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9:11: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办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先后有北京京桥大学、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等一批民办高校破产或被公办学校兼并。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对所有民办高校提出警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高考生源开始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人民日报也在2011年8月的报道中用《三本高校频遭“零投档”民办高校将现破产潮》的标题对民办高校提出预警。广州市现有民办高校三十余所,是名符其实的民办高等教育强市。正视广州市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生源萎缩的事实,研究生源萎缩及其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
一、广州市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广州市民办高校共有广东培正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34所,在校生人数50余万人。广州市民办高校按办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民办的民办高校,如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另一类是民间办学力量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广州市民办高校主要有以下特点:
1.起步早
广州市的纯民办高校大多建立于1990年左右,如广东白云学院成立于1989年,广东培正学院成立于1993年,而民办独立学院大多成立于2000年左右,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立于2003年,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成立于2003年。考虑到民办高校最早的指导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才颁布实施,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成立时间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2.发展快
广州市民办高校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从无到有,数量上已经达到34所,在校生规模已达近50万人,各民办高校都已建立起基本完备的教学软硬件设置,拥有相当规模的土地、房产和教学办公设备。如广东培正学院拥有土地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7.2亿元。广州市的民办高校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展,不断积累,无论从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从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数量来说,都明显高于全国民办高校的平均水平。
3.学科门类齐全,以文科为主
广州市各民办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和工学、理学多学科,但从整体来看,学科设置以文科为主。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5年共开设新闻学、管理学等52个专业,仅有土木工程、给排水和机电械设计等12个专业只招收理科学生,其余40个专业都是文理科兼收的文科专业。广州市民办高校多设立文科专业主要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文科专业与理科专业相比,不需建立昂贵的实验室,无需产生持续的耗材费用,师资相对充足,而收益即学费收入却相差不大,对于仅靠学费生存、没有政府投入的民办高校来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4.在校生规模大,社会影响大
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普遍较大,几乎都是万人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在校生达三万三千多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及广州松田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一万五千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五十万人,教师及工作人员超过三万余人。如此庞大的规模,再加上高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聚焦效应,使得广州市民办高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州市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来源及影响
(一)学费收入是广州市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200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2004年3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这两部中国民办教育的最根本法律的以上规定,实际上揭示了中国民办教育,包括民办高校的成立及运转的经费来源:国家不予拨款,自筹资金。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可以概括为‘两个80%’现象,即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有80%以上的民办高校80%以上的办学经费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企业债务”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其报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中也指出:“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积累,基本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和社会捐助”。这表明,我国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费支撑办学。具体到广州市民办高校,30余所学校无一例外地以学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捐赠收入和政府投入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收入来源异常单一、高度依赖学费收入的情况下,学费充盈,则民办高校生;学费枯竭,则民办高校困,甚至死。而学费收入与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高度相关,呈成正比关系。在校生多,则学费收入多,在校生少,则学费收入就少。在此意义上,与其说学费决定着民办高校的生死,不如说生源才是广州市民办高校乃至所有民办高校的生命线。
(二)从全国来看,高校生源减少、录取率提升是基本趋势
1.高校生源持续减少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2009年和2010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但2013年仍比2012年下降3万人。教育部预计,2008-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1.25亿降至0.87亿,减少3800万人,2018年,大学适龄青年仅为2008年的58%。③2.高校录取率总体呈大幅提升态势伴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继续增长,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④(如图2所示)3.全国各地生源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的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达到顶峰后,呈快速下滑态势。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却大幅提升,甚至达到了75%的高录取率。再加上各地高考生源分布不平衡,部分省区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生源危机。“根据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④
(三)广东省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增加,但已多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1.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增加2014年广东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再增2.6万人,达75.6万人,增幅为3.6%,创历史新高。作为人口流入地,同时,在外来人口上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广东省高考人数几乎保持了连续14年的增加。2.多年未完成招生计划《2014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已经多年没有完成高招计划。2012年,广东三B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时,很多院校缺档严重。2013年,广东二B批次本科院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遭遇零投档。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计划征集20人,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计划征集39人,最终投档均为0人。三B批次第一阶段录取和第一次征集志愿期间,有1.1万计划未能完成,其中文科6000多名,理科4000多名,体育、艺术1000多名。
(四)广州市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危机
由于国家持续的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人口增长,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抚育成本提升,中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上来说是下降的。另外由于生源减少及高等教育财政困难,许多公办学校在积极扩招全日制学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抢占市场,加之中外合作办学、网络高等教育等新型办学形式也在积极抢夺高等教育的生源,使得高等教育中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省会,对于外来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随着高考改革进程的加快,未来将接纳外来人口的适龄子女在广州参加高考以增加广州市民办高校的生源,但生源减少、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无法改变,广州市民办高校也将面临生源危机。广州市民办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生源下降所引发的财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三、广州市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
广东省是人口净流入中心城市,只要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广东省本地高考,就可以极大地增加广东省的高考生源。而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和拥有最多民办高校的中心城市,就可以为广州市民办高校提供稳定的生源,这是解决广州市民办高校生源危机和未来可能财务危机的最根本政策保障。可喜的是,广东省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省参加高考的政策制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打破异地高考壁垒,同年1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的的条件、流程及保障机制。其中针对生源最多的随迁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有如下规定:“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自2016年起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与我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2016年正是专家预测的广州市民办高校生源由充足转向萎缩的转折点。广东省关于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对广州市可以说非常及时,对广州市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和救命雨。为了使异地高考政策得以落实,广州市有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明确相关学校、公安、户籍、社保等单位的职责,在居住证办理、高级中学接收随迁子女、社保年限认定及教育部门学籍管理等领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利,同时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鼓励广州市民办高校驻场开展宣传活动,鼓励潜在生源报考广州市民办高校,从根本上保证广州市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萎缩或减缓萎缩的速度。
(二)市属民办高校尽快提升品牌效应,提高生源吸引力
1.提高教学质量
广州市民办高校要尽快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层次,利用相对于公办学校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高质量教学团队,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生源吸引力。因为生源萎缩实际上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广州市的民办高校其吸引力暂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但是如果能发展出特色专业、明星专业、提升自身层次,就可以在争抢生源的过程中取得好成绩,为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时间。
2.提升办学层次
如果能尽快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在普遍开展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尽快开展研究生教育,将极大提升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平台。现在广州市各民办高校还没有开展研究生教育,但是广东省教育厅已在政策层面做好了相关准备,只要民办高校通过相应评估,就可以赋予其相应办学资格。现在民办高校硬件条件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层次,软肋在师资条件不足上。广州市民办高校绝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的独立学院。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华南理工广州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如果这些独立学院能够充分依靠母体学校的强大师资力量,采取灵活的帮扶政策,如对高职称师资力量采用公办编制、民校使用、绩效奖励等政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通过教育厅评估,开展研究生教育。
3.建立和完善预决算制度
广州市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经费使用预决算制度。
(1)严格预算制度,严格控制支出
预算可以在全盘考虑收支总额的前提下提前控制支出,是民办高校控制开支总额,集中力量完成基建、重要教学设备引进、积淀办学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以民办高校为主体进行稳健投资的前提条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没有预算制度,必然会导致支出失控、管理不善,影响办学资金的积累,继而打乱民办高校的既定发展计划,影响重大。民办高校因为资金来源单一,在编制预算时应更多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控制支出,而不是鼓励预算单位花完预算上。所以应更多的采取严格标准审核预算,在实际预算使用中,可以强化审批流程,实行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领导的双审核,甚至可以在预算编制完成之后,不下达金额指标,只下达预算项目,以此达到避免预算单位尽量花完预算的弊端。
(2)确立决算制度,提升预算执行力
在每个预算执行年度末期,财务部门应编制决算执行情况报告,说明上一预算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查已编列的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对于已编列预算但未执行或大部分未执行的项目和部门,要进行约谈,对涉及到不作为或懒政导致预算无法执行的,提交董事会做惩戒处理,并削减下一预算年度相应项目的预算额度。以提高相关部门的行政决策和预算申报水平,从财务的角度提升学院层级的管理水平,杜绝对于预算项目和金额的随意占用,为民办高校进行稳健投资和办学资金积淀提供支持。
4.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优秀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又能以财务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转促进民办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广州市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不可以避免地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家族式管理思维的影响、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账务处理能力较弱,对于新会计知识不了解、学习热情不高等。广州市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与企业财务的不同,遵循高校财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聘请有资质的高质量会计人员,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在日常工作中,使财务部门既关注日常经费的使用和审核,又能放眼未来,着眼大局,及时分析学院收入的变化原因,确立收入风险预警制度,提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能力,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高质量的会计工作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稳健投资,夯实办学的财力基础,为未来的生源萎缩提供财力支持。
注释
①陶西平,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03-2009)[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24.
②2014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③王一涛,董圣足.民办高校倒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5):9.
④201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参考文献
[1]201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M].
[2]曾小军.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干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鲍威.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中的民办高等教育[M].中国海洋出版社,2009.
[4]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200元一个学生,报到时兑现”――如此优厚的条件,这可不是在发放助学贷款,而是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大战时对基层招生老师开出的诱人承诺。
山东是生源大省,近几年年高考人数均保持在70万以上,但全省录取率一直偏低。为了解决山东省高中毕业生上学难的问题以及降低山东高考压力,教育部门确定了多渠道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思路。在山东省,民办教育已成长为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2003年后20余家民办统招院校雨后春笋般问世于齐鲁大地。山东民办教育踏入了发展的春天,很多山东名牌民办高校录取报到率达到了80%以上。
为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山东省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众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由于相应监管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山东民办教育也踏上了条粗放发展、自由发展的道路。再加之山东省雄厚的70万考生资源以及高中课改与高考形式调整,复读生减少、可供招生的落榜生基数增加,短短几年山东各大民办高校招生人数一路走高。
其实,这种民校崛起的背后却隐患重重 招生成本过重,缺乏国家财政性经费作为后援,民办高校负重前行。
“生源、生源、还是生源!你不去抢生源,你就招不到学生,招不到学生就没有经费,那么学院就没有办法去发展,最后只能被淘汰。”这几乎是每一位民办高校老总的感叹。在高等院校中难以跻身一流的民办高校,招生目标一直紧盯400分以下、山东省专科最低省控线以上的低分考生群体,其间聚集了二三十万考生。这个群体到哪个学校,就看学校用什么办法了。
每年的招生季节,就是各路民办高校招生人员各显神通的时候。各民办高校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学生提前放假,老师带指标下去招生。山东一所知名的民办院校校长直言不讳地说“民办招生的法宝是渗透,就像足球场上的人盯人。学校的招生网络遍布全省的各个高中,几乎与所有的毕业班班主任和教务处长都有联系,有的学校甚至把网络细化到每一个班级。不论是校内老师还是校外每招一个学生均有高额报酬,招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在对外宣传方面,民办高校更是不惜血本,出手之阔绰令一些公办高校都相形见绌。2005年前后,几家沿海地区的民办高校曾每年掷出几百万的重金在电视、报纸等省级媒体进行全天候招生宣传。此学院一度招生爆满,从此便拉开了山东民办高校的广告战。众多民办高校挥金打广告,部分院校甚至贷款也要做广告。成败皆萧何。几年下来,盛名背后的大多数民办高校已经是负债累累,有的学院甚至连老师的工资都无法保障按时发放。更为致命的是,近年来有关民办高校虚假宣传的诉讼屡屡见诸报端,各种违规招生行为被频繁曝光,民办高校整体形象严重下滑。
宣传费和招生费是砸出去了,学生也招来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究竟如何呢?
民校“查体”左右前后
2010年初,山东省社科院联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等单位了《山东民办高校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对山东省民办高校进行了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此次调查历时两个多月,选取山东省有代表性的22所民办高校,围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受访人群为山东省民办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等,因而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参考价值。
调查显示,山东民办高校总体满意度得分62.52分,这说明公众对山东民办高校现状总体仅为“基本满意”。基础设施建设是三项测评内容中公众满意度最低的,还不及格,仅为59.14分。与此同时,学生对民办高校的教室资源、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也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公众满意度并不高,得分仅为59.94分,刚接近基本满意。22所学校中,只有10所超过了60分。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总体评价反而比较高,满意度得分为71.58。其中烟台南山学院的师资力量得分超过了80分,属于比较满意。另外还有10所学校的得分超过了70分。在民办高校排名方面,青岛滨海学院和烟台南山学院两所2005年升本的“老牌”高校得分最高,均为92.48分,升本较晚的潍坊科技学院异军突起,得分88.71,居公众满意度第三位。
“内外兼修”的S型走向
在国外,私立大学的学费同样是相对较高,但其资金来源可以由几部分构成,如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服务收入、学费收入等。其中政府资助在资金来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在日本,民办大学的25%的教育经费来源于政府资助。而中国绝大部分民办高校是得不到国家资助的,2003年国家颁发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提到“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如建校土地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等,下一步国家也希望为民办高校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以打破束缚民办高校的资金瓶颈。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办高校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民办高校要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制定发展目标,选择合理发展模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0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国民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民办高校所占国民高等教育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民办教育的根本盈利性质,以往社会较为关注民办高校的投资方实力与招生相关问题,并不在意教学质量.再加上民办高校所召学生的固有缺点明显,这导致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十”提出,想要让教育使人们满意,必须在教育上坚持中国特色教育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国民力量对教育做出更多贡献,改革教育传统结构和体制,增强民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对民办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使其具有良好的三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作用非常之大.
1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个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弱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再加上当今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在生活和学习上各方面都顺从他们,导致许多学生养成了较为明显的个性,他们不甘和大部分人一样,相对自我,对其他人缺少宽容.而相应的,在自我约束能力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他们从小被宠溺长大,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逃避和退缩.
1.2对学习的积极性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促进人们各方面提高的必要手段.由于生源问题,这些民办高校所召的学生大多是从小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由于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已经不具备学习的能力,就连基本的必须完成的作业,他们也是互相抄袭,应付了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了学习兴趣,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心理上也是非常迷茫的,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和方向,于是丧失了对所有事情的动力.
1.3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责任心高校学生往往刚成年,三观尚未固定形成,受很多社会上的负面事物影响,他们往往更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老师和家长交给的任务上,敷衍了事,甚至还索取回报,不知道交付的任务是磨炼他们,促进他们良好品性养成的,讨价还价,不好好完成任务,偷工减料,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1.4不知回报,没有感恩的心父母对学生们从小的教育方式就是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这导致了学生们越来越只在意自己的要求是否被满足,越来越自私,不懂得回报,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从而独立性差,成熟较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没有.不懂得感恩学校、父母、同学以及社会上所有对他们好的人,使得社交圈子越来越难处理,问题积累越来越多,不在乎自己行为的后果,危害自己,甚至危害他人.
1.5精神空虚,生活被网络世界充斥这些学生生活条件较好,从小家里就有电脑和网络,即使没有,由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便会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网络是个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网恋和网上赌博,丧失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整个精神世界空洞,浑浑噩噩度日,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在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只追求虚拟网络世界的刺激和乐趣.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本来就宽松,使得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更纵容了他们这种行为的养成.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相关教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靠学生自身.于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展开心理教育是最为基础的.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改正,才能更好的提升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
2.2学校和老师要加强适当监管由于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所以学校方面和老师对他们的监管十分重要.本身这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差,要想靠他们自己解决好自身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学校应该成立专业的相关方面的心理咨询团队,针对学生已有或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快疏导,避免进一步扩大.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注也应该加强
.2.3父母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民办教育中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严重,和父母从小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自己处理困难的空间,不过多参与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只提供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独立中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
二战后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儿童及初等学校》,亦称《普洛登报告》,对初等教育提出了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离校青少年开办)享有同等的地位,学前教育得到重视。其中有三项提议值得关注:其一,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其二,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1]第三,地方教育当局应该资助新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应建立在高等院校附近,以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帮助。[2]
在《普洛登报告》的影响下,英国政府的注意力转向了社会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为避免物质或经济贫乏地区儿童在起跑线上处于劣势,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连续几年拨款为“教育优先地区”建造校舍,通过倾斜政策和特殊扶持,使不发达地区的儿童与其他地区的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一做法对于经济或文化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有实质的帮助,尤其在增进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更是一种相当具体的措施。报告还建议幼儿教育机构应建立在高等院校附近,以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帮助,显现出了关注高等院校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此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普洛登报告》对英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区”,加强软件投入
《普洛登报告》将教育优先限定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学前教育阶段,由此我国实行教育优先区政策也可以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资源分配优先投入的重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从入园率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95%以上,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还不到35%。[3]到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70%以上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此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正日益突出。[4]为了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应逐年加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区”。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物质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软件补助。如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或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任教,并对他们进行物质补助。但此类补助不同于硬件建设,长期持续才能见效,有鉴于此,教育优先区补助应长期持续,并着重于软件补助。
二、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规范民办学前教育
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欠发达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是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公立幼儿园暂时无法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要的情况下,民办学前教育可以极大满足那些无法进入公立幼儿园的一部分幼儿的需求。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尽管存在的时间较长,但不够规范,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教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收费标准有很大差异;产权不清,园内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生存状况不佳,职业倦怠明显;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与管理机制。针对民办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宏观管理,加强民办幼儿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适当资助和奖励民办园。由此规范民办教育,推动其健康发展。[5]
三、加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间的双边合作关系,重视专业引领
加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间的双边合作关系,尤其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拓展合作的途径,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高校方面除了为幼儿园提供图书馆或周边可利用的社会环境等,更应该重视专业引领对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当前专业引领形式众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双方的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反馈信息,促进双向的发展。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教师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帮助,避免高校专家的单方指导而使幼儿教师被动接受。这些地区的幼儿园为高校提供便利,可作为高校见习或科研的基地,而高校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为幼儿园发展服务,从而促进幼儿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30-02
民办幼儿教育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招收幼儿的幼儿教养机构的总称。它既包括民营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开办的幼儿园,也包括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派、政府机构下属单位及社会团体或组织拥有部分产权但没有直接或间接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创办的幼儿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村纷纷创办民办幼儿园,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与幼儿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幼儿家长重视不够,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限制等原因,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现状
(一)规模参差不齐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幼儿园招生达到一百多人,有的幼儿园仅仅招到二三十人;有的自然村有好几个幼儿园,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孩子就读的幼儿园,而有的自然村没有幼儿园,幼儿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或者是要寄宿到离家较远的幼儿园。由于幼儿园规模大小不同,幼教设备也大不一样,生源较好的幼儿园,其教学设备和娱乐设施比较齐全,教师稍多一些;而规模较小的幼儿园教师很少,有的甚至只有园长和厨师,其教学设备设施也相当简陋。
(二)师资水平偏低
农村民办幼儿园大多是由幼儿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或者师范学校的教师创办的,而园长根据幼儿园的规模大小设定师资队伍的规模。稍微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会聘用三四位幼儿教师、一位厨师;而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往往就是园长自己经营,自己担当教育者,再聘用一位厨师兼保育员。园长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但聘请的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聘请的幼儿教师部分可能是师范专业或者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另外一部分可能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的待业者。由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是非幼教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特征不甚了解,其幼儿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可见,从总体上看,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偏低。
(三)管理不够科学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多数就是办园者,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办园者既扮演园长的角色,又是负责财务、后勤、教学任务的管理者。这些办园者大多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幼教专业的学生,其接受管理学教育或者培训的机会有限,导致其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四)家校合作有限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创办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弥补公办幼儿园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都前往发达城市务工,他们的孩子就托付给在家年迈的父母。由于孩子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许多年轻夫妇将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教育,于是把孩子送往幼儿园。但是幼儿教育仅仅依靠幼儿教师是不够的,幼儿在学校接受了教师的教育,但是回到家中又会受到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祖父母往往是百般迁就和娇纵,这无形中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与入园儿童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多客观限制,以至于家校合作欠缺。
(五)教师离职严重
由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是私人开办的,其运营资金来源多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而办园者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往往想办法压缩各种开支。在农村,给幼儿教师的酬劳多依照当地的经济收入情况而定,相对于外出到大城市务工的人员来说,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偏低。而幼儿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自理能力较差,还需要幼儿教师协助其生活起居,可以说是要面面俱到。这无疑是对幼儿教师耐性的考验。经济收入较低,工作较为繁琐,导致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离职现象较为普遍。
(六)教学环境较差
农村民办幼儿园一般是在办园者自己的房子内创办,或者是租用别人的房子,然后进行简单装修或者改建。大多幼儿园较为狭小,甚至有的房子根本就不符合办园条件。这些房子的采光条件较差,通风也不好,空气流通不畅,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和流行。有的幼儿园使用的桌椅、午休用床较为破旧,大小和高低都不合规范。有的幼儿园幼儿的活动场所比较狭窄,甚至没有户外活动场地。简陋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七)政府监管不严
一些乡镇教育部门对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的审查、办园程序的审批较为宽松,部分幼儿园不达标也不加以监管。此外,政府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指导较少,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
二、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对策
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当前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自身多方面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促进农村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申办程序
各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管机构,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监管程序。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申办程序进行严格把关,并在实施过程中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办事,对于不合格的申办园绝不姑息,以确保幼儿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和建设幼儿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针对各地农村民办幼儿园分布不均的现象,当地政府应合理规划教学用地,预留幼儿教育用地,全面周到地考虑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科学合理地建设幼儿教育机构。
(三)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管理学知识,更新管理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而各县教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定期对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督查指导,了解该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管理模式和教学水平,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不断提高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办园质量,提高其幼儿教育水平。
(四)重视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要不断扩大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招生规模,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办园者就应重视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园长及幼儿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省、市及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接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切实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外校同行的沟通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最终服务于所在幼儿园。
(五)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每一个体的成长和成熟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成果想要得到巩固,幼儿教师就需要与家长相联系,多与家长交流沟通,交互彼此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多地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六)充分利用农村有利资源,改善教学环境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应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娱乐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人们往往认为,农村自然环境较为完整,而游乐设施不健全,无形中限制了部分幼儿教育教学。但是,农村的自然环境就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发现自然物的可用之处,即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当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现状,有必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攻坚克难,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国艳.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管理现状调查[J].幼儿教育,2008(6)
[作者简介]李利荣(1978-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95-02
近些年来,随着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民办高校的资金、规模、生源等问题而不是如何去提升民办教育的教学管理质量等问题。显然,民办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上显得有些能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民办高校的许多学生学习时目标不明确、生活中自信心不足、毕业就业时竞争力不够的原因之一。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对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把育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发挥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改革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的积极作用。如何让民办高校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以正常、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是从完全满足子女的一切需要出发,在这种观念的教育下,自然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比较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一种对人对事的包容性,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消极的情绪。他们认为在家里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没有受到这种情况和待遇,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总是难以接受,于是就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有些同学干脆就抱着“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
2.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民办高校在招生时受生源的影响,学生素质较差。学生在初、高中时本身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已经习惯了我行我素,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班级、学校的活动,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就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能力欠缺等。他们也没有花过多的心思在学习上,在学习中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和考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像是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学一下,一切都依赖于教师的主动。也是因为这种学习上的茫然,他们内心里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于是他们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方向,没有自信。
3.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由于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花季年龄,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在现在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电视、电影、网络等一些娱乐媒体的误导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和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再加上现在的父母都是持保证了孩子的经济就可以保证孩子学习的思想观念,造成学生过多在乎自己的感觉,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认为身边的一切人对自己好都是应该的,一切都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为此,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客观原因,从来不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寻找自身的不足,而再加上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迷茫,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且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去考虑事情的利弊和后果,容易酿成大错。
4.内心浮躁,缺乏定性。现在的父母都不太愿意让孩子吃苦,除了学习以外不太愿意让孩子去亲身体验身边的事物,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家庭的宠溺,很少能坚持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为此,造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遇到问题容易放弃,这也是学生定不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的原因之一。由于从小就没有什么压力,他们也就没有强烈的学习目标,对事物的兴趣度不够,来到学校很多时候心思是放在如何让自己更加享受之上,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潜心思考,无法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急于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浮躁、不耐烦。
5.精神空虚,沉迷于网络。由于从小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去做些什么,为此,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存在没有信念、没有寄托、精神颓萎、内心空虚的现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关注自己的未来,往往选择逃避现实,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快乐和成就。由于民办高校比较宽松自由的教学管理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沉湎于网络的各种虚拟游戏和海阔天空的闲聊之中而不能自拔。
6.性生理趋于成熟,心理健康意识差。由于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上已经成熟,性的潜意识逐渐增强,对于性知识的渴求也显得强烈,他们渴望与异朋友,但是诸多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还不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等不知道如何解决,于是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这些情绪的产生会直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不如公办高校教育水平高,还有的人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不如公办高校学生的素质那样好,这些看法已经让大部分人对民办教育形成了一种定式的思维。虽然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提出民办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但实际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用人单位会设有一道门槛将民办大学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种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内心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2.学校因素。由于民办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在教育管理各方面与一些普通高校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配套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国的许多民办高校没有设立一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导致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思想矛盾上的了解和认识不够,为此也就不能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民办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开展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很多也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诸多不足都会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面获益有限。
3.家庭因素。许多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物质条件也比较优越,而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可以一律不做,子女需要什么都可以让他们得到满足。也是因为这些家长长期对学生们的溺爱,使得现在的学生内心里不仅形成了较强的优越感,而且还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什么事情常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学校、教师、同学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行为上也是我行我素。
4.自身因素。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心理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还飘忽不定,在他们的意识中时刻都呈现着自相矛盾的状况,也是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上的不成熟。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想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行之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为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从制度等各个环节上保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有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队伍建设。要充分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从学生骨干、班主任到院系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非常重要。首先,要组成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并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因为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让他们掌握了一定心理知识,不仅能扮演、担任起心理教师的角色,而且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予以疏导。再者,可以在同学中建立起自我与相互管理的体系,即培训一批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我们应该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情景训练与自我教育的教学环节,让他们通过这种情景性的亲身体验去感悟自己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把专业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各项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相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课程的相结合、相渗透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除了这些课堂教学,也可以以班会或各种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平时经常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并能找到相应的调控方法,从而及时地让自己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再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墙报专栏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多渠道的宣传,让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得以提高;最后通过举办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全面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和提升的目标。
4.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采用信件或者手机短信等保密性相对比较强的方式进行咨询工作,同时也可以开通网上咨询,利用现在发达的QQ聊天或者微信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5.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挫折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对挫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也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往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惊慌失措,有时会感到痛苦绝望,甚至有些同学还会有轻生的念头,无视生命的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讲座、报告或者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挫折,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得更加坚强,就会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让自己克服困难,不断突破自我。也只有让大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地承受和克服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6.加大社会的关心度。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改变民办高校不如公办高校的定向思维,同时在学生教育投入和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支持与肯定,使他们能和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管理者重视民办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现状,并能够积极地探索出应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积极地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与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方法得以释放,从而能够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只有具备这种健康心理,学生才会树立起他们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形象走出校园,努力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研究综述
“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元,如大学生诚信危机教育;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危机等。然而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就业危机”及“教育”两个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中国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欠缺
当前中国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但学界对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研究则更多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学生管理等角度出发。真正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大学生危机教育中,对于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及理论引领下的多视角的实践探索更为薄弱。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更为薄弱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投入、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还是在学生素质上,都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距。其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发展轨迹更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综合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加之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更凸显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成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和挑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河南省共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26所,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1.毕业生基数大
根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我国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史的最高值,而河南省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将突破50万。而从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总数上看,学校从2009年至2012年毕业生总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全校毕业生总数为5 930人,2012年毕业生总数为8 583人,增幅近44.74%。庞大的毕业生总数,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2.职业适应力低
和大多数公办院校相比,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特别是职业适应力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情绪、等弱势。从黄河科技学院2012年针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报告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在对专业问题的阐释和知识面上较为欠缺,分别占据调研用人单位总数的32.99%;对学校外语水平非常满意比例最低所占的比例为仅为7.73%。
3.社会偏见依然存在
社会上对于民办教育的认识在短期内还不能达到相当程度的正确认知,民办高校的发展机制不健全,也让不少人对民办高校存在或多或少的认识偏见。如: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及综合素质较差、很多就业岗位仅限公办高校、少数企业不接受毕业生民办教育学历等。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这种偏见,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4.毕业生就业观的偏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主要体现在就业困难上,而这种就业困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毕业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对于就业地区的环境、经济水平、工作条件等的差异认识不完整。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值过高都导致了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培育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的前提。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任务上来看,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关注于那些潜在的威胁和隐患;又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组织活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调适技能、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力等。因此,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具体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政策信息服务
造成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源自于大学生对于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和理解偏差,因此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就是要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并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在传统宣传途径如校报、就业信息网、校内电子屏、就业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基础之上,更要辅之以院系及学校两级咨询室、校内各团体组织官方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确保大学生了解、熟悉各类就业政策并能及时掌握各类就业信息,拓展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
2.深化职业生涯教育,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自省式的对自我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点有清醒而又充分的认识,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自我探索环节中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全面了解自我,在职业探索的环节中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主流工作,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地点、薪资福利、晋升空间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清国内就业环境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
3.丰富团学活动,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活动,不仅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职业适应力,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如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求职体验征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的青春故事”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将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吸引广大在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做”中,“实践”中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就业危机意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显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的难题,也是阻碍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一、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本次调查选取江西省的18所民办高职院校,从学校所属的行业分类涉及到软件、机电、科技、动漫、服装、司法、艺术等行业,从学校性质都是民办高校。本次调查对象为上述18所学校450名确定的“双师型”教师,被调查对象的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年龄上有青年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职称上有中级职称,也有无职称;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涉及到18所学校的承担主干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样本选取达到科学调查要求的基本规范。
1.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来源较单一,且缺乏强势的吸引机制。近年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不畅,特别是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家型技能人才时,常会遇到诸如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阻力,妨碍了优秀人才的吸纳。通过调查统计发现:由于人事体制及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源的95%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毕业后直接上讲台,80%的教师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2.学历结构较低。通过对江西的民办高校的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中学士占的比例较大,学历偏低,占有74%的是本科,25%的是专科,1%的是研究生。这表明:在目前民办高校吸引高学历青年教师的能力不足,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实际待遇、社会保障,特别是职业前途、发展前景都不如公办大学。
3.职称结构不均衡。调查发现:在专职“双师型”教师中,无职称占33%,初级职称的为27%,中级职称占19%;副高职称占15%,正高职称仅占6%。可见,专职“双师型”教师的职称相对比较低。
4.教师在职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不够。
表1教师到基层或工、商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工作的经历
(从表1看)教师到基层或工、商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工作的经历,无经历占53.33%,半年到l年占26.67%,2年到3年占8.89%,4年到5年占6.67%,6年以上占4.44%。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参加实践生产活动是一种途径,但培养力度远远不够。总之,“双师型”教师实践与技能训练不足导致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这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
二、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障碍分析
针对民办高校教育的特点,各民办高校纷纷制定了有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如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考虑晋升职称等,对培养、引进与激励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因种种因素制约,民办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仍不尽如人意,目前江西省民办高校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薪酬水平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预算管理,民办高校的收入分配明显受制于学校的收入能力,其收入分配制度一直与民办高校人力资本地位不相适应,工资收入增长不能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教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尤显突出。据统计,1984~2007年,高校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江西省民办高校老师的工资增加很少,从2000~2007年,年平均仅为3.4倍。
2.收入构成不尽合理。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主要按职称、职务、学历确定,与身份、职称挂钩,与岗位贡献及业绩水平联系不够,与目标任务脱钩,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而使薪酬分配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高级人才的待遇与贡献挂钩不紧密,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的工资引导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教职工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调查中87%的老师认为收入构成不合理。
3.“双师型”教师工作量偏大。随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2006年全国民办高职高专在校生共有454.51万人,全国民办高职高专专任教师18.0042万人,其师生比为26.25:1。根据专家论证和国外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生师比一般不应当突破13:1,否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创新精神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江西省民办高职高专共有18所,在校生共12万左右,“双师型”老师只有450多名,可见,“双师型”教师工作量非常大。
4.“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目前,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尚无单独的标准,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仍然是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因素。如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所登刊物级别的倾向,这使得教师热衷于在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与担任实验指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待遇也不一样,如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高学历和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担任课堂教学的助教,只需通过校内评审即可晋升讲师,担任实验指导的助理工程师必须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国家统一考试才可晋升为工程师。民办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双师型”教师职称的评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应的评审办法,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都没有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体系。被调查的老师都认为“双狮型”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
三、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设计
1.岗位聘任激励。在民办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已经成为一种用人机制。随着新的《劳动法》的出台,岗位聘任激励已经成为一种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首先“双师型”教师聘任制赋予民办高校和教师双方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人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选拔机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岗位聘任是一种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科学的教师聘任制必须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约束机制。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要求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力地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的独立性严肃性。岗位聘任激励可以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构建机制,组织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须体现大学组织的个性特点。岗位聘任制打造规范的制度文化,凝聚共识。教师岗位聘任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与“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呼应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民办高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岗位聘任激励也是一种劳动价值实现机制,责酬一致是“双师型”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内容,不同岗位职责的履行应该对应不同的岗位报酬。完善的聘任制度,就是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岗位聘任是时展的需要,是提高效益的举措。
2.职业发展激励。民办高校成就激励是民办高校管理者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一份“2004年职场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职场中人的各项需求中,知识和技能的增长首次排到了薪酬和职位提升的前面,职场中人最郁闷的不是收入减少、升职不畅和办公环境恶化,而是没有成就感,因此,设法提高员工对工作成就的期望,是对员工进行成就激励的重要途径。
(1)明确“双师型”教师个人责任。团队中个人的地位越重要,体验到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实践中,不可能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当主,明确每一个“双师型”教师岗位的具体责任,让每个教师认识到自己不可缺少,即清楚知道最后的工作成果中将有自己的贡献。“双师型”教师会为早日看到这种成果而更努力工作,这就能让“双师型”教师增强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体验的期望。
(2)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自。尽可能让“双师型”教师感到,是自己在决定怎样教学工作,而不是处处由别人指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过程中是自己的意志在主导,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教学工作岗位上的木偶或傀儡。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给“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权力。每一级教学管理者应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给下属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教学业务权限,让他们担任起教学业务重任;相信基层教师,鼓励教师在本职工作上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这不仅是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激发员工成就动机的需要。
(3)构造公正、透明的业绩比较平台。通过业绩比较,可以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产生成就优势体验,从而提供成就需要的满足,即使学校不提供平台,员工也会自己进行暗中比较,这样不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期望。学校制定一系列的业绩竞赛制度、业绩排名公开制度和业绩进步评比制度,可以使教师对业绩进步优势体验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从而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成就感。
(4)提供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挑战性的工作可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其自身潜能,使教师有一种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期望。当这个目标实现时,它给“双师型”教师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会给今后完成更出色的教育教学业绩带来积极的影响。
3.自我价值激励
(1)授予更多的参与权。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生“打工”意识,民办学校管理者要注意满足教师的参与需要和自尊需要。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目标决策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如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发扬民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各方面的优势。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使得教师通过参与管理获得受人重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可使“双师型”教师获得信任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还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2)增设更多的发展决策权。“双师型”教师人才不希望自己单单是一个教学任务执行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希望参与民办高校决策,希望自己的建议被重视和采纳,从而获得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向更高层次发展。民办高校的核心教师人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往往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而不愿意受制于物。因为“双师型”人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既然如此民办高校就应该给予“双师型”人才一定的经费、人员、资源等教学管理支配权和发展、研究方向的决策权,就如同为教学核心人才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方便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专长,亦满足了“双师型”人才的成就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
(3)提供更多的运营操作权。“双师型”教师首先需要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在明确学校目标的基础上,他们需要充分的信任和授权。“如欲圆满成功,必得亲力亲为”,“都让他们做了,还要嘛”,“与其让他们做了又做不好,还不如我全做了”这是众多民办高校高层教学管理者信奉的老话,其实是控制欲与成功欲在作祟,驾御着他们的潜在意识。这种“家长式”任务执行程序无疑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如果把执行者看作大人而非小孩,他可能就有信心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就会为自己管理这项任务,而不是期盼这上层领导的指导,因为他也有潜意识的期望,也需要得到认可。放弃了授权便是放弃了培养下属的机会和改善上下级关系的时机,降低了组织长期发展的效率,授权是有风险的,但只有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让别人做事情才是信任。
(4)归属感的提升。当上述需求获得满足后,这项需求是“拴”住“双师型”教师的最高境界。即从财富上和精神上都能跟民办高校的发展融为一体。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关调查公司一项历时3年的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员工离职和钱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相反,更多的主要原因是感觉组织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工作做好了却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组织文化对员工成就感、归属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2]宋延军.现代组织的外在薪酬多样式形式[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2)
[3]高峰.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方法研究[M].辽宁教育研究.2003(7)
一、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严峻的大背景下,而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如何构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的工作经验及个人见解,认为影响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办院校毕业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就业形式严峻的背景下, 社会对民办教育认知不全面, 民办院校毕业生常遭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大多盯着“985”、“211”高校的毕业生, 而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民办院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国办高校相比, 其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样不如名牌大学。在这种情况下, 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缩小, 总体就业质量在降低。
(二)学生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民办院校相对普通的本科院校“门槛低,学费高”,民办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学费一般在10000元/学年左右,读完四年大学,大概的投入为7万元到10万元不等,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同学来说,高额投入的背后,是希望能得到高的回报,而面对招聘单位开出底薪的薪资待遇,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在毕业生的意识里,微薄的薪资待遇与高额教育投入不成正比,使得他们面试一家被拒绝一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压力,而是因为找不到薪资待遇满意的工作而感到压力。因此,过重的教育投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微薄的薪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自身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艺术毕业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剖析,一味的给自己定位太高。岗位工作目标重在追求大型设计类公司,对于小型设计公司和其他非专业对口岗位不屑一顾;再加上自身因素去面试大单位时总是受限,对于适合的中小企业岗位视而不见,导致大单位进不去,小公司不想去,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更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现状与就业理想差距大而引起较强的心理冲突。
二、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一)从事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应对对策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连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面对巨多的就业问题,从事民办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调研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做好艺术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调查好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改变工作方法,而在各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辅导员应每年编写一份毕业生调查报告,其统计数据包括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领域、薪水及求职方法的介绍。这份报告对以后的毕业生选择求职策略及提出薪水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不同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多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及开展专场招聘会咨询为辅助,只有这些足以不够,个人认为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优秀学生群体、女生群体、考研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群体、以及特困生群体,对于不同的群体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克服就业中的各种困难,缩小民办院校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的就业的质量。
2、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开拓更广的就业平台。民办院校毕业班的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特殊的角色,从而要求辅导员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的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实现就业问题的“零”距离。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班的辅导员必须要努力赢得市场,一要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保持已经有供求关系的企业客户;建立毕业生在企业表现反馈机制,巩固已有就业市场;二是辅导员还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源所在地分布情况等,积极到相关企业中去,与企业建立联系,调研企业真实需求、招聘要求等,开发新的企业客户。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的五个城市的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其中涉及10所高等院校和9所中学。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四川省民办高校在品牌塑造方面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但真正付出行动的较少。另外,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四川省内民办高校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较低。针对调查结果,本文对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
关键词 ]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四川省;民办教育;调查报告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25
1调查背景和基本情况
本调查历时一年,我们的团队走访了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南充、达州五个城市,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成都文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等10所高校。同时也走访了如德阳第一中学、绵阳梓潼中学等9所中学。
本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4份,其中有效问卷727份,有效回收率为93.93%,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352人,占48.42%,女性受访者375人,占51.58%。
本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情况调查,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背景资料了解。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四川省民办高校的了解程度,好感度和期望值的调查。
本调查的调查对象包括三个群体,一是大学生群体,二是高中学生群体,三是学生家长群体。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对大学生群体发放的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11份;对高中生群体发放的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8份;对学生家长发放的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38份。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法为辅,访谈对象分别为民办大学在校学生,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民办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民办大学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对自己学校品牌的忠诚度,高中学生对民办学校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吸引力和联想力调查。
2调查结果分析
2.1关于民办高校的宣传方式调查
对于民办高校宣传方式这一问题,我们在问卷当中涉及了,同时在访谈中也做了开放式的访问。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的问题是:你是否看到过民办高校的宣传广告?请列举出高校名字。在这个问题中8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受访者在回答列出看到过宣传的民办高校名字时,被受访者列出次数最多的是:五月花计算机专修学校、东软学院等技术型民办专科学校。
关于民办高校宣传方式选项中32.59%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民办高校的硬性广告,36.41%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软文广告,31%的被调查者注意到的是高校的公关活动。
2.2关于宣传媒介的调查
有关民办高校宣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49.3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3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看电视了解高校品牌,11.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广播了解高校品牌,只有7.0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看报纸知晓高校品牌。
在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的49.32%的被调查者中,23.12%的被调查者认识高校品牌是通过微博,1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校网站,5.6%是通过微信朋友圈,3%是通过博客,6.6%是通过论坛。
在传播内容方面,在回收的727份问卷中,23%的被调查者喜欢视频广告宣传,34%的被调查者喜欢图片广告,11.6%的被调查者喜欢阅读文字软文,31.4%的被调查者喜欢视频+图片+文字的宣传方式。
2.3学生择校受广告的影响程度
在关于择校因素方面,学校声望排名第一,师资排名第二,学校办学历史排名第三。在访谈中,学校食堂、宿舍、学姐是否漂亮、老师是否靓丽等都成为学生择校的参考因素。
在对学生择校时是否受广告影响的调查问题上,32%的学生表示,选择公立院校不受广告影响,选择民办院校时,学校广告是一个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在对138份学生家长的有效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对民办院校的广告认可度较高,46.7%的家长认为民办学校的品牌广告在学生择校时起到导向的作用。
2.4公众对民办高校品牌的认可度
在我们对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7.2%的学生认为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时收到公立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和民办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会选择公立院校,而选择民办院校的为12.8%。同时有54%的学生认为如果只收到民办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选择复读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民办院校在四川公众中的认可度还是比较低的。
在我们的访谈中涉及有关民办高校的文凭发放问题时,学生家长群体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有关文凭的认可度,如民办高校的文凭国家相关机构是否承认、社会会不会认可。同时在访谈中,也有学生将民办高校和电大、函授、自考等教育形式混淆。
另外,在涉及民办高校的学费问题上,78%的受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学费很贵,只有6%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有16%的受调查者认为只要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过硬,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费用。
2.5民办高校有待改进的要素
有关民办高校的缺乏要素中,被调查者被问到,你觉得民办高校不足的地方在哪里时,45%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的文凭社会认可度低,30%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欠佳,24%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高校就业率不理想。
在我们后期对在读大学生的访谈中,被问到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所民办高校,你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被访谈者的回答除了师资、教学质量等要素以外,还多次提到学校的老师漂亮与否、学校环境优美与否、学校宿舍条件、学校的交通问题等。在我们的访谈中,在读大学生多次提到成都文理学院(原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美女英语老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美女日语老师。
在对在读高三学生的访谈中,被问到如果要选择一所民办高校就读,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时,有近7成的高三学生提到学姐学长得好看与否的问题。
2.6有关民办高校知名度的调查
在有关知名度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请写出你听说过的四川省内民办高校。在这个开放式的问题回答中,被列举次数最多的民办院校依次排名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五月花专修学院、东软学院。
同时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也有将民办高校与公立院校混淆的情况,在被调查者列举出的高校名单中,有的公立专科学校被误认为是民办院校,在我们的访谈中,也有被调查者认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是公立院校。
2.7有关民办高校美誉度调查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了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和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等榜单。在四川地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排行第5,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排行第15,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排行第16。在该排行榜中,四川地区排行前100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2015四川省最佳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四川传媒学院位居首位,全国排名第33,堪称2015四川省最佳民办大学;成都文理学院名列第2,全国排名第56;成都东软学院位居第3,全国排名第77;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列第4,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位居第5。
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2015年的官方数据,我们在调查中也尝试让被调查者对四川地区的民办高校排名,调查结果和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的结果出入不大,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排名第1,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排名第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排名第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排名第4,四川传媒学院排名第5。在我们的调查中,排名前10的依次是: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8有关民办高校忠诚度的调查
高校品牌的忠诚度和一般商业品牌的忠诚度不一样,原因是高校不存在二次消费,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高校的品牌忠诚度建设。高校品牌虽然不存在二次消费,但是高校品牌的口碑效应非常值得关注。
在我们的调查中,通过网络了解高校品牌的49.32%的被调查者中,23.12%的被调查者认识高校品牌是通过微博,1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校网站,5.6%是通过微信朋友圈,3%是通过博客,6.6%是通过论坛了解高校品牌。
在我们的访谈中,有近8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先知晓高校品牌是通过朋友或是民办高校的在读学生。对民办高校品牌情况做进一步了解则是通过网络渠道。
在对在读大学生的调查中,从我们发放的问卷情况了解到,如果让被调查者再重新选择一所民办高校就读,是否愿意选择目前就读的高校,有86.23%的被调查者选择否。可见,民办高校品牌忠诚度非常低。
3结论
3.1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低
在对四川省民办高校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调查中,从我们得出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首先,四川省的民办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缺乏品牌名校。其次,四川公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无法跟公立院校相比。公众对民办院校所颁发的文凭认可度持怀疑态度。在民办大学的在读学生对所读大学的认可度差、品牌忠诚度差。
3.2民办高校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我们对民办高校管理层的访谈中了解到,民办高校每年花在宣传上的费用很少,相比较一般的商业产品品牌塑造费用,民办高校所用的费用最多也只是一般商品品牌运作的1/10不到。大部分院校还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品牌阶段。
另外,在宣传上,许多高校对商业品牌的宣传模式不屑一顾,他们更在意的是学校的内部宣传,如学校的公告栏、学校校报、学校校园广播等途径。对于外部宣传,大部分民办高校表示媒介宣传费用太过昂贵,学校无法承担高昂的广告宣传费用。
3.3民办高校的宣传策略有待改进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看出,四川省的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宣传策略上倾向于硬性广告和在读学生口碑传播。在媒介运用上,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常常被列为首选。同时,四川省的大部分高校也较注重官方网站的建设。
在问到是否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塑造时,大部分高校管理层普遍认为自媒体缺乏可信度,高校在宣传中用得非常少。
在对四川省的民办高校自媒体运用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对自媒体运用频率较低,自媒体平台内容更新缓慢。就微博和官方网站而言,四川省民办高校对官方微博重视程度不够,内容还只是停留在学校新闻等方面,缺乏对学校品牌附加值的开发。
再者,四川省民办高校很重视每年招生季的宣传,许多高校管理层表示,每年学校的宣传费用几乎无一例外都用在了招生季。这种粗狂式的宣传模式就好像一般商业产品的促销广告一样,对销量有用,但对品牌塑造意义却不大。
4建议
4.1通过特色专业打造品牌
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是民办高校打造品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没有特色,提供不了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民办高校的品牌就会减弱。可以说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如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各具特色,比如麻省理工以培养工程师闻名,剑桥大学以物理学闻名,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闻名。斯坦福大学以“学术顶尖,科研开发”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普林斯顿大学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所民办大学,要想长远发展,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4.2准确的品牌定位
民办高校的品牌定位说直白一点就是品牌经营者(民办高校管理层)根据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产品(学校)的认知程度,给本院校确定一个市场位置,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教育消费者进行营销。通过营销以便和其他相同层次院校进行竞争。简单地说学校品牌定位就是告诉目标消费人群(学生和学生家长)该校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学校,和其他院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选择这所学校而不选择其他学校的理由。高校品牌定位就是用以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武器。
4.3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民办高校提高生源质量就是首先要把好学生入学关口。如斯坦福大学的入学条件不但要看学生的中学成绩,还要看教师的评语,报名者与录取者的比例为10∶1;再例如哈佛大学的获准入学者只占10%~20%。在国内,一些民办大学由于起步晚和各种硬件设施的限制,在学生入学关口不严格,很多民办高校存在报名即可入学的状态,这种现象使得民办高校沦为了高考学生落榜的避难所,对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非常不利。
4.4认真建设教师队伍
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问题。目前,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民办高校应本着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再者,运用公关策划,打造品牌教师,魅力教师也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高明.高校品牌理论的内涵及其内在规定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1、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办学体制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集中于办学责任难落实。①村级办小学,镇级基本无办学资助,但村级又无财政,要靠违规集资才有钱办学。②私人出资办学在我市已经出现,以学前教育为主,正在向小学、初中教育延伸。由于宏观方面有政策,民办教育已出现下述几个问题:一是无“证”办学,不依法接受管理;二是低水平办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随意择点办学,严重干扰当地的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四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管理体制中,干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宏观管理体制中的工资保障体制,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前者影响队伍人心的安定,后者制约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一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对教师是十分关心的,但因财政切块后,由于地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导致有少数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据调查,98-99上半年,涉及3560名教师新增工资累计拖欠达350万元,因此,教师要求恢复由市财政统筹工资的呼声很强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的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职能未改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干部、教师管理权限不明确的情况。少数乡镇有的随意将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抽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既削弱了骨干教师队伍,又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干扰教育内部的人事管理,导致在部分地方衍生出了系列复杂的矛盾。如个别地方一学期换了3个校长,两年不到欠下近200万元债务,教委什么都不清楚,严重暴露出了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的弊端。
建议:应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划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的权责,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管理。具体内容建议如下:①制定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办学责任目标,明确村级办学责任制度,为加强村小建设,拉动联村办学进程扫清障碍;②对教师工资实行市统筹调剂、镇管理发放、年终由市统一结算;③重申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干部、教师管理权限。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全市教育系统人事权仍应统一归口市教委管理。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的“普九”工作,因达标验收活动较早,因此标准比之近年来达标的县市相对较低,加之后来的巩固力度不大,当前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①普及程度低,尤其以初中生辍学率较为严重;②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完善,且设施建设欠账多,负面影响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普九”的意识有所淡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以农村地区“普九”的法制观念淡薄最为突出。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年段比为1.8:7:13,初中三年的学生在校巩固率只能达到50%多一点。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也影响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应城接受了全国扫盲工作的达标验收,但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体系还没有形成。
建议:①继续把“普九”作为应城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提高应城人口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②以内部挖潜为主,实施标准化建设。同时,硬件建设的投资重点,要转向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上来,要增加为提高教育质量直接服务的项目投资,以改变落后于周边县市的教学技术装备水平。③应建立“普九”工作的投入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的落实,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教学。学生要进得了学校,学校要留得住学生。④出台地方性的教育法规,为落实依法治教提供保障体系。⑤应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以此拉动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多途径升学提供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