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54: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国家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68-04
【作者简介】朱静晶(197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教师。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提到的课程资源是指相对广义的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幼儿园课程是感性的和行动的课程,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但在目前的课程实践中,教育者的课程资源意识还较淡薄,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不够,课程资源闲置、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我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我园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是以主题脉络为线索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幼儿在各主题活动中前后经验的衔接,引导幼儿在自主建构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以往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课程资源库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幼儿园在课程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课程资料是按照领域来收集的,这与课程组织形式――综合是相脱节的;其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课程资源会因年级组的更替、教师群体的变化,出现相互之间不了解、衔接不良的问题,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重复的劳动;其三,缺乏电子版资源目录,资料管理员不清楚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资料,使得教师处于盲目寻找状态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主题活动实施的进程和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以主题的发展脉络为抓手,打破按照领域收集资料的方式,建立主题活动的资源库,避免教师的重复劳动,将已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本文从中班主题实践和研究入手,优化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幼儿园课程资料库。
二、优化中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策略
(一)整理和分析原有主题活动资源
1. 整理主题活动的物质资源
在多年的园本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图片、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存放在幼儿园资料室中,并未结合主题的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在使用时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或重复制作。在建立资源库之初,我们首先对中班年龄段现有的主题活动资源进行了整理,列出已有的课程资源内容。
2. 分析主题活动资源的现状
在整理了中班各主题现有的资源后,教师们逐渐建立了资源意识,并在主题活动实施中开始注意收集课程资源。通过将现有的资源和主题活动的线索对应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1)教具数量的不足。随着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机制的改善,同一年龄段的平行班级不断增多,1~2套的教具无法满足5~6个班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具缺少的状况经常会打乱主题实施的顺序。(2)与教具配套的图片和挂图有的比较陈旧、有的已经破损,还有些内容无法与新时代生活和主题不符。(3)缺少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内容。(4)一些纯文字的说明无法清晰和准确地表达实施的内容。(5)随着年级组的更替、教师群体的变化,有些资源流失了。(6)关注教学活动的资源多,但关于区域活动的资源少。
(二)明确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标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哪些资源可以作为素材内容纳入到主题活动资源库中呢?我们结合我园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实施的特质,明确了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标准。
标准一:以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为主体。资源库素材内容的选择和制作应以是否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为首要的标准。
标准二:按主题线索脉络安排资源的顺序。资源库的建立是为课程实施而服务的,而日常教学是遵照主题线索开展的,所以资源库的素材应当按照线索的要求归类建档,以保证资源的序列性和主题活动的正常开展。
标准三:常备资源和备选资源有机结合。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那些传承下来的活动外,还有一些活动是由特殊事件生成的新内容,且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在建立主题活动资源库时应将常备资源和备选资源结合起来,使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适宜。
(三)优化主题活动资源库的框架结构
对按照标准收集和整理的资源素材进行类别的划分归档,才能保证主题活动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序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1. 制定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素材分类框架
主题活动素材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性教具,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材料,日常生活、幼儿园环境中的可利用的资源。结合我园综合课程的特质和主题活动实施的实践情况,我们将资源库的素材内容分为实物、电子、环境三大框架进行归类整理。具体分类见下图:
2. 建立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网络平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资源的传输和流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在主题活动资源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高科技方式,在归类和建档素材资源的同时,结合素材的类型,在园内电教管理人员和园外的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主题活动资源库网络平台。如下图所示:
主题活动资源库的素材分类框架和网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三大功能。一是目标检索,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电脑及时、迅速地查找到活动需要的素材内容,避免了因盲目查找资源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二是在线播放,教师可以将查询到的视频、音频、PPT等电子资源随时播放出来,让幼儿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三是有效管理,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资源库网络平台,查询到所需资源的状态,如资源已被借阅,可以查到资源的去向,保证了资源库素材内容的稳定性,真正地将资源有效地运用于课程实施之中。
(四)调整和丰富主题资源库的资源素材
素材内容的丰富性、适宜性对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标准对资源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更新,以让资源更好地发挥促进主题活动实施和幼儿发展的作用。现结合中班上学期的“蔬菜朋友”主题活动资源素材的调整先后的结果为例说明。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整和丰富幼儿园原有的主题活动资源,素材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素材的数量变得更加充足。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五)规范和完善主题活动资源库的机制
针对新形成的资源库内容和归类方式,我们在原有园舍物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新的机制,以保证资源库素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 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分配
资源库的建设人员主要包括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中班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专业电教管理人员。中班教师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和能力,在社会、健康、科学、数学、美术、音乐各领域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制作、收集和整理相应的素材资源,专业电教管理人员负责将这些内容中有关电教的素材放入资源库的网络平台中,方便教师使用。
2. 资源库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
资源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时间是依据主题的实施时间为标准的。当主题活动结束后,年级组内的教师们将各自负责收集的素材内容分类整理好交给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将这些资源收集到主题资源库的实物资料库中。
3. 资源库资料的入库审核、登记、借阅、定期的更新制度
年级组长与资料管理员对收集到资源库中的物品进行交接,并统一由资料管理员进行审核和保管。教师在需要借阅时必须通过资料管理员取放,并且认真地进行借阅登记,保证素材资料的去向明确。当资源材料出现破损或遗失时,资料管理员需告知业务园长和年级组长,以便及时修补和更新,使资源库真正成为实施综合课程的有利保障。
三、优化中班主题活动资源库的价值体现
(一)充实了主题活动资源的内容,保证综合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中班主题资源库的建立,梳理、调整和更新了原有主题活动的资源,使素材的内容更加切合综合课程的主题实施要求,为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他们将主题活动实施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效保障了综合课程的实施。
(二)活动素材传输的便捷,使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成为现实
我园实施综合课程教育已经二十多年,在历届教师们的辛勤钻研下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园本特征的、经典的教育活动和主题资源。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完善,不仅使这些经典的活动素材得以妥善保存和管理,而且高科技的手段使素材的传输更为便捷,满足了教师随时使用和学习的要求,实现了资源在教师工作实践中的流动和分享。
(三)丰富了幼儿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在资源互动中获得发展
主题活动资源库的建立,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材料,让幼儿能够更加充分地运用多种感官,多通道地获得检验和体会;尝试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多种与同伴共同分工、合作活动的机会……在充足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幼儿在与资源充分地互动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四)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增进教师队伍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是主题活动资源库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更是受益者。教师从使用资源素材时盲目地寻找、重复地制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或在主题目录中按类查找就可获得资源。每位教师虽然在资源库制作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劳,但却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带来的便利。更为重要的是,由资源共享形成的互惠互利意识有效地增进了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凝集力。
(五)资源的调整和更新,促使综合课程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资源库里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普适的,而每个班级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都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教师还会在资源库素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通过对资源的调整和更新,会产生新的问题,促发新的思考,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螺旋形上升中,综合课程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丰富多彩,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活动类型主题。主题的确定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途径选题。
1.贴近日常生活选题
从熟识的事物中寻找活动主题,因为发明制作类的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种用具等,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食品、用品、器具等有没有问题,有哪些缺陷,吃时或用时有哪些不方便、不如意的地方,从而加以改进。如“探究不同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是学生以鲜奶为原料,探索发酵温度、时间、菌种等不同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好的制造方法和改进方法,使其知道低碳饮食,提高自己的探索改进实践能力。
2.走进大自然选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所以,当他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漫步在校园,或星期天、节假日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留意观察,会有意外的收获。如“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的主题活动,有个学生发现学校、路边、田野等不同地方,不同树叶的斑点都很有规律,都呈现圆形,有大有小,有些出现在叶背上,有些叶背、叶面都有,而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于是产生了疑问,是谁使叶子生了斑点?植物叶子为何有这么多斑斑点点?学生跑过来问老师,老师引导他们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学生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①人为的破坏;②树木营养不良;③叶子老化形成的斑点;④鸟雀等动物的损害;⑤植物的病虫害;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经过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咨询老师、查阅资料,等等,上面的情况都有出现,但学生最后确定了研究的方向:使植物叶子长斑可能性最大的是受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伤害。于是学生确定“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如“校园植物知多少”“ 蚂蚁行为探究”项目,是教师在项目活动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利用生物、植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的启蒙落到实处。
3.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围绕工艺品制作进行选题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软陶、印染、雕刻、糕饼等项目作品的制作,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很好内容。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使学生在选择、组合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创意软陶”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周边泥塑资源丰富及学生喜欢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雕制的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软陶”工艺制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还能使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4.结合实用技术、科学方法的传播进行选题
就从化区的经济、科技普及情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调查,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从化流溪河今夕调查环保行”科技主题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员咨询等活动,学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对这条河流经市、区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的水况进行调查、实验、分析,获得证据,提出防治污染的方案。
5.围绕热点问题选题
活动主题应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以及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确立活动主题。如“我与神舟十一号同行”科技实践活动,针对神舟十一号飞天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从中了解中国载人航天研究的科技知识。
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考虑本校实际,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需求与存在的问题,体现地方特色。活动的主题要鲜明,要有时代感与感召力,还要融合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二、基于活动计划的安排
选定主题后,就要确定应达到的目标,并着手制订周详的实施计划。所以,方案计划应包括两方面。
1.确定目标
(1)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指导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探究、合作等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沟通、分享与合作,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行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并作必要的调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刻苦困难的意志。培养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2.实施计划
(1)根据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前期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确定具体要求。
(2)从目标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可利用状况,对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规划。应根据主题范围的大小、性质特点选择,注意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丰富活动过程。
(3)榱吮Vぶ魈饣疃顺利、成功地开展,需要做好物质上、心理上、组织上以及时间、空间上的准备。如人员的分工、计划活动开展的具体事项,时间、地点要事先落实,告知当事人。教师要根据选题预测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写出“活动注意事项”,提出活动建议与要求。
(4)设计活动结果的交流与评价方式,包括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交流、总结以及评价、反思的具体形式。
(5)小发明、小制作的作品设计活动注重操作性与针对性,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我们从确定设计主题―搜集资料并分析―形成设计构思―实际操作做出样品―应用改进完善―总结评价的模式来设计、策划和制作,从而使作品得到改进完善,达到最佳效果。
三、基于实施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的,因而在指导时更应注意做到及时、灵活。
1.指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发现一个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否则,事后再重新回忆就非常困难。因此,学生要随时把发现的问题以及涌现出来的各种构思随时记录在本子上,成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或小制作、小发明的“火种”。久而久之,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记录本也成为学生日后科技创造发明的智囊和帮手。
2.指导学生论证主题是否可行
主题的选择,从“小”入手,从身边的失误突破,以及考虑学校与社区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与资源。活动主题切口要小,避免假、大、空,切忌贪大求全。因此,一定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完成这项科技创新活动及制作发明的能力、材料和资金等条件。
3.指导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
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讨主题,只有具有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的选题才能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4.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制作发明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
为了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即调查一下市场上有没有这种产品,有没有人申请了该作品的专利。也可多向有经验者咨询,或利用网络等直接进行检索。制作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要,如果制作的作品社会效益差,不具备实用价值,即使生产出来使用也极为不方便,说明这项作品没有实用性。
四、基于活动效果评价的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元化的,但无论哪种方式评价都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关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程度以及操作行为、合作情况、活动体验等。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要兼顾活动结果或成果的评价,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对探究结果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应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常采用教师、家长、学生、小组评价等相结合,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五、结语
近年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广泛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科技创新活动正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012年12月7日,我校被评为从化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我们相信随着课程开展的深入,在思考中行动,在研修中提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管锡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周又红,李 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4] 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5(9).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明确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体现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办学总目标的一致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确立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需要。1.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情况,结合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围绕自然环境类、社会经济类、个人发展类、历史文化类、跨学科综合类五个类别设定研究性学习参考选题。2.设置了社区服务课程。我们确定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社区服务活动,即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尊老爱老活动、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3.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实践范围主要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如节日活动、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外出考察活动,如参观活动、调查活动;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充分发掘各类资源,丰富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内涵。1.利用社会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比如:我校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将科技馆的每一件展品设计成研究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提升社会实践课程的内涵。2.利用社区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如进行了《北苑家园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社区服务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3.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化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研究等。4.利用学校自身的特色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学校承接着8个教学班的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办学任务,我们引导全校学生选择了《土尔扈特部落的民族特点》《清真食堂的营养搭配与探究》等研究课题。
2002年学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培养"分课题的研究。并且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以课题带动课程研究,以课程推动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我校承担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顺利通过省、国家课题组的验收,圆满结题。并被国家总课题组授予"优秀实验学校",王景考老师被评为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实验中先后有数十名教师的论文、优质课、案例在国家总课题组、省、市、区获奖。课题实验成果多次在各级研讨会上交流。
2007年我校凭借着这种扎实、强劲的科研实力,再次参与了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及河南省的课题研究工作,并被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确立为"实验学校"。
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分别被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优质课《我给闲置物品找新家》在全国研讨会上观摩,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被评为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2011年成功申报教育部 "综合实践活课程研究与实验"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三级课程" 的校级实施与研究》,学校先后有10个校本优秀资源选入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资料》。
2011年9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走向常态与有效》结集出版。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与引领下,扎实工作,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三级课程" 的校级实施与研究;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在区、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推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引领者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负责人,看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我很欣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梦想的探索之路,现在我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作为一名校长,怎样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校级常态实施的坚强后盾。
一、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贯彻落实《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意见》精神,以及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开设了十余个年头,但是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它还是一个新生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课时。结合上级要求,我校始终保证每周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课程如何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被占用。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拓展课程计划内容,从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一、二年级为校本手工课、活动课;三至六年级按要求开设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落实教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开展
一门课程在学校常态开展,必须有一个优秀的课程团队,教师的选择和配备就是打造这个团队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教师配备上我始终坚持三个必须:
1、必须要有固定的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兴的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需要对活动实施进行专业指导和研究,因此学校要想把课程推向常态,必须有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研究,这就需要专职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我校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在教师配备上设有两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名为主抓综合实践活动的王景考老师;一名为有手工制作特长的董中捷老师,同时根据工作安排配备1-2名兼职教师。事实证明这也是我校课程常态发展的关键所在。
2、必须要有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团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成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参与,所以我校近几年来一直是秉承三级指导教师团队。一是有两名专职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师资队伍的核心;二是结合学校活动由大队辅导员做兼职指导教师;三是校外指导教师,学校聘请法制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做校外指导。
3、必须要不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开放性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的完整生活领域,教师除了具备课程的热情,还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综合实践教师培训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参加各种研讨会、培训学习,人均培训费居学校前列,只要有综合实践活动会议就让老师参加。近几年来,先后2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区级培训,这也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保障之一。
三、落实课程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开展
1、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做常态推进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或者称作资源包,它的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从学校开设课程方面来讲,的确需要教材作为课程定位的基础。学校也一直坚持每年征订海燕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每学期课本征订中详细计划,保证学生用书人手一本。在教材使用问题上,把省编教材定位在"抓手"位置,即作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帮手和媒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把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定位于"缰绳",牵着师生走。特别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新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这些"教材"为从没有接触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教学范例",使他们在课程教学中有了起码的"方向感",不至于陷入"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迷茫状态。
2、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学校所承担的职责还有校本 "课程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换言之,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的规划和开发,因为"教材"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根据我校教师和学校实际情况,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一、二年级校本活动资源开发。根据规定,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利用教师优势一、二年级开设了手工课程、活动课程。我校专职教师董中捷老师一直在手工制作上面有特长,于是就安排在一、二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手工课程、活动课程专职教学,老师自编校本教案、自编主题,精彩的手工课程、活动课程吸引了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就是劳动技术教育,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为三至六年级开设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资源开发。在课程实施和课题实验中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并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完善,去粗取精形成优秀的课程资源。与省编资源相比,校本资源更符合学校校情,更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是省编资源的有益补充。如校本资源《身边的唐三彩》就是极具洛阳地域特色的活动。
还有我小开发的校本资源《小换客易物节》,这是一个中短周期的活动,课程资源来源于学生的一次活动。周日,我校学生参加了洛阳日报社在亚世广场举行的一个易物活动,周一回学校后和老师交流了心得体会,家里很多闲置的物品在活动中不仅换到了一些自己心仪的物品,提升了闲置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活动中还交了几个外校的朋友。学生描述的绘声绘色,教师听得全神贯注,这也给我们学校教师一个启发,学生的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于是就开始着手设计《小换客易物节》这一活动,查找资料,调查学生,确定活动方案。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资料、体验易物的快乐,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易物的价值、原则、方法,经过几次活动实施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学校把这一活动推荐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获得好评,逐级推荐参加高一级别展示。在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了展示,得到陈树杰教授的好评,称这是一节"基于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例,并被收录在省编教材中。2009年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研讨会上做了精彩展示,分获教育部一等奖和全国教师学会展示课一等奖。《洛阳晚报》"教育周刊"也做了详细报道。
再说一个正在进行的中长周期活动《校园小交警》,各位老师课间可以到教学楼看一看,在学校的每一层楼梯口都有学生在指挥 "交通",这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长周期活动《校园小交警》的实践活动。
学校新建教学楼,宽大的楼梯让学生不能适从,甚至成了他们的娱乐场地,大队部多次在班会上进行文明行走和安全教育,但是,教师的说教和强制手段对学生教育效果都不理想,学校德育处就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商量,是不是能开设校园文明交通行走方面的活动,结合教材中《交通与安全》这一类活动,以大队部为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团队为指导教师的《校园小交警》活动就确立下来,开始由学生和教师分别设计 "校园小交警招聘启事",学生积极参加,接下来学生查找文明交通资料、制订小交警守则、设计小交警报警台、巡逻岗等、最后分大队进行校园小交警实践活动。学校不再进行理性的校园安全、文明行走教育,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实践,进行感性的体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四、方法指导课分解进行,精心指导
根据海燕出版社省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资料》和郭元祥教授《综合实践指导》要求,按学生年龄段特点,将3-6年级学生学年活动分别进行规划,对重点活动方法进行分解,结合具体活动内容,进行方法指导课专题教学。
方法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活动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自主开展活动。因此,学校课题组将24个方法指导专题进一步分解,三-六年级每学期主要集中进行3个专题辅导,同时渗透其它方法指导活动。
通过一学年的实验,主要取得以下经验:
1、方法指导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计划、有层次;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11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为推进综合实践课程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确立了坚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就学生精彩人生”的学科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管理促进课程实施
“校长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朝阳课程,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 能够在学校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校能够重视这门课程。我校坚持把综合实践的课程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确立了“校长是学校综合实践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建设理念,采取由教导处主管课程落实、政教处主抓活动开展、教科室主导课题研究的三线交叉管理方式,指导任课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实践活动或成果展示,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多层面、分阶段督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以课题深化课程研究
“课题化研究促进了教学的深入。”
作为不同于传统知识性传授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呢?我校提出以课题深化课程研究的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出台激励机制,倡导人人都参与、人人有实效的课题研究策略,让教师有兴趣做下去。其次,摒弃“假大空”的课题研究通病,降低重心和难度,突出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实现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让教师有能力做下去。最后,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会,交流研究所得,让老师在思维碰撞中有所悟、有所想、有所得,让教师有动力做下去。
通过“接地气”的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以师资强化课程效度
“教师能走多远,课程就能走多远。”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所面临的师资培养问题、资源挖掘问题、课堂实施问题、课外活动问题等诸多问题中,决定课程实施的最终因素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参与,课程仍是“纸上”课程。
要把对课程学习的认识提高到做好工作前提保障的高度,通过各级教研活动及培训,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加深对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提高对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开发、组织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依托校本培训这条主渠道,通过理论培训、以课代训、以活动代训等有效的培训形式提升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实施水平,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度。
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指导老师,配备了以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引领,市、区优秀青年教师主导,班主任及综合学科教师协助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来实施课程。并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规定每学期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研讨分别不少于3次,由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区学科带头人上引领课,骨干青年教师上汇报课。
四、以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孩子的手指间流出来的是聪明和才智。”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丰富的课程形式为基础,将综合实践活动聚焦社会热点、接轨学生兴趣、着眼综合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 聚焦社会热点
结合中国神舟系列升空,学校实施了 “我为太空种子安个家”种植实践活动。通过三个月的浸种、撒种、移苗、施肥、搭架等日常观察与管理,学生们经历了种子的成长,收获了果实,收获了能力。依托“市民环保行活动”开展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走进水源地”“生命之水”等系列参观实践活动,了解了工业废渣如何几经探索实践变废为宝,知晓了废旧电器如何拆解回收再利用,惊叹于武汉乙烯公司高科技自动化管理和废气废水绿色排放水准……学生社团“绿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社会焦点话题――“雾里看霾”环保实践活动。通过“雾霾知识”我了解、“雾霾环境”我调查、“雾霾指数”我监测、“雾霾防治”我先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亲眼去观察、亲手去操作、亲身去感受我们的环境。该实践活动还荣获了湖北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2. 接轨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以益智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大比拼”实践活动。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主题,通过跳棋、连珠五子棋、华容道、九连环、智力七巧板、魔方、多米诺骨牌等益智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动脑,在“玩”中实践。今年,在倍受学生喜爱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玩转你我的精彩”魔方挑战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基础活动、进阶活动和趣味活动三个环节,让学生学习七种不同类型的魔方,通过个人单项赛、团体全类赛、个人全能赛,激发学生们热爱挑战、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活动一推出就受到学生的“疯狂”追捧,一时间,走道里,楼梯上,满是学生学习、交流魔方还原的场面。几年来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智潮”,一批批小选手成功晋级为“头脑风暴小达人”。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实践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做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能完全彰显课程的精彩。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呢?
一、 确定主题——要让学生心动
所谓确定主题,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所以,确定主题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好活动的主题。
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因此,在选题阶段,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出发,根据选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心动,逐步萌发不可压抑的探究兴趣和和活动欲望。如,为了引导学生研究家乡的野菜资源,在活动前,我出示家乡民谣:“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 读后让学生思考:读了这首儿歌,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了家乡的野菜,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野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出示一些家乡野菜的图片,请同学说出它的名称。由于学生对家乡的野菜并不陌生,他们大多数都能比较兴奋地叫出野菜的名字,就是遇到不认识的,我也引导学生先记住它的形状,鼓励他们课后自主去研究它、认识它。这样我就顺势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野菜飘香》。这时,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我们家乡的野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研究什么内容?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归纳分类,最后形成研究子课题:
1.野菜的种类 2.野菜的生长 3.野菜的吃法4.野菜的营养价值5.野菜的经济价值
学生围绕研究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自行推选课题小组长,自主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 实施探究——要让学生行动
毕竟“心动不如行动”, 因为行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会更加精彩。所以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活动欲望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走进一个更加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在这开放的时空里,通过调查、参观、访问、整理、研究、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活动,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完全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多种探究的能力。
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研究课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探究活动。研究野菜种类的小组,先成立采访小组,通过采访有经验的老农或自己的长辈、邻居,了解家乡到底有多少种野菜,然后组织小组成员,到田野里、小河边、马路旁、山坡上去采摘各种野菜,把它制作成植物标本,再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采访他人或查阅资料,了解所采摘野菜的名称、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等。研究野菜吃法的小组成员,他们先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各种野菜的吃法,然后再成立调查小组,去调查家长、邻居或厨师,了解其它各种野菜的吃法。最后他们通过相互交流或查阅资料,编写出家乡野菜的菜谱,并自己亲自动手,在家里制作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野菜佳肴,和自己的家人或同学分享。
三、体验交流——要让学生互动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关注活动的过程,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组织了学生课题研究中期的汇报交流。通过引导,各小组不仅汇报了自己的活动经过,还交流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与克服的?在活动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小组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不下去是怎么做的?采访时被人拒绝如何应对的等等……通过充分的互动,学生不但交流了活动的过程、探究的方法,还交流了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四、成果展示——要让学生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每一个主题活动基本结束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成果展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成果展示?首先要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成果展示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地想去表达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把成果当成一种“作业”。其次,成果 展示的方式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爱好特长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可引导其口述活动的经过与活动的收获;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其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制作的相关作品;擅长表演的学生,可引导他们用小品或歌舞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活动收获……不同的活动主题,应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的类型特点,引导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最优化的展示形式。如:小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演讲辩论等形式来展示;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作品展览、过程展示、讲解说明等形式来展示;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等形式来展示;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采用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一份小报等形式来展示。
成果展示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学生在主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交流了探究的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的体验。在整个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样就逐步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