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9:00: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的时期,人生在世不能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无论什么状况和糟糕的心境都有过去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在意。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就被情绪所影响,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哪能有心情正常工作和学习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由此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像修炼一门内功。只要我们日日修习,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高度,积极面对情绪的正负极,拿出勇气,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1 生活能力与交往能力弱,导致暴躁、易怒、自卑心理
首先应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家长过分溺爱,刚进入大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会与人沟通,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流。任性自私,自由散漫,不少学生因交流困难而在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极其缺乏起码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学生在宿舍平时为一些琐碎小事经常吵闹,互不相让,相互气氛紧张,不能将自身融入集体,不能适应环境,处处抱怨,遇事偏激,不能有效的沟通。班上曾有赵辰同学早上没来上课,班主任及时联系学生并向家长告诉学生情况,本人只是在宿舍睡懒觉不起,家长说服之后,速来教室,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内疚,反而冲进老师办公室勃然大怒,冲着老师歇斯底里起来,就是嫌老师找他家长了,智力能力还处于小学生阶段。没教养,没素质,起码做人都不会,更谈不上做贡献,可悲啊!
这种人平时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不能尊重长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抵触学校,抵触老师,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压力多大,都应学会接受现实,适应社会。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的思维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伦道德、法律法规,脱离了真善美,那么你怎样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倘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势必会导致人格障碍。我们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思维,善良,积极向上。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情绪,领会幸福的滋味。
其次,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做事不细心,不认真看通知,老师说什么不明白,不理解,就会用嘴,不用脑子,一件事要重复说很多遍。每年学生征兵入武,需填报名表,身份证号竟然还能写错,或少写家庭成员,不认真检查,还让老师反复修改。我们国家就是靠这种低能力、低素质的学生来保卫吗?对自己却不负责任,更说不上对国家负责真是令人担忧。
2 关于专业学习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生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任何专业,只要学的足够好,热爱你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只有少数同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电脑、手机,让自己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间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读点经典,专注做事,无所谓是否成功,起码对得起光阴。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提高的。在大学期间,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将来步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更好的适应社会。
如今生活,用实力说话,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得有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靠本事竞争。只是能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品味、眼界、价值观等,这些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这样于外能赢得别人尊重,于内得以心安,你要抓住机会,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当一个平凡人,怀一颗平和心,做一件平常事,不好高骛远,简简单单的生活,抵挡各种诱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压力多大,人都要快乐,调节自己不良情绪。如果处处跟自己过不去,对看不惯的过分追究,做人做事宽容些好,古训“欲乐,莫过于善”。“善”这是宽容的豁达的意思,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小事上不要太苛刻。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积极分析,调整心态。只有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享受快乐和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状况, 各种不良现象不断出现,这势必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让其确立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 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弯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在哲学教学中加强对自然和社会本来面目的全面和科学的阐述,能让学生更正确、更真实地理解和认识世界。所以,学习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要求大学生们必须具备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必须做到文理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有哲学及人文知识,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会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哲学所研究和探讨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有关世界整体的最根本的知识,而不是局部现象和特殊经验的知识。哲学知识和具体科学知识相互融通,才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哲学知识是任何专业人才都不能缺少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大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了,其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就能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运用哲学来指导专业领域里的疑难问题。
3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目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不文明的恋爱行为、诚信危机、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偏差、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淡漠、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等,致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世界整体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特别是提供给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根据和指导。哲学世界观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包含着伦理学,伦理学也历来是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哲学理论,只有全面把握哲学的内容,深刻领会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分辨善恶的能力和水平。
4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主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抉择、理想的追求、专业的学习、求职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感与竞争的压力,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6%~25.4%左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心理科学的训练有密切关系,但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更主要地是依赖于良好的哲学素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同时还决定着人们的心智结构,决定着人们对待各种环境和生活压力的态度。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5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贬低型思维等状况,很难对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冲破这些思维方式的束缚。哲学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特点。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哲学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在于让学生接受批判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不僵化、不保守的批判精神,从而使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二 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1 改革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哲学原理,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人文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上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就需要在开设《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哲学专业有必要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生物哲学、技术哲学、体育哲学、宗教哲学,等等。这些课程不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普遍开设,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类课程。公共哲学类选修课程要突出哲学的应用性,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它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和探讨专业学科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问题,能突破专业的局限性,拓展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视野。
2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哲学教学内容改革要同中国的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编写符合学科专业实际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教材。哲学教学改革的许多新成就只存在于学术杂志、专著、学术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走进哲学教材。教师要破除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教材中注重研究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第二,教学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不断为社会、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决,同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又不断诠释和丰富发展着的哲学原理,不断地丰富着哲学的理论宝库。第三,加强人文精神的教学和研究。在哲学教材、教学、考试等诸多环节中人文精神淡薄,缺乏人论及其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人的实际生存问题、价值问题等进行专章论述,增进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应成为哲学理论的生长点。第四,增加哲学史方面的知识。在讲授哲学原理时,介绍历史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以及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积极把中西、古今哲学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哲学。
3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哲学的教学方法多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教条式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采用“原理+实例”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实例去论证原理或用理论去解释实例,失去了“以理服人”的精神力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教师就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第一,运用多元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理论和现实提出的问题,运用对话式、辩论式、讨论式、延伸式、情感式、问题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将“满堂灌”变为师生双向交流过程。通过诸多教学方式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心智。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的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和应用哲学的研究,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创新人才。
4 改革哲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重点围绕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将其固化到人的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修养。
2.职业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将来在职场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它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它包含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品味,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3)专业素质。它包含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大学生应做到在工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尽快熟悉职业岗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4)身心素质。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然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缺乏诚信,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另据有关学者对某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8%的同学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而有约36%的同学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人文素质欠缺
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功利理性一时盛极,大大削弱甚至取代价值理性,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现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关心社会,渴望成才,但缺乏相对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少主人公的参与与责任精神。追求美,崇尚美,但相对缺乏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匮乏、文学艺术修养不足的缺陷。许多学生职业技能高,动手能力强,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心理较脆弱,遇到人际交往或自身心理问题时,沟通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为淡漠。
3.职业技能欠缺
通过在大学期间三、四年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业生的技能掌握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认同程度低,认为他们工作经验缺乏,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胜任工作。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现阶段只有10%的毕业生具备直接在公司工作的技能。
4.创新精神不足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欠缺。大学生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真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素质要求,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和锻炼。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劳动者的身心负荷,劳动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要。同时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人本生产力,所以企业愿意聘用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毕业生。高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认识身心健康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确立保持身心健康的观念。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自觉实践,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2 刘 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11~13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一、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等诸多方面。
首先,要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基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大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而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次,要自强自律。要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做到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自强自立的坚强性格。
再次,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共处的道德规范。有些学生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在求职简历里作假,就业违约现象不时发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生的了解只能从书面材料加以分析和判断。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一旦发现有学生不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企图走捷径伪装自己,就会对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学生自身就业成本的增加。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含义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假如没有敬业勤业的精神,即使你拥有再好的职业也不会有所作为;相反,如果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刻苦努力,在任何职业上都能做出成绩和贡献。
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知识结构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也会随着变动,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已经不会再是从一而终,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宽厚的基础知识。
其次,就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外,还要了解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并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精深的专业知识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积累与调节相结合,及时更新知识,增强适用性。一般来说,各种行业和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就要求能够了解熟悉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需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善于捕捉信息、沟通信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作为财会人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采购学等方面的知识,诚实可靠,不营私舞弊;作为行政人员要具备与本职岗位有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适应本职岗位需要的协调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各类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社交能力,不论今后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通过交往才能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社交能力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使别人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你的正确思想。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
再如决策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手段做出最佳选择。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求职择业和升学,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不要事事让父母、老师、朋友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再有就是多看、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很多公司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效益,而且从长远来说也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记得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也有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能力,我也有一种能力,两种能力交换后就不再是一种能力了。作为职场中的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那么相对应地也将会做出应有的业绩,获得大家赏识能够成功就业。
团队精神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也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中,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在创业初期资金、技术、项目远远不足的小企业中,几个人往往能够鼎力相助而取得成功。可是在他们具备了发展壮大的一系列人力和物力资源等条件时,却由于某个人的自我主义膨胀造成了企业的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组织如果缺乏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参与者的分工合作,即使每一个成员都是优秀的个体,也一样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求职者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团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
所以,大学生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交往时,应尊重、真诚地对待,不歧视其他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和沟通,不搞小团队分散团队的合力,多看到对方的优点,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团队的整体力量。
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传统的、旧的观念和事物,提出新见解,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有的人能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抓住本质,不仅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有的人面对新问题,则出现不知所措、逃避,或者不假思索就下结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发生。两种不同的思维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的不同所致。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因此,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技能方面的锻炼不够,也不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不强,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相应培养对策
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才能比较重视,即使毕业的学校、专业一般,只要能力素质较高,往往也会被优先考虑。所以,锻炼实用的职业才能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支撑点。
二、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准。主动是与被动相对而言的,具有主动精神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高的效率。与其相反,被动型的人,往往需要别人要求去做事情,而且只会去做被要求的事情,不会超出被要求的范围。在我国,大学生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往往会有父母或老师不停地告诉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事先告诉他要做哪些,怎样去做,不需要去主动地思考和选择,这就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即被动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我国传统“添鸭式”教育方式带来的一种苦果。这种苦果在现实的大学生身上体现为:在大学学习上,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不交的不会主动去学;对于面对的问题只会按老师或父母的解答去理解,不会寻求其他的理解方式。然而,大学阶段是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作为学生可以按照被动型思维去学习,作为职业人去不能再按照这种被动型思维去工作。因为被动型的人会造成人的思维懒惰,进而走向行为的懒惰,而任何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也是为什么用人单位往往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因。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学生时代要尽快完成由被动型思维向主动型思维的转变,由他人主导型向自我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看,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与需要,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宽知识面。其次,要尽快准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结合自己的社会认知,确定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相应地以其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指南。此外,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形成主动型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不强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深入,实践经验匮乏,实际动手能力弱;理论多于实践,说教多于操作,课堂多于生活,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准备不足,到岗位后适应能力差,适应时间长。
2.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一个“考试机器”,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并且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是正确的,这种教育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暂时的记忆,对于专业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学校资源条件有限
在校期间的各项时间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所安排的学时有限,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学生从工程实际中学到的知识少,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4.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由于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习惯于过去的教育思维定势,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影响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性
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人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履行职责,就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因此,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成才立业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拓展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
三、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措施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高等院校应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或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还可以采用“产-学-研”一条龙方式,主动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也可以自建科技企业,或接受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努力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也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加强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强全国性的教育网络和校园网络的建设,改变过去单一的授课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现代化手段,通过资源共享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教育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较少强调知识的运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空间,把教师变成鼓动学生独立思考的推手,把教材变成引导学生激发兴趣的蓝本。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气质。
4.注重科研,提高科研能力
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经历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对于大学的专业发展大有帮助。科研活动有利于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可帮助大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5.拓宽视野,提高专业适应性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专业适应性。当然,在这里大学生首先在保证自己的专业学习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向专业的相近或相关领域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大学生要尽量做到广博而不零散,不要失去方向,做到博中求专、专深而不单一。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校的辅修专业、选修课政策;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可通过各种跨学科的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学习涉猎面,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建立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适应性,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的专业发展中提高成功的概率。
一、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载体。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感等,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的性格和心理品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等,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加自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总之,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而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主要来源。下面详细讲述大学体育课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一)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体育课特点决定大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下特点
1. 授人以渔。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课堂教育也是如此。学校体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知识和技巧都传授给学生,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能够长期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质。
2. 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应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设计好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身体特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
3. 多样性。大学生体育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体育课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在体育课教学中可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例如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开展体育竞赛等,使教学实用性、娱乐性、文化性相互结合。
4. 教师教导。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科目的教学,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教学技巧,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技术,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有用的知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5. 完善教学设施。设施和器材的完备是顺利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涉及篮球、排球、网球、足球、跑步、跳远等多项活动。如果学校器材设施不完备,教师则不能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就很难进行。
(二)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关键,体育文化素质是灵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 身体素质方面。注意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并学会体育保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避免过度、过量、盲目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能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的变化不断改变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2. 体育心理素质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忍耐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抗压能力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自强自信,锻炼思维能力和洞察力,提高抗压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高度紧张的社会现状。
3. 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文化素质是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意识形态的融合,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培养与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也是培养体育素质的途径,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相对于体育课来讲,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性,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养成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体育素质,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
音乐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音乐是一种富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人的教育不是强制性的灌输,也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情感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陶冶人的心灵。大学阶段是学生探索知识、开发智力、提升素质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思想素质、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等,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除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之外,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学生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渴望被社会认可、受人重视的心理,他们对外界信息和刺激有着较为强烈的反应。在这个阶段,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缓解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疲劳、抑郁和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的经历与故事都能给予大学生很好的启迪,让他们从沉闷的学习生活中解放思想,提高身心素质。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开拓精神、求真务实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表达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品质。音乐学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学科,音乐能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
音乐蕴含了人们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通过艺术手段将人们真实的情感加以修饰、表达,体现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教育能很好地实现道德教育,它胜在以情动人。传统的道德教育一般以说教的形式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方式太过空洞和严肃。而音乐教育从情感层面着手,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将美好的情感传达给人们,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达到陶冶人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利用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素质培养,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欣赏健康、优秀的音乐作品,会使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审视,不断地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遵循客观的社会价值标准,以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优秀音乐家的人生经历,用音乐家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在30多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那时他的听力已逐渐衰退,但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对生活的热爱,贝多芬战胜了疾病的痛苦,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并将苦难变成了音乐创作的力量源泉,从而创作出《命运交响曲》。音乐的熏陶能够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智力完善
想象力与创造力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拥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实现其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可视性的特点,所以能给人留下非常大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音乐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促进他们智力发育完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负责进行语言和计算等逻辑方面的思维,而右脑则负责情绪、音乐和审美等形象方面的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平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受课业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应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更多,导致左右脑发展往往不平衡。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大学生右脑的情感、审美等形象思维,从而促进其智力完善。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如孔子、屈原、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也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人大脑的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关系。欣赏和演绎音乐作品有助于人的右脑发育,其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如《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综艺节目,很多歌手在节目中演唱的都是自己改编的歌曲,这正是歌手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展现。
(三)音乐教育能愉悦身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重在以情感人,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医治疾病。无论是音乐演奏者还是欣赏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都经历了一种全身心的运动。节奏轻快的音乐会使人感到精神奋发、欢欣鼓舞,旋律明朗的乐曲能使人感到心情畅快、轻松愉悦;优美的音乐能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激烈的音乐则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内心回归平和。如在经历学习、生活中的挫败后,一曲《命运交响曲》能让人从苦闷的情绪中解脱,一扫消极的心态,鼓起对抗挫折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进取;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愉悦身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重大。
三、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
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内在的思想情感与优美的旋律引发人的共鸣,这种教化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对人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以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如《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曾鼓舞了万千抗日英雄浴血奋战,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不断拼搏奋斗。《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等爱国歌曲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歌曲都能唤起大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激励他们去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音乐教育树立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可见,音乐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大多专注于理论学习,而较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导致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十分不利。音乐教育能从各个方面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人脑的构造与功能显示,人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是左脑和右脑同时协调发挥作用,有助于活跃大脑思维。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具有较佳的记忆力和较为灵敏的听觉;会弹奏乐器的人往往大脑协调能力较强,因而其手指灵活、反应敏捷。音乐教育在开发大学生智力的同时,也会对其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会受到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熏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着繁重的课业压力,还要应对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受就业压力困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躁、不安、忧虑,甚至恐慌等负面心理与情绪,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旋律、节奏和音色的音乐会引发听者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随着音乐曲调、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如兴奋、镇静等,并能很好地消除人的精神压力。音乐以其千变万化的声音形态作用于人,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反应,同时结合其主观情感产生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的性格及情趣,对意志的锻炼也有一定的作用。由此看来,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利用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将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黄炳超 陈婧 单位:华侨大学团委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胡英敏.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26.
[2]张燕.论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125.
[3]梁川,王婷.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2):156-15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一、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有时称信息素养,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由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与能力[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美国图书协会(AL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这一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接受[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是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基础素质,也是一种能力素质。
二、民办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很多省份本科入学率已经超过40%,民办教育(二类本科、三类本科、民办院校高专)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高专)等原因,导致当代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学生平时只忙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论文,民办院校的学生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在多数民办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民办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或者备考,上网也主要是忙于玩游戏、聊天、交友和看电影,他们不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3]。
(二)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和方法。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0.5%的民办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三)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有30%的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不清楚“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和不道德范畴;1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和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等,反映了当代民办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民办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1.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民办院校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民办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2.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具的实施来实现,操作性强、合理、易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民办院校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民办院校院校必须将基础学科的教育、信息素质的教育和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整个课程教学中去。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民办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民办院校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三)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1.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民办院校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民办院校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民办院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2.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目前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民办院校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投入不够。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民办院校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4]。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成颖,张玲玲.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2): 251.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关键素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矫正和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形成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一)社会实践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与态度,包括创新的需求和动机,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愿。大学生在课外科研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中,有机会接触未知领域。在对新问题的探索中,他们被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意识被唤醒。
(二)社会实践启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寻求新关系,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2]。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将新事物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这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三)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思想、发明新事物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开发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其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并且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已有理论,最终形成新认识及新方法。
(四)社会实践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引导个体正确选择价值目标,为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创新动力[2]。主题鲜明和内容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能及时发现不足,用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创新活动。
二、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建设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专业激发创新潜能,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实践创新不够重视
当前就业形势愈加白热化,大学生“考证热”的势头愈演愈烈。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考取各种证书,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也不愿参与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事实上,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具体应用而取得的一些证书,只能证明拥有了考试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同时,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创新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需要经受许多挫折与失败。一些学生往往把创新看得太容易,但又不愿脚踏实地研究探索,当遭遇困难时,便怨天尤人,难以坚持。淡薄的创新意识无法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二)政府支持乏力
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对积极参与实践创新的高校和企业,政府没有或较少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如通过减税、专项补贴、财政拨款及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等承担一部分费用,这使得校企双方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挫伤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政策保障不够完善。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过程中人身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制度、规范和鼓励实践单位接收大学生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较好地保障参与实践创新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全国联网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平台,不能定期全国或地区的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也不够系统和全面。
(三)高校实践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态度、表现和成果没有明确的考评标准;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能力和绩效上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实践创新尚未纳入高校的完整体系中。其次,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经费支持不足,活动开展受限;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繁重,指导实践创新的精力不足;不能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难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限制了活动的开展。最后,缺乏激励措施。对做出实践创新贡献的师生没有在业绩考核和学业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难以激发其积极性。
(四)社会缺乏有力支持
第一,家长认识不足。多数父母出于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子女经常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第二,企业缺乏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实践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浪费岗位和时间。因此,不给学生实践机会,或者把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第三,社会宣传欠缺,尚未形成实践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现路径
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会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及个人多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充分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提供更多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资源供给
及法律援助等服务,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常态化与制度化。继续加大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实践创新专项经费,提供物质保障。对普通高校的实践创新普遍支持,对研究型大学特殊支持,既有一般又有重点,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高校实践创新机制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高校建立起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组织保障、搭建创新平台等能够对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1.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指导力度将实践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实践创新公共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以专题形式如实践概述专题、选题专题或写作专题等开设公共课;结合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类型,将调研方法、文献研究、宣传策划等设计成专题讲座提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实践指导方式可以随团与远程相结合,使对学生的指导更加便捷。2.完善组织保障,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成立实践创新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为各职能部门领导,切实做好实践创新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对实践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晋升机会;提高师资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教育的学术会议与实践指导培训;校企对接,选派教师到企业定期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质量,成为“双师型”(教师、技师)人才,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导师和顾问,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优势互补。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不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要善于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学以致用,善于总结,依托社会实践进行论文创作和科技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调研成果报告会、实践经验交流会和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在“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4.丰富实践形式,搭建创新平台高校应强化本科生实习环节,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跟进学生实习情况。制定实践创新的学分和奖励政策,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项目和课题,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以及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等。拓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与联合实验室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