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9: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景区的规划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56-02
峡谷是指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峡谷旅游是指在峡谷内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峡谷型景区则是指以峡谷为主体景观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我国峡谷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分布广,具有峡谷景观资源多样性、景点沿峡谷纵深空间连续性、峡谷景观风貌资源独特性、峡谷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特点。因此,针对峡谷景区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游憩适宜性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一、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基本特性
(一)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环境适宜性特性
其一,地形复杂,游步道在图中无法准确定位。
其二,景观资源丰富,通过游步道进行合理选择组合,有效串连和组织这些景观资源,并提供游人以不同的观赏角度与游憩体验,是游步道布局设计的主要难点与任务。
其三,峡谷在雨季,洪水暴涨暴落,部分景点的可达性具有间歇性特点,游步道布局规划设计受水位变化影响较大。
其四,受制于地形条件,游步道多为线性通道,易造成交通瓶颈卡口,不利于高峰客流疏导。
(二)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游憩适宜性特性
1.空间感知因素
根据游客空间感知节奏,设计合理的人性化体验过程,依据人体工程行为学原理,每300米左右需设置一个吸引点,通过游步道串联景观节点。
2.情感体验因素
根据游客情感体验节奏,每游览步行15分钟需设置一个兴奋点的规律,提升原有景观资源点,提升新的吸引力。搭配不同类型的步道,设置多样的游步道休憩环境,合理控制游客情感体验节奏的变化。
3.人体工程学因素
根据游客的游览行为、游客活动范围、通行的人流量,规划设计步游道的尺寸规格;通过合理设置游步道与景观视域范围所欣赏景观或建筑物间的距离给游客不同的体验效果。
二、重庆黑山谷景区项目概况
重庆黑山谷景区范围11.52平方公里,景区峡谷700米高差的复杂地形,孕育出特有的峡谷地质奇观、动植物奇观以及丰富的负氧离子含量,是科普探险、观光游览、避暑休闲的胜地。
重庆黑山谷景区的主要游览区域处于深切峡谷的谷底区域,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对栈道的依赖较大,而栈道系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栈道系统变化较大,栈道质量差,游客更多的注意力在脚下,影响游览体验感;栈道系统的材质陈旧,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效果较差;现有交通通道与游览体验通道基本同一,造成较多的交通瓶颈,不利于高峰期客流的疏导。因此,为游客创造舒适、安全、合理的游览环境,科学合理的规划游步道是必要的。
三、规划理念
“珠链”这一主题理念贯穿整个规划,有效地组织起整个区域的构架,同时又为提供宜人的游览步行空间创造了条件。一个互相联结的景区体系及绿带、蓝带构成了持续的“链”,而可供步行、漂流、溜索的交通线交织其中,蜿蜒伸展,穿越峡谷。
四、规划设计
步行是游人进入重庆黑山谷景区后的主要交通方式。步游道的类型、线型、布局规划需要科学合理研究论证。
(一)主游道
1.步游主栈道
原有掬翠阁至索道下站之间的步行游览空间狭窄,步游道穿梭在谷底狭长空间,交通组织困难。全长2500米的游道系统,路面转换形式过多。规划提出行、游分离的高效交通组织形式,全程以宽1.6米防腐户外木质栈道为主,构建便捷安全的主游道。在不同地段,结合地形条件,辅以碎石路面步游道、浮桥、桥梁等次要及选择性游道,形成丰富的游路景观,并于景点项目处建设观景摄影平台,丰富步道的节点空间。
2.景观生态步道
原有卧龙岗至掬翠阁之间步行游览空间相对比较平缓,道路两边近距离范围内以竹林植被为主,步游道全程长2000米。规划游道以石栈道为主,用块石、碎石、条石等石材质交替进行路面铺装,丰富路面景观效果;局部陡崖地段结合地形修建宽1.6米的防腐木质栈道,全程游道纵向高差以随坡就势为主,局部结合台阶处理。步游道结合道路两边竹林植被营造曲径通幽的竹林小道景观,与鲤鱼河漂流游道一起营造若即若离的景观意境,并于显山露水的节点空间,通过亲水平台、观景平台的建设,丰富游道景观层次。
3.景观体验型桥梁
景区内原有游道沿着谷底巡回穿梭于河两岸,构筑了多样化的桥梁形态。规划在此基础上保留、改造、新建各种具有景观价值的桥梁,并与景区的步行系统和游憩结合在一起,使其继续发挥交通和游憩功能。
风雨桥:通过提炼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的风雨桥元素,同时融入两省交界文化,打造游憩体验风雨桥。于桥梁中央分别设置各具渝黔特色的电子门,让游客以声控、隐性按钮、钥匙等方式打开界门,从而体验脚踏另一个省市的兴奋。
吊桥:吊桥的景观趣味性效果较好,是中青年游客比较喜欢的项目。规划保留、改造部分原有吊桥为体验性项目。
景观小桥:景区山水叠瀑景观丰富,规划系列木构景观小桥,色彩质地自然,一侧护栏,视线通透;于景区次要游道区域水景区就地取材以石头修建亲水跳蹬。
自然风景区不仅以优美、宁静、洁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维持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当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作用,以维持和优化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为原则。新时期,如何为风景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规划和控制,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风景区的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风景区规划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思想已经被融入到规划构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直接把生态学应用到景观规划具有很大困难[1]。80年代以来,以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则弥补了生态学的这一缺陷,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园林景观生态学专注于土地或景观,利用空间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另外,景观生态学是在完整的格局内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细节的情况下理解整体或所有系统。这种整体和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传统上郊区和都市景观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原理
1、人与自然的共生合作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的周而复始,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人类从中获取农业和工业等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首先强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自然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时不予以使用。建设保护型生态公园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相当有利的。其次,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光、风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三、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分区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风景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规划设计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但是, 由于国内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细部景观设计较大地受到资金投入与经营效益的影响,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许多风景区在建设初期为了招徕游客, 兴建高档服务设施, 开山修路, 修建索道缆车, 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 将风景区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不同分区确定开发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们主要以某地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进行分析。
1、动物生境网络
构建的动物生境网络能重点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规划标准,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来建立动物生境网络。依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存有生物数量较多的面积较大的湿地斑块作为动物的核心栖息地,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来源。将土地类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条件作为动物活动的阻力因子来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据土地和水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分析得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动物生境网络的初步规划方案。
2、居民生产管理网络
根据规划标准,居住生产网络规划的关键是合理居住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确定适合进行居住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区域。按照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被逐步关闭或搬迁出风景区,因此生产布局只需重点考虑农业用地。通过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将坡度作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还林。将地质、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态环境作为居住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基于居住适宜性评价,居住采用组团式布局而不是沿着河谷任意蔓延,这样可以在组团之间留下建设生态廊道的空间。
3、风景游赏网络
规划构建的风景游赏网络以白洋淀水域为主干,将重要景区、景点、有开发价值的遗迹以及景色优美的村庄串联起来。根据规划标准,关键是确定非机动休闲游道的具体路线,并处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间关系。由于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结合游赏体验、地形条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规划将沿着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间的关系是:游道介于公路与河流之间,并尽量远离公路以避开机动交通对游赏活动的威胁和干扰;游道距河流时近时远,这样既能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也能适当减小游道与游赏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狭窄的地段,游道可以与公路并行,但要设置安全隔离带。
四、建议及意见
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作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已经在设计界受到了重视, 近年来许多风景区设计工作对生态思想和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风景区折自然条件, 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在生态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仅降低建设成本, 更能体现地区特色, 并且要尽可能选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资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对重要景观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设计手段进行保护。在风景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原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重要的景点不仅是风景区内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3、景观设计在最小限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旅游设施规模控制是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乃是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希望本文通过交流,能对推动我国风景区总体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48-57.
[2]张明,刘曦.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走向分析与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5.
[3]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8
关键词: 体验式; 花海; 乡野;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 731. 3 文献标识码: C
花海景观是以大面积的开花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 1 ]。花海景观可分为自然花海和人工花海[ 2 ]。天然花海主要分布在草原、森林边缘和河流等自然场地;而人工花海最早源于工业加工用花、种子种球生产用花的生产基地,如著名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保加利亚玫瑰谷等,人工花海通过连片种植能形成观赏价值较高的景观效果。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观花为主要目的的花海旅游日益盛行。以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导的传统观光式旅游,仅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文化或视觉的满足感;而体验式花海旅游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及互动,比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不同旅游产品间的互动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打造花海吸引游客, 各种以鲜花命名的节日也随之精彩纷呈。 然而, 相关的花海旅游景区仅是模仿和复制, 缺乏鲜明特色, 产品内涵单一, 体验层次单调, 且没有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规划设计[ 4 ]。 而本项目旨在将体验式旅游理念应用于花海景观设计, 打造具有特色的体验式花海景区, 为以花海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规划设计大纲
1. 1 概 况
项目基地位于华东某县级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心位置,占地约13 hm2,地块为几何不规则形状。其北侧与省级公路相连,西侧临近亲子乐园,东侧为待开发地块,南侧为民宿聚集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是该市区市民及周边游客观花的主要场所,具有一定的旅游观光独特性价值。
1. 2 规划设计大纲
1. 2. 1 设计功能定位
结合整体花园旅游景区的布局安排,将场地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花海旅游胜地。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打造一个完整的花海休闲、互动旅游空间,使其成为该地区唯一具有乡野特质的体验式花海公园和健康发展、生态可持续场所的范例。
1. 2. 2 设计原则
1. 2. 2. 1 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原则是花海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5 ]。生态性原则要求在设计中注重利用好场地的地形、水系、植物等各种自然景观元素,采用以乡土花卉植物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品种,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 同时,要在设计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对本地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1. 2. 2. 2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花海景观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6 ]。花海景观中,硬质景观相对较少,更多地依靠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地貌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节变化来创造变换的景观,以突出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2. 2. 3 简约经济性原则
花海公园的规划要以简约和经济性为原则。一方面,项目并不单纯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也要考虑项目造价限制的约束;另一方面,花海旅游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营造花海景观的同时可以合理地设计旅游活动和游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1. 2. 2. 4 体验性原则
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更强调游客的心理感知和理解,不追求旅游结果,更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和享受的过程。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旅游活动,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在活动规划中,应强调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观感觉。
1. 2. 3 设计策略
1. 2. 3. 1 维持现有生态肌理,打造生态花海
项目场地现状为大面积的农田与灌渠,具有较强的肌理感,本设计在保护此基底的前提下,整理田地,梳理水系,以花为材料,打造花海景观,将“田”、“水”、“花”、“园”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花之公园”。
1. 2. 3. 2 展示特色空间,打造良好的视觉体验
结合场地基底,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地创造空间。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且水岸通直无变化,缺少观赏性,设计中要对现有岸线进行改造,形成浅滩、湿地、花带;在丰富河岸线的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至台地区域,形成一个制高点,提供不同视觉的花海体验,并有效解决现场土方不足的问题。
1. 2. 3. 3 设置特色项目,控制开发强度
花海主题公园除了花卉观赏旅游规划外,围绕“花”的主题,还需要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养生、采摘以及儿童园艺等,赋予项目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控制项目的开发数量和强度,维持场地的生态、乡野原始风貌。
2 规划设计内容
2. 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以“花”为主题,以“中心湖”为中心,以“迎宾花海-中心湖-台地花海”为景观轴,以道路为环线,将整个场地划分成五大功能区,形成“一轴、一心、两环、五区”的景观结构。五区分别为迎宾花海区、台地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图1)。
迎宾花海区设计成一个“花朵”的造型,作为“花托”的入口广场,既是公园的集散出入口,又是欣赏花海的绝佳驻足点。整区空间开阔,地势平坦,利用“田”的肌理,形成花的海洋,给游人开阔的花海视觉体验。此区采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的花海宽窄不等,间隔分布,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
台地花海区通过营造不同高差的地形,种植组合式花海,空中栈道在花海中穿行,通过视线上下移动,产生空间的变化。在抬高的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种植10亩乔木色叶林,形成花境背景,利用树丛、树群和树带分隔与围合空间。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活动设计的场地,围绕“花”的主题,挖掘花文化的内涵,策划家庭园艺、开心农场等亲子活动。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体验和感知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吃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也在采茶活动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的现状为一些灌渠等分割的农田,肌理较为单一,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在设计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其进行梳理打通,使环境更富有趣味性,并通过趣味栈道将其交通关联,形成水上花田的景观构成。
2. 2 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系统采用三级园路。道路交通设计时,充分考虑场地原有已建成的可利用道路,节约建设成本;原有部分道路较为平直的,可以作为一级道路。一级园路分南北两环,南环总长约900 m,北环总长约600 m,步行全园时间约15~25 min。一级园路贯通全园,串联了迎宾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台地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
为丰富游园的穿行体验,二级园路主要沿中心湖区域布设,营造亲水的步行空间环境,增加观湖观花的多方位观景视角。
三级道路主要布置于花海田间的小尺度空间内,使得人们有更多亲近花海的观景体验,并且便于开展园艺劳作活动。
2. 3 竖向及水系设计
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基本无起伏,虽视线开阔但缺乏层次变化。场地内有“T”形河流贯穿,水质较好,无污染,但岸线笔直较为呆板。设计中结合场地基底,梳理岸线空间,适当开挖中心水系形成一个中心湖面,整理带状水系形成浅滩、湿地、花带,让场地内的水“活”起来(图2);同时,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将开挖湖面的多余土方堆至台地花海区,设计成高出路面6.5 m的观赏平台,使场地通过地形的变化,丰富游人的景观视觉体验。
2. 4 植被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设计
2. 4. 1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是突出每个分区的主题和功能,在强调四季变化的同时,用植物营造和丰富场地空间,维持原生态的场地风貌。
植物是花海整体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 , 既是景观类型和自然能力最重要的指示性元素 , 也具有各种生态和物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种植设计原则主要有 :建造快速、维护方便、成本低廉、花期长等[ 7 ]。营造体现当地自然特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适应场地自然生长条件的植物,是选择植物种类时最重要的指标。
2. 4. 2 分区植栽设计
迎宾花海区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宽窄不等的花海,间隔分布,层次丰盈。为满足节日等气氛,采用盆栽苗,可举办郁金香展、牡丹展、国庆草花展等季节性强、观赏性高的的花海展览。 台地花海区的营造,结合了地形和毛石挡墙等自有条件,种植1~2年生的籽播花卉,如波斯菊、虞美人、矢车菊等,可呈现出色彩丰富、艳丽的花海地被。同时,在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片植10亩乔木色叶林,在形成“景观轴”的彩叶背景的同时又分割了空间,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提供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和装饰活动的场地,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如向日葵、芝麻、油菜花等,体验到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如秋葵、薄荷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种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通过采茶活动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是利用植物的杀菌作用,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当人们在此区域进行呼吸活动时,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例如,玫瑰、藿香、萱草等,此类植物以蓝色居多,能产生一种静谧安逸的休憩氛围。
2. 4. 3 色叶植物配置
花海植物在重点打造开花地被和草花的同时,选用了4种新、优、特彩叶树种,在台地花海区形成10亩彩叶林带;美国红枫、沼生栎、娜塔栎、复叶槭在春季和秋季有丰富的季相变化,为花海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景观。
3 体验式旅游活动规划
3. 1 旅游产品定位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在活动中感悟感受愉悦[ 8 ]。本项目位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所以重点营造农业体验旅游氛围,包括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副产品生产体验等活动设计。 景区产品结合自身的风土民俗、生态资源文化,发挥景区旅游产品的优势,促进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
3. 2 旅游设计
公园在不同的功能区侧重体现“视、触、嗅、听、味”的五官感受。同时因地制宜地安排场地活动。
“视”主要体现在迎宾和台地花海区。四季花田,视觉盛宴,迎宾区成片的花海给游客以视觉的享受;同时,游客在台地花海区空中栈道穿行时可感受到在空中俯视花海的视觉效果。
“触”主要体现在花田采摘区。野花之爱,爱在生长自然、芳香扑鼻、赏心悦目,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游客只需放慢脚步,在观赏花卉的同时,采摘部分花朵,就可感受花与人的深度交流。
“嗅”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和花田彩照区。游客从嗅觉上感受花的存在,享受花的香气,心旷神怡。
“听”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古人云: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在养生区,游客静听花朵绽放的声音,水流花间的声音,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味”主要体现在亲子花田、童趣识花区。花朵是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食材,如玫瑰、茉莉花、野等;同时,香草植物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
3. 3 旅游产品开发
花海景观的观赏性、多样性、亲和性、文化性,可以对接婚庆、养生、亲子、文创、游乐、露营、民宿、餐饮、会务、培训等众多服务功能,甚至形成花海综合体。本项目所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开发酒店、会务、培训等功能,项目南侧开发民宿功能, 项目西侧开发亲子、游乐等功能,整体农业园逐步形成旅游综合体形态。
本项目在综合体中承载部分服务功能,如入口迎宾花海气势强,可作为婚纱,写真摄影基地;在童趣花海区开设园艺课程,指导小朋友建造自己的花园,同时可用花朵制作夏日冰激凌,体会吃花、吃冰、吃香草的乐趣;在花田采摘区采摘新鲜的花朵,制作成干花或者插花,既锻炼了身体,体验了丰收的乐趣,又通过插花培训得到了艺术审美观的提升。同时玫瑰、茉莉等可制作成花茶,游客可亲自采摘制作。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发达国家对花卉主题景区的研究分析可知,特点鲜明突出的综合的花卉艺术主题项目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且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内的花海景区设计,根据景观特色、服务功能、文化定位、产业定位等可分若干类型,形成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格局。如江苏大丰荷兰花海以郁金香为景观特色,以婚庆为主要服务功能,以荷兰风情为文化定位,以郁金香种球国产化为产业定位,形成了统一高效的资源配置,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
花海景区的成功运行,除了设计和施工的质量要求外,后期的运营管理更为重要。从最初的播种栽植,到中期的灌溉排水、杂草管理、花期调控、病害防治,以及后期的种子采集、残株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都是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形成可循环的运营周期,保障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莹, 黄德楸, 赖璟怡. 花海植物景观之“海”设计[J]. 园林,2015, 20(12) : 28 - 31.
[2] 符木, 刘晶晶, 方翠莲. 中国花海景观的缘起、发展和现存问题[J]. 园林, 2016, 21(2): 12 - 15.
[3] 蓝蕾, 谭富健, 林石狮. 深圳石皮山公园景观多样性调查与管理策略[J]. 森林工程, 2015, 31(6): 51 - 54.
[4] 夏宜平, 刘丹丹, 张娇. 花海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景观探讨[J]. 园林, 2016, 21(2) : 16 - 21.
[5] 王强.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原则与方法[J]. 中国园艺文摘,2015(1): 81 - 83.
[6] 张志勇. 园林植物造景的体会[J]. 现代园艺, 2014(20): 1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 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 小 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将园林绿地规划放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建设生态园林,展现园林绿地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远,园林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要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讲求植物的现时效果,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性特点,从而达到步移景转,时移景迁,创造胜于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建设也必将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的发展的大趋势。
2、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更需要实用,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居住区的每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2.1注意植物配置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同时,植物景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突出植物特性,体现植物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植物的配置上,除注意植物的乔灌草高低错落搭配之外,还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避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植物配置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2.1.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 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2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里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距离建筑窗户处尽量进免栽植大乔木,特别是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即使在遵循标准设计距离条件下,也由于过于生长快速而影响到住宅的安全。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2m以上(根系发达乔木应适当加大距离),离地下管网1.5m以上。树丛的组合,从平面与立面构图、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2.2居住区中的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在设计时如果设计使用不当,会造成安全威胁,在雨雪天或表面稍有积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台阶采用的材质禁止表面光滑,且与其衔接的铺装颜色越容易区别越好,这样不至于行走时忽略造成事故;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夹竹桃花色多样形状优美,但其气味、树汁有毒;勒杜鹃花朵灿烂美丽却有尖刺;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刺桐形美却招引虫害;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应该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再加上我国异常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曾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内的情况,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所走过的路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用时髦的话讲,就是“痛并快乐着”。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
4、对策和建议
4.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4.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摘要: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新疆整体旅游发展环境不够成熟,以及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玛纳斯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新疆的水利开发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西域屯田时期。近年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疆许多灌区的灌溉枢纽工程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在注重防洪、灌溉、发电的同时,也开发了生态、旅游等功能,使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目前新疆已建水利风景区100多处,其中,大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9个,中型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89个,新疆塔城西河石门子水利风景区、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水利风景区等7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空间或地域。
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玛纳斯河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准噶尔内陆区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条河流,总面积2.43万km2,全长420km。源头区的冰川孕育着包括玛纳斯河在内的河流800条,冰川面积608km2,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为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与上游的降水。河流贯穿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的43号冰川,上游峡谷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沿途依地势不同,或弯蜒崎岖,或汹涌澎湃,或依山傍水,具有多种动植物、天然矿石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工程条件、投资融资条件、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发展较为缓慢。
1规划设计面临的困难
1.1事权划分不明晰
玛纳斯河分别流经昌吉州的玛纳斯县、塔城地区的沙湾县、石河子市和八师的19个农牧团、场、乡以及六师的新湖总场。流域面积广阔,范围较大,长期以来存在着流域面积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脱节、事权划分不明确的现象,由于各地州、兵团师相互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管理权力相对独立,各地州及兵团师之间各自为政,加之管理事权不清、分工不明、协调不够,当区域利益与流域利益整体不一致时会有各自的利益取向,很难从水资源开发的整体格局来考虑问题,不利于流域与区域管理部门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实现共赢,不利于玛河水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
1.2网络信息建设滞后
网络信息化建设被誉为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公路”,是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重要载体。玛纳斯河流经的许多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网络信息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严重影响了各景区间的横向交流和向品牌景区的学习。
1.3规划工作薄弱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水利工程安全、水土保持、旅游开发和生态修复等诸多方面,覆盖范围广,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用规划做保障[1]。目前在玛河开发规划过程中,对玛河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对历史、玉石文化有效的开发,不能够把玛河水利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旅游资源、玉石资源开发交互融合。同时也缺少既懂旅游开发规划、又懂水利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统一完善的可行性整体规划。
2规划设计思路
2.1规划设计要点
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前瞻性的旅游规划,是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当务之急。
2.1.1合理定位开发主题
在规划开发过程中,以水利工程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发掘玛河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水利”的主题紧密相扣,充分利用水资源,传承玛河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制订合理的发展模式,保护、培育市场资源,为玛河水利事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努力加强区域协作
以生态旅游为前提设计旅游产品,统一规划,树立“大旅游”的概念,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之路,将水利工程旅游放在旅游大市场中来定位,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走和谐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
2.1.3注重当地环境保护
旅游、参观、学习、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是水利工程多方面的功能,如果规划不当,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水质保护评价,并根据监测、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始终把水质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放在首位。
2.2设计思路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旅游规划既是专项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因此,要通盘考虑规划与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文化品牌等方面的联系,做到科学合理,配套实施。
2.2.1严格执行政策法规
2004年5月8日水利部颁布实施了《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年8月1日实施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办法》和《标准》的出台为新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与法制保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玛河流域管理处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委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定,严格设立、规划、管理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
2.2.2深度挖掘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包括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水利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之一,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因此,在水利风景区规划时应当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多项水上运动和娱乐活动,从而丰富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2]。除此而外,玛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玛河历史上有“三不过玛河”的说法,诸如佛教的传播没有越过玛河、三区革命的传播也没有越过玛河等,这些都使玛纳斯河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历史背景。注重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特色旅游中独特的文化优势。
2.2.3重规划更应重策划
为充分开发玛纳斯河旅游资源,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规划原则与要求、规划内容与深度、规划的审查和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这些特性。
做好这项规划,有助于发挥文化优势,形成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玛河文化。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但规划模式化的东西越多,反而会削弱了规划本身的价值。因此,在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旅游规划之前,更加需要针对水利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策划出一些既能满足传统旅游需求,又能满足新型旅游需求的独特旅游项目,如水上娱乐、水产养殖等。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特色,可借助高科技手段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以确立持久发展优势,做到“亲水而不侵水,近水而不进水”。
玛纳斯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的时序安排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尤其新建设的水利工程设施,最好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应考虑到以后的旅游开发,把施工期间的建筑物、管网和道路等与后期的旅游需要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因为人们越来越热衷在节假日出去旅游,为了满足人们对旅游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景观规划经历了城市开发区阶段、急功近利的狭义景观阶段和生态景观阶段三个阶段,现在已经部分进入度假区景观优化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满足大众化旅游方式,目前人们在旅游中想实现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追求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所以以体验为主导的旅游区景观设计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我国旅游区的景观规划现状
1.1景观一般化
景观的一般化是旅游区的通病,因为很多的旅游区是在短期内规模扩大形成的,为了尽快的投入运营,并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内涵,甚至很多的景区存在互相模仿的情况,这样就降低了度假村的吸引力。还有些度假村,在风格上面追求欧美风格,没有考虑到旅游区自身环境的情况,使得很多的景观设计显得很突兀,自然不能够吸引游客。
1.2重景轻体验
重视观赏景观设计而忽视体验景观设计,是旅游区没有跟上游客的需求的表现。以前人们进行旅游的时候,喜欢看风景,因为很多的景色没有看到过,但是现在互联网技术很发达,纯观赏性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了。现在游客需要的是体现,在游玩中动起来,身临其境,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等。
1.3人性化不足
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使得很多的旅游区的个性化不足,特别是旅游区过分的注重景观的效果,没有注重游客的感受。旅游区的路线往往大同小异,各个景观区的布局很单调,这就给游客的旅游带来了不便,例如有些旅游区的景观区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使得游客在进行旅游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疲惫的状况。
2、体验性景观分类
2.1体验的基本类型和层次
根据景观设计学家的的观点,体验性旅游区的体验活动,是根据参与主动性和参与的投入度进行划分的,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娱乐型、教育型、逃避型、审美型。游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每种形式都有所参与,当这四种形式完美结合的时候,游客就能够达到旅游的甜蜜地带,也就是旅游满足了其需求。体现的基本类型的参与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见表1:
表1 体验的基本类型
体验
类型 主动
参与 被动
参与 投入精力较多 投入精力较少
娱乐型
教育型
逃避型
审美型
根据游客个体性差异,以及目前体现的现状,游客体验又可以分为:表层、中度、深度三种层次的体验。具体的分层方式详见下表2:
表2 体验的基本层次
体验层次 主动性 与体验对象接触
程度 体验的全面性 创造个人独特体验
表层体验 被动
接受 很少 较为
单一 基本没有
中度体验 主动
参与 部分接触和交流 比较
丰富 可以创造
深度体验 完全
融入 零距离
接触 十分
全面 能且深刻
2.2基于景点和项目设置的体验分类
根据体验的类型和层次,景区体验的目标是游客的高主动性,游客能够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等,这样才能够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景点项目进行体验类别的划分,一种体验类型可以涵盖多种活动,根据旅游景点的景观和项目的设置,体验可以分为:地域风情、生活文化、特色景观、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生态养生、猎奇探险等7种类型,所以需要根据景点的情况进行相应体验项目的设定。
3、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3.1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体验就是亲身的效果,是通过感觉得到的结果性的信息,不是通过推理而得到的信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体验需要达到的一个层次的目标,所以需要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的利用景观的特点,对游客的情感进行引导,使得游客能够触景生情。下一个层次的体验就是通过感知和心理的感受,游客能够对景观进行一定的认识,也叫做以情入景,这样才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2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2.1特色主题原则
旅游区因为其特色的主题才能够吸引大批的游客,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旅游区你能够在游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体验性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特色主题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提炼和确定旅游去长期发展的战略,因地制宜,显示自身独特的一面,才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3.2.2以人为本原则
旅游区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游客,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旅游区的核心,对游客的心理进行剖析,以进行景观的设计,使得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身心愉悦,这是满足广大游客体验满意的基础。
3.2.3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这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决定的。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周围环境的建设,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
4、某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
4.1旅游区概况
某旅游区位于江西省,其占地面积较大,在旅游区内有多个自然村,西面临山,南面临江,且与多位历史名人的故居隔江相望。在旅游区内,有信江、赭亭水库、叫岩水库三大水体,旅游区地形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4.2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构思
通过对旅游区的资源的挖掘分析,最后总结出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主题,结合了历史名人故居,充分的利用了江水优势和西面的山体,打造出了以民俗化景区、情景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的有机结合。
4.3叫岩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和项目策划
4.3.1布局结构
在布局上面遵循空间的连续性,从自然山林―赭亭水库―丹霞地貌―农田村庄―信江为连续出发,结合体验项目,旅游区分为7大功能区:酒店度假区、民俗风情、酒店发展-民俗风情―生态农庄―生态养身、信江游览线、赭亭水库游览线、丹霞景观游览线。下面挑选部分分区进行简要介绍。
4.3.2功能分区和项目策划
酒店度假区是标志性的景点,酒店的外观采用民居风格,使得游客更容易的融入到旅游区的民风中去。农庄生活体验区处于旅游区自然村的位置。提供的项目都是参与性较强的项目,例如:钓鱼、摘水果、农家美食、采摘茶叶并在制作等,可以让游客感受真实的农村生活。丹霞景观游赏区在旅游区的中部,此处景观利用了原有的山形地貌,进行造景,并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色,此处主要提供的观光,并且在观光的过程中添加了探险的元素,使得观光的体验性增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5、结语
旅客对旅游概论的转变,使得体验性为主导的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满足游客心理变化的特点,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同时为地区性环境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芳绒,杜佳,任娟,刘欣婷.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漯河舞阳冯河村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
1慢行交通的发展现状分析
慢行交通是指除动力装置驱动以外的任何用以供人员乘用或物品运输的交通方式[1],它包括步行、自行车、手推车等。发达国家已然走过了快速交通高速扩张期,继而逐步向更有益于城市生态平衡的绿色交通模式回归。慢行交通模式被用以引导相对更为宏观的城市发展问题。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国内城市中,主张快速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形态和交通建设策略的不在少数,这类趋势逐渐使得曾经在上个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慢行交通呈现出小众化、边缘化和(或)休闲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政策面的倾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了市民的认知,人们开始热衷于综合成本更高的快速交通,而传统的慢行交通的习惯已在不经意间被慢慢舍弃。(1)慢行交通的优势。在各类交通方式中,人均占用道路空间最小的是步行,公交次之,自行车第三。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高收入人群中,慢行交通仍然被视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因为它具有一些难以取代的优势,诸如能提供门对门的交通、路线灵活,等候时间短、美好的路途体验、低价、环境友好、同时也是一项健康的运动方式等[2]。(2)慢行交通的劣势。慢行交通首要的劣势是其较低的速度,步行约为5km/h,骑行约为15km/h。依靠人力驱动的特点决定了慢行的适宜出行半径在6km之内为宜。而现今的城市尺度日益膨胀,远非昔日的步行城市所能比拟,慢行交通的通盘实施则显得不切实际。再者,慢行交通使用者的道路安全系数较低,这不仅是对于机动车,对助力车也同样如此[3]。
2老城区景观带的界定与交通体系现状
2.1老城区景观带的界定
老城区景观带可界定为在城市核心区域内保护较好,且有相应的占地面积,足以支撑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景观绿地。在用地面积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密度剧增的各等级城市,老城区景观带是稀缺且难以复制的。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游赏属性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作为生态环境良好的优质城市景观绿地,它抚慰了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间忙碌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原始渴望,保留了城市发展和变迁中值得被铭记的痕迹。
2.2老城区景观带的交通体系现状
老城区景观带对景观生态格局和传统街巷风貌的保护有严格的要求,新建道路设施的阻力会比城市其他区域要大很多。所以,如何调整现有体系以契合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老城区景观带的发展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快速交通。现今在老城区景观带区域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快速交通并不是首选。这种状况显著区别于城市中其他属性的区域组团。遗憾的是人们选择使用慢行交通的理由更多是由于快速交通在此类区域的不便性。于是,许多依赖快速交通出行的人们则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回避这样的区域[4]。即使快速交通未能对老城区景观带的交通网络施加深刻的影响,该区域所呈现出的总体交通状况依然令人堪忧。习惯于使用快速交通方式的人们总会想方设法的对于本身已处于弱势的慢行交通进行侵蚀,鉴于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做出积极的应对,城市的快速交通建设与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2)慢行交通。区域内现阶段的慢行交通体系更倾向于自发形成、无序生长的状态。缺少足够道路通行条件和额外的安全保障措施下的慢行交通将参与者置于一种混乱且危险的氛围之中。步行的人们随意穿越快速机动车道,机动车违规停放在狭窄的自行车道甚至人行步道,步行及自行车需要等候超长时间的信号灯,而相应的通过时间却很短,交通标志识别性差,无障碍设施缺乏足够的连贯性[5]。诚然,这样的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中对于使用者的体验感受是缺乏鼓励性的,难以提高人们对于慢行交通的接受度。
3在老城区景观带中构建慢行交通网络
老城区景观带区域内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目标应该是绿色、便捷及安全。“绿色”,是针对慢行交通过程中的景观享受,这是强化这一区域所特有的景观生态优势,促进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便捷”,是指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出行结构。所谓“安全”,是指充分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和利益,通过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慢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性[6]。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提倡的绿色交通概念,其着重点并不只是单一考量城市中的路网是否能够满足高速通行的需求,而是需要以生态及人本的标准去衡量道路与城市节点的可达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建设一个慢行交通为主导的老城区景观带,畅行其间的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们对于使用其余交通方式行走城市的各个年龄阶段和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安全、简单且富有吸引力的。
3.1构建方式
在这样一类区域中构建慢行交通网存在着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宏观方面,经济、文化、气候和地形都可能影响到慢行交通的发展和使用。从细节上说,市民的生活习惯、政策对慢行交通的支持力度,历史名城的文化诉求等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因素交织后所引发的综合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慢行交通体系在老城区景观带的接受度[7]。
3.1.1公共交通网的完善
对于慢行系统的介入,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稀释慢行交通的劣势——长距离的交通。只有能提供比私家车更高的通行效率的公共交通网才会得到市民的青睐,而完善这样一类的公交网则为更为细分的城市网格提供了普及慢行交通的可行性。同时,投放相应数量的电动观光车接驳景观带沿线与公共交通站点,设立专门的出租车停靠站点,在公交站点集中的位置临近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接驳站,提高停车场收费及减少景观区内私家车泊车位,在景观区边缘地带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等,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可以在相应程度上限制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在这个区域的通行量,进而推动更多人的选择公共交通(图1)。
3.1.2慢行交通的接驳网络
此处所指的慢行交通的接驳网络主要指的是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与慢行交通之间的无缝衔接,这里包含公共交通站点与景观区之间的摆渡车、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适宜于步行游赏的景观道路等。这样的网络系统的构建需要以下三种主要组合元素:(1)自行车专用车道:用以保障自行车行驶时的安全性并为骑行者提供良好的骑行环境。利用不同材质、颜色和标识将自行车从干道系统中分离出来。特定区域内可以分时段或局部禁止机动车辆进入,将道路完全开放给非机动车辆及行人使用(图2)。(2)公共自行车租赁接驳系统:基于区间内人流量的统计测算,投放相应数量的自行车,设置租赁站点。提供低价且便捷的租赁服务。本地市民可使用市民卡租车、外地游客可以通过短信获取车辆开锁验证码,以手机网络付费的模式对车辆进行提取与归还。同时,这套租赁网络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讯服务,包括全网范围内自行车租赁点位置图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图、景观带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等(图3)。(3)自行车停放设施:面积小而密度大的自行车停放区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满足自行车相对随机的停放需求。停放区在公交接驳点处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在中心景观区则适当增加密度并减少个体规模。在一些较大的停放区域增设简易的打气、维修等简易修理设备。
3.1.3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
研究表明,大多行人宁愿直接穿越危险性较高的公路,也不愿意绕行使用立体过街设施,而反之如若能够有效的改善步行环境,50%以上的步行者愿意增加步行距离。基于步行慢速的特性,相较任意其他交通形式而言,能够更多与外环境接触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在慢行交通体系中为步行者提供足够的道路景观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慢行交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藉此传达城市的内涵和精神。良好的步行交通体验需要满足如下前提:(1)基本通行保障:人行道带宽度设定主要以区域内行人流量和流向为基本依据,在保障步行安全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兼顾并行交谈的需求,其尺寸设置依据如下:快速路辅路、主干路≥3m,次干路≥2.5m,支路≥1.5m,综合较宜控制在1.8至3.0m;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控制在1.0~3.0m;(2)步行优先权:据调查数据统计,相当数量的行人违规穿行是因等候红绿灯时间过长。为便于步行者安全通过,应结合其平均过街速率,对信号配时优化。主次干道过街红灯不宜超过40~50s,过街绿灯必须大于行人相对最短安全过街时间,对车辆较少的路段可以采用行人触控信号灯。宽度达到6车道及以上的主干道需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且宽度不小于2m。机动车密集交叉口地面设置人行隔离桩,天桥和地下隧道等过街设施应与公交车站、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行人流量较大地点顺畅衔接。(3)适宜性及无障碍保障:区域内增加行道树种植,保障绝大多数主要步行路段有连续的植被遮阳,在步行连续路段设立固定间距(如300m)的休息座椅。道路铺装材质平坦、防滑、透水且不易损坏。保障盲道的连贯性(图4),有高程变化区域上使用缓坡替代台阶,在人行步道上尽可能使用隐形的窨井盖和排水口(图5)。增加新型路标导览标志牌,使行人对步行间距和景区具置了然于心;根据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和方式统计,设置通勤和游览路线,将人行道铺装和街道小品元素形成统一连续具有不同特色的景区元素,引导人群通过景观带。
3.1.4完善的公共辅助设施
完善的慢行交通公共辅助设施不仅仅是指设置足够的座椅及垃圾桶。其相关设施的设置更多的则是应基于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例如信号灯等候区的遮蔽、直饮水、自动贩售机、城市相关交通信息提供等等。对于市民而言,完善的公共辅助设施可以提供一种源自于城市自身的“温暖的关怀”,这种“善解人意”的细节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者的愉悦感,藉此而产生的对城市的情感就会促使进一步的重复游赏行为(图6、图7)。依托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增加市民和游客在城市出行的通达性将是未来慢行交通构建的一个新趋势。智能手机终端作为最便捷普及的载体可以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指引乃至相关景区的背景介绍。这类智能模式的介入对于减少交通拥堵、提升慢行交通的舒适度、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甚至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都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行性(图8)。
3.1.5政策的保障
基于国内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诸多早期规划建设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慢行交通体系在国内城市的普及推广依旧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对于老城区景观带。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包括老城区道路密度大且路幅窄、区域用地饱和、已建立的对快速交通的依赖等。要打破这种现状,政策的保障和管理方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社会层面对慢行交通的帮扶和照顾——从设施建设、供给、路权、资金和公关宣传上偏向慢行交通,使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相配合从而产生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对私人汽车使用的有效引导和管理——利用价格杠杆、税收、物理限制(如街道静化、削减停车位等)和行政手段等让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尤其是在高峰时段、高峰路段和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区)相对不便。鉴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转型敏感时期,交通体系的变更事关民生、经济、生态和发展,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的建设和推广需要管理层与政策面的协同保障。
3.2中国式的慢行交通
在中国式的慢行交通中,存在着一种很特殊的交通方式——助力车。助动车作为大城市、特大城市居民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交通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城市长期发展的角度,助力车应该是作为城市交通的一个过渡阶段存在的。作为安全系数过低(无论是对于快速交通还是慢速交通)且环境友好性较差的一类交通方式,助力车应被限制并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人口密度高且慢行交通覆盖面大的老城区景观带,助力车的使用应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被限制直至完全被替代。
3.3慢行交通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在既有交通模型、城乡规划和政策评估里考量慢行交通,这里涵盖了内涵、规划、设计、设施、用户、政策、服务水平、宣传、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这些基本概念影响着市民对慢行交通的认知及接纳程度。例如,慢行交通是否只是步行和自行车,还是可以延伸到滑板和电动自行车,如果延伸到后者,从规划角度和设施角度应该如何考虑。
3.3.1现存的问题
现今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对于慢行交通的措施与项目的评估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是无法将其整合到既有的规划和项目评估流程当中,另外一方面则是专项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尚未完善。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到道路交叉口为右转自行车专门划出的地面指引线,大到通过社区尺度控制和社会支持设施保障以确保慢行交通合理出行半径和减少对小汽车依赖的可能性等,均建立了详细且可以依据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法规[8]。现阶段国内相关设计人员需要更多的考虑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慢行交通体系构架,这其中需要综合考虑中外政治架构、决策机制、民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城市既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意识等不同,有取舍的对待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教训。而不必过分纠结于个别国外城市具体的慢行交通规划及方案,研究的重点需要指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3.3.2慢行交通评价体系的建立的意义
关于慢行交通评价体系构筑的迫切性,已不仅局限在老城区景观带这一特定类型的区域,核心意义在于该评价体系完成后,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建设及推广均能做到合理的界定乃至不足之处的调整。诸如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中建成后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于慢行交通使用的依赖性、管理方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建设评估以及后续维护,基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社会综合效益评估,慢行交通发展水平的衡量,居民对慢行交通认知的信息采集、设计和建设的原则及技术指南,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交通体系等。这将极大地有助于深化城市与市民对慢行交通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价值的认识。
4结语
在我国这样一个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又素有“自行车王国”美誉的国度,通过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和交通设施的配合,形成高效合理的道路网络,不仅可以改善老城区景观带的旧有规划交通问题,还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面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压力下,通过构建慢行交通系统以保障城市生长活力并为弱势群体出行提供保障,创造了交互性更好的城市生活和人文环境。慢行系统是营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宜居环境相适应的必由之路,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促进老城区景观带乃至整个城市向着更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王如松,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李哗.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78~81.
[3]周江评.城市交通的绿色与平衡[J].城市交通,2010(6):1~2.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住宅区园林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人性化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2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对小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小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规划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1.3经济性原则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环境景观。所以,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1.4低碳生态设计
生态、低碳设计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上,已降低气体排放为主,健康、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居住环境。 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用实质性的物体来体现生态 低碳的设计理念,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5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生态低碳环境景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软硬景观应充分注重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根据市政布局与地方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设计。
1.6 注重创新设计
现代园林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其它规划设计样,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各具特色。创新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等因素,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创造出现代住宅小区低碳型景观环境。
2、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2.1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善其功能性
当前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规划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当前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2.2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营造和谐家园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意味着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和各种垃圾的随意丢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一个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不仅要看其是否美观、雅致,更重要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因地制宜性,营造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群。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2.3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当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规划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规划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4住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艺术与文化性
目前来看,崇尚历史与文化是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将居住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割裂,而是在当前的文化与时代景下对居住区进行生态化的规划,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使居住区成为文化的承载点。营造居住区园林文化氛围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应当重视居住区环境文化的延续性、丰富性以及多元化,从而提高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比如,杭州与苏州的著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品,即前者的白荡海人家与江南山水,以及后者的锦华苑与佳安别院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欧陆风格规划设计模式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欧陆风情”,比如大面积观赏性的草坪规划设计、模纹花坛规划设计以及罗马柱廊和欧式线脚、雕像、喷泉等。随后,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景观审计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无论哪一种规划设计模式,都应当体现出文化性与艺术性。
2.5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环,比如海滨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规划设计富有创意的园林景观空间。同时,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居住环境的要求。购房者不再只是满足于房子的居住空间,还对房型的品位、内涵以及环境进行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商不断抓住人们的心理,改变设计风格,更多的体现居住环境的绿化审美功能,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房价,并增大了房地产之间的竞争。已经将这种竞争转移到对居住环境的竞争。但是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阶段,存在居住环境景观的相关问题,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各方面内容,保证设计的特色性与原则性。
2、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新建居民区的绿化、道路场地、灯光、水景、配套设置等方面,通过对各种因素的详细规划,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居住区景观的特色,重点考虑居住区景观的内涵精神与外在特征。设计人员要不断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条件,其设计主题要与总体的景观布局和定位相一致,最大程度保证景观的自然属性与居民的人文诉求。二是,景观设计的舒适性原则。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舒适性的要求,而且要有一定的新颖、美观和协调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人与建筑之间的精神内涵。能让居民对居住区有强烈的归属感。三是生态性原则。城市居住区的居民,很多是向往自然并亲近自然。因此在设计居住区的景观方面时,要充分考虑所在地的环境特点,能够保证自然资源得到保护。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再创造,在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对人工景观进行合理布局。四是人文原则。居住区软实力主要是通过居住区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现代社会,人们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有一定的要求。设计师要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对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习惯、文化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合理搭配各种要素,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人的生活品位与情操。
3、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具体设计过程
居住区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一所示。
3.1、人工环境中的建筑设计
(1)居住用途的建筑设计
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居住用房是最主要的建筑物,要对其重点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建筑物进行外形方面的设计,要重点考虑小区建筑物的整体形象与单体形象,保证外形的个性与舒适度。其次进行建筑物的颜色设计,要将小区与周边环境融合起来,体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整个小区设计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浪漫情调。
(2)建筑小品的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小品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居住环境的娱乐性,并给居民提供休息的环境。其建筑小品设计要遵循点缀性、装饰性、美化性的原则。要满足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能够给人们带来安静、祥和的和谐之感。要对建筑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减少人为建筑的痕迹,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给人们带来舒适的感觉。
3.2、人工环境中的道路设计
(1)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对道路的设计,由于小区的私家车较多,如果没有对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会阻碍人们的外出活动,如若不对车道进行设计,将会引起私家车无处停放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对车道与人行道双方面进行周密考虑。其中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车分流,将车行道与人行道设计分开,可以减少私家车对小区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性。
(2)道路铺装设计
小区内道路的线路设计定型后,还要设计道路的铺装。道路的铺装首先要考虑到交通需求和气候特点。为了保证交通的方便和安全,路面应该选择防滑、坚实耐磨的材料;为了让人们的运动舒适,可以选择柔软抗磨的路面,这样,方便人们的跑步、打球运动,也能防止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跌倒受伤。道路的铺装尽量给人们一种空间感,能够在适当的空间中进行随意的交流。采用简单适合的铺设材料,达到一种点缀装饰的效果,让人们行走在路上也有一种休闲舒适的感觉,铺装道路的时候要注意简洁明快的感觉,在接近园林的地方采用卵石、碎石、青石板等铺装,这样会更能适合园林的情境。
(3)道路合理分流
在对小区内的道路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做到合理分流,避免因复杂的道路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比如车流影响人行、散步,消防、救护的道路方便都应该考虑到,不要让道路十分曲折狭窄,过分追求情调,而影响正常的交通和生活。
在坚持安静的原则下,还要让道路具有通达性、安全性、多层次性。
3.3、人工环境中的绿化建设
小区内的绿化覆盖率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重视。绿化是生态建设的要求,也是保证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小区内好的绿化环境可以净化小区的空气,调节小区内的温湿度,隔离噪音,给人美好的视觉感受。绿化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所以,在小区环境建设中绿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
(1)绿化植被多样化
小区内都有一定要求的绿化面积,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无限的绿化空间是小区设计的完美效果。在对小区内的绿化植被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种植被,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布置原则。乔木、花灌木可以结合果树,草坪要有,花海也要有,再利用层次划分的设计感,让小区内的绿化景观多而不繁冗,简单而不失情调,实现小区内的无限自然风光。
(2)有创意的设计绿化
绿地是小区内唯一一个与自然十分接近的元素,也是个可塑性十分强的设计元素。对于这个元素的设计,设计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让绿化的设计既有个性又具备深刻的记忆性,同时也符合一定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景观重心,根据这个设计的宗旨进行联想设计。
4、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建议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给居民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界面是景观的实质组成因素,界面与空间是互为依托,不能独立出来的的两个结构。界面是实际存在的,能够被人所触摸到。空间是虚无的,人们只能去体会。界面与空间又互为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才能够实现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设计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那么环境因素也就不一样。很少有居民专门去观看居住区的整体面貌,景观规划设计只是表现在每一个构成要件上。与此同时,对于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以尽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5、结语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地形地貌、大树水体、与人文景观得到保护。其设计过程要有侧重点,能够保证环境的识别性。而且设计要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全面贯彻居住区特色景观的独特理念与精神,保证自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不断拓展居住环境的场所次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跃伟.浅析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现代商业,2011,29
[2]任利升.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1