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品开发的策略

产品开发的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8:59: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品开发的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品开发的策略

篇1

3、现有产品线外新增加的产品,即补充公司现有产品线的新产品。由于市场不断细分,市场需求差异性增大,这种新产品策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社会功能日益显著,成为公众文化休闲与假期旅游的主要去处之一。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博物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功能演变与开发、博物馆游客心理与行为分析、博物馆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国内学者则主要集中在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博物馆功能及经营管理、博物馆游客行为及需求、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具体针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国内外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就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应的发展策略。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1]

博物馆旅游产品主要由核心、外形及延伸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能够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所有馆内藏品。藏品文化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高低。产品的外形部分,主要包括针对馆内各类藏品所进行的具体展览方式和展品解说,以及博物馆所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程序。而产品的延伸部分,则涵括了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收益,例如博物馆向游客提供参观指导手册、馆内特色藏品介绍卡片以及精美纪念品等等。

二、相关研究综述

孔旭红,孙宏实(2003)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举措。他们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努力转变自身形象,广泛开展关系营销,还应努力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重视核心产品及附加产品的开发,避免旅游产品层次不全、日趋老化的现象发生[2]。

李瑛(2004)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阐述了国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不重视公众需求、产品宣传促销以及办展内容形式等是导致国内博物馆门庭冷落、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博物馆应转变经营理念,重视社会大众需求,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联合当地旅游业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3]。

胡静锋(2007)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位、开发以及SWOT进行了分析。他分别从博物馆的非赢利制度、开发商的角度和市场学的角度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特性进行了阐述,认为产品的开发应包括文物保护措施设计、展前市场调查、展览设计与信息反馈、试销、服务优化和商品化六个方面;只有以游客为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博物馆才能得以发展[4]。

罗美娟、郑向敏(2008)阐述了澳门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展品内容与类型、展示手段,分析了澳门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认为“馆间亲密合作”、“全球化营销战略”、“政府与民间的支持”以及“传统与现代功能的结合”是影响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四项关键因素[5]。

李雪峰(2010)以上海民间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开发现状。他将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划分为三种:博物馆内部集合型、文化内集合型和文化外集合型。认为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应该遵循“大视野、强互动、多形式和高品位”的理念,在注重游客需求的同时,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从而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形成多样化的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6]。

段若鹏,李秋硕(2012)阐述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并以杭州运河博物馆群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ASEB栅格分析,总结出针对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并认为现代博物馆应及时了解游客需求,在展览陈列中采用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型服务产品[7]。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公众休闲活动逐渐成为我国假日经济的主体。然而,国内的大部分博物馆并未结合自身特点去积极研发新的旅游产品,以致参观游客日益减少,未能体现其功能价值,究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办馆质量参差不齐

建国以来,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1952年国内博物馆机构数仅为35个,而到2010年,博物馆机构数已增至2435个,见表1,从整体上看,自1952年以来,国内博物馆机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然而,国内博物馆的办馆质量却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类型单一、不注重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市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馆内展品不够丰富,珍品稀少,加之办展质量不高,缺乏自身特色,于是经营不善、门庭冷落。而那些展品丰富、颇具特色的综合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等,参观人数居高不下。以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故宫博物院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恢弘大气的明清两代宫殿建筑,加之清代宫内旧藏的大量珍贵藏品,自然而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参观。2012年故宫博物院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18万人次,这是国内大部分博物馆难以达到的。

(二)展品陈列方式单一且手段落后,缺少体验型旅游产品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国内的博物馆在办馆规模、经营管理、文物收藏、展览陈列和科研项目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称得上现代化博物馆的还不多,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做到与时俱进,尝试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大部分博物馆仍然没有转变发展理念,“闭门造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博物馆,展示内容数年不变,与现实生活脱节,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展室布局与观展路线设置不合理,展示手段依然沿袭传统的平面、静态式展览陈列,难以引起游客兴趣。而随着现代体验型声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往那种“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愈来愈显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如今,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渴望博物馆采用参与体验型和交互作用型的展示方式,更多地提供具备参与性和自主性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三)不注重开展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

大部分博物馆因受经营理念和运营经费的约束,忽视了对自身旅游产品的宣传。一些博物馆未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工具,以至于异地游客甚至是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渐渐失去自身的社会价值。另外,大部分博物馆不注重开展产品促销活动,很多规模不大的博物馆甚至不能提供给游客馆内相关展品的介绍资料,更没有反映自身主题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四)博物馆从业人员日益增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

2000年全国共有博物馆从业人员34199人,2011年升至62181人,见表2,尽管博物馆从业人数逐年递增,但领导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与维护,靠的是专业队伍的密切合作,但大部分博物馆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上还不够健全,缺少像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这类对口专业的人才。人才缺失,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同时还使博物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维护上面临极大的挑战。

(五)经费支出限制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

经费,是现代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2000年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总计144543万元,2007年经费支出总计472082万元,2011年则增至1171131万元,见表3,从整体上看,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

作为保护与宣传展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公立博物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由其所属的上级部门进行拨款,渠道单一、资金不多。而民办博物馆的经费则相对紧张,除了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补助,主要还是通过自筹资金来满足运营需要。目前已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四百多座,若将未正式注册的也统计在内,数量则达千余座,但能像建川博物馆那样稳定运营的实在不多。

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业远不如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发达,因此,旅游为博物馆带来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运营经费。虽然国内部分博物馆设有专门的产品服务部门,通过向游客提供语音讲解、纪念品销售等服务来获得少量的经营收入,一些博物馆甚至还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实行会员制来解决日益增长的经费问题,但相对于高额的博物馆运营费用和修缮费用,见表4,这些收入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四、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

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博物馆旅游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及时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适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造福社会大众。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理念

科学合理的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首先要注重产品的文化理念。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旅游产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价值就在于让游客体验文化享受。博物馆经营者应在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破单一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重视任何能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产品开发理念。

其次,是休闲理念。休闲活动的知识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尝试开发体闲娱乐型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休闲层次,为公众的体闲活动提供更多具有“知识景观”。

第三,是体验理念。之所以出现各地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博物馆的游客体验参与性不足。“博物馆旅游增加体验性项目,在藏品的呈现形式、游客感知环境以及服务设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参与性设计,能够拓展经营渠道,增加营业收入;能够丰富旅游者旅游经历,提高对博物馆旅游过程的评价。”[8]

另外,打造品牌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品牌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引导博物馆走向市场、寻求市场发展有着相当重要途径。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适时打造出自己的精品项目,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以高质量、深内涵的文化产品以及贴心周到的各项服务来赢得观众。

(二)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接收信息反馈

制定科学实效的产品开发策略前,经营者必须进行客观严谨的调查研究,且调查研究要由始自终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常我们采用的市场调查方法主要有:文案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确定待展藏品的特点以及所适合的目标市场后,博物馆经营者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形势和游客消费需求,对比自身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与优劣,然后以馆内藏品为基础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战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产品以同其他旅游产品竞争。

推陈出新是产品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除了进行市场调查外,博物馆经营者还要及时收集、分析游客的反馈信息,以便适时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

(三)转变博物馆经营者的观念,将现代企业营销学引入经营中

转变观念,即由传统的“等客上门”转变为“积极引导游客养成消费观展的习惯”,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观展本应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有两项前提工作:一是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二是要研究目标顾客的需求。结合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提前规划好展览事项与活动,通过大量的前期宣传并结合特色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既要跟上现代科技展的步伐,满足游客视觉、听觉上的各种体验需求,还要积极引导与协助游客边观展、边动手,让游客充分参与进展览的活动当中。

(四)改进展览形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博物馆综合效益

许多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其馆内展品内容及陈列形式、解说内容及方式就很少有变化,有的博物馆甚至一处展览几年不变。游客参观博物馆是基于自身对知识的一种需求,单调乏味的展览很难吸引到大量游客,不能与时俱进的博物馆更是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被淘汰。因此,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考虑到游客的诉求,积极改进展览形式,既要依靠讲解员科学有趣的解说维持生动的展览形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体验型声光设备,加强高科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展览形式得以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在其两大主体建筑之一的陈列馆内建立了定时播放4D电影《梦回金沙》的四维特效影院,通过借助最新的高科技新视听技术,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金沙文化、古蜀文明的风采。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应注重观众的休闲体验,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适当的服务项目。博物馆可以尝试为游客提供富有文化特色的娱乐表演,既增强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趣味性,还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加深了游客的体验印象。以四川省博物院为例,馆内除了根据展品内容和类型分别设置主题展区外,在游客视角的明显区域还设置有商品区、休息区、咖啡厅、表演厅、书店、蜀绣工艺品区、饮水处以及洗手间等,并且白天定时向游客提供娱乐表演节目,通过提供这些服务项目延长观众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综合效益。

(五)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

人才,是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势资源。近几年,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但开设博物馆学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择优招录高校毕业生,或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充实馆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另外,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服务队伍也离不开博物馆志愿者。在国外,博物馆招募的志愿者来源广泛,他们往往承担博物馆宣传、参观指导、馆内讲解以及后勤服务与维护等工作。国内的博物馆亦可效仿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直接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接受相关学习与培训后,鼓励他们参与进博物馆各个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馆内讲解的工作。这样,既可以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同时也可以节约经费。

(六)多方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馆

当前,国内博物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或个人资助社会公益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是能够抵税的,因此通过企业或者私人资助建设和维护博物馆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同样,国内也可鉴此经验,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或私人投入资金于博物馆事业中。博物馆运营资金充足,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从而真正实现博物馆非营利的社会化功用。

五、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既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其它旅游业的竞争与冲击,使得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形势下,唯有及时转变发展理念,认真分析产品开发状况,正确认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达到传承历史、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爱霞.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7-8.

[2]孔旭红,孙宏实.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市场的设想[J].经济论坛,2003 (21):30-32.

[3]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4):31.

[4]胡静锋.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153-164.

[5]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9-52.

篇3

中国电影走过它的百年历程,从最初的探索时代走到今天的产业时代,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的单一成就,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已经让电影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日趋成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越来越高的欣赏水平以及现代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电影产品的成本造价一路攀升,少则百万元,多则上亿甚至是几十亿的投入。如此高的电影制作成本使得仅仅靠票房的收入来回收成本甚至盈利已经变得不可能。即使是在电影中植入软广告等也远远不能满足电影回收投资的需要,因此,电影的后产品的开发成了电影工业触角的最前端。据有关统计,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42亿元,占据国内电影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美国早在2002年有70亿美元的电影院票房收入,如此大的数额却仅占美国电影产业的27%,而“票房外收入”却占到了73%。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使中国的电影产业真正的成熟有能力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仅仅靠电影票房的收入是不足取的。因此,开发并且发展中国电影后产品在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之路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先进电影产业所走过的道路。但是要进行有益的借鉴和学习。我们要从好莱坞的席卷全球的电影产业风暴中找到自己发展后电影开发的风向标,既不能悲观无力对抗更不能因为个别案例的成功而陷入盲目乐观主义的泥沼。要针对我国后电影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挖掘电影品牌价值,增强后电影产品核心竞争力。后电影产品是电影产品的衍生产品,因此,要做好衍生产品首先要做好电影本身。前文在分析好莱坞后电影产品开发时得出,好莱坞强劲的后产品开发依赖的是其电影本身强大的品牌优势。只有电影本身能引起观众足够的兴趣才能为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打开足够可以开发的空间。中国电影制片本身要做强,要在电影产品第一环节做到能抵抗好莱坞电影产品才能为以后的衍生品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纵观好莱坞的电影,几乎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观众对电影中一切元素深深迷恋:无论是《海底总动员》里面的小丑鱼还是《指环王》里那正义与邪恶殊死较量、神魔共舞的环境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所以一旦其他产品贴上他们的标签就会拥有丰厚的附加值,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反观我国电影的品牌营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败笔就是电影《无极》的惨败。由于电影《无极》本身故事的凌乱和创意的苍白使其后面的营销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从营销策划的角度来讲《无极》的策划是按照好莱坞的模式来进行的,但是《无极》品牌的惨败使其以后由人气作家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无极》和网络游戏几近双双夭折。我们仅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整个电影真是又散又长又教条。好不容易有点想法了,马上借演员的嘴说出来。演员在哭,台下都在笑。一个商业的片子,肤浅一些可以,但连样子都没有,就太不像样子了。” 因此,一定要在电影制片上下足功夫,树立过硬的电影品牌,塑造在观众心中具有号召力的特色形象,从而实现持久的消费驱动力,为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留有足够的开拓空间。

二、推动电影产业整体的发展,完善健全电影产业链条。“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和机构,由于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往往市场待遇和市场地位不同,缺乏自由进出、公平竞争的条件”。 这一情况导致的就是我国电影产业链条非常薄弱,而后电影产品又是这一薄弱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因此,要更好的开拓国内的后电影产品市场就需要完善整个电影产业链条,后电影产品只有放在这一链条中才能有意义。在这一链条中,制片方和开发商的合作沟通非常重要。要在电影拍摄之前就要前瞻性的看到足可以进行后产品开发的元素,“影视产品的生产过程应当从筹划开始,到宣传销售为止,这期间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影视制片的生产过程” 。在其后的宣传中要尽一切手段拉动消费者的期待和好奇心,使后电影产品的销售有市场需求的拉动,再加上前期宣传的推动,让后电影产品的销售充满动力。开发商电影前期市场调查为其后有目的的影片策划提供依据,从而使制片方在后期的制作中能为开发上提供可以后电影产品的元素,形成链条的完整性。这样开发商在进行开发产品时可以更多的考虑到电影带给产品的附加值,以达到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成熟。在这一方面,电影《英雄》、《手机》都做了有益的尝试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案例深刻说明完善电影产业链条对电影业的推动时巨大的,而且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英雄》成功后,张艺谋能够再次融资完成《十面埋伏》的拍摄并获得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产业链的形成需要每一环节的完善,不能忽略其中每一环节。《无极》的失败恰好是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明。因此,形成完善健全的电影产业链对于推动我国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无疑有着莫大的意义。

三、打击盗版,保护电影的知识产权;加大宣传,形成正确消费观念。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打击盗版力度的不够使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中不断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盗版者采取惩罚性处罚,对不法分子形成有力的震慑作用。此外人们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普遍漠视,使得盗版产品能够形成消费市场。要积极对后电影产品消费者进行舆论引导,树立购买盗版产品可耻的观念,从市场终端遏制盗版的猖獗。此外还要加强对后电影产品的宣传,在国内市场营造消费后电影产品的氛围。有了正确的消费理念和良好的消费氛围,有助于电影产业链终端的形成,从而为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打消后顾之忧。

后电影产品已经成为我国电影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我国的后电影工业能真正成为推动电影工业发展成熟的巨大动力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手段来进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产业和后电影产业不仅是相依存的,也是交互影响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我们与好莱坞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后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更要积极的弥补我国在后电影产品开发上的不足,努力缩小差距,是我国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民族文化角度能够双重收益。

参考文献:

篇4

一、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

(一)老年群体人数不断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在迅速增长,据相关调查统计,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人数将达2.48亿,占总体人数的17%。预计在205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最严重阶段,老年人数将高达4.37亿,占总体人数的30%以上。由数据可见,我国老年旅游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老年群体经济收入较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收入水平自然也在不断增长。老年群体的收入更是丰厚,他们有平时的积蓄,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还有子女给的养老金等,所以他们有很多闲钱。

(三)老年群体拥有怀旧心理,旅游时间充裕灵活

由于多数子女都在外打拼,所以老年人相对年轻人会更想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人一老,怀旧情结就会加重,总是会希望有时间回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或看一看以前没有见过的风景。此外,老年人是退休人员,他们的旅游时间非常充裕和灵活,并且大多数老年更喜欢在淡季外出旅游,既经济实惠,且节奏也更适合于他们。

(四)老年群体出游的欲望强烈

老年人退休在家,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平时身边的休闲娱乐活动几乎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些子女不在身旁,会使老人产生很强的失落感,精神上找不到寄托。

通过对老年旅游群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年旅游群体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值得旅游从业者的深入研究和开发。

二、老年群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亟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怀,这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为社会付出了几十年的青春和精力,所以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老年人减少身心上的各种问题。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够让老人回归到大自然,这不仅能给老年人带来身心上的健康,同时也是社会彰显责任和义务的表现。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而老年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减缓这一问题,同时也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老年旅游产业的开发是一项多方受益的项目,政府应该在这方面给予重视,可以通过减税、低息贷款等方式来鼓励企业投入到乡村旅产品开发的项目中来。

(二)产品的开发要有老年特色,迎合老年人的需求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有适合性,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例如他们的身体经不起舟车劳顿,所以在路线安排上不能过长,景点的选择也不宜过多,要做到数量适宜,质量过硬。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老年人特点出发,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发出适合他们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

(三)注重细节,做好旅游中的服务

旅游中的导游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知识和服务技巧。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景点的介绍,讲解速度要事宜,态度温和有耐心。此外,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在旅游途中应配备一支医护人员随行。在老年人遇到疾病突发时,能够做到及时、恰当的处理,保证老年旅游者的安全,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出游,尽情的娱乐。

(四)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注重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消费理念也随之改变。除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此时他们更加注重养身保健。所以在乡村旅游专项产品的开发中,应该加大力度开发具有养生题材的旅游项目,迎合老年人养神保健的需求,使得乡村旅游中每一种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养生功能。

篇5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能以一成不变的产品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而必须适时推出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竞争的加剧以及模仿产品和替代产品的迅速涌现,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在这种严峻的态势下,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有效的产品开发。

一、新产品的定义

所谓新产品,是指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质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创新或改进的产品。在市场营销学中所说的新产品,是从产品的整体概念来理解的。任何产品只要能给顾客带来某种新的利益,就都可以看作是新产品。因此,新产品不一定都是新发明的、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根据产品的创新程度,一般可以把新产品分成四类:全新产品、换代新产品、改进新产品、仿制新产品。这四种类型新产品的创新程度由高到低,其中全新产品的创新程度最高,仿制新产品的创新程度最低。一般地说,创新程度越高,其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就越多,开发的风险也就越大。由于全新产品包含了非常高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大多数企业实际上都着力于改进现有产品而不是创造一个全新产品。

二、新出品开发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对于企业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新兴工程、新兴科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出现缩短的趋势,这给某些行业或行业里的企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企业必须利用科技新成果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因此,新产品开发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二)开发新产品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没有产品开发能力,企业也就没有竞争能力。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激烈的商战中,谁拥有新产品,谁就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市场争夺战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给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及时填补市场空白,抢占市场制高点,控制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导向权。

(三)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利润成长的动力。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业绩与利润目标。美国三位学者对美国企业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许多主管预期公司未来五年的利润有40%必须来自于新产品。换言之,公司既有的产品在未来五年内对公司利润目标的贡献只有60%左右。新产品上市成功与否是实现利润目标与否的重要变量。

三、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策略选择

产品开发策略就是开发新的产品来维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开发新产品可以是开发全新产品,也可以是在老产品的基础上作改进,如增加新的功能,改进产品的结构,简化操作,甚至哪怕是改善外观造型和包装等,都可视为进行产品开发,都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可供企业选择的新产品开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进攻式开发策略。进攻式开发策略又称为抢占市场策略或先发制人策略。企业抢先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使企业的某种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企业认为第一个上市的产品才是正宗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占据市场“第一”的意识。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雄厚的财力保障;开发出的新产品不易在短期内为竞争者模仿;决策者具有敢冒风险的精神的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二)防御式开发策略。防御式开发策略又称为模仿式开发策略。它不是企业被动性防御,而是企业主动性防御,企业并不投资研制新产品,而是当市场出现成功的新产品后,立即进行仿制并适当改进,消除上市产品的最初缺陷而后来居上。具有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能迅速掌握其他企业研究动态、动向和成果;具有高效率研制新产品的能力,能不失时机地快速解决别人没解决的而且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这种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三)系列化开发策略。系列化开发策略又称为系列延伸策略。企业围绕产品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全方位的延伸,开发出一系列类似的,但又各不相同的产品,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产品系列。如电冰箱的使用能够延伸出对电冰箱断电保护器、冰箱去臭剂、保鲜膜、冰糕盒的需求等。企业针对消费者在使用某一产品时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推出特定的系列配套新产品,可以加深企业产品组合的深度,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天地。具有设计、开发系列产品资源;具有加深产品深度组合能力的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四)差异化开发策略。差异化开发策略又称为产品创新策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企业要想使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创新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追踪市场变化情况,调查市场上需要哪些产品,哪些产品企业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够生产,哪些产品使用现有的技术不能生产。对这些技术,企业要结合自己拥有的资源条件进行自主开发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差异化。具有市场调查细分能力;具有创新产品技术、资源实力的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五)超前式开发策略。超前式开发策略又称为潮流式开发策略。企业根据消费者受流行心理的影响,模仿电影、戏剧、体育、文艺等明星的流行生活特征,开发新产品。众所周知,一般商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而消费流行周期和一般商品的生命周期极为相似并有密切的联系,包括风格型产品生命周期、时尚型产品生命周期、热潮型产品生命周期等特殊类型。在消费者日益追求享受、张扬个性的消费经济时代,了解消费流行的周期性特点有利于企业超前开发流行新产品,取得超额利润。具有预测消费潮流与趋向能力;具有及时捕捉消费流行心理并能开发出流行产品能力的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六)滞后式开发策略。滞后式开发策略也称为补缺式开发策略。消费需求具有不同的层次。一些大企业往往放弃盈利少、相对落后的产品,必然形成一定的市场空档。如国内洗涤用品市场几乎被几个“寡头企业”所瓜分,无论城乡,无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均充斥着“寡头企业”的知名产品。似乎其他后来者已很难进入市场。实际情况却是,各地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一些实力偏弱的小企业的中低档次的洗涤用品仍销得很好,它们在各大品牌产品的冲击下,仍能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具有补缺市场需求能力,而技术、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企业可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四、新出品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新产品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技术储备与投放时机方面

产品更新换代要能顺利完成,必须做好产品的储备和投放时机的选择。投放时机选择的过早或过迟,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投放迟了,可能丧失时机,处于被动地位。投放早了,会因老产品过早淘汰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必须搞好市场预测,选好产品更新换代的时机。从产品生命周期图中可以看出,当一代产品从成长期刚刚进入成熟期,后一代产品就要通过储备进入投入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机呢?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产品进入成熟期,虽然销售额和利润没有明显下降,但这时竞争对手已经蜂拥而上,产品已受到威胁,必须做到有备无患。2、在这个时期,企业可以利用前一代产品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获得的利润,扶植后一代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促进新产品的成长。

(二)新出品开发方向方面

新产品开发是从营销观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首先必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满足一定市场需求或虽能满足某一需求但需求量太小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再新也没有意义,而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有特色、包括式样新、功能全、性能特等。2、节能、小型化、标准化。3、使用安全、质量可靠。

(三)企业必须有开发和生产能力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不能盲目进行,而必须同时考虑企业的开发能力以及开发出来的生产能力。首先,应明确所开发的新产品按企业的技术水平、财务承受能力能否完成,会不会因这些客观条件限制而夭折。其次,要研究新产品研制出来后,企业的生产条件是否具备。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产品生产后投入市场以获得较高利润。如果有了新产品而不能批量生产,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四)企业必须要坚持开发与管理并重

篇6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73-01

一、石柱县开发生态林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石柱县开发生态林产品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基层政府对开发林产品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少,科技贡献率低,不能使传统林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还滞留在较原始的阶段。二是林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吸引林农的兴趣。由于缺少有实力的林产品龙头企业带动,经营管理不能跟上。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原生态的或者初步加工的林产品,显得非常粗糙,售出的价格当然就非常低。林农除了成本,赚的钱很少,对投资林业兴趣不大。虽然已经有四大支柱林业产业,但普遍量小、势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对地方财政贡献小。三是林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执法不严格,黑市交易是一种常态。四是林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欠缺。首先,林产品开发专业技术人员奇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少进行,对林农的技术指导跟不上,基本都靠“土专家”进行临时指导和经验交流。其二,林产品经纪人凤毛麟角。从当前来看,这支队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为农村中的精英基本上随着打工潮流走了。这些人受知识水平和视野的局限,要准确预见和应对高风险的市场变化,其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多半是见子打子,小打小敲,不能有效拓展林产品市场。

(二)石柱县生态林产品开发具有一些自身的优势。

一是交通优势。2013年底,该县火车开通,彻底结束闭关自守的历史,渝东枢纽门户的作用日益显现。今年7月1日,沪汉渝蓉铁路实现动车组全线贯通,石柱与华中华东大城市的距离被大大拉近,坐拥绝佳的地理优势,外地商人进入该县的可能性更大,石柱人的思维空间将会得到拓展,为生态林产品的开发带来新机遇。二是政策优势。首先,准确的战略定位。2013年,石柱县提出“立足生态保护、加快转型发展、努力建成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从战略高度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其二,有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其保驾护航。2009年,该县聘请重庆林业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了《石柱县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对石柱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2010年,石柱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编制了《石柱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为林业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三是产业优势。首先,该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比为51.34%,位居重庆市首位。据统计,至2013年底,全县林业用地300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6.6%,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90万亩,地方一般公益林110万亩,商品林100万亩。拥有森林面积215.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000万立方米,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之一。其二,林产品原料种类繁多。其中,有以马尾松、柳杉、桤木、红椿、杨树、日本落叶松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银杏、板栗、竹笋等为主的食品工业原料林;以黄连、杜仲、黄柏、厚朴、佛手、山茱萸等为主的木本中药材等等。其三,林业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各类林业产业基地105.8万亩,初步形成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四大林业支柱产业。

二、石柱县开发生态林产品的策略

(一)提高开发林产品的认识。

一是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把它纳入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作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林农转变观念。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传单等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识,使广大林民能够放下包袱,投身到林产品开发的行业中来,实现他们致富的梦想。

(二)实现规模经营,保证原材料供应。

一是加快林地流转进度,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林地流转模式,特别是那些因打工举家外迁而林地荒芜的,应主动与他们联系,按合理的方式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盘活林地资源,实行订单生产,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加强基地建设。认真总结林产品基地建设经验,推广并全面带动传统林下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品种,打造林产品示范片,以点带面,实现林业产业规模化,保证有足够的原材料。

(三)多渠道融资,解决林产品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

首先,各级地方财政应建立林产品开发专项基金或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其二,农村信用社应当积极支持林产品开发项目。对林产品开发项目,要经过严格考证,如果可行性较高,就可以发放贷款,重点向基地或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其三,积极探索林农联户担保贷款机制。可以引导林农以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合作林场。以林场所有农户联合担保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风险共担,以此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其四,有效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社会上的融资机构参与进来,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化零为整,用于林产品开发。

(四)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推动林业产业大发展。地方林业科技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借鸡下蛋”,弥补专业人才不足的缺憾。大力引进和推广林业产业新技术,提高产出率,推动林业产业化。采用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首先,加强对乡镇林业员的技术培训。对现有的林业产业队伍,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安心在本行业工作,为本行业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其二,加大对林产品经纪人培训。让他们学习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向林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育林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让他们起示范带头作用。优化其产业结构布局,为林业产品研发形成强大动力。引进国外和国内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强经济林产品化学成份的分析研究,深度开发和合成高附加值产品。学习外国对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向科研和生产的广度迈进,实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本地林业资源优势,可以重点打造几个品牌,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增加文化底蕴。比如,“鑫源”牌黄连、“毕兹卡”竹纤维系列、“万寿山”牌金银花、“西沱”牌佛手、“长源牌”银杏等等,加大营销力度,拓展市场范围。

(五)规范林产品市场。

篇7

1.小众化需求的阐释

小众化需求就是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小众化消费时代”于上世纪60年代首先开始于欧美,随着欧美社会进入丰裕社会,中产阶级家庭大量涌现,在这个阶段,“企业只为部分人服务”的现代营销理念开始被提及。在这个时代,企业的主要客户是已经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他们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生活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品位、时尚、身份、高品质、归属感等因素,以找到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产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消费市场也随之发生改变。消费市场正从热门、主流的产品市场转向冷门、小众的产品市场。未来将“不再有大规模生产,不再有大众消费,不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是细化到每个人的个性化生产、创造和消费。

当下漆艺产品开发的现状与漆艺产品的小众化需求

1.天然大漆与漆艺产品

天然漆,也被称为大漆、国漆,是从漆树――种呈羽状复叶的落叶乔木――上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呈乳白色,接触到空气后会慢慢氧化,逐渐变黑并变得坚硬起来,具有防腐、耐酸、耐碱、抗沸水、绝缘等特点,对人体无毒无害。将大漆髯涂在用木、竹等材料做成的胎体上就可以制成各种精致、美观的漆艺产品了。

2.当下漆艺产品开发的现状

(1)天然漆及漆艺产品的优势:1)天然生漆号称“涂料之王”,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使它几乎能够髯涂在用木、竹、皮、陶瓷、石头、金属、玻璃等各种材料做成的胎体上。2)我国传统漆艺产品采用天然材料加工,无毒无害,绿色环保。3)传统漆艺产品采用纯手工制作,比起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更具人性化。4)漆艺产品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5)大漆是直接从落叶乔木中获取的天然树液,具备可再生条件,只要有泥土和阳光、水,就有漆树的生长空间,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漆原料,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材料的特性。6)漆艺产品在加工方式上无需大量电力、煤炭等高能源消耗,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

(2)漆艺产品的劣势:1)行业规模严重萎缩,产业地位下降。2)漆艺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3)漆艺产品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小,社会认知度不高。4)产品样式陈旧、缺乏创新。

3.当下漆艺产品的开发应关注小众化消费群体的需求

(1)漆艺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容易获得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喜欢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生活的小众化消费群体的青睐。传统漆艺悠久的历史及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品质的保障,蕴藏在其中数千年沉积的文化内涵更使年轻品牌及产品无法相比。

(2)个性化时代小众需求的形成和追求产品差异化的小众化消费观的盛行。在生活方式日益格式化、趋同化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满足生理要求上升到心理层面,不再满足于产品的科技内涵,渐渐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产品的外观、材质等方面,渴望个性的充分展现,希望高情感与高技术取得平衡。

(3)漆艺产业不是项能够大规模和快速度发展的产业,直面小众化的需求符合漆艺的产业特点。一方面,由于天然漆树的种植规模萎缩以及天然大漆材料的取得非常不易,使得漆艺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漆器的制作过程多以手工方式制造,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因此,需要以软性附加值来提高它的商业地位。

小众化需求为导向的漆艺产品的开发策略

1.坚持手工制作的设计理念,以对漆艺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的高标准要求,打造具有品质感、细节度的高档漆艺产品。坚持产品的原创性,采用纯手工的制作方式,以细致、相对少量的生产形态,产出具有高度手感及工艺技巧的漆艺产品。

篇8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部门,定期、不定期推出各种丰富展览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众文化消费意识的凸显和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对于博物馆来说,文化创意产品是实现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媒介,更是自身永续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起步较晚,尚处在学习借鉴阶段,设计形式趋于雷同,产品设计现状与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不相匹配,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当下国内博物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就现存的问题制定一系列设计策略,合理有效地开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一、建立多元的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体验式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最新需求。传统意义的文化创意产品关注博物馆文化的单方面输出,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产品的造型、色彩、功能等基本构成因素结合来输出文化。而文化体验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使消费者与产品互动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最终将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

1、建立多感官文化体验

多感官文化体验是经由消费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对文化产生感知,设计师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法实现产品多感官表达,最终建立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多感官文化体验。通过感官刺激使消费者从多方面接受产品信息并感受博物馆文化,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最终实现情感的满足。

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Rolf Jensen)说:“当我们在购物时,事实上是在商品内寻找故事、友情、关怀、生活方式与品性,我们其实是在购买情感。”①建立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感官文化体验,目的是通过多感官刺激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研究所根据馆藏的一双二十世纪的粉红色缎子花边高跟鞋设计的“Pink Shoe Bookmark”书签(见图1),做工精致、造型新颖。设计师打破鞋子的原有功能,通过材料肌理表现高跟鞋表面的珠片,实现其独特的质感和触感。通过高跟鞋侧面轮廓的重塑还原藏品本来的面貌,同时又赋予它书签的实用功能,产品材料与同类产品的反差打破了消费者既定的思维模式。

2、建立互动式文化体验

互动式文化体验是指消费者通过参与文创产品创造的过程,接受博物馆文化,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再是设计的决策者,而是以消费者的参与为中心,通过建立消费者与文创产品的互动关系,传递设计理念,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消费者的关注重心从产品外形、功能等静止状态,转向与产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感知。在文化中发现自我,最终引发心理上的响应。

“互动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物质化的媒体界面,更多的是创造一个‘空间’,让人在其中感知、接受并且交流。”②这种交流过程就是消费者感受博物馆文化内涵并且塑造自我的过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可塑性材料(如陶泥、纸张、木头等)和特殊结构(如纸型结构、桦卯结构等)的结合,给消费者提供固定形态的产品模块并附文物介绍和产品说明,引导互动过程的展开。文化的互动体验让消费者的身份从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创造者。通过互动形式接受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传递的信息将使消费者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记忆。手脑结合的互动方式于消费者而言拓宽了自己的思考空间,于博物馆而言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本身而言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纪念品而是一段产生共鸣的创造过程。

经过文化互动完成的产品是消费者调动自己积极性和热情参与的产物,作品的制作过程是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过程,作品完成后会产生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同时,消费者根据设计师提供的线索制作完成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在作为礼物馈赠亲友时附加了消费者的创造价值,更真切地表达了赠送者的情感。

二、开发独特的文创产品

开发独创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种类需要通过产品差异化的方式与其他博物馆形成区分,差异化分为垂直差异化和水平差异化。垂直差异化是指设计出比其他博物馆更好的产品;水平差异化是设计出与其他博物馆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现有产品的设计优化实现垂直差异化,通过其他产品的设计创新实现水平差异化,两种手段交替使用可最大化地实现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独创性。

1、基于现有产品的设计优化

由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涵盖了大部分文化商品的种类,所以基于现有产品的设计优化,是在博物馆已开发文创产品基本使用价值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产品材料的更新、产品制作工艺的提升以及产品外观的重塑等手段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质量的提升。设计优化的对象可主要集中在书签、镜子、U盘、钥匙扣、冰箱贴等常见实用文创产品。例如201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人气十大文创产品之一“印象蒙古马头琴”U盘(见图2),外形根据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的形状进行艺术加工。U盘整体由琴柄和琴箱两部分构成,琴柄为马头琴琴头侧影,琴箱上绘蒙古族传统纹样。琴柄和琴箱可分离,琴柄下方为U盘USB接口,琴箱为U盘外套盖。这类产品功能固定并且外观可塑性强,通过针对性的设计优化可以使产品与其他博物馆文产品形成区分。

2、开拓其它产品的设计创新

对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开拓其他产品的设计创新是指依据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区别于现有产品的文创种类,设计全新的文创产品。新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消费者市场调查的结果,首先要分析博物馆主要消费群体的新需求,设计开发独具馆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以稳定一部分市场份额。其次,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中专门针对老人、儿童等人群设计的文创产品较少,故而对这一类产品的新品开发可以填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空白。将文物融入日常生活与饮食,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是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所未达之地。

三、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博物馆早期的文化创意产品只是单一地实现它的纪念价值,产品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对博物馆藏品的不等比复制或者是藏品纹样的简单提取,不涉及产品其它使用功能。而现如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己经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之中,消费者高标准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需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满足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可开发多功能博物馆文创产品,让产品使用功能更加多样,并在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最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由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意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消费者在博物馆文化氛围中购买的文创产品,在生活中的意义会被削弱。多功能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提高产品利用率来延续自身的价值,有助于节约成本并且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可持续性。为了确保多功能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认可度,在设计多功能文创产品之前首先要确立产品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文创产品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四、私人订制的可能性

随着个性化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各种私人订制服务相继涌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私人化体验方式也将是未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一大趋势。

结语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本身是一个由多学科综合的产物,需要系统全面地研究其开发与创新的策略,探索出一套适合新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结合博物馆特色与消费者日益变更的情感需求,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才能在众多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品牌个性与特色。

注释:

①杨淳.系列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 2008 (2)

篇9

产品的战略决策起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是战略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战略决策依据战略分析阶段所提供的竞争格局、行业机会、企业能力等决策信息,综合各项信息确定企业战略及相关方案。

一、产品战略决策理论简介

(1)SWOT分析法概念。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SWOT是一种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术与战略两个层面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能够达到自己期冀的目标。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逐渐被许多企业运用到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

(2)运用SWOT分析法的主要步骤。首先是分析环境因素,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根据分析所得出的数据进行SWOT矩阵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在完成这两项之后,便可以按照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制订行动计划,得出企业的战略决策。

二、产品战略决策理论在企业产品开发战略中的作用

(1)使复杂信息清晰化。在进行企业产品的开发战略中,决策者不仅需要涉及有关自我和环境的信息,还要仔细衡量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过SWOT分析法等产品战略决策理论进行企业开发战略的制定,可以列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企业所处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提高了决策准确性。(2)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战略性。人力资源是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力量,产品战略决策理论的运用可以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具战略性,充分发挥其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企业根据人力资源SWOT分析,从社会上吸引竞争对手没有或比对手的关键人才更优秀的人才,或者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保持自己最优秀的人才,防止其流入到竞争对手公司。(3)使企业的人事决策科学化。SWOT分析法运用于人力资源规划中,根据当时当地的人才市场情况和企业具体情况,用数量化的方式把企业优势、机会结合起来与劣势、威胁相比较,才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选择战略是否比他人具有优势。把人员任免的话语权不是交给某一个或几个人,而交给一套人事决策模型,这必然将大大提高人事决策的科学性。

三、产品战略决策理论在企业产品开发战略中的成果

从理论来看,SWOT分析法等产品战略决策理论在企业的产品开发战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实践角度来说,很多企业也的确从中获益,产品战略决策理论在企业产品开发战略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篇10

由于消费者需求、技术和竞争的快速变化,企业必须持续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而如何选择适当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则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前途。

新产品开发的意义

市场营销学中所指的新产品概念不是从纯技术角度理解的,不一定都指新的发明创造,其内容要广泛得多。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凡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能给顾客带来新的满足、新的利益的产品,即视为新产品,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类:新发明的产品、换代产品、改进产品、新品牌产品(仿制新产品)、再定位产品,成本减少产品等。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实质是推出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新产品。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是改进现有产品而非创造全新产品。

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如果企业不致力于发展新产品,就有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努力开发新产品,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及其领先性上。特别是现代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相反,则不仅难以开发新市场,而且会失去现有市场。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科研投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以新产品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及其获利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就像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从出生、成长到成熟,最终将走向衰亡。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被淘汰为止这一过程在市场营销学中被称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产品不管其在投入市场时如何畅销,总有一天会退出市场,被更好的新产品所取代。企业如果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就可以在原有产品退出市场时利用新产品占领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速度加快,产品的市场寿命越来越短,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改造旧产品。创新是使企业永葆青春的唯一途径。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消费者市场需求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向前发展。消费者的一种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出新的需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伟大力量。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就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而来的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被改造和落后产业的被淘汰,从而使企业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从而推动着企业不断寻找新科技来源和新技术专利,开发更多的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新产品的开发策略

新产品开发要与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企业获利为目标,遵循“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据企业的资源、技术等能力确定开发方向;量力而行,选择切实可行的开发方式。”的原则进行。

新产品开发的策略很多,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策略。采用何种策略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当然与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开拓型与稳定型的经营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模仿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模仿式新产品开发策略,就是等别的企业推出新产品后,立即加以仿制和改进,然后推出自己的产品。这种策略是不把投资用在抢先研究新产品上,而是绕过新产品开发这个环节,专门模仿市场上刚刚推出并得以畅销的新产品,进行追随性竞争,以此分享市场收益。所以,又称为竞争性模仿,即有竞争,又有模仿。竞争性模仿强调不抢咬第一口,不刻意追求市场上的领先,但它绝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在模仿中有创新。企业采取竞争性模仿策略,既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又可以节约研究开发费用,还可以借助竞争者领先开发新产品的声誉,顺利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市场领先者开发的创新产品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企业采用模仿式新产品开发策略,须注意以下问题:

竞争性模仿常常需要综合利用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对市场上的新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即从正面考察其独特的优点,能否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又要从反面分析其有哪些不足,从而可以做哪些改进和创新。

竞争性模仿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失去尾随创新的机会。

抢占市场策略

抢占市场策略又称为先发制人策略,是指企业率先推出新产品,利用新产品的独特优点,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采用抢占市场策略的企业应具备强烈的占据市场“第一”的意识,因为对于广大消费者和顾客来说,对企业和产品形象的认知都是先入为主的,他们认为只有第一个上市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正宗的产品。其它产品都是假冒的。因此,采取抢占市场策略,就能够在市场上捷足先登,利用先入为主的优势,最先建立品牌偏好,从而取得丰厚的利润。而且,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如果你能抢先一步,竞争对手就只能跟在后面追,而你不满足占领已有的市场,连续不断地更新换代,开发以前没有的新产品、新市场,竞争对手就会疲于奔命而遭受挫折,好比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要比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难以击中。这样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企业实力相对雄厚,或者是科研实力,或者是经济实力,亦或是两者兼备;具备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动趋势的超前准确的预测、调研机制。

时尚、潮流式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能及时借用流行的事物使其与人们的时尚追求相吻合,这也是一种开发新产品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根据消费者易受流行心理的影响,可及时抓住可能引起消费者兴趣、进而模仿的电影、戏剧、体育、唱歌等明星的生活特征,开发新产品。

反向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反向式新产品开发,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不循常规,反其道而行之来开发新产品。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的固定的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轨迹,可以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切入点,从而发现正向思维所看不到的事物。

在采用逆向思维时往往需要与顺向思维交替进行,在交替使用这两种思维方法时,不断变化解决问题的重点途径,这就要求人们灵活地变通地思考并寻求自己恰当的方法。

系列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所谓系列式新产品开发就是围绕产品向上下左右前后延伸,开发出一系列类似的、但又各不相同的产品,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产品系列。采用该策略开发新产品,企业可以尽量利用已有的资源,设计开发更多的相关产品,如造纸厂根据系列开发的原则,用纸做原料,设计纸巾、纸桌布、纸鞋垫、纸板等一系列产品,从而扩大原有产品品种系列。再如,美国著名的T IMEX公司的整套盒装女表系列也很有特点,一盒共三只,一只做家务时戴,一只参加体育锻炼时使用,一只用于社交场合。由于质量好,款式新颖、特别是构思别致的系列化而深受女士青睐。

由于系列化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要,同一顾客的不同需要,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销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系列式新产品开发策略既可以把握市场需求,又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优势,还能节省企业的开发费用,因而成为开发新产品的一种基本途径。

类比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所谓类比式新产品开发策略,实为移植参合法,即指将某一领域的原理、方法、技术或构思移植到另一领域从而形成新事物的方法。企业采用该策略开发新产品时,就需要运用类比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已有的技术、工艺、原材料产品去类推另外的新产品。

原理类推。即把思维原理等类推到新的领域。如把社会化大生产原理运用于改造传统零售业,就创造了连锁经营的形式等。

技术、工艺类推。如日本日清食品公司首先发明了方便面,根据此技术、工艺,许多企业开发出了方便米饭、方便米粉、方便粥等。

原材料类推。矿泉水问世后,许多企业围绕“水”字,开发出了纯净水,太空水、进而又有茶水、维生素水等等。

借脑生财式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借脑”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外脑来开发新产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加大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每一个企业都要全力以赴寻找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做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借脑开发新产品,培植新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而且还可以树立企业的新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定制式新产品开发策略

所谓定制式新产品开发策略,就是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设计研制满足每位顾客需要的新产品。显然这种策略能够充分体现“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因而,成为现代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唯一正确方向。

海尔是采用定制式新产品开发策略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如海尔根据顾客的需要开发的“地瓜洗衣机”、“抽屉式冰柜”、“带酒瓶架的冰箱”以及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设计不同颜色的冰箱等,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能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开发策略,海尔能够从中国走向世界。

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的经营理念。建立数据库。以便及时收集、分析顾客的各种需求信息。企业要有一套弹性设计、生产系统,以便能够随时、迅速地设计、调整和生产顾客所需要的个性化新产品。

差异化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篇11

二、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方式

1.独创方式。企业开发新产品最根本的途径是自行设计、自行研制,即所谓独创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及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产品竞争。自行研制、开发产品需要企业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一个深厚的技术平台和一个科学、高效的产品开发流程。

2.引进方式。技术引进是开发新产品的一种常用方式。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很快地掌握新产品制造技术,减少研制经费和投入的力量,从而赢得时间,缩短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但引进技术不利于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3.改进方式。这种方式是以企业的现有产品为基础,根据用户需求,采取改变性能、变换型式或扩大用途等措施来开发新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依靠企业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发费用低,成功把握大。但是,长期采用改进方式开发新产品,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新产品开发的策略

1.领先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在激烈的产品竞争中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优先开发出全新产品,从而先入为主,领略市场上的无限风光。这类产品的开发多从属于发明创造范围,采用这种策略,投资数额大,科学研究工作量大,新产品实验时间长。

2.超越自我策略

这种策略的着眼点不在于眼前利益而在于长远利益。这种暂时放弃一部分眼前利益、最终以更新更优的产品去获取更大利润的经营策略,要求企业有长远的“利润观”理念,要注意培育潜在市场,培养超越自我的气魄和勇气,不仅如此,更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作后盾。

3.紧跟策略

采用这类策略的企业往往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仿造或进行局部的改进和创新,但基本原理和结构是与已有产品相似的。这种企业跟随既定技术的先驱者,以求用较少的投资得到成熟的定型技术,然后利用其特有的市场或价格方面的优势,在竞争中对早期开发者的商业地位进行侵蚀。

4.补缺策略

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市场的任何需求,所以在市场上总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为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企业详细地分析市场上现有产品及消费者的需求,从中发现尚未被占领的市场。

四、新产品开发的步骤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从根据用户需要提出设想到正式生产产品投放市场为止,其中经历许多阶段,涉及面广、科学性强、持续时间长,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工作,这些程序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才能使产品开发工作协调、顺利地进行。产品开发的程序是指从提出产品构思到正式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由于行业的差别和产品生产技术的不同特点,特别是选择产品开发方式的不同,新产品开发所经历的阶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样。现以加工装配性质企业的自行研制产品开发方式为对象,来说明新产品开发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发展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用户需要。用户的要求是新产品开发选择决策的主要依据。为此必须认真作好调查计划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出新产品构思以及新产品的原理、结构、功能、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开发设想和总体方案。

2.新产品开发的构思创意阶段。新产品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产品创意是开发新产品的关键。在这一阶段,要根据社会调查掌握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企业本身条件,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要求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新产品的设想和构思。产品创意对新产品能否开发成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新产品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是指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分为初步设计阶段,这一般是为下一步技术设计作准备;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是新产品的定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制设计任务书,让上级对设计任务书提出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荐性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作为新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工作图设计阶段三个阶段,工作图设计的目的,是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供试制(生产)及随机出厂用的全部工作图样和设计文件。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

4.新产品试制与评价鉴定阶段新产品试制阶段又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阶段。

(1)样品试制阶段。它的目的是考核产品设计质量,考验产品结构、性能及主要工艺,验证和修正设计图纸,使产品设计基本定型,同时也要验证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主要工艺上存在的问题。

(2)小批试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工艺准备,主要目的是考验产品的工艺,验证它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即在生产车间条件下)能否保证所规定的技术条件、质量和良好的经济效果。

5.正式生产和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作好生产计划、劳动组织、物资供应、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还要考虑如何把新产品引入市场,如研究产品的促销宣传方式、价格策略、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既是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代新产品再开发的起点。通过市场开发,可确切地了解开发的产品是否适应需要以及适应的程度;分析与产品开发有关的市场情报.可为开发产品决策、为改进下一代产品、为提高开发研制水平提供依据,同时还可取得有关潜在市场大小的数据资料。

五、结束语

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是企业成功推出新产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