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8:59: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篇1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自身的兴趣、特长、不足等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根据设定的目标,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努力以实现目标。在应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高职学生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提升就业时的竞争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其在校期间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初入大学,高职学生一般对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清楚的规划,这时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明白每个阶段应该学什么,应该做出什么努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发挥潜能,提升自身就业时的竞争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的过程,通过挖掘自身的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等个人素质,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可以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参与相关培训和实践,不断锻炼自身能力、克服自身弱点、激发自我的潜能,以此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避免择业时的一些误区。目前,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一些学生只想在大城市发展,不愿意去小城市,一些学生只愿意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愿意去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工作;有的学生未考虑自身的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盲目的选择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须不断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深刻考察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毕业生。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分别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不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持不够。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

当前各个层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着严重不足,首先是社会层面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活规划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之处,包括社会公共机构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不足,企业层面对于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第二,家庭层面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家庭层面未能对子女的职业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引导;第三,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认识普遍存在不足,未能对学生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第四,高职学生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着不足,未能有效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导向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导向有助于高职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目前在导向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社会舆论的导向模糊,媒体等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报道,未能发挥出正面的宣传作用;家庭层面的引导不足,大多数父母不仅未能对子女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反而常常会有一些错误的引导,比如引导子女更多的关注职业的高低贵贱、工资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导向性不足,高职院校未能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做出一些课程内容的调整创新,未能帮助学生充分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等;第四,高职学生自身缺乏目标,缺乏自我评估的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支持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支持不够,主要体现为学校层面教育的不足,目前高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活规划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上面,未能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教育。并且,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水平不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活规划的指导能力较差,比如在面对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时,教师的指导缺乏效率。学生方面,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不足,学生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未能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学生长远发展、社会的更加和谐均具备着重要的意义。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均要认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要意识到自身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重要性。学生个人也要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断努力。

(二)优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学校层面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进行优化,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建立,高职院校可聘请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研究较多的老师,或者可以与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合作,对现有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学校须开设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对课程进行调整创新,以期对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职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应主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高职学生需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全面客观的了解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对自我定位,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同时,根据职业环境等的变化,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最重要的是,学生制定了相应目标,需要根据目标,不断地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升相关的知识技能,以最终实现制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08)

篇2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2006年起,向各大高校进行宣传与普及。由于时间尚短,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较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缺乏实效性。就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来看,存在学生对社会职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身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家庭与社会缺乏积极、科学的引导;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缺乏素质能力培养;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顾名思义,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与态度,是大学生进行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则意味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尚浅,并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意义所在,及其对于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说明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解与认知的矛盾,表明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而清楚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践和加深的了解。

目前,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来看,存在大学生虽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有一定认识,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没有清晰地了解;较男生相比,女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及规划意识较为薄弱;文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其他学科学生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有过社会实践经验(兼职或工作)的大学生较没有相关经验大学生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学生干部要比普通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较强的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局限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绝非科学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立一套全程、科学的教育体系。所有课程与活动的安排与设计,需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每个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包括其所学专业的学习特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的及意义出发,建立和形成科学、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全程体系。

第一学年:引导和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并完成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制,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从未涉及或没有真正思考过个人的职业与生涯发展问题。因此,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需通过交流、经验介绍与“大数据”展示等渠道,教育和启发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导入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输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第二学年: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已经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对所学专业与未来可能从事的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需要结合所学专业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完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始探索社会环境。需通过课程教育与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学年:指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践。大三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大学生活,通过学习与实践,对于所学专业及知识结构有了初步明了的认知。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他们往往在考研、留学、求职等毕业去向的选择中徘徊不已,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帮助其完成正确、适时的选择与判断。

篇3

高校不断地扩招与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被社会异常地关注。由于高校体制改革程度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随之也发生转变,因而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为自己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在企业环境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校环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备企业独特的优势。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学生在大四阶段的工作和任务,而是需要贯穿大学生四年的高校生活中,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是连续性的,应分阶段、分任务地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项短暂的工作,它所具有的连续性,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

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之前应该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社会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特长,才能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才能够使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对自己准备选择的职业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总而言之,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好自我定位,使学生选择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自我认识。但是,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认识往往是最为困难的一项工作,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总之,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的特点。

二、科学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为了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根据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特点,科学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

高校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系统性地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一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为学生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由此可见,高校通过系统性的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制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制,从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道路。由于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自己的职业道路非常模糊,缺乏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无法科学地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格咨询体制,培养一批专业化咨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对于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选择好职业发展道路。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科学的进行的自我定位,对于学生合理的规划的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学生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4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篇5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实践和行动方案。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当前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我国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能力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对自我和职业及其关系进行评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进而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鉴于此,我们对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本次调查对全院四个年级的三十几个专业随机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共收回有效问卷719分,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379人,女生340人。

二、结果与分析

1.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调查中发现,45.48%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59.2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仅有25.4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这将会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8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专业、31.85%的同学了解自己最喜欢的职业;21.97%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的职业去向、19.7%的同学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7.52%的同学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清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模糊,这必将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挫败感。

3.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规划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而有效的安排。在调查当中发现,只有19.19%的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3.82%的同学愿意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13.49%的同学了解职业测评;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有61.89%的同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淡薄,再加上动力不足,自然就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4.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

调查当中发现,有71.21%的同学认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回答“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吗?”却有71.91%的同学回答“没有”。当被问之“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您会选吗?”有81.22%的同学选择“会”,这表示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可见,一方面,就业形势的现实促使学生在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去了解、确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渴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但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

三、措施与建议

1.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性有待提高。而高校教育的主场是课堂。所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课程化,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鉴别和评价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和偏好的生活方式;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了解职业资源、开发职业抉择的技能;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2.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

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的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愿意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题目中,答“是”率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见,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它需要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揭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可以将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做自我分析,了解职业社会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使其认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集中在提高职业技能上,掌握求职策略和技巧;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使其认清就业形势,调适不良心理,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

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学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以协会的方式或者专业教师助理的方式,在校园宣传、修改简历、提供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组织模拟面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长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家长也邀请加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列,一方面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让家长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各类指导,他们的求职经历和其他职业生涯相关的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想获得的重要资料;学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咨询、参加研讨会、为学生写推荐信等;校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提供自己工作领域的行业信息、参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等等。

4.培养专业化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层次

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高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另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内容要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不仅在于分析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帮助学生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薄弱、专业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确定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同时开展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的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程”、“各种心理及就业讲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模拟性的职业实践等活动;校外的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实习单位”、“校友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未来职业发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2]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3] 杨凤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10-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并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系统过程。大学生恰逢职业生涯发展探索期,亟待及时、准确地了解、认识并发展自我,并在学习及实践中做出一定的尝试性职业选择及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的发展与定位,还会对以后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亟待关注与重视。鉴于此,本研究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就调查中所显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以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调查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识能力、就业指导获取路径等三个方面。在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性、专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诸因素的基础上,随机抽样被试,共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共计24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实际回收1943份,其中有效问卷1793份,回收率92.3%。

(二)问卷主要结果分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有效根据。在问及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时,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考虑过这个问题,仅有5.3%的被调查大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的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大学生都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但仅仅只有O.1%的被调查大学生考虑且又为此付诸行动了。

2.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学生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认识是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在本次调查中,仅有9.6%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优劣势非常了解,绝大多数则停留在较为粗浅的认识上,甚至有11.4%的被调查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不了解。

3.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是指大学生通过何种路径获得相关的职业生涯辅导。本调查发现,在这些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其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主要有学校所开的就业课程、校就业指导中心讲座、学长或学姐的指导、校内外媒体宣传以及辅导员的日常点滴辅导。以上五条路径是当前获取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均通过诸种路径获得了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但仍有11.7%的大学生表示未接触过职业生涯指导。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至关重要。大学生恰逢职业探索期,是否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其的职业选择以及生涯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视为职业选择,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认识,且意识较为薄弱。一般只有在面临毕业择业时才会想起去询问相关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希图从他们那儿获取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本调查结果也显示,尽管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会考虑到自己未来出路问题,但真正能够认真考虑且为此付诸行动的仅是少数,仅有0.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真考虑且为之付诸实际行动。

(二)自我认识能力较弱

自我认识主要是指大学生从兴趣、能力以及深层面的价值观等方面深入了解自我,这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基础与前提,不仅必要而且必需。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当前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甚理想,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普遍较弱,未能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有个客观、明确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的认识上。仅有9.6%的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非常了解,其余大多数则不甚了解或仅仅了解一点,甚至有11.4%的被调查大学生坦承对自身并不了解。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或模糊会直接影响并制约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较为被动

尽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群策群力,但大学生自己始终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肩负到不可让渡的责任,是他人不可替换的。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也理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主体性,不能一味坐等学校、家长或社会给予的帮助或支持,而应积极寻求发展机遇,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辅导中去。尽管当前高校业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诸多辅导路径,如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举办相关讲座、提供职业测评与咨询等,这固然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大学生实际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极少有大学生会主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本次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大学生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较为被动。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举措

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人手。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切实提高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意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前移

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或工作以后才需考虑与付诸行动的问题,日常不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总结。事实上,不光大学生如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亦如此,存在较为显著的起步晚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绝非只是临近毕业或工作以后才需着手的问题,而是紧随着大学生入学甚至更早时期就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并人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去,力争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对其进行逐渐深入、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作为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诸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尽早制定切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

(二)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篇8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转贴于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篇9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各类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职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在中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明确人生目标,使学生顺利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进行规划,然后依照这种规划,有目的地为提升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统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个体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使个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个体顺利就业和提高个体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合理,没有上进心,这导致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

2.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2.1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定位模糊不清。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很盲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中职学生进行指导。

(2)没有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都比较薄弱。

(3)存在较低程度的自我认识。很多中职学生对择业存在过高的期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不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2]。

(4)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具体。很多中职学生在择业时,其观念受家庭或其他环境的影响较深,不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对所选的工作的环境认识不够具体。

2.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影响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对改进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2)家庭成员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指导不足。很多中职学生出身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较少存在交流,很少与子女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3)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强、专业知识不足和缺乏理想等。此外,中职学生还缺乏主见,在择业时逃避现实,不脚踏实地[3]。

(4)现在的中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在父母的保护和决策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选择,未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择业,在报读职校时一般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所报专业以后就业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等方面。

(5)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谈阔论,把未来想象的过于美好,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预期太过理想,不切合实际,基本停留于空谈的状态,一出社会,职业生涯就变了。

3.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1)争取社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请求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创造条件以提供给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等。

(2)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编写相关的教材,规范和引导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第二,与学生家庭充分交流,把学生所报读的专业及其相关情况告知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第三,开展相关的会议,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既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又可以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开拓家长的思维[4]。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第一,职业醒悟。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方式。第三,职业探索。第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避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督促,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二,学生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第三,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第五,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

(5)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多样化。全程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渗透到中职院校的各个年级,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多样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应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本文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和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对策和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39(10):901-902.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6-02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现状。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得分显著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职业指导师资不足,一般独立学院都是在毕业班才考虑开设就业指导类的职业指导,普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在此环境下,学生自身也就比较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水平不如普通本科院校。

2.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能否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是否准确,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往往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职业选择,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

3.个人职业特质的认识。对个人职业特质的正确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起始环节。不少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己个人职业特质的认识,内容不够全面。并且很多学生不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对择业目标、就业形势等问题认识较模糊。

4.对职业特点的认识。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职业特点的认识显著低于普通院校大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素质等缺乏了解。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学生要充分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认识该职业的工作性质、薪资待遇、从业人员的发展前途。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5.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定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目标,并注意要使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调查发现,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未来工作方向,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作出相应的职业决策,并最终实现初次就业。

6.职业心理准备和学校生活满意度。大学生要顺利地渡过毕业和就业关,必须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准备,即良好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是由于职业心理准备不够造成的。许多学生求职时,只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此外,独立学院高收费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来自富裕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不如家里舒适,对学校生活满意度较低。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1.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独立学院中并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原因是,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许多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只能随行人市。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就业方向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关。高校要从促进人才成长的角度,充分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规划自我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不应局限于授课的形式,职业咨询、工作坊、各行业相关专家专题讲座等途径也不可忽视。多种途径有助于学生了解目前的职业行情以及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唤醒职业规划的意识。

2.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与认识。自我评估与认知是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忽略了这一点,生涯规划将根基不牢,很可能中途夭折。合理的自我评估和认知就是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所处的职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个性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既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又要认识与之相关的环境。对自身条件及相关环境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合理地认知自我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果不能合理地评估与认知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出现偏差。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我,借助职业兴趣、性格测验以及职业能力测试等,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兴趣、性格、能力,这些对学生合理选择职业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帮助学生估计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不足,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职业发展的特点,明确大学四年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各阶段重点,制订指导计划和实施方案。一年级阶段,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方向,清楚自身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通过测量、咨询、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认识,初步确定职业目标;二年级,重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围绕职业目标有计划地积累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拓展综合素质;三年级,重点加强职业体验,提升职业素养,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等;四年级,主要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提高就业能力,重点是职业情感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独立学院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停留在概念了解阶段,缺乏实践锻炼。游红伟指出,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要显著好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大学生将精力主要用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外面的职业世界认识不足,这不利于他们客观、全面地把握职业环境,因此,需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实践的过程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增强了行业敏感度。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和社会力量两种资源,使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2]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37.

[3]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0,(17):3279-3283.

篇11

一、研究背景

当前全国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各界人士也期待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近年来,高职生在就业时有消极怠工的情绪,有盲目选择的趋势,有频频跳槽的现象等,这些都让就业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不得不反思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二、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改编袭开国、顾雪英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根据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及本研究需求,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整,并在原有的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反馈修正的能力五个因子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子,共三十道题目。问卷按Likert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有点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越好。

问卷经部分调整后,必须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法——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通常认为信度系数应该在0~1之间,系数越接近1信度越好,如果系数在0.7以下则需要抛弃。本问卷修订后各因子内部信度系数分别为:确认目标能力为0.844,认识自我的能力为0.805,认识环境的能力为0.818,制订计划的能力为0.813,反馈修正的能力为0.81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0.778。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950,这说明整个量表内部一致性很好。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2013级、2012级(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7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89.5%。其中男生96名,女生125名,2013级学生77名,2012级学生144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主要对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总体情况和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2013级、2012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情况

表一 六个维度描述统计

由表一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意识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在3分到4分之间,总体在中等水平以上。生涯规划意识较其他能力的得分稍高些,但均值仍没有达到4分的水平。其次稍好些的是认识自我的能力,最低水平的是制订计划的能力。说明我院学生有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在制订计划方面存在困难。

(二)人口学变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影响情况

1.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性别差异

表二 不同性别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差异统计

注:*p

由表二可以看出,在六个维度里,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女生都明显优于男生,尤其是认识自我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而其他维度上男生、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2.年级差异

表三 不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差异统计

注:*p

由表三可以看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能力上看,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但生涯规划意识却呈现显著差异,并且结果表明一年级学生的规划意识要明显优于二年级学生的。

四、分析

(一)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现状不佳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自身在行动力上也不能支持自己实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制订计划、反馈修正等规划步骤。学生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规划意识都有待提升。

(二)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于二年级学生

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于二年级学生的,存在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我院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入学教育,重点是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之《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在本学期集中开展,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期待。但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性教育的空白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渐渐趋于淡化。另外,也可能一年级有规划意识的学生,在进行规划行动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但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导致其失去规划的信心。

五、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做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与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重视学生生涯规划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大学全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式教学。入学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完成这项教育任务后,应该完善后续的指导、跟踪、监督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有压力、有支持、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