施,此处不再赘述。
2.3施工管理创新
在施工管理上,实轮班平行交叉混合作业的制度,将人员具体分为6个班,包括4个班进行挖掘和爆破,2个班进行砌壁。砌壁段高位4M左右,正规轮班一个班组大概10个小时。同时,两个性质的班组可以平行同时施工,砌壁班可以进行浇筑混泥土,挖掘和爆破班则按部就班对挖掘进行施工,实现平行交叉的混合施工。当然施工过程需要注意安全生产、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的综合因素。因此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实现24小时无脱岗全程跟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必须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和施工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例如采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对每天施工完毕的井帮温度和位移量进行监控,与此同时实现盐水温度和流量的控制,使掘砌的速度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与冻结壁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为下一步施工做好准备;或者,根据不同的地质和地层情况,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编制出相关的施工排班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对传统的施工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对上述所说的平行交叉混合式作业进行优化;施工过程设备的配合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混泥土搅拌机与吊桶的配合优化、竖向的钢筋进行锥纹连接、模板浇筑窗口的环形设计等等。
3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快速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进行了浅析。本章分别从施工的工程概况、施工所需的工程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的组织与管理对项目中实现了立井井筒冻结基岩段快速施工的亮点进行探讨,并与此同时提出自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为相关应用和经验积累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振龙.顾桥矿南区回风井表土段打钻、冻结快速施工技术[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