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5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路径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9-0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1,2]。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对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此,本校药学院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实现本科教育向创新基础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各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的途径[4-6]。《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是本教学团队于2004年开设的本科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融合多学科,涉及的知识广,包括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方法、流程、法规,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我们并不是通过安排更多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是在18学时的小型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主线,将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为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药、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若详细讲述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数,可能会使学生重复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甚至会让有些学生感到课程繁重而却步。因此,我们在有限的18学时中,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精心选择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更注重介绍了解各领域的途径,提供各学科“接口”,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药的现状与发展等三大部分。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且不时更新。在课堂上,我们重点介绍《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以及中药新药申报的基本流程,让学生了解中药新药的类型、申报资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时分析近年注册分类的变动内容及原因,让学生体会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诸多法规,在课上仅指引学生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最新版法规,并强调在研发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法规的变动。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课程选择提纯工艺、制剂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这几项重要的研发内容展开讲述。由于每一方面仅2学时,因此我们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核心环节,初步但较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增加自学的内容,将各种方法、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并让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现状与发展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我国中药新药的现状以及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策略。这部分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研讨主题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是根据中药的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适时调整,在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展中药新药的使命感。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多样,且学生层次不一,高、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单一的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内容与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界颇受认可,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具体课程中尚需摸索。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的设备,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该法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我们主要应用该法介绍中药新药研发与申报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与重要方法,使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快了解研发的概貌和重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提示学生可拓展的自学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了解主线和重点,课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此外,讲授法还用于介绍新药研发的实际经验,因为经验很难从书本中获得,是教师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积累。
2.案例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因而逐渐推广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7,8]。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案例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析,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常引入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比如在介绍完提取工艺的各种方法之后,给出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提取工艺实例。多数学生通过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找出工艺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设计出新路线;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联想到之前讲过的,甚至是课外获得的知识,延伸至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探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3.研讨教学法。该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9]。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研讨,最后教师补充并总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案例教学法类似,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问题,但研讨法中的问题更宽泛,不局限于案例。
关于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案例,这在上一点案例教学法中已介绍;第二类是较具体的问题,如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与上一版的改动之处及变动原因。这种主题的范围较窄,目标明确,学生查阅和整理文献比较容易,刚开始的研讨通常设计这类主题,让学生体会研讨的过程,但又不会感到漫无目标、无所适从;第三类是宽泛的主题,学生可以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如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学生可以自拟题为提高质量是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的关键。这类主题只是定方向,具体目标不太明确,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缜密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经过一两次前两类主题的研讨之后,我们设计这类主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药物的立题与设计至关重要。
学生研讨的形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独立准备并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种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三种是以所持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研讨,学生从准备到课堂研讨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不断更新参考资料
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紧跟政策法规,所以参考资料不是固定的教材,而是不断更新的书籍、文献、法规等。我们除了建议学生参看一些书籍和最新的文献外,还教给学生查阅和获得文献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使可以吸收新鲜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主摄取新信息。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都有重要影响。刚开课的几年,我们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靠死记硬背课堂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对拓展课外知识的热情不高。为此,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交流讨论的表现情况(占40%)与课程论文(占60%)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讨论占部分成绩的驱动下,一些原来对讨论热情不高或因不善言辞而不愿发言的学生,也认真投入课前准备与课堂交流。虽然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考核压力所启发出来的,但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乐趣,逐渐增大胆量、敢于表达观点。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研讨气氛活跃,迸发的观点更为全面、新颖。课程论文代替闭卷考试,可以综合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十分重要。
总之,本团队在10余年的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改革,不仅“授之予鱼”,更注重“授之予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研究与开发中药创新药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7,23(2).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叶德泳,朱依谆,侯爱君,毛华,常英.实施CHIPS教学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新途径[J].药学教育,2009,25(6).
[4]张伟.从LBL到PBL:《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5]卢懿,戚建平,汪亚勤,张奇志,方晓玲,吴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6]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27(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06-01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局面。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并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它呢。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就成为问题的核心。如图1所示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生水平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段距离,那么这段距离就是学生需要被学校提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否培养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教学是以自我的思想为中心,还是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通过对多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四年中都学什么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以一种填鸭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学生对于理论的东西能够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现实的问题就很难去解决。而且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团队意识比较淡薄。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想到底什么是育人?
育人其实就是协助学生装备人生,而装备人生要为学生装备如下四种东西――为脑装备、为手装备、为肩装备和为心装备。为脑装备指的是增进知识、思考方法、创意思维等;为手装备指的是学生的技能提升;为肩装备指的是勇于承担的精神;为心装备要有效感染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同时满足育人的四个装备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着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可能在很多高校甚至初、高中学校也都设立了,但是这些实验室或者中心有没有真正的起到该起的作用。
我院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后,整个实验室是由学生来管理,由教师指导,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建立实验室开始,我们要求只有参加社会科技类实践活动的学生才能进入,虽然开始成绩一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专业开始有了兴趣,慢慢的我们放开了进入实验室学习的门槛高度,让那些有兴趣的同学很容易能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同时,我们开展对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引导,把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作品统一摆放出来让新生参观,使新生知道自己要学的专业能够干什么,然后在新生教育课上对学生再进行专业介绍,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为止,很多大一学生就有兴趣加入学生创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他们跟着学哥学姐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一种学习的氛围下,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之前说的先知后行有的时候也可以先行后知。我们给他们分组,让他们对一些课题进行立项,通过分析课题,让他们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承担的精神,即为肩装备。同时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没有见过的难题,这样就强迫他们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学没有学过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学习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解决的为脑装备。搞清楚知识点后他们会动手设计、制图、工作计划、成本预算、编程、制造、组装、调试、运行、编制报告还要进行汇报及答疑,完成了为手装备。这个过程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定期的跟学生聊天、沟通,了解其心理动向,为他们解决心理压力,也就是为心装备。我们还发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并且在理论课上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所谓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这种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采用的是一种往下分的方式进行,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往下分的方式能够是学生更清楚那些课程对于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就更能够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专业建设也要用往下分的形式来对课程开设进行修改。我们现在的专业建设采用的是往上堆的模式进行,即我要开设若干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形成一个专业,而这个专业不一定会适应社会。如果我们先做好如下工作可能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善。首先期望或预估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将输送到哪类型企业工作,其次毕业生要做什么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老师通过什么手段协助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最后专业设置内容与企业需求是否一致。根据这些内容我们来开设相关课程就会非常有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何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予以恰当的指导,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发挥和提高受教育者思想的自觉性﹑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追求与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自我教育还能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敢于肯定并坚持自己的正确言行,敢于承认并更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必须摆脱自我意识中的消极部分,建立更多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创新性和坚持性的积极教育意识。
2 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2.1 自我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今“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多样化的市场氛围中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因此,自我调节与自我内化等自我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青年最强壮的力量来源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水平,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条件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所带来的挑战。
2.2 强化自我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短时间难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视野狭窄的局面,理论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大学生自由地学习、全面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加强,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无疑是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经之路。
2.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果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相对而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更加轻松与活泼,学校教育自然会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越高,其抗变能力也就越强,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越高,因此,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良方。
2.4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个体创新精神表现为主体能够积极的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发展新的思路、知识体系、观念等等。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配合良好的氛围与足够的空间,自身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试想人如果没有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那么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独立空间与良好氛围,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造(下转第56页)(上接第25页)能力。
3 如何强化自我教育
3.1 要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前提
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在接受教师点拨时就越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充分照顾到其心理活动,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前提,要允许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为师生所持的观念的不同就妄下定论,严禁片面否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各方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调控、完善,自觉的去优化个人的思想教育体系,按照社会公德和校园纪律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习成绩才能显著提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会让学生学习时带有些许消极性,学习动机比较被动,这大大影响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说,充分尊重、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尤为必要。
3.2 重视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起带头作用
在校期间某些方面表现得比较优秀的一部分学生群体被称作大学生精英骨干,例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等,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先进,是学生群体中良好的典范,可以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表率,起到先锋带头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好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加强对这部分精英群体的管理和引导,配合适当的表彰和宣传手段,使大学生对成为大学生骨干有所向往。同时,要利用好这种“明星”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争做积极分子,营造积极良好竞争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注重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让他们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3.3 营造多元、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作用。另外,高校应鼓励多元教学,积极开设自主学习课堂、网络课堂等等。努力为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有利于自我教育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打造塑造独立的空间。良好环境的提供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
3.4 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导作用,为自我教育提供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90-03
Abstract As the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entered a new stage,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with the reform of current med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a preliminary study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as well.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1 前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竞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高等教育在围绕服务国家创新事业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并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模式分支狭窄,复合型人才培养困难,药学专业各门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密切,但又相对独立,学科课程内容总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2]。因此,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创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面对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高标准需求,培养出“科学基础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并且能适应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与国际药学科技技术接轨越来越深入,整个社会也进一步开放,相关企业对具有开阔视野的药学人才需求量呈现不断放大的迹象,药学人才培养向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已迫在眉睫。
2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在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药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具备高素质,拥有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工作岗位需求,且满足社会各岗位需求的行业人才[3]。当今世界最缺的是人才,最贵的也是人才。目前,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药学人才有多个培养方向,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等,其呈现出单一的教育模式,没有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只趋向于单方面发展。立足于现今社会的创新人才建设,面向医药行业多元化需求,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复合的复合型药学人才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是专业知识多方面发展的,这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建立全新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医药行业[3],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时,夯实药学学生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即专业培养与多元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的能力,对学生步入社会满足多元化工作岗位的需求,并适应药学学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多学科协作在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的药学人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药学教育模式改革是发展药学人才的关键突破点,以多学科协作来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是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是药学学科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4]。创新药物的研发建立在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此,药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是促进药学学科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如生物学与药学有最广泛的交叉渗透,药理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等解析药物潜在的分子机制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化学是药学学科基础骨干学科之一。药物化学是有机化学在药学领域中的延伸,药物反应和药物合成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奠基。现今上市的各类西药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合成而得到的,没有化学反应也就不会成就如今琳琅满目的药品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互相交融整合,才能完善药物发展,也才能推动药学学科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4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思想基础,更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思想基础[5]。思想是实践的先锋,只有改变原先老旧的思想,树立先进的思想,才能稳定发展的方向不动摇。依据现代社会药学行业的需求以及药学学科的整合特色,高等院校应转变原先的教学观念,树立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药学与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药学与相关专业技术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即从原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将原来的“单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融合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即多学科融合,做到博学而精深,同时应注重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6]。以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上应覆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构建多种药学教育资源基础,使药学教育由单纯的化学或生物模式,向化学―生物―医学融合模式转换,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保障。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跟踪交叉学科最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药学知识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7]。
2)专业实验方面,应使实验项目多层次化,减少验证型实验,开发创新型实验,注重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增加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实验能力。注重教研结合,开设学科前沿实验,并将现今先进科研成果相关实验理论知识及科研经验融入实验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改变,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实验教学[8]。
3)为培养并激发药学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应增设更多的创新实验竞赛项目,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举措,开展大学生科技社外活动,成立跨多学科合作团队。相关调查[9]也表明,设立多学科协作的导师―学生互动平台,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多学科活动可以快速拓展药学专业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让药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得到综合与升华,促进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注重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药学人才的培养要建立高校、企业合作的产学研教育模式,即通过实践训练项目和创业辅导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药学人才培养院校可以与知名药企进行友好合作,共建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在现有院校与药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就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使不同社会分工教育、科研发展与药物生产在整体资源分布上实现各自优势。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各高校药学人才教育实践中面临各种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药学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得的各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和实践深化,并扩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互利共赢局面[10]。
5 展望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一步一步探索和实践的,药学教改也需要慢慢实践,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需一代一代学者不懈努力地探索。现阶段药学培养方式还存在许多漏洞,比如说教学内容单一不连贯,重视理论传授、轻视技能培养等。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转变传统药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在药学教育培养与社会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之间搭起桥梁,这将会培养出更多学科知识构架连贯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邢道荣,郑葵阳,刘宜升,等.医学生科研素质训练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杨雪,来丽娜,李瑞燕,等.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70-71.
[3]张群,贾志敏,游文玮,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成果[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6):597-600.
[4]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5-7.
[5]白童.关于构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6.
[6]郭双平,刘一雄,李侠,等.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344-346.
[7]高志刚,王世盛,宋其玲,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6,32(1):18-21.
[2]郭曼.科技部联合七部门推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J].中国高新区,2013(11):18-19.
[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EB/OL].国科发政〔2011〕538号.http:///kjzc/gjkjzc/kjrc/201308/P020130823578459063528.pdf.
[4]张玲.浅析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资月刊,2012(8):275.
[5]李桂霜.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
[6]唐承业.《创新》系列讲座第五讲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品格和道德修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6):76-81.
[7]翟艳.2016年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2016(1):200.
[8]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9].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24.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教育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素质低下、教学方法单一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学生观的落后和教育观的落后两个方面。其一,学生观的落后。现在,仍有不少老师严格奉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不尊重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其次,教育观的落后。长期以来对学生实行“大一统”管理,不注重突出学生的个性,对差异悬殊的学生实行高度整齐划一的教育,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自身素质低下。教师自身创造性的缺乏是导致学生创造性整体缺失的重要原因。从目前来看,教师创新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的淡薄与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两个方面。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比如在授课时将知识的传授由于能力的创新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的创新成果介绍到课堂上来等。
教学方法单一。有权威资料显示,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重说教灌输轻创新启发方法,不仅无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阻碍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具有很大影响。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社会意义。社会意义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讲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创新提供方向。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将思想政治融入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将其有力的团结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大潮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总会面对很多的竞争与挑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面对困难继续前行的勇气。
个人意义。个人意义主要是从微观方面来讲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必要的思想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行。创新精神固然重要,不过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创新就会被利用,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危害。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时,必须特别注重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学生分类指导、丰富教育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大力开展主题教育。高校应始终把主题教育的开展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和关键,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下,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学校最好是将这些任务分配各各个院系,鼓励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工作。
加强学生分类指导。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在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热情。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学生起到鼓舞作用,而且还可以为学校自身赢得广阔的发展道路,可谓一举两得。
丰富教育教学手段。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丰富教学的形式和环节,比如定期举办专题讨论会,讨论分析与之相关的知识等。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四、结语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紧跟时展步伐。只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中来,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本文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社会亟需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认为“在当今及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人才培育的主体,各高校如何衡量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各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构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充分性分析: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创新人才,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共识。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仍然是众说纷纭,仁者见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结合本校的文化底蕴、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在校期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型人才的就业创业环节严重脱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国从宏观指导到微观局部都没有在战略高度上意识到构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必要性分析:构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有利于社会和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其次有利于高校根据评价指标来选拔人才,根据人才的特点因势利导加以培养,建立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最后,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不足已是共识,即使有一定创新素质的在大学教育的大环境下也“泯然众人矣”,在现行教育制度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能让更多的“怪才”、“偏才”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二、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又名态势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对企业内外部各方面进行综合和概括,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明朗,然后利用外部的力量进行评价,下面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其创新人才的SWOT分析。
S――strengths(优势)。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同度高,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有创业创新方面独特的优势,这都为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提供了方便。
W――weaknesses(劣势)。经济管理类特别是管理类作为年轻的学科门类,肩负着我国学科发展的重任,扩招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起步晚、专业设置趋同化、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冷热度转变快、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等因素导致近年来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综合型大学追求“宽口径、厚基础”,理工类追求“实验技能”、财经类追求“专业核心”,不同类别的学校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使其在就业中脱颖而出是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O――opportunities(机会)。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之际,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之严峻的新就业形势,后金融危机时代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经管类专业大多是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这就为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好的机会。
T――threats(威胁)。经管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多的是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紧密度不够,虽然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要求我们在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能提供评价、监督和预测等功能,然而创新活动涉及到人、任务、环境之间的互动,创新人才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具有明确的内涵和意义,计算方法简单,科学实用,全面反映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2)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求具有可比、可操作性,统计口径尽可能保持一致,确保同类指标在各高校间的可比性。(3)独立性原则:创新人才目前概念比较模糊,在标准上也不尽相同,甚至彼此间相互交叉、包含。这就要求指标选取时减少在概念上的重叠性和统计分析上的相关性,确保指标的独立性,不能简单表现为各种指标的堆积。(4)定量原则:选取的指标可以含有定量指标也可以含有定性指标,但必须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以便利于数据处理。(5)可持续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专业要求的更新,在评价过程中便于将不能全面评价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指标删除,引进新的指标。
2.体系构建。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需要一个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对创新人才的各项指标逐步深化、逐步求精与完善的过程。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共识性的分类方法和采用标准,对现有指标进行了完善,构建了包含创新知识维、素质技能维、实践能力维、创新能动维和创新能力结构维五个维度和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13个三级指标的三层级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3.指标解释。(1)创新知识维。创新知识维包括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经管类专业相关知识和创新专业知识。传统教育理念下,习惯认为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越多,创新能力也就越强。但掌握一定的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这也说明了创新人才不一定非要来自于所谓的“优生”,我们要更加关注那些我们认为的“怪才”、“偏才”。我们强调知识与创新不是成正比的,但也不完全否认知识维度的重要性。经管类专业的创新专业知识一般要求熟练掌握《创业学》、《企业战略管理》、《商务沟通》等知识,使得拥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2)素质、技能维。该维度由身体素质能力和创新基本技能组成。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保障,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知识储备都难以付诸于创新实际,至少会影响到创新的正常实施。创新基本技能维包括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包括清晰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独立思考、辨识和理解的能力。(3)实践能力维。实践能力维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情况两个三级指标。经管类专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如何指导实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多是平时对理论学习不太重视或理论水平不太强的同学,而那些理论功底强的同学对于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贯穿理论知识甚至有些显得束手无策。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学生申请专利数、数、参与项目或课题数来衡量;成果转化情况一般考察学生利用学校创业基地或孵化器进行实践所获结果。这两个指标操作起来不如前面的指标方便,但可信度高,对创新人才评价也更为客观。(4)创新能动维。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背景,缺乏理工科学生的严谨,但对于新鲜事物有先天敏锐的触觉,普遍的弱点是缺乏持久的冲动。作为经管类创新人才,创新能动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又是创新活动能否最够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该维度我们选取了进取性、成功自信和抗风险能力三个指标来进行衡量。(5)创新能力结构维。创新人才与一般人才能力结构显现出不同的能力结构,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能力结构维度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经管类创新人才用现有知识无法解释或实践中无法继续时开辟新途径的启明星,我们很难去用定量去进行评价创新思维,可以借助心理学上某些成熟的技术或方法进行创新思维测验。创新精神包括进行创新具有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属于非智力的因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创新人才的决策力,经管类专业所面临的理论或实践问题大多属于主观决策,决策者如果优柔寡断或墨守成规,决策效率会大大降低,也会丧失创新活动成功的最佳时机,这也要求决策者高瞻远瞩,运筹各方面的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
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各类高校必须结合学校定位、所开设经管类专业的特色构建经管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的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经验要及时加以总结和提炼。归根到底,新就业形势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更好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延臣,张楠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意义[J].教育经济研究.2010(9):67~68
[2]潘经强.新就业形势下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4~17
[3]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4~17
[4]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3):23~24
[2]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
[3]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7-
10-30.
[4]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但从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着手分析,从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培养等层面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科技创新人才的涵义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概念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创造力、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2方面的资格条件。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是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普遍较高,还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机制的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人才数量较大,相对而言,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快速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存在高层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等问题,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的人才较少,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③产业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人才企业研发队伍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研发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研发能力依旧较弱,弱势十分明显。
3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
3.1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识到终身学习、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培养中注意政策与国家方针需求,并以此为准绳,自我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②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2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是系统培养的主要手段,培养效果较佳,但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阶段。学校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源头着手,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铺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②注重大学教育。大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学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与国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3继续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结合时代特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培养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知识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企业建立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强知识培训,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能力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②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十分重要,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企业可以与高校密切结合,高校负责知识讲解,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处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群言,2014(04).
[2]李.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3]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