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育概论论文

美育概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5 10:5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育概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美育概论论文

篇1

美术学中,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是独特的审美能力,二是不凡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不俗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敏锐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而美学中的创造力往往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可能一个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独特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挖空心思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寻求美的规律创造美,然后再以作品的形式将其创作出来,这或许就是对美的最佳诠释。

1.2审美情趣目标定位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从主观兴趣的角度出发,以自我的眼光来审视审美对象,并对其作出富有个人情感的评价。审美情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个人爱好、兴趣差异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然而,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民俗风俗以及性格差异也会造成审美情绪的差异。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高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艺术之美。

2教师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美术教育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临摹好的作品,虽然这样的练习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应付学校的考试,但却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极具个性、独特创新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只会埋没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因此,美术教育内容的改革,应在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1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选课量

面对社会的新形势,各大高校不得不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有益于美术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传统课程的单一、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需要彻底被,从课程内容上要增设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程数量上,需要增设选课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许多高校在美学课程的设置中对美学鉴赏的课程设置极少,导致四年大学时间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要注重人文美学课程的开设,倡导学生在主修专业美学课程之外,也要积极选修舞蹈、文学、音乐等极富艺术特征的学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优秀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注重学生课堂上的临摹习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作品模仿性强而缺乏自主创造力。我们需从两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随机的训练,如作一些反应生活的画作。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生活审视的视角也不同,那么画作表现的形式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这就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例如,老师可以临时起意进行一些头脑风暴训练,其规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构思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作品的构架,以及作品阐述的意义表述出来,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之后,互相进行点评。这种暴风式的思维训练过程是极其有利于开发大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篇2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应多层次发展,具备多样性、实用性、开放性、终身性。构建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要改变高职美术教育“全民办”化,发挥地域性优势,办特色高职美术教育,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办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美术教育。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多层次性,这便要求办学单位必须紧跟市场步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为多视角、多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改革建议。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由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办学规模在急剧膨胀,而生源中却存在“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不合适”的现象。目前对高职美术教育考试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考试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与普通高考要有一定的区别,如可采取技能考试的方式。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善考评方式方法,建立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的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考试考核制度的监管,最大限度地杜绝行为,为高职美术教育树立良好的信誉。四是逐步放开高职美术教育招生考试权限,并逐步建立高职美术教育特有的考试制度。五是建立对口实习岗位,学校应根据高职美术生的专业方向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如此更能促进学生就业。

三、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职美术教育应以培养设计、制作、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作为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完善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案。高职美术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加快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财政政策或者更加倾向于高职美术教育的财政政策,毕竟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由于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学费较高,加上部分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这些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要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当政府投入不足时,应鼓励对口企业单位对其投资或建立合作方案,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便于在校学生实习实践,也有利于对口企业招工招聘,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化,从而保证高职美术教育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可以采用学分制收费政策,学校制订总的学习年限,在规定年限内,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以学期为单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完全部学分,这样就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能够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同时,学分制收费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在学习上相应地也会更加认真,根据自身需求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篇3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1]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2]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3]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4

2.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了解我国美术教育发轫的情况后,我们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现状,然后从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地去解决问题,对我国美术教育不断进行完善和提升。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解放思想的思潮下,西方的思想大量的涌入,尤其是关于艺术方面的,久旱逢甘霖的我国美术教育就在这股思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印象派的绘画思想、后现代的美术风格,不断融入到中国的传统美术中来,震撼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传统。正统的绘画风格受到挑战,非正统的绘画艺术不断被接受,并开始逐渐地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也开始受到影响,迫切地需要改革。传统的批量式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材施教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要求,提倡个性发挥是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的美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有了一个自由的学术氛围,对各种思想能够更多的接受和包容,不再是一味地评价错与对。学术氛围是在发生变化的,但相应地美术教育的变化却没有紧随其后,从现在我国各大高校美术教育的普遍现状来看,美术教育的观念还比较滞后,虽然是有变化,但是变化的量还不足以产生质变,教学模式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艺术,不应该被局限,而应该是思维的发散,是各种想象不断的变换,是真实和虚幻的结合。艺术教育应该摒弃偏见,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的思想既是高于现实的,又能和现实相融合。多元化格局才应该是艺术教育要走的路。而不是给他设限,这样艺术就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了。当前的美术教学还存在很多的偏见,对于学生的培养,写生和临摹是最主要的内容,注重技能的娴熟,而不重视发展个性,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被一点点地打磨掉。我国的艺术院校在绘画的教学上,多是基于写生的训练,尤其是实物写生,长期注重对眼的培养,而没有对大脑的开发,他们只能做到对实物的画面复制,却不能更多的做到创新,他们太多的依赖实物,而创造性下降。以像为佳、不像则次,这样的评价标准培养的出来的只会是强调写实而忽视抽象的学生。他们适应了学校的这套教学模式,并认为美术就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他们再教给别人这套理论,同样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另一批学生中,成为循环,所以美术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很迫切的。“艺术不能教”这一观念使得很多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和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不太重视个性化的指导和绘画创新思维的训练。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评价,再到学生的指导,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毕竟对实物的写实照片会比绘画做得更好,绘画要做的是照片做不到的。知识重要,但是想象更重要。因为相对于想象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正是无限的想象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习是一种能力,善于学习是很好,可是只会学习不会创造就不是我们所赞扬的了。中国的孩子学习能力都普遍较高,但是想象力却不足。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但是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我们不重视的话,就很难做到。

3.现有美术教育模式的改革

改革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的人才。在高校逐步建立起一个艺术的培养模式,写实的圈子要打破,美术课的重点要成为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模仿实物的训练要尽量的减少,艺术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要增加。艺术教育形式要尽量的多元化,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创新人才的发展。美学、艺术批评等这样的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批评在提高艺术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会分析,懂鉴赏,能看出艺术作品的优劣,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规避和成长。通过艺术批评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分辨力。对于新的艺术,能够理解并能给予公正的评价,不会因为艺术的怪诞或是逆潮流而对他进行排斥。你今天认为它不是艺术,可能明天它就是潮流。

篇5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篇6

二、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活动的“产品”是学生,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就是高师毕业生,而“产品”质量的好坏要由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评价。在笔者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情况的了解中,有部分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最常见的就是“懂而不会教”。部分毕业生专业水准不错,但不懂得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一肚子知识倒不出来,这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师美术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应该有所区别。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基础美术教育输送合格教师,二者办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精湛,并以专业方向教学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有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画综合四个专业方向。一年级主要是中国画基础课程阶段,包含书画常识、书法、素描、线描、写生、古画临摹、理论基础等。第二至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深研的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学科方向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如中国画花鸟方向课程为白描花鸟、古画临摹、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花鸟、下乡写生、论文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我们可以看出,专业院校课程设置详细具体,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由浅(基础)入深(方向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应该说,在中国画学习方面,专业院校侧重于知识技能的精研,高师美术教育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基础学习。但目前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学的“师范性”立场不坚定,从培养方式到评价体系都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忽视一般高师院校在师资和专业建设力量上与专业美院的差距,轻视美术理论、教育教法等课程的开展,甚至急于培养出艺术家为学校打响知名度,这种功利的取向模糊了教育目标。如,在高师美术教学实践中,一般设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实践类课程。在一些高师院校中,通识教育课是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类课程大概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程占50%左右,而突出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仅占10%左右,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被轻视,课程设置存在偏颇,反映到毕业生的质量上,其教学能力不高也是可以想见的。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1.明晰定位、回归“师范性”价值取向

上已述及,由于部分高师院校片面追赶专业院校,在教育目标上偏离“师范性”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弱化了教育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欠缺。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明确办学目标,回归“师范性”,回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目标。师范美术教育与一般的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如果在教育教学方面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标准进行教学,过于强调美术专业训练而忽视师范性,便失去了美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2.增加教法训练内容和人文基础课程

现在部分高师美术教学中,教法训练的内容受重视程度不够,而“师范性”的要求正是要培养“会教”的教师,因此,增加教法训练课程的比重是必然的趋势。目前,高师美术师范技能课程一般将中小学美术教材作为素材进行讲授,高师美术教育教法训练应紧贴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画教学为例,基础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山水花鸟的造型、表现技法及欣赏和评述,那么在高师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山水画、花鸟画临摹及创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实例,选取适合中小学教学的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学范例,为学生做示范课。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讲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分为2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欣赏山水画,分清近、中、远景在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方法,讲解树和石头的画法(1课时);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画,体会用笔、用墨的关系和对工具性能的掌握(1课时)。示范课后,应该让高师学生准备试讲,组织学生听课、评课、讨论,以取长补短,探讨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在教法训练课程中应增加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这一内容。计算机是现在中小学生熟悉的工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欣赏课,使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7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篇8

在改革过程中,美术教材中增加了一定的内容,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都未增加课时数量,很多美术教师都认为新课改之后,美术教材的难度与数量都较大,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重理论轻实践

高中美术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美术文化的渗透,教材的很多话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依然属于应试教育的附属学科,教师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传授美术文化,导致学生美术知识水平较差,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开始产生厌学心理,放弃美术学习。

(三)配套资料不齐全

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美术教学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仅需要硬件的配合,还需要相应的软件配合,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的硬件与软件都跟不上要求,无法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四)形式化问题严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呈现出了缤纷的景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严格按照教材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美术课也缺乏完善的考核标准,教学质量主要由学校重视程度与教师敬业精神来决定。由于缺乏制约,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布置一下作业,解答一下学生的问题就草草了事,这就严重地影响着高中美术的教学成效。

二、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想有效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入措施,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书法•篆刻”这个学习模块的教学中,即可采用导入教学法,先提问,看学生是否了解书法•篆刻的相关知识,再请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由大家共同进行点评,完成后,再为学生播出相关的音频资料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为感受美术美奠定基础。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必然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与扩充教材内容

高中美术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自有了新的定义,要想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扩充。例如,在关于现代美术作品的教学上,其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感到晦涩无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可以使用其他简单的西方美术流派来替换,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美术,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古代风俗画,可以将齐白石与现代画家中其中一部分合并起来,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绘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十分有益。

(三)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好美术节奏,还能够对其产生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此,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带给自己的魅力。例如,在中国古典绘画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其内容是美术与古典知识的混合,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回味中学阶段学过的古典知识,这种教学节奏明快,在短时间内,学生即可有效地融入到这种欢快的情景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状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多层次、立体性的美术氛围,让学生在感性的氛围中欣赏美术美,在选择教学软件时,需要严格遵循优化性与适时性原则。例如,在“绘画•雕塑”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系列的雕塑图片、视频,还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美术与电影的关系,再鼓励学生回味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创作。

(五)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是艺术性课堂与创新性课堂,应该鼓励学生释放出个性,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创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自由化与多元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天资潜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美术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扩展学生的眼界,不要给学生划定特定的条条框框。

篇9

字体是各种媒介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记录符号,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物。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笔画、形体结构进行美化装饰加工处理的一个过程。字形之美给人以优美的感觉,为了锁住受众目光,与时俱进的字体创新设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显得重要。各大专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否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字体设计课,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是各设计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课程。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文字的理性美感的研究。课程安排也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字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把训练重点放在文字的书写上,往往是临摹一段方正字形的宋体字、黑体字,或是摹写一段线形的罗马体、埃及体等,充其量最后安排一段字体的变形与编排组合就算完事。学生上完课后,只关注了文字的结构、笔画及书写,而对于文字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的文字创意则被忽视。WWw.133229.Com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变形书写,定格在约定俗成的传统模式中。这种模式不管多么完美,已经显得有些俗气而“老套”,已经是信息时代的绊脚石,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何使大专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使字体设计教学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如何使即将走入社会的设计人才学有所用?字体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对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是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对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要学会扬弃。首先,来分析一下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字体设计有着长久的知识积淀,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字艺术,比如注重传统文字的基本结构、文字理性之美、书写方式,培养学生快速、规范书写的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字体书写准确、生动、严谨和完整,对于提高学生对文字美感的认知和掌握书写技巧,有其科学和合理性,这是需要保留的教学优点等,对字体设计以后的发展也相当有用,需要继承与发展。但传统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老旧过时,只注重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认知与掌握,或是只注重摹写已成体系的字体,或是只做些许字体变化练习,就称为文字设计,从而忽视文字特殊创意的环节,重心没落在“设计”的概念上,这种模式是不利于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的,这样的模式需要抛弃。

二、给字体设计课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传授与时俱进的合理专业知识

新教学观念的注入,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设计人才。要想培养出这样的新型人才,字体设计教学必须时时观察现实社会的动态,形成一种能随时与时代跟进却又有一定设计规则的设计课程,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新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1.继承传统,偏重“创新”的设计理念

前面提到,我们要扬弃传统,对好的东西应继承发展,而对落后没用的东西则应坚决果断地抛弃。过去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传统的继承,学生的技能训练,重心在“字体”书写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设计”是这一课程的真正目的。其实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字体的了解与掌握,而主要目的是在掌握传统字体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具体的美化加工处理,也就是对其进行“设计”,创造出新的字体图形。

2.培养供需匹配的人才理念

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何用?服务于社会。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带着理想走入校园的设计人才,这些人走入社会将会造福人类。教学的专业知识如果是落后的,它与社会需求并不匹配,培养的学生也无法立足于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他们就很容易被淘汰,这样我们的教学也是失败的,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把培养社会供需匹配的人才作为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当今字体设计创新改革的必然。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如何培养出供需匹配的人才?这需要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专业设计教师们有着不断地更新的教学理念,关注时事动态、关注商业设计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行政法有趣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字创新设计,创新教学理念。

三、重新规划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是落实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

文字设计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后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也需要有新的规划。比如授课内容、重点与难点、达到的目标等,教学重心有了新的规定与调整。

1.设立字体设计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基础文字的规律与书写技能外,独立创作个性字体,字体创作过程就是字体设计过程。

2.笔者把字体设计课程分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式的梯度教学进程。

第一阶段:基本字体训练部分,占整个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一。这是对文字的构成、笔画的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阶段,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注重字体的基本的书写技能,可为下一步的文字设计打下深厚的基础。

第二阶段:字体变形练习部分,占整个学时的四分之一。此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基本字体的结构规律上进行笔画与结构的变形练习,把文字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图形化创意设计练习。

第三阶段:个性创意阶段,占整个学时的四分之一之多。综合文字美化装饰的创作手段,在限定主题的情况下进行个性文字创意创作,并利用现代电脑技术,使文字创意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阶段:综合其他设计元素进行文字设计,增强整体设计观念。

文字是视觉传达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它既是语言的诉求载体,也是承载形象信息的图形载体,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诸多设计元素中最重要、最具个性和活力,又最具独特的设计要素。但它却是现代设计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与其他设计元素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字体设计必须服从设计创意的内容,符合版面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部分服从整体。

3.传统的文字设计重点是在字体书写规律与技能上,而难点放在字体的架构上。然而,现代字体设计已不仅仅满足于此,除了创造具有很好架构的字体之外,还强调字体个性。因此,整个课程的教学重心是“设计创新”,重点放在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所以,难点也在此处,就是如何在限定主题,限定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字体个性化创意设计。

四、创造字体设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文字的摹写为主,从头至尾基本都是技能作业练习,学生难免会感到单调、古板、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现在的字体设计虽然紧跟时代,新的东西很多,但如果教学方法仍陈旧不得当,学生同样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且还显得杂乱无章。如何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不感到乏味呢?创造一个好的字体设计学习氛围显得非常关键。

如何创造?首先,教师要拥有广博的字体创意理念与创意知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文字设计课的高低档次,如果是一知半解,如山中竹笋一样,腹中空空,课堂气氛也永远活跃不起来,学生对老师也会失去信心,这种教学就难免枯燥乏味。其次,老师要有十二分的热度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外加丰富的文字创意知识与理念。再之,老师还要懂得如何捕获学生的兴趣取向。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态,进行专题研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欣赏并分析大量中外优秀的、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字体设计案例,或是模拟游戏空间创造文字游戏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字形、笔画、结构大胆创想,打散重构,形意结合,以图创字,以字为图,维度空间利用,字体与实物肌理、材质组合拓展,让字体设计课程变得趣味无穷、充满诱惑,让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字体个性设计中去。

以上是笔者为建立完善而具有时代特色的字体设计专业教学提出的改革创新的建议,希望站在设计专业教育战线第一线的教育者与设计者的角度,更多地开发新的创新字体的设计理念,使将来的设计趋于更加完美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咄咄逼人,气势恢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岛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什么原因使得它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超越美国的境界?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试图找出恰当的答案,并试图能够为美国企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他的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但是,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却较高出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同时,他也发现,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如IBM、普罗克特、甘布尔、柯达等,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上都与日本企业惊人的相似。威廉・大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二、Z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威廉・大内研究的美国模型中,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理性主义而著称,他们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和财务分析等元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除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建立的关系外,没有其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

而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即比较注重目标、信念,价值观、文化等因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它重视人性、重视人力资源,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潜力,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管理模式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密切相关。在日本的劳动大军中大约有35%能在大企业和政府部门中享受终身雇佣制。

经过对选定的日本模型企业的研究,威廉・大内发现了它们的企业文化特点:一是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多种纽带相互联系,涉及到生产、生活、工作、心理等方方面面。二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非常高,它们大多数以企业为家,当企业的效益不好时,就不用发放红利。三是它们的评价与晋级方式很复杂,而且多变,不太以所谓的生硬的绩效去单一评价员工的表现。况且他们的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物质待遇都是相同的,只有过了很久后才会显示出差别。五是日本的企业采取集体决策过程,每个有关人员都要关注在企业的决策中我应该负什么责任。六是管理过程中,既有严格的模式与手段,如他们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同时又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注,他们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每个人都能独立工作,每个人都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每个人都能够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三、美国企业文化的改变

威廉・大内的研究,在美国本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激发了企业文化的一次变革。许多企业认识到,正如大内的研究表明的,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职工的信任,“人”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元素,要在管理中更多的融入价值观与人文的元素,而不要单纯进行技术管理。如果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因而,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力图把组织设计得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情。

纵观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企业管理,大体上呈现了以下改变:

1.从忽视人到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现在许多成功的美国企业都把尊重人、关心人,即尊重全体员工放在首位,把它看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企业决策的方式,从只考虑管理者个人意见,变化为重视职工的民主参与在美国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过去只考虑个人意见,很少征求同僚或下属的意见。这种决策方式有其果断、快速和高效的优点,但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协调、政策难贯彻的缺憾。现在,他们改变决策方式,重视职工的民主参与,把个人决策与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3领导与职工关系的变化。传统的美国企业里,雇主与雇员是纯粹的契约关系,雇佣关系,因此,老板与工人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敌对情绪。如今,一些成功的美国企业,受日本成功经验的启发,把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劳动条件、与职工平等相处作为激励个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有些美国企业为了改善劳资关系,增加亲近感,改变过去“老板”、“雇员”的称谓,而改称“同事”,“伙伴”,“先生”、“小姐”之类。

4.从着重依靠制度管理过渡到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管理哲学。在企业中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重视员工的作风、价值观等和组织的一致性,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与个性发展。

四、结语

威廉・大内的Z理论开启了企业文化论理论研究的先河,也为美国企业管理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同时也为振兴美国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不仅对美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机械工业,2007~07出版

篇11

前言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学习美术,走艺术学校来谋求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送子女学习美术,可以减轻高考带来的压力,通过短周期的美术学习就可以通过较低的文化分数获得高校的录取。所以,对于很多美术生来说,他们只需要高考前几个月的技能培养就能很容易的进入大学,这也说明了,对于我国很多高校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大学美术的技能教育。近年来,随着艺术报考生的人数逐步增多,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也都在实行不同程度的扩招,也这样也愈发忽略了大学美术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如今的大学高校文化背景下,增强学校对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力,完善大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势在必行。

1.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美术来说,美术教育正飞速发展,但是美术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育却尝尝被忽视。基于此,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的现状我们做出了分析。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过于枯草无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他们对教学产生了厌烦情绪。而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只会愈发降低课堂的活跃气氛,甚至只是老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情况出现。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学习美术就是为了高考,为了减轻高考带来的压力,所以,在他们学习美术的期间,他们过于重视美术技能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概念,也没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大学美术理论教育中,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他们并不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快的在大脑中构成清晰的网络图。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理论知识,随着知识的枯草无味,他们只会愈发的对美术理论学习感受无趣和厌烦,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上的松懈也导致了学生上课会出现打盹、旷课、早退、玩手机等现象,这些给课堂营造了不好的氛围。对于大学美术来说,理应是理论与知识相结合,通过理论进行实践,但是,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来说,在大学美术教育中,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开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理论知识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造成学生愈发的不在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培养的美术素养。

2.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质

美术技能是美术专业中重要的时间内容的结果,但是实践同样需要理论的基础,对于美术理论的教育实践同样不能缺少。在古代的很多名画中,我们之所以不能体会到古代画家的心境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通过理论学习体会到美术的内涵,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观摩学习古人的绘画技巧。另一方面,对于美术学习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对于同一件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区别,而如果想要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评价,就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更好的掌握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加强对美术的内涵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美术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没么美术就不能再称之为艺术。对于艺术来说,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即兴发挥。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美术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日后学生毕业的最有力的帮助,这个时代需要创新。也许美术的理论知识是枯草无味的,但是经过一定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所以,对于高校美术理论知识教育来说,理论知识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3.改进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3.1改革教学体制,优化课程设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美术专业的选择,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面临着巨大压力的状况下,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体制,优化课程设置。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一样应该重视起来。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

3.2改善师生关系,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