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9:0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教育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言
美术是一门艺术文化课,它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在艺术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美术教育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寓情感教育于绘画艺术之中,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1.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教学活动,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由于审美意识觉醒,情感得以深化和扩展,渐渐将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美的追求,除了在知识层面有所提高外,还加强了对美的接纳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层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作品整体的风格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美术创作过程就是一个锻炼具象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切换。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2]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
1.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度
美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 美术教学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学。美术可以承载很多,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单单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也代表了作者所要传递的一种人生哲学。很多画家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更多的是向人们表达了一种意境和思想, 展现出一种思维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一些美术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 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所以美术教学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美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文化情境, 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美术, 对美术产生自己的看法, 提高审美能力。[3]
2.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第一课便是对《江山如此多娇》的欣赏与评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有关此画和作者的知识, 特别是对创作此画的立意的介绍,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背景, 对于学生画作意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并不需要刻意地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 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作品的创作故事,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因此,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洛伯物? 贝佛莱?海尔曾经说过:“想象你走进这些积木里面, 默想你周围的平面和弯曲的表面, 运用这种想象, 可使你熟悉内部的几何面, 这些几何面是怎样相衔接, 凹面的运动又是怎样。这样一来, 便会开始懂得艺术家们所处理的各种不同题材,诸如环抱的山丘, 激浪翻滚的内部动势, 直到最重要的人体。如果能让想象力奔放些之后, 将会发现, 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在这些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之间, 不过是一种几何关系。大海只不过是地球的皮肤而已, 它和球形的针头有着亲戚关系。” 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技巧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奔放起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加强对事物的认知度, 进一步认识了解事物, 感受事物的存在。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将这些感性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重要财富。美术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修身养性, 提高综合素质, 获得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 学会自主学习。 如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课本中《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 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校园的描绘与设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绘画方式并自行描绘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评比阶段。在准备阶段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绘我们的校园,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实践阶段中, 要针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校园绘画作品; 在评比阶段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同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鼓励,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立体式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其通过把握初中美术的特点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初中美术教育课程开展好,就必须了解中学美术的特点和规律,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莹. 关于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86―70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紧跟时代的潮流
虽然偏于我国一角,但是其知识文化水平并不落后于我国其他省份,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样。因此,针对当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不切实际,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来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与信息技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与步伐,并将这些社会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上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层处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为了将学生上课的热情从打游戏以及上网娱乐的状况中拉出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以求革新与新颖,避免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沉迷于游戏或者昏昏欲睡的情况。
三、构建轻松的上课氛围,解构信息专业术语
信息技术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建轻松的上课氛围,让学生学得开心,听得认真。对于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来比喻或者解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津津有味。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与上机实践相比显然理论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无可否认它在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非常厌恶,但是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又很重要,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课本,认真解读书本上的苦涩知识,并将其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比如,笔者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章节教学的过程中,就采用实物讲解的方式,将一台原本已经报废的电脑主机打开,对里面的各种硬件设备进行解说,为此笔者将这么一台电脑比喻成工厂,其厂房就是它的机箱,硬盘是仓库,所以硬盘里面放的都是原料(数据)等,如此一来学生很乐于去听,而且课堂气氛一下子还活跃了起来。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需求入手,调查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对性教育课程开展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需求。
1.分析学生性知识方面的需求,及学生目前了解状况与初中阶段性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习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或方法、学习困难和学习愿望。
2.确定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及以往青春期教育有关文献研究,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内容包括:性生理与性保健、性心理与性调控、性道德与性社会、性审美与性文化、性自护与性法制这五方面。
3.青春期性教育实施方式
本课题根据对学生参与性教育方式的需求进行调查后,拟定实施方式为:教师讲授,同伴讲授主题报告,角色扮演情景剧,热点话题讨论,教师推荐书目学生看书自学,观看性教育影片,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办墙报手抄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确定学校课题实施纲要,确定初中生青春期教育以学生教育为主,家长沙龙活动为辅的方式。在学生教育方面,确定了四个主题:基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及调控、性别平等、性保健,家长沙龙则从亲子关系及性敏感话题讨论两方面入手,促进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关注和辅导。
2.对学生进行访谈,包括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情况,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对两性心理的认识,自我保护,性知识的来源,家庭性教育状况以及对青春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
三、研究的主体――青春期教育课程
课程干预是《初中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研究》的主体部分,分为六个版块:包括青春期心理课、生物渗透课、青春期讲座、主题班会、学生自主活动(书籍、手抄报)、亲子活动课程,详见表1(见下页)。
由表1可见,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1.多种干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达成合力。心理课侧重性心理及调控,两性平等的性别权利,自我保护,性价值观的引导;生物渗透课侧重讲解性生理知识;青春期讲座深入探讨男生、女生青春期变化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主题班会和亲子活动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各取所需继续学习,通过青春手抄报、心理剧排演等深化教育效果。
2.视频赏析生动形象。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青春期变化,发现自己的困惑是普遍现象时能降低心理负担;能形象地理解胎儿生命过程,对父母的感恩油然而生。
3.每节课教师都会设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如护蛋行动,学生通过分享一周保护鸡蛋的感受,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起到了感恩父母和做出慎重决定的教育作用。
4.利用学校班级和年级图书角,推荐摆放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征集《读后感》和《书目推荐》,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四、研究效果
1.学生、家长、班主任反馈
(1)学生提高了对于性生理知识、艾滋病、性观念、自我保护以及青春期教育重要程度的认识,尤其是在认为需要开设性教育的年级的选择上,干预后学生认为在初中以前就需要开设的人数比例提高,说明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生对该内容的重视。
(2)全部家长认为,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介绍,异往等内容非常好,希望长期开展下去。
(3)班主任认为,本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在男女生交往方面帮助学生相互融洽,促进了班级团结。
2.教师发展
教师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书籍、文献,对性健康有了全面了解,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国内外专家讲座、主题研讨会、课题校间交流、说课比赛等活动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青春期健康教育新问题,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青春期问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何虹录制的《呵护花季 绽放青春――识别、防范“性骚扰”》被收录到“全国大型教育与心理典籍系列”书系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北京市健康教育获奖案例集》中[1]。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1.试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套图文并茂的试题,使学生在感受到生活物理的同时,体验到物理语言的表达方式
试题精心选择的图片新颖、清晰,有新奇感,拉近了物理试题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能从心理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答题氛围,减轻学生心理上的答题压力.同时,试题插图的设置,也为学生分析理解题意、降低试题的难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整套试题共有24道题有图,占试题总数(34道题)的70%.
例如第16题(见左图),图中给出的是我省运动员王在比赛中的一个镜头.这幅图片会使学生看到冰鞋上的冰刀,从而对学生分析冰的熔点可能与压强有关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也会油然而升的.
例如第30题(见左图),给出的是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和轨道图,使学生在重温卫星升空的骄傲自豪感的同时,也体会并掌握了一种物理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第32题(见下图). 这是综合运用题中的第一道题,学生往往感觉计算题难,答到此题时会很紧张,所以会影响学生的发挥.我们把这个题加了一幅小轿车的图片,既提醒了学生小轿车四个轮子着地降低了难度,又能对学生的心情起到放松的作用.
2.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突出对科学探究中过程与方法和探究实验的“亲历性”的考查
例如第27题: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右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这是一道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科学探究题,很多学生答题不理想,充分考查出了平时教学中对实验探究教学的“亲历性”的体验.因为教师如果平时教学中忽略对探究的实际过程的训练,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机械式的、被动学习的学习机器.而学生若能真正亲身经历动手实验的过程,就会具备实验的能力和经验,回答此类问题则一定会得心应手.这样的题既发挥了试题的课程导向性,又有利于平时的教与学.
第28题(前面已举例)测量鸡蛋的密度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题.这样的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有利的物质基础,如在准备物理实验、选择器材时要有一定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规格、型号不一定相同的器材来完成实验.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实验器材设计不同的方案、获取多组不同的有效数据,从而为其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推理普遍适用的规律和结论、以及评估、交流等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26题:小明到镜泊湖游玩,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如图所示(图略),请你提出一个与光有关的现象,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________;他在细沙滩上,留下了深浅不同的脚印,他想沙滩凹陷的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他决定做个实验探究一下,他将装有一定量水的矿泉水一次正放,另一次倒放在细沙滩上,发现倒放时矿泉水瓶陷入沙滩深一些,由此得到结论:________.他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用到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还有________.
第29题:我们已进行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
(2)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值为
A.
(3)丙、丁两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填“丙”或“丁”).
(4)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 和 .
(5)有同学想利用图甲的实验原理测“220V 40W”白炽灯的额定功率,如果要使实验可行,请对原理图中实验器材的规格提出一条合理的要求.
[答题示例]:
电压表的量程至少要220V.答: .
如果在家里做测白炽灯功率的实验,因家里一般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可以利用家庭中都有的 和 测量更方便.
这两题都是通过对课本中实验探究的再现来立题的,除了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外,更注重了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实验方法的考查.此外,26题的第一空(从图中找出光学现象进行解答)、29题第(5)问对电学器材的要求,还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
3.试题的内容配置合理,能够关注科学,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例如第9题: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电用原则的是 ().
该题通过对一组安全用电插图的识别,提醒学生要关爱生命,注意安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28题:今年6月8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法定放假一天,早晨小明正在吃妈妈煮的鸡蛋,忽然想到熟鸡蛋的密度有多大呢?他决定利用身边现有的弹簧测力计、水、水杯、线等器材,自己动手进行测量,请你简述他的实验步骤.
写出鸡蛋的密度表达式ρ= .请对小明的实验过程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此题利用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为题材而设置,使学生在盼着过端午节吃鸡蛋的同时,想着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研究点什么,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关注.
再如第31题:“炖”菜是牡丹江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以“炖”菜是牡丹江人喜欢的一道美食为题,考查沸腾的相关知识.利用熔、沸点知识考查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
第33题:如图所示(图略),关于能源消耗问题,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34题:我们生活的牡丹江地区,到了冬季,因日照时间短,太阳能热水器的水达不到所需温度,为此人们研制了太阳能、电能两用热水器,大鹏家最近就安装了一台这样的两用热水器,如图所示,铭牌如下:
(1)太阳能热水器贮满水,水温从20℃加热到5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1L=10-3m3.)
(2)大鹏将水箱装满水,只使用电加热器将水从20℃加热到50℃时.需加热器正常工作多长时间?(设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上述(2)情况下,加热器正常工作实际用了3小时,则此热水器的效率为多少?
(4)仅就太阳能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相比有哪些优点?(写出一条即可.)
33题通过能源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不仅考查了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具体做法.34题通过学生的简单计算,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和作用.因为现在全球能源紧张,让学生树立节约能源和环保意识有深远的意义,即为建立节约型社会,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试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也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也将有着实际的价值.
4.试题内容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当前热点问题,突出了时代特征
例如第11题:北京奥运游泳场馆“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它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此外,即便是冰雹撞击薄膜的巨响也不能传递到场馆之内,此建筑材料具备的特点有( ).
A.密度小B.分子间无斥力
C.熔点高D.隔音性较强
这是以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建设中的材料为载体的试题,考查了力学中的密度、热学中的分子力、熔点、声学等知识.既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又将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试题之中,促进了师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
再如第19题: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此题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考查地震的同时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并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利用声现象的知识进行自救.
例如第30题: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卫星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奔月之旅,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
嫦娥一号卫星由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到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轨道,星箭分离后,先在这条轨道运行两圈,在这个期间将在远地点做一次小的轨道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600公里.在16小时轨道上运行第三圈到达近地点进行第一次大的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变为24小时.在轨道上运行三圈,再次到达近地点,做第二次大轨道变轨,将轨道周期增加到48小时.
嫦娥一号卫星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7天,当它在调相轨道运行结束到达近地点时,再做第三次大的轨道变轨,使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随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
(1)就你观察图片和文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解答.
[答题示例]问题: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为什么会越来越快?
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题1:________ 回答:
问题2:________ 回答:
(2)卫星与火箭脱离后,嫦娥一号卫星打开太阳能帆板,其作用是什么?
该题以“嫦娥一号”为载体,把物理与当前尖端科技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对试题的建议
虽然总体来说本套试卷有许多亮点,但也有一些小问题值得研讨:
1.试题没有真正体现出生活物理的理念.许多试题只是表面上设置了一些情境,并没有从本质上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题缺少真实生活的情境(如填空的14、15、20、21、22、23、25题),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2.试卷的探究味道不浓.考查更多的还是学生的实验技能,缺少对探究能力实质上的考查.《2008年牡丹江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探究题注重的是对未知现象和规律探索过程和结果的考查.一般情况下,探究题中包含验证,实验题中的部分可能出现探究,但命题的重点应是探究.”而此次联合命题中22分的实验与探究题中,能算做是探究的问题仅占3分(26题第二空、27题第(5)问、29题第(5)问的第一空).
3.试卷中相当部分试题的表述不够科学准确.命题过程中的文字语言要注意雕琢,所给条件要明确具体,防止歧义的产生和给阅卷带来主观的影响.如28题,测量鸡蛋的密度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题,但所给的实验器材当中一个“等”字,使许多考生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可以添加辅助工具,有的认为可以添加测量工具,认为什么器材均可,导致一些学生又随意挑选器材,没有注意题目原先给出的主要测量仪器,使试题的开放性过大.这不仅增加了考生出现错误的机会,同时也给阅卷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4.题型的特点凸显得不够明确.综合运用题整体来说没有能够有所突破,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理解计算,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略显欠缺.33题和34题对于能源的考查创新精神不够,致使学生答案生硬,发挥余地不够.而填空题和实验与探究题中则出现了六个二(或三)选一的选择性试题,考查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猜”的几率较选择题还要大,建议不出或少出此类试题.
此外,整个试卷来看成题较多,也缺少具有创意性的试题;试卷的版面设计亦不够科学合理,有三道大题分排在前后两面试卷上,为学生答题和教师阅卷评分带来人为的错误;试题难易的编排也欠合理,第1题就涉及运动和力的难点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和自信带来很大挑战,而试卷插图的质量更不令人满意,如31题由于试卷中的滑动变阻器接线柱印刷的不是很清晰,所以也使一些考生因为找不准接线柱而失分.
三、对命题及教学的建议
1.命题建议
(1)加大试题的区分度.物理命题要体现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又要体现试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选拔性,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和理想的信度及效度.按省教育厅对中考命题的要求,试卷在选拔和导向功能上应“选拔服从于导向”.
(2)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命题应力求科学准确,并增加情景性和开放性.试题的语言要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发挥真实水平.赋分和评分标准要科学合理,尽量减少阅卷时产生的主观性误差.
(3)发挥不同题型的试题功能.命题除客观性试题的基本题型外,在主观性试题的题型上可做适当的调整,切实发挥主观性试题的作用,从而加大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避免在主观性试题中再出现客观性试题的痕迹.应杜绝粗编滥造、似是而非的试题,不出靠死记硬背做答的试题.
(4)提高命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建议定期组织省、市级以上的命题技术培训,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平时的教研工作中,切实围绕命题工作,开展深入和细致的专业化研究,加强命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应在已参加过命题培训的教师或教研人员中精选命题人员,提高命题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确保命题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加强技能.今后的教学工作仍然要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搞题海战术不做偏难怪题的练习;使学生不仅要明白物理知识和原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努力使学生养成多提问题、多思考的习惯,加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注重实验,培养能力.教师平时要多指导学生做好课内及课外的探究实验,不能只讲实验而忽略探究过程的体验,要努力使学生能真正亲身经历动手实验的过程,并切实指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式去体验、感悟探究的真谛,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中学生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设置应全面灌入生活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让教育贴近生活,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对学生今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将生活化引入其中,助于学生理解。
1将生活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1.1 学生认知存在问题
初中生这时的思维已经逐步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但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存在于思想意识当中,使初中生可以很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而具体形象成分也会影响初中生的思想,还不会习惯性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剖,只注重表面,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来了解现象的本质。在生活实践中不能良好的实现自我,思想意识不能在认识一些事物时得到解放,行动和理论往往不能构成正比,不能积极地总结自身存在错误等,上述都是目前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
1.2 价值观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初中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人才追求突出而淡化人格追求在初中生身上有了明显的体现,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吸收文化知识,忽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分数看成决定学生未来的利器,淡漠了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时常会看见初中生轻生自杀,离家出走甚至触碰法律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价值观的缺失,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稚嫩,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如不及时纠正方向,会严重影响今后成长。
1.3 初中生所处环境存在问题
环境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校园是初中生经常所处的环境,日常生活中将近有大半时间都待在校园里,因此校园环境对初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当出现破坏到校园环境的现象时,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助长了校园不良之风,使得一些浓厚的不良社会风气进入了校园,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2 将生活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的应用
2.1 重视责任感教育
初中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呵护,责任感意识相对是薄弱,也由于交往圈子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使这种责任感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因此需要对初中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初中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包含多个层次,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现实社会中典型案例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讲解《李某某案件》这样一个今日说法的案例,讲述了李某某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导致其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
2.2与自然社会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应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应贴近学生和现实,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事例,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最终实现将生化应用到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亲自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去领略其中的风光,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因引导生活世界中。通过学生亲自领略大自然的山河壮丽神奇的自然世界,让他们用感官世界去寻找大自然之美,自己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快乐。所以,在内心深处就会激其对大自然保护的欲望,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这个教学案例穿插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教学生活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教育意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引导学生对熟悉的世界进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2.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学习时,应试着将生活应用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生活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判断是非能力。学生还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来加深对国家及人文的了解,使自己所学知识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以此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如讲授《做自尊自信中国人》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找自尊自信中国人的事迹,之后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通过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之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举办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尊自信,也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学生还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增强民族自信心,丰富了爱国情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都是由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组成,应走出校园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发现每一处都值得驻足。
3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在生活中道德素质的培养。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它为锻炼学生思想品德提供了实战之地。思想品德教育终究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会辨别是是非非,可以说,是学生社会之路的先锋导航。
一、国内关于课程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建立了国家课程开发中心,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推广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教育的质量。我国政府也当机立断,集中力量汲取国外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的有益之处,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研制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别提到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注重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运用整合的课程资源。
二、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之课堂探究教学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学校对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就是以英语教材为核心,利用现有的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学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教学创新之路。
(一)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就课堂教学而言,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创设整合后的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才能有助于师生、生生的交流,使教学资源,教材,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江苏牛津英语8B Unit4,Unit5,Unit6都是关于慈善机构,笔者在教学时除介绍国内外慈善机构以外,还在三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尝试来一次三单元内容整合,让学生自己组织筹建一个慈善机构、写出自己的倡议书并且专门为他们开辟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将学习融入了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式,让课堂活动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分享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式的自主,学习形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设置情境,积极给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并采取个人活动、搭档活动,分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种组织方式,让学生尽情发挥,努力尝试担任各种角色,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成果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它是由教学一线工作者的直接课堂实践经验上升到教学理论,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很多教师一直坚持及时写课堂教后感、听后感、评后感进行分类总结,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其实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这种教学反思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创新性、能动性,它的积累过程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反思和总结的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监控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只有形成教学与反思的良性循环,才能使教师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真正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更好地反作用于课堂教学。
1.独辟蹊径的课堂导入法
1.1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1.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1.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2.加强并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在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外语时继续提高,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钻研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自学能力比获得外语知识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提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以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就是阅读,是关键所在。阅读重在理解,不仅是文章整体与细节的理解,还有词的理解。练就是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知就是知晓结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对阅读训练效果的检验;结就是总结,概括全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练习,是统一而系统的教学手段。
3.要深化兴趣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1情境教学法是兴趣教学法的最好体现。比如在学习一些实际事物词汇的时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类的词语,就可以设计多个场景来讲解和练习。场景一即顾客与商家的买卖过程,场景二即就餐者与餐厅侍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过程。通过类似的对话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词汇,并掌握相关会话。
一、引言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进行目的明确、考虑全面、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班级处于学校金字塔管理的底层,是学校日常管理的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推行新课改,落在初中班主任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可以说对他们的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本文结合新课改背景分析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对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新课改背景
教育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领域,其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个国家都应将国民基础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世界格局新秩序的平稳建立,加快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就显得尤为迫切。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各国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奠基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是各个国家一致的正确选择。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25届大会,确定了“争取全民基础教育”计划,开启了基础教育普及的大幕。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使人人都享受教育的机会”为主题,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文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展开,2001年开始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现已完全落实到位。此次改革围绕以学生为本展开,旨在重新定位学科、知识的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1.班主任“打铁先得自身硬”
学生需要榜样,在一个班级里最高的榜样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生年龄多集中在13~15周岁,距离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不是太远,但是在心智上还没有做好成年的准备。班主任的言行和生活经验是学生临摹的重要对象,所以初中班主任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以人格魅力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如果班主任同时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做到课上教人、课下交心,那么他就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否则学生就会发挥出青春期的旺盛精力,与班主任作对,不会配合教学,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抵制班级管理的行为。
班主任威信的建立主要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职业素养,提升师德。近年来,一些校园侵害案件屡现报端,这些不良分子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师德。教师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其次,要及时更新个人的知识储备,跟上时展潮流。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一些流行词语更是层出不穷。在知识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了解的没有学生多,学生是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最后,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捕捉他们的情绪,启迪他们的心灵。
2.做好学生工作
班主任要秉承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观念,以新课改作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建立学生集体荣誉感;二是运用协调的班集体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三是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法。
3.发掘学生个性才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是从口号上说,而是要践行到实际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去。班主任要熟知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使用合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并使兴趣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出重要的动力作用。
四、结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学生潜能无限大,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正确的理念,于人于己是点滴的进步,正是这点滴的进步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参考文献:
[1]钱珍梅.浅谈加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