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孩子的教育

初中孩子的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孩子的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孩子的教育

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整个家里最重要的事情,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可能将对孩子的教育狭义地定义为在学校接受到的来自老师的教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被拓展开来,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再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甚至是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换句话说,人生处处都可以得到教育,人生处处都有“老师”,人生处处都可以学到东西。

从孩子出生到他们年满十八周岁成人,我们根据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人为地将这十八年划分为学龄前、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无疑后面四个阶段都在学校度过,而第一个阶段,少则三两年,多则五六年,则主要在家里跟父母亲人度过。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亲人,在这期间,孩子的行为习惯主要从父母亲人处习得,这样说来,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部分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本文正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讲究伦理纲常,有“父父子子”,也就是父亲要表现得像父亲,孩子要表现得像孩子之说。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的理念里有对家长和孩子形象的固有刻画,那么这些固有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形象是否有相应的变形?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家长的形象风格又能如何帮助跟孩子相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本文将在之后的内容中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概念介绍

为了使读者更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式家长的形象风格,本文借用了“家长式领导”的内涵。家长式领导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领导形式,其本质就是由中国式家长的形象发展而来。在中国,很多的领导都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员工,具体表现为使用家长的威严,跟下属讲道理并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一个榜样,像慈母一样关怀下属等等。从上述描述来看,本文借用已有的且较为成熟的“家长式领导”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式家长的形象是有事实根据的,也是较为合理的。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家长式领导的内涵。

樊景立与郑伯埙在回顾了自Silin以来的所有研究结论,将家长式领导定义为:一种表现在人格中的、包含强烈的纪律性和权威、包含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的领导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威权、仁慈和德行领导。

(一)威权型领导

威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要求对下属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下属必须完全服从。在家庭中,这种家长行事风格表现为对孩子诸多要求和限制,且命令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就指责甚至惩罚孩子。这种行为虽然看上去一点也不明主,甚至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却是普遍存在的。譬如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不能自己选择结婚的对象,在结婚之前甚至都没有机会了解以后的结婚对象,并且一般面都见不着,最后按照父母的意愿嫁给父母指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反悔或抵抗父母的意见,父母则会以断绝父子关系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对孩子施压,最终达成让孩子无法反抗的目的。

这当然是威权型家长(领导)的一个极端表现,但是却很鲜明地说明了“威权”的本质,即父母的权威至高无上,作为孩子绝对不可以违抗。

(二)仁慈型领导

仁慈型领导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对下属表现出个性化的关怀,关心下属个人或其家庭成员。比如说,在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存在很多这一类型的领导。毕业进入这一类单位,经常会有领导对你嘘寒问暖,关照你适应得怎么样,生活上开不开心之类的。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领导试图通过关怀你的个人生活来表现他们的仁慈,如果你没有对象还会帮你介绍对象之类的。而在家庭中,仁慈型家长则表现为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冬天提醒多穿衣,夏天准备解暑汤饮等等。

毫无疑问,无论是仁慈型领导还是仁慈型家长,下属或者孩子都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着的,从而减缓心中的压力。仁慈型领导大半是从母亲的形象转化而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母亲才扮演者慈爱的形象,因此,也有不少孩子觉得相较于父亲,母亲是更容易亲近和倾诉的存在,在母亲面前,是可以放松警惕、舒缓压力的。也就是说,仁慈型领导或者仁慈型家长对于安抚下属或者孩子的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德行型领导

德行型领导大致可以描述为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个人美德、自律和无私的形象,领导试图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感染下属或员工向自己学习,塑造个人品格。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有“德高望重”的说法,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品德高尚能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爱戴,在当地就能享有很高的声望。而在很多的印象中,古代很多地方官或者很多当地的长者就是“德高望重”的,他们有的非常孝顺,有的非常乐善好施,因此建立起了很高的声誉,当地的人都很服气他们,信赖他们,尊重他们。而在如今的工作场所中,不少领导也是德高望重的,他们对自己有很严格的要求,做是非常有原则,而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很容易得到大家的信赖和追随,也经得起时间和磨难的考验。在家庭中,则一般由父亲扮演这个角色,父亲有很深厚的原则要求,不仅对自己也对孩子,而孩子潜移默化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树立起很高的德行来。

德行型领导或者德行型家长的本质在于道德感化,以自身的行为习惯去影响下属和孩子。这种感化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不是很容易被察觉的过程中完成,在这期间,下属或者孩子甚至有可能是主动接受的,因此不用担心实行难度的问题。

三、具体应用

以上描述了家长式领导的三种类型,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三种类型是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类型的领导(家长)风格完全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不同时间、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或者家长风格来。本文采用家长式领导的框架说明中国式家长的行为风格也正是希望能有机地采用其不同类型的家长风格应对与孩子相处的不同情境,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

(一)用威权划清底线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这些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主要包括法律规定的禁止做的事情、道德底线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以及家庭规矩中很多希望孩子不要做的事情。针对这些事情的教育就需要家长运用绝对的权威去给孩子设立底线,孩子一旦触犯就应当采取负激励的办法进行适当的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这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做的,这样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就会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触犯法律。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来说明威权的重要性,古代有个人小时候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小时候经常偷拿别人家的小东西、小物件,父母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邻居们因为这些物件实在太小,不值什么钱也就不,好多说什么。结果在小孩子长大之后还是没能改掉这种偷窃的习惯,而且变本加厉地开始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因为偷了别人家的金子被抓起来了,最后被处以严厉的刑罚。在这个故事中,很显然这个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试想一下若是小时候这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之后父母能够严厉地告诉孩子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再犯也能够严厉惩罚孩子教育孩子的话,我想最后这个孩子不会走到那样的结局。

(二)用仁慈关怀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理念中,一直有“慈母严父”的说法,也就是说,母亲一般是仁慈的、温柔的,而这种温柔和仁慈一般体现在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关怀上。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是需要父母生活上的关怀的,最平常的事情就是衣食起居方面,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要为孩子打点衣食起居上的一切,选什么衣物、喝什么牛奶、上什么学校、住在哪里等等之类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事情往往太过日常琐碎,本文想要表达的重点不在此,而在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许多家长往往太过在意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用自己辛苦打拼所得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有时却忽略了跟孩子的相处以及忽略了跟孩子的交流,这显然不是仁慈应该造成的。父母的仁慈不仅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物质生活的关怀上,还应该关怀孩子的精神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经历磨难,有时候父母并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当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应该用仁慈去安抚孩子的情绪,教会他们转化内心的烦闷,化压力为动力,乐观地面对生活中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用德行养成品格

父母自身的德行修养是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孩子最开始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他们最开始的行为表现都来自于对身边人行为的模仿,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有很强的德行修养并且试图表现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的话,孩子就会更容易习得这些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对一个学生最高的评价恐怕就是“品学兼优”,这其中就说到了品格,且还放在了第一位。另外,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还有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说法,其中做人就是说的要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若是父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德行的榜样,孩子因此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2

其次,对于父母的争吵或打架,开始孩子会感到恐惧,然后是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孩子幼小,面对父母的打架或争吵,没有任何能力进行调和,在父母争吵时只能哭泣,而在争吵缓解时,又不知道应当依靠哪一方,因此,这会给孩子无故增加烦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云。使得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再次,家庭中如果父母双方长期不和,动不动相互喊叫、殴打或经常用粗鲁的语言对待对方,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生活在父母经常打架的家庭中的孩子,也非常好斗,性格暴躁,爱冲动。同时,孩子也会因父母的不和而怨恨自己的家庭,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对周围的人缺乏感情。如果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或者一方死亡,特别是母亲的离去,对孩子更是严重的精神创伤。如果一方再婚,又有适应新的家庭环境的问题,对孩子影响更大。

另外,尤其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孩子,最易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总之,一个幼小的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矛盾的心情之中,每天输入大脑中的是这些有害的不良信息,对性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能产生什么影响?这是可想而知的。而作为教师,当孩子处于矛盾家庭中时又该如何去做呢?以下是我在教学生涯中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家长工作

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作为教师,当遇到孩子处于家庭问题的水深火热中时,为了孩子还是有必要参与进去的。在参与时必须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1、针对已离异家庭,帮助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1)对于父母离婚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的家庭。做到让父母明白: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仇恨的种子。让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尽可能让孩子在充分的中健康成长。让父母想办法使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永远爱他。

(2)对于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欢心的;或者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的。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作为教师要引导孩子的父母在离婚后,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请孩子的父母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对于这样的父母,提醒他们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的替代角色,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建议他们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2、针对处于矛盾纠纷中的家庭,帮助家长减少父母不和对孩子的伤害

每个家庭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夫妻感情不和极易引起争吵,但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传给善于模仿的孩子,给孩子造成很深的影响。孩子们在成长中如果接受了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孩子的人格容易变的畸形。对于这样的家庭,教师必须让父母明白因为夫妻间的一些琐事,夫妻双方纵容孩子不尊重对方,那是大错特错。让父母认真思考怎样面对矛盾并正确处理矛盾,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要求父母在发生争吵纠纷时注意下面几点:

(1)、如果一时不能平息,最好能避开孩子。

(2)、冷处理虽说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作为平息争论的手段,不妨一试。

(3)、双方要极力控制情绪,不说过头话,更忌打骂,使争论升级。

(4)、家庭角色不同,多站对方角度考虑,必要时可置换分工,体会一下对方的难处。

(5)、不要把孩子拉入家庭争端,长此以往,不利孩子健康人格的平稳发展。

(6)、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纽带,把主要精力多投入到孩子成长学习上,形成家庭凝聚力。

最为重要的是让他们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放弃一些利益的追逐,多用心经营一下自己的家庭。并从现在开始多关心一下孩子,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3、帮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让家长意识到并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注重让家长明白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2)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4)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4、帮助家长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1、关心“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心理上最缺乏的是爱与关怀。因此,教师首先应以母亲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与关怀。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当他们身体健康出现异常时,要主动问清原因,或通知其家长,或及时送医院诊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

2、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3、我们教师还应关心他们的学习,注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仔细观察细心分析,处处体现他们与其他孩子的平等。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帮助耐心辅导,要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当他们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要问清事情的原因,不能盲目做出裁决,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正确处理。

篇3

爽爽是我婶婶家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妹妹,在家里叔叔婶婶都惯着她,宠着她。不过唯一好的是婶婶的教育方法是在自己什么地方摔倒的就在什么地方爬起来,她不会去干涉。而且婶婶十分的要强,总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得第一。

玲达是我爸爸朋友家的孩子,她十分的懂事乖巧,听父母的话,不过她的父母虽然爱她,并不是像我的叔叔婶婶那样溺爱自己的孩子,不对的地方,就给予批评教育,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让她变的更加完美起来。父母对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她快快乐乐的成长慢慢的学习各种知识,并不要求一步到位。那样的孩子会感到压力。

第三个女孩我认识的比较晚一些,不过我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很懂事的,而且从中我可以感受到女孩的柔弱的美。我比较欣赏她也许是我们俩个的性情比较相似吧。

她们三个一开始玩的很好。尤其是爽爽和玲达更是形影不离,但是从那次:

玲达正再脱轮滑鞋,她正站着脱,爽爽推了她以下,差一点摔倒,大家都刚开始学如果摔倒了后果就不堪设想啊,玲达也是出于害怕感,所以拧了她一下。爽爽就不干了。跑去了她妈妈那里你看她妈妈一看到她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好像是拉了她的一块儿肉似的,对她的女儿说:“以后不要和她玩了,说这便怒气冲冲的上楼了。”

玲达看到这种情况,她气哭了,恬恬跑过去说:“别哭了玲达,我们不和她一般见识。”玲达说:“恬恬你真好,我谢谢你以后我们俩个一起玩好吗?”“好”恬恬点点头。

篇4

5位中国教师完全将中式教育理念和方法搬进了英国课堂,包括:大班集体授课、穿着统一运动校服、升国旗、国旗下演讲、做早操和眼保健操、任用班干部进行管理、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长、严格的上课纪律、典型的中式班级文化和制度……很显然,将中国的这套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移植到自由、轻松惯了的英国中学生身上,注定是一场灾难。很快师生双方开始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和做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快让大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并且完全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生开始在课堂上讲话、化妆等做自己的事情,课堂纪律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在一堂数学课上,即使有本校数学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们依然我行我素,几乎没有人在认真听讲。为了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下去,校方不得不出面采取措施,负责纪律的教务主任为中国教师提供援助,并指出当学生说话的时候,教师要提出警告,如果警告之后还是说话,则交给教务处处理。教务主任于第二天早上在全班声明,如果有人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要接受惩罚,博航特不允许这种行为发生。接下来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依然不乐观。真正的转变是考试前的一次全班家长会,来自中国的教师向英国的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对家长们提出期望,希望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以便在期末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教师们的真诚、努力鼓舞和感动了很多家长,他们认为中式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奇妙的体验,并且表示会督促自己的孩子。

考前的一个星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大家都投入到了最后的复习中。教师们对学习薄弱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问题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和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其想法,找到解决办法。尽管学习非常紧张,但是教师们还是安排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包饺子,在小组合作和分享中感受中国美食文化;玩益智玩具“九连环”,感受古老中国游戏的神奇魅力;手工学剪纸,经历和感受“纸”间艺术;学习“扇舞”,感受独特的舞蹈形式。一个月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带给英国学生一次难忘的中式教育之旅,也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尽管博航特校方对中式教学并不看好,但是在四科考试结果中,中式教学大获全胜,实验班级学生的平均分几乎领先本校同年级学生10分,结果令所有人吃惊!

在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比武中,最后的结果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但若仅仅根据考试结果就否定英国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恐怕这点还值得商榷。笔者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对中英两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整理,以达到对比的目的,具体见表1。

纪录片中呈现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尽管有不全面和不客观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中式教学班级人数更多,学生在校时间更长,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而英式教学班级人数比较少,在校时间比较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个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式教学高效,利于知识的学习,但对“人的培养和发展”略有欠缺:而英式教学关注了个性发展和天性,却在学习效率方面略有欠缺。英国的一些基础教育科目,如数学,在近些年的国际教育比较中的名次不是很理想,但并不能就此否认英国的教育。众所周知,英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是举世闻名的,其中不少大学都被列在世界大学排名榜前100名内,很多大学还是世界公认的超一流大学,如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而中国,虽然基础教育扎实,国际教育比较中成绩遥遥领先,但是培养出的高等人才在创造力方面还略有欠缺。所以两种教育模式无法轻易分出高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比较,能够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本国的教育。

提起中国教育,国人尤为诟病的就是“填鸭式”教学,向往西方自由、轻松、快乐的教育。这种批评是对的,但是也走进了一个误区――将教学中的“讲授法”和“填鸭式”教学等同起来。事实上,“填鸭式”教学是对“讲授式”教学的错误实践。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以“讲授式”作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即便在21世纪,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现如今人类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从大量的知识中学到最有用、最高效、最感兴趣的知识,“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关键是讲授目的是什么?讲的方式是什么?讲的内容选什么?讲授时间有多长?讲课对象需求是什么?讲授如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如果教师能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下功夫钻研,讲授法也一定会成为一种“高效、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篇5

附件1:关于重申清理整顿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有关要求的通知

各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按期归还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是化解证券市场风险、重塑证券公司形象的一件大事。从目前各证券公司上报的方案来看,存在着报送不及时,计划草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说明部分证券公司对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行为的严重性和按期归还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为此,中国证监会要求各证券公司认真落实《建立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制度及清理整顿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若干意见》(证监机构字〔1999〕133号),并就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一、各证券公司应在两至三年内全部归还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对于两年内不能完全归还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公司,可转让部分证券营业部,用于归还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

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力度。教育不仅能促进国家科技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以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最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中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很容易导致成绩差异较大的现象,假使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行、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而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往往会对孩子的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农村,很多的家长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存,从而只能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看管,然而由于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落后及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第二,教育方式不合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通过学习脱离农村,这些思想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家长由于希望太高而不满足孩子的成绩,从而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有些在孩子考试失误或者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就动辄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造成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

现阶段,应试教育仍旧是我国的主要教育模式,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依据是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重点。教师也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从而无形中会给予成绩优秀者更多的关注和辅导,而往往忽略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甚至出现不管不顾、批评讽刺等现象,从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最终甚至会辍学,严重影响教育成果及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转化方法

1.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学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辛苦,同时也能更多地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开导、教育和帮助。此外,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以正确的言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合理、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要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使其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2.树立合理的教育观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因而,教师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兴趣。为了避免学困生的出现,教师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意识到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特长,每个学生对于其家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随意放弃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并在不断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并给予肯定及表扬,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以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能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及时的改正不足之处,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大,及时地发现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转化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善这一情况不仅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现阶段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篇7

屋子里的气氛阴郁了。妹夫鄙夷的目光扫了一下舅子夫妇。这时夫妇表情尴尬,几乎同时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妹妹则把儿子手里的玩具只往侄子手里塞。然心里却难受着……

农村夫妇为了躲避气氛,于是拉着孩子走出房间,想到社区里转转换换空气。

刚一出门,只听到“叔叔好!阿姨好!”再下一个楼层,又听到“张爷爷好!李奶奶好!”单元楼道里,整个楼梯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于是这时夫妇禁不住忏悔地叹道:“我们没有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孩子骂人,在于自己平时做了孩子的反面教员”。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去年才住进城里。不是当了几天城里居民就笑话农村居民不会教育孩子;而是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城里差。他们的生活语言,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中的语言,尤其是邻居之间矛盾冲突时的语言,都很庸俗、随便,甚至低级、粗野,脏言脏语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最好教材”。因此,农村小学、初中学生的生活语言中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骂人成了潜移默化的品质。“!”“老子……”之语成了生活交际语言。有些女生竟然也信口开河,不亚男生。

显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语言、思想品德,还应从孩子的家长着手,并且要从幼儿家长着手。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小学还关心;关心孩子上小学比上初中还关心。我们应趁着家长的“关心”,从幼儿园就要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这块阵地一直占领到初中毕业。借用家长会办好文明语言、思品教育讲座。幼儿家长会,要以礼貌语言、礼貌行为等知识为讲座内容。力求教会家长共同当好老师。教育家长在有孩子的场合,千万不要说脏话,切莫忘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小学家长会、初中家长会,最忌的是把家长会简单地当作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汇报会。要借用这块阵地办好文明语言、思想品德教育讲座,使家长加深理解,对学生的思品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更必要。尤其让家长学到一些怎样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知识,以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学生。

这个设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家长这方面,农村家长来开会,先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第几,各科具体多少分。很少家长问及到孩子的思想品德怎样,语言文明与否。

从教师这方面,尽管老师都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德育第一。但是评选三好学生,具体操作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掂量着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把成绩作为重要砝码。这当然是应试教育和评比教学名次,把老师培养成了这种不自觉的习惯。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首先应是思想品德的言传身教。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文明语言的培养,单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想到这,我们就积极地、自觉地在家长会上,汇报学生学习情况时,巧妙地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语言的培养方法,这样讲座就办起来了。

篇8

农村初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到位。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限监管,导致学生对学习不上心,整天想着去哪里玩耍。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对,导致一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想逃课就逃课,想旷课就旷课,甚至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没有和父母住在一块,所以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许多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发生转变,因抵挡不住外面的诱惑而贪图享乐,或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道路的选择都是不利的,无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改善目前的状况,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扫清障碍。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

1.父母教育水平较低

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些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直接归咎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管不顾,一味地赚取生活资本,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对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念、价值观等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会使他们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留守学生自身的问题

一些学生家长为了生计要外出打工,孩子的抚养就推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首先,老人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不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合时宜,使得问题学生的学习没人监管,学生自制力差,无法管住自己,进而放纵自己,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其次,老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容易使他们养成一些坏毛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最后,留守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父母在一起,享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自己会产生落差,进而产生怀疑,导致自卑孤僻心理的产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3.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80-02

中学是孩子的黄金阶段,但同时也是人生的分岔口。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很好,到了中学成绩掉下来了;但也有些学生小学成绩一般,到中学却出类拔萃;不少小学生在进入中学的一两个月,就开始陷入“三难”局面,即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环境上难以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下的决心大而空,只知道说“到中学要好好学习”,可是没有想过小学和中学究竟有何不同?怎么好好学?他们并不太清楚,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之处。

一、中学与小学的不同

(一)环境不一样

中学的同学来自多所学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太了解。而同学们的重新组合,会使个人原来习惯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一切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冲击,家长要非常关注,这一切都可能使你的孩子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坠入深深的失落中。

(二)管理不一样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不同于小学,中学开展各项活动常常要由学生去负责,教师多作引导。这是中学教育区别于小学的重大特点之一,也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一种需要。

(三)中学与小学阶段学习方面存在的不同

1.学科增多。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生负担轻,升入初中后突然增加到七年十科、八年级十一科、九年级十科。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2.教材难度增加。中学比小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理解性知识增多。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学生在课上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

3.教学速度加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放松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掉队。

4.学习习惯不同。小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正式作业在课堂上老师看管着完成。进入中学,正式作业在课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要求学生有自觉性、自主性。在中学,若需要老师督促完成作业,则大事不妙!中学生若经常完不成作业,就是已经掉队了。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一)“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

敏感性是指对人、对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社会性是指对人生的意义、升学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动荡性是指情绪容易激动,对事既积极热情,又焦虑不安。闭锁性是指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内敛。

(二)“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

生理变化高峰是指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变化,性发育成熟。智力发展高峰是指此时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记忆力、判断力和动作反应力及速度都已达到人体的最高水平。初中阶段是孩子的黄金阶段。孩子会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求独立的愿望,其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常持分析和批判态度,很反感家长把他们看成小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初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增强,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力图在各个领域有较出色的表现,想争取在集体中赢得适当的地位,得到好评和重视。

三、做好小学初中衔接的方法

(一)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做好心理调适

初中阶段是每位同学的新起点,是一条新的起跑线,与其“战战兢兢”,不如“轻轻松松”,扔掉“包袱”轻装前进,才会跑得更快、更稳。在学习、生活上,一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要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一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

(二)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这是每一个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由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的区别和孩子水平的发展,由于初中学科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第一,小学“三多”是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到中学“三多”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第二,初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较为放手,如何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指导孩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记为活用。

(三)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从教育孩子的方式来看,在小学,父母对孩子关心较多,教育方法简单,孩子也很单纯,表现得比较听话,学习积极性高。到了中学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对家长的态度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服从关系,他们有时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原来在小学一些家长采取的一些简单、粗暴并且有效的方法,在中学就行不通了,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思想、心理的成长过程,需要心与心的靠近。

我建议家长做好如下几点:

1.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2.父母应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以美德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出了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棍棒相加。

4.抽出陪朋友、陪客户、喝酒、打牌、看电视的时间陪陪孩子,这也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

5.学会运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等正面教育方法。

6.善于与老师沟通。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家长学会正确的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应该与班主任定期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家里的情况,便于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有这样一句话:优秀孩子是优秀家庭培养的结果,问题学生是问题家庭造成的产物。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为教育开创更好的篇章!

篇10

1992年三峡工程兴建至今的20年,宜昌在支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发展。

与宜昌市区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劳务移民的快速膨胀。宜昌城区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城区初中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为葛洲坝集团、清江能源公司、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员工,他们工作地点遍布世界各地,常年在外,家长与初中生聚少离多。其二,宜昌快速发展,给宜昌市民及初中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宜昌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者进出宜昌,作为原住民,宜昌市民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心理会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孝文化的传播,孝认知的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一、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针对宜昌市八中、葛洲坝六中、金东方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有效问卷982份,问卷主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初中生对孝的直接观点来判断和发现初中生是否具备孝认知。经过梳理发现,初中生孝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初中生错误地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应该面对的事情。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23%的学生认为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没时间孝顺父母;34%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惯坏了,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38%的学生现在不孝顺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6%的学生主观上就是不想孝顺照顾父母。27%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使家长吃好穿好住好;72%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好好学习,为家长争气,这其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的事情。

2、一部分初中生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在调查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孝顺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73%的学生会逗父母开心,25%的初中生选择“不惹他们”,2%的人选择漠不关心;面对好吃的食物,15%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吃;学校和家长“学习至上”的教导不绝于耳,没有或很少关于孝道知识的教育。

在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中,一部分初中生直接告诉作者,学习是他们的首要而唯一的任务,他们从来不考虑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父母,有的学生与父母大声争吵甚至意欲动手,有的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告知父母。

3、大部分初中生缺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相关知识。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有6%的初中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35%的初中生偶尔会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60%经常会在在特殊的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5%的则选择“不会”;39%的初中生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51%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2%的学生在家长的指示之下做家务,2%的学生从来不帮做家务;54%的初中生烦躁父母的唠叨,但是能理解父母的唠叨,7%的学生称习惯了,无所谓,39%的则表示完全能理解;在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候,51%的初中生参考了父母的意见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开始听父母的意见最后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

二、宜昌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数惟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初中生孝认知缺乏的直接原因。

宜昌城区“小升初”和中考考试俱侧重语文,语数外各科120分值,思想品德考试100分,“小升初”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有的学校也不安排这科考试,而中考是统一考试,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其试卷主要考察时政和公共规则,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没有关于孝认知方面的考题。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思想品德课一般一周1-3个课时。整体来看,宜昌城区初中生教育中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孝认知的教导在初中生的教育中是片言只字、支离破碎的。

2、新时代的家庭现实状况造成了初中生孝认知的缺乏。

孩子从小依赖成性,只知索取,不知反哺。《孝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部分初中生没有孝的意识,就原因具体来说,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长辈溺爱孩子,不放心孩子进入社会,有部分孩子也丧失了独立面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的现象,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依赖长辈的习惯,“等、靠、要”是孩子面对父母长辈的心理习惯。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毫无孝敬父母的意识。

3、劳务输出和旅游是宜昌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对于初中生孝认知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继而影响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的宜昌城区,初中生与父母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宜昌城区有葛洲坝集团、清江能建等大型水利水电公司,他们员工多在外工作。宜昌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他们起早贪黑,也经常在外。他们的儿女跟随爷爷奶奶者多。隔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这部分家长的孩子与父母感情较为淡薄,性格捉摸不透,偏重个人感受。使得这部分初中生的孝认知较为薄弱。

三、提高初中生孝认知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

1、在尊重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开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加关爱孩子,细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变化,支持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喜欢家长、尊敬家长、爱戴家长。这样,孝认知的传授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1)家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得初中生对家庭充满了忧虑,对父母长辈充满了种种矛盾、甚至害怕的心理。使得孩子充满孤独、压抑、郁闷等,甚至不相信父母,不愿意回家,孝认知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基础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初中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孝认知的教育容易进行。

(2)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联系。

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宜昌作为水利水电与旅游城市,一部分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出国在外甚至好几年。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与孩子老师沟通更少,这样不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不能帮忙孩子排除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定期的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困惑,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家长在和孩子以及孩子老师的沟通中,可以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家长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更科学更合理的培养孩子。在沟通中,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予以解释,孩子会更容易接收。

(3)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想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放学期间,给孩子要足够充足的自我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他们自己的健康爱好,让他们身心愉悦。不需要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占用了他们的假期。忽视他们玩耍的天性,他们会觉得父母不体贴他们,不理解他们,让他们本来叛离的心愈加坚定,甚至讨厌父母,这样对孝认知的教育起到反面作用。

(4)以身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作为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长辈定时联系、定时探望、过年过节全家团聚,在物质上要让老人无忧,在精神上也要让老人开心,老人过世的,要带孩子在各种节日去扫墓、拜祭,经常挂念老人的好。宜昌是个旅游城市,隔段时间带老人、小孩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转一转,细心照顾老人、呵护老人、体贴老人,家长在行、神、情各方面做一个孝子。给孩子的孝认知教育是最有效的。

2、以培养有德馨的初中生为目标的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因此学校教育是孝认知教育的重要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对初中的孝认知教育主要坚持一内一外、内外结合、动静相宜的指导方针。内就是课堂上,外就是课外活动,通过课内渗透以告知,课外延伸以强化。为了孝认知的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展,学校成立初中生孝文化知识推广中心,学校领导、班级班主任、优秀学生代表为该机构的成员。负责各项孝认知的教育事项如期开展,监督各项落实,并开发新的课程或活动更好的进行孝认知的教育,与校外各种机构联系推进孝认知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

(1)学科安排要与孝文化知识紧密相连。

初中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思想品德、音乐、英语课来传授孝文化知识。多种课程,都可以每周有一个课时以孝为主题,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孝认知教育。比如音乐课,定期选取一个歌颂父母的、缅怀父母的歌曲。比如英语课,用英语描述对妈妈的爱,掌握孝的英语单词、用法等,通过这种有孝主题的专业课,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传授了孝道。

(2)定期开展孝认知的主题活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展一定影响力的孝认知活动。诸如看电影《暖春》、《孝女彩金》、《幸福的泪》、《二十四孝》,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宣传板设计、制作等。在校内进行孝主题的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展览或比赛或讲座,还有诵读比赛、讲故事、表演小品、演讲、记父母生日等方式。

(3)科学设计,营造“孝”的氛围。贴宣传画、孝心墙、雕塑、小路的命名、教学楼的命名等都与“孝”的故事、人物紧密相连,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孝心的世界。

3、以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政府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和亲爱,以此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

(1)举办大型的活动“宜昌孝子”“宜昌孝女”评选活动,“孝文化月”等宣传月,每年政府在“三峡旅游节”活动中办一个关于孝主题的活动,树立宜昌推广孝文化的形象。

(2)建立孝道、孝认知的传播平台,比如专门杂志、户外公益广告、编制新时期孝的书籍等。

(3)通过法律法规、舆论引导加大力度惩罚不孝子女。

(4)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引导家长如何和谐共处,为提高初中生孝认知营造良好小环境。

有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系统强化,政府营造孝心的环境,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将获得健康发展,一个有健全孝认知的初中生将茁壮成长。(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宜昌市改革开发三十年年鉴》,

[2]《宜昌辉煌60年》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篇11

逃学旷课、早退。约占问题学生的10%;上网、沉溺电子游戏,夜不归宿。约占问题学生的30%;打架、恃强凌弱、校园暴力。约占问题学生的20%;吸烟、酗酒、赌博、敲诈勒索。约占问题学生的25%;早恋。约占问题学生的5%;以上各种行为混合型的约占问题学生的10%。

二、初中问题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根据对我校100名问题学生的调查分析,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约占问题学生的50%;不健康的心理、有缺陷性格。约占问题学生的20%;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约占问题学生的10%;不会抵制各种社会不良诱惑。约占问题学生的20%;初中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缺失的关系。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形成初中问题学生的主要根源。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问题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极少甚至是不存在的。由于孩子从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能与他们交流的人非常少,他们没有培养起和他人打交道的自信心、能力,一般问题学生都普遍不善言谈,具有孤僻的性格,不轻易向别人吐露心声。

三、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个别家长对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辛苦,时间紧、任务重,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缺乏继续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时间均很少,形成家庭教育缺失。笔者在工作中,当学生犯了错误与家长沟通时,约有20%的家长认识有问题。

(二)家庭存在着现实的教育障碍。1.有的家长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2.有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些学生的家庭贫困,父母没有固定收入。为了生活父母东奔西走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这种情况是虽然父母在家,但没有履行教育义务,在农村家庭中比较普遍。3.有的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如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重组家庭。4.有的家长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子女产生抵触情绪。如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5.家长外出打工,形成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由于身居两地,接触时间少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孩子对家长印象模糊,感情淡漠。家长对孩子只能满足物质要求,利用通讯工具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教育效能如隔靴搔痒,没有实效。

四、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要善于向孩子表达你对他(她)的爱。这个非常重要,很多家长只会做不会说。爱不光需要你去做,更需要你去表达。不可否认全天下的家长没有一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论那一个家长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的更好,都是十分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的家长不光做了,还让孩子体会到了,也就是说向孩子表达得很到位,而有的家长累没有少受,苦没有少吃,反而搞的父子或母子亲情紧张,越是这样父母越感到委屈,感到失望,就更少的与孩子交流,随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父母一定要将你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的目的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她)的爱。

(二)挤出尽量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善于在沟通和交流中获得孩子最有价值的想法。可想而知,如果一周只有一两天能见到你的孩子那怎么谈沟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总认为孩子还小,有些问题没有必要,也不值的与他们交流。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思考的还是比较深刻的,虽然有些事情思考的还不是很全面,这正是作为家长所应该了解和知道的,也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所以还是要多与孩子交流,不要见到孩子就问现在学习怎么样啊,成绩考的怎么样啊,或者是在学校吃的好吗?累不累啊等等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