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7:45: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环环相扣,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内在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联系旧知识的能力.第一,要帮助学生把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牢记于心,并通过练习掌握规律、方法,使其构成知识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二,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并进行结合、整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以及巩固旧知识.第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实例或者场景模拟来讲解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几何知识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条理性、有序性具有重要影响.几何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解题,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几何知识的条件和结论往往紧密相连,在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从理论上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明白几何知识中各种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各类数据以及结论要求也相当高,相当精准,因此,加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几何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刻理解其中的关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归纳总结初中数学教学在为学生讲解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比之学习新知识更为重要.学生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将数学的类型题、不了解的数学知识点、数学的重难点、经常会忽略的数学习题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初中数学复习和学习的效率,还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数学成绩.
3.方程函数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是经常会运用到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形成方程和函数的思想,借助方程和函数建立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认识数学的本质,打破传统,创新思维.方程和函数思想是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重难点问题时利用顺向思维进行数学方程和函数的构建,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充分、全面的观察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成绩.
4.分类讨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深入观察、探讨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初中数学问题都是有规律而言的,学生通过分类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类、观察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考模式,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
1.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提高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的思考模式和思想方法.
1.淡薄的结课意识教师对结课重要性方面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我固定的见解和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而这些固定教学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将结课视为十分重要的环节,意识比较淡薄.另外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有限,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中介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教师认为所教授的数学内容太过于简单,不屑于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2.单一化的结课方式教师的结课方式单一化,单一化的结课方式会使得学生对老师结课失去兴趣,这就无法起到结课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场景1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紧促,很顺利完成了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师:同学们,下边总结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首先,请大家掌握公式(a+b)2=a2+2ab+b2,并且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对于所学公式达到灵活运用,能够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第三,需要明白公式中a和b在实际运算中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数字或者是一个代数式整体.掌握三点,这节课大家就算是学得很好了.师:下边布置作业……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大都面无表情地忙碌着翻看着书上的课后作业,或者扭头看看教室里钟表等待下课;或者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做着小动作,大家都不会关心老师在结课时所说的内容.针对这种结课方式,老师不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不懂得通过学习,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只有老师在不停的讲解,这样仅仅是教师代劳的枯燥小结.
二、如何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结课问题
1.教师是授课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需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改变自我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深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我和学生的结课方式,不断挖掘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场景2在讲完“不等式组的解法”一节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织成为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为空集.
2.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结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结课,这是每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的教学态度.越是临近课程结束,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容易被教师所吸引,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结课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以及发人深思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好的结课环节,会激发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程的期盼和兴趣.场景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课时,需要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乘法分配律,如果给你一个单项式和一个多项式相乘,应该如何进行运算呢?”从而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急切期待中研究演示实验,积极预习,为上好下节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做好铺垫.
3.建立良好教学机制然后,在结课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师教学机制,教师的课堂发挥程度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会严重地使得教师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束缚,与此同时,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思考.
4.多样的结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尝试不同结课方式,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采用总结归纳法、问题回顾法、设置悬念等方法,这些都是比较优秀的结课方式,值得教师采纳实施.
三、常用结课方法
总结归纳法是目前课堂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程结束前,使用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加以总结,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路.设置悬念法主要是在结课时教师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实践活动法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精心设计,挑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会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且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效果,就应该制定出合理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结果。就目前来看,表现性任务的主要类型分为三种,即简短评价任务、事件性任务以及长期的延续性任务。这三种任务类型是目前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表现性任务,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
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同,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也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在这一方面,许多的学者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评价的标准指的是对学生的作业、表现以及课堂上的回答进行评价的原则与指南,通过这一标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真实水平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而评价的工具主要包括,评分点的数目、整体评分规则和分项评分规则以及一般评分规则与指向特定任务的评分规则。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评价工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数学表现性评价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数学表现性评价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数学表现性评价与初中教学课程相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受到新课改以及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多。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2)采用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迎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需求。通过开放性问题以及模拟真实情景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中的成长记录袋,让学生将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进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3)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是新时代环境下提升公民数学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等。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下很难实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数学表现性评价融入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1)新课改的实施,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这就为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提供了机会。
(2)在教育活动中,初中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施条件。当学生处于初中这个阶段的时候,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而且喜欢团队活动,这样为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3)现在的学校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就促进了一些理论知识的产生,也为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就促进了数学表现性评价方式的理论发展,而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也就能够发挥出其自身的评价作用,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2.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教学策略实施针对上述原因,我根据学生固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基础,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美学,采取强化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用自控自主评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缩小“两极分化”。
2.1感知数学美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仅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而不喜欢学习数学,学习也就停滞不前。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应将数学学科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如教学媒体(模型、电教化、图片等),生活体验和实践等,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激发兴趣,从而喜欢数学,以学习数学为乐。
2.2强化心理暗示,激赏尝试成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为了尊重、了解学生,教师可以尝试为每一名学生建一张档案卡,记录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程度、学生的学习目标、个性特点、最喜欢的人和事、学习能力进步程度等,并注意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信赖教师、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好学生”容易和教师亲近,而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与教师情感融洽,就需要作适当的心理暗示,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上课时教师走下讲台,经常站在学习困难生身边,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是朋友”的心理暗示。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情感融洽了,信息交流就会通畅,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生对图形特感兴趣。而数学这门课正好是研究数和图形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请学习困难生到黑板上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或变化图形,并可引导性的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完成这个图形?”学生上来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结合已知条件画出所需的图形。如果学生画错,教师也可及时指出。教师这样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一种“老师和我一起合作画出图形,老师会随时帮助我”的暗示,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学生身到心到的参与下顺利完成教学环节,而且能吸引下面的学生的注意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学活动自然流畅。同时,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教和学融合在一起,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的呆板和乏味,此长彼消,效果当然截然不同。
二、运算准确性习惯的培养数学离不开运算
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会做题出错,进而导致其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运算准确性。例如,在讲“公式法分解因式”时,除了要引导初中生掌握公式的基本特征之外,教师还要将其和“整式乘法”中的公式分化开,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公式误用而形成的干扰,最终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运算准确性的习惯.又如,在解一些计算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通法法则,还要对于一些常用的数据进行熟记.唯有如此,才可能有效地发现计算对象的特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比如,计算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如此一来,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该算式的答案为-2.事实上,很多初中生出现做题错误都是由于他们缺乏运算的准确性习惯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他们的运算准确性习惯进行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锻炼学生探析技能实践、探究,是学习对象学习探知数学知识和数学案例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学生学习技能和素养,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等锤炼,才能获得提升和进步.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加之,当前国家和社会更加注重实践探究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多样实践探究平台,腾留丰富实践探究时机,注重实践探究过程指点,领会探究解析策略,提升数学探析技能.如在“如图所示,在一个ABC中,如果∠A为40°,∠B为72°,CE是∠ACB的平分线,CD与AB垂直,垂足为D,DF垂直于CE,试求出∠CDF的度数是多少?”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生探师导”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三角形性质运用方面问题”,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学生意识到:“如果要求出∠CDF的度数,就需要借助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探究的思维过程,得出该问题解答基本思路.组织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并展示某学生解题过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析解题过程,完善各自解题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提炼总结解题方法活动,学生个体分析、小组讨论,归纳出解题方法,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性质.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
凸显教学双边特点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有效统一体,双边性、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忽视教学双边特性,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为“观众”,各自内在特性未能得到展现和发挥,阻碍了教学活动进程.笔者认为,应将互动式教学策略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学生的能动学习特性,通过交流、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深入、高效的互动交流、互助活动,凸显其教学双边特性,提升其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第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开拓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激励不仅仅局限用于企业,激励鼓励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员工做出努力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广泛运用到机关、学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管理领域。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灵活布置作业,巩固数学学习基础
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同时,数学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批改和评讲作业,效率较低。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下灵活布置数学作业,应追求作业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分层作业的布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有效时间,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的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为学生接触事物与了解事物提供基础,对其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数学知识点的连接与知识体系;丰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某一数学题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解题方式解答题目,并让学生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轻松与快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1.内涵.开放式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科恩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该理念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封闭的教学观.开放式教学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开放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放的态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开放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特征.开放式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开放性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开放性.开放性不仅包括环境、态度、空间和课程的开放,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手段和思维的开放.(3)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也促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进行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
1.营造开放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举止、观念等都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沃勒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对抗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企图达到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的控制进行反抗.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到不唯师、不唯书,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师及学生提问、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放性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活动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习题内容,增加开放性,书本上的习题是固定的,具有封闭性,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数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测、判断、推理、证明等由条件探寻结论,缺少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对习题进行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改变.例如,引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内容作为学习的内容,巧妙的改变书本例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乐于参与讨论.3.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定知识教学来间接掌握经验为主的认识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我们人类已知的,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应试阶段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全新的、未知的.因为是从未知到熟知的过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学习的目的,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很难获取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抽象的结论,还更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而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了解一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那么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慢慢提高.4.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且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这些都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的核心步骤是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观点,从而使思维达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经过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知识量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他的个人创新能力和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求知者,学生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教师点拨是学习的保证,创新教学是教育的升华.开放教学理念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的数学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和交流.开放性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方明锋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三汊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成功的教学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的,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在备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才能围绕着学生有序展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个人记录袋,将学生的具体学情造册,这样更加利于各科任教师准确、全面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2.备教材
新课改提倡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教材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不容质疑、不容挑战。为此,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对教材上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同时还要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对教学内容的主次、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与全面发展。
3.备课标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思想。要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就要顺应新课改形势,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但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并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方式来学习新课标,尤其是集体学习,可以发挥群体的优势,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达到真正的领会与深入的实施。
二、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一个巧妙、新颖而有效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巧妙有趣,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新知的学习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悬念导入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间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此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参与度高,目标明确,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画面的多维性与视听的结合性,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将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画面与图片之中,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所展现的不是黑白的静态教学,而是多彩的动态教学,所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动力。
3.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采用实验导入法,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而且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可以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做一三角形,将其三个角剪下,然后将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此实验来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合作探究,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与机械的接收者,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知识的构建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开互动探究,以真正地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明确所要学习的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务。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要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合作探究。
2.交流讨论,互动探究
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素材,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认真观察、分析与比较,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与解释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产生活中现象。这样在交流与讨论中来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完成探究任务,这正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探究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与发散性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