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经济管理

大学生经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经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经济管理

篇1

此次实习内容如下:

1.了解单位财务情况以及人员设置情况

2.了解单位的财务规程以及财务制度

3.熟悉会计凭证的登记

4.熟悉会计帐簿的登记

5.对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的熟练掌握

6.辅助会计人员进行工资核算

7.辅助会计人员编制会计报表

8.辅助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其中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出纳 日记帐的登记、各种明细帐的登记

9.辅助总帐会计编制汇总表,总帐的登记及期末会计数据处理

10.了解电子报表的编制

11.装订、分类会计凭证

12.审核各水文站上交的报表并统计水电费

13.录入、打印、复印文件

14.会议、活动场地布置和后勤等工作

通过本次实习,我发现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在本次的实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我实际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财务工作的过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计本来就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百倍用心、细心。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这样做帐时才能感觉左右逢源,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有劲。

1.工作回顾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69-02

2015年3月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自我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大学生作为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他们在自主创业方面有热情、创意和优质资源,但盲目乐观和经验不足等硬伤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低、成功率低。作为大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其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创业的敏锐性更高,专业优势也更为明显。鼓励大学生创业,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入手,建立起一套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市场对人才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他们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引导和帮助。尽管目前政府等相关部门及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大学生创业人数较少,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创业成功率偏低,其自主创业的现状仍令人担忧。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兴起源于“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的举办,较之发达国家,我们属于起步时间偏晚、发展速度较慢的国家。国外创业教育有着完善的体系和保障,建立起了相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也更强。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尚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普及程度低

目前,有很多大学生观念陈旧,认为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创业,大多数大学生将创业当作求职的“备胎”,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部分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不明确,持一种不反对、不支持、不鼓励的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期待不高、信心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程度相对较低。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配备的课程教材也五花八门。首先,很多高校并未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明确设立系统化创业教育课程,仅仅以短期培训、客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创业培训。其次,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基于“知识和理论的导向”,希望通过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业教育,实践性不强导致创业教育的效果甚微。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管理学专业知识,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很难实现,经管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也以理论为主,缺乏和专业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担负着创业教育中的启蒙、组织、指导等多重作用,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师资力量不仅影响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创业培训的最终效果。目前,大多数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如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老板、政府部门的领导等。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建立专业的队伍去负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些学校的创业教育由团委负责,有些由就业中心负责,往往是下设一个机构或者科室来负责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精力有限;选择的一些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又缺乏创业经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四)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缓慢

近年来,为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进行,各地政府和高校逐步建立了诸多创业孵化基地。例如各地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基地。但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持续上涨,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园区的建设跟不上需求。

我国的大学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这门课程,但往往作为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从课程设置和师资的配备等都不太重视,对学生学习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学生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疲于应付,学习效果不佳。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势分析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在自主创业的浪潮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大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加强素质教育,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创业优势。

(一)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系统学习后,成功构建了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等课程知识为依托的系统知识结构,因而在企业的运营程序、市场开拓、投融资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他们熟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着专业的优势。

(二)有比较系统的创业观念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对创业的兴趣较强,创业观念比较系统,比较善于把握市场机会,挖掘市场潜力。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市场及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有比较系统的创业观念。

四、针对经管类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注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专业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但专门的创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的自主创业信心不足。高校要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和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成为社会创业队伍的“先锋军”。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要从入学起逐步深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目前创业的显著特征是以销售为主,通常都是非技术型的创业,技术含量低。经济管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应用知识的教育,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实践、成功模型分析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创业类指导和具体实践类课程,大力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将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条件允许的话,可指派专业教师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如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可以更专业的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的硬件条件,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如产品的开发、销售、管理,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将创业意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举措、创业实效。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做试验,创业导向和市场密切结合的特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求以专业课的教师和企业家为主,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配备专业的导师。学校应鼓励经管类专业课教师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通过进入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等作为创业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平台

篇3

摘 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能力构成,本文在考虑经管类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构建由宏观层面的国家政府、中观层面的社会学校和微观层面的师生家庭协同作用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年教学改革经验,从实践角度,介绍该学院实施“1+2+N”创业指导模式,搭建学科竞赛创新载体和灵活采用实验实训等充分契合经管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特点的途径.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08-04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2014FDYMSGZS001-07);淮南师范学院2015年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成果之一(Jyyj1517)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1]在全球经济竞争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高等教育已从单纯的专业主义教育,转向叠加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教育.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时代诉求,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就业,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2].

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经教育部批准的2198所普通高等学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开设的课程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关系密切,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经济管理类学生,以文科生为主,与其他学科门类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敏锐的市场眼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更浓厚的创业兴趣.因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是学生创业的生力军,其创业能力的大小以及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水平.结合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和学生特点,探索适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

创业能力是一种融智商、情商和财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3].智商和情商有助于经管类大学生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商则可为个人提供不竭的工作热情和持续的工作动力.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专业技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创业环境要求创业者具备捕捉商业机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统计分析等相关知识.因此,大学生创业需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具有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专业技能.

经营管理能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将各类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整合在一起,优化人员配置,进而形成配合默契的集体活动.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需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创业前,众多的创业目标需要分析比较,进而选择出最适合发挥其自身特长与优势的创业方向.创业过程中,需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原因,找出真正的问题.

协调沟通能力,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最终作用的客体,因此,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如果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妥善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学会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有效沟通,争取得到各个部分的支持.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发展.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创业者采用新战略、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还是拟定创业计划、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此创业者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2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经管类学科专业实际,也要结合学生行为和思想特点,还需要发挥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主体作用,联动合作、协同培养(见图1).

2.1 宏观层面——国家政府

大学生创业不是学校学生个体的事,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业环境的完善和优化.为此,一要加大创业政策制定和完善力度.国家政府通过制定系列配套的创业政策,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4].如:简化注册登记程序,减免费用;保证金融贷款优惠;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等.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执行和监督力度.好的制度和政策还需要强有力地执行,据调查,2013年部分省市高校学生,虽成功申报获批“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政府和学校给予的配套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严重降低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此政府机关要加强监督、及时监察.三要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课程,将创业人才培养成功率纳入大学考评指标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2.2 中观层面——社会学校

目前很多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短缺、经验匮乏和升学压力等现实问题.社会角度,应该转变传统 “唯成绩论、学习论和就业论”的评价思维,理解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而不是全盘否定、嗤之以鼻,学会包容创业失败者,理解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创业型导师培养力度.注重创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并组织教师多参加校外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5],加强教师与相关事业单位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优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和扶助.

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灵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需要,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业,允许在校创业的学生,延长求学年限;授课形式上,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6],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设置上,突出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考试方式上,改革传统考试、考核等方法,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商业计划书和设计原型系统等形式.

加快创业项目孵化和基地建设.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将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精神有效结合,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累管理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创业成果孵化.

2.3 微观层面——师生家庭

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活动中的微观个体,前者是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者,后者则是创业的有力实施者.辅导员和班主任长期从事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联系更为紧密[7].因此,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思路的引领、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创业心理的调试等方面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二者要充分发挥“先锋引导”作用,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利用现有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和校内外创业导师,则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和经验优势,进一步指导学生创业.

学生角度看,经管类学生创业虽然有着其他学科大学生不能比拟的专业优势,但创业是综合能力的较量,要想成功创业,创业学生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好的想法,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不断论证完善想法[8].

3 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6月的经济管理系,2011年10月系改院.十年磨一剑,目前,学院已经发展为该校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院系,拥有3300名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和金融工程、物流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下设一个国际合作教育中心、一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和三个省校级研究机构.经过长期摸索,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经管类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

3.1 实施“1+2+N”创业指导模式

1即指定1名专职人员负责创业实训、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学科竞赛等事宜;2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两方面工作,对学生创业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指导”形式.目前已与淮南市海通证券、淮南市华联商厦、淮南矿用电子研究所和淮南光华光神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吸收校外创业导师近20名;N指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吸纳不同导师参与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意识、锤炼创业能力,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9].如:创业意识启发阶段,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引领作用,采用专业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方式,灵活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思维形成阶段,校内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通过学科竞赛和创业培训班给予专门辅导,进一步凝练和完善创业想法;创业实践孵化阶段,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专家与成功企业家讲座与演讲形式,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进行实时指导,将创业思维、创业信心和创业心理教育等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3.2 狠抓“学科竞赛”创新平台

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学院自成立以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建立专家库、学生库和作品库,明确专家库内专业指导教师实践领域,将富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想法的优秀学生纳入学生库,将富有创新创意、适合创业的项目,纳入作品库,“三库”良性循环,积极互动;通过学科竞赛成果展、创业讲坛、采访报道、本院系自己组织开展“未来企业家”创业大赛等形式,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重点培育,加大创业事迹的宣传和创业成果的孵化,引导更多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平台实践和完善自身创业想法,增强创业能力;同时,学院学科竞赛领导组,积极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条件,定期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参与各级别的学科竞赛,深化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08年至今,逾5000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赛事,如表1所示,逾300人次在“挑战杯创业大赛”、“国贸专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会计专业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近10项全国各类科技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3 搭建实训实验有力载体

学院结合经管类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依托多维实践平台,建设高仿真专业实验室,模拟再现未来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所辖省级经管中心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约1800平米,设备资产总值约650万元.中心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渗透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中心由原来单纯的理论课教学,转变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并重.依托下设的10个实验室,开设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物流工程7个本科专业的60门实验课程.并且承担起历届经管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通过本科生第5—6学期的实习实训,由“校外分散考察调研型”转变为“校内仿真演练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创设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注重凸显专业特色.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结合市场经济需求,开设专业,加大对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扶持力度;开展多层次的学生竞赛活动,不断丰富各专业的建设内涵,不断凸显专业特色;通过开展基础型、综合应用型、实际操作型和设计创新型交叉的360余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创业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心依托实习实训平台、仿真模拟实验平台、数据库资源平台、互联网和校园网信息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等5大功能平台,大力支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2013年,学院购置“北森人力资源测评软件”,专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意识引导和各种评价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提高企业管理实际操作技能.2014年,学院在购买“营销之道”软件基础上,购置“创业之星”专业企业模拟经营软件,以系统训练学生创业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供应链流程,学会科学地经营决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中心立足创新、设计两大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申报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近三年学生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各类科研立项100余项,已成为创业、创新人才孵化的基地.

总之,学院紧紧围绕“经济管理类学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特征”,灵活设置基础专业课和创业应用实践课,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实验实训等形式,重视大学生创业,丰富创业指导手段,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光明网.2011.清华大学.过勇.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EB/OL].roll.sohu.com/20111028/n323 778647.shtml.

〔2〕新浪财经.2012.论坛: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中国管理创新[EB/OL].finance.sina.com.cn/hy/20120902/154613022865.shtml.

〔3〕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14-17.

〔4〕车治荣.振兴区域经济的基础: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34-137.

〔5〕林丽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00-103.

〔6〕马建荣,钱国英,徐立清.开放?融合?实战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67-69.

篇4

1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情商、智商和财商融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其中,情商和智商可以帮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在创业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财商也能够增加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于工作的动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1 专业的技能

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创业环境,要求着每一位创业者都要懂得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要是想创业,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

1.2 经济管理的能力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创业者,一定要能够聚集拥有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且做到对人员进行优化,最终开展具有默契的各种活动。另外,身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还应该具备决策能力。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对创业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这些项目中最终选出一项最适合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项目。在过程中,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并且分析其原因,最终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

1.3 协调沟通能力

人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最终作用的客体,所以,任何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身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如果想要创业成功,那么就要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并且要学会和市场经济的各类主题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沟通,坚持协调发展的观念,团结所有人共同发展。

1.4 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创业者生产了新的产品、采用了最新的战略思想、发现了新的市场,还是制定了良好的计划、创建了新的企业,在这些过程当中,都存在着一些创新活动,因此,创业者必须有创新的思想和能力。

2 关于经济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对于经济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科,还要把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发挥宏观、中观以及微观方面的作用。

2.1 宏观方面

大学生创业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关于培养创业能力,更是离不开创业环境的改善及创新。

首先要对创业政策进行改革,国家政府要在资金、政策及服务等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进行全方面的支持,例如,要简化注册登记的程序及费用;优惠金融的贷款;采用税收优惠的政策,并且要建立多种方法的金融支持等等。

其次,加大创业政策执行和监督的力度。一项好的政策和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2013年里,有大部分省市级高校的学生,虽然成功申报了“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是政府一直没有落实给予的资金,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

最后,加大高校对于改革的力度,通过实践教学,开设一些适用于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把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率也加入到考核指标中,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中观方面

现在有许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前期都遇到资金紧张及经验少、压力大的问题,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要转变过去关于学习论、成绩论、就业论的观念,要充分理解大学生创业,而且要做到支持大学生创业,不能够全盘否定,要学会怎样去理解和帮助创业失败者,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大学生创业,学校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营造出一份良好的创业氛围。

2.2.1 一定要加大创业型导师的培养力度

首先要重视起创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教师去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关于创业的活动,以此来加强事业单位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力量,不但要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于创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2.2.2 制订一套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必须有一套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采用弹性学制,以此来鼓励学生创业,并且要允许学生在学校进行创业,而且学习的年限也要延长。在教学的形式上也要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相应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复合创业内容的课程。在考试的方式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方式,用商业计划书和设计原型系统等新的方式来进行考试。

2.2.3 加快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的孵化

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创建实习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所,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同创新创业的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来丰富其管理经验,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最终实现创业成果的孵化。

2.3 微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效学府中的一个微观个体,只不过教师是学生创业中的一个推动者,而学生则是创业的实施者。班主任和辅导员一直从事的是学生的党建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之下,他们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因此,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和思路的引导等方面,一直都是和教师的教导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必须发挥各自的先锋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新观念,利用好已经拥有的资源,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虽然在创业方面有着自己身的优势,但是创业是需要创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大,如果想要创业成功,那么,大学生在打好充分的知识基础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采纳好的观点,并且要经过对市场的调查,不断地完善其想法。

3 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3.1 开展“1+2+N”的指导模式

这其中:“1”所指的是要有1名负责创业实训、项目指导孵化、学科竞赛等活动的专职人员;“2”所指的是一定要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建设实习基地这两方面的工作引起重视,对于学生创业,要实行不但有校内的导师,还要有校外的导师这种双向指导的模式;“N”指的是针对于创业期间要结合不同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的能力与意识。

3.2 加强“学科竞赛”的创新平台

现如今,学科竞赛已经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可以很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非常有利于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一些学校自从创建以来,一直都是学科竞赛作为抓手,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所加强,建立专家库和专家组,划分出专业导师的具体实践领域,同时,还要拉进那些拥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的学生

3.3 构建实训实验的强有力载体

首先要加强渗透教学的改革,这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改革当中,其重点必须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学,慢慢转向理论和实践并存。

其次是要加强凸显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专业,而且要加大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扶持力度。

最后是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仿真模拟实验、互联网和校园网、实习实训、数据库资源以及校外实习基地这五大功能平台,全面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 结语

高等院校要围绕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特征。合理安排专业课和实践课,通过学科竞赛、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情况的重视,丰富创业的方法,加强“创业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峰.地方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金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3.

篇5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创下历史新高。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问题日趋凸显,创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就业和择业的新选择。创业意识是进行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重庆市部分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4-03

收稿日期:2015-01-1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X-050),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郑景丽(1976 -),女,四川仪陇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研究;蔡佳(1989-),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程支中(1970-),男,重庆黔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创业意识是一个人在进行创业活动时表现出的强大内驱力,是在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它深刻反映了在面对创业时所体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完整的创业意识往往包括审视经济环境,洞察市场走向并做出正确决策的商机意识,把商机、机会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意识,制定合理创业计划的战略意识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风险意识。要想创业顺利起步,创业意识非常重要。今年两会上,“创客”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体现了创业创新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创业潮即将到来。尤其是作为经管类大学生,其专业方向和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但是,创业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症结所在。因此,分析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独立财经学院)六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意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共发放 600 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问卷 595份,问卷回收率为99.2%。剔除无效问卷 9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586份,问卷有效率为 97.7%。

本次调点针对在校经管类大学生,男女比例为46.8:53.2,各个年级分布状况为:大一年级10.9%,大二年级30.4%,大三年级31.4%,,大四年级17.4%以及研究生10.2%。其中85.3%的大学生没有创业经历,但81.6%大学生有实习或兼职经历。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问卷以随机调查为主要方式,涉及年龄层次相对集中,样本范围较广,学生层次多样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调查结果分析

2.1创业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创业是个人凭借其对经济活动中信息、资源以及机会的掌握和合理应用,以相应的平台为载体,充分融合各种资源并借助相应的技术转化、创造预期财富的实践活动,创业过程是对资源的整合应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在的过程。而在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其中,72%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盈利性企业,片面的认为创业是一味的追逐商业利润,实现个人财富,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被动创业。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大部分还是为了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而非精神层面的需求。

2.2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意识薄弱

伴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加以及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从图2可以看出,有64%的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怀有极大兴趣。这说明创业在大学生中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尽管拥有的创业热情愈发高涨,但真正践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已经具有较强的商机意识,但是缺乏转化意识、战略意识和风险意识。空想不等于实际,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最大表现。

2.3缺乏对创业政策的深入了解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根据图3可以看出,46%的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与相关活动表示不了解或者不清楚,有些甚至不知道或从不参与学校的创业大赛等相关创业活动。创业政策及相关活动未得到广泛宣传导致学生对创业领域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这反应当前创业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2.4创业经验不足,创业资金匮乏

尽管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业受挫的心态变得积极乐观,但是创业并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可以顺利进行。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来看,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地位都是制约其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因素。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经验不够(77.1%)和创业资金的匮乏(74.1%)。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凭着一腔热血,但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作为支撑,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来维持运转,其创业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压力,更有甚者创业活动会半途而废。

3.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3.1强化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正确理解

多数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都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理解的创业是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可以赚钱的事情,或者是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开创一份事业,甚至有些大学生把创业当成互相攀比竞争、炫耀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慎重的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为使大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首先学校要针对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创业相关概念、内涵和特点。从课堂教育纠正当前大学生各种错误偏激的创业理念,避免盲目创业,攀比创业以及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的错误创业观念。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创业成功。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创业不仅仅是获取金钱的途径,而是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创业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劳动,它是一种职业生涯,是一种事业方式,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创业的内涵,运用自己做学知识,创造财富,谋求个人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3.2发挥高校教育职能,积极培育完善的创业意识

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提升对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和引导,发挥教育职能,积极培育完善的创业意识。首先,高校要继续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拥有的创业商机意识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及市场的发展动向,培养创业中的市场观察洞悉能力。其次,高校要注重创业转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转变“重学轻术”的观念,牢固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制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再次,高校应进行大学生创业战略意识的培养,通过去企业实习,邀请企业家来学校讲演以及经典案例教学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创业初期战略意识。最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培养,通过在学校举办各种创业竞赛,让大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对创业的准备和风险有更直观的认识。

3.3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获取创业信息

为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其中包括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员工培训享受减免费优惠等。高校也纷纷推出鼓励扶持举措,重庆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业计划竞赛。针对这些措施,政府和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的宣传工作。不仅要通过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更要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官方微博、微信、BBS等网络媒体来广泛宣传创业教育,提高对创业意识的整体指引和培(下转236页)(上接224页)养。作为大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关注并参与各项创业活动和创业项目,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充分结合,增强创业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快捷方便的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关注市场动向,不与社会脱节,积极主动获取创业信息。

3.4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创业实践

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完善融资体系,尽量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提供一条绿色通道,使大学生申请贷款资金的手续、程序简单化,省略不必要的繁杂程序;二是社会资金支持,各银行与社会贷款机构降低对大学生贷款的审核门槛及贷款利息,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大学生自己也要提高自己的统筹规划能力,保证资金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畅等财务难题。对于缺乏创业经验这一难题,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营销比赛、校园商品、甚至是兼职打工、企业实习等。在实践中面对突发的新问题,通过克服困难和解决这些问题来完善知识结构,积累创业经验,形成新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石岩,刘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J].经

济研究导刊.2014(4):245-247

[2] 邹玉瑾.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问卷调查及其对策分析[J].

2012(8):76-78

[3] 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

版社,2010(8):3.

[4] 魏秀艳,于宏辉.浅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养[J].

2012(12):88-89.

[5]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

报告[J].2010(10):96-98.

[6] 金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2013(1):

279.

[7] 孙福东.黑龙江省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2015

篇6

针对于此,我在进行了三年专业课学习之后,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对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已经基本掌握了,但这无非只是纸上谈兵,倘若能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那必定会事半功倍,达到我的学习初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9日至2012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篇7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采用抽样问卷调研法,以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独立财经学院)六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 600 份,实际回收问卷 595份,问卷回收率为99.2%。剔除无效问卷 9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586份,问卷有效率为 97.7%。本次问卷调查样本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广泛性。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1.创业知识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设置、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调查中(见图1),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而27.3%的大学生“不清楚,没关注”。同样,在“您所在学校创业课程设置情况如何?”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见图2):超过半数的大学生(356人)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甚至有106名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几乎空白”。这说明目前有些高校并未开设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结构单一,覆盖面窄,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关于“您的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见表1),有39.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还有31.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知识陈旧和狭窄”。这说明,创业教育师资无法达到创业知识教育所需要的层次,教师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某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创业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很难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创业知识教育的获取途径偏重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平台。在“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见表2),“开设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定期举办讲座”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5.9%和50.5%。这反映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方面,偏重于课堂教授,而创业者和专家的授课比例却很少,仅占33.8%和17.1%,甚至从未有创业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然采取了讲座的形式,但在传授知识方面更类似于走马观花,再加上缺乏实践教育,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夯实所学知识,积累创业经验。因此,目前的创业知识教育途径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4.创业知识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在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上(见图3),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校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大都采用“引进且公开出版的教材”(39%)、“自编且公开出版的教材”(25%),但这些教材内容都比较简单,甚至有的是将其他教材的理论东拼西凑,将国外一些零散的案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使得教育内容变得肤浅,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甚至有31%的高校只有自编讲义,这样的教材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创业知识的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建议

1.加强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数量较少,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现状,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创业知识教育,增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为此,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其次,课程的设置应更加细化,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可以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使大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熟悉并掌握相关创业知识。最后,为完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经管类专业还应开设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创业者具备一些工程设计、机械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

篇8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广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是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涯甚至人生发展。大学新生能否健康成长、出色的完成学业、能否拥有美好的前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关注和努力的目标。因此,了解新时期青年学生特点,切实有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对广大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尽快完成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当前的新生教育多以教育者开展以说教为主的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实现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目的。由于时间短暂、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广大新生多维度的需求。

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乐观开朗,愿意接受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在入学教育中需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精心设计和部署安排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并有较强针对性的系列模块化的入学教育体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析

(一)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迎新”及入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生入学系列工作中引入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模式,做到优中选优,从高年级的学生骨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新生班助理班主任团队,给每个新生教学班的班主任配备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助理班主任,协助学院和老师开展新生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准备。从每年5月份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当年新生助理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选拔采取了“边培训边淘汰”的“人才库”模式,将通过多轮筛选层层选拔选出的助理班主任候选人组织起来,进行有关心理适应、团队辅导、班级建设等多轮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候选人培训的情况和表现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确定出最适合的人选作为新生的、助理班主任。这些助理班主任在“迎新”工作和入学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好向导。每年进入8月份,入学教育日程安排等工作便已展开。会根据当年新生招生规模和招生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多次讨论和协商最终确定入学教育时间和安排。比如2011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经济大类招生的新形式,允许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分流。新的专业培养方式也给新生入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老师、各级学生组织和助理班主任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下,周到细致的准备和创新入学教育有关安排,确保了入学教育的效果和时效性。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构筑多层次心理关怀和干预体系

高度重视,积极引导。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势必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积极的关怀和引导是尽快适应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新生报到的第一时间便安排心理健康的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主讲,主要针对新生从高中转入大学的心理转变进行讲解,引导广大新生如何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分享成功的经验。此外,专门安排新生进行心理健康UPI、艾森克测试,以作为新生认识自我、找准努力方向的参考依据,同时用以及时发现心理状况异常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利于后续心理干预工作的及时有效的开展。针对个体融入新集体的障碍问题,特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了班级人际关系“破冰”的团队辅导等活动,有效的消除了拘谨和陌生感,逐步形成团队凝聚力,为广大新生迅速融入新的班集体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最后,构筑了有效的心理关怀和干预体系。每个教学班均配备一名经过专业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心晴使者,与学院的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心晴工作室”以及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一起,形成了“校—院—班”三级的心理关怀和干预机制,为及时疏导和解决广大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爱校荣校”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创新手段,保证效果。“爱校荣校”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广大新生热爱母校、建设母校热情的主要途径。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改进和创新了“爱校荣校”教育的手段。以学校百年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感召,安排新生参观学校的美丽校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通过参观校史馆、观看校史纪录片、邀请校史专家开展的校史专题讲座等多方式结合,深刻了解我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使其形成以母校为荣的自豪感;最后,结合学科特色,邀请历年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精英团队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现场答辩和观摩,激发广大新生的学习热情。并与其他方面内容穿插讲解,包括学院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成果展示和医保知识讲座等,既避免了内容和方式的单调性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强化校纪校规和安全教育,狠抓纪律养成和学风建设

篇9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也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我国大学教育实践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较突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

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界定,离不开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的掌握,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的岗位工作需求。

综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其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包括: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6类,其中主导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工作能力、专业态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且专业工作能力优于专业态度能力。这使得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更必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方法,同时,还必须培养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不少高校不能为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有利条件;再加上缺少科学、规范、健全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办法和机制,不能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开展一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等较深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

2.课程设置更重视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管理类是一门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理念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纵观经济管理类的教学计划,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上占有绝对优势,实践与实训课程比重偏小。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则比较欠缺和薄弱,评价方式简单,是一个难以完全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在教学中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时,目前多采用由任课教师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任课教师单一评分的办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实践能力大小的依据,易受任课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较大,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貌。

4.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经济管理类具有高实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既懂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企业管理经验。就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成长路径来看,经济管理类的大多数教师也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导致了经济管理类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经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头脑与经营理念,其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够深刻。

5.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资金短缺,有些高校实验设备和仪器落后,实验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二是不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有些高校的一些专业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多是由自己凭关系去找实习单位。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培养大批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趋同化现象”。国家重点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2.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信息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掘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案例来源要从实际管理中发生的事件中来,同时要具有代表性,才能使学生从案例中能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管理技巧。

3.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判,可采取评价方法:学生之间的互评、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点围绕课常教学和素质拓展构建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是目前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

4.优化教师团队

优化教师团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保证。首先,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同时也符合高校教育文化层次需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其次,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兼职的教师,同时为在校教师提供其更多的与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接触的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

5.整合学生实习实践资源,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ERP实验室,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次,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建立校企研究中心,创办科技园,建立顶岗实习基地,这样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经济效益,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进入科研前沿和实践领域的平台,促进大学生获得就业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企业与大学必须进行相互协作,构建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practice ability;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76-02

0引言

实践是衔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走出校园运用知识不可缺少的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特别是目前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的基本状况,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教学中应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依据高校教学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

1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知识获得的途径来自于课堂,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就应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在课堂上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 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根据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性质和实际需要,可采用“模拟实践教学”、“角色演讲训练”等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将所学知识提高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高度,改变那种只重视考试得分,不注重知识运用的不合理状况。

1.2 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首先要强化案例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能充分地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还能加深学生对经管类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他们严密的思维能力和果断的决策精神。

其次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教师要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1.3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更新速度成倍增加,特别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因此,经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必须反应时代特色,及时充分的反映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需要,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使之跟上时代步伐。

2建立层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实践教学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因此,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各环节的实习内容设计要合理。

2.1 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对于经管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实验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开端,应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实验,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3]。

2.2 优化的课程设计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通常不是哪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因此,课程设计过程中在以某一课程基础理论方法为主线的基础上,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将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引进到课程设计中,提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比重。

2.3 深入实践的生产实习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与社会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实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指导教师要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且在各个环节如听报告、参观、下班组等全部活动指导教师自始至终和同学在一起,保证生产实习在预算经费范围内顺利完成。

2.4 提高综合素质的毕业设计为了使毕业设计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进行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层层落实把关。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毕业设计选题上要保证其难度与份量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要求,提倡选择与实践、科研项目联系比较紧密的真题作为设计方向,如果有难度,也应选择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设计方向;在写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进行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答辩过程中,要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同时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等。要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规程和质量评价标准,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前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

3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系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的有效途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尽力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检验学生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同时还可以养成一些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3.1 坚持科技竞赛活动把大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大学生科技活动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竞赛活动,如组织大学生举办校内科研立项,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全国性重大比赛,如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比赛、创新性实验、经营决策模拟大赛等。在竞赛中培养大学生攻关精神、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气氛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力。

3.2 丰富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据上海有关部门调查,40%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60%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100%的大学生受到过社团的影响,社团在高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紧紧围绕经管类专业特点,成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浓厚学生学术活动的气氛,使社团真正发挥培养大学生兴趣专长、提高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

4结论

不断优化基于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可有效促进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建立一套基于实践能力的优化的教学体系是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如何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保证体系三者有机结合,以发挥整体效应,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如何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更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中。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