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安全教育

大学安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安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安全教育

篇1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篇2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安全状况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占师生员工总人数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特大规模高校保卫工作会议)。以我校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园区共发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占全部发案总数的约30%。

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较多,客观方面:第一,高校与国际接轨,校园实行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进校经商的校外人员增多;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走极端,导致事故发生。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二级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保卫部门或是认为安全教育是学院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或是因“无权管辖”而兴叹;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和相应的学分,没有专职教师从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务来了一阵风,任务走了都轻松”;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现实中,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或不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项工作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又该如何开展?

作者认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保卫部门,有特有的人力资源和对本校及周边安全环境熟悉的优势,应当成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单位。同时,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如学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等一样,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列入大学生基础课程中,并配给适当的学分。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尽量为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固定的课时和教师。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第三,安全教育应手段丰富,能够吸引年轻学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极广,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也应相对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应当丰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保证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在我校的保卫工作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贴近学生的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和座谈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应对安全新形势,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基于当前形势的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大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稳定,与危险相对,是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安全教育,是针对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高危行业。随着校园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 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当前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安全教育的盲区

在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盲区。

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篇4

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199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都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安全状况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占师生员工总人数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特大规模高校保卫工作会议)。以我校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园区共发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占全部发案总数的约30%。

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较多,客观方面:第一,高校与国际接轨,校园实行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进校经商的校外人员增多;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走极端,导致事故发生。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二级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保卫部门或是认为安全教育是学院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或是因“无权管辖”而兴叹;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和相应的学分,没有专职教师从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务来了一阵风,任务走了都轻松”;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现实中,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或不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项工作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又该如何开展?

作者认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转贴于

第一,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保卫部门,有特有的人力资源和对本校及周边安全环境熟悉的优势,应当成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单位。同时,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如学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等一样,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列入大学生基础课程中,并配给适当的学分。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尽量为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固定的课时和教师。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第三,安全教育应手段丰富,能够吸引年轻学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极广,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也应相对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应当丰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保证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在我校的保卫工作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贴近学生的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和座谈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篇5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基于学院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学生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包含生命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健康文化和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有限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进而容易引发安全隐患。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依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2、校园因素的影响

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

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如父母过马路闯红灯、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不强。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从日常生活中学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方法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让学生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其次开展以下几项教育。

1、拓展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

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基本逃生技能、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基本急救能力等。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问题的发生。

2、创新安全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

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

3、健全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

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网络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篇6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高等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加强学校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引导大学生了解有关生命安全、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的措施,了解防火、防盗、防暴的常识,使他们在健康成长、遵纪守法、保证安全、珍视生命、预防犯罪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学会自我保护、增强防范意识,那么,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就可能大有改观,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隐患就会大为减少,影响学校稳定的各种不端事件也将会大幅下降。

二、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建全科学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建立科学、系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为此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

(二)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要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性质、规律等,制定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三)实施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院系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负责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项安全工作的职能,明确各级组织和全体教师的安全育人职责。

三、同时深化安全教育,建立制度化安全教育格局

(一)加强思想教育。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在日常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针对节假日和特殊时期,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纪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抓好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将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大学入学的第一堂课,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邀请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为学生作刑事案件、校园治安、消防安全知识及预防宗教渗透等方面的安全讲座;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大学生安全手册》,并结合实际开展校园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三)加强毕业生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应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应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抵制传销、就业实习安全等内容开展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确保学生安全毕业,文明离校;辅导员要经常深入毕业生寝室,了解毕业生思想、生活和就业等状况,帮助毕业生解除思想困惑。

(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积极利用校报、板报、简报、网站等校内媒体,宣传安全知识,营造安全育人氛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DV大赛、宣传教育展等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五)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教育教研团队。为大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购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聘请法律、公安、消防、安全保卫等有关部门的同志结合具体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消防安全、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科学防范技能。

四、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根据国家的法律和部门的行政规章,针对高校的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膳食中心卫生管理规定》、《学生宿舍安全防范、防火制度》、《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加强校园治安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责任追究制度》、《关于加强校园综合治理的暂行规定》等等。

五、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调学生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现在学校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或者说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法律意识、安全意识、道德观念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据了解,高校大部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鉴于此,学校可邀请交警大队的同志作关于交通法规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办法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从而使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

(三)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新生入校伊始,学校就应加强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比如,学生宿舍严禁使用“热得快”等危险电器和质量不合格的插座等等。

(四)加强其他安全常识教育。教育学生注意一些细节性的安全,例如:禁止高空抛物、不进入施工工地等等;不要在阳台上搁置或者悬挂重物,以防搁置物或悬挂物坠落伤人;注意外出旅游、实习的安全等等。

(五)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渗透到课堂。充分利用高校的特殊环境,利用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卫生与健康、实习与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加强法制与纪律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秩序、维护学校稳定。

六、狠抓落实,消除事故隐患

(一)齐抓共管。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集体性和长远性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参加,相互合作。

(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由于现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因此,高校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举行大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种先进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不断地树立法律意识、安全意识、集体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这样一来就切实保证了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质量。

(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起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篇7

在大学四年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止把学习工作做得漂亮,还希望他们在大学里学会独立生活。例如最基本的——宿舍卫生,我经常会到学生们的宿舍去看看,被子要叠,床单被罩要勤换,地面要勤打扫,这的确都是小事,但是我常常对他们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从细节锻造学生的成功之路。

去年上海某大学的女生宿舍因为违章使用电器而损害了学校的公共财产,并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她们违章使用电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从这里毕业,我不希望看到我的学生们因为违章使用电器而遭遇相同的境况。在班里我多次申明,不准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我也多次到宿舍去检查,有些同学对我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但是这么做,是为了他们,是为了学校。我也会继续和同学们沟通,使我和学生的观点达到更多的一致。

男生们大多不拘小节,这也表现在他们的生活上——在宿舍睡觉不插门,出去不锁门,临时串门不关门,这些都是安全隐患!为什么一号楼财产安全事故频发,我认为这跟学生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班会上我强调,男生们离开宿舍之前要记得锁门,遇见可疑人员要及时向保卫处报告,切忌匹夫之勇,见义勇为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

在这里,我想反映一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可以为我们这几栋宿舍楼楼口安装摄像头呢?这样一来,可以对犯罪分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也方便我院保卫处的同志们更好的参与校园安全建设,我相信这一举措一定会增加学生对我们的好感与信任。

二、卫生饮食,防止病从口入。

天气逐渐变热,食物腐败速率加快,好多学生喜欢在外面的小吃街买点小吃,我不鼓励学生们吃有馅儿的食物,买饭的时候应该挑选卫生状况相对较好的摊位进行消费;再一个,学生自己也应该具有初步的对事物新鲜程度的判断能力,看到饭菜不新鲜不要去凑合,身体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夏季冷饮开始走俏,我提醒学生们,吃冷饮也要适量,避免急性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三、可以尝试走进社会,切勿结交损友。

我跟学生们说,社会并非猛于虎,关键是看你如何挑选自己的路,走什么样的路,就会认识什么样的朋友,反之亦然。

大学生本身这一阶段的心里特征也比较复杂,既有学生具有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人具有的成熟稳重,两者交错,有时会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的误导——朋友多了路好走,要想路好走,要看你交什么样的朋友,益友珍贵,损友害己。很多学生开始尝试走进社会,例如打工,例如兴趣爱好,使我们的同学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但是作为成年人的学生一定要谨记:社会上的人不是你的同学老师不是你的父母亲属,对待他们一定要小心慎重,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衷心的希望学生们可以早日长出丰满的羽翼,希望他们飞得更高,走的更远!

四、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社会文化越加趋向于多元化,85、90后的学生们有相当一批人思想较为开放,有的学生们一起去KTV或者酒吧一类的娱乐场所去消遣,我个人表示理解,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娱乐活动。但大是大非要摆在前面——一类的例如、冰毒、等致使神经兴奋类药品学生们应当提高警惕,自己不去碰它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吃不喝别人赠与的饮品食物,也不能因为他人的怂恿或是激将而呈英雄接触。

篇8

2013-09-04.

[4] 徐家庆.高效安全稳定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江苏高教,2010,(6):91.

[5] 裴劲松,高艳,邓小凤,邵虎.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75.

[6] 周亚夫.“平安校园”建设中提高主动安全意识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3.

Campus safe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AN Jing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必要性 途径

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但是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教育机制的改革,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在高校中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也使各高校意识到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内部的力量,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秩序呈现一种平稳、祥和的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和保障,保障校园稳定与融洽。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办学模式逐渐社会化,学生结构的复杂化,使得校园以及周边地区安全问题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据中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统计,在2001年到2002年两年中发生各类案件9278起,非正常死亡164人1。这类事情的发生,不仅仅给学生自身及家庭带来了伤害,同时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类安全隐患,从而构建和谐校园,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

1.2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

大学时光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群体不同于高中生,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1)生理发育大致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落后。

(2)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防范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些特点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她们缺少辨别事物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

(3)身体与心理发展部平衡,容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出过激行为,以至于伤害别人或者自己受害。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对成熟的专业知识,但是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大学生犯罪呈增长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够健康成长。

1.3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要

在培养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这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现在,在走向社会后更是要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从而适应日趋繁重的就业形势。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稳固,但是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就会相当匮乏,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不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自身,也关系到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2.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目前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安全方面的制度规章。但是如果这些规章不能够大力地宣传,被广大学生所接受,那这些规章制度也仅仅是形同虚设。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是否稳定。因此应当加强舆论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公民具有安全素养和营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与自己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理论上的东西,要运用大量的现实事例来加强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安全教育活动中,发挥大学的安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是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当善于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以安全教育为初衷来组织开展一定的安全教育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竞争意识,锻炼工作开展的能力。也能够激发对于安全教育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也让学生通过实践使大学生明白怎么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一些举措使大学生明白,安全教育不仅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2.3 开展安全咨询活动,提升安全教育效果

安全教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每个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和品格不同,安全问题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为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使安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应当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咨询机构,开展有效的安全咨询服务。安全咨询的范围包括维护大学生自身的正当权益、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的安全问题,以及疏导帮助大学生克服产生的心理障碍等2。通过开展有效的安全咨询服务,促进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提高安全教育成效。

3、结论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也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于高校来说,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有双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断完善。

注释:

[1]刘亚辉.大学生安全教育[J].2004.

[2]周斌.如何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 2002.

参考文献:

[1]刘亚辉. 论大学生安全教育[J]. 交通高校研究,2004(2):30—3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94-02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通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也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安全问题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受教育者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治安问题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特别是保卫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珍惜在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但也有极少数人不珍惜进入大学的深造机会,当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不良习气:酗酒滋事、偷盗财物、参与传销、考试作弊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学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缺乏。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组织、非法传销组织和各种不健康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学校周围酒吧、网吧林立,不少违法分子混迹其间,伺机作案:而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书刊、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治安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从而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对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四)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安全知识,不仅能使其在学习期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安全渡过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其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受用,确保一生平安。

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可能会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采取紧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贴专业领域、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思想的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二)法制观念与法律知识教育

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以致违法后,还并不认为是违法:有的学生以为受到伤害后可以“私了”,不愿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伤害后不知如何寻求法律救助:更有一些学生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

随着校园日趋社会化,高校由过去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广泛,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加必耍,大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有效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安全,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起码的需要。如何开展安全教育,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这项工作的重心。

(一)明确责任,遂级落实

高校领导把安全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亲自部署,在全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把安全教育工作同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真正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高校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正确处理安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把“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及“安全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否定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管理,这不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组织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学习国家关于高校安全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内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与自查自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三)加强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安全教育中要为高校领导当好参谋,对安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授课内容、运行途径和方法拿出规划,提出主导意见,供领导决策后在全院实施,真正起到保卫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建议

1.走在立法前列,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安全教育

进入课堂,作为学科建设,形成高校独特的教育制度。

2.从国家利益和高校利益出发,建立一个适应高校实际的、高智能的、有战斗力的保卫组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吸收相关院校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五)建立适应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学体系

1.完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法律教育应作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之一,耍用基本的法律知识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讲授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开设《宪法》、《法律基础》、《合同法》、《劳动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课程,使大学生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课程,开展“三防”教育,讲授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性事故知识,宣讲法律法规等,教授大学生安全常识,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一是必须依靠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把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内容。二是在课堂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讲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三是发挥高校校园局域网的优势,利用高校校园网安全教育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二,创造有利条件,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法庭,学法用法;定期组织公安、法院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教育大学生引以为戒。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9-02

随着基础教育的更加公平和高等教育的更加普及,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391万,其中女大学生占比为51.35%,女大学生人数已经连续四年超过男生。庞大的女大学生群体在为大学校园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很多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段时间,关于高校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报道经常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话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安全是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事关高校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前,高校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的安全教育工作也不断开展,但是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匮乏,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之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征,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仍旧较为薄弱[1]。

一、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差,女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通过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研究,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增强女大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减少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其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全盘工作,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减少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利于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效后勤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校园也越来越开放,影响高校安全发展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得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能够有效地预防非法侵害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减少校内不和谐因素,维护校园安全秩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场所,高校毕业生是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和高校与社会接触的频繁,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威胁高校安全的因素正在不断增加,尤其威胁着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2]。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对高校的基本要求。

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内容较少且形式单一

目前,有关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几个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交往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则涉及太少,而往往是在这几个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侵害。此外,安全教育的形式也极为单一。学校或通过展板、宣传单方式用图片、案例向女大学生进行宣传,或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零碎的安全教育,这些宣传教育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流程,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二)安全教育的专业性不强

安全教育覆盖面广泛,涉及的理论和技能较多,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从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是学校的保卫干部和辅导员。然而,由于并非专业出身,本身缺乏安全教育的实践经验,学校又缺乏对这些保卫干部和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加之人员配备并不充足,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专业性不强,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3]。

(三)心理安全教育力度不足

心理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核心之一,而女大学生在其心理特征方面有其特殊性:女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敏感强烈,重感情,富有同情心。但由于现在的女大学生多半是在宠爱中长大,成长中鲜有批评和挫折,这也使得女生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易悲观、集体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易产生心理疾病。目前,国外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女性研究的本科课程,有针对性、规范化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力度不足,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专门的心理指导机构及时对她们进行引导,导致心理问题恶化进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四)尚未引起高校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安全问题更是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但鲜有学校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并且学校之间的竞争、评价更多体现在成绩、科研等方面,安全教育理念虽然不断深化,但毕竟是“软指标”,多数学校对于安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注重表面,并没有深入的落实。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使各高校开始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这种应急式教育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必须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具有良好素质的师生队伍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靠具体从事或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这要求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积极聘请专家学者加入到教学研究队伍中,对教育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其次,积极培养一支优秀的安全教育学生骨干队伍。一般来说,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直接,信任度也高,所以,同学之间的安全宣传时效性更大。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骨干的力量,重视他们在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

(二)丰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中,既要坚持全面教育,又要突出重点。第一,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特点制定安全教育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交往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几个方面。第二,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理论知识,调整安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讲授相关的安全知识。第三,要与时俱进地开拓安全教育的内容,区分不同教育群体和不同教育时机,有侧重地开展安全教育。

(三)创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不能仅限于某种形式。应拓宽安全教育的载体,丰富教育内容。首先,要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和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召开案件事故分析会、安全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向女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手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把一些安全提醒、典型案例不定期地发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能及时看到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着重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有利于女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应通过开展如“魅力女大学生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她们的自信,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更加珍爱自己。另一方面应注重从女性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从“女性视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女大学生认识自身和周边安全形势的水平。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女大学生群体一定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加注重生理和心理健康,争做“健康美丽”女大学生。

面对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普遍缺失、不成体系的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丰富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创新形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切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进而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够为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建设添砖加瓦,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添一抹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

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2]崔常铭,刘伟.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