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53: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新一轮课改已经持续了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基本上适应了以教师为课堂组织者、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主要流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感觉到这种模式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课业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摒弃传统的教法、引领课改的潮流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效课堂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内容的清晰化、教学行为的精细化是决定课改行为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特地对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做了比较清晰的界定,以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主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内容能否完成、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自主学习环节细化为五个步骤,并对每一步学习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系统读课文
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文章是经典的,注释是明白的,习题是精选的。自主学习先要系统的读完这些内容,了解文章主题、研究课后习题、思考编者意图、揣摩学习重点。这一步耗时不要怕多,关键在“系统”二字。阅读注释才能读懂文句含义,反复阅读原文才能理清结构、把握主题,深入研究课后题才能明确学习重点。
二、广泛查资料
广泛查阅一切资料,有效地补充独立阅读的不足,工具书可以扫清拦路虎、教辅书可以帮助解内容。这一步贵在“广泛”,对于了解相关背景、解读作者生平、研究文章体例等无疑大有裨益。
三、快速做习题
相关对应练习,如课后习题、导学方案等,读懂文章后马上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通过做题完成了一部分学习任务,检验了学习成果,发现了疑难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这一步关键在“快速”二字,确有把握的可不做、答案较长的简单做,既筛选了后面的学习重点,又提高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四、及时记问题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情景教学时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
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
(1)方程解的概念;
(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
(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
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研究物质的数量及图形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可视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函数中质点运动的教学,可以采用模型的可视化策略,让学生观看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比,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模型的本质属性;图形性质的教学可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与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思考、归纳得出正确的运动规律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性理解.板书和板画的运用,除了生动的直观性外,还能将知识信息以简要的、结构化的形式动态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入参与教学的整个流程,增进其对教师的教学思路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六、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方式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是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信息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经历对数学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核心的数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如何组织信息,形成知识结构.
1.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想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努力突破教材难点,牢牢抓住教材重点。
1.1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着眼于每册、每单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使前面的教学内容为后面打基础,后面的教学内容在前面的基础上巩固和提高。例如,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从整体上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纵向发展中的中间环节。这就是说,它前是点到线作基础,后是面发展到体。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第二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三部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面积计算是重点,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难点。
1.2努力突破教材难点,融会贯通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每单元每节课总会有一些问题,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单元,虽然学生对平面图形并不陌生,但真正要理解面积的概念还有很大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什么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周长?②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面前的桌子面,桌子棱,三棱交点。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能区别什么是点、线、面,以加深对面积的认识。③让学生比一比教室里的桌面和黑板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再比一比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什么是面积有了真正的理解。
2.灵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灵活教学,精讲巧练,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必须灵活教学,努力做到"新、实、活、用"(即设问新奇,注意实践,气氛活跃,学以致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1设问新奇,引人入胜。这是优化教学过程关键一环。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生性好奇,特别喜欢思考生活中一些新奇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问。例如,在( )+5
2.2注意实践,以动促思。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小学生不但生性好奇,而且好动,喜欢动手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实践,亲自进行摆、拼、剪、量、画等实际操作,动手又动脑,以动促思。例如,在教圆周长的认识时,首先让同学们准备了直径分别是2cm、3cm、4cm的圆,把这些圆分别在尺子上滚动一周,通过实际动手,加深了对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理解。
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习得、素养的提高与兴趣的产生。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仅仅关注教材内容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成为形式上的教材,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枯燥重复的词汇、语法、篇章、等级应试技巧等。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走入课堂的中心。
1.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1.1 教学内容选编。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个人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并巧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删减、替换或补充。比如,从学生的学习效度来看,语言知识无代表性、信息量不大且陈旧的内容最好删除;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太易或太难的内容需要进行替换;从学生的非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尽量选用“新”、“美”的材料,用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材料进行替换和补充;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角度出发,文科学生可适当补充有关自然知识的材料,而理工科学生可适当补充有关人文方面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语言及语言教学丰富深刻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发现、探究更宽更广更精深的含义。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贫瘠、静止,而是关注着人,关注深藏着人渴望探究的意蕴。其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管是词汇的讲解、语法的阐释、句子结构的分析,还是篇章的理解,就都不是单一、枯燥和重复的了。教师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解读内容和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教学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着学生和教师对其超结构中人文光环的解读,哪怕是单个的词汇和语法也显得生动富于情感。逐渐地,学生会习惯性地、自主地去发现并解读。
1.2 知识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从总体上提高语言能力。”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即是用外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外语交际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外语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外语学习者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是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在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例如,中国的学生遇到外教时常会这样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或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通常会是用How are you)?这在中国本来是很平常的问候语,但在英语本族语者听来会很不高兴,认为问话者不礼貌,干涉了他或她的私人的生活。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扩高职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表达和交际能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应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应该结合课文传授西方文化、并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当然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是无法将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所以文化传授必须是系统的,有目的性。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问候、致歉、道谢、委婉语等交际习惯的内容。
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仅提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这说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教学活动关系。
2.1 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在入高职时英语水平、文化素质、奋斗目标、专业需要都可有很大的差别。加之各地高职专业设置与师资水平的差距,各个行业与单位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差距。全国统一的教学思路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定要全国统一,必将造成既没达到各校本可以达到的高职英语教学目的,又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更糟糕的是有导致学生厌学的危险。因此,实事求是的承认差别,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反而可能带来高效率的结果。不同层次的高校,或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周期或侧重点。这样,才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来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才可以更好的开展高校英语教学,避免出现大范围学生厌学现象。
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提倡创新课堂教学。例如,以建构英语语言体系为中心内容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阅读、写作分别教学或阅读为主写作为辅的教学思路,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理论来指导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验证写作理论;这不仅改变传统的字词句篇的教学模式,而且从篇章结构讨论段落展开,从段落结构中分析句间关系从句间关系、从句间关系中研究句型结构、从句型结构中比较信息传递与从属化程度对措词的要求。把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把原有知识和新授知识结合起来;发挥新知识的触发作用、统合作用,更新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方式,促进学生建构个性化的英语语言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可采取理论阐述以课件展示为主,课件外挂在自主学习中心供学生自学;课堂教学重点操作演练(课件展示学生操作课件对照);将重点课文讲解转化为个案分析,验证所学新知,其它课文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运用所学新知识进行分析、体验。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反馈信息,教师集体研究分析,适时对制作的个性化英语语言体系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近年来,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折中教学法和“双外”教学法,也就是既训练外语应用技能,又传授对外交流知识的教学法。
2.3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巾的一个“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主张语言学习者是教学中心人物,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交流权力空间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用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达的一定教学内容范围内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观察、可描述的标准。“教学目标有三个特点:1. 它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制约着教学过程及活动;2. 它可观察、可描述和可测量;3. 它体现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明白其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非教师。所以,教师应走进教材了解内容,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如(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3)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4)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但需要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还需要知道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非过程或手段,并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例如:教授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3,Topic2,Section C时,笔者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莫扎特是个奇才,然后通过几个年龄阶段句子的描述,让学生惊叹于莫扎特的“wonder”,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他的兴趣。接着,笔者又引导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理解并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莫扎特如何成为奇才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熟悉课文,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还要运用一些刚自学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有效地把学科知识、现实生活与经验进行结合。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懂得了教材知识的应用。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这个过程包括分解、补充、整合、重构等;在这个过程中要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现实中很多教师备课时往往是看到什么就备什么,不能结合一个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更无法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备课,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笔者认为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方式等。除了这些方面的整合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0-02
由于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与第一课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实践性、专业性与综合性非常强,需要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勇于攻坚的精神与品质。武昌理工学院在第二课堂的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根据电子设计项目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法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
一、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计划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面向学校工科专业有电子设计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培训目的是通过电子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参训学生的较强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制作能力;使所有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严格培训明显提高自学及创新能力。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每年度招生200人左右,每届学生进行两个年度的培训,第一年度进行专业基础性训练,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后选拔合格的学生,经过7、8两个月的暑假赛前强化训练后于8月底或9月初参加全国(省)的电子设计竞赛,第二年度的培训为工程项目设计训练,完成6~8个电子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特点。第二课堂电子创新实践与传统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实验让学生理解课堂上讲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在已经熟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技术和知识去完成某一作品。所以,根据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摸索,学校制定了的一届学生两年度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如下页表所示。
二、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方法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让学生具有电子创新知识和能力,必须让学生做到:①对所学的有关课程知识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的基本能力;②对电工电子类、仪器类、控制类等专业所需的系统技术要有综合开发能力;③最重要还必需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研究、运用世界知名公司最新技术的能力。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现在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内化。
2.第二课堂单片机系统教学与工作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必须做到:①针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安排理论课程,更多的是扩充新知识的理论课程;②安排的实验课几乎全都是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的实验课,不同的同学在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实践中所使用的技术、器件和方法千差万别。因此,这些实验课还包含和同学一起实验、进行大量的贴身辅导。③实验课还包含为学生讲解世界知名公司的最新器件、模块和技术,并教会他们使用。具体的操作中,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基本环节进行了细化,分为五个环节:项目基础理论的学习、项目任务的布置、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项目制作、项目过程跟踪、项目总结与讨论。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第一年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完成单片机理论与小系统的制作。在学生进行单片机小系统制作实践开始之前,指导教师会提出单片机系统设计制作内容、条件与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预习、制作工具的熟悉。在此环节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在单片机系统的制作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只讲授制作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开放性教学和引导式教学,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提问、讨论,教师也根据学生制作情况进行知识点的询问,以判断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情况。在单片机系统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学生上交项目制作报告、项目总结。整个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安排4周的教学就可以完成。能够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作品,这应该与电子设计特色班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
3.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分不开。兴趣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电子设计培训的最初阶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在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学习与制作成果,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实际作品,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知得到提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能给他们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教学的本质就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学生对电子创新设计的参与热情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二课堂目的是辅助第一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试行办法.武昌理工学院.教字[2011]90号[Z].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8
体育与艺术都产生于人类劳动,有着共同的起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和促进,产生了体育艺术结合的运动形式。如体育舞蹈、花样跳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健美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现代中小学教育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都得到教育和提升。2011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艺结合带入体育课堂,在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进行体育课程创新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1 体艺思想与体艺结合
1.1体艺思想的内涵
体艺思想是指艺术以体育为载体,达到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教育效果;而体育又反过来作用于艺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艺思想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思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体育活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趋势,体艺思想的有机融合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外在推动力。
1.2体艺结合的内涵
纵观体育、艺术发展史,体育与艺术相互依存,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演变离不开体育。在我国体育、艺术发展的热潮之下,体艺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满足了人们在健身需要和观赏娱乐需要基础之上的体育艺术形式。广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声、光、影、图等多种表现手法下通过身体活动来展现人类情感的创造活动。狭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音乐、舞台、背景下通过展示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艺术活动。体艺结合能够提高艺术工作者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能使体育更好的展现出艺术性。增强大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更高的体育需求。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以体艺结合为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丰富个人的艺术细胞。
1.3体艺结合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而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体艺结合思想是两种学科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3.1求“真”--实践性
体育、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体艺结合是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1.3.2求“善”--立德树人
我们是社会的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在体艺思想引领下,有利于我们摒弃一些不好的思维观念。在体育活动中除了有竞争意识,更多的是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把“求善”的文艺思想作为体育锻炼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标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立德树人,成为一个真、善 美全面发展的人。
1.3.3求“美”--健身与艺术观赏双重性
体育本身就具有健身和竞技观赏性,而艺术则是美的象征,一个代表身体,一个代表灵魂。体育和艺术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契合,通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体育的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赏性。例如把游泳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花样游泳被称为“水上的芭蕾”,它把表演者力与美、体能与艺术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健身和艺术观赏的双重属性。
2 体艺结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1给体育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堂内容
体艺结合为中小学体育课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加上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丰富了体育课堂内容。举个常见的例子:跳绳是一项能有效训练个人反应和耐力的有氧运动,在许多中小学体育课上都把跳绳作为一项主要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传统的跳绳上进行了创编,还加入了音乐、毽球、舞蹈等多种元素。在中学实习期间,我在初一的体育课上也教过花样跳绳。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运动过程中,还主动创编新花样。有时我还会借来音响放一些欢快的曲子,在音乐的配合下他们跳的更加开心,动作规范,成功率也较高。总的说来,大家不仅积极参与,还团结协作。超额完成了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一节体育课是40—45分钟,除去热身、放松和老师讲解示范时间,真正能锻炼的时间只有20—25分钟。所以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20几分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和运动中,而不是浑水摸鱼。如果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用音乐和舞蹈动作配合起来代替传统的热身形式,大家不仅能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提高兴趣,还能全面动起来,达到热身的良好效果,避免在正式教学中出现意外受伤等情况。在具体教学项目中通过丰富的艺术教学形式让体育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2.3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基础阶段,决定了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体艺结合有利于培养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艺结合的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的主动性,建设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一门或几门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 3 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创编模式的构建
3.1 以人为本,完善体育课程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艺思想引领下的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完善:
3.1.1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
这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体艺思想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柔韧、灵敏、反应、耐力等体能的协调发展,掌握和运用基本的体育技能。
3.1.2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上通过体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
以体育为载体传达的文艺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发其社会功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与社会交往能力。
3.1.4培养美感、立德树人,实现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体艺结合就是把体育运用到生活中,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格。
3.2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堂一直以普通的跑、跳、投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越来越多学生对上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选择偷懒,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只是逃避文化课的时间。在这种现状下,体育课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满足不了参与者愉悦身心、释放课业压力、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根据体艺思想的引领,我们可以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1)技术类:传统田径类、球类、舞蹈类(啦啦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艺术跑跳类(花样跳绳、毽球等)。
2)运动参与类:个人表现类、团体运动类。
3)体育活动类:课外活动、健身健美、运动交往。
3.3 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体艺思想的引领下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3.3.1课程内容与目标
好的课程内容要符合课程目标,在体育课上选择体艺结合的课程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3.3.2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优化体育课程时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3.3.3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在体艺结合思想下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既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时才是最好的状态。
一、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践路径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
1.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创新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自身对于新课标和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认识,在思想层面重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只有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在务实上有出色的表现。在把握新课标的目的和高效课堂构建的宗旨后,以二者为中心,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调整旧授课模式,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打破旧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适当的创新,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习的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老师耐心地进行解答,在师生交流的同时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自我探寻中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效的备课方案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备课方案则是引导者的所指方向,故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做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备课方案,要求老师在回归课本的基础上,增添课外知识,结合高效的课堂目标制订高效的备课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等有了新的要求,课堂内容更加精炼,教学目标多元化,师生角色定位转变,发展性评价广泛应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具有更多选择。新课程的实施最终指向于“高效”二字。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现状
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堂目标的设定、对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转变。当然,由于教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勤奋程度等的不同,以及学校繁杂事务的干扰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并不是十分高效。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影响了课堂内容的组织,对课堂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别,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不能够做到效率最大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课堂内容含量的把握上,每个课时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足,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构架,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对课堂效率产生了影响。
2.课堂评价方式初步转变,但存在评价滞后、片面评价等,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评价方式的转变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课堂发展等作出最及时的评价,也不能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对内容作出最有效的评价。在评价某个问题或者学生的表现时,会出现评价不够全面、只评价某一方面的问题。滞后评价错过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时机,片面评价忽略了学生和课堂的闪光点,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课堂组织形式从满堂灌转变为合作探究,存在合作无效、探究时间过长等现象。
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对合作问题的设计、合作时间的划分、合作效果的评价等都不能达到最佳,存在着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效合作充斥课堂、合作学习时间或长或短等现象,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4.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既有角色定位,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体和课堂推动者。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前教师只需要将内容讲解清楚即可,课改之后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掌握,而且对课堂的评价、学生的合作等都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部分教师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造成了课堂的松散和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堂高效策略
1.钻研教材内容,精炼课堂内容,从课堂含量上“高效”。
课堂高效首先应该是内容的高效。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字词、口语交际、习作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向和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内容,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知识含量、能力含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含量,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各个层次的目标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内容合理而精炼,做到课堂含量的高效。
2.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炼讲解语言,让课堂表述“高效”。
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师讲解效率的提高。教师讲解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授课方法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对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设计时,要预设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讲解语言、讲解方式等,在课堂上根据生成合理使用讲解语言,精炼、恰当的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做出科学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展示和点评,从而让课堂表达有序而高效。
3.设计恰当的课堂评价方式,用评价做指引,让课堂走向“高效”。
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较强,所以十分注重教师以及同学的评价,同时,评价也是教师掌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课堂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等来设计课堂评价方式以及用语,用激励性语言、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运用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和探究学习的效率,让课堂在高效评价的指引下走向高效。
4.制定合理的课堂目标,以目标为指标,做到目标“高效”。
每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课堂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和依据,也是学习学习效果的指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合理的课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落实目标。课堂目标既不能太多,也不能过于繁杂,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点要放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教学中以目标为指标,用最高效的形式落实完成目标。可见,精炼高效的目标是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毫无疑问,高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极力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更加用心的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才能够更高效,才能够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郎艳玲.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