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9: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课堂教学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内心认定的第一模仿目标和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课堂上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课堂效果.教师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疲惫、压抑、焦虑、沮丧等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将是无可计量的.只有教师感到生活充满希望,充满阳光,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劳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付出,他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保持健康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客观条件无力改变的情况下“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二、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条件.课堂只有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教学的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师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1.公开和透明:师生双方敢于直接诚实地面对对方;2.互相关心:师生双方都知道自己受对方重视;3.相互依赖:建立心灵的桥梁;4.互相满足需求;5.互相尊重.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学生才能获得解放自由地学习;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相互信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课堂目标的实现;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创建并维护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创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才是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择.备课不仅是教师钻研教材书写教案的行为,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活动而做的一切行为.它包括:(有形的)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重难点和教材结构,了解学情,选择教法、学法;(无形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制和语言表达等等.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好课堂教学流程,还必须清楚:我准备如何将学科目标与教学标准有机整合进入我的教学课程里?我在教学设计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资源?这节课学生会对我有什么期待?我期待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活动?我怎样知道我的课获得成功?因此,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知识的梳理和积累,都是业务的再提高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整合课程资源并针对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创造精彩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同心协力参与课堂活动创建卓有成效的教学环境而进行的一切行为.何谓有效的课堂管理为何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怎样创建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呢?
一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班级课堂管理的认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对课堂管理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因势利导建立健全全体学生都认可的、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91-01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和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和基础上展开的,都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还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思维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的基本手段又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语文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形象趣味性、启发激励性方面,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加论述。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不如说是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来承载丰富的语文知识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活动。通过大量资料的研读和归纳,我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具有如下特点: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
一些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学习心理的研究来审视语文课程观,他们认为“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①,“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②这里提到的“语言习惯”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推广的普通话,而“模仿练习”主要是以教师为对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这就表现为语文教师要有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普通话进行了定义,规范它“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③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除方言,而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民交流,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普通话,是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交往做铺垫。
在辽宁地区,人们在用语言的交往中,对于平翘舌没有加以明确的区分,好像潜意识里也并没有当回事。如“四十”会读成“shì shí”,“三块”会读成“shān kuài”,“儿子”会读作“ér zhǐ”。对于这种语言氛围造成的交流,多数语文教师只有在做语音辨析题中进行强调,并不会在实际运用上加以明析。只有少数的语文教师会强制学生背诵平舌音的字,这对学生日后无论在做习题或是实际运用中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辽宁的朝阳地区,把“我不知道”说成“我知不道”,对于平翘舌的区分更是没听说过。虽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但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是毫无疑问的。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还要具有形象趣味性。学校虽然把每堂课设置为四十到四十五分钟,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那么久,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形象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文教育不同于音乐或者绘画,能直接听到或看到,它必须通过联想、想象才能体会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对象直观化,变得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语文教师的语言如能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化为浅显,枯燥的化为风趣,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对这个句子很难想象,我们不妨用具体的事物打个比方。“大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松的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左右旋转,好像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用课堂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传授讲解知识,要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笑话、典故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适时设疑激趣,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对于外国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他们读、写、记十分困难。如“照”字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这样就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把“照”字拆分开来,提高了学生的吸收能力,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教师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激励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中,启发性我认为包括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用简明快捷的语言启发学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滞后于教师。新课改还提出课堂应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捕捉知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要,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对其的评价。课堂上教师一句无意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应用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与审美的统一,是育才和树人的统一,是文化和情操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这些统一完美展现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能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我们说通过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靠练习提高的,而是靠学生大量地阅读文质兼美的读物来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正可以用课堂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是我们的夙愿。教师优雅的谈吐必然会让学生效仿,教师机敏的言辞必然会让学生钦佩,教师深情的朗诵必然会让学生陶醉。教师的课堂语言,似春风似细雨,拂过学生耳边,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催化出缤纷的季节。
注释:
新课程要求的是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不同的课堂氛围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愉悦、宽松、合作、奋进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兴趣盎然,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课堂氛围,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缺乏和谐相处的平台,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的。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做为教师首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和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教师要学会移情,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发展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创设有实际意义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生活的真谛。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某些领域知识可能超过教师,而且现代知识资源铺天盖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因此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1]
1.师生交流由单向到多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知识的传递,所以师生之间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讲。这种师生交流是单向的,而且教师的地位是居高临下的。而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交往,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面。
新课程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之间在讨论、交流中体验生活;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即时提问,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一言堂和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教师由权威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在新课程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一种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和谐。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通过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形成教学之间的互教互学。
3.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也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来源,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发展和提高,同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充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1.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相联结实现的。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对教材较高的驾驭和处理能力。
2.教材内容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全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身边生活的热爱。
3.学习材料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第一,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爱好;第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互相提高、进步;第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第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新课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高中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发挥地理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教育应该关注和深思的问题。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丰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比较被动,记忆,背诵是常用的方式,这种死板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开发其创造性和培养其真正热爱地理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恶性循环反应,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地理教学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很快的学科,必须结合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新相关的地理知识。但是传统的地理课本在知识的更新方面还相对欠缺,尤其是对当展较为迅速的高科技技术的探测数据,都未及时更新。这样,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当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对传统的地理知识的权威质疑,时间久了,势必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真正的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到学习的细节中。
实践探究式的地理方法,深化地理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设置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神奇与实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知识,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反复,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1 新时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4点:
1.1 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2 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3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1.3 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要具备这些,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学者型就应该包含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丰富的阅历、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写作的习惯。这些意味着:“教师不再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内容及其传授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用理论工作者设计好的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师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情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历史就要造就明智的人才,就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要成为学者型,大致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涉猎广泛的其他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阶段。掌握规律是历史教师职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归宿。
二、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它当作一句空话。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
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动态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定位为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纽带,课内课外连接的桥梁,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迸发的兴奋点。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一扇开放性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和新姿态培养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这种传统偏见,充分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心理特征,摒弃灌输式教学;所谓引导者即语文教师要在思想和知识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成长的方向,从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平等互动的长者转化。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学会反思总结。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的作用,是教师获得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反思是自觉地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对教学现象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语文教师要反思课程教材,反思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观念。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有助于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促进、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有助于在动态教学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独具特色的路来。
确立一个样板:教师是示范性的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先要有高尚的灵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为人师表,自己应该表里如一,成为学生做人治学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就应该是真人。教师要无限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春蚕般的奉献精神和蜡烛般的牺牲精神,甘于平凡和清贫,要作风正派,心胸坦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为人师表。学生“度德而师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必须“以身立德”,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素养。今天,知识更迭加速,社会竞争加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并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更要拓宽视野,懂得学科以外的一些知识,如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军事科技、音乐美术等等,杂学博采,使自己成为杂家通才。新课标提出了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把握一个关键:教学是创造性的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教学过程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语文动态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在此前提下,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没有统一的模板和样式,讲求的是课堂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每一次课上都应该是因时而动,因事而变,创造性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不同的质量观会有不同的效率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要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
二、要功夫用在课外,精心备课
我们在备课时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要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要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每节课必须至少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四、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7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47
2015年9月17-18日,兴安盟高中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在兴安盟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举行,全盟六个旗县市选出教学骨干共计12人参加了比赛。比赛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展示一节完整的规范课;讲课内容均为《人教版必修一的1.3.2:函数的奇偶性》;比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选拔。
教师讲课过程中零散地表现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主体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比赛过程中很少看见,教师真正把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落实到位,或者只是简单地讲解了函数的奇偶性,或者过分要求函数的奇偶性,试题难度过大。
下面以听课者的角度解读本堂课的几个要点。
内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1.3.2函数的奇偶性
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再看教材结构及要求:教材要求,观察图1.3-7,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 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呢?
这是教材给出的新课导入部分。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解读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引入新课五花八门,下面举例说明。
例1:直接给出函数f(x)=x2与f(x)=x,要求学生画函数图像,得出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为偶函数。没有给出函数定义,直接用图像是否关于y轴对称来判断偶函数。显然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片面地理解教材,给出了错误信息。
例2:观察函数图形,直接给出偶函数的定义。没有多余的讲解,然后用定义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才能不出现以上情况。那么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教师引领
引领学生观察图像,发现什么?有什么特征?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图像关于y轴对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引领,如何利用解析式描述函数图像的特征呢?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相同。
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上面求值结果有何规律,是否f(1)与f(-1),f(2)与f(-2),f(3)与f(-3),…都有类似规律?让学生讨论并能否归纳总结出f(-x),f(x)的值是否相等。提出问题:因为x在定义域内的任意数,那么-x是否也满足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呢?学生很容易发现:-x必须满足定义域内的条件。这样很容易得出偶函数的首要条件: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三、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是偶函数吗?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2.给出教科书34页例题。
四、探究奇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做出函数f(x)=x和f(x)=的图像,类比偶函数的推导过程,给出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其中类比推理数学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五、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2)给出教科书35页例题,巩固新知。
六、知识拓展
提出问题:从函数的奇偶性角度出发,可以将函数分成四类,即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即奇又偶函数。其中非奇非偶函数很容易理解,即函数的定义域不对称就是判断出非奇非偶函数,那么什么样的函数既是函数又是偶函数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好机会)。因为学生首先思考的切入点就是即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y轴对称同时满足的函数。
举例:f(x)=0,定义域为R。(即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七、合作探究
例题: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八、课堂小结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3.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总结,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类比推理等。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研究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进行判断奇偶性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域的要求,理解图像的对称性,了解奇偶性的四种类型,并初步运用奇偶性。
以上是通过开展一次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所想到的一点思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落实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用课标引领我们课堂的教学方向,落实课标要求是我们努力实现的重要任务。
同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而这也是导致这部分教师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出现此种状况除管理能力外或许还有如下两种原因。
原因之一是一些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不熟悉,同时自身的知识储备也不足,或许备课的不充分,再加上课堂教学的生涩,生怕教学中有差错,从而导致这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几乎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课本教材的讲解上,而忽略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结果是只见这位教师只顾一个劲地讲课,而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听不懂,因而造成教学管理跟不上去。原因之二是部分教师管理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一些高中教师,一方面认为学生年龄大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强了,教师只需认真讲课就行了,另一方面或许认为带的是平行班,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再怎么努力地教成绩也上不去,因而忽视对班级的课堂管理。
故,我们可以说教学管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同样,对于实施学案教学,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需要教师设计出优秀的学案和较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更需要我们教师的高质量的教学和课堂管理。可以说与学案教学相配套的管理方法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教师们的教学质量的。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断革新管理理念,制定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循的课堂规则,提高课堂管理,使课堂学习活动高效地进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案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一切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
一、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交流状况、思想动态以及情绪反应等。教师都是要走进课堂的,对于任何一次进课堂的机会(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别人上课),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把这节课当作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不断的进行反思,审视和分析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等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做到在不断的反思中修正自己。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一起制定规则,以不断完善课堂管理方法。
二、要合理地使用课堂权力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定的课堂权力,而这个权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不是强迫学生做一些教师喜欢而学生却不一定喜欢的事情。在使用这个权力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使用不当,不仅会破坏师生感情,更会破坏原本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如在课堂上,当一位教师看到某位同学不注意听讲,或与旁边同学说话,或看其他书籍,或玩手机,或趴着睡觉时,很是生气,便直接点其姓名,让其站起来回答问题,当然这位同学是不可能回答出来的,因为他在做这些事时注意力是不在你身上的,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这位教师便停止讲课(而此时全班大部分学生是在认真听课的),狠狠地“教育”了他一番,并严重警告,这其实是把课堂权力变成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分散了自己以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又或者你是一位很强势的教师,通过高压手段保证了课堂纪律,或许你觉得安静的教室是有利于你的教学的,其实这样只会降低教学效果。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小组讨论与交流、回答或总结问题、阐述疑问时,学生有可能迫于你的强势而不敢或不能完全在课堂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展诸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只有当学生和教师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时,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课堂权力和教学经验中获益颇多。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历史是有专业语言的,这些专门用语是由历史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词都有其特有的定义域,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如:沙俄和苏俄、国王和天皇等等。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历史习惯用语,如时间分公元前、公元后,若只说数字则认定是公元元年后,如果是指公元前某个时间,那么“公元前”三字不可省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学的要求,都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此外,又如:“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沦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仔细推敲这句话,发现少了“逐步”这两个字,这样这句话就是极不严谨的。近代史上,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由此可见,用词还要严谨,切不可用一些模糊语言来应付学生,决不能因为教师一时的疏忽或口误给学生造成一辈子对历史的误解。
二、要求简明精练
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历史教学内容繁杂,信息量大,而相对的课时量却有限,可以说任务重,时间紧,给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简明精炼,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不便。另外,教学语言冗长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回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对繁杂的内容要尽量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当然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例如在学习《》内容时,我只对学生说:“割地、赔款、设厂、增通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割地是指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是指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设厂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通商是指曾辟通商口岸。仅仅用短短的9个字就高度概括了条约繁多的内容,利于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
课堂是学生科学系统地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在发挥学习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下,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
参考。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节日。学生就说出了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等。然后我出示了一个日历卡,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月的天数,学生都看着日历卡积极地说出答案,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2015年和2016年每个月份的天数,并进行总结。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学生运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其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我为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如:①四边形有什么特点?②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四边形的?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④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通过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规律,收获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探究中,从而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要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将讲与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强化这些内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些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计算的原则、步骤等进行熟练的应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为了追求高效率,他们往往会因为粗心马虎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审题、做题,我就以计分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每道题都代表相应的分值。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都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巧与方法,使学生都学有所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新形式,内化学生的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新颖的教学模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时,我就组织学生抽签表演节目,不同的节目形式使学生内心既惊奇又忐忑,学生在抽签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可能性的含义,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实现了高效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探索出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