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发展概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发展概况

篇1

一、引言

曾几何时,中国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有《神笔马良》《阿凡提》为代表的木偶剧类型;有《鹬蚌相争》《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水墨画类型;还有《海螺姑娘》《桥》为代表的剪纸画类型等等,中国动画业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另外《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曾受到世界瞩目,为中国动画赢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国产动画业跌入了低谷,发展迟缓,逐渐淡出社会大众的视野。目前,中国动画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中国的本土动画业界从未放弃过努力,尤其在3D动画领域,佳作不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景象。据统计,2007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186部101900分钟,比2006年增长23%。近年来,原创国产动画企业围绕动画片大力开发图书、音像、玩具等衍生产品,品牌增值效应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优秀国产动画片通过参加展会、合作合拍等方式,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影视动画开拓发展空间、壮大自身实力,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概况

动画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文化经济的核心产业、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主力军,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项融科技、艺术、出版、玩具制造、商业传媒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型绿色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动画业的产值约为5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上升,这表明动画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动画产业已不仅仅是创新性理念,而是一个可以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型领域。

中国既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动画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动画市场急遽萎缩,几年才出产一部动画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由于中国动画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外国动画乘虚而入。影院市场屡遭《狮子王》等重磅炸弹的轰击;电视市场国产片的比例也只有10%左右;音像市场里的国外卡通占到80%以上;印刷品市场里,热销的卡通读物大多是舶来品或其翻版,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等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漫画书吧、卡通吧、电玩等到处都是国外品牌。中国巨大的卡通消费市场正被外商蚕食,每年造成直接损失数十亿元之多。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反思。

三、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2年到2006年,全国动画制作机构从120多家猛增到5400多家,目前动画机构仍在不断扩充。然而,中国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受利益驱使,一些条件不够的企业蜂拥而上。造成动画企业良莠不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只是凤毛麟角。原创电视动画年产量超过1万分钟的动画制作机构,仅有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这两家,双方现已完成交叉持股,合计年产量占全国的25%。绝大部分动画制作机构的原创动画年产量只有几百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有盈利能力的动画企业甚至不超过1%。从2007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来看,湖南、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5个经济发达的省(直辖市),合计动画产量占全国的79%;长沙、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十大城市合计动画产量占全国的86%;2007年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机构前八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51%。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避免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要坚持原创性,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们有很多创作者而没有经营者,尤其是缺乏具有成功运作动漫市场的经营者,使国内动漫产业链的经营环节已经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缺口。可见,动漫经营者的缺乏就是国内动漫市场发展滞后的症结。在国外,动漫制作――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制作,形成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美国,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达50多亿美元。日本则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的惊人佳绩。而同属亚洲的韩国,作为动漫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大力发展本国动画事业的同时,也特别重视汲取世界民族文化精髓,其动漫产业产值也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的30%,几乎是中国的30倍。

据分析,在国外,动漫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做出优秀的衍生产品。动漫产业运作的真正成功,得益于其产业链的整体策划、合理分布等。相比之下,中国的动漫作品多关注人性,重视教育培养,当然这样的优良传统应继续发扬。但是由于市场意识淡薄,尤其忽视销售环节,从而造成动漫开发意识不强,并对相关的动漫衍生产品缺乏开发的主动性,动漫产业缺乏赢利模式,产业链断裂,导致动漫产业尚未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关人士曾尖锐指出,国内动漫产业是“一流的画技、二流的故事、三流的经营。”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每年文具的销售额为人民币600亿元,儿童食品350亿元,玩具200亿元,儿童服装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图书100亿元;此外,动漫的消费者、爱好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在动漫展衍生产品区,小件挂饰、卡通T恤、文具、闹钟、抱枕……动漫让这些产品更显别致,从听看说唱、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到处都能感受到动漫的身影,这个巨大的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

其次,动漫市场整体发展滞后。“2001年亚洲卡通漫画展”期间的调查显示,中国14―20岁的观众对日本韩国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82%,对欧美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81.5%,而对国产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仅为44.5%。另据统计,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我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现代动漫产业快速而健康发展,既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又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就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目前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尚处在成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长远战略往往容易被短期行为所阻隔,即国产动漫产品因缺乏品牌竞争力而采取低成本回收;同时,国外动 漫产品靠品牌延伸优势再加上低价倾销,正抢占着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这种状况如若不及早改变,势必会影响我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播放和制作体制不完善。动画包括制作――播出――产品开发等环节,其中播放收入是整个动画的主业。动画业要发展成健全的市场,只有建立在主业兴旺――即动画的播放能有可观收益的基础上。播放收入并不是动画收入中最多的,但只有播放渠道的通畅,才能带动其他相关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一般来说,动画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费即成本的1/10。与如此低廉的播出费相比,是高昂的动画制作费,中国平均每分钟动画需要成本大约是1万元。然而,相比低廉的播出费,如此高昂的制作成本,放在世界上却又是最低廉的,只相当于日本的1/6,美国的1/9。

可见,播放收入低远不能填补制作成本高形成的巨大亏空,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的播出费约占制作费的7/10,美国通过几个卡通收费频道播放就能达到制播大体持平,再加上动画的衍生产品和音像制品收入,动画在这些国家想不赚都难。中国动画迟迟盼不到外来资金的投入,不断萎缩,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片子赚不到钱,就没人来投资,没人来投资,动画的投入就不可能高,动画的投入不高,就难出佳作,难出佳作,就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看,就更赚不到钱――这样每一次循环,都在加剧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状况的恶化。而所有问题的症结都集中在一点――播出费过低。可以说播出费的问题不解决,中国动画发展很难走出困境。

四、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生力军的动漫产业更是异彩纷呈、欣欣向荣,展望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笔者认为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民族动画产业核心工程。我们要积极动员业界和学界等各方力量,鼓励大家多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动画精品,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让国产原创动画精品真正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

第二,努力培育强大的产业集群。动画和游戏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条,如果说以动画为起点的话,动画可以说就是一个运动的漫画,而游戏则是一个互动的动画,构成一个产品链条上的两个核心环节。与此相关的是音像动漫的出版行业、广播电视台的播出行业及有关延伸产品市场销售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但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个人的工作室或者说小型企业都在为欧美、日、韩等国动画企业进行代工生产,从事一些产业链低端的工作,产品完成以后又回到中国市场销售。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也成为世界的市场。但是只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中端,销售在中国,加工在中国,利益却在国外,形成这样一个畸形的格局。所以,中国必须下大工夫打通自己的产业链,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开发自己的原创的民族动画产业经济。

第三,着力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当前我国动画企业有很多,但是规模小且分散,我们需要整合各方资源,需要把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建立有关的产业孵化基地、教学培训基地以及国际交流基地。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状况。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每一个地区都在发展动画产业,必然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我们应该选取若干重点城市,建立国家动画产业振兴基地,以此来推动这些地区的动画产业优先发展。

第四,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在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但只有产品并没有产业。如果我们继续把动画作为事业去发展,它显然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难以占领本土市场。因此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只有产品没有产业的这种现状,打破这种“计划为体、市场为用”的体制格局,让动画从此走进市场走向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动画发展振兴的道路,同时也是我国动画产业崛起的道路;同时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共同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从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行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为广大动画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意人才和技术人才。

篇2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篇3

一、引言

据记载,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的安第斯山区,于17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在我国已有数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云南省是我国引进种植马铃薯较早的省份,清代的吴其F在其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卷六中(1848年)就曾记载有“阳芋,黔、滇有之”的语句,由此可见,马铃薯很早就已传入云南。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在中国拥有一定的地位,2004年云南就主办了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随着马铃薯主粮化,建设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的提出,马铃薯在云南省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在云南昆明举办;马铃薯种薯国际论坛在昭通举行。此外云南省注重马铃薯“产学研一体化”,云南师范大学成立的薯类研究所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一直致力于马铃薯的研究与生产;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成立。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薯都”,云南省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就将围绕云南省的马铃薯产业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种植面积分布

马铃薯别称番薯,土豆,地瓜等,在云南则被广泛称为洋芋。马铃薯对于生长环境要求相对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来说相对较低,它耐旱、耐冷,在我国大部分省份都能被种植,主要产区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温度常年较低,种植一季马铃薯,而在海拔较低的河谷或盆地地区,种植两季马铃薯。近年来云南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上升。

图1.1是云南省各州市薯类播种面积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到云南省种植薯类最多的地区是曲靖,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9.55%,其次是昭通,占26.53%,文山、红河和昆明占比分别为8.49%,6.51%,6.28%。

表1.1展示了近年来云南省与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云南马铃薯的播种面积不断增大,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

三、生产发展历程概况

在现代史中,云南的马铃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时期。

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期间沦陷区人民纷纷向西南地区转移,云南省对于大部队的进入在粮食供给上出现紧张,为解决粮食供给压力,主张大力扩种马铃薯,鼓励多种作物的套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这段时期内云南省的马铃薯产量迅速增加。

云南省马铃薯的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解放初期,我国制定实施了马铃薯的《五年良种计划》,马铃薯的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均有所改善,1952年至1957年马铃薯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17%发展到5.80%。1958年至1960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使得粮食生产大量减产,然而马铃薯在这特大自然灾害中以较强的抗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十年代末,马铃薯的产量,播种面积大大提高,相比于1952年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均提高了一倍以上。

第三次发展大致在1998年后。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云南省与外省,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紧密,以及马铃薯加工业兴起等因素,使得云南马铃薯市场需求增加,云南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研究繁育了一批新品种,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使得产量有了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马铃薯种植稳步发展,播种面积,年产量,亩产量等指标都稳步上升。

四、加工利用现状

云南省马铃薯加工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马铃薯的切片加工是云南省的优势产业,当前初具规模的省内企业包括云南天使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嘉华食品有限公司和昆明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此外,精淀粉也是云南马铃薯加工的主要产成品,省内比较有名的精淀粉加工企业包括云南艾维贝润凯淀粉有限公司,云南昭阳威力淀粉有限公司,镇雄华业淀粉厂等,其中云南艾维贝润凯淀粉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企业,公司年加工鲜马铃薯40万吨,生产马铃薯食品级淀粉7万吨。云南省已形成初具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加工生产能力在西南地区位居前列。

当前云南马铃薯加工产业虽初具规模,然而一半以上的消费仍以鲜薯消费为主;马铃薯淀粉以粗加工为主,精淀粉加工相对较少;R铃薯全粉加工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整个加工行业产业链较短,缺乏深层次加工,故云南省为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必须加大科研投入,辅之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手段。

五、进出口贸易

出口方面,云南省马铃薯出口额相对较小,低于中国马铃薯出口份额总量的10%,出口国家主要面向东盟。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云南立足于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东盟国家大多地处热带地区,天气较为湿热,不适宜马铃薯的生长种植,故马铃薯多需要进口。学者梁金芳就对中国马铃薯出口东盟国家进行过相关研究,指出中国马铃薯份额出口东盟国家占东盟总进口的份额从2001年4%上升至2011年的27%,中国马铃薯在东盟国家的市场不断扩大。此外据昆明海关统计,2010年至今云南省出口东盟国家的马铃薯总量占云南省马铃薯出口总量的95%以上。云南主要以出口马铃薯鲜薯为主,由于加工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产业链发展的不完善,以马铃薯加工全粉的产品出口较少。

进口方面,云南省主要以马铃薯淀粉的进口为主,向荷兰、德国和美国等马铃薯加工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进口。

六、小结

云南省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较早就引进了马铃薯,其播种面积,年产量和亩产值均稳步上升,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云南正发展成为我国的又一个“薯都”。由于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局限性,我国马铃薯全粉加工成本高,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种植业,云南作为我国西南产区的主要生产省份,每年出口的鲜薯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对于马铃薯全粉、淀粉等加工产品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进口,故下一步针对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应加大科研投入,为马铃薯主粮化提供保障,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云南的代表性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延安.陕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尹义坤.中国粮食产业政策研究[D].吉林:东北农业大学,2010.

篇4

博乐市具有40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较优越,水、土、大气环境均适应于蔬菜生产。博乐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塑料大棚蔬菜种植,从此打破了蔬菜种植旧格局,开启了本市设施蔬菜栽培的新路子。如今,设施园艺已成为博乐市农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有效途径。

博乐市设施园艺的发展阶段

探索发展阶段(1989~2005年)

1989年,博乐市青得里中村两户菜农购进了2套占地0.1公顷的钢架塑料大棚,开启了博乐市设施园艺的大门。温室建造结构从1992年的竹木结构普通日光温室,发展为1 994年的钢架结构节能日光温室,到1 997年的长后坡节能日光温室,从探索到小规模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事设施生产的农户也掌握了较丰富的栽培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规模发展阶段(2006~2008年)

该阶段以项目带动设施园艺发展。2006年通过实施“固边富民”项且,建成101座半地下式节能目光温室,投入生产使用后,既提高了产量又节省了物化投入,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了博乐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博乐市温室规模发展的先河。博乐市及时总结设施园艺实践,因势利导,于2006年确立了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无公害果品同步发展的无公害战略,并且编制了无公害生产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无公害生产面积迅速扩大。

提升发展阶段(2009~2011年)

2009年,博乐市对新建温室要求必须统一图纸、30座以上成规模、连片建设。截至目前,新建温室952座。同时,加强设施园艺技术创新,提高设施园艺技术水平。具体包括:①引进与推广耐低温、耐弱光、抗病、高产新品种;②加强对日光温室建设材料的研究,切实做到保温耐用: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为目标,合理安排温室蔬菜茬口;④农业技术部门加快温室集中育苗技术的试验与推广,选用抗病高产新品种,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⑤普及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筛选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⑦对沼气(沼渣、沼液、沼气)在设施园艺综合利用方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在这一阶段,通过规范、提高,促进了设施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无公害基地的温室悬挂着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栽培日记,无公害蔬菜禁用农药指南。博乐市于2010年成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目前已开始进行定时抽检工作。

博乐市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

创新运作模式,推进设施园艺持续发展

专业协会模式

由村蔬菜专业协会牵头统一兴建温室,建成后分租给种植户,协会向农民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种植计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购结算。

大户投资建设的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引导具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种植大户,投资建设温室。该种植模式使土地向种菜能手集中,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调动了大户的种植积极性。

种植户水平参差不齐,收益差距明显

目前。博乐市设施农业种植户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多年从事设施生产的有经验的老菜农,他们利用温室栽培葡萄等果树,或采用一茬果菜一茬叶菜的种植模式,或一茬果菜两茬叶菜的种植模式,年收入在12000~20000元之间:二是近两年开始进行设施生产的新菜农,由于设施种植技术不熟练,不适应温室生产。致使温室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年收入低于10000元,甚至不足5000元。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风险意识薄弱

由于新建温室规模大、投资大,享受政府补贴有限,为了节省建设投资,在材料上采用了便宜的替代品,例如,用玻璃纤维替代钢架、用纤维毯替代棉被、后屋面覆盖材料厚度不够等。由此造成温室使用后,棚架承受力不够而垮塌:保温效果差,冬季生产的蔬菜遭受冻害等。

设施园艺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产后服务跟不上

在设施种植上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但对后期的经营服务却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镇、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消费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设施园艺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植,不管销售的阶段。

品种单一,收获季节集中,供需矛盾突出

种植品种单一,设施生产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春淡、夏旺、冬季缺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发展的整体水平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

篇5

莒县是山东油桃示范基地,从1996年开始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桃保护地栽培,全县形成了以果庄、小店为中心的棚室油桃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毛桃设施栽培也呈上升发展趋势。保护地栽培桃产业已成为莒县农业新兴产业之一,到目前全县桃保护地栽培总面积1300hm2,引进选育桃新品种20余个,发展莒县桃树研究所1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0余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发展概况

1.1 栽培品种 1996~2001年莒县桃保护地栽培新品种有曙光、艳光、五月火、早美光、早红2号。2002~2009年中油5号、中油4号发展迅速,早红珠、丽春部分发展,2005年莒县桃树研究所从丽春油桃发现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大早红,在莒县少量发展,2007年4月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起中油5号、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9号、中油12成为莒县油桃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极早518(中油11号)前期少量发展,虽然成熟早,但因果个小,易裂果,发展逐步退缩,金硕油桃成熟期过晚,不适宜进行保护地栽培。毛桃品种春雪、突围(春美)因果个大,耐贮运,近几年发展迅速。砧木以青州蜜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2 栽培设施 桃保护地栽培设施主要有简易式日光温室、全钢结构日光温室和春暖式塑料大棚。初用的简易式日光温室一般棚室长50~70m,宽7~9m,东西走向,脊高2.8~3.2m,钢筋水泥支柱,后屋面覆20cm厚玉米秸,上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20cm厚的泥土,棚膜为聚乙烯滴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6cm厚的手拉式草帘。全钢结构日光温室东西长80~100m,宽8~9m,后墙和边墙为砖土混合墙,厚0.5m,后墙覆4cm厚的保温板,温室内最南端埋设50cm深、宽4cm厚的保温板,与地面相平,钢筋结构无立柱,棚膜为聚乙烯灌浆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2cm厚的毛毡被,电动式卷帘机。春暖式塑料大棚,南北向,长40~60m,跨度8~14m,棚高2.4~2.8m,建筑成本低。日光温室桃供应市场期为4~5月上旬,春暖式大棚桃市场供应期正在露地桃上市之前的5月中、下旬。

1.3 生产技术 桃保护地栽培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和果品标准要求高。莒县是果品生产大县,果农技术素质高,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推广的栽前苗木浸根消毒,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注意花期温湿度,合理疏花定果,注重越夏更新和良种更新等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果品销售市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莒县桃保护地栽培主要设施仍以简易式日光温室为主,有少部分全钢结构日光温室。简易式日光温室中间立柱较多,遮阳严重,并且管理不方便。有的果农直接将菜棚改种桃树,由于棚面高度不够,果实日烧现象严重。

2.2 栽植密度过大 初期为了增加产量,栽植密度采用1.5m×1m行株距,后期没有计划间伐,造成郁闭严重,管理只能爬行前进。随着栽培技术提高,增加产量已不是生产难题。应采用2m×1m行株距或有计划间伐,提高果品质量。

2.3 不注重温湿度调控 保护地桃栽培升温过早现象严重,认为升温早,成熟早,不根据不同桃品种的需冷量要求扣棚升温,造成花芽分化不良,影响产量。部分果农花期温度过高,落花落果严重。

3 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今后发展中,尽量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3.2 改进棚室结构 采用全钢骨架或钢竹混合结构无支柱大棚,提高抗风、防灾能力,有条件地方,使用电动式卷帘机,节省劳动力。

3.3 优选树形,合理负载 建议温室栽培行株距2m×1m,树形全部采用两主枝“Y”字形树形,定干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30~50 cm。667m2产量控制在2200~2500kg。

3.4 建立苗木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莒县桃树研究所繁育苗木,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会同乡镇林果技术推广站,做好产前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栽植时间;产中邀请专家对重点区进行专题讲座,在核心示范区落实专人负责制;产后协助相关乡镇搞好市场信息搜集和油桃产品推介等工作。利用果品专业合作社担保赊销苗木,果品销售后统一与果农结算苗木款,形成研究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的苗木繁育、技术指导一体化开发推广模式,推进保护地桃栽培产业化进程。

(收稿:2014-04-22)

参考文献

[1]许传宝,刘立常.中油5号油桃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2005(4):25

篇6

研究表明: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呈现如下特点。

1.销售业绩:行业领先优势持续扩大,销售业绩再创新高

在政策调控逐步深入的背景下,2010年,百强企业的经营绩效继续领先同行企业,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发展势头。从销售业绩来看,百强企业全年销售总额达14360亿元,销售面积1448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5.6%、19.1%。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3%的增长率、销售面积10.1%的增长率相比,百强企业销售额与销售面积的增长率分别领先27与9个百分点。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百强企业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完善的业务们局、更灵活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效地分散了市场风险,从而取得引领行业发展的增长速度。

2.规模性:业务模式拓展促规模增加,总资产同比增长52.1%

2010年,百强企业总资产52.1%的增长速度引人注目,总资产均值达到了358.9亿元,近五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32.6%。与之相比,净资产均值为96.0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逊色于总资产,说明负债增长仍是推动百强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3,盈利性: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接近20%

在上年销售业绩结转及2010年良好销售业绩的带动下,百强企业的盈利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百强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均值同比增长48.2%,达到100.5亿元;净利润均值16.3亿元,增长速度较上年虽然略有放缓,但仍高达47.0%,维持近年来的高位。从数量分布来看,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7家,较上年增加11家;其中净利润超过3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13家,万科、保利、中海、SOHO中国等企业表现出色。

盈利质量方面,百强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为5.6%,同比仅增加0.1个百分点,ROA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扩张较快,期末总资产的增速略高于净利润的增长。百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同比则有所提高,达到19.8%,提升了1.7个百分点。ROE的提高一方面是受益于2010年良好的销售业绩,企业资产周转效率较快,销售利润提高;另一方面源于百强企业费用控制能力提高,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率较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成长性:成长性指标表现良好

2010年,百强企业多项成长指标表现良好:房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9.1%,领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7%;净利润同比增长47.0%。从新开工面积来看,百强企业2010年的新开工面积总值为18480万平方米,占全国房地产企业全年新开工面积的比重为11.3%,占比较上年的7.8%提高近4个百分点。但从新开工面积的增长率来看,百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为36.1%,落后于全国房地产企业新开工面积40.7%的增长,从侧面反映百强企业应对市场调控变化、主动调整开发节奏的反应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5.稳健性:经营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经营稳健性面临挑战

2010年,百强企业销售状况良好,预收账款均值达到6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3.6%,为企业2011年的营业收入结转打下良好基础。

经营现金流净额方面,百强企业2010年的该指标均值再次转为负值,-5.1亿元的均值接近2008年的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正值的百强企业个数由上年的81家下降到52家。土地购置和新开工项目上的大量投入,是百强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趋紧的主要原因。

6.融资能力:融资能力优势明显,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增长58.6%

篇7

1.1 泸州蔬菜产业现状

①蔬菜种植规模、产量稳步增长 近20年来,泸州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种植业中规模仅次于粮食,居各类经济作物之首,已经成为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5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5.2万hm2;总产量由22.7万t增加到158万t;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由63 kg提高到295.4 kg,年产值由0.9亿元猛增到18亿元。

②建立了一批高标准化蔬菜基地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泸州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中心,突出“一早一晚”、反季节菜、特色菜和加工菜的优势,不断扩大专业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各大菜区建立了一批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如江阳区华阳白湾等地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马潭区特兴等地的生姜基地;纳溪区新乐、白节、棉花坡等蔬菜产业带;泸县的特色菜基地;合江、叙永、古蔺山区乡镇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③产销日趋活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t,加工产品包括辣椒、竹笋、酸菜、大头菜、芽菜等多种类型;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家,产品辐射到川、滇、黔、渝等省市的18个县市,成为西南地区四省市的蔬菜集散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泸州市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启动了放心菜工程,进行了防虫网、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到2009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万hm2,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 267 hm2,占总面积的34%,已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品 6类18个。

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2万hm2,其中产业基地面积1.93万hm2,设施蔬菜基地面积5 667 hm2,总产量达158万t,总产值18亿元,蔬菜外调量达70万t,产品销往云南、贵州、成都、重庆等省市,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突出 泸州东邻重庆、贵州,南界贵州、云南,西连四川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四川内江。市内交通发达,宜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纳叙铁路等即将全面打通,逐步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泸州区域边缘化将得到彻底改观,从而初步确立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的交通枢纽地位。距四川省会成都256 km,距重庆市135 km,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泸州蔬菜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就是打造重庆的“后菜篮子”,充分利用重庆及周边城市巨大的市场需求,找准市场的空档,大力发展早春和秋延后蔬菜。

②自然条件优越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4℃,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 531~5 789℃,年日照时数1 143~1 424 h,年降雨量1 100~1 200 mm,无霜期302~357 天。土壤主要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成,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泸州地貌复杂,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型: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区。根据多样的地势条件,将泸州蔬菜产业基地分为沿江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和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沿江蔬菜基地是以长江、沱江沿岸乡镇的消落地(江水季节性水位涨落使江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露出水面)和河坝冲积地为核心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产品以外销为主,在季节上主要考虑“春提早”;丘陵特色菜基地是以浅丘平坝的乡镇为核心,以满足泸州主城供应和区县城市供给为主,是城市供给的核心基地,在季节上主要考虑周年均衡供应,在品种上考虑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适宜种植蔬菜的合江、叙永和古蔺海拔800~1 200 m的山区乡镇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种植反季节蔬菜,弥补市场淡季的缺口,调节市场供给。

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薄弱

①在生产环节上,部分蔬菜种植品种混杂,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菜农不到全市菜农总数的10%。管理不精细,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少,品牌不响,无包装或包装简易,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②在流通环节上,蔬菜的营销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农户自己装运至当地、外地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蔬菜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在生产量超过就近经销供应量后,必须面向大城市,拓展销售半径,同时需要采用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来延长蔬菜供应期,平衡市场供应。这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2.2 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

蔬菜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菜地总面积的30%;蔬菜生产大多仍是简单的露地生产,设施化比例不高,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应用在我市仍是空白,部分优势蔬菜项目受启动资金缺乏的制约难以运作到位。

2.3 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蔬菜种植业是一种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这就需要懂技术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我市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还普遍不高,接受新成果和新技术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有限。县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技术干部中具有蔬菜专业技术的人员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成为制约我市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软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率不高。

2.4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余t,但是总体上加工蔬菜的种类及数量所占的比例少,产品档次低,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对蔬菜产品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蔬菜生产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全市按照城市人均26.68 m2的标准划定常年菜地,实行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生产布局,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布局。以长江和沱江流域沿线为发展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园三基地”,“一园”即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沿江河谷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形成主城区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3.2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增强农业产业的有力手段之一。有效规避蔬菜产业自然风险,需要加强蔬菜产业的生产条件建设,全面推进和实施规划设计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蔬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今后的10年,每年修建整治山坪塘20口,新建蓄水池80口,修建排水沟20万m,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 km,硬化耕作便道100 km,确保种植蔬菜灌溉水源有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提高防御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修建道路是蔬菜生产、销售及农用物资运输的基本保证。

3.3 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

①新品种引进 为了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引进最新蔬菜品种,注重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以不断储备和应用高产对路的蔬菜品种。每年引进50~100个蔬菜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泸州地区栽培的瓜果类、叶菜类等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新技术引进 a.引进工厂化现代育苗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指标,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秧苗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成批而稳定的水平。b.引进嫁接育苗技术。利用嫁接育苗技术,可使蔬菜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低温、抗土传病害的能力,增加产量,以达到提高产值的目的。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

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①引进国内种菜能手,使广大农户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诀窍;②依托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泸州建立蔬菜学习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蔬菜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业务骨干;③长期聘请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专家,在关键环节蹲点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④聘请国内院士和蔬菜资深专家为顾问。

3.5 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加工运销体系建设

培育营销专业户和蔬菜经纪人,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规模生产,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搞好产销信息服务,鼓励他们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大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立足实际,扶持和培育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通过改造、改制等手段,扩大企业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使其向集加工、贮运、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加强蔬菜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向型龙头加工企业。力争10年内达到80%以上的种菜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蔬菜产业,培育出20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3.6 保障质量安全,培育产业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投入品准入制度,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①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管理。②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

③加强质量检测监控。

篇8

    育苗场规模偏小在北京市采用集约化育苗方式进行蔬菜育苗的25家专业育苗场(户)中,延庆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年育苗量最大,约为1005万株,其余育苗场育苗规模在100万~500万株,育苗设施面积在1500~7000m2,育苗规模普遍偏小,有待增加。集约化育苗生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针对品种、基质、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物使用不规范、标准化程度较低,可以建立相对标准的技术操作规范,有助于育苗产业安全、高效的良性发展;针对育苗品种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众多菜农的需求,可以对京郊的育苗场进行相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品种安排,既满足本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全市的需求。同时为京郊的育苗场建立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场与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联系,互通有无,更好地为京郊菜农服务。育苗场机械化程度低育苗场配备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种子催芽箱等育苗专用机械,基本没有投入使用,育苗过程还是以人工为,主其他集约化蔬菜育苗配套机械也基本没有应用。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省时、省工、轻便的育苗机械应用程度低已经制约了育苗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简单方便的小型器械,如浇水、施肥的喷淋系统、穴盘清洗机等。育苗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育苗场的育苗技术有待提高,人员需要进行细致、有效的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育苗技术,配置更简单方便的小型器械,提高工人操作水平,从而达到工厂化育苗的要求,提高壮苗率,保证种苗的质量。

    北京市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前景广阔

篇9

收到《安徽省XX县2011年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后,我局立即会同县农委认真对照绩效评价报告扣分项目,逐条研究落实整改措施,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绩效评价报告指出我县申报的实施方案建设内容粗糙,不够具体明细,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着重对2012年方案进行精细化编制、科学化管理。

二、资金配套及整合情况是我县丢分最多的项目,其中配套资金因受县级财力制约,仅达到省定20%的最低标准;资金整合因项目实施地平山镇是省农发局牵头的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项目资金大多属于农业开发等省级财政部门资金,导致资金整合渠道单一,未能得分。

三、针对落实项目管理,建立工程管护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县财政局与县农委已着手制定《XX县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工程管护制度》,并于近期与企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签订资产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四、绩效评价报告指出2011年企业自筹资金未按实施方案实行政府招标采购,我县在2012年项目中,严格按实施方案将财政专项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打捆,统一实行政府采购。

五、对项目实施单位未建立专项资金备查账、财务资料不全的问题,我县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建立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备查账,加强财务资料及项目建设资料的档案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安全有效。

特此报告。

 

 

 

 

                                                  XX县财政局

篇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我国的光钎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光钎通信技术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光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光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多高端的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基本满足了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如复用技术、宽带放大器技术、色散补偿技术、孤子WDM传输技术等。

二、光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光纤通信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光纤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如图一所示,我国的光缆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二,并且增长速度快,这就说明我国的光纤通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就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全光网络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光网络将会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课题之一,它必将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高速通信网。全光网络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为理想的阶段,它能改变传统光网络只在节点实现全光化的局面,使总干线的容量进一步提高,所以说全光网络是未来光纤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的核心技术。

(二)光纤普及到千家万户

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自身的优越性,人们对光纤的需求不断增大,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装成本越来越便宜,将光纤落实到千家万户已经不再是梦想。另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三)展望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成熟,其发展趋势也会向着更加可靠、更加廉价的线性和非线性方向发展,其重点就是实现局部环路。另外,在在海底通信应用方面,光放大中继器将会等到普及,使距离大大增长,并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会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设备的维护方面[1]。

三、我国光钎通信产业概况

(一)基本概括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七十年代,并被国家列为重点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对光纤需求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的部门和人员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系统整机研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各个原件的研制和生产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光纤通信技术的实用性逐渐得到提高,被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

(二)光纤生产

目前为止,我国的短波长和长波长的多模光纤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并且实用性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光纤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积极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光纤生产设备,大大提高的我国光纤研制及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光纤生产的技术和外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致使我国的光纤品种非常少,自主创新的程度非常低,因此,国内的科研人员还必须要加强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光纤生产技术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光缆制造

近年来,我国在光缆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结构的光缆的商品后程度也逐渐提高,并被广泛的应用在通信网和专用网。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缆生产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缆设备的能力,导致加工生产的精度偏低、高质量的光缆供应不足、光缆品种较少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成缆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并逐渐抛弃一些较为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强对生产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提高光缆生产的能力和质量[3]。

(四)光纤光缆专用设备

对于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我国从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制出了一些专用设备,并在一些单位安装使用,推动的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用设备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国家应该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单位从事光纤光缆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

(五)光器件

要想推动光纤通信产业的开始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光器件的研究,这是因为光器件是光纤通信产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的光器件研究单位逐渐增多,光器件的研究水平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不够,很多光器件的商品化程度偏低,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品种也较少,通用性和实用性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我国自主生产的光器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光纤通信产业发展的要求[4]。

(六)光电设备

光电设备是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光电设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光电设备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生产和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光电设备的一些元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致使我国的光纤通信产业经济效益偏低。2.国产的光电设备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没有全面满足光纤通信产业的要求,并且很多设备还比较笨重,设备的小型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3.高层次的光电设备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并且设备的价格长期高居不下,影响了光电设备的推广和应用。4.光电设备的标准和系列化程度偏低,并在接口问题上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5]。

结语:

综上所述,光钎通信技术在我国发展潜力和市场巨大,提高我国光钎通信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光钎通信产业,才是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的根本出路,才能促使我国从通信大国变为通信强国。

参考文献:

[1]任梦洁,赵旭.浅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5):43.

[2]尚力.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6):100.

篇11

本人从事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已有近6年,对民用建筑工程中自动化应用有一定的研究。就本文,我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情况及更换改造的实施方式进行一些分析,与大家一起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若干代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有部分投入使用十几年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到了使用寿命期,其故障率的增加以及替换备件的短缺,为保证物业运行及管理安全性,使得许多建筑的维护管理公司都将原有的火灾报警系统的更换改造提入议程。本人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实践中的体会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情况

消防行业是关系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及对外引进资金加大生产企业建设的带动下,消防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火灾自动化报警系统生产行业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民营企业生产建筑中设置的重要的消防设施之一,是人们为了及早发现和通报火情,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内或其他生产场所的一种消防系统。是智能化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多线制开关量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这是第一代产品,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厂家再生产了,它已处于被淘汰的状态。

2.总线制可寻址开关量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尤其是二总线开关量式探测报警系统目前不少旧的建筑仍在使用。

3.模拟量传输式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这是第三代产品,目前在我国使用率最高的应该就是这一代产品了。

4.数字式分布智能探测系统,分布智能系统是在保留智能模拟量探测系统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探测器与控制器是通过总线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不仅控制器实行智能处理,连探测器也具有一定的智能分析能力。这种数字式分布式智能报警系统将成为火灾报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

目前市场上,需要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改造基本上是前两代的产品,通常使用这两代的产品的建筑通常基本上是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而这些早期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20年。使用至今也正是到了故障高发,误报频繁的阶段,而厂家产品早已进行更新换代,旧系统的备件也逐步停产,供求短缺的矛盾也必然导致系统的维修成本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对旧系统的改造要求越发强烈。

二、更换改造的实施方式探讨

由于工作性质,我在工作过程中也接触不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建设工程,通常改造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全改造方式、半改造方式及逐步改造方式。以下我们分别探讨一下各种实施方式的情况:

(一)全改造

全改造的实施方式是把原有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全部更换,包括原先敷设的所有信号线及控制线。其实这种方式相当于重新安装一个新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新建的建筑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全改造方式的线路敷设只能是明管敷设,不能实行预埋敷设。这种全改造的方式通常伴随建筑的整体装修计划一起实施。通常这种方式的改造费用较高,但也是改造的最彻底,施工最方便,对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最有利的方式。由于和新建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安装差别不大,在此就不详细叙说了。南宁合成纤维厂联苯加热车间2005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造就是采用全改造方式的。改造面积1500m2,改造时间2个月,工作人员为全体电仪工段人员及设备厂长、技术员,造价约合人民币45万,为设备总投资3.4%。

(二)半改造

半改造的实施方式是只更换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及控制设备(包括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监视模块、控制模块及控制系统主机等),保留原有的信号和控制线路(如果线路敷设质量较好,线路通常可以用几十年都没有问题)。该方式适用于原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安装质量较好的建筑。采用该方式时,前期分析检查线路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此外,这种方式在选择新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范围相对较少,必需要求新的系统与旧系统布线方式相差不大,否则就与全改造的方式相差不大,改造费用也会因此而增加。我根据技改投资资金情况,分析南宁合成纤维厂短纤生产车间现场及维护施工人员素质情况(1992年建设,1994年投产,生产现场透气性好,原有设备及线路敷设质量较好及运行维护到位,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仍然在使用中),决定在原有火灾报警系统基础上,更换敏感度更好的感烟探测器、控制模块及现有的更先进的控制系统主机,完成了2006年年初技改工作。仅这一项,与全改造方式相比,就为公司是节省了近25万元的线路敷设的费用。

(三)逐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