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9:00: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方向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996年,王府公寓与景山学校合作办校,开了北京居住小区与名校联手的先河,1998年,兴涛社区、怡海花园更是通过教育配套使楼盘起死回生。2000年以后,除了北潞园与实验中学合办的学校初具规模外,太阳园、天通苑、龙泽苑、蓬莱公寓、华清嘉园等也都开始与名校合作办学。目前京城已有数十个项目加入“教育地产”大军,名校和地产项目的联姻已经成为楼市的新时尚。
作为西部地产巨鳄成都建工进入北京的的开山之作,澳洲康都在教育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和至尊宝宝全透明幼儿园、朝师附小、日坛小学合作办学,为业主提供了最为完备的青少年早期教育,3月7日,澳洲康都又成为北京在正式成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试验基地。澳洲康都的执行董事任峰认为,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应该有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心灵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西方国家,教育水平成为决定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同等的建筑水平下,拥有名校的地段价值要贵许多。教育增加了房地产项目的附加值,在中国现阶段好的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教育地产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社区教育应该量力而行
中国历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对于教育的高投入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是实际操作中,教育地产产生了很多问题。许多项目在销售期为了吸引客户,大兴土木,一切高标准要求,教育投入大,导致很多社区学校成了高收费的“贵族学校”,学生的入学费用往往较公立学校高出一大截,家长不堪重负,导致出现家长买得起房,子女读不起书的现象。
而且,一个楼盘有一个销售周期,子女就学的数量也可量化,一俟业主子女毕业了,生源就成了问题,学校生存就成了一个摆在校方及发展商面前的严峻问题。套用一句歌词,教育地产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对这些项目,澳洲康都的选择务实谨慎。记者发现,澳洲康都提供的基本是望京本地区稀缺的教育,如幼儿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而且从安全考虑,父母也希望子女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象至尊宝宝这种教育机构,规模不大,对于生源数量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更加具有现实操作性,能够长期维持,由于澳洲康都合作教育机构在社区周围具有稀缺性,还能吸引周围社区生源,能够实现办学方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由于望京本地区中学教育已经相当发达,已经拥有的80中、陈经纶中学等著名中学,据澳洲康都开发商透露,澳洲康都将采取和本地区知名中学教育机构对接的方式,不自己开办新学校。这种务实的作风,对于现阶段越来越火的教育地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出发点是打造新的社区公共沟通平台
由于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开发商大打教育牌来进行差异化竞争,拉开差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社区教育到底是一种摆设,一种房地产销售的手段,还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来说,知名的教育机构居全国之最,简单的嫁接对于购房者的吸引力并不很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6-03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来临,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虽然较广,但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与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改善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须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探索人才培养新方向。目前我国企业大学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方向。
一、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美国教育技术学起步较早,其人才培养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只有少量的本科生以及博士生。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及相关内容,教学媒体制作也列入教学内容,学生主要学习、研制网络方面的软件。美国的教学技术,培养的是能够采用系统化方法或其他教学设计模型,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开发资源,并有效利用媒体的专业人才,这些教学设计师一般就职于企业或专门的教学设计公司,承担为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的设计、制作和管理工作。美国教育技术重点培养的另一类人才是在职教师,也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核心课程,要求他们能够将学到的教学设计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我国教育技术培养的是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包括各类院校、各级电教馆的教育技术人才,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学校教学网络的应用与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人员等,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中学和高校教师,然后是电视台、教育公司、计算机公司、培训机构。
从上述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比较来看,美国主要面向企业培养教学设计专门人才,而我国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主要还是中小学教师,面向学校。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所需教师有限,加上企业大学迅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开辟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二、企业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大学简介
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企业资助,聘请专业培训师、商学院优秀教授以及商界高级管理师为师资,通过互动教学、实战模拟、案例研讨等培训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利益链伙伴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与传统企业内部培训部门相比,企业大学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及商业单位需求提出相应的学习,与企业文化、流程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企业整体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培养所有工作所需的学习技能,如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思考等。与传统大学相比,企业大学由企业出资,以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为培养对象,以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外部培训师和大学教授为雄厚的师资,学习内容突出职业性,强调“软性技能”,以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长期的、相对分散的教学过程,达到适应公司战略、增值人力资本的目的。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
企业大学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通常由高层管理者担任主要教师,这样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外部的教师,主要是传统大学的教授,他们具备前沿的理念和思想,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能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企业的了解相对欠缺,使得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差。
(2)课程
企业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层课程、中间层课程、核心层课程及专业类课程。基础层课程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中间层课程让员工了解企业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业务如何参与竞争等,核心层课程培训员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共同的工作技能,专业类课程面向相关的员工,不同职业内容的员工有很大的差别,选择的空间、学习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
(3)教学方式
企业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教练式训练、电子学习、混合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开始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授课,并将其与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成为混合教学的方式。
(4)评估体系
企业大学绩效评估的主体应包括:第三方、学员和部门主管。企业大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开发、讲师的认证、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应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从课程开发阶段的培训需求调查,实施培训阶段的讲师认证,到教学评估阶段对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的总原则是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监督。企业大学常用的评估方法有360。平衡计分卡、Kirkpatrick培训评估模型。
2.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中国区企业大学成立以来,我国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上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我国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师资队伍不合理
我国企业大学师资队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内部讲师,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企业大学的教师应该主要由企业内部的高层领导组成,外聘的专业人员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的教学工作还是应该由企业的领导们来完成。
(2)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大学过度依赖外购课程,没有自己的课程研发体系及自有课程,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
(3)E-learning应用效果不显著
我国企业大学大部分对E-learning应用于企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只重视形式,忽视了E-learning应用的具体过程与效果,而且在实施E-Learning时,很多企业只是把传统的培训教材电子化,没有提供丰富的资料库,也没有完整的管理与追踪机制,电子课件没有吸引力,缺乏多媒体互动的E-Learning课件和平台。这就使得E-Learning的特性无法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E-Learning的实际应用效果。
(4)评估系统不完善
与国外企业大学相比,我国企业大学在评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都只是对学员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的评估,没有对课程开发、课程编制和培训过程中讲师认证的评估,缺乏高质量的教学综合评估系统。
三、面向企业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方向
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面向企业大学进行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课程开发和设计、E-learning、评估都与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紧密相关,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企业大学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面向企业大学的新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创新人才。
1.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
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进入企业大学,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必须要拓展教育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融合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学习、成人教育等理论,重视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相关课程,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加上对相应企业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具备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在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要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学员能力素质差距加以诊断,并结合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发展战略、业务实际和员工发展的需要等,进行深入性的学习需求分析,明确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内外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这样开发设计出来的课程既能够与工作岗位、学员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2.帮助企业大学促进E-learning的应用
通过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E-learning在企业大学的应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大学中拥有独特的就业优势。
(1)培养电子课件创新制作人员
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对PP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与电子课件制作设计有关的软件都比较熟悉,但是大部分只是懂得基本操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电子课件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帮助企业大学E.1e锄ing制作颇具吸引力的电子课件,创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促进E-leanling在企业大学中的有效应用。
(2)培养E-1eaming系统开发与维护人员
E-leaming系统开发要求具有教学系统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能力,而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担当E-leamiIlg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重任。当然,要求学校增加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开发方面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开发E-learning系统之前,也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开发出紧密联系企业业务实际、满足员工发展需求的E-leanling系统。
3.将教学评价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
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并不完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课程之一就是教学设计,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而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所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以,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将所学的教学评价创新性地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中,完善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这就要求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教学评价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转变导致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模糊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师范教育格局也随之改变,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原本的培养目标由为中等特殊师范院校积极培育师资团队向为特殊学校直接培育师资团队转变[1]。原有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使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模糊。这种根本性变化对于以往局限于接受一般性特殊教育及心理教育,却很少接受基础性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学科性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很难胜任特殊学校中教师的工作。
曾经分配到特殊小学负责教学的毕业生业已无法驾驭中学的课程,更何谈现今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更多的特殊学校更愿意选择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如数学、语文、计算机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缺少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现实的就业对抗中已显得形单影孤[2]。
2课程孤立发展,内容落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特殊教育专业各种新理论不断发展,但高校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则相对落后,更缺少积极地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致使高校教师无法按照课程的发展尽快地调整教学战略。我们在对国内几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进行相关调查时表明:4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而25%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却认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并无太大作用。这说明在校期间,高校学生用自己的宝贵时间配合教师演绎着陈旧的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毕业后在工作中,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此外,在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教师所授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陈述方式陈旧,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把握粗糙,重复讲授现象严重,严重阻碍学生的逻辑形成和思维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影响学习效果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必修课占据比例相对较大,选修课程则较小,且类型也很少,总的呈现出一种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的趋势,学生少有选修课的挑选,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其内在潜力难以挖掘。
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不科学。往往是理论课占据大多数学时,实践课则占时较少[3-4]。即使是实习,一般也就占用总课程时间的10%,且实习多在毕业前夕进行,这让几乎完成全部理论学习的学生何以在学习理论时与实践结合?理论学习的效能难以提高和发挥,故常导致知识遗忘,在实习中表现为大量查阅书籍和咨询老师等现象。一旦其走上工作岗位,仍需花大量时间重新学习、摸索和探究,大量的重新学习,这不但降低其自信,更使其在工作中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影响其工作质量。
4强调课程质量,忽视学生个人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但在其培养过程中,往往过重强调专业课程质量,重视其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求以及是否具备教师的素质,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例如,在高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安排较少,偶尔穿插与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匮乏哲学、艺术等课程,乏善上述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缺少人文气韵,何谈全面发展?此外,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也奇缺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身心发展受到抑制,无法调动积极性。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缺少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力,不善于提出疑惑,这必然限制其思维发展。这些均有碍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忽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方向
1重视专业理论,发展多项技能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重视专业理论,且专业理论的学习不能模糊不清,应系统全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洞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培养相当的综合素养。以此为前提,着重打造学生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或者课程专长,尽可能地让学生拥有至少一项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
并且,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也需按多方向和综合培训。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进行相关的理论实践,实现向多技能和综合发展,具备较高的技能和一项以上专业特长。
于此,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方向尤显重要,它应当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完整优化的学科,结合实际地协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强项和发展特长。科学的课程设置必将赋予学生今后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其工作效能,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2课程设置向系统化、结构化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必须严谨科学。每一学科的安排都需合理而细致,不应出现忽视和偏颇。课程设置必须周密计划,从培养目标出发,按照具体教学方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不断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教学实际中,教师不仅需注重通识性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更需突出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科的内核。对于同一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注重相互协调,避免相互抵触,不同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保持连续和互补,避免脱节。理论性课程和实践课程,两者需要统一协调,在理论中指导和推动对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协助和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强调,无论何种课程,设置时都要符合系统化、结构化发展方向。
3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要在相关教学中加强实践的力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相关理论,培养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我们在相关几个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授课或聆听专家讲座时,对相关理论知识都表示了解,但不知将其如何运用,尤其缺少具体的方法和相关的引导,这反应了实践的重要性,故而加强实践的力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设立实践课程时,尤需平衡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与实践内容的有效性,强调小组讨论、专家讲授、学生亲身演示等实践方式方法。实践的课程要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两者相互匹配协调,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教师也要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切实了解,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培育学生,推动实践的发展,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但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突发事件,使相关毕业生面临困惑和挑战,需要其不断思考,寻求解决和突破之道。
虽然,某些困惑和挑战可以寻求有关帮助,但更多情况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给予解决,故而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必须具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自行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心和职业竞争力。
于此看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设置相关课程,素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最终自己能独立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5课程设置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鉴于如今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转化,已不简单囿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涵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故而高校在课程设置时,秉承现代教学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突出于设立相关人文课程,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师。
课程设置上力求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发展实践技能。不但充实人文等课程,更融入个性化的课程。使学生各种素养能充分发展,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充分学习,不但真正地喜欢专业,更喜欢学习,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踏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质量,为特殊教育事业的高效、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人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1.高职教育的定位
关于高职教育的定位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按照本课程的知识理论结构组织教学,把知识技能按章节分述,学生由浅入深,一点一点地逐步掌握知识技能,然后再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
(1)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
①内容系统,针对性强,效率高
传统教学在讲授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因题而异,采用设问、提问、讨论、启发、例题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从中慢慢地品味和细细地咀嚼,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能力。
②具备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然后可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随时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
①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②教学过程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3.项目教学法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项目教学法正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产生出来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成一项实际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为三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职业综合能力
实际上,人文素养具体指的是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而在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理念和世界观。而当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语文学习素养,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首先,这是传统教学体制不合理的结果。在基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教学结果和教学成绩片面重视,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教学数据的局面。传统教学体制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着重关心的成绩,并非学生的掌握应用情况。不合理的教学体制就使得人才培养工作迷失方向,并不能培养切合实际的人才。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关注的重点也存在偏差。学生在接受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讲述课程知识时,家长在考量学生学习状况时,毫无例外都是将学习成绩当做考量依据。只看到教学成绩,重点偏颇的教学考量,就使得三方对教学过程认知不够,片面的教学观,也使得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性不够。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创建学习型校园
建设学习型校园、读书型班级,塑造读书积极个人。打造全体上下一心读书、一心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发展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可持续理念,通过搭建一系列有利于学习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爱看书,爱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全体上下热爱看书的风潮,一心一意谋学习,齐心协力共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引进时代内容进教室
引进生活内容进教材,让生活实践内容进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增加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等级,充分扩大学生的爱好范围,鼓励培养学生不读死书,读好书,好读书。只有充分认识到知识面的扩大对学习的拉动作用,才能解决长期以来的制约问题。
(三)从做人、做事、做题三个层面规范学生的行为
重视学生素质的进步和提升,将教学内容落在实处,把习惯培养融入点滴,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在持续的指导和教育下,学生能从规范做题的小事做起,形成严谨的思维,认真的习惯,也就可以在做事、做人方面具有很好的素养,形成人格力量,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教育既要立足学生实际,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适合。在层次化的教育要求之下,也能够促进和保障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序塑造,提升人文素养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核心,以认知为主线,没有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偏差,只知道享受关爱,却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这种不良风气。只有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才能遏制这种思潮的持续进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5
1 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是中心和目的,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只注重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只能统一地按固定的模式,被动地接受“灌输式”教育,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被忽视。强调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认为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高速公路”和捷径。学生的学习反应是一种被动反应,学习方式是一种独立学习,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是单方面的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领导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教学的背景是孤立的人工背景,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传递。
因此,“以人为本”新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显得迫在眉睫,它是时代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时代对教师和学校提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前沿。
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既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又要照顾到每一个人,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学习,其实是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构建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推行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整体教育模式,着力建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融入到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成为拥有正确“三观”教育的高品质社会人才。在现行学校教育中主要开设专业类课程和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术,获得一技之长;而基础类课程则主要是传授给学生受用一生的学习观念和基本技能方法以及正确的做人态度。高等院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地方,应将人本主义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人才。
3 “以人为本”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各大院校及任课教师都在寻找适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同时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来讲课,在学生与老师构建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下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现自身才华,汲取知识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传统教育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双向发展
传统教学理念中认为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现代教育已经彻底打破以往教学观念,教学关系也变为双向互动式模式。学生不再像过去只单纯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向教师提出假设和构想,冲破原有理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这一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也使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受用。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在学生和教师都肯定的良好学习氛围中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学英语课程中尤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受益终身。
3.2 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课程教案设计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讲好一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创新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由之路;现实情况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因素而主动钻研课程内容。教师以丰富的阅历、扎实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吸引学生,使学生期待教师课堂精彩的讲授,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良好的自身修养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学英语学科主要是学生积极性配合教师讲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发挥自身能力把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发展成为一种必须性和自需性,有利于真正提高学习效果,发挥作用。
3.3 有利于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学习英语重在创建英语使用的语言环境,而这种环境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师中,同样在整个大学校园内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口讲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讲英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可以克服任何顾虑开口讲英语,教师和院系还可以针对优化校园英语的情况,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英语节”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来锻炼英语实战经验,通过活动提高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利用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将英语学习融入到日常校园活动之中。
4 实现“以人为本”英语教育的途径
构建英语教学课堂上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认真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在日常教学学习和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予以贯彻落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教师应转变观念,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是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语言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英语专业的教师就应该转变观念,应重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教师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会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拓展自己思维的领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吸收能力。
4.2 应设法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理工科院校,学生多属理科生,他们甚至在中学时就有重理轻文的思想。到了大学,他们虽然就读的是英语专业,但仍然还是处在理工科的学校氛围当中,环境对他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是不利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重视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必须使他们逐渐具备人文精神。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及对之的应用,更应该广泛学习相关人文知识如历史、哲学、政治、法律和艺术等,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应做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还应该对西方的文化有所了解。
4.3 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内省和自我尊重,应该有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问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应该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好的品质。这也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重视词汇及语法等的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教师还应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地将那些新的知识和新的素材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去。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在精神、身体和道德等方面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重视智、德、体、美、劳的普遍实施。
4.4 教师应进行素质提升,创新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担任好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将人的自身作用得以发挥,课堂讲授环节中除了要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兴趣外,还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来改变教学效果,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不同,设计适合授课人群的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中,应多运用任务教学法、辩论讨论法、模拟演示法、案件实例法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还要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和知识层次,学好本专业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内容,具有较高讲授水平及良好人文修养是现代大学英语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5 高校对人本精神塑造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和输送合格社会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各大院校的管理部门,也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的重要性,在校园中提倡优良校风提供给学生宽松、自由、发展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形成,也重视人本精神和道德品质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培养作用。学校定期组织各类社团和校园文化和建设活动,提升整体校园环境,并吸取和借鉴其他相关院校的优秀做法和理念,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秀琴,杨柳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2]斐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0-21.
[3]黄建海.教育呼唤人文主义[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4).
新课标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同样对作文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引导。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的作文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为了满足新课标对高中语文作文的要求,教师需要认清新的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习作。现将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的新方向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将作文的自由归还学生
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硬性主题和行文结构,这两点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者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教师在对作文进行指导的时候常出于思维惯性,从自己的角度审视学生的想法,从而在无形之中将学生的作文局限到了一个狭隘的空间中,使之难以自拔,高中生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就被这样狠狠地禁锢在了教师无形之中设定的思想牢笼中。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挥斥方遒”的年轻热血,就像一颗被打磨光滑的标配螺丝,以固定的“总-分-总”格局和万年不变的“历史长河”为全文基调被安装到了老旧的高考八股文机器上。最终全篇的大、废、空话铸就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悲剧,然后教师用一只笔将学生在作文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一笔勾销。
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从议论文到看图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逐渐将作文自由归还给学生的过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以滥竽充数这一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滥竽岂能充数”“精简的学问”“人多是否一定力量大”“新说自知之明”等更具有发散性的文章主题。这一作法帮助学生扩充了主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内心世界的自由之门。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作文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松绑思想,扩展习作空间。高中语文写作是在一个中心的约束下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因此包括作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在内的内容,教师都不应用教条进行框定。
二、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
自古大家名士的千古佳品都源于生活点滴,只有抒发真情实意才能真切地传递出思想中的震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发展的国际化,高中生的生活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不停地冲击着学生的灵魂;活色生香的生活,让学生的眼睛不再禁足于课本,多样化的信息传播途径促使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思想汇集到笔端。但令人感怀的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一切没有任何触动。高中时期本应是一个人构建自己思想基调的阶段,而这些学生却缺少了发现真善美的慧眼,心智滞留在了孩童时期。这种对人生完全漠视的心灵哪里会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更从何针砭时弊?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因地制宜,带领学生去感悟一花一世界,用那双清澈的眼去观察,用那颗纯净的心去感触。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情绪的“多愁善感”的人,去感怀生命中的瞬息万变,体验社会中的沸腾热点,反思人们价值观的嬗变多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回归社会,让学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当学生对生活有了独特体味的时候,深刻的思想和好的文章便水到渠成。
三、放弃盲从,追求多元化
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要求可以看出,过去盲从状态的作文教学已经过时,旧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天南地北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表达都表现出趋同的现象。高中生的思想应该是活跃的,作文应该成为他们思想激荡的舞台。新课标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的要求,再一次猛烈抨击了学生们写出的陈词滥调,也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警示。
教师需要做的是创立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思维场合,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与众不同的思想火花。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位教师以一副美国纽约市市长的一双旧皮鞋的照片为素材,让学生发散思维发表观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的结论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答案――节约。但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位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竟能提炼出来诸如美国公务员收入制度透明化这种更具实效和深度的主题。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将学生从盲从中解放出来,保护了他们思维的多样性,甚至可以培养出具有记者敏锐度的思维,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彰显学生的个性。
四、综合进行作文评价
差异性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每位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中心的表述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作文评分便需要“因材评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新课标对于个性的提倡更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的维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微小的突破,对于他们的每一个成长点滴都要给予肯定。综合的评价是新课标提倡的激励教育的一种体现,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45-0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一线教师对课程的普遍迷茫和失落就是面临这个转折点的集中反映。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能已不再合适。这是因为,一是“信息素养”一词是来自美国图书馆系统的定义,它更多地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各种信息技术教材又倾向于让学生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无独有偶。2012年1月,英国教育部了《取消中小学遵守ICT学习计划、成绩目标和法定考试安排的责任》的征询意见文件,认为中小学ICT课程是迟钝的,并且对于学生是毫无刺激性的,“学生厌烦了传统的微软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国中小学要教授更加严肃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不应只限定于传统的让学生上机学会操作软件而已,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软件程序,即学生不只是使用者,更应该进一步成为创造者[1]。英国的这种情况与我国何其相似,都面临着如何变革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观念和做法,结合我们的探索,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视学生“生产者”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方向,供同行们参考和研究。
计算思维方向
计算思维是美国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于2006年提出的。她将计算思维视为一个思维的过程,一种解决问题切入的角度,“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它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而其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话语模式”[2]。在她看来,计算思维是除了读写算之外,人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她的这一提法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关计算思维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对“计算思维无处不在”的观点越来越认可,已渗透到科学与人文的所有领域[3]。
2010年,中国9所985高校联合《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计算思维[4]。谷歌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探索计算思维”(/edu/computational-thinking),对计算思维在中小学如何落实提供了方法、样例和工具,并推荐Python语言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载体,意在培养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抽象概括为模型、算法设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计算思维技巧。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11年提出,K-12教育中要贯穿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求在所有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去落实[5]。北京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武健老师提出的“生活算法”[6]与计算思维的内涵类似。在计算思维培养还未在中小学所有学科铺开的初始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先行先试。
计算机科学教育方向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于2011年提出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标准[7],认为除了要求培养计算思维外,还要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内容和模型,以及重要的原则和概念。比如,展现对数据的表示和抽象概念方面的知识;有效地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的算法知识;展现电子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能够理解计算机科学扮演的角色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等。
计算机科学教育需要学习编程语言,但美国编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只有1/10的学校开设计算机编程课[8]。为此,微软创始人盖茨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联合呼吁,美国要鼓励更多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以解决美国严重的工程师短缺问题,并创建了网站予以宣传。该网站上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留言为:“编程可以让你思考如何思考,而在调试代码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学习”。网站还为K-12学生推荐了Alice、Kodu、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这些工具无疑可以有效降低编程的难度,使得小学生都可以开始计算机科学的学习。
信息科学与技术整体融合的方向
该方向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方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显然要大得多。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认为,中小学只讲“信息技术”不讲“信息科学”是不合适的,信息科学和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等于懂得了信息技术本身,更不等于懂得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应当给学生讲清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小学可以通过形象亲切的“应用”来引起兴趣,引出概念和原理,中学则可以由浅入深地从基本概念引出原理和应用[9]。柳栋、武健和魏宁等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框架性的思考[10],也反映出了在这一方向的探索。
2012年3月, 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公布了《澳大利亚课程草案:技术》。该课程草案将“数字技术”作为两大板块之一,分“知识掌握和理解”和“技术过程和技术产品”两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前者包括数字信息、数字系统和技术,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等内容。后者包括提出和研究问题,分析和形成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表述、构建和评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利用创造性的技能和进取精神促进可持续生活模式的发展等。它与钟义信教授对“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区分有些类似,其总体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的技术使用者,积极而明智的公民[11]。
机器人方向
学习机器人需要懂得获取传感器数据、采用编程控制动力装置、搭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机械等。随着开源硬件和传感器部件价格的下滑,国内已有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如李艺教授等将机器人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5月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已把机器人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有些地区,如广州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3D仿真虚拟机器人的软件,以解决机器人硬件过于昂贵的问题。但是,受机器人功能的限制,当前的机器人教学还处在完成一些规定动作的阶段,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空间有限。目前,有教师和教研员,如吴俊杰、谢作如、管雪沨[12]等,在尝试将机器人、传感器、开源硬件与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结合使用,发展学生的编程和对硬件产品的设计技能,尝试带领学生在这个领域开展体现“生产者”的“创客”工作,这个方向是很有潜力的。
媒介素养方向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教育方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访问、分析、评估、创造和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印刷到视频到互联网;媒介素养构建了一个理解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探索、自我表达的民主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13]。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在内涵上有一定的交叉,也包括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但媒介素养还强调创造信息的能力。美国21世纪技能委员会认为,媒介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介传递信息、为某种媒介精心设计资讯来影响受众的技能[14]。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把学生作为媒介的“消费者”,还把学生作为媒介的“生产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培养,国际上一般采用融入各个学科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先天的“创建”媒介产品或“做媒介”的优势。
数字文化创作方向
该方向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在技术工具越来越简单和普及的“技术消融”时代,其可行性越来越大。数字文化创作方向是为体现学生对知识信息和数字化产品的“生产者”地位而提出的[15],2010年,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系列论文中已有详细的阐述。目前,我们推荐在小学主要采用Scratch可视化编程工具等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文化表达”,并在作品创作中达到培养学生编程、计算思维、系统思考的目的。多年的实践已让我们看到学生身上的一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创造、协作和分享的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上均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近期我们正在关注“创客”,即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玩发明、玩创造,甚至用3D打印玩个人制造的DIY爱好者,他们正在形成《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实物长尾效应”,成为新经济的弄潮儿[16]。2012年,上海已有小学开设了3D打印课程,学习如何自己设计和创造物品[17],这无疑为数字文化创作的方向打开了又一扇窗。
上述的每个方向都有重叠之处,比如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教育、机器人教育、数字文化创作方向都强调编程的学习,只是站的视角和思考的层面不同,表述也就显得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同时,上述的每个方向都在强调体现学生的信息“生产者”地位,而不仅仅把学生当成信息的“消费者”。这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融,专业技术的“大规模业余化”[18],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传媒”、“人人都是创客”的图景日益显现。这些,必将促使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随之改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1-01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要在现有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中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
1.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基本概况
我校的成立时间不长,是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特别是康复专业由07年才开始建立,学生虽然都为高职生,但部分学生起点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不能一味的学习其他重点院校的教育模式,应根据自己院校的实情来制定较强、较好的教学大纲。
2.建立良好的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是行使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的依据。许多学校在原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办康复医学教育,有的把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再加上一些康复知识,就称之为康复教育。
2.2康复治疗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对象不同:临床医学处理的对象是疾病,康复医学处理的对象是残疾; 重点不同:临床医学注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医学着重于功能的评定和恢复,以及残疾的预防;
目的不同:临床医学的目标是治愈疾病,康复医学的目标是使其尚存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及设法代偿那些已无法恢复的功能,使其达到生活尽可能自理,重返社会;
手段不同:临床医学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康复医学主要应用训练、教育等手段。
医生的能力要求不同:临床医生只要求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就可以了,但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求是一名康复医生,还要是一名心理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2.3制定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计划
该专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此专业需要有扎实、牢固又要系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均是为学好康复治疗技术打基础,在开展教学计划时,第一年应让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基础知识,比如解剖学,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内外妇儿、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课程,第二年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康复专业课程,比如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学、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社区疗法学、言语疗法学,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康复心理学,艺术学(包括音乐、书画、制作)、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等学科让我们的康复专业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康复人才去适应广大的康复市场的需要,密切的与国际康复市场接轨。
3.如何实现完整的教育教学计划
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康复专业的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后,我们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完整的实现它?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或是照搬其他院校的教育模式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康复专业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应用性人才,它必须是要建立在实际的运用中的,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康复临床教学基地应有比较健全的康复科室(如PT科、OT科等),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病员和病种,还应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见习场地,如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室、示教室等。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我校的康复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为临床专业的教师,虽然教师们基本上都为本科毕业,有部分老师还从教多年,但因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学科,自身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还不太完善,所以要想发展康复专业,必须要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水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这样才在未来的时间里培养出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有专长、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19-01
利用科学技术馆普及市民以及学生的科学知识是当代教育的新模式,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在新时期发挥科技馆的重要职能是摆在科技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普通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的关注科技馆带给自身的知识消费,所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除此之外,科技馆的经费来源为政府拨款,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科技馆的发展方向还是一项社会问题,其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1 当前科技馆发展的定位以及服务理念
科技馆的发展应当从地区科技馆的资源分布等特定优势出发,结合当地可利用的周边资源进行科技馆展品的规划和设计,来迎合市民以及学生等受众的需求[1]。然而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不断的提升科技馆的价值需要立足于科普创新,这是科技馆发展的基本定位之一。
科技馆的服务理念应当根据科技馆的受众特点进行区分和判断。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加强自身科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上升。科技馆如何在受众的质量和品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升服务质量,这也需要科学的服务理念支撑。
2 “创新与教育”理念下科技馆的发展新方向
“创新与教育”是当前对教育机构提出的时代要求,这仍然可以同科技馆的职能相对应,下文将分别从创新和教育两个方面说明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2.1 创新理念的贯彻是当前科技馆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世界上各个科技馆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在创新理念下发展。这一创新首先反映在普通市民同科学家的沟通方式之上。现代科技馆来源于十九世纪的工业展览馆,并且根据在操作中学习的理念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科技馆的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能够让人们进行互动以及启发式的学习。
这一种能够激励人们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科技馆创新发展要点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永远能够最先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被广泛思考,科技馆未来发展尤其要注意这一点;(2)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公众科普教育,这一教育应当是多元化和开放式的;(3)根植于地方,但应当面向世界,所谓根植于地方指的是同地方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面向世界则要求不断的深化发展方向跟上潮流;(4)发展交叉学科,将自然科学同人文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例如谈论科学家科研成果时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以及思想理念;(5)在引导受众进行学习时应当本着启发式的理念,关注探索的过程,弱化对结果的追求,加大对科学思想理念以及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2]。
2.2 教育理念的贯彻是当前科技馆发展的重心
科技馆的教育理念对于受众来说尤为重要,前文所述的创新理念的贯彻很大一部分同对公众的科普教育直接相关。从科技馆的发展来看,它从一出现就具有收藏、陈列以及研究三项智能,而陈列职能让科技馆不可避免的具有教育职能。因此,科技馆必须是当前社会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阵地,这一教育应当从培养受众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开发。而教育理念的落实应当从展品内容设计以及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
2.2.1 展品设计
展品的设计应当能够体现众多的科学原理及其在民用领域或者其他领域的应用,科技馆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是展示这一发展历史,应当是面向科学发展的未来,以此来对公众进行启发教育。展品的设计应当注意科学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第一,科学性应当注意科学成果对于时展的意义,正确展示其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所以其设计形式需要仔细斟酌。第二,知识性要求展品在设计时能过完整的表达展品的原理或者应用模式,这一知识性的设计可以分层次分级别,根据受众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第三,趣味性则要求在知识性满足的同时,为提升教育效果而注重对观众学习的诱导和激励,例如在讲授重力时可以带学生进行失重体验。
2.2.2 教育形式
在教育形式上仍需注意开放式以及启发式的原则,解说员有必要提倡观众亲自操作和实践,或者尽量减少解说员,让观众自主进行学习。对受众的教育应当注意学习的层次,这同展品的设计理念一致。例如,我们可以将展品的说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应当是对展品的概括性介绍,适合浅尝则止的游客。第二部分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适合正在学习的学生。第三部分则应当深入介绍,对于一些科学术语以及数学公式进行全面深入的从其背景开始叙述,并引导受众思考其发展前景。
此外,在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科普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培训,着重发挥科技馆的教育阵地作用。
3 结语
科普工作是进行全民教育的核心工作,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之下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必须依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时期,“创新与教育”理念在科技馆发展的贯彻落实能够培育全面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极大的拉近科学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并且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走向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7-01
一、引 言
在过去几十年中,社会的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范围内语言教与学的目标。与此同时,有关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及学习风格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我们的语言教学实践逐步转向了交际法,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对语言教学过程及所使用的策略有更多的理解,不少语言教师也意识到了把学者自主性(掌握自己学习的能力)纳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在中国,学者自主性应该被高度重视并在学生中鼓励培养,不管把它称作一种能力还是技巧。这点可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2003)中得以体现,其中讲到:“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以及他们自主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者自主性的定义
大部分有关外语学习自主性的讨论源自于Henry Holec的《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中,根据书中观点,自主性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系统的有意的方式进行正式学习而习得的。它涉及到反思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一个完全的自主学习者对于自己所作决定,怎样实施及评估结果负有全部责任,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意识的过程,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学习自主性就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习者自主性当做一种能力。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受制于被动学习的模式,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学习的独立性,也就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学者自主性的原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希望能够创造出需要学生反馈的条件,因为学生不仅仅建构自己的知识,还与教师共同建构他们学习的环境。进一步讲,学生有机会建构教室以外的学习环境,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安排的主要区别是,所教的内容、方法、时间以及评估方式都要根据学生来制定。
关于学生为中心这一模式有五个前提。首先,学生是独特的。学生在负责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性必须要考虑进去。第二,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他们的情感状态、学习效率、学习风格、发展阶段、能力、才能,以及其他学术或非学术的特性和需求。如果所有学生都提供了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必要的挑战及机会,这些因素也有必要考虑进去。第三,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只有当所学内容与学生相关且有意义时,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构建自己的知识并把所学内容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取得联系进行理解时,学习过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第四,要有一个积极的环境,一个包含积极的人际关系及互动交流。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受到欣赏、认可和尊重,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第五,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生天性好奇,有了解并掌握世界的兴趣。负面的思想或情绪会干扰到他们的自然倾向,应该好好的加以引导处理,而不是强制执行。以上五点表明,学生应该包含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看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并给予鼓励和尊重,学生应该被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创造者,需要给予关注和考虑的具有独特思想的个体。
四、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正如学生自主性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教师作为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以调整,有别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角色。无疑,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应该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教师应该担任更多的角色和责任,而不是传统教学环境下单向的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一般来讲,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担当指导者、评估者、精神调节者、同伴合作者、信息提供者、学者和研究员的角色。其具体角色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英语的信心;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引进学习策略和技巧;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思索新学到的学习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师生交流来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及时适当地反馈帮助学生评价他们的英语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影响因素;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和谐的课堂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意识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把适当的教学法应用于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经常的不断反思,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特定的学术和工作环境中自由的去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 论
过去的三十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性的核心观点就是掌管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因为它是一种能力,所以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自主能力的提高,因为如果教师不知如何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就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在课堂上率先采用这种策略,教师必须把应用在学习上的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同样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