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5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our city planning has 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to fi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sever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1、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 法律 。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
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法得到落实。
3、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 交通 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二、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 ”,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我们认为具体的理念和作法有:
1、分散、多中心,建立 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 问题 ,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 交通 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 经济 、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按照新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城市群远景规划设想。根据历史文化古城的性质,搞好综合的生态平衡,按分散、多中心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发展规划,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 现代 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
2、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
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为 企业 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加强生态 教育 ,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 方法 ,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 研究 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 影响 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 计算 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所以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不能让小汽车交通控制着,而要反过来,城市控制小汽车交通。
三、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绿化在可持续 发展 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 研究 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 应用 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 文献 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 目前 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 历史 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城市规划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与设计,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而建筑设计即是对室内外空间进行经济、美观的控制,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子项目,城市规划更趋向于对大范围、大局面的考虑。合理的规划不仅节约资源,还能使城市有条不紊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由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
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无“模”可套、无“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已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2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 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 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 尤其是建筑物( 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 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 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 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绿化景园设施( 绿化、景园小品等) 、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 工程管线) 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 实际建设流程中, 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 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 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 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配置项目的组成内容, 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 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主要的, 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 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 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 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 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该地只能在一
定用地开发容量限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 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
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4 应对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弊端的措施
(1)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高层密集虽然使办公更便利,但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环境的污染、交通与空间的拥挤、光照降低、气向不畅等因素。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使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从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随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日益重,生态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生态城市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国际上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通常来说,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与人类协调为城市性质、目标与特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城市类型。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特征。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东部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超速”阶段,在城市发展建设上构造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系统功能强大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克服城市发展规划“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设计要求对指导生态城市实践有重要价值。
一、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该计划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五项生态城市规划总体原则。依据联合国生态城市规划原则,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原则。
(一)控制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随之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地方政府于是从政策层面控制城市人口的膨胀,但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大量农村与城镇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越大其就业和魅力就越大,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口的涌入。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当调控外来人口,但并不是指硬性限制,以保证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承载力。但是,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趋饱和,城市功能难以满足膨胀的城市人口规模,应在城市附近积极发展副城、卫星城、新市镇,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因此,找出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平衡点是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二)控制城市土地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在逐年减小,大城市中此问题尤为突出。要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扩大城市规模,而城市规模扩张与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态系统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协调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间关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应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制定城市土地规模的发展战略,评估城市土地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森林、自然水体等,以支撑城市的科学发展。
(三)合理城市布局
合理的城市布局是以城市功能为依据,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中心城市为基础进行城市布局,确定城市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点带面地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生态化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协调几类关系。一是协调生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农业是农业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需要调整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其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协调城市绿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绿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已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绿化发展是城市经济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生态城市规划要将城市绿化因素列入城市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美丽、安全、清洁的生态城市。
(四)符合法规标准
建立完善生态城市的立法和标准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使生态城市建设更为正规,法规对生态城市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有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城市法制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生态城市法规,研究合理方法促使社会遵守生态城市的法规,如有人违反法规时有良好的司法介入程序,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目标。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规划的准则与规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可实现城市规划在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使其管理更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生态城市的标准在国外有《生态城市的判定标准》、《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结构、交通、能源物质流、社会经济议题等四个方法。国内标准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等。
二、生态城市的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的设计以“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为目标,要求城市的规划设计既要符合城市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又要把生态因素充分融入设计中去。
(一)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构架
生态城市具备自然、美学、文化的三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本质属性,美学属性是人们的主观评价,文化属性是其精髓内涵。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构架,首先要以构建现代生态城市为目标,采取组团式等布局模式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设置森林、水体、草地等生态隔离带。其次是充分规划利用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与山、水、林、田绿化连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再次是合理规划城市水体系统,将江河湖海与地下水系统统一规划,并可考虑设计相关景观,既符合生态属性,又考虑城市美学和文化属性。
(二)完善城市要素的生态设计
城市的要素由街道公路、桥梁、住宅区、商业区、景观区等组成,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也应注意城市生态环境,处理好构建生态城市的多重关系,包括建筑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的关系,街道公路中人与车的关系,城市绿化与文化特色的关系,商业区、住宅区与景观视觉走廊的关系,历史性建筑与现代建筑间的关系,城市光照、通风、温度控制间的关系,城市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通对象、交通枢纽间的多重关系。从而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设计,加强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规划,也加强城市绿地、生态公益林、沿河生态绿化带、绿色公园等设计,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尊重生态城市的历史人文
生态城市设计要符合生态环境,也要符合城市的历史人文内涵,不断采取现念构造崇尚历史文化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设计中要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以主要街道和高架路为中轴,做好高层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构造城市的艺术形象。
(四)规划城市水源的循环系统
针对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关于工程测量的控制,相关行业政府、企业、团体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依靠科技、增加资金投入。首先本文从房地产的工程测量概念和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关于我国城市房产的规划建筑设计控制做出了分析说明,旨在给大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一些借鉴和经验。
1我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设计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居住区的规划以往只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需要为主,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所需要的社会上的和精神上的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工程与绿化工程。而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公众的能够参与其中来,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的环境和居住设施。因此,这种以仅仅以物质生活来决定居住区生活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绿化用地未达标。
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并没有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味的增加建筑的用地,不断缩小绿化用地,毁坏公共绿地设施来建社居住用房,从而导致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不断的恶化。这一定应该引起国家和相关房产机构部门的的重视。
1.3 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考虑。
房地产的开发商在一味寻求开发利润的同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公告娱乐设施。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出现与城市不协调甚至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矛盾凸显出来,犯罪率也在不断地上升,还有住宅区里面的交通设施不够健全与城市交通设施衔接的不够,缺乏与城市交通的沟通,导致居民上下班不便,如果一味的追求单一化功能的居住区。就会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甚至影响城市交通功能和公共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2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2.1 人性化的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的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最高目的。当然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考虑社会的人,单个的人,考虑群体的整体与局部和社会能够有机的结合。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和把握设计的方向,以便于协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设计所产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 ,对与人居居住环境和景观的组合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城市设计就一定按照人居环境和景观来结合考虑。评价设计的好坏优劣。首先要看居住者能否愿意在设计的园林居住环境中进行社交、锻炼、居住等活动,因此在设计中人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理念。
2.2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绿化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是实现生态居住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必须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规划区。绿化得植物在新鲜空气中不仅能够吸收尘埃、调节局部温度湿度、减少周围的噪音、美化小区内外的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又可以满足人们对观景、大自然的真是的近距离接触的情节。“亲绿情节”。在追求绿化的面积和绿化效率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改变绿化种植的单一化的考虑,考虑到植物绿化和小区景观绿化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区域、地域的不同特点实现不同植物质植被、不同花草树木之间的合理搭配,以便实现松木、灌木植被的立体化、交叉化、空间化。使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成为一个看起来流动的有生命空间,实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2.3城市道路空间设计
居住小区的街道的界面由路面、建筑物、绿化、小建筑、公共设施等实体构成,它们承担着社区得街道空间、街道立体化的认知的功能,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记忆,这些基本构成了形成人们社区的街道空间生活。
2.4公共活动场地设计
活动场地的多功能性、多花样性使用是居民使用小区的特点之一,例如夜幕下的小区在道路上散步、跑步的人们、广场晨练的人们、宅前路上的玩羽毛球的情侣、夜晚路边灯下的棋局、树间路边跳皮筋、草地上小孩子翻滚玩闹、小学生放学在墙树上攀爬。设计时必须有意引导,否则会造成园林绿化、人居环境的破坏,给管理者带来很多的麻烦,尽可能多的设施是疏导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想爬有爬,想跳有跳,想滚有滚,想玩有玩,想闹有闹,所以设计者的预见性必须高于居民的创造性,才可以使居民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滋生的土壤。活动场地应避免在萧条的秋冬季节变成空旷的凄凉感觉,在炎热的夏季则成为一个热锅上的蚂蚁,设计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使之秋冬向阳,夏季阴凉。
2.6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社会公共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小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也可以稳定小区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应该首先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布局,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只有采用多方面的考虑才能使得居住区园林服务系统得到一定的提升。
3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
3.1工程测量、地形测绘方法及区别
1、地形测绘方法:
更多是把某个区域的地形变化画出来,最后形成地形图;工程测量更多是为了工程的控制,施工中需要的控制点的位置,某些位置的高程,结构物的轮廓等等。地形测绘更多是设计之前勘测设计外业的时候做的工作;指以权属组在一起的地块封闭的。某城市的土地,以宗地为基本单位统一编号,叫宗地号,又称地号,其有四层含义,指宗地的四个方面,从大范围逐级体现其所在的地理位置。
2、工程测量方法:
则是施工当中做的。测量员一般指毕业的学生在现场担当技术员这样的工作,和施工员、质检员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属于干部编制,将来是可以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也可以考建造师、监理师等等;测量工更多是指现场从事一些简单测量工作的工人,测工证是从劳动部门那里考取的,属于职业技能等级的证件,和模板工、钢筋工等的证件是一样的,所有两者不存在比较的问题。
3.2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建筑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经济得到了飞速跃进,进而拉动着城市规划事业备受重视,并不断进步与发展。而进行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善用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活的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推动城市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由于,国内城市规划的起步相对较迟,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不足。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处于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阶段,让城市规划在进行中遇见了大量的问题。当前,城市整体形象好与坏均跟该城市的规划设计有着不可划分的直接的关系,于有限的城市空间里面,怎样合理的规划空间以及用地,同时对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是城市规划必须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2. 城市规划的含义以及目标
2.1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这一词在不一样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日本,其觉得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建设的一种技术方法,日本对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是其技术性;在英国,普遍觉得城市规划不单是满足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相关需求,其关键是实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美国,普遍觉得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空间的指导作用,并助其得到和谐发展, 以保障社会与经济的稳健发展; 在我国,城市规划其含义主要包括空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用,进行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和谐与发展。
2.2 城市规划的目标。
运用前瞻性的目光将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相融合,科学合理地分配空间和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健康。
3.我国城市规划的常遇问题
3.1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这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逐渐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浪潮。但是,与规划过程中并存的是盲目而无序的乱开发,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其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用时上的大幅度削减,有些城市更是将 20 年的规划指标于 5 年里便完成了,城市规划便失去了对城市发展的调控意义;城乡规划制度分割脱离实际,城郊结合建设管理混乱不清;有些城市更是以旧城改建、解除危房等作为幌子,对历史建筑就城市面貌进行了严重的损害;有些城市建设规划不足,形成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生态也受到了破坏;有些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相关机制不完善,致使违法建筑情况常有发生;有些城市建设时序混乱,有着先建好房再修路等的问题,形成了建设绿地被广泛占用,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等,最终让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大量城市出现建筑风格类似,大马路、大广场等几乎是各个城市都差不多。
3.2 规划管理实施手段不足。
(1)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力度不足。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分区规划、控制性的详细规划等,均必须得到政府的审批,若未能及时完成法定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便会受到质疑。而规划与实施管理依据的不足,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因而,便有了部分房地产公司随便将规划改变等不法超建情况。
(2)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够。
现时,不少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逐渐被瓦解,城乡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模式还没有完成,导致全面而一致的城市规划不能落到实处。
(3)城市规划与管理经费投入不到位。
现时,城市规划执法主体所履行的城市规划职能必需要的经费,还没有被归入至财政预算,一直未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高。
现时,有些城市有着规划管理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太轻,规划执法能力跟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难以适应等不足,城市规划急需要专业人才的进入并将人员素质提高。2.3 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缺乏。现时,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规划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并未将社会各界的精明才智有效运用。 对所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点评,还未有一个顺畅而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便让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发展中产生系列的隐患,主要的表现为有些政府机构过分地追逐经济价值,忽略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完成社会与环境效益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追求,是一个于矛盾交织的环境里面产生的一种公共性与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有效运用人类智慧对城市资源实施合理规划的有效活动。所以,在这类不明确的城市规划管理大前提下,便要将社会各界的聪明智慧最大限度地发展。只是目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还不高,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现时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里面没有清晰的群众参与制度流程,因而急需要得到健全与完善。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规划工作
任何城市均有着自身沉厚的文化以及特有的地质形态。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之时,必须要将具体城市的特点凸显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从城市另一面寻找优势,表现城市特色。 同时,任何城市,均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空间,就如有些城市湖泊面积广,而有些城市则森林覆盖率高。在进行城市规划之时,应该依据城市的自身的情况,构建“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或者是“文明城市”等方向,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将这些特色元素进行融入,构建出和谐而美丽的特色城市。
3.2 建立全面的监管体制
城市规划本来便是一个公共的管理系统,因而,要将城市规划效用充分地发挥便需要相关的政治体制作为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参与者很多,城市的公共利益便显得更为重要。为可实现城市规划的和谐与协调,便急需构建全面的监管机制,进行公开规划的措施,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以及义务。在城市规划里,调整听证与公示制度,让大众一起监管城市规划,便其具有相关的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只有这样,才可使城市规划更为合理,减免城市规划不和谐的情况的出现。
3.3 科学合理的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在进行规划过程里面会涉及至的多个领域与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要做到科学而合理,才可实现促进城市和谐统一,构建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 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先原则便是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将城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现今社会,城市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实现节约资源、注重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方针,构建一个让城市居民居住舒适与安逸的城市环境。
4.结束语
任何城市均有自身的发展计划,而建造城市蓝图并且全面管理城市,务必需先对城市实施规划。城市规划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工程,步入市场经济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公司团体均参与其中, 而这些因此而关系到大众的利益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城市规划必须要摆脱旧式的思维观点,以城市的特色与优势为重点,生态建设为理念,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引言
时展与进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得到的落实,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开发,需要有机结合当地生态要素,满足自然规律,解决人文理念,城市规划设计有着基本的遵循,目前来看,城市规划基本把生态规划都作为首要理念,全面融入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中,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形态,为了保证城市定位合理、发展科学,就需要重点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和目标,这样,才能建设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原则
城市不是随意规划设计的,需要根据当地自然生态做好调整与设计,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城市规划需要把握规律本质,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控制,在既定原则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就具体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大体总结如下。
1.1 城市规划的最优化原则
城市生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位最优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点,生态位原则我们需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宏观,二是微观。从宏观理念上看,城市生态位是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等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空间布局有直接影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保障,影响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态必须和城市人们生活协调一致,与生活水平相互适应。从微观上看,城市生态位建设又是每个地区创造生态环境体系的一部分,要和总体规划保持协调发展,微观上对居住起到影响,对每个城市居民都有关联度。什么是生态位,主要就是物种群落中的比值,对空间和营养所占据的比例。良好的城市生态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秩序,城市生态位包含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
1.2 城市规划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不是短期目标,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想保证城市有一个良好的未来,则需要把城市规划提高到战略地位进行控制,城市规划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城市规划要有长远考虑,不能站在眼前利益角度,要根据未来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好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与提高,规划的时候需要全局综合考虑,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不能无限度开发,需要对今后有一个规划,使城市资源利用遵循成长性原则,不然就会导致资源短缺,影响城市未来建设,城市成长性也体现到生态、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
1.3 城市规划的承载力原则
城市发展越来越大,一种形态是无限延伸,一种形态是建设卫星城镇,当前,城市已经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这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城市未来承载力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想做强,必须考虑未来发展承载功能,空间有多大城市就会发展多大,城市资源、水源是城市生态承载力,建设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平,是否能够承揽无限壮大的人口。承载力一是城市人口承受力,城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那么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加,在高速度增长的人口现状下,势必导致多方面消耗,过多人口不仅会造成资源不足,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给城市发展带来隐患;二是城市生态系统承受力,城市生态是一个城市均衡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失去控制,则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从根本上把握生态建设;三是城市产业结构承载力,城市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没有好的经济基础,城市就失去吸引力,良好的产业链生态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构建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产业链,实现资源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承载力,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排放,城市需要有足够的废弃物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环境健康,符合城市生态发展定位,城市要想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自净能力强的生态圈层,解决城市污染问题,保证城市健康发展,规划设计时要全面提高城市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4 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
城市宜居不仅是生活舒适,更需要考虑其他娱乐功能建设,城市要遵循多样性原则,以人的活动为基础,做好多样化设计,分散人群又集合人群,使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活动。城市功能规划设计,要展示多元化多样化,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要素,使各要素之间达到协调,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使人口、资源、环境更加集中,较大程度上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活动,体现不同特色与风貌。
2 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和内容
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则需要严格遵循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使城市更加科学合理布局,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定位已经成为主流,城市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更需要体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目标要明确,导向清晰。
2.1 城市规划目标设计
城市规划要有一个总体目标,通过目标设计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设计一是和谐,和谐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内容,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通过和谐设计,全面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好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二是可持续,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错误的城市发展观,一定要依据当地生态做好规划设计,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实现良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使城市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高效,城市运转需要高效率,要改变以往“高能耗”,提倡低污染,形成城市良性循环。四是整体,城市规划不是割裂的,需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突出社会理念的同时,保证生态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2.2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需要合理考虑区域和人的关系,城市区域规划要对城市准确定位,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能源、交通等,实现资源互补。城市人居规划在强调城市产业建设的同时,确保人们居住环境健康,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高度和谐的总体目标。
3 结束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休闲,要想有效设计规划好城市,则需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全局、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人口、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最终实现城市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3.1.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3.1.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1.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1.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3.1.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3.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2.3.3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2.3.3.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的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限定了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区位和建设强度,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担当了监督者的角色,使各类建设活动都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实施环节。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就是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制约空间未来演变的过程。
2.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城市发展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1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制约和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城市发展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如雅典、罗马这些城市至今仍激发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依恋之情。所以,城市发展中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如何把那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融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之中,这是城市发展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3.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可称城市持续发展,与此相近的还有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三个名词。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角度:即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城市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城市则更注重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而生态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而对于城市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演进,它们的内涵则完全一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数量猛增,而且城市规模变大,不仅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而且还向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强度和范围都要增加,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交通拥塞等等城市环境问题也将更为严重。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管制土地的发展和用途,以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并促进社区的卫生、安全、便利和一般福祉,为市民缔造一个组织完善、高效率和称心的安居乐业之所。
5.城市化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城市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注重规划的深化,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把城镇工业、商业和居民区等相对集中,分开布局,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适宜位置,形成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中应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功能分区应有的最佳关系。
(2)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可持续性城市、加强环境整治、环保监管和生态保护。新建矿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可行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保证空气和水质量;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运作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倡导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如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分类收集制度,使用和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废物收集、处理及回收技术,逐步完善垃圾集转运网络,建立大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并相应关闭一批小型的垃圾堆放场,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6.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建设决策者,只是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和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应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师才有他的尊严,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才有其从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长久的安宁和健康。
一、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工程的前期阶段是为投资项目提供相关服务,且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单独性、一次性等特点,企业的发展以智力活动为主,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经验,不断创新规划设计方案,确保产品质量。因此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城市规划设计行业,更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加强资金、预算及成本管理,增强财务分析力度,有效地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多数城市规划设计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上,盲目地扩大经济利益,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多数城市规划设计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久而久之企业只重视新型科学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企业全体员工整体职业素质偏低,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2)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偏差。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城市规划设计企业混淆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概念,导致在平时工作中过分地关注会计核算工作,并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那么在企业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容易偏离财务管理的服务功能,忽略财务管理战略导向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的实质性作用,从而难以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作用。
(3)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资金作为企业正常运转的动力,对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能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虽然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但在管理方面并未完善相关的成本观念,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资本结构不科学,资金利用率偏低,无法真正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资金,进而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可能造成企业一定的经济负担,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
三、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预算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以财务目标为中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相关财务决策,加强财务控制,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根据财务管理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设置专门的预算机构部门,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确定企业目标利润,并进行具体预算,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加科学合理。财务预算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财务部门需要按照相关的预算方法,实时监督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预算过程,必要时强制实行财务手段,确保财务管理方法与策略全面贯彻与落实。另外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财务预算和最终决算工作,将经济责任和预算制度衔接起来,从而更好地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资金管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首先是筹集资金,这也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筹资时,财务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积极拓展筹集渠道,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其次针对资金分配,财务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安排,明确各个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做好资金合理分配,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另外适时回收资金,这也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体现。企业在资金管理中不能仅局限于资本的支出,应加强整个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3)加强成本管理。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若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规划设计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应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提高全体员工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建立以节约促进效益的新理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支出。另外企业应创新成本管理制度,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发展情况,制定出严格控制预算费用的方案,避免有任何扩大成本开支范围行为发生,确保城市项目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各个项目成本预算目标的合理性。
(4)加强企业财务分析力度。城市规划设计企业在项目规划设计中,需要科学地评估资金和资产所占比例情况,对结构不合理的资金和资产,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协调与调整。企业财务部门应及时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及资产结构信息,以此作为评审和分析的有效依据,并不断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尽可能减少不规范资金占用,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有效地规避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基础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趋激烈,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应共同协作,各司其职,打破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弊端,加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强化企业财务分析力度,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发挥出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云.浅析勘察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当代经济,2010,(24).
前言
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中,保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实现这两者的共同利益,既有利于我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持,也有利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历史文化利益及其社会经济利益的协调。
1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应用原则分析
(1)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健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体系不断开展,从而影响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问题。这是因为城市空间局限性及其土地资源有限性。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其有很多历史文化价值古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经过了长久的历史时期,其存在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具备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及其文化价值,是对历史进行研究的活标本。也就是说古建筑群是城市历史的记录者,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者,是一座城市的荣辱缩影。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时间的变迁,有些历史建筑巍峨不倒,却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消失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中。这就需要重新重视城市规划过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在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要素涉及到多方面,很多城市其自身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中,需要注意到这些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群,需要充分肯定这些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其文化价值的等级划分,保证其保护型的维修。在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筑保护是一定要的,除此之外,也要进行相关街道保护,进行其原有面貌的保持。如果是有些外观损坏的建筑,就需要按照其原貌进行修复,这就需要进行建筑物的功能转换,尽可能保证这些古建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很多古建筑群都实现了与现代建筑物的连接,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古建筑景观的风貌保护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一些古建筑群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必要针对实际需要,进行砾石文化建筑物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古城,更需要进行风貌的保护,保证其原有风貌的保持,从而保证历史建筑及其现代建筑的协调性。
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中,进行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的落实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那些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古建筑集中区域进行范围的划分,保证其与有些城区的区别,针对那些较大破损的历史文化建筑群,需要有完善的修缮计划,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的设计体系。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中,需要注意到古建筑群及其现代建筑物的分界线,这不是意味着两者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处于协调状态的一致性,总而言之,保护古历史建筑没有错,需要尽量保持城市风貌的协调性。
这就需要进行保护体系的健全,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更新,进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域范围的表明,保证建筑布局、城区改造、古建筑保护方案的协调性,从而更有利于古建筑群及其周边街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其制度体系的优化。这就需要意识到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协调性。城市是一个整体化的部分,是历史文化建筑及其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可以实行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城市古建筑群的保护,也有利于城市经济的保持。
2 城市规划设计应用方案更新
(1)这就需要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控制,要站在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上,进行古建筑保护的部署及其安排,同时要寻找发展的机会,更好的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保证其时间上及其空间上的协调。落实好旧城区的改造工作,进行详尽改造计划的编订,保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及其城市改造的双重发展,实现这两者矛盾的解决,保证其综合利益的提升。
在旧城区的改造应用中,城市规划设计是改造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城市的空间布局还是不同建设项目的开展,都需要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正确方向,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改造,遵守我国的城市规划条规标准,保证目标的一致性,针对城市的定位及其发展目的,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应用。从而实现其综合应用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当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
从整体上来说,历史文化建筑是历史的缩影,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动态化的建设。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保证古建筑的规划弹性空间的预留是必要的,从而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中,需要针对古建筑的旧有设施进行充分利用,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风格,更有利于进行周边环境的改造,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效益提升。
(2)这就需要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工作开展,保证城市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针对旧城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整洁及其舒适的环境。这需要在旧城改造之前确立好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保证市民生活的方便性及其舒适性,保证历史文化建筑的良好保护,实现城市原有特色的维护,保证城市文化传统,以满足当下城市工作需要。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的附近城市改造,需要保证其建筑的设计风格与附近古建筑风格的符合性,从而避免建筑风格的强烈反差影响,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协调性。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中,需要保证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协调,避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体系的格格不入,从而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保护,这就需要做好改造前的规划设计工作。要进行详尽的规划设计,以确保新建的建筑的高度、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意境不会与古建筑产生强烈的反差,而是应该尽量与其保持协调一致。要避免大面积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间包围着一小片风格古朴的建筑尴尬。这样还会导致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被埋没,整个城市风格也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不协调感觉。
(3)在城市改造环节中,也可以进行新区开发,旧城区的保护策略。由于我国城市的密集性,有些历史文化建筑处于地段敏感的地方,尤其是不同功能城区的结合区,非常不利于进行文化建筑的保护,因为在改造之前,有必要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疏导,从功能上,进行多功重叠,从而避免其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不利性,更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状态的保持。
在实际城市策划中,不同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妥善保护老城方式,我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历史文化国家,这一系列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保护,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良好思路的定位,进行正确时机的把握,从而适应当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适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从而实现城市规划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